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推荐5篇)

时间:2019-11-01 22:5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

第一篇: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

废水处理厌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集废水处理技术、流态化技术与微生物技术于一体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装置[1]。近年来厌氧反应器技术发展迅速,自从 1974 年 Lettinga 等[2]发明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以来,厌氧反应器开始广泛运用于实际废水处理。之后涌现了以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3]和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4]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尤其是 IC 反应器将两个 UASB 反应器串联并设置了内循环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污泥持留能力,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HRT)短、高径比大、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特点,备受行业关注[5]。

尽管IC反应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研发成功,1986 年荷兰帕克公司就将其投入生产,但直至今日,其核心技术仍未公开,保密极好(1994 年才首次见到相关报道)[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截至 2013 年 12 月,Sciencedirect英文检索文献只有寥寥 10 余篇,可见 IC 反应器的技术保密性极好。然而,国内对其的研究状况却大相径庭,自 1995 年上海富仕达酿酒公司从荷兰帕克公司引进我国第一套 IC 反应器技术以来[6],国内逐渐出现了自主生产 IC 反应器的厂商,有关 IC 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截至 2013 年 12 月,有关 IC 反应器的 CSCD 中文文献检索约 300 余篇。鉴于此,本文对 IC 反应器的结构、应用和优化作一综述。IC 反应器的结构特性

1.1 IC 反应器的结构原理

IC 反应器由第二代 UASB 厌氧反应器发展而来,可视为两个 UASB 反应器串联而成[7]。

IC 反应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 4~8[8],而传统的 UASB 反应器的高径比一般为 2~3[9]。IC 反应器的基本框架(图 1)为两个厌氧反应区,它的核心是由三相分离器、布水器、提升管、气液分离室及回流管所构成的内循环系统。废水从进水口进入经布水器均匀布水流至第一厌氧反应区,IC 反应器较大的高径比使其具有较大的上升流速,使颗粒污泥床处于流化状态,此时固-液接触充分,大部分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此被厌氧消化产生沼气,少部分有机物进入第二厌氧反应区继续厌氧消化并产生沼气。两个厌氧反应区中所产生的沼气分别被第一、第二三相分离器和收集,沼气产生的升力可带动气液混合物进入提升管,到达气液分离室后由于密度差产生气液分离,沼气从出气口排出,此时液体密度增大,在密度差与重力的作用下经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厌氧反应区,经布水器导流与进水混合继续上升实现内循环。

1.2 IC 反应器的水力特性

IC 反应器内的水力特性与传统的 UASB 反应器截然不同。水力特性是影响基质浓度、产物浓度、反应温度和物料停留时间的均一性的重要因素,它们是基质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致因,较好的水力条件可有效提升反应器的抗负荷冲击能力[10]。升流速度和系统压降作为 IC 反应器两个重要的水力特性,是反应器操作优化与设计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1.2.1 升流速度

本文所提出的升流速度特指 IC 反应器的提升管内混合液的上升速度。Habets 等[5]提出第一提升管的升流速度一般到 10~20m/h,而第二提升管的升流速度仅为 2~10m/h,可以推断第二厌氧反应区产沼气速率约为第一厌氧反应区的 1/4,且该区污泥量较少,使得该区的流态趋于稳定,再结合第二三相分离器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污泥的流失,可见内循环的流速(升流速度)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 IC 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另外,回流管内流速也与升流速度关系密切,较高的回流流速可增大第一厌氧反应区内混合液的湍流程度,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应器的固-液传质效果,提升反应器容积负荷。可见,升流速度是 IC 反应器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Pereboom 等[4]提出了 IC 反应器提升管液体升流速度 ulr的表达式[见式(1),相关物理符号意义已在符号说明中给出,除特殊情况均不在正文内再作介绍,下同]。中影响式(2)准确计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管底部阻力系数 KB的值,参数 KB一般通过生产性试验确定。胡纪萃[6]对进水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化学需氧量(COD)为 6000mg/L、废水量 Q为 540m3/d、水温 35℃的 IC 反应器进行了设计:进水设计容积负荷为 20kgCOD/(m3·d),COD 去除率为 85%,沼气产率为 0.5m3/(kgCOD),反应器有效高度 20.0m,直径 3.2m,升流管回流管管径均为150mm,并且经试算得到 εr=0.385,εd=0.01925,求得升流管提升速度 ulr=1.148m/s,内循环流量Qlr=73m3/h。

1.2.2 系统压降

系统压降直接影响 IC 反应器的运行能耗。在IC 反应器中内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等于沼气气泡绝热膨胀产生的能量[8],即内循环进行所需能量完全由沼气气泡提供,因此内循环系统的阻力损失可不计算在系统压降中。由于相比于局部压降,以 D1为直径的管壁面沿程阻力所产生的压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系统压降=床层压降+局部压降。由于进水速度的不同床层状态可分为固定床与流化床,其压降也不同。

(1)固定床

固定床状态下产气率较低,且大部分沼气都被提升管收集,反应器中除提升管外的流体气含率较低,可近似为液固两相流动。为计系统压降,可将 IC 反应器物理模型概化(含主要尺寸)。是一种布水器的物理概化模型,采用两侧切向进水,两侧均有 6 根支管,每3 根支管出水端围成一个小环形,与底部的锥体配合可实现均匀布水。IC 反应器的工程应用

2.1 IC 反应器的启动

前已述及 IC 反应器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高径比大、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较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其启动速度较慢,这也是厌氧反应器存在的普遍问题[13],已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之一。

2.1.1 常规启动

为研究利用絮体污泥正常启动反应器所需时间,刘冰等[14]以絮状厌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生产淀粉和酒精的混合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低浓度进水,逐渐增加有机和水力负荷的方法,历时 105 天,实现了 IC 反应器的启动。许英杰等[15]同样以絮状污泥接种 IC 反应器处理酒糟废水,运行至 180 天时启 动 基本 完 成,此时 进 水 COD 为 20000 ~30000mg/L,COD 去除率基本稳定在 95%以上,出水 COD 不超过 1000mg/L。可见,一般来说,若使用絮体污泥启动 IC 反应器一般需用 3~6 个月。

2.1.2 快速启动

鉴于 IC 反应器启动时间较长,吴静等[16]进行了 IC 反应器快速启动策略研究,发现采用“高容积负荷+较高的接种颗粒污泥浓度”启动策略优势明显,即接种污泥中悬浮固体(SS)浓度为 25.33 g/L、有机容积负荷为11kgCOD/(m3·d)的条件下启动中温IC 反应器,可在第 10 天即可完成启动(有机负荷达到 13kgCOD/(m3·d),COD 去除率为 95%)。日本学者Tsuyoshi Imai等[17]研究发现在启动UASB反应器时投加吸水性聚合物能加速启动,即此时吸水性聚合物起到了生物载体的作用。同时王冰等[18]研究发现在启动UASB反应器时添加颗粒活性炭也能减少启动时间。可见,增加污泥浓度,可缩短 IC 反应器的启动周期。另外,陈晨等[19]研究发现利用低强度的超声波照射启动前的颗粒污泥可将 IC 反应器启动时间由10 天缩短至 7 天,且基本不会对微生物细胞结构产生破坏作用,相反还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启动结束时的 VSS/SS 值达到 0.82,与种泥相比则有所升高,且其产甲烷活性也较高。

2.2 底物抑制

在良好启动的前提下,适宜的底物浓度是 IC反应器高效运行的保障。氨氮作为厌氧反应器内微生物氮源之一,浓度适宜的情况下能提高体系 pH值稳定性,但是,底物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会使游离氨浓度偏高,过高浓度的游离氨不仅能直接抑制甲烷合成酶的活性,且作为疏水性分子其能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并转变为铵,铵的积累改变了细胞内的 pH 值,从而对细胞产生了毒害作用,导致体系产甲烷活性受到抑制[20-21]。于芳芳等[22]对取自某 IC反应器的厌氧颗粒污泥进行了不同氨氮浓度对其产甲烷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氨氮浓度为 800mg/L以下时颗粒污泥表现出产甲烷活性增强,当氨氮浓度高于1500mg/L时颗粒污泥活性产甲烷活性降低,并且该课题组还进行了高浓度氨氮对 IC 厌氧反应器运行的抑制性研究[23],发现当 IC 厌氧反应器进水 COD 为 9000mg/L、氨氮浓度超过 3036mg/L 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抑制作用,氨氮对 IC 反应器的IC50(IC 反应器去除效率为 50%时的氨氮浓度)为4500mg/L,并且氨氮对反应器颗粒污泥的毒性是可恢复的,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C∶N∶P 为 200∶5∶1 进水,7 天后 COD 去除率恢复到 93.10%,该点可作为工程上 IC 反应器氨中毒恢复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与同类型厌氧反应器相比,IC反应器体系表现出了较好的高氨氮浓度耐受能力。何仕均等[24]对取自某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颗粒污泥也进行了不同氨氮浓度对其产甲烷活性影响的研究,当氨氮浓度超过 800mg/L,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明显被抑制。邓超冰等[25]对取自某UASB 反应器的颗粒污泥进行了相同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可见,它们的氨氮耐受浓度均低于 IC 反应器。究其原因,可能与 IC 反应器具有更长的泥龄有关,还可能与 IC 反应器的水力特性有关(IC 反应器的内循环结构和较高的上升流速,使体系具有较强剪切力[26],致使颗粒污泥粒径明显大于传统 UASB 反应器[4],使其具有更好的氨氮耐受能力)。IC 反应器的优化

尽管 IC 反应器已有成功案例,但鉴于其反应器结构的复杂性和水质成分的多样性,IC 反应器的可加工性和运行的稳定性难以获得普遍认可,其结构和工艺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3.1 结构优化

布水器和三相分离器是 IC 反应器的重要内部构件。全丽君[40]利用 Fluent 软件,通过分别建立液相模型以及气-液、液-固两相模型对不同布水形式和不同三相分离器折板角度的UASB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和流场分析,进而达到优化 UASB 反应器结构的目的。其优化结果:①均匀进水形式和梯形进水形式对 UASB 反应器内部气-液分离效果影响基本相同,但梯形进水形式提高了 UASB 反应区气液混合均匀性;②三相分离器折板角度为 45°~50°有利于 UASB 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的分离。因此,针对 IC 反应器的内构件优化,也可借助 CFD 模拟(近年来 CFD 模拟发展迅速,在污水设备设计领域CFD 也表现优势),有望取得较好成果。内循环结构亦是 IC 反应器的技术核心之一。工程上由于诸多条件限制,IC 反应器的高径比往往在2~6,并且处理一些极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垃圾渗滤液,COD>20000mg/L)时 IC 反应器内流量较小,导致 IC 反应器内的上升流速较低,加上产气量较小,难于实现良好的内部循环,极大地制约了反应器处理潜能。若通过增设外部循环管路,依靠循环泵提供动力,增加上升流速,促进基质循环,能增强传质,优化菌群结构[41],且附加外循环还能有效稀释进水,增强耐冲击负荷能力。因此,增设外循环管路可优化 IC 反应器的结构。阮文权[42]通过对 IC 反应器附加外循环结构,发明了一种沼气提升式强化厌氧反应器,并且在 2008 年 12 月起该反应器已被利用于对无锡惠联垃圾热电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反应器直径为 8m,高度为 23.6m,有效容积 800m3,进水 COD 为 40000mg/L,流量为 300t/d,出水 COD 为 5000mg/L 左右,去除率高达 85%,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结 语

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具有与第二代厌氧反应器显著不同的典型结构,具有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以及抗冲击负荷强等优点。IC 反应器相当于两个 UASB 反应器串联,以生物产气的提升力为动力,依靠内循环结构实现基质和污泥的内循环;升流速度和系统压降作为 IC 反应器两个重要的水力特性,是反应器操作优化与设计优化的重要参考 依据。

IC 反应器的启动速度是其工程推广的关键之一,其常规启动周期一般为 3~6 个月,增加污泥浓度可实现反应器的快速启动。IC 反应器在国内外的工程案例和相关试验研究反映出其不仅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而且其显示出一定氨氮浓度耐受性,在畜禽类高氨氮废水处理领域有较大潜力。对于 IC 反应器的结构和工艺优化,布水器、三相分离器和循环结构是结构优化的主要部件;为进一步节省占地和提高容积效能,可将 IC 反应器与MBR 工艺组合;将 IC 反应器与外加场力(如磁场)耦合亦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优化用煤结构研究及应用课题合作总结

优化用煤结构研究及应用课题合作总结

2010年10月份以后,国有务局质量稳定炼焦煤供应量显著下降,小矿点、整合矿点来煤比例明显上升。而小矿点来煤质量波动大,混洗复杂,每批次来煤量少,批次多,煤场存煤能力有限,不能将小矿点来煤单独存放和使用,焦炭质量差且波动大。优化用煤结构,稳定焦炭质量是公司急需解决的课题。

优化用煤结构研究及应用作为公司重大专项课题,2011年8月同武钢研究院合作,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3个月的努力,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单种煤细分研究

针对鄂钢用煤结构特点,课题组对27个矿点来煤进行了工艺指标、流变性指标、成焦后显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同一煤种不同矿点来煤进行了对比,根据各项指标重新进行了细分。下表为各煤种细分表。

批号 矿点名 1494 1394 1450 批号 1466 矿点名 毕家岗

Rmax 0.75

粗粒 细粒 G 12 31 14 0 12 1 0

35 63 63 53 0 51

Y

曲线类型 大波

分类建议 1/3J2 淮南 田庄 蒙四

煤种 1/3J1 1/3J1 1/3J1

Vdaf 34.92 28.28 27.19

G 91 82 77

Y 曲线类型 21 21 16

之 小之 微波

粗粒 52 38 28

建议分类 肥煤 1/3焦煤1# 单堆单配

16.5 76 82 77 65 59 82 1614 毕家岗天翼 1.02(混焦煤)1505 蔡家岗天翼 1515 1626 1351 1507 河市坝 岱庄 许昌 龙煤

0.69 0.8 0.78 0.71 0.7 微波(偏斜降)1/3J2 17 微波(偏斜降)1/3J2 13 11 7

微波平滑下降平滑下降

1/3J3

QM QM QM 微波(偏斜降)

批号 1384 1470 1600 矿点名 霍州 八矿 王家会

粗粒 27 70 83

b 145 152.9 177.9

最大流动度 64734 97980 5352

建议分类 肥煤2# 肥煤1# 肥煤1# 批号

1446 焦1# 1435 1553 1521

批号

1417 焦2# 1453 1415 1562

批号

1458 焦3# 1585 1429 1605

批号 1439 1601 矿点名 许昌 下峪口

矿点名 八矿 山煤国际 山焦介休 八矿 矿点名 介休昌华 青町 张兰鑫安 南关 矿点名 介休安和 支护 介休国贸 介休鸿鼎源

Vdaf 17.45 17.26

G 80 84 88 78()G 85 83 91 81 G 74 84 75 75 G 13 61

T固-T软

69 T固-T软

87 78 T固-T软

75 63 68 Y-7

粗粒 52 55 66 68 粗粒 56 53 68 61 粗粒 36 60 27 40

建议分类 焦2# 焦1# 焦1# 焦煤2# 建议分类

J1 J2 J1 J2 建议分类 SM J2 SM J3

曲线类型 粗粒/% 惰性/% 斜降平滑下降

13.0 36.0

44.0 37.0

二、深入现场,查找工艺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焦化厂煤场、配煤盘、焦炉了解工艺情况;到质检中心化验室、炼铁焦检班,查看检验设备,同操作人员进行交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

1、煤场来煤不能实现先到先用。由于回煤不均衡,部分煤种集中到达,用煤时无法实现先到先用,部分煤种存放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导致氧化变质严重,影响焦炭质量。

2、高挥发分炼焦煤的比例过高,如龙固肥煤、1/3焦煤2#等,1/3焦煤2#煤质偏气煤,配用比例过高。

3、优质1/3焦煤1#、焦煤1#、低挥发分肥煤等焦炭质量支撑的关键煤种资源量偏低。焦煤3#、1/3焦煤2#煤质过次,且配用比例过高。

4、焦炭指标检测程序需要规范。焦炭指标检测虽然有操作规程,到执行不到位,影响焦炭质量的正确评价。

四、取得效果

通过采纳武钢研究院专家的分类建议,对煤场用煤重新进行调整。同时将煤质指标作为采购的依据之一,稳定了焦炭质量。下表为2011年4~12月东西区焦炭M10指标。

M10 4 8 11 12平均值

7.23 7.63 东区 7.6

7.7 7.5 7.4 7.1 7.2 7.1 7.1 西区 7.4 7.7 7.7 7.6 7.5 7.6 7.7 7.6 7.8 从上表分析,东区4~6月份干熄焦大修,7~12月份,M10平均值7.23,达到三档目标。西区10月份以后,结焦时间延长较多,达到30h,处于低负荷生产状态,焦炉生产按特殊操作执行,对焦炭质量有一定影响。西区4~9月份,M10平均值7.58,达到三档目标。

五、建议

受2011年11月限产影响,该项目于2011年11月暂停。由于目前焦炭质量基本能够满足高炉生产需要,但配煤成本偏高,建议启动该项目,降低配煤成本,稳定焦炭质量。

第三篇:政府职能优化与地方税收结构论文

一、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优化的前提

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财政分级、税种分设和收入分征的原则,按照政府职能分工的层次和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对经济影响的程度及征管效应,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范围及征管权限,使各级政府都能有一块相对独立的、能基本维持本级政府职能运转需要的税收收入。因此,没有政府职能范围的明确界定,就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税权与税种的合理划分,从根本上讲,就谈不上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结构的优化。

(一)按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界定政府职能的范围

公共财政的市场性表明: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公共领域。按照这一要求,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即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鉴此,我们要确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将国家财政职能主要集中到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利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而强化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有职能作用,以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公共性。

(二)根据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公共财政的理论表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是全体国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中央财政:受益范围是区域公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地方财政。根据这一原理,将涉及省级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划归为省级政府及其财政,并根据省、市、县、乡的分级体制,实行层次化管理。如地区性交通、治安、消防、基础教育、环保、城建、城管、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等支出应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对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如跨地区的水陆空运输、邮电通讯、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承担国家安全、外交、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支出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三)根据事权,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财权是与事权相联系的。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在分税制下实质上是税权、税种的划分问题。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权、税种是分税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基础。

1.税权的划分。税权是指税收管理权限,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立法权。它包括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的调整权,税法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等内容。二是税收征收管理权。合理划分税权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税制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从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现实看,政府间税权划分可归纳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3种模式。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分权模式。此模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权限法、税收征纳程序综合法等基本法规;(2)中央税立法权和征收权归属中央;(3)共享税立法权归属中央,征收权根据共享的方式不同,分为中央专属或中央、地方分征;(4)地方税征收权归地方,税收立法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中央集中式。对全国统一开征、税基流动性较大、涉及社会收入分配、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的地方税,基本立法权和附属立法权大部分划归中央,如营业税、社会保障税等。二是中央、地方共享式。对全国统一开征、税源分布地区差异较大、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地方税种,中央确立基本法规,地方分享附属立法权,包括制订实施细则,决定开征、停征,进行税目、税率调整,确定减免事项,根据弹性税制要素确定具体执行办法等。如城建税、房产税等。三是地方独立式。对于一些区域性零星税源或受益性特定的税种,由地方自行立法开征,报中央备案。

2.税种的划分。税种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受益准则,即根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和受益范围来确定税种性质,因为税源的产生与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相关,应该做到谁提供、谁得益,这样更能体现经济的公正原则,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开辟税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集散准则,即税源丰裕且集中或税基宽的税种应归为中央税,税源相对贫乏且分散或税基窄的税种,应归为地方税;三是规模准则,政府间划分税种时,还要考虑各级财政机制独立运作的要求,通过划分税种使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形成一定规模,有支撑各级政府财政局面的主体税种;四是便利准则,税种划分既要考虑征收的难易程度,又要求划分标准简明,使得中央税和地方税界限明确,尽量保持税种的独立性,减少共享税种。

二、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的优化

从我国目前分税制实施的情况看,由于政府职能范围上的模糊性,导致了在事权划分上的相互交叉和重叠。典型表现是:中央承担了本该由地方管理的事务支出,地方承担了本该由中央管理的事务支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权划分格局。事权划分不清,使得分税制的实施失去了应有的前提条件,导致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资金转移支付数额的模棱两可。这是其一。其二,现行分税制收入划分标准不统一:既按税种又按隶属关系划分,如企业所得税;既按隶属关系又按行业划分,如地方企业所得税;既按税种又按行业划分,如营业税;既按税种又按税目划分,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归中央;既按税种又按征管机构划分,如增值税(属共享税,但海关征收的增值税划归中央)。收入划分上的多重标准,违背了国际分税制的规范要求,既在理论上难以界定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了国税与地税双方的征管难度,不利于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体系的完善。因此,重建分税制下的财权划分,重在取消多重标准的收入划分方法,严格按税种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两套独立的税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实现真正的“分灶吃饭”和彻底的分税制。其三,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降低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的实施能力和协调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能力。其四,地方税体系不健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不稳定,收入规模不足以支撑地方政府正常运转和发展所需。其五,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还需开征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等一些新税种。其六,原设个别税种功能老化,且相互交叉和重叠,需要改造和提升。鉴此,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应重新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的税种组成。

(一)中央税收结构的优化

中央税收结构应以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并辅之以关税、证券交易税、土地增值税、固定生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全局性的环境保护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外加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共享税种。具体设想如下:

1.消费税。消费税税源集中,收入丰厚,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支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应由中央掌握。为了发挥消费税在中央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有必要对现行消费税进

行改革和优化,其途径是:一是扩大征收范围,突破现行消费税只对消费品征税,不对消费行为征税的格局,将一些高消费行为,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卡拉OK及桑拿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变价内税为价外税。增值税为普遍调节,消费税是增值税的补充调节,而在计税时,增值税以不含税价计税,消费税以含税价计税,这既给纳税人税款的计算带来了不便,更影响了价格与税负的透明度。三是纳税环节的后移,应将现行消费税的生产环节课税后移至零售环节课税,这更能体现消费税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调节。

2.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中央掌握的主体税种。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限制,其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并且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将其归属于地方税体系。把个人所得税划归中央主要是考虑到目前不同区域间个人收入水平差距太大,若维持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地方性,不利于实现地区间财政的均等化,反而会加剧地区间公共产品服务的不均衡性。另外,从个人所得税近几年的收入情况来看,增长速度较快,潜力较大,应进一步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使之成为中央税体系中的骨干税种。其改革优化的途径是:一是征税模式的转换,应将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模式转变为以综合所得课税模式为主、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为辅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二是在税率选择上,综合所得课税适用累进税率,分类所得课税适用比例税率;三是提高目前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四是严格减免项目,防止税源流失,拓宽税基,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以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3.关税。关税具有直接的涉外性,体现政府的对外经贸政策,理应归属中央。关税的优化既要考虑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我们在关贸总协定里理应享受的权利和优惠政策。

4.环境保护税等税种。尽快开征全局性的环境保护税以促进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证券交易税、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为调节证券市场、房产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而开设的税种,具有宏观调控性,宜作为中央税,中央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其有废。

(二)共享税的构成与完善

1.增值税。应仍维持共享税的性质,具体分享比例可根据中央与地方各自按新办法划分后的收入规模来重新确定。从我国目前各税种组织的收入情况来看,增值税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因此,改革和优化现行增值税势在必行:一要扩大征收范围。可将现行营业税中交通运输、建筑业和销售不动产项目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为这些行业与增值税征收链条关联密切,更有利于激活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二要把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生产价值不予抵扣,因此仍存在着重复征税,特别是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或企业更为严重,这不利于鼓励投资和加速设备的技术更新;三要变多档税率制为单一税率制。

2.企业所得税。过去按隶属关系和行业划分企业所得税的做法容易滋长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造成地方保护与地区封锁,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把企业所得税作为共享税并实行同源分率计征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企业所得税的优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应尽快合并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两税并存的局面,取消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二是税负不宜过重,绝不能按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企业的产品关系和产品比例来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比例;三是税率不宜采取累进制,以比例税率为最佳选择,提高税负透明度,增强激励功能。四是对企业税后利润再投资用于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可给予退税,建立适应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机制;五是适当提高折旧率,通过加速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地方税制结构的优化

与中央税收结构的优化相比,地方税收结构优化中的制约因素比较多,问题比较复杂,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制约。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建设中,过去我们只注重中央税的建设,轻视地方税的建设;而在分税制体制下,中央税收结构与地方税收结构同属国家税收结构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厚此薄彼。但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税收结构建设明显落后于中央税收结构建设的进程,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税收体系的完善和总体功能的发挥。构建规范化的地方税收结构,既是巩固中央税收结构的需要,也是完善整个税收体系的需要。(2)税权过于集中。税制改革虽然赋予地方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总的来看,地方税收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以及减免税收等都集中于中央,削弱了地方因地制宜配置本地资源、调控地方经济、组织地方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地方税主体税种不突出。地方税税种不少,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主体税种,由此决定了地方收入规模偏小,地方过份依赖于中央的无条件转移支付。(4)行政性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普遍,严重侵蚀了税基,应尽快加以清理,加快费改税步伐,为地方税系的建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税基环境。

优化地方税制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城乡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社会保障税、农业税、财产税为骨干税种,其它税为辅助税种的地方税制结构。

1.营业税。在目前地税系统组织征收的税种中,收入规模最大、收入最稳定的当属营业税。虽然随着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营业税收入会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代理业、娱乐业的发展,为营业税的征收提供了广阔的税源,加之征管手段的日臻完善,营业税仍将保持相当水平的收入规模。

2.城乡维护建设税。将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更名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同时应改变目前城市维护建设税“三税附加”的从属地位,应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依据,使之成为独立的税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费改税的要求,不断扩大城乡维护建设税的征收范围。

3.资源税。把资源税从共享税变为地方税的主要用意在于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地区差距。因为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样可以使西部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从资源税的优化来看:一是扩大征收范围,我们现行的资源税只对矿产品和生产盐征税,而应逐步扩展到水资源、森林资源、林业资源、草资源等方面,以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二是提高矿产品和盐的单位税款,现行资源税的单位税款定得过低,没有完全反映出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反而助长了资源的无序开采。

4.财产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有形、或无形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将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骨干税种是有潜力可挖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一是统一内外财产税制,改造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其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扩大征收范围,减少减免优惠;调整计税依据,应按财产价值计税;提高税率水平。二是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该税是对财产转移或财产赠送所征的一种税,开征此税可以适当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限制不劳而获,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

5.社会保障税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税。利用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是世界各国的普遍作法,我国应开征社会保障税,代替目前的收费形式,以法律形式保证保障基金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社会保障税划归中央,并构成中央税系的主体税种。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实社会保障具体管理办法存在差异以及社会保障税的典型受益性质等因素在开征初期,宜划归地方,构成地方税体系骨干税种。同时地方应针对区域性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开征环境保护税。

6.农业税。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理农业税应该成为我国税收体系的重要税种,但长期以来,农业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很小比例,而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各类收费、摊派等非税负担,又使农民不堪重负,因此农业税改革必须与整顿农业的非税负担结合在一起,要彻底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将合理收费部分并入农业税,按量能负担原则,确立合理的负担率。

7.辅助税种。实行“费改税”规范地方政府收入形式,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的特殊税源,开征部分区域性和受益性强的地方辅助税种。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政府间的税种配置优化问题及研究[J].财政研究,2001(6):27-30.[2] 隋晓.构建规范化和相对独立的地方税体系[J].税务研究,2002(2):34-37.

第四篇:Web数据研究与应用论文

1知如何能够投其所好,为用户实现主动推荐,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都是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问题。在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下,如何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帮助海量数据的拥有者们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以指导他们的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解决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Web数据挖掘

2.1 Web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非平凡过程。

Web数据挖掘(Web Mining)是从Web文档和Web活动中抽取感兴趣的、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是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在一定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发现有用的知识来帮助人们从www.xiexiebang.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2003,16(2).

第五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在全省构建省、市、县、部门/班组四个管理层面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研制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全力服务基层员工,全面解决基层单位QC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规范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垂直一体化;智能辅助办公套件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集约化管理带来的效率和专业水平的高要求,极大的促进了公司各级人员的创新意识,各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何引导公司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发展,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改革和创新,为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和经营提供强劲动力,是目前企业需着重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山西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制度、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的编制,以及对省内相关工作开展智能辅助工具的研发。

2国内研究水平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近几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工具与方法在供电企业经营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质量意识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小组数量逐年增加,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国网系统供电公司QC小组所占比例也由之前的10%上升到2013年的30%。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提升国网公司技术和管理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工作依然存在需改进和提升之处,一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停留在对质量产品的控制和改进上,QC活动手段单

一、简单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二是缺乏针对性强、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小组活动流程不完善、培训教育缺乏手段、推优评审忽略细节重视结果的现象存在。三是成果质量不高,获奖占比较小,优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推广,地区性质量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

3项目理论和实践依据

3.1全面质量管理含义及特点

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备高度预防性。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3.2全面质量管理关键点及方法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其关键点主要包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顾客服务,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质量具有波动的规律,质量控制以自检为主,质量的好坏用数据来说话,质量以预防为主,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统计方法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这种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PDCA循环中,“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管理循环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4项目关键技术

4.1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精益化管控技术

基于组件化技术和可配置管控模型,完成活动内容、过程和重要节点的细化控制,实现活动全过程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

4.2开放性多格式电子资料存储技术

构建通用性资料存储及处理模块,全面、无损管理全面质量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实现最终成果与过程痕迹并重。

4.3智能化数据治理及展示技术

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开展各项数据的挖掘分析,构建合理数据分析指标及算法,依托规则引擎技术实现动态匹配推理,促使价值数据外显,并依托表格、图形和趋势曲线等展示技术向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辅助决策建议。

5项目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研究,项目以国网现有制度规范为基础,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研究并制定《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管理目标和标准、开展方式方法、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工作职责、QC选题及小组创建、活动全过程管理要求、成果评审及推优管理、工作总结评估等内容。并根据工作开展需求,研发“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具备单机独立运行、数据加密存储、导出文件交互、屏蔽网络风险等特点,针对QC活动小组、各级管理单位不同需求进行功能配置,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制度查询、课题辅助优选、活动过程精益可控、分级细化管理、成果全面展现和强化提升的管理思路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5.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及国网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以《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工作实施方案》为主体,包括QC小组管理、QC成果推优管理和QC小组分级教育管理等重点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和工作指导。

5.2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研发

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以省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类相关制度标准为核心,以提升班组QC活动规范性、智能化和效率为目标,兼顾各级管理单位开展工作管控,突出班组QC活动全过程闭环管理和信息化辅助支撑作用。

6项目建设目标

(1)编制国网山西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类办法和细则,为活动开展方向把控、内容筛选、过程监督、成果应用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明确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容,省、地、县、班组统筹管理,各级单位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组织有效。

(3)提出管理全过程细化要求,根据活动开展进度提出时效控制、阶段性成果自查、专家审查指导及问题改进等细节性管理要求。

(4)研发单机独立运行工作辅助工具,非线上运行模式保障数据安全,提供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资料检索、工作信息记录、活动过程控制、导出文件交互备份等实用化功能。

7结束语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制度查询、课题辅助优选、活动过程精益可控、分级细化管理、成果全面展现和强化提升的管理思路提供有效技术支撑,进一步规范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秩序,促进工作良性发展,提升管理质效水平。


下载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