第一篇: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
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1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 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B.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分别介绍探测信号和处理信号,可以改变其顺序。
C.“张衡一号”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D.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第②段中的“初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阅读答案:
12、C13、B14、不能(1分)。第②段中的“初步”表示开始阶段,(1分)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1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1分。
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2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 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 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 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 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 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
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 影响不确定性 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 :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 ;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 ?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 张衡一号 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 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 张衡一号 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
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 大脑 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 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 张衡一号 的发射。
B. 张衡一号 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 张衡一号 供应能源。
D. 张衡一号 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2. 张衡一号 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 ? 3分
3. 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 2分
4.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 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5.分析第 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
1.C
2.电磁洁净度高 ;传感器灵敏度高 ;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3.第⑥段与第 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4.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 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5.初步 表示开始阶段,说明 张衡一号 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第二篇: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1
很喜欢这本书的标题——《跳出教育看教育》。作为老师读过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从教育观念,心态调整,专业成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写了自己的看法。教育目标和任务讲求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需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而与时俱进。心态上更要避免把教育视为战场,当成权力的争夺,斗争的胜利。着眼点要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专业上更需要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境界,精于心简于形。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教育并不是好学校和很多钱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是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的。培养需要花时间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学会延迟满足。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还加入了一些现在的问题的思考,如圈子化,知识经济等。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教师更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相互作用的,有系统思考的意识。教育是不科学的科学,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枯燥无味、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深有同感。
在20xx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道: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中央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1奋斗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仍然需要努力奋斗,但我们必须保证起点公平,教育就是这其中的核心。此前,在“单向”减负思想指导下,课内减下去,课外长出来,课外辅导机构全面兴起,成为普通家长与学生的刚需,事实上成为中国式的“私立学校”,在增加普通人经济负担的同时,直接危及教育公平,这也是严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总之,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必须站位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站位老百姓的需要看教育,推进教育的发展,而不能只在教育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转,更不能只在一些教育理想里打转转。教育只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定位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上,也需要注意系统性,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上,要防止盲目照搬。尤其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决不是高等教育一端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联动。“双减”也如此。对校外培训机构严管的同时,”双减”政策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即打击校外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最后希望形成的是学生回归校园,让国家承担主体责任,而不是交给用钱来决定的培训机构。因此,如果校内教育质量不能提高,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仅仅是打击校外培训机构,那就是为难学生与家长,给他们追求高质量教育设置了障碍赛。
其实,个人还是比较认同部长的这篇讲话的,教育绝对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只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双减看双减,才能明白其中深意。只是希望上级部门在打击校外的同时,真正提升校内,让优秀的老师能够发挥出来,让学生们学有所得,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另外,从讲话也看出,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教育才是未来重点,国家扶持的方向。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2
1.不做花匠做园丁。花匠眼光局限,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育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园丁具备欣赏和养护的眼光,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
2.有时候不需要高效。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效率观念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发明了机器,结果却被机器控制了生活节奏。机器发了疯,人类自然也就跟着错乱了。庄子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真是太深刻了!机器扭曲了人的心理。于是我们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爬,像卷在漩涡里一样身不由己。我们抓住了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而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什么事只要一变成任务,就要讲效率了,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能够变成任务的。兴趣呀,爱情呀,幸福呀,长寿呀,这都不是“任务”,都是无法“监督检查”的。不要盲目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些“慢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要把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变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3.塑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什么叫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我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你,你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放在那儿,我们大家可以照着学。这没有什么秘密吧?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这种你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你想模仿,非一日之功的能力,就叫核心能力,而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是具备核心竞争力。
4.保持谦虚和敬畏。很多经验对于人家是成功经验,对我未必是,对于人家今日是成功经验,明日也未必是,一切都需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对于所谓“科学管理”,我并不完全否定,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但是千万不能照搬,尤其不可越弄越复杂。班级也好,学校也好,管理还是简洁一些为好。学校里,比管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教学,大家都在忙什么“科学管理”,哪还有时间考虑教育教学?有些班主任总结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常常归结为“爱的教育”,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否则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把他爱成好孩子?真正明白人类智力的局限性的人,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对事实的敬畏。古代的智者,时而教导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要顺天承运,时而又鼓励我们逍遥游,突破认识的界限,扩大自己的眼界。曾国藩说:“君子求缺,小人求全。”他还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求阙斋”(“阙”即“缺”)。所谓“完美”,不过是一个很小角落里的“自满自足”而已。当老师,应当擅长总结经验,也不能用经验误了学生。
5.保持自我改善的思路。重点校是教育界现行状态的既得利益者,维持现状对它们最有利,它们当然没有多少改变现状的冲动了。不信你看,教改的典型往往是那些日子混不下去的普通校,没办法了,要关门了,只好背水一战,结果倒闯出了一条路。教育这个行业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就更需要教师主体性强一些,主动一些。
6.知识经济背景下保持匠心更有必要,越沉的酒越香。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注意知识经济这两个逻辑对于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的成本和最终效用极不对称。有可能很小的投入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经媒体一渲染,就可能刺激孩子们“一夜暴富”的幻想,不愿做长时间艰苦的努力。
7.保持简洁。飞利浦有一句广告词,叫“精于心,简于形”。只有内部精于心,外在才会简于形,越是操作简单、方便的产品,背后越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在后台足够复杂的情况下,外面才能表现得足够简单,里头非常简单,外面操作起来就可能非常复杂。你看人家优秀教师,遇到学生问题,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那么轻松简洁。有的人就觉得奇怪,以为人家运气好,碰到了特别省心的学生。当你脑子里把事情考虑得足够周密,各种预案都储备于胸的时候,你的工作,从外部看来,就会显得很轻松、很简洁了。就好像高性能手机,操作越简便,其内部程序越复杂。手机的内部程序你不用管,有人替你弄好了,你可以傻瓜操作,但你自己专业内部的事情,你就不能要求别人替你设计好程序,你来傻瓜操作了。
8.保持平常心。所谓的平常人,恰恰是没有平常心的人;而不平常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有平常心。庸人容易自扰。他会让各种各样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让恐惧不断地骚扰自己。高人就能够抽身出来,居高临下地看自我。
9.保持思考,思考是为了让自己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人活在世上,不但要学会“想”一些事情,更要学会“不想”一些事情,后者常常比前者更重要,但学校里谁教这个?学校只会加压加压再加压,鼓劲鼓劲再鼓劲。只要你做出一副拼命学习的样子,你浪费多少时间都没人在意的,直到教师或学生的大脑“死机”了,才会有人注意。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
10.保持幸福。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做的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你想干上帝的活,当然不要指望干得像上帝那样漂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雷夫,开口就说“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我以为这才是懂教育的人说的话。宣传语言总是要鼓劲的,但当我们进行专业讨论时,就得说大实话了。
11.保持智慧。每日陷入具体的数据和知识当中,正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里不太缺少知识,他们每天都在和所谓的知识打交道,他们最缺少的是智慧,是眼光和境界。缺的是智慧,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策略类:
1.针对注意力匮乏症。井喷式的信息显然大大超过了人脑的处理能力,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能屏蔽掉一些信息,于是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很多人就会生出一张“电脑脸”,那是比较麻木的、需要很强刺激才能引起表情的脸。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变得碎片化,类似精神病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持续关注和做一件事情是比较奢侈的。
症状如下:经常躁动不安,无法注意听讲,甚至无法专心听完别人说一段话。有一张“电脑脸”,板滞,漠然,茫然。迷恋QQ、微博、电子游戏到不能自拔的程度。读书不能坚持看完完整的一页,或者只喜欢看卡通书。追求新鲜刺激、强刺激。脑子里装的都是没什么用处的“新闻”。什么事情,只要他不“知道”,就急于“知道”。一旦“知道”,就再也不深究了。
方法如下:
控制或定时关掉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
闭着眼睛听音乐,不要有视频的,只听不看。要听古典音乐。外国的,比如巴赫,他的曲子不大煽情;中国的,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之类的,比较宁静。
仰望星空。
面壁打坐。墙上什么也没有。不可以说话,尽量集中注意力想一句话、一段旋律,或者反复默念一首诗。开始做十五分钟,然后做半个小时,逐渐延长。
背书。
写毛笔字。
读整本的书。
这些活动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都是修炼,是磨人性情的,收拢人注意力的。实施的时候,尽量引导孩子自愿行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强制。
所以,读书写字其实算得上信息化时代的治病灵药了。不偷懒的老师应当带着学生一起读书,聪明的学生应当何老师一起读书。
另一方面,专注最重要的是能让你有幸福感,专注本身就是幸福的。哈佛大学有个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养老院里,把老人分成两组。一组老人养花,或者去关注孤儿,每天都有牵挂,每天都有事情做;另一组就只是吃饭、睡觉。一年多之后,发现两组老人的精神状态很不一样,甚至死亡比例相差50%。所以,专注是有回馈的,专注不是单向的。事情值不值得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它对你有没有回馈。你专注一件事,把它越做越好,你就有成就感,同时体验一种幸福感,这就是专注本身的回报。专注会产生幸福感这件事或许也可以倒过来,你做一件事,用是否有幸福感来验证你是否真的专注它了。
2.顺势引导。《冬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说法: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阶级区分的冲动。本来大家都差不多,就有一部分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种冲动,想高于其他人。教育也不能和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作对,你不能也无法压抑此种冲动,只能朝正确的方向引导。作为教育者应该把学生“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朝这个方向引导。
3.学会沉稳静心。平常说的黑色,印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如果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持续关注,就可能培养出这类异乎寻常的敏感。因此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非常专注地工作和体验,才能慢慢掌握这类知识。有没有这类隐性知识,是区别普通教书匠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没有这类隐形知识,是区分会学习与不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好车是沉的,很抓地的,坏的车很飘;有的公司好像跑得很快,就像开着开着就发飘的那种车,奔驰绝不会那么飘的。
4.经营自己的圈子。不在于你吃什么饭,而在于你和谁吃饭,不在于你去哪儿玩,而在于你跟哪些人一起玩。这就是圈子,学术性的说法叫社区。只要某个产品具有筛选功能,它就会把一些志趣相同、爱好相同、才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而且会把每一个人的价值放大,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价值。教师首先遇到的、经常遇到的、经常需要处理的,很可能不是个性问题,而是某类小圈子的共性问题。有一次作者到电视台做嘉宾,讨论一个女孩的问题。这个初中生逃学、离家出走,和家长、教师对着干。在节目中,她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个性。”我就告诉她:“你这谈不到个性。你这种孩子我见多了,言语行为如出一辙。你身上表现的主要是一群人、一类人的特点,而不是你的个性特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圈子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点)就有可能比个案诊断更重要了。如今整个社会正在“圈子化”,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相差甚远。
5.引导学生学会自知。作者主张让每个学生(小学高年级以上)把自己“能出风头”的事情一件件都写出来,然后看看其中有几件是资源驱动的,几件是能力驱动的,这样他就有自知之明了,也就有努力方向了,该“转型”的,要赶快“转型”。
6.理解失业者的恐慌,让人人有事做。《冬吴相对论》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四万亿内需的逻辑”,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出现纪律问题者、班级麻烦制造者,多半是“隐性失业者”。其他的学生即使有些纪律问题,教育起来也相对容易,而这些“失业者”则往往屡教不改,因为他们若不捣乱,实际上精力也没处发泄。1)上策是把课堂尽量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式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事干,就没有“失业”的问题了。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几乎不需要花多少精力来“维稳”,他的精力都用来做教学创意了。这种思路叫作“教育问题用教学方法解决”。2)如果做不到这样,中策则是分层教学。给那些“隐性失业者”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不至于处处显示无能。3)但是有的“失业者”连这也做不到,他们对学习(或者说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已经“油盐不进”了。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在班里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或者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集体做贡献,至于上课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做其他事情(比如看课外书),只要不影响他人上课就行。每个班主任都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本班有多少个“失业者”,分几个等级,然后想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
7.研究你的工作对象,然后再去工作。孩子们进化成“新人类”了,老一辈对自身的那股狠劲他们没有了,心变高了,努力程度却降低了,力不从心的现象就很多了,他们再也不是“高玉宝”了。教育改革首先是改革教师和家长自己,其次才是教育学生。工作对象变了,工作方法就必须改变,早变晚变,反正得变,早变早得益,晚变多受苦,如此而已。
8.关注优点。《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本书强调:那些真正很成功的人,其实也是满身缺点的,他们之所以那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缺点,而是因为尽可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而很多人努力地想要弥补自己的缺点,结果无非成为了中等的人。列出你想象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五件事,然后告诉自己,这五件事到底有什么共通之处,你为什么在这个事情里面这么高兴。于是你就发现,原来你是一个如此奇怪的人,你把你那个奇怪的优势发挥出来,你就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人。对有缺点的学生宽容一点,多留一个心眼,看看他们有没有特殊的优势,如果有,最好能给点照顾和助力。
9.相信自己,更相信学生。身体自有大药,人的身体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功能。人的自我修复机制,你越用它,它就越强。比如说感冒,经常得感冒、经常发烧的人,得癌症的概率就会低,原因就是癌细胞对温度比较敏感,身体内温度比较高,癌细胞没法存活。“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经常得一点小病的人不容易得大病。人的精神,也有自我修复、自我生长的能力,如果外部干预过多过滥,也会产生“抗药性”,造成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棘手。这方面的证据很多。人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结果孩子长大表现还不错,而那些每天和孩子较劲的家长,最后反而很不成功。有些孩子的“抗药性”已经发展到了“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程度,那显然是从小家长和教师多年“大剂量用药”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的学生,在学校已经无药可医,只好指望社会教育他们了。造成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够成长,干预过多过滥过急,只顾眼前效果,忽视干预的副作用。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基本倾向就是“滥用抗生素”,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有错就管,大错小错全都“吃药”,立即“吃药”,校长、教师还自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对孩子最大的关心。
10.慎用恐惧式教育。我们从小接受恐惧的教育,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各样的惩罚笼罩着我们,用这种恐惧来规范我们的一些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它是有效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它就会变成一种心智模式。一旦恐惧作为一种心智模式笼罩你的内心,在投资上,在职场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它会给你造成种种障碍,给你造成的损失,你是很难估量的。父母的严苛要求之下,我们做每件事情生怕出现问题。当然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尽量不做。所以,很多的不作为,是对完美要求之下的一点点不完美的恐惧带来的。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不能成为优秀创业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出于恐惧做事情,当然也可能做得很好,甚至做得无可挑剔,但是要让这种人超越他人的要求,超越规范,拿出创新来,那就很难了。因为创造者最大的敌人就是恐惧,而创造本身就意味着突破和否定眼前的“完美”,已经完美的事情是无须创新的。
11.培养动脑筋琢磨的习惯。动脑筋琢磨这件事,并不总是很复杂的,生活中有许多道理、许多小窍门,留心一点,谁都可以有所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这种习惯,而且这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同时又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那你尽管放心,他长大干什么都不会差。
12.不要迷信“讲道理”。迷信“讲道理”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病,很多家长也犯这个毛病。因此,遇到跟孩子讲道理不管用的时候,你一点也不必生气,这和木板放在摩天大楼之间人就不敢走是一个道理——他被情绪控制了。那你就别再讲道理喽!应该另想其他方法,否则气死也没有用的。
13.营造“教育生态”。进入一个家庭,往往会感觉到他们家里有一种特别的“味儿”,这就是家庭生态。这种生态是这些家庭成员自己感觉不到的,就好像鱼儿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水里一样,但正是这个生态,决定了孩子的走向甚至命运。至于家长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语言,那倒往往并不重要。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嘴上从来不给孩子施加应试压力,有些父母甚至还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你考多少分都没关系。”可是他们家的氛围却不是如此,孩子能感觉到,父母表情的细微变化是和他的考试分数息息相关的,结果就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你观察家庭教育,单看家长表面上说的话做的事是不行的,最好深入问问孩子的感觉,那可能才是他们家真实的生态。事实上真正起作用的是综合的氛围,特别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关系、班级风气和学校风气。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不会迷信某一个单项的教育行为的作用,才可以少搞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教师搞不懂他以身作则为什么不起作用,学生不买账。有了教育生态意识,他恐怕就不奇怪了,如果你的班级整体上缺乏某种氛围,班主任单枪匹马以身作则当然是不起作用的。
14.建立科学的教育思路。把问题可视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和人生智慧。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你都不要把压力挂在嘴边,那没有用。你最好找一个地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仔细想想我面前到底有哪些具体问题。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3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很多孩子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教学。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4
我阅读了《跳出教育的盒子》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作者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超级棒的教师,必须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因此,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呢?抑或先从做优秀、出色的教师开始!
这本书不但有成为超级棒教师必知的3大准则,有效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4大妙招,还有能让成功改善纪律的10个步骤,能无限激励和提升学生士气的28个建议,是一本通往杰出之路的教师必备手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她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又想到了我前不久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它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才使作者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杰出教师。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深思: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这正是作者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而我们普通教师正是缺少了这样的思想。
因此,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
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至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书中第六章“激励和提升士气”中,作者提到了28个建议,看过觉得确实受到启发。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扪心自问,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吗?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如何才能成为优秀、出色
的教师,甚至是超级棒的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获益不少。
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了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本书处处渗透着作者的爱生之情,以及她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第三篇:跳出财政看财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跳出财政看财政
作者:龚成钰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08年第12期
刘小燕给人的第一感觉,像一位教书育人的女教师,衣着朴素,神态平和。采访中,一位思维敏捷、作风干练、极具开拓精神的财政厅长跃然而出,令人瞩目:她不仅仅是一位国内为数不多的女性财政厅长,她还是一位精通金融市场和资本运作的理财专家。
她说,搞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这样会看得更宽一些,站得更高一些,管理才会更科学、更精细。
在实践中思考
《新理财》:您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财政厅女厅长,亲身经历了财政改革30 年的发展和变化,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刘小燕:我觉得财政体制改革最成功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这是一次税制和财政体制同步进行的改革,让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综合实力增强了。在以后的几年,尤其是从“十五”开始,财政的公共性得到突出体现,很多民生建设也是在这个时期大踏步地开展起来,更统一了有些杂乱的地方财政体制。
从陕西财政来说,可以说从非常困难逐步走向缓解。我们1994 年的收入基数是62.9 亿元,去年我们达到893亿多元,财政收入已经连续跨了很多台阶,收入规模大幅度增加,稳定的收入机制在逐步建立。支出的规模也大幅度增加,我们去年支出是1054 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财政整体上从过去发不出工资,到现在保证正常运转已经没有问题(当然,我们县乡津补贴发放,一是水平比较低;二是资金困难),这完全归功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
《新理财》:据我们了解,在财政体制改革执行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您是如何看的?
刘小燕:可以肯定地说,咱们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分税制体制改革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特别是为解决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实行了转移支付制度,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大体一致。这对中西部地区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缩小了或者说是减缓了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和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逐步缩小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距。
当然,总体上感觉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还应该加大,确保从根本上缩小全国地区间差距,毕竟我们的县乡刚刚摆脱基本工资发放难问题,财政保障能力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省安康市的汉滨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公务员一个月津补贴也就400 元,并且越到山区越是困难。我们觉得在这方面,中央应该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新理财》:作为一名地方最高财政主官,以及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在您看来,我们过去的改革和今后的改革,面临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小燕: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陕北地区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但是,经济的较快发展,并没有使陕西特别是陕北地区得到应有的税收收入。原因主要是:首先,现行税制造成税收横向背离,主要由总分机构和跨区经营引起,当企业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不一致时,税收就会由生产、经营地向注册地转移,造成税收与税源背离,这又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种上。我们有一个测算,2001 年至2005 年陕西向外省净转移126 亿元。比如说,我省靖边县的天然气,生产后卖到北京和宁夏等地,在我们这里只体现了一个资源税,其它的税收都缴到输入地了。当然今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总分支机构所得税缴纳新办法,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第二,是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需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减免政策,最实惠的就是所得税,但是所得税是有所得才能有所减免,没有所得是不能减免的,可是得到实惠最多的却是中石油、神华这些中央垄断企业,一年要减税一百多亿元,我们的地方企业享受力度并不大。第三,是资源产品非市场定价造成税收背离。陕西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至今价格仍未实行完全的市场定价,造成了陕西与原煤、天然气有关的税基流失,进而减少了税收收入。可是污染治理都由我们在承担,需要很大的支出。煤在陕西的资源税税率以前是每吨0.5 元,经过我们多次做工作才提到每吨3.2 元,但和现在的煤价没法比,没有完全体现出资源税的调节功能。我们一直提议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可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又趋紧,国家是否进行资源税改革,不确定性在加大。另外,资源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亟需建立。
在思考中创新
《新理财》:我们在来陕西之前,就听说您提出了一个称作“1234567”的财政工作新思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小燕:今年,我们确定了20 个调研题目,对财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理出了今后财政发展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为主线,以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四个意识”,推进“五个转变”,深化“六项改革”,实现“七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学发展、做大财政蛋糕、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这也是公共财政的要求。
“两篇文章”就是做好收入和支出两篇文章。从收入上讲就是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从支出上讲就是如何把钱花好、花出效益来。
“三个重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改善民生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四个意识”就是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作为财政人就该有这些意识。财政如果不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财政工作就不可能做好。
“五个转变”就是要从“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按部就班型”向“改革创新型”财政转变、“资金监管型”向“服务与监管并重型”财政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过去单纯收收支支的出纳式的财政,向综合型、管理型财政转变。财政要思考如何把钱花好、用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把粉擦在脸上,不能跟在人家后面,等别人点菜了,盲目买单。咱们主动介入,钱掏了,掏得痛快,掏得值得,要从守口把关跳出来,算活账、算发展账、算政治账。
“六项改革”就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六项改革。
还有“七个突破”,我后面再介绍。
《新理财》:对于中央提出的很多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在实施,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总体讲,这些年在支出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说部门预算,必须建立在科学、详实的资料基础上,你才能保证准确性、真实性。但部门预算的大前提是财力要充足。目前,县乡还相当困难,根本没有条件搞,部门预算也就无力推进,如果搞了也是一个很不完善的部门预算或形式上的部门预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在支出管理的体制上交叉太多,既然要分灶吃饭,那就要事权和财力对等。比如工商、税务、质检、药检、社保、监狱系统等,国家要求实行省级管理,这样省上管得着却看不见,下边看得见却管不着。包括国地税分开以后,税收成本也大大的增加了。人财物都是省上管,但县市要组织本级收入,年初把任务下了,如果再追加,基层政府与税务部门对接就有困难,要博弈,要分成,实际上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体外循环。
还有,县级政府承担的是无限的责任,手头却是有限的财力,难以充分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造成目前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多种因素,财政体制、管理机制和责任的划分上存在问
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以前做的现在通过实践感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不断改革创新。
对“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相对来说还是困难。现在国家财政没少拿钱,其实给农民的粮补,赶不上生产资料涨价,不如让粮食、农副产品按市场规律来调节,该涨价的时候就涨,要让农民通过价格变化享受到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好处,农民收入增加了,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也就活跃起来了。同时,把对农民种粮等的补贴用于加大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扩面、提标,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了,整个内需也就扩大了,“三驾马车”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新理财》:您曾经在省政府金融办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了,现在又回到财政厅主持工作,是否会对您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影响?
刘小燕: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我在金融办的时候,深切地感到,把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结合起来,把死钱变活,然后发挥它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我们财政工作“1234567”思路的“7”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七个突破”:第一,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有效结合上有突破。就是要把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金融资金结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支持项目上,围绕省委、省政府扶持的主导产业,让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财政资金起到一个撬动作用,带动更多的资本进来。同时,也可以改变把财政资金当成是“唐僧肉”去争的现状。
第二,在整合财政资金方面有突破。这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拿农村修路来说,交通、扶贫、农业都有投入,钱撒了胡椒面。甚至有些地方一个项目多头要钱,要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政策的落实都集中在下面,这就要求中央在制定政策时,应灵活一些,允许下面结合实际,将中央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统筹安排。我们省上开展的民生八大工程就是通过项目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打歼灭战。
第三,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这一方面必须有新的突破,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扩大省直管县的范围,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各类转移支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困难。
第四,在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突破。在支持民生方面,明年主要是扩面、提标。在增加职工收入方面,加快二步津补贴实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第五,在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方面有突破。财政没有创新,路就会越走越窄。如近年来,随着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初步缓解了基层财政的困难,但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市县“等、靠、要”思想。为此,我们着手研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创新,将把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与各
市县经济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银行信贷投放以及节能减排等挂钩,变补困难为激励发展。还有,针对个别贫困县实际脱贫,但不愿摘掉贫困帽子的问题,我们准备改变过去的补助办法,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变补穷为鼓励摘帽,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摘帽县的发展,从机制上鼓励贫困县尽快脱贫,主动甩掉贫困帽,使财政资金在使用导向上更加的科学合理。第六,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方面有突破。目前财政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关键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和事中监督很少。我们今年班子成员调整分工,让纪检组长管监督局,监察工作能发现漏洞在哪里,廉政建设要从哪里入手,人和事都能统一起来,建立一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管体制。
第七,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突破。按照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解决好推荐票和干部工作实绩的关系,我们考虑把平常的工作打分、年终考核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每完成一项工作都有记录,用记录说话,使那些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点子、有思路的人能得到重用。
在创新中实践
《新理财》:您刚才说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市场结合,把沉淀的财政资金变成活钱,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刘小燕: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我们把过去直接补项目,变成按贷款额对金融机构补贴和按担保额对担保机构补贴,并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给予奖励,对支持我省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在财政存款上给予倾斜。同时,对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扶持,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加快发展,使财政资金与资本市场得到紧密结合,让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又如,实行医疗改革以后,得了大病,职工要按一定的比例负担,对一般家庭来说难以承担。我们就和商业保险联合,医保不能负担的你来保,多一道职工医疗的保险系数,国家报不了的这一块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再如,1997年我分管国库,负责外债这一块,搞了一点小运作。当时外债报来的钱是美元,给项目拨的时候要兑换成人民币,到年底还必须还美元,这一反一正就要损失几分钱。当时大库的钱是人民币,是没有利息的,拿出去存款又违规,而美元2 年期的利息是4.8%,我们通过竞争谈判,谁家的利息高我就到谁家存,来一笔我就定期把它存起来,这边大库先给项目垫上现金,两年下来就赚了1000 万美元。我们也曾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库款运作赚取过4.8 亿的利息。此外,如何用好、管好沉淀的财政资金,风险、难度还是比较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新理财》:对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效果和导向看,我个人认为,一是财政的1.18 万亿元要努力带动社会资金,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政策效应才能充分体现;二是中西部地区对外依存度低,受到的影响相对滞后一些,如果中央出台的政策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些,保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对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也会对全国保增长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我省讲,我们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力图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共同应对今后的困难。
第四篇:跳出作风建设看“软钉子”(大家谈
跳出作风建设看“软钉子”(大家谈·狠拔作风建设“软
钉子”⑤)
《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11日 05 版)
“软钉子”属于典型的为官不为,主要是态度问题、作风问题。从我们收到的征文来看,这是大多数人的感受,也是主流意见。
然而,这个问题还有另一面。本报一位记者曾花了一个月调查为官不为问题,想揪出几个“典型”而不得。尽管一次调查未必足以定性,但如此费力也值得深思。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更大视野审视“软钉子”滋生的机制土壤,切合实际监督和激励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实现全方位的提升。
本系列征文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接下来,我们将开始“身边的核心价值观”系列征文,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真正落实“三张清单”
武 新
用“脸好看”遮挡“事难办”,“软钉子”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宗旨意识不到位,责任担当不上肩。也有些是政策不明,缺少遵循;有些是协调不顺,只能干等;有时候,则是因为激励和办事效果相关性偏弱。从根本上讲,权、责、利没有对应好,就容易长“软钉子”。
另外,有些一时确实办不了的事情,我们也期待群众能耐心听解释,并相信我们的诚意。现在很多人都拿媒体树立的典型当标尺来衡量我们,让我们倍感压力。说实话,榜样要学,学他们身上的精神,但精神并不等于“超能力”。
讲党性、正作风,是办好事的催化剂,但毕竟不是无所不能的发动机。对普通干部来说,有些时候只是颗螺丝钉,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还好说,对一些政策指向不明、职责认定不清的事情,则是有心无力,很难推动。
要拔除“软钉子”,不仅需要继续推进作风建设,也要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时,就当科学民主,多接地气,多考虑现实操作。部门职能要改革到位,真正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这“三张清单”。
(作者为某地基层干部)
我对“拔钉子”有信心
张志锋
前段时间,准备到基层抓些为官不为的“典型”,拔拔不作为的“软钉子”。但在基层明察加暗访一个多月,却没能完成任务——因为“证据”不那么有力。
有一次,到西宁市房地产交易服务大厅蹲守。市民反映,过去有的窗口松松垮垮,该办不办,也没人管。现在市里经常派人暗访,只要手续齐全,不仅态度好,办事讲效率、讲质量。
还有一次,湟中县干部小李和几个同事在山上的责任路段发现,有个农民在公路边堆沙子,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人家就和你动手。小李只好借来铁锹自己动手,忙活一上午,手上磨出血泡,累得直不起腰。中午一口气吃了5份干拌面。
这次采访的经历让人琢磨:在西部大多数干部身上,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行为?有些干部是“客观不能”,还是“主观不为”?
多位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直言,有时也动过“歇一脚”的念头,但想归想,还是会尽己所能去做好。“在青海这种落后地区,当公务员是比较体面的,要是不珍惜岗位,对不起组织,爹妈也会骂的。”还有一位在青海经商多年的浙江老板说,也许是因为西部相对闭塞,干部沾染的“坏毛病”少。干部有能力不足问题,“主动不作为”并不多见。
改作风永无止境。对干部有更高期待而有所批评,并不过头。但这次采访的经历,增添了我对拔除“软钉子”的信心。希望有所作为的干部大有人在,这样的态度是改善治理的良好起点,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能力和素养,拔掉各种各样的“钉子”只是早晚的事。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
第五篇:跳出盒子思考
跳出盒子思考
你的教科书会使你的眼睛变得疲惫呆滞吗?你在上课时没有分神的唯一原因是不是为了获得学位?我承认大多数学校的讲座并没有采用最能吸引你注意的方式。但我认为有一个决定课堂是否能让你保持兴趣的更关键的原因:你确实在使用被教给你的信息吗?
为你所学的课程找一个实际的原因。这样不但能延长你的注意力时间,而且能提高分数。如果你能实实在在地把你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会使信息具有特别的意义,从而更难遗忘。
下面就是一些你可能在学并且对你生活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课程:
1-统计学
你做过什么个人实验吗?懂统计学能帮助你设计你的试验和解读数据。个人实验是一种实现有目标改进的很棒的办法。你吃过的食物、你买的东西和你花的时间都可以被记录下来。统计学能让你更明白地认识自己进行的这些实验。2-历史/文化
你可能觉得历史课与你的生活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我却发现这些考察历史事件和其他文化的课程,能让你以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待你现在的生活。了解古希腊、印度或非洲,就像不用离开家而进行的文化交流一样。
这种新的视角可能在发现你的未经证实的假定方面有实际价值。不同的文化会用不同的视角看这个世界,这种能转换你看待自己世界方式的能力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当你目前的视角不够解决你的问题时。
3-经济学
很少有课程能比经济学更深入地分析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无论是你经营自己的生意,还是想看懂政治辩论,或者是想投资股票,基础经济学是必备的知识。如果你够有创造力,你甚至可以把经济学用到与钱无关的情形中去。如果你能从相对稀缺性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人际关系、时间管理或者健康问题都会变得迥然不同。
4-心理学
如果试图理解自己或人们的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课程是很好的工具。我学过的三分之二的心理学课程都可以轻易地用于我生活中。操作性条件反射或者经典条件反射可用来改变习惯。认知偏见和启发式知识可以用来优化决策。有的学校甚至提供流行心理学或“如何快乐”这样的课程。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程,不过我肯定这些课会更进一步把心理学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5-计算机科学
学会如何编程可以有很多应用。编程可以帮你解决与技术有关的问题,而且
当与你其他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时,将成为你事业和生意的重要工具。
除了直接的应用价值,我发现编程也能为你看待日常生活问题提供很多有用的隐喻。你的时间管理系统是否有漏洞?你的习惯能让你的输入产出你想要的输出吗?如何从你的课程中发现未曾察觉的应用
以上这五门课程只是一小部分可以把课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发现实际应用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马上开始你的发现之旅。如果你认定你学的课程没有实用价值,那你当然不可能发现这种价值。只要有一点点创造力,即便是最抽象的课程,也可能变成一门实用的学问。
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实际利用学校学到信息的办法:
给自己一个新盒子
“跳出盒子思考”已经成了“创造性思考”令人疲惫的陈词滥调。但是这句话的比喻却是准确的。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思维“盒子”。我们的未经证实的“假定”组成了这个盒子的墙壁,而墙壁之外的解决方案被我们所忽视。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你这一种情况下用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到另一种情况下去。你将如何在经济学课堂上解决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心理学课上呢?计算机科学课呢?
大多数人并不会跳出盒子思考,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有盒子在那里。其实你有很多不同的“盒子”,每一种“盒子”被用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果你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一门课程做一个新“盒子”,为什么不把它用来解决别的类型的问题呢?
扩展你的能力
那些教实际技能的课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设计等)能给你新工具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当我开始学统计学时,这项新技能扩展了我进行个人实验时能做到的可能性。不用再依靠直觉和猜测,我可以用数据模型来分析解读数据。
我给你的挑战是:浏览所有你现在学习的课程材料,寻找出一种能够把一门课中的一个思想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办法。这可以是编一个简单的程序,为自己记录信息。或者是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改变一个习惯。
一旦你养成了把学术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习惯,所有的信息都变得容易记住。区别就在于你对事物的思索只存在头脑中还是同时在你手中掌握。自己亲身体验一个想法,会使你的课堂不那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