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推荐五篇]

时间:2020-03-03 03: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

第一篇: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

人性化是20XX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人性与法治论文。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

第二篇:人性与法治

李伟迪 曾惠燕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变,所以作出了伤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不仅发现了犯罪,而且发现了人性的病变,他作出的不仅是一纸判决,而且是修复人性的处方。作为罪犯,人性的根茎上最容易萌发谢罪的枝桠,真诚悔罪,这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创伤也是一种抚慰。人性化法治在公民的自觉遵守中,在执法的督促中,在司法的救济中,在罪犯的悔罪中获得威信,得到实现。

原文发表在2004年9月21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者论坛 联系liweidi1289@yahoo.com.cn

人性与法治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感悟

低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好的方式方法来引导,《道德与法治》就是这个合适的准绳。

新教材体现了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以单元形式展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一、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围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三、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四、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充分解读了教材后,实际授课中,我大胆实践,开展丰富生动的意识教育。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并说出理由。

2.展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活动前进行分组,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观察。回到教室后,学生再进行讨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又找到了哪些小窍门。指导学生进行室内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试着玩一玩。

3.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要注意哪些规则?有什么必胜的窍门?通过体验活动,学生渐渐领悟:游戏的时候,要学会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增长生活智慧;要学会选择有益身心的课间游戏,注意自我安全,遵守游戏規则;要做到室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体验和感悟课间游戏的快乐。

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总体而言,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也不秀恩爱。你越成长越懂得内敛自持,这世界并非你一人存在。

做人静默,不说人坏话,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3.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为自己活着。

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做喜欢的事情,爱最亲近的人,想笑就大笑,想哭就痛哭,不再束缚情感的空间,让自己活得轻松些。

4.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

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5,我们总是带着面具走进爱情的,总想展示自己最优越的一面,你要接受一个人,不只是接受他的优越,而是看清了他的平凡普通却仍然去深爱。

事实经常是:我们走着走着,就感觉对方变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变,我们只是走进对方最真实的地方,然后迷失了自己。

6.我捧你,你就是杯子,我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珍惜在你每一次难过、伤心时都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珍惜经常和你开玩笑的人,说明你在这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定的分量。

珍惜在你心情不好时第一个发现的人。

7.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8.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

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9.总有一天,你会与那个对的人不期而遇:所谓的幸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它无法预估,更没有办法计算,唯一能做得是:在遇见之前保持相信,在相遇之后寂静享用。

宁可怀着有所期待的心等待下去,也不愿去对岁月妥协,因为相信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也不秀恩爱。你越成长越懂得内敛自持,这世界并非你一人存在。

做人静默,不说人坏话,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3.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为自己活着。

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做喜欢的事情,爱最亲近的人,想笑就大笑,想哭就痛哭,不再束缚情感的空间,让自己活得轻松些。

4.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

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5,我们总是带着面具走进爱情的,总想展示自己最优越的一面,你要接受一个人,不只是接受他的优越,而是看清了他的平凡普通却仍然去深爱。

事实经常是:我们走着走着,就感觉对方变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变,我们只是走进对方最真实的地方,然后迷失了自己。

6.我捧你,你就是杯子,我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珍惜在你每一次难过、伤心时都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珍惜经常和你开玩笑的人,说明你在这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定的分量。

珍惜在你心情不好时第一个发现的人。

7.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8.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

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9.总有一天,你会与那个对的人不期而遇:所谓的幸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它无法预估,更没有办法计算,唯一能做得是:在遇见之前保持相信,在相遇之后寂静享用。

宁可怀着有所期待的心等待下去,也不愿去对岁月妥协,因为相信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第四篇:德治与法治论文

德治与法治辩论赛观后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法治和德治一直都是统治阶级用来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一般而言,法治是依靠一整套刚性的制度、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治国方式,它首先是建立一整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并依靠国家机器来强制推行。德治则是统治者利用个人品德、社会教化的潜移默化,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知、传统习俗等的约束来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

昨天,我们10软件班与10商英4班举行了一场关于德治与法治的辩论赛。我方是支持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论据充足,但是我们法治方因为欠缺辩论经验,最终输给了德治方。

其实,法治与德治从历史中走来,中国古代丰富系统的法治与德治思想中有许多文化遗产和政治智慧值得我们吸收,西方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运用法治与德治的治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也由于时代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总是从唯心史观的角度来阐述法治与德治,只有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科学地揭示了法治与德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总结了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基本理论,并将其直接运用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指出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统治阶级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秩序”,一方面使其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合法化、固定化,另一方面剥夺被压迫阶级用来推翻统治阶级的斗争手段,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这种“秩序”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及其设施来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法律和道德就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两种重要形式。思想是对社会认识的理性升华,道德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靠舆论影响的作用形成和维系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思想道德的形成在先,法律的制定在后,法律也是统治阶级思想道德的表现,思想道德对法律有先导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成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随之并产生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法制也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阶级的,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代表了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利益,阐明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说明了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治。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主要有观点:法的关系归根结蒂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主张用无产阶级的法律代替资产阶级法律,使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并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无产阶级应当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建立民主制国家。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论述了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派生,道德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对道德有决定作用,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生活有重大能动作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奠定了无产阶级道德观的理论体系,认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构建了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认为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对立,资产阶级道德以利己主义为特征,而无产阶级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应把个人和集体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在集体中才有个人的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他们的法治理论和德治理论直接运用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

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的法治观。他在领导革命斗争中有力地揭露了沙俄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别是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相联系的资产阶级法治的本质及其虚伪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学说,认为苏维埃政权的法律应代表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律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应严格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坚决惩办违法行为,要运用法律同官僚作斗争等等。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观,认为道德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确立无产阶级道德规范,在道德建设中要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同物质利益相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灌输与榜样相结合,开展文化教育等等。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和德治观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新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的民主集中是具体构想。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他提出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求全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随后又明确指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学习和取得经验。尽管毛泽东晚年在管理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实践中出现了失误,但他的上述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德治方面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观,认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还提出了道德评价的标准,即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和以德养廉思想,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追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治国方略的探索中,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邓小平反复强调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法制是保障,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带领全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推进法治而否定人治,极力反对那种把领导人说的话就叫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就叫违法。邓小平的民主法制理论,是我党治国方略认识的重大历史成果。另外,邓小平还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观,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确立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任务,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原则、集体主义、无产阶级功利主义,教育全党发扬共产主义道德,优化社会风气。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指出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治理国家基本方略认识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党的第三带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德治观也做出了新的贡献,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提出了与依法治国方略相结合的以德治国方略。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将以德治国提升到与依法治国同等高度的地位,是对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治国思想上的进一步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也是对政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德、法并重?提出“以德治国”会不会冲淡“依法治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1.法治与德治的区别

法治之法律与德治之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调整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但这两种规范的性质不同,因此法治与德治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适用范围。(1)、二者所属的范畴不同

邓小平不仅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属于精神文明。第三代领导集体则进一步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认为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政治制度的文明,还包括政治意识的文明,政治行为方面的文明。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动态的发展过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当家作主的人民,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核心是依法办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在一个国家,民主与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制度基础。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体现。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德治是一个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它旨在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和生活品质,促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们过上一种自尊高尚,幸福美满的道德生活。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道德建设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为任务,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道德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德治,必须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如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关系,重视职业道德中的道德与效益关系,引导社会公共关系,正确处理个人生活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实行继承优良传统与宏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弃债务等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2)、二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治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是强制性的他律,法治的主要功能是惩恶。法治重在惩治一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人们社会行为的底线,为人们设置了明确的警戒线,法律不可逾越。法治是刚性的,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性机关如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等。法律通过之后,任何人无论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赞成也好,不赞成也好,都必须遵照执行,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的外在行为,以“必须怎样”的法律准则为调节尺度,警告人们弃恶从善,使人们在法律威力的面前能够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致走向犯罪。法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法治作用于人们违法之后,惩治于罪人,警示于他人。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以行为的效果为目的,而很难顾及行为的动机。法治以法律条令来约束,以刑罚来威慑,禁止人们做坏事,人们最多也只能做到不触犯法律,但如果一个人道德素质低下,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法治治近,追求近期效应;法治治身,对人的影响是外在的,对社会的影响比较直接和及时。因为刑罚手段大多施于事后补救,是治标的,是“扬汤止沸”、“立竿见影”。

德治则在实施手段上与法治相反。德治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是自觉性的自律。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扬善,规定人们理想的行为方式,指出人们社会行为的理想模式。德治一般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引导和劝导。德治是自律、自省,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自我道德修养过程,靠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支撑。德治主要通过政策的引导、思想教育的劝导和社会楷模的示范作用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筑起一道抵御犯罪的堤防。同时德治以其引导力和说服作用改善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应当怎样”的道德准则为调节尺度,以行为的动机来衡量行为的效果,并注重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通过社会舆论的赞扬和谴责、表彰和批评的方式来实现。德治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最基本的、普遍的、可执行的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德治作用于人们行为之前,防范于未然。德治治远,追求远期效应;德治治心,对人的影响是内在的,间接的,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道德教化重在教育没有违法犯罪的人们,侧重于事前引导和防范,是治本的,是“釜底抽薪”、“潜移默化”。(3)、二者实施的对象不同

法治通过法律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起权利和义务关系,然后利用法律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调节。法律侧重于平等保护正当利益,在此社会关系的角度上,法治以权利为本位。遵守法律是一个人的义务,而遵守法律的前提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法律权利。一个人尽了法律的义务,他也就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享有了法律的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遵守了法律义务而没有获得法律权利的人,可以拒绝以后再尽法律义务。

而德治在这一方面也与法治不同,德治总体上以义务为本位,德治所治理的行为一般是法律所禁止或应当禁止的。德治主要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通过人们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来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道德义务不与获得个人权利和报偿相对立,一个人尽了道德义务,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但就道德来讲,尽道德上的义务,其目的不是为了从他人或社会中得到某种权利和报偿。义务的道德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符合义务的道德,我们会受到指责,而履行义务性的道德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应该自觉地尽道德义务,而其道德行为不应有任何获得某项权利和报偿的动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内心的自觉。(4)、二者实施的范围不同

尽管法治也可以对于人们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干预,但这种干预十分有限,法律有严格的规定性,不能超越自己的权限。法律只作用于特定领域的特定行为,主要干预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只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对违德不违法的行为不干涉。也就是说法律所管的范围要窄一些,法律不管的事情,道德则可以管到。当一个人的行为违反他人或社会利益时,可能他并没有违法,但却违背道德规范,这时道德就要干预。法律通过建立法律规范文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它不评判你内心的想法,对于守法的行为,它不问你是出于自觉还是盲目服从。

德治则不一样,德治对人们行为管辖的范围比法律要宽泛得多,深入得多。对“缺德”不违法的行为,如在公共场合抽烟、喧闹、婚姻生活中的喜新厌旧、第三者插足等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加以劝阻并批评教育,从而弘扬正气,抑制和反对歪风邪气,而这些行为没有触犯法律,法律就不能制裁。德治不仅对人们的现实社会行为进行干预、规范,而且还要预先对人们的思想、动机产生影响;不仅影响人们一般的社会行为,对违法乱纪行为也进行有力的批判,更对人们的优良行为进行表扬引导。德治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存动机都符合道德规范,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意志。如果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合乎道德标准,而内心却没有正确善良的道德意识,道德评价也不认为这种行为是高尚的,是值得提倡的。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而道德倾向于理想性的目标,合乎道德的行为比守法的行为更具有社会价值。(5)、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

法治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表现在政治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有严格的逻辑,是一种规范性的,通过一定固定程序进行治理的政治过程,依靠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治国方略。法律通常以宪法、判例法、条约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认可的形式存在。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公布、修改和废除,都由国家政权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法治以其礼、法、刑、政等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各种明文细则作为衡量有罪、无罪或罪行性质和轻重的依据,使人们的行为都统一到各种法律规章制度上来。

德治以社会意志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社会舆论、社会公约和各种道德规范等,无严格的逻辑,主要通过疏导性的社会政策、社会文化和统治者、先进分子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仰和道德风尚。道德除明文规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某些职业道德规范以外,还具有不确定表现形式如内心信念、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德和日常生活道德等,其产生一般是在本阶级的先进分子中形成,然后为整个阶级甚至全社会所接受。德治以其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为规范,教化每个成员的思想,以各种规范的原则性规定作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仅使人们自觉遵守各种法律制定,而且在各种环境下坚持道德信念而不动摇。

2.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讲,法治与与德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看到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从孔子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到孟子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看出了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那么在今天,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作用到底表现在那些方面?(1)、法治与德治的一致性

从起源上看,道德和法律都来自于古代社会最原始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法产生之前,道德就是“普遍规范”,法产生后,道德是基础,法律是道德的更高要求。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统治阶级的法律与道德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又都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服务,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和道德同属意识形态,都是行为规范,法治的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进行外在的约束,而德治则通过对社会成员的内在价值引导并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在制约力上两者有着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即法律至尊,道德至尚,具有同等的权威,都应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和谐、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价值取向都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和德治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形成和发展的,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治国方式,它们在功能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它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另外,两者的一致性还体现在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本质上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原则,遵纪守法也是社会生活中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有时也往往重合,我国历史上最系统、最严密的封建法典-唐律,其主要内容就是把“三纲五常”这个封建道德规范格律化、条文化。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体现着法律与道德的对接,每一条法律规范同时也是道德规范,因此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法律的制定者们经常会受到道德传统观念或新观念的影响”。(2)、法治是德治的前提

法治对德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与强化作用。法治对道德建设的规范作用表现在立法中将道德建设的思想原则、主导内容做出明文规定,用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化道德建设。二是保障与强制作用。道德的功能表现为教育引导作用,法律的功能则有保障与强制作用。法治就是要保护文明行为,禁止甚至惩罚不文明行为,这种保障作用加大了道德建设的速度与效率,是道德建设自身不能产生的,守法的意识本质上已成为道德意识。三是促进与推动作用。法治对道德建设的强力保障,以及法治的稳定性、连续性的特点,必然推动道德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法律规定道德的底线。它将清楚地教育广大人民,国家保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就社会主义法治来说,它既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工具,又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手段。开展法制教育,既宣传了法律知识,使人们明确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职责,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在客观上宣传了自觉性,改善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人民法院举行的公开审理或它所宣布的判决,往往可以成为对广大公民进行法纪教育,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教材,同时也是扬善惩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一个连法律法规都不懂的人,虽遵守道德规范却不愿守法甚至违法,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说,一个堪称道德楷模的人出于义愤杀死了作恶多端的恶棍,法律就要对这个人处以刑罚,而道德却说他是好人,那个恶棍罪有应得,对这个道德高尚的人做出惩罚是不正义的,就放过他吧!这样会损害法律的威严。另外,在社会生活中不实施法治,就会助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气焰。违法犯罪分子得不到惩治,社会生活中各种丑恶现象就会蔓延,违法犯罪分子就会呈现剧增失控的势头。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也就等于败坏道德的现象增多,必然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恶化,甚至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道德观念淡化的心理。反之如果加强法治,冒出的违法犯罪分子及时得到惩治,再通过深入地悔过自新,并由此走上光明的人生道路。同时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也会在社会心理上产生良好影响,使人们更加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加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就越好。因此在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时,要把法治作为前提来抓。(3)、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法律产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原始道德习惯的规范化和形式化的过程。法律中的公平、正义、人道、人权等诸多法律基本原则,属于道德价值范畴,是道德规范伦理价值的提升。道德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法律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许多法律规范在确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道德的大辩论,如安乐死的合法性问题等等。从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看,它离不开伦理价值观的制约。法律的建立,以道德为内在价值取向,任何立法过程及其结果,都蕴涵着立法者的思想,并体现着一个社会人的道德价值取向。立法是社会道德规范法定化的过程,不同社会的法律体系体现着不同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必须同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相一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理性取向的表达,而法律所追求的正义和道德所体现的正义,在根本上应当服从于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人类的法律体系如果不同道德体系目标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就不能成为合理的符合道德的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永远力求执行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中默示的实用的道德命令”。因此,在法制体系建设中,应以道德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道德涵量。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需要有一批大无畏的不惜以身殉职的司法工作者来维持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因此司法工作者要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一个道德平庸甚至道德败坏的人无法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另外,没有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没有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的道德风尚,没有他们对任何违法行为道德上的抵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有效地实施,甚至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法律可以动用外在的权威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强制制约,但如果缺少道德规范的内在引导和自律约束,就很难使社会成员做到真正自觉地履行法律,仅仅出于对法律的盲从或迫于法律的威慑而产生的法治结果,绝不可能达到那种出自对法律的信服而产生的效果。如果加强德治,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的道德觉悟提高了,有了内心的法,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纪律,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产生。道德教育和舆论作用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尊严和功效。(4)、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

法律和道德作为对人类行为进行管理控制必不可少的互相联系的规范系统,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在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我们知道,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一个靠国家机器作后盾,是法律;一个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自觉遵守,是自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德治给法治以道德基础的支撑,法治的维持和实行要以德治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反过来德治的维持实行,必须以法治作为保障和支持。法治和德治相互支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道德的影响力在许多时候是超过法律,补充法律的。因为法律规定得再细,也不可能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全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特别有一些属于提倡的东西很难用法律规定下来,需要用道德去填补。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显得束手无策,而道德却可以有所作为,这即所谓“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法律调整的一些社会关系,如国家机关的某种职权划分、工作程序、技术规定等,道德不去调整。而道德调整的一些社会关系,如爱情关系、友谊关系,法律不去调整。另外,法律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法律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时,社会主义道德就可以以自己的独特功能,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列宁曾指出:“光有法律是不够的,我们也决不能满足于只颁布法令”。邓小平在谈到两个文明建设时也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必然会带来僵滞性,道德制约却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法律强制冷酷无情,是刚性的,道德感化则使社会充满温情,是柔性的。法律侧重于人的外部行为,道德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法治和德治虽属两个范畴,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在实践中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道德观念的变化和更新可以直接影响某些法律规范的立、改、废,以至于“那些成为法律的一些道德原则和那些不在法律范围之内的道德原则划分界线是在变动着的。”一方面,许多行为从公共道德的领域中进入强制性的法律范围;另一方面,一些从前被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会游离于法律领域,转入个人道德领域。(5)、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治国方略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不仅在中外历史上是一个国家治国方略成熟的标志,就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中,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治国方略成熟的标志。法治的作用立竿见影,因此,人们往往容易重视法律,唯法律是重,认为法治能解决一切问题。在原始社会中,只有德而没有法,人们只是靠舆论维系的道德规范来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到了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仅靠舆论的力量无法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是无法制约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这才确定了带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动用暴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中外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时期统治者重法治忽视德治,单靠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统治社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或重德治而轻法治,使社会难以维系正常的秩序,最终也走向灭亡。如果只重视法律而不重视道德,法律的失范现象就可能更加频繁地出现,这时全社会才重视道德建设,人们才反思更深层次的治国之道,才承认道德的价值,才意识到法治和德治并重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这是为了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总结,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利学认识。

德治着眼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法治着眼于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通过完善政治法律制度和采取有效的政治法律措施,消除社会主义的破坏因素,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法律保证。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只有法治,才可能德治,只有德治,才有可能更好地法治,必须充分运用法律和道德这两种最基本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法治和德治,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其目的就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对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们相辅相成,是构成完整的治国方略所不可或缺的。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德治的实践方略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在全社会实行法治,而且还必须要全面加强德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体系。对于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我党的治国之道正在走向更加科学、完善和成熟。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根据我国现今社会生活中法治与德治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综合治理,努力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德”并重的必要性

1、“法”“德”并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型的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的主体资格要由法律来确认,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要有法律来保护,市场的交易规则要由法律来规定,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依据法律,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要由法律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市场经济的民主、竞争、开放,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同时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市场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原则,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因此,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信用经济、道德经济。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认识比较清楚。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的情操》一书中认为,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那么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和情操的堕落,结果便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经济不仅表现为实际和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是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市场之所以能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格的均衡,离不开相应的道德规范。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是不相容的,它要求企业必须讲诚信、重信誉,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平等、公平等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相反市场经济一旦缺乏法制规则和道德环境,势必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社会转轨、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漠,立法工作还跟不上,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人们道德观念所受到的“双重效应”也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大量积极的、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既有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思想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中来,也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的趁机而入。市场经济中运行的等价交换法则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领域,一部分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弱化。一些人又受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继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2、“法”“德”并重是杜绝人治的必然要求

人治原本是与法治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二者也是人类社会治理和管理中的一对基本范畴,相辅相成。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治属于经验性的范畴,而法治属于规范性的范畴。由于历史上我国长期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因,传统的法治也好,德治也好,都是人治的不同手段而已,都是为人治服务的,历史上人治在我国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决定了今天的法治与德治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而导向人治。由于传统的影响,人治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仍大量存在。人治主要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处理国家事务,它与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截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不管是领导还是一般人员,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人违法必究,坚决反对重权轻法,以言代法,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根除人治的源头。实践证明,如果法律不健全,制度上存在着漏洞,就会有坏人钻法律的空子,影响社会风气。为了杜绝人治的行为,除了完善社会主义法治,还要加强社会主义德治。从实践中看,即使有了比较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一些执政者的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膨胀,就不能树立公仆意识,就会侵犯百姓的权利,那么再好的的法律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因此为了杜绝人治,固然要大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但“治官”是根本。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而提出的思想道德约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不仅要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政,而且要以德管理国家事务,以德行政,更要以德正己,为人民群众做出道德榜样。因此,法治和德治有效了结合起来,才能杜绝人治,使我国的各项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3、“法”“德”并重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与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侵蚀了一些党员干部,同时近年来有不少党员和领导干部渐渐背弃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不起新形势下金钱女色的诱惑和考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执法犯法,走上了腐化堕落之路,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极大地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其历史根源和特定的社会条件,是世界顽疾。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在法治和德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道德水平、民主意识和法治习惯尚须培养和极大提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具备法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经济比较发展,一般居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民主政治达到较高的标准,社会成员拥有基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有较完备的法律和比较健全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机制。只有当这些条件真正具备,真正的法治国家才能建立起来,而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决定这个建设将是十分漫长和不易的,这就给了一些腐败分子可乘之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需要综合运用法治和德治两种手段。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各项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给腐败分子有空隙可钻。除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于违纪违法,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考验的领导干部,不论涉及到什么人,都要用重典,依法查处,这样才能对腐败分子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使腐败分子慑于法律的威严而不敢轻举妄动。我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道德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具体规范,既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对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大力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党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侵袭,筑牢思想防线,为党的各项工作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法治和德治,如同一个形象的比喻,犹如战争中一个主阵地上的两道防线,第一道是思想道德防线,第二道是党纪国法的防线,如果第一道防线坚固,能较好地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不仅可御敌于主阵地之外,也由于不必启用第二道防线,从而大大减少犯错误受处理的党员。相反,如果第一道防线脆弱,一冲即垮,将会大大增加第二道防线的压力,也不利于保护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道防线,则会使少数道德败坏的腐败分子大肆违纪违法而不受到惩处,不仅会丧失阵地,更会影响和侵蚀我们整个队伍。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德治实践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 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缺少这一条件,就无法可依,就谈不上依法治国,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有法可依,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遵循法律的规定,依法进行,是实施法治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的统一性、完整性、公正性,才能有效地厉行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包括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基础。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相比,立法范围狭窄,立法内容原则性太强,立法工作滞后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改变。法律制度还有待健全、完善和深化,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相当的距离。今后,法律制度建设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社会德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人们的心理结构中早已铸下了厌讼,耻讼的烙印,统治者也以减讼、轻刑为美德,追求无讼。由于中国社会缺乏法治的传统,人们的法治观念淡薄。在成立新中国以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不足,走了一些弯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影响下,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的培育重视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增强,但仅仅依靠自发的积累还远远满足不了法治国家的需要。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律的具体实施和完善,有赖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在其思想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所具备的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公民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独立地位、独立人格的权力主体加入到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之中,应自觉遵守法定的义务和责任,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有公民自觉遵守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将法律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建立健康、稳定和内在的法治秩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以来,广大人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法治观念开始逐渐为人们接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极相当普遍,“人治”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根除。因此要在全社会继续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体人民的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风气。

2、要依法治权

由于历史上我国是个法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封建社会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强调人治,在治理国家中基本上是权力支配法律,即人治。因此从建国到现在我们在这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文革十年”无法无天,社会生活无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迅速发展,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在法治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尤其是许多领导干部滥用公共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在司法领域中还存在着办关系案、人情案、不依法办事、司法不公的现象。要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就必须使法律支配权力,而不是权力支配法律。实现权力法治化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正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一样,治国者必先治于法。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治国就是治吏,治国靠法治,法治靠吏治,吏治靠治吏。领导干部是权力的直接使用者,如果领导干部不懂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则,在行使权力中就有可能枉法,甚至违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熟练地掌握履行领导职责所必须的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和法律、政策和法律、权力和法律的关系。其次,要严格执法,执法是法治实现的最重要形式,是法治实践的最重要环节,作为执法人员,应牢固树立尊重民众合法权益的意识,严格依法办案办事,不受各种关系、人情的影响,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对于其他机关的行政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依法从政,严于律已。最后要强化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根本杜绝滥用权力的现象。要保障严格执法,就必须有法律监督和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权力监督是保障严格执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严格执法的一条最有效地途径。列宁认为:“一般什么来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法律监督,才能排除一切„„回避法律的可能性。”的确,从目前影响我国权力滥用的诸多因素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监督和制约的力度不够,造成动用权力的随意性较大。目前我国的法律监督工作由检察机关来实施,但由于认识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上,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法律监督工作与依法治国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给依法治权提供保障。要把党的监督、法律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专门机关的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以实现法律制约权力。

3、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建设经验

西方国家的法制化历史进程在20世纪初已经完成,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供我们今天去批判地吸收、借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在对待西方法治的问题上,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排斥态度,习惯于用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标准来判定之,西方法律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几十年来成为法学批判的对象,人为地为借鉴和吸收西方法治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用法律的阶级属性代替了法律的多元属性和功能。一般认为,西方的法律尤其是其中居核心地位的法律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由此便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排斥的东西。其实资本主义法律除了那些表现为较强政治色彩的政治法律制度外,还有大量表现为社会层面的、带有中性特点的、技术性较强的、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并不完全等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是一种既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点的制度文化体系。对于那些表现为非政治属性和层面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市场经济在西方有较为发达的历史,也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自然地也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法律体制。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凡是现代法律中有的,反映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法则和制度,各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新成果,都可以大胆地吸收借鉴。“洋为中用”,不必要固步自封,重复老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4、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

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在道德教育中,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道德宣传教育,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保持声势,又要力求实效;既要注意集中宣传,又要加强日常工作,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持之一恒,以一贯之。另外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照本宣科,取得的效果并不大。因此还必须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做到密切联系实际,要用群众的新鲜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从小到大,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渐发展,将主体的道德完善作为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社会实践来科学对待。道德教育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道德实践则是道德观念外化的过程。因此,在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中,还必须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泛开展“共铸诚信”,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坚决打击制假售假,欺诈经营等违法行为,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开展“希望工程”、“送温暖”、“扶残助残”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攻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使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贴进基层、贴进群众、贴进生活。

5、完善德治实践中的社会导向和回报机制

在社会实践中,道德要发挥其规范人们行为应有的作用,光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完善导向机制和回报机制。尽管我国社会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道德价值观念长期并存,但在道德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任务。因为我国现阶段多种道德价值观中,居于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保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完善道德建设的社会导向机制中,舆论引导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舆论是公众道德选择的引导者,是人们道德实践的评价者,又是全社会道德行为的监督者。舆论引导在传播和使公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指导,通过批评指导揭露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言行,使缺德者公之于众,受众人的唾弃,这对当事者既是一种惩罚,对公众也有教育作用。宏扬正义斥责邪恶的舆论监督,是开展道德建设的必要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人们的道德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引导个人自主行为选择的正确方向,使其与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道德回报机制。目前,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就与缺乏有效地道德回报机制有关。道德的回报,首先包括社会对人格的尊重,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肯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能将道德行为的选择与物质利益隔离,甚至对立起来。应尊重道德主体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假如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必须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就会造成许多道德主体在选择时退缩,不利于道德的建设。因此,只有将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将涉及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行为规范纳入到各地方、各行业、各单位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之中,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执行有关行为准则的予以奖励,从而形成奖善罚恶,扬善抑恶的道德回报机制。

6、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德治实践的关键 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领导干部是以德治国的组织者、指挥者,也是带头实践者,领导干部所处的特殊地位,除了具有权力的感召力之外,更需要具有内在的感召力,这种内在的感召力就是领导干部的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有时会发挥法定的权力所起不到的约束作用和控制作用,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公共权力的管理和公共行政效率的提高。另外中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学着领导干部的样子做。如果领导干部奢侈腐化,却教育群众勤俭创业,自己带头弄虚作假,却教育别人诚实守信,这样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差。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中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成为践行“三个代表”,践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使领导干部成为全体人民的表率,成为全体党员的表率。

领导干部面对市场经济,接触物质利益的机会比较多,道德信念动摇的风险较大,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提高道德素质,筑牢思想防线。尽管目前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整体上道德素质是好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低,把手中的公共权力变成为个人谋利益的工具,生活腐化,严重地败坏了我党的风气,降低了我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已,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当好人民的公仆。要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讲政治品格,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一身正气,在任何时候都把党性原则、党的纪律放在第一位,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去感召人、凝聚人。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目前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德治实践的关键。

第五篇:人性文明论文

Outline

I.introduction

1.1 The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I.The temporal social culture and humanity

2.1 Culture and humanity on that time

2.2 Humanity was dispelled in a corner, social culture was filled in civic brain

III.Catherine’s love under the social culture

3.1 The reasons for deep love

3.2 Social culture wins humanity’s love

IV.Heathcliff’s love and hate —producing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culture

4.1 Heathcliff’s love for Catherine causes by nature and it is unchanged and undying

4.2 Heathcliff’s hate causes by culture which is quite incisive and vivil

4.3 Love and hate on Heathcliff which importune himself

4.4 Humanity’s love makes Heathcliff losing the primitive pleasure

V.Conclusion

5.1 When love turns to hate , hate twists humanity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以爱情为主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展示了人性是多么复杂的东西,而使这部小说有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本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在于它所蕴含的爱与恨,而左右着人性的又是当时的社会文明。本文探讨了小说中的人性与文明的冲突的产物——爱与恨,而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在人性与文明的影响下又怎样面对他们的爱情。在社会文明的影响下,当爱情产生了恨,而恨往往把人性扭曲了,而有了一场社会文明下的悲剧人性爱情故事,因为当人性再度重现,已错过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关键词: 人性 文明 爱 报复

Abstract In 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e, based on love, on the other side, demonstrates the collis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culture.The humanity is very complex.Accordingly, this novel has the haunting plot.This novel reveals the humanity’s complexity and profundity, because it implies the love and resentment, furthermore, the humanity has impacted on the temporal social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ve and hate ——producing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culture.And try to illustrate the undying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through humanity and culture and how to face their love.Under the social culture, when love turns to hate , hate twists humanity.Thereby, humanity’s love is as tragedy through

culture.Because they missed the beautiful time for love ,when humanity arises again.Key words: Humanity Culture Love Revenge

Humanity ? Culture ?——Wuthering Heighets’love

Introduc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topic is love, deduces us a world-shaking undying love.They are not only have the lingering love, but also a deeply ingrained hate between them.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love has both humanity and social culture and which bind with them.The humanity has made their love unchanged and undying, but culture destroys this love, and causes hate, Catherine betrays him.Therefore Heathcliff’s hate is quite incisive and vivid, but still comes back to the love.In the novel by Emily Bronte,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have the natural style and primitive nature—— naivete, truculence, frankness, firmness, a flush of sentiment, behavior is crazy.They love very desperately, they hate is regardless of whatever.As a result, the characters’ love quite strong, shaking-heart.“Unchanged as the mount, ferocity as the lighting”(song p7).Hence, Wuthering Heights becomes the most magnificent love epic in the world.The social culture and huma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Victorian period the nobleman is enormously proud of their success, full of the temporal rank concept.Status is first, money is God.people’s spirits suffer from the intense oppression.Humanity is twisted without mercy.The Earnshows hold a precarious place within the hierarchy.Although the gentry, possessed servants and often large estates, they nonetheless hold a fragile social position.The Lintons are relatively firm in their gentry’s status, but the Earnshows are on much shakier ground social.Catherine wants to marry Edgar so that she will be “the greatest woman of the neighborhood”.Above all, this is the social culture and humanity on that time.But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character is governed by their passions, not by reflection or ideals of civility.Also the house where they live comes to symbolize the humanity, but Thrushcross Grange represents culture, convention, refinement.When Catherine left for Thrushcross Grange the first time, she has impacted on this culture and finds herself deeply attracted by it.Therefore, for love her heart so ambivalent.Owning to Catherine’s changing, Heathcliff begins to resent the society that is responsible, “when he acquires power and returns to Wuthering Heights with money and the trappings of a gentleman he becomes a villain”.Humanity was dispelled in a corner;social culture was filled in civic brain.Catherine’s love under the social culture

The heroine—Catherine is very ambivalent in her love.Due to human nature, she loves Heathcliff deeply with childlike passion, and her soul can’t live without him.But the social culture made her betray the love in order to satisfy her yearning for fame and wealth.She chooses Linton, hereby her love becomes a tragedy.Catherine is crazy about Heath cliff.Their love is rooted in their childhood and is marked by the refusal to change and embrace those differences.Moreover, their love is based on their shared perception that they are identical, even their souls are shared by one.Catherine declares, “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 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Gao p103)“I am Heathcliff!”(Gao p105)When she first comes back from Thrushcross Grange, she immediately realizes the impact that the social culture has had in her.Her heart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ambivalent.Catherine looks for Heathcliff, to embrace and kiss him,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fraid about Heathcliff’s dirty clothe against her clean dress.She also treats her marriage like this.If she marries Heathcliff she will be a beggar.Even if she is well aware that without Heathcliff she can’t live, but the cruel reality helps her realize that marrying Linton will make her become the greatest woman in the area.The temptation of material benefit and the bourgeois culture society, made her betray her love.But her betrayal is not thorough.Although, she dares to break free from the low class culture.She is still crazy about Heathcliff even without property, status.As Catherine says “It would degrade me to marry Heathcliff now ………but because he is more myself than I am.”(Gao p102)But humanity’s love never let Catherine give up Heathcliff.Catherine said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but as my own being.”(Gao p105)Her choice about marriage made her betray her humanity and Heath cliff, forcing Heathcliff to leave.Despite her childlike nature to love him very deeply with fierce passion.Social culture wins humanity in Catherine, but she was never happy at the civilized Thrushcross Grange, and found herself feeling empty without soul.And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Catherine coasted through life, living only in the past.Her soul so eager to meet Heathcliff’s soul.Ultimately, she is torn between her wild passion for Heath cliff and her social ambition.But the primitive love exceeds the cultural love, causes her miss the Wuthering Heights in sick.And before she dies, go into the bosom of Heathcliff.After she dies, her lonely ghost thirsts for coming back Wuthering Heights.She uses the melancholy voice sobs “Let me in —Let me in!”(Song p28)

Heathcliff’s love and hate

Heathcliff’s love is pure in intention and never changes.Like Catherine, he loves to run around on the moor.His love just has the human nature’s emotion without rank, culture.Heathcliff never says “love”, but his love stronger than hurricane, compare with cloudburst.He is filled with uncontrollable passion.In chapter third, he hears some sounds in Catherine’s room, “his agitation was so extreme, that he could hardly pick it up.”(Gao p30)Upon arriving at the bedroom, as Lockwood[the renter of Thrushcross Grange] flees from it, Heath cliff cries out to Catherine begging her to return..“ ‘Come in!Come in!’He sobbed ‘Cathy, do come.Oh do –once more!Oh!My heart’s darling;hear me this time.Catherine, at last!’ ”(Gao p33)this shows how Heathcliff tastes the bitterness of his lost love.His love for Catherine is expressed simple, honestly brevity but full of fervid love.In chapter sixteenth, he curses Catherine for the pain.She has caused him and pleads with her spirit to haunt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She may take any form, he says, and even drives me mad as long as I am living.He goes on to say “may you not rest as long as I am living!You said I killed you---haunt me, then!” “Be with me always---take any form---drive me mad!Only do not leave me in this abyss, where I can’t find you!”(Gao p218)Although in this chapter, there are no definite words to represent Heathcliff’s love, it is nonetheless known and deeply rooted in their hearts, never losing their passion.Because of the strength of his love for Catherine, Heathcliff undertakes his wicked and vengeful revenge against those deems responsible for his misery

Heathcliff comes from the lower class and because of this, the Linton family makes him feels unworthy of her.Catherine seeks a more genteel life therefore betraying their love.When Heathcliff heard that “It would degrade me to marry Heath cliff now”(Gao p102).He withdraws in a rage of shame, humiliation, and despair.Three years later, Heathcliff comes back with power and money, he is longing for meeting Catherine, at this time he begins to do an elaborate plan for revenge.But his cruel and harmful behavior comes from the pain of his love.He becomes a fiend, a demon, toward every person around him.He ruins Hindley [Catherine’s brother] by tricking him and therefore, taking possession of Wuthering Heights.He also ends Hareton’s [Hindley’s son] education after Hindley died, and then elopes with Isabella [Lintion’s sister], after she is ill-treated by him.Likewise, Heathcliff uses Isabella to revenge Edgar.“His malevolence proves so great and long—lasting that it can’t be adequately explained even as a desire for revenge”(Liu p34)Without Catherine , he lost his sense of life , revenge replaces love , an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his actions.However, who strips his love? What does twist his humanity? But the deep-rooted love didn’t disappear at all.Heathcliff tries to recapture the spirit of Catherine in his desire to rejoin her.He even opens her coffin, Heathcliff says “I saw her face again”.The many signs of Catherine show that “she did exist” but that “I have lost her”.When Heathcliff fulfills his revenge, he finds that the primary pleasure is no longer within him.He begins to give up his revenge, wanting only to be with Catherine.The humanity of his love arises again, love for Catherine eroding his lust for revenge.In Heathcliff’s life, he sees Catherine’s shadow everywhere.He is bound to Catherine.They shared one soul, longing to become one unit.Heath cliff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sessed with the memories of Catherine, begins to talking with her ghost.Remembering his climactic night on the moors , he feels so happy and anticipates a reunion with her ghost.Two opened souls become one.Heathcliff’s feeling of revenge for his lost love ,eventually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ource.In the end, Humanity’s love wins driving his life from this point onward.Conclusion

“Inevitably , the unbridgeable gab in Catherine’s and Heath cliff’s social positions renders their fervent romance unrealizable on any practical level ”.(Liu p77)Catherine’s actions are so stringing driven by her social ambitions , that she betrays her humanity, and consequently Heathcliff’s love turns top the hate.Heathcliff becomes a so-called genteel man, returns to Wuthering Heights and carrying out all the cruel acts of revenge.Nevertheless, this love is natural, primitive, inner, and spiritual one.On account of their soul has been the unit can’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no more than two bodies.The emotion can’t use the culture to explain and alter it.The temporal social culture compares with the delicate humanity, thereby resulting in a painful ending to this love story.When love turns to hate, hate twists the humanity.This profound avatar is shown through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The author shows for us the struggle between humanity’s love and social culture.In light if this ideal, today, how do we choose our love when faced it?

Works cited

Jihai Gao, Wuthering Heights, YILI Yili people’s press.2003.6

Jianxi Liu, Wuthering Heights, Tianjing Tianjing technology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3.9

Zhaolin Song, Wuthering Heights prolusion, peking pekingyanshan press 1999.9

下载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岳村小学 陈淦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公民......

    人性的弱点论文

    简析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与人相处是我们生活各个方面都需面对的,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和想法的桥梁,每个人都希望能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基......

    试论人性(课程论文)

    题目:试 论 人 性 学院: 班级: 学号:姓 名:目录 题目:试 论 人 性 .......................................................................... 1 定义 ...........................

    人性假设与学校体育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体育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获取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平台,更是和体育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交往的平台。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而教......

    《论中国德治与法治》论文

    黑 龙 江 大 学 论文题目: 论在中国德治与法治的重要性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政府管理学院 2010级 行政管理 苏静 200102737 雷震 2011 年 12 月 22 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论文—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