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

时间:2019-10-21 13:1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

第一篇: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系统工程。当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并力图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来凸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文对规划功能分区、建筑的视觉效果、规划的设计实践中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环境、主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

3.1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居住区是指为满足人们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间地理单位。因此,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居住小区和邻里单元这一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反映出强烈的家庭感和紧密的邻里生活气氛;在居住区一级,要处理好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关系,充分体现整个城市所凝聚着的集体意象和特色。在居住区努力塑造反映具有社区向心力、凝聚力的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个性和领域感,要反映出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区环境符号,传统文脉条件,要创造出高品质的物质空间环境。

3.2提供促进交往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进行交往交流的载体,是城市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公园、广场、景区、体育场馆以及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作为促进人际交往的首选空间,规划设计要注重规划选址、人流物流、公共交通、卫生设施、绿地控制和空间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之动静兼容,构建和谐。

第二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1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

对于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可达性反应了市民在空间中活动的难易程度,包括距离、时间、内容、费用等。活动场地、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可达性影响到人们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儿童的活动水平和质量。可达性设计反映在环境各个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铺地材料等。还应重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坠落等措防护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

2.1.2 设置各种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场所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应对各种行为倾向提供支持,赋予空间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空间具有尽可能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暗示。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并注意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和设施。

2.1.3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1.4 注重微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对于外部环境的布置更要结合地段的风向、土地植被、当地气候等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使开放空间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宜人场所。影响户外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有阳光、气温和风等。点状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应尽量满足夏季阴凉和冬季日照;设计师应事先进行场地日照分析,帮助决定哪些方法来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缓解不利效应。类似于日照阴影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也是依气候和时间变化的;点状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种植都能影响风的强度和方向。

2.1 5 结合人文景观环境,建立“场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间是因为有文脉的积累和传承,因而赋予了这个场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内涵。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在点状空间设计中,通过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布局,将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与Vaux 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公园道,其最显著特点是把道路两边原先已有的分散、独立的天然和人工绿地衔接起来,形成公园道。1959 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White)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 tle,1990)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进一步定义延伸为线性空间: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 连通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扩大,单个“点状”空间日渐被孤立或与自然区域隔离。线性空间将这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2.2.2 可达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1995)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 条不同绿道近3 000 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与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其使用格局。他说明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年老的群体等特殊群体。

2.2.3 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

线性空间作为一种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交通方式。线性空间能够连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丽风景,使步行者和骑车人能够往返于其间。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色通道之间以及在绿色通道内部可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小径,可以设置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

2.2.4 设计的人文关怀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2.2.5 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从生态保护方面来说,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并提供物种迁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储存营养物,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特色保护方面来说,线性空间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开发,是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看成是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研究城市__公共开放空间即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整合被设定为手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13 ]。

点状空间以灵活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间内部,又保持空间的个体独立性;线状空间则连接重要节点和区域,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例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点状空间;而滨水区则既可以当作是线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若沿河的开发空间是如公园般的空间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滨河公园”;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绿化空间,则是具有了线性空间的特征,也具有线性空间整合的功能,视具体形式而定。不管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广场、公园、绿带、街道、滨水区等,它们构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可以连接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点状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的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美学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线性空间的建设,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同时,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

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而在长的线性空间中,在某个节点上融入城市广场等点状空间,可以解除线性空间的单调性。如音乐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处设置点状开放空间,为景观整体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衔接环节,使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序列进程中的静态停顿点,增强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并且,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景观的意义被进一步丰富,成为被大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其真正考虑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考虑到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类在聚居的场所空间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无污染的材料质地。

而公共开放空间正体现了景观的这个意义。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地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从“点”到“线”到“网”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研究,研究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设计及其整合。通过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在功能与空间结构上的多样化叠加,从而构成空间紧凑与功能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展示和重构城市的景观。

第三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 研究 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三、孔子用美,即孔子美学思想教化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状况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状况研究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是在目前城市交通事故日益增长的严峻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任重而道远,困难重重。因此,目前国内甚至是国外发达国家迄今在交通安全预警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针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的研究,探究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对策

0 前言

交通安全本来泛指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上的安全。但本世纪以来,由于机动车发展很快,道路交通事故越来越严重,因此,一般所说的交通安全是指道路安全,而铁路、水路和航空方面的安全称为运输安全。为了照顾我国的习惯说法,本文沿用道路交通安全这个名称。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两大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而一提起交通安全,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它与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是如何减少城市道路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公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由于违章,造成了人畜伤亡或车物损坏的意外事故。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载体,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好坏的直接标准。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交通事故总数上升、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断增长。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降低交通事故的高发率、降低交通事故,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交通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80%以上的客运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交通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3)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

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4)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5)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6)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7)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国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8)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1.2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公共交通必须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并兼顾公交企业效益。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现的主要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2.1 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出行居民,即公交乘客。要想建立合理的公交线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公交乘客的心理、出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公交最优线路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参考国内外的大量数据,并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在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时,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为更多乘客提供服务;(2)使全体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减少换乘次数;(3)使路线的效率最大;(4)保证良好的可达性,尤其是要减少公交乘客的步行距离;(5)扩展公交服务范围,减少公交盲区。

2.2 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随着城市居民出行量的增加,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不能满足出行需求。要想使公共交通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单单依靠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增加道路设施远远不够,为此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公交管理技术,如可以引入先进的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法。该系统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模式、各种新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等与调度优化系统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基于公交线路流量的线路配车数技术模型。目前,我国公交企业的总体技术手段落后,新的公交运营调度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乘客自动技术等,基本上没有应用。

2.3 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大运量快速交通工具速度快、运量大、耗能低、污染少,并且可靠、准时、舒适、安全,但它需要专用道路,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因此建立我国城市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可考虑按如下三个阶段依次实施,即:设立公共汽车专用道;发展公共汽车列车;开辟轨道交通。

2.4 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与外部有关部门(如交管)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公交乘客的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公司营运调度与企业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其营运效率,降低其营运成本;建立电子付费系统。响应需求是一种新型的公交运营模式,其特点是:无固定运行时刻表、路线及汽车停靠站,乘客享受门到门的运输服务,是一种机动灵活而且效率较高的公交运营模式。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并以客运为主。包括有轨电车、地铁、轻轨交通、单轨交通和市郊铁路5种子系统。轨道交通是现代化都市的标志之一。如在特大城市可采用地铁和轻轨方式。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能耗少、无污染排放、占地面积少等诸多优点。地铁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3万~6万人次,高居于各种交通方式之首;平均运行速度40~60km/h;行驶于地下,不受外界干扰,是乘客出行准点保证率最大的交通方式。但是地铁造价很高,以我国目前已修建的情况来看,平均每公里6亿~8亿元,比其它轨道交通方式高2~3倍。根据地铁的技术经济特点,主要适用经济较发达,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且客源充足、具有强大客流方向的城市市区和近郊区,可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主干线和大通道。

轻轨是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3万人次,介于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中量客运技术填补了空白。轻轨包括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运行速度30~40km/h,最大坡度为6%。轻轨的造价1~1.5亿元/km,约为地铁的1/3~1/4。根据上述功能轻轨主要适用范围在单向小时1万~3万人次的城区和郊区。在大中城市,可采用地面轻轨、高架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在山城和沿海城市,由于单轨对地形要求不高,爬坡能力较强,是该类地区轨道交通的最佳选择。

四、总结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以及引起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得出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本综述以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作为研究内容,对其作较为系统的研究,深入分析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各项因素,确定出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从而对道路交通事故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措施,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为改善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曹焕光.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5: 2-82.2.徐吉万,徐冬玲.城市交通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170-175.3.林伯泉.安全学原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18-128.4.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79-125.5.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44-292.6.戴行信,张永红,见军.交通安全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第五篇: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步入城市型社会。城市正在无节制地扩张着。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建设的一切——方正耸立的高楼、相仿的城市环境、围圈起来的小区当一个饥饿的人有饭吃的时候会无比满足,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开始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一样的,当功能被满足之后美化便成为新的需求。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 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其中。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且在价值观上。

下载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以武汉市地铁文化建设为例 一.选题背景周胥 (一)国内背景我国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现状 (二)国际背景 二.文献综述金康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肖景涛 (......

    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12汉语言文学袁红***8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

    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

    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表而展开的。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绍: 一、秦淮河景观带 随着城......

    美学研究大全

    一 1 美学 美学一词用来描述与理性相对的整个情感领域。美学的出现旨在从正面来说明情感在人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旦美的艺术在文化中取得了特殊的地位,一种特殊的感受就......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

    公共空间讲文明

    第一、安静从小事做起:尊重自己,读书学习以静制动;尊重老师,课堂听讲安静认真;尊重同学,自修复习宁静为主。还要做到图书阅览安静、集会就餐安静、轻声慢步过走廊等等。不得大声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