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网络研究进展及评述论文
摘要:知识网络引入管理界吸引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多应用于知识管理领域。本文从知识网络的内涵、测量维度及知识网络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知识网络;维度;结构;关系
知识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逐渐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网络在企业、组织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知识网络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较统一观点认为其存在企业、组织或个体之间,以社会网络为基础,通过内部或外部的网络来弥补知识缺口,进行共享知识或信息,创造新知识等活动。本文主要研究国内外较为经典的和近几年较新的文献,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对知识网络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一、知识网络内涵
知识网络最早于1995年由瑞典工业界首次提出,并随着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从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知识网络的概念也从不同领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表1列举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关于知识网络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由知识网络比较经典的定义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网络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大多集中于企业、组织层面进行定义和分析。学者们研究内部、外部和内外部相结合的知识网络,虽没有形成确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是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知识网络用于知识、信息等的传递与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知识转移或创造等目的。
二、知识网络的维度及测量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知识管理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知识网络的研究也是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学者将知识网络分为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与人之间和知识与知识之间三种类型,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知识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知识网络大多研究企业、组织或人之间形成的网络及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知识网络的基础。按照Granovetter(1985)的观点,社会网络可以分为两种视角:结构和关系。学者们大多以社会网络维度划分为基础对知识网络的测量维度进行划分。
1、“结构”维度
按照Granovetter的观点,结构取向关注于行为者之间一定联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以及互动状态。
从内部知识网络的作用来看,阮爱君等(2014)从企业层面研究开放式创新下知识网络的嵌入性,結果表明知识网络规模和中心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没有影响。吴伟等(2015)选取企业创新知识网络结构的四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联接强度、稳定性),运用多元回归证明企业网络结构维度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都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喻登科等(2016)认为知识型组织的网络结构有助于知识流动、转移与增长,从而促进绩效提升。有研究表明,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网络节点度越高、结构关系越复杂,知识网络就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
从外部知识网络对知识的获取来看,李柏洲等(2014)认为知识网络是为弥补知识缺口从外部获取知识而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而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来证明知识网络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王彦博等(2016)以社会网络和知识创新理论为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解耦研究,构建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互相嵌入的创新网络模型,证明了知识网络的结构洞影响研发人员从外部获取新知识,同时影响组织进行探索性创新。
从集群角度来看,Huong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网络企业通过知识的交流共享引发新的联合和连接,有助于软件集群产业的升级。吉敏等(2014)证明在集群供应链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方面,网络规模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说明网络关联中,知识越多,知识异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集群供应链企业创新;网络中心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说明中心性高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更容易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促进创新。
2、“关系”维度
关系取向关注于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以此说明特定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和过程。
在知识网络关系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选取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两个维度。
唐方成等(2006)采用系统仿真方法得出知识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强度在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绩效实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阮爱君等证明了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根据丁道韧等(2016)的实证研究发现,团队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显著,此研究的创新点是发现了知识网络关系特征的各个维度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网络的关系强度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的关系质量,这是对原有研究在微观上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也有学者选取其他不同的测量指标对知识网络的关系维度进行研究。
任志安等(2007)在研究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时将其纳入社会网络之中,并将知识特性、知识共享的阶段特性以及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进一步提出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的若干命题,包括强弱关系、结构洞、中心性、交互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吉敏等(2014)在网络关系维度方面,选取网络强度和网络持久度两个变量。网络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有正效应,即网络节点间的强关系促进了资源和知识转移,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可能性;网络关系越持久越有利于创新,即与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及其它机构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网络能促进企业创新。赵健宇等(2016)通过建立多任务环节的团队合作知识流动网络模型,选用Netlogo软件进行智能体仿真研究得出知识流动网络中团队的关系强度越强,网络中的联系路径越短,并且关系强度的增加会加大网络收益的增长。
以上学者都是分别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对知识网络进行研究,但是在有些实证研究中,网络特征的影响效果并不是会得出完全一致的结果。例如,Granovetter的强关系
弱关系理论提出弱联结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但是Uzzi等则认为强联结更利于推进企业的信息交换和知识传递。Balkundi等发现网络中心性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Sparrowe等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网络中心性与团队绩效只有弱的正相关关系。
三、知识网络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
1、知识转移角度
吴悦等(2014)指出知识网络的实质是知识流动,信任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基于信任建立和演化过程的时间维度对知识转移进程进行划分,最后建立知识网络组织间“信任演化知识转移”概念框架。李百洲等(2014)以知识网络作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证明了团队知识网络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并且知识网络在团队知识转移风险和知识转移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赵云辉等(2016)指出跨国公司
内外部知识网络的嵌入会对其知识转移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知识共享角度
廖开际等(2011)基于网络异质性的特点,对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的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及构建方法,探讨了该模型影响知识共享的过程和方式。潘玮等(2014)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网络中,员工知识量和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性越显著,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越大。林向义(2015)指出知识网络在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支撑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使网络不断优化解决网络中知识需求和知识分布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可以提升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3、创造力角度
汤超颖等(2012)指出现有研究侧重分析社会网络带来的外部知识异质性和复杂性对创造力的正向影响,忽略了负向作用和内部知识网络对该过程的影响。所以构建“知识网络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理论分析模型”来分析人际交流形成的内外部知识网络对获取的外部知识特征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命题。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网络可以通过中介作用对创造力产生作用。比如,郝敬习等(2015)从团队角度证明,知识网络的嵌入性通过共享心智模型,以完全或者部分中介的作用影响研发团队的创造力。汤超颖等(2016)在进行知识网络与创造力的研究综述时基于对国内外实证分析的回顾总结,提出知识网络影响创造力的3条作用路径:知识获取、知识创造意愿和创造性认知倾向。
4、创新绩效的角度
吕萍(2012)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研究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即运用回归分析证明了内外部知识网络对企业所有权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并且不同所有权类型的企业选择不同内外部知识网络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耿合江(2013)基于具体的光伏企业,将知识网络分为内部知识网络合外部知识网络,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内外部知识网络對光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且内部影响略高于外部。陈劲等(2014)指出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通过知识网络从外部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内部知识,可以提升组织创新绩效。
部分学者对于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具体,研究知识网络关系或者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研究关系或结构特征下的具体测量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比如,Chung等(2013)从团队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团队内部信任关系与团队绩效的倒u型关系。孙笑明等(2014)认为结构洞作为创新合作网络的一种重要网络结构,可以提供新颖性信息和异质性知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网络中对结构洞产生作用的内容和结构洞的消失,进而总结了不同层次的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由此看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网络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可以证明其对创新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所以需要进一步考察知识网络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
四、结论
通过对知识网络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尽管自知识网络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团队层面的知识网络研究不足。目前大多数研究存在于企业层面,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真正着眼于团队层面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目前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团队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工作形式,团队成员通过互动形成知识网络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已是常态,未来对于团队层面的知识网络的运用应该加强研究。
第二,目前知识网络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比如,知识网络的内涵、知识网络的关系或结构维度与绩效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
第二篇:论文评述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后,家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在中国受到普遍关注。对近年来中国家庭暴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作简要的综述和评价,分析了家庭暴力的现状调查、口述研究、干预模式,介绍了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研究视角下的家庭暴力研究。中国的家庭暴力研究,从研究对象看,集中于婚姻维系期内的婚内暴力;从研究视角看,社会性别视角占主流地位;从预防和干预模式看,主要集中于对反家庭暴力项目的介绍、宣传和经验总结。虽然目前中国的家庭暴力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从研究视角、研究范畴等方面看,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家庭暴力研究成果的介绍,可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资料的帮助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团结的家庭关系不仅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且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存在侵扰着家庭的和谐,孩子也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本文就家庭暴力的内涵、类型、形成及原因来进一步分析说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及促成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机率。建议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虐待儿童的暴力行为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的躯体伤害,即殴打孩子、强迫长时间劳动、不让吃饭或不让睡觉等;另一类指没有明显的躯体伤害,但通过家长的言语、行为等造成儿童心理上的伤害,笔者称之为“冷暴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两类暴力行为造成的伤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某种程度上,后者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当这种伤害造成后,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理解和自由,给孩子鼓励,采取适合孩子的、孩子愿意接受的爱的方式,孩子才愿意回家,孩子的心灵才会健康。目的分析门诊接诊的家庭暴力青少年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为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和诊治家庭暴力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一般心理行为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测查表、自评抑郁量表对其患者进行测查,并给以相应的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结果(1)家庭暴力青少年多见于问题家庭、个性特点多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青少年;(2)这些青少年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前均有相关事件:(3)家庭暴力青少年SCL一90测查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人际关系敏感5个因子均分明显增高,与其余5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4)SDS 测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青少年在内心中存在着抑郁心理障碍。结论家庭暴力青少年与正常儿童比较在个性类型、心理行为方面有其特点,应加强儿童的情感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三篇:如何写论文评述
如何写论文评述?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述:
1、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无新的见解;
2、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
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4、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及其他优缺点; 如何写读书笔记?
论文题目
论文作者及出版刊物信息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
三、研究结论
四、论文存在的优缺点
五、启示
所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比如表达是否恰当,图表格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清晰
第四篇:如何写论文评述
如何写论文评述
论文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摘自《应用写作》杂志2004年12期,《怎样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无新的见解;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及其他优缺点;是否同意参加答辩,是否达到学位的学术水平。
论文评述
--国内外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价值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成果,并对国内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国内的不足和优势,最后对各项内容进行的精辟的总结,言简意赅。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哲学、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分类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应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等信息管理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综合应用,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首先,从论文题目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篇在图书馆领域的大背景下对图书馆价值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文章,很明显的指出是国内外的对比研究。国内对图书馆价值是上世纪80年代末,而国外是80年代初;对图书馆核心价值国内是本世纪初,而国外是上世纪90年代,这些很显然要迟于国外10年。其次,在对国内的图书馆价值和核心价值的历史研究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找出了对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者,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在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国家和组织关于核心价值的理念和表述,在最后总结了国内外的说法,用几句话概括了他们的主要内容。
再次,从文章的总体结构上,作者首先研究了相关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历史研究的意义,最后分析了研究任务的艰巨性和困难。在研究历史和现状时,对,价值和核心价值、国内外进行分类研究,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最后,在研究结果上,只是对各种前人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没有新颖性或创新点;对核心价值的理念表述上,都是整段的引用,很有拼凑的嫌疑,没有很强的说服性。
文章本身属于综述性的文章,就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过程,研究结果的一个总结,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总体还是很值得借鉴的。要想写好此类文章,一定要
阅读大量的相关领域的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从该文的参考文献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该领域做了很多的研究。再者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恰当运用,不能抛开研究方法而只做主观的研究。还要有自己的仔细观察和缜密思考,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我们还正处于研究生阶段,要摆正心态,时刻保持一颗善于研究的心。
论文来源:《图书馆建设》2008(12)116--119
第五篇: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进展论文
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工092班 范秋苹 090302219 生物医学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就学科研究的内容而言,涉及到化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无机材料学、金属材料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基础与临床医学、药物学、药剂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还涉及到许多新的工程学和管理学的问题。生物医学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为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这些学科的进步也不断地推动生物医学材料的进步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学正是多门学科的共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突破旧有学科的狭小范围而开创的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对于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对于保障人类的腱康与长寿,必将作出重大的贡献。更可喜的是,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将诞生一系列崭新的高科技产品,一个新兴的产业——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品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重视。
生物医学材料: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并能对其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的一类特殊的,而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不锈钢:
1926 含18%铬和8%镍,首先应用于骨科治疗,随后应用于口腔科; 1934 研制出高铬低镍单相组织的AISI302和304,在体内生理环境下的耐腐蚀性显著提高;
1952 开发出耐蚀性更好的AISI316不锈钢,逐渐取代AISI302;
20世纪60年代 为解决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研制出超低碳不锈钢AISI316L和317L;
钴镍合金:铸造钴镍合金首先在口腔中得到应用; 20世纪30年代末 应用于制作接骨板、骨钉等内固定器械; 50年代 成功制成人工髋关节;
60年代 研制出锻造钴铬钨镍合金和锻造钴铬钼合金,提高力学性能,并应用于临床;
70年代 研制出锻造钴铬钼钨铁合金和具有多相组织的MP35N钴铬钼镍合金,改善钴基合金抗疲劳性能,应用于临床;
钛、金属钛:具有优异的耐蚀性、生物相容性、密度低; 20世纪40年代 制作外科植入体; 50年代 用纯钛制作接骨板和骨钉;
70年代 Ti6A14V合金(强度比纯钛高,耐蚀性和密度与之相似)、TiSAl2.5Sn合金和钛钼锌锡等合金获得应用从而使钛和钛合金成为继不锈钢和钴基合金之后的又一类重要医用金属材料;
70年代后 NiTi系为代表的形状记忆合金逐渐在骨科和口腔科得到应用,并成为医用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陶瓷 :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生物材料,例如:
多晶氧化铝陶瓷;低温各向同性碳;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引入活体细胞或生长因子的生物陶瓷构架等。生物医用高分子 :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机硅聚物的发展,例如: 有机硅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制作了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骨、手术缝合线等。
20世纪90年代后,借助于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由无生物存活性材料扩展到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材料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殖、诱导组织再生、参与生命活动等功能。
生物医用材料是研制人工器官及一些重要医疗技术的物质基础,综观人工器官及医疗装置的发展史,每一种新型生物材料的发现都引起了人工器官及医疗技术的飞跃。生物惰性医用硅橡胶:人工耳、人工鼻、人工颌骨等;血液相容性较好的各向同性碳被复材料:碟片式机械心脏瓣膜;血液亲和性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好的聚氨酯嵌段共聚物:促使人工心脏向临床应用跨越;可形成假生物内膜的编织涤纶管:人工血管向实用化飞跃。
医用材料品种繁多,尤其是临床使用的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无论对于系统地研究医用材料的制备,还是对于开发已有医用材料的新应用,或是为了对医用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及质量管理,都涉及到对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问题。
按材料的属性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包括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及合金等,广泛应用于人工假体、人工关节、医疗器械等 ;
生物医用无机材料:
主要是生物陶瓷:分为惰性生物陶瓷,如氧化铝生物陶瓷;表面生物活性陶瓷,如磷酸钙基生物陶瓷;可降解生物陶瓷,如β-磷酸三钙陶瓷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天然的如多糖类、蛋白类合成的聚氨酯、聚乙烯、聚乳酸、聚四氟乙烯等,用于人体器官、组织、关节、药物载体等 ;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不同种材料的混合或结合,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获得性能更优的材料;
按材料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硬组织相容性材料: 主要用于生物机体的关节、牙齿及其他骨组织; 软组织相容性材料: 主要用于人工皮肤、人工气管、人工食道等; 血液相容性材料 :
主要用于人工血管、人工心脏、血浆分离膜、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细胞培养基材等 ;
生物降解材料: 主要用于吸收型缝合线、药物载体、愈合材料、粘合剂以及组织缺损用修复材料
按材料来源分类,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自体组织:如人体听骨、血管等替代组织
同种异体器官及组织:如不同人体之间的器官移植 异种器官及组织:如动物骨、肾替换人体器官 天然生物材料: 如动物骨胶原、甲壳素、珊瑚等 人工合成材料: 如各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
按材料使用部位分类:
硬组织材料: 骨、牙齿用材料
软组织材料: 软骨、脏器用材料 心血管材料: 心血管及导管材料 血液代用材料 :人工红血球、血浆等
分离、过滤、透析膜材料: 血液净化、肾透析以及人工肺气体透过材料 目前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医用材料已超过1000种,被广泛应用的有90多种材料,1800多种制品。西方国家每年耗用生物医用材料量以10~15%速度增长,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起步晚(20世纪50年代),目前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研究现状:我国生物材料和制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1.5%;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且产品单一;同类产品与国外产品比,基本上属于仿制,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70-80%要依靠进口;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由于生物医学材料以其独有的医学应用特性推动了一个新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对生物材料特性的分析,把握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动态,有助于制定相关的措施形成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