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及施工探索论文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解决策略
1.1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作用
无论是园林工程的设计还是具体施工,都应切实体现工程设计的规划意图,设计师和施工部门应密切协作,及时反馈并解决施工建设中发现的问题,从而使工程设计意图从施工到后期养护均得到贯彻。
1.2重视园林布局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施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园林建设中为满足绿化效果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城市园林设计和建设不仅应实现短期绿化效果,更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当前的建设中,应力图避免城市的生态面貌受到损失。新时期城市园林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性能和居民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把园林建设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1.3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城镇化建设中的园林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土地构造,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到科学规划的同时,最大化保护原有的地理和人文风貌。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不能因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受到阻碍。
1.4丰富本地的植物绿化构成为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结合地区实际,在选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设计和施工部门要考虑科学地引进外地植物种类,同时也为后期的养护工作提供后勤保障。同时,综合考虑植物景观布局的多样性,把适宜套种的植物分布在同一区域,以便管理。
1.5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
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当地传统的和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同时,注意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不是绝对的景观,而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相互统一的。需要注重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做到因地制宜,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施工单位和设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以确保园林施工的质量。
2结语
当前形势下城市园林建设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而加快,在这种局面下,只有突破传统的不科学的观念,注重在城市园林设计施工中融入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保护地方特色,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科学施工,体现城市园林设计的初衷,使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一直在提升的过程中。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寒冷的冬天并不适合在冬季进行施工,因此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尤其要重视冬季施工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由于特殊天气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在冬季施工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常的挑战,特别是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对于气温的要求格外的严格。因此水利工程的冬季施工在施工中要格外的重视施工的环境以及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在冬季施工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和解决,这样就为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带来了难题。因此我们要在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过程中认真的分析施工的各项必要条件,保障混凝土施工在适当的施工环境下进行施工,有效的保障混凝土施工的施工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同时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以及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面临的困难;措施
在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首先是水利工程在施工中任务非常繁重,其次是水利工程在施工中的工期较为紧迫。大多数情况下,我国的水利工程都要在汛期来到之前投入施工,因此很多的水利工程在非汛期时间段进行施工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水利工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有效的遏制洪水的泛滥。正是由于我国很多的水利工程在施工中受到了工期的限制,因此很多的水利工程都会在冬季施工进行,尤其是混凝土的施工在冬季施工的情况更是常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冬季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天气气候,寒冷的天气气候会对混凝土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的混凝土施工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低温状态下的混凝土施工会对施工的强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是低温状态下的混凝土施工会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混凝土的冬季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冬季施工进行认真的准备,消除冬季低温天气对于混凝土施工的影响,提升低温状态下混凝土施工的强度。下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1.我国水利工程在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存在的主要难题
首先,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会出现相应的裂缝或者是钢筋施工材料受到腐蚀。其次,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表面会出现起灰的问题。最后,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会出现结晶腐蚀现象。
2.我国水利工程中提升冬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施工技术
在我国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我们要从混凝土的施工强度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性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同时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材料添加以及搅拌进行优化配比和选择;还要在混凝土施工中保障施工的温度,要持续地进行施工中的保温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水利工程中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强度。
2.1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针对施工材料的选择进行强化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作为主要的施工材料,水泥的类型选择非常重要。在冬季施工的过程中,水泥的选择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水泥要具备抗冻性,其次是水泥要具备抗寒性。在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32.5#以上的硅酸盐水泥进行混凝土施工,选择32.5#水泥进行混凝土冬季施工主要是由于这种类型的水泥具有非常好的水化性能。水泥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水化作用给混凝土释放一部分的施工热量,能够有效地保障混凝土在冬季施工的时候处在较好的保养环境下,在低温的状态下不至于冻坏,有效的提升混凝土的施工强度。同时采用32.5#水泥进行施工能够通过水泥的适当添加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有效的延长混凝土的恢复强度。混凝土在是冬季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的配比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以及条件进行和混凝土的施工材料配比。例如在施工中为了有效地保障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在选择添加骨料的时候要选择纯度较高的骨料,严禁将含有杂质的骨料应用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混凝土中的防冻材料如果含有钠元素以及钾元素等物质,要保障添加骨料不含有活动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施工材料不影响混凝土的冬季施工质量和强度。
2.2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对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正确的选择
在正确的选择混凝土冬季施工材料之后,我们要对混凝土的冬季施工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正确的选择,要保障混凝土的科学配比。通常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正确选择主要有4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要对施工中使用的水泥类型进行科学的配比和选择,通常情况下选择硅酸盐水泥;其次是要通过现场的科学观察来对水泥的添加量进行控制,有效地对水灰比进行控制,提升混凝土的水热化,保障最短时间内提升水泥的施工强度。再次是要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添加相应的引气剂,这样能够有效地保障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的环境限制,同时还能够保障混凝土浇筑的稳定性。引气剂的添加能够提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气泡量,提升搅拌的流动性,同时也能够让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提升水分的含量,有效地保障了混凝土的粘连性,提升混凝土搅拌的抗寒性能。最后是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还要添加早强外加剂,能够有效地对混凝土的凝固周期进行控制和强化。
2.3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引进先进的蓄热混凝土搅拌技术进行施工
根据我国水泥工程冬季施工的实际情况,当施工温度达到-10℃的时候,混凝土的搅拌工作需要进行蓄热混凝土搅拌。实际的操作过程为:为了维护混凝土材料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都能够存有热量,就要选好的砂石料、水料等进行加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热量,同时也能增强水泥水化作用,维护砼的早期强度,混凝土本身由于带有一定的热量,能够自觉抵御严寒的外部环境,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容易操作。
2.4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有效利用外部混凝土加热技术进行混凝土施工
通常外部加热技术用在客观温度在-10℃以上的环境中,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将混凝土构件空气加热,确保热量通过空气进入混凝土内部,或者对砼直接加热,具体的过程如下:当施工规模较小时,可以引入火炉,然而其热量有限,可能效果不佳。
2.5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对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混凝土的运输工作进行强化
首先把钢筋与模板表面进行清理,防止上面出现任何杂物,特别是一些拐点、连接部分要重点清理,确保客观环境温度在-10℃以上,通过暖棚或加膜覆盖等措施来维护钢筋温度,使混凝土的温度在5℃以上,如果混凝土截面较为精细则要确保温度在10℃以上再浇筑。其次还要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要对混凝土的保养以及养护工作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红春.谈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建材,2011,37(2):196-197.[2]沈丽华.浅析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12(31):408-409.[3]战奎柱.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探讨[J].民营科技,2013(3):218.[4]徐崇磊,王永丽.浅谈冬季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23-24.
第三篇: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 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来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园内不同景区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犹如一幅画卷的底色,同时,每个景区,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路口、重点地段重点布局,以突出群体美和宏观效果。
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创造环境效益多赢的局面。
墓区、山枯地、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游览观赏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与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
陵园设计要打破那种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得概念。用一座座的雕塑来诠释一段历史和一位名人的一生,也让更多的后人来此瞻仰,即丰富了文化内涵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用公园的概念来理解陵园,把已故的亲人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是每一个晚辈所希望的,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全国首次城市生态墓地建设座谈会上获悉,生态墓地将成内地未来城市墓地建设的主流趋势。随着内地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郊区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乱葬滥建公墓等旧有的殡葬方式,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改变旧观念,建设生态墓地,节约土地资源,已成内地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的惊醒园林绿化的配置。在保持原有绿化风格的同时,首先调整树种结果,选用的树种必须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污染、易于栽培管理。以乔木为主,使乔、灌、草有合理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生长快与生长慢的树互相衔接,层次错落,讲究变化。同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引进各种有两园林观赏树木,重视地被植物的应用,以达到护地保土之功能,基本上做到黄土不露天。
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姿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生长环境的特点不同而千变万化。要选用多种秋色的观叶植物,如红枫,银杏,黄连木,槭属植物等,入秋季节,在常绿树的衬托下,似火似霞,艳丽而壮观,达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境界。在植物配置上,要根据植物的不同功能和具体景点采用不同的配置形式进行
规划布局。在广场和道路两侧,应采用规则是的植物配置。即:树种、株行距、大小、书香都要统一;且要排列有序。在陵园的周围或较大的中心园景,可采取自然式的配置,使之疏密有秩,参差不等,立面要层次丰富,色调浓淡清晰,树冠曲线变化系有韵律,计量创
造一种自然的意境。
1.规则式配置
选择枝叶茂密、树形美观、规格一致的树种,配置成整齐,对称的图形,一般在房屋、建筑物前和公园、广场入口处等采用对植,而在大型建筑物之前、河流、道路两侧或围墙边可采用行植。
2.不规则式
自然式这种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树体奇特的品种,如有生产、经济价值及其功能的树种,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片植等栽植方式 3.花卉的配置
在小绿地和林荫道上,布置艳丽多姿的露底花草,供人们欣赏其单株的眼离色彩,浓郁的想起和婀娜多姿的形冠,还可以群体栽植,组成变幻无穷的图案和多种艺术造型。在花卉品种的选择上,应选花期长,不易倒伏和耐移栽的品种,在高度和颜色搭配上要体现艺术效果。尤其是颜色更应具有艺术品位。一般在广场中、交叉路口等,可采用强烈的对比色,使重点突出;在幽静的小径两侧和供人游戏的草坪边缘,花色搭配应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可采用淡色系列。整个色调搭配,要浓淡适宜,主次分明,与环境协调,艳而不俗,明快畅亮。4.地衣植被的配置
要是绿化大道完整的效果,除栽培一些树木花卉外,还要在地表面多年生草木的地衣植物,形成紧贴地面声场的植物地被层。不仅可以保护表土,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尘土飞扬,而且可以消弱杂草的滋生竞争能力,促进配置的优势植物良好生长。
沿墓地边界设置以香樟、女贞、珊瑚、杜英、杜鹃、云南黄馨等组成的常绿乔、灌木及成片毛竹林组成的保护隔离林带,一起到隔离和减少周围噪音的效果。
在园路两旁3—7m不规则绿化带中,以簇状栽植花灌木、观叶小乔木、绿篱等,同时成片种植花草等地被植物以创造宽阔的空间,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大道步移景异的效果。参考文献:
①陈植
《观赏树木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②中国园林学会(城市园林·园林植物)学术委员会
第四篇:供电所改制经验总结及探索论文
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探讨
农村供电所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由村组管理、乡镇统管(乡电管站)、县级统管(农电总站),到1999年的两改一同价后由县级电力企业统一管理,从体制上一步步深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及新技术的应用,加之人们对电能的迫切需求和用电量负荷的成倍增加,农村供电所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现结合**供电分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供电所改制过程中结合三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的设想,与各位领导和同仁共同探讨。
一、管理模式改革前供电所管理现状
(一)人员及设备情况
**县供电分公司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之前,共设有供电所16个,其中高低压综合所14个,低压所2个,负责县域内10个乡镇842平方公里营业区的供电任务。供电所 管理配变1090台,其中专变496台,综合变594台。管理客户68167户,其中专变客户462户、低压客户67705户(居民照明60504户,其他客户6776户)。
设有变电站7座,主变80.5兆伏安/13台,运行维护35千伏线路135千米/6条。10千伏馈路共776.26公里/27条,低压线路1536.38公里。
供电所共有员工221人,其中全民合同工20人(所长13人,10千伏馈路专责6人,收费员1人),农民合同工201人(所长3人,管理人员32人,电工166人)。供电所管理模式为人员集中驻所、高低压统管。
(二)营销及设备运行管理现状
运行10千伏及以下线路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线路运行巡视及故障全部靠人工处理。除部分专变客户安装远程抄表和城关供电所采用电费座收外,大部分台变及低压客户仍为人工抄表和走收电费方式。
有6名馈路专责,人均负责129公里173台变压器的设备巡视及抄表工作;133名电工(含兼职管理人员20名),人均负责4个台区509户的线路设备巡视及抄表工作。每月日常有效工作时间主要为抄表3至4天,收费5至6天,线路设备巡视2至3天,共需10-13天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供电所高低压混合管理以及现有设备运行的现状下,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员混岗管理,既抄表收费,又处理故障缺陷,因正式工人员严重不足,在日常实际运行中农电工既操作低压,又处理10千伏故障,不能相互监督导致安全管理隐患极大。二是因责任不清,制约机制不健全造成营销工作不能有效考核,指标管理不能如实反映真实数据;三是职责不清,高低压不能有效分离管理,安全管理隐患大;四是10千伏管理分散,人员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且安全工器具配备费用大;五是供电所管理人员兼任台区电工,缺少监督制约机制,不具备专业化管理要求;六是日常事务性工作占用有效工作时间长,不能有效开展供电所日常业务工作;七是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不能适应改革后工作要求;八是自动化程度底,人员劳动强度大,管理效率低下;九是低压集抄、远程无线抄表及网络缴费等新技术未推广应用,造成抄表到位率低,收费方式单一,抄核收工作占用时间长;十是同一所内全民工与农电工同工不同酬,造成农电工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二、2013年管理模式改革后的现状
(一)目前的管理现状
2013年**县供电分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供电所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按照上级改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域特点,充分考虑人员、设备、线路、用户等实际情况,设立了5个供电站,负责高压抄表催费及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编制人员24人,为全民合同工。按照“方便客户、便于管理、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行政区域划分、人口密度、营业区户数、设备总量及自然条件,设置城区、雷公产业园区等12个供电所,负责低压抄核收及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编制人员185人,为农民合同工。
(二)改制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施供电所体质改革以来,达到了高低压业务分离,供电站、所职责清晰,管理到位,安全高效,服务达标的要求。供电站所业务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监督制约制度在机制上得以完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得到了充分暴露,为公司管理考核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在整合人力资源,规范农电工管理方面也收到了一定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农电工收入,稳定了农电工队伍。改制后,供电面基层员工较改制前共减少12人,农电工人均工资提高150元。
通过管理模式改革,杜绝了因混岗操作造成的安全隐患,因责任不清造成的服务不到位,因无制约机制造成的营销管理弊端,因待遇问题引起的相互扯皮问题,因监督环节缺失引起的流程不畅等问题。
(三)改制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供电所体制改制后,按照职责权限及业务分工,要求新设立的供电站人员必须为全民合同工。在当前我公司全民合同工缺员的现实情况下,每个供电站现有全民合同工不到4人,严重影响了供电站营业抄表、故障处理、线路巡视的正常开展,造成抄表时间长、准确率低,线路巡视不到位,故障处理不及时,大型工作展不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电所体制改革预期的整体效果。二是无效劳动仍然大量存在,人员劳动强度未明显下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三、三项新技术的应用
为了解决改制过程中暴露出的全民合同工人员不足,科学技术应用程度低,无效劳动量大,企业管理方法落后等现实问题,在市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公司开展了远程抄表、智能开关、客户服务信息卡三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一)全面应用10千伏远程抄表技术。
今年我公司共投资258万元,开展了综合变总表远程抄表设备的安装应用工作。我公司与厂家就通讯模式、安装方式、工程进度等工作进行了多次沟通,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工作,594台综合变总表以及远程抄表模块的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到位。通过远程抄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综合变总表数据即时招测、电量即时核算、实时汇总查询等功能。远程抄表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不仅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劳动强度,杜绝了抄表业务中存在的估表和抄错等人为差错,提高了电力营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也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电量负荷、最大需量、线损率等指标的真实情况,实现了对抄表现场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使供电站的工作重点由营业抄表、催费转为设备检修、维护,达到明显提高人均管理户数,减少无效劳动,降低人员及管理费用,堵塞管理漏洞,实行营销管理专业化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业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计划一是将剩余的350余台专变用户全部安装远程抄表模块,使营业区内所有台变实现抄表自动化,全面提高营业抄表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计划二是通过与营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接,形成统一的数据应用平台,将抄回的数据直接导入营销管理系统,系统直接进行电量电费核算,实现线损管理分压分线分台区统计分析。省去人工录入电量的中间环节,减少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抄、核、收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二)积极实施客户用电信息卡的应用。
我公司积极开展了客户服务信息卡的推广应用工作,包 括客户信息服务平台、短信服务平台、客户信息IC卡共投入19.2万元。我们采取了多种途径宣传引导,试点先行摸索探路,主力跟进全面展开的实施步骤,2014年3月份在城区所开展试点工作,5月份在各供电所开始全面推广,目前我公司约有45%客户已经开始应用服务信息卡。
客户到我公司任何收费窗口的读卡器刷卡后,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便可自动识别客户并能快速缴纳电费、预存电费、查询用电信息等,通过短信服务平台还能够将客户当月电费、欠费情况等信息及时发送到客户手机上。有效的解决了客户缴费速度慢,排队等待时间长,电费信息通知不及时等问题。通过预存电费,解决了客户必须按月定时交款的问题,可逐步将电力销售由赊销制转变到预付制的管理模式上。实现了客户缴费便捷化、电费回收预购化、有偿服务增值化,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堵塞了营销管理漏洞,降低了电费回收风险。我们计划在7月底前全面普及客户服务信息卡,使每一位电力客户都能享受到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
(三)加快智能控制开关的应用。
我公司共投资288万元,在**配电线路上推行远控智能开关的应用。即在各条10千伏馈路上根据负荷、设备、线路状况,分级安装智能开关。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实时 地监控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现场的用电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减少抢修人员到现场查找、处理故障盲目性大造成的多余工作量,系统对各种线路的历史运行数据和状态进行管理分析,将故障点缩小到一定范围内,便于维护人员明确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同时也减少了停电范围,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客户满意度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减少巡查抢修人员。
通过智能开关的应用能够缩小事故巡查范围,便于及时查找处理故障,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时间,快速及时恢复供电,使电网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电网更加坚强可靠,提高了供电服务能力,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供电所体制深入改革的思考与探讨
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原来一些单纯依靠管理制度及人力的工作变得简便易行,为供电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了现实基础及源动力。再此基础上,我们对供电所管理体制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撤销供电站成立运维中心
以上三项技术的应用,使供电站的营销职能没有必要存在,即原来的10千伏抄表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远程抄表后台完成,对专变客户的催费工作可由预购电费取代,收费工作可由供电所代收,其余营销职能可由营销部、客服中心及计 量中心完成。运行维护职能可由县公司成立专业的运维中心来执行,运维中心对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协调,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运维中心可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农电工对线路、设备进行定期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上报,并与其签订巡视责任考核协议,规定巡视人员只负责巡视发现故障及问题,不得操作线路设备。运维中心根据巡视缺陷记录,按照轻重缓急,较大问题交给工程公司处理,一般缺陷由运维中心统一安排人员进行消缺。从而有效解决人员分散、机构庞大、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通过成立运行维护中心,可有效解决高压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全民工人员不足的问题,能够集中人力统一安排各项工作,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实现设备定期巡查消缺,大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提高设备健康水平,达到人员精炼,工作有序,减少无效劳动的目的。
(二)强化计量中心职能
在远程抄表技术应用到位后,提高了电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降低了对抄表人员的需求量,提高了对计量设备运行监控及故障排查消缺的要求。为此我们计划增加计量中心的职能,在其原计量设备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10千伏计 量设备运行监控及抄录电表等职能。设置专岗实时从远程抄表程序监控电能表的电压、电流、功率情况以及三相不平衡率、数据采集成功率、负荷曲线变化等情况,定期抄录有功表底、无功表底等电表数据。通过与营销部抄表数据比对,及时发现错、估、漏抄以及窃电、违章用电等问题。通过与标准技术参数比较,及时分析发现表计运行故障,为现场检查消缺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强化计量中心职能,可以有效堵塞计量管理漏洞,杜绝人为调整高压总表底度的行为,制约低压分户电表抄表不到位、人为调整底度等行为,准确分析台区线损,真正实现线损分级管理,切实降低各级线损率,减少抄表人员及劳动强度,实现对抄表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提升营销业务的综合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后的效果评估
通过以上供电所管理体制的改革,可达到高低压业务分离,高低压职责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管理机制。实现整合人力资源,减少人员需求,减少无效劳动,降低成本费用,减人增效的目标。可杜绝因混岗操作造成的安全隐患,因责任不清造成的服务不到位产生的矛盾,因无制约机制造成营销管理存在的弊端,因待遇问题引起的工作人员相互扯皮问题,因监督环节缺失引起的流程 不畅等问题,真正实现专业化管理的目标。
通过以上改革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管理职责难以划分,农电工与全民工混岗,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营销数据分析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机构设置。解决了全民工人员不足所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精简了员工队伍,减少了人员管理费用开支。使供电所管理更加科学,职责更加清晰,流程更加顺畅,人为矛盾大幅减少,增收节支更加明显,可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化管理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10千伏配网运行及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低压供电所的管理,可通过客户服务信息卡的实施,在购电制实行到位后进行人员优化整合。即将人员固定分为两组,一组专门负责抄表工作(时间可以不定期)并对其制定工作流程和考核奖惩办法,与个人待遇挂钩。另一组负责低压线路的巡视、消缺、运行管理工作,并将巡视工作分解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消缺工作可由供电所统一组织安排,对较大故障报生产技术部,由县公司统一协调实施。这样,供电所人员可进行精简,节约人均经费,岗位职责更加清晰明确,安全管理得到了组织保障,低压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基本得以实现。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减少停电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达到了保安全、保运行、保服务、保增收,节约开支的目的,在提高农电工待遇和稳定工作上也可收到一定效果。下一步在低压集抄和其它抄表新技术应用到位后,农电工人员可再次进行精简,效果会更加明显。
2014年5月25日
第五篇:施工管理实践探索论文
摘要:施工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是将设计意图转换为实际的过程,许多决策阶段、设计阶段考虑欠缺,同实际情况有偏差的问题会一一呈现,甚至严重影响后期运营。为此,对施工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关键词:施工管理;组织控制;安全;资料
施工管理是企业树立形象、提高声誉,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为实现项目建设预期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施工管理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性,施工中,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现场实施科学管理。我们在组织运行、施工管理、动态控制、安全文明、资料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建立高效完整的组织机构是做好施工管理的根本保证
组织是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项目管理中要设置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部。以便有效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形成领导力、组织力,产生集体思想和集体智慧,圆满完成施工管理目标。二是配备合适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部的领导核心,关系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项目经理应具备领导才能、政治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时间观念等基本素质。不同的项目,应配备不同素质的人才。
2运用动态控制原理是做好施工管理的基本方法
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施工目标控制有利于施工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促进施工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施工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则是永恒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施工目标的动态控制。以下是动态控制的程序:一是做好准备工作,将施工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用于目标控制的计划值。二做好过程中施工目标的动态控制,收集施工目标的实际值,如实际投资,实际进度等;定期(每两周)进行施工目标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通过比较,如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施工管理的制度保障
在施工管理中,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种行为。制定出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明施工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消防制度等。使施工管理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明确、具体,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都能按照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保证了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4加强过程控制是做好施工管理的有效途径
控制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整体经济效益。制定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和相应的责任成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如果出现人为因素导致成本超过责任成本,则视具体情况扣除项目经理绩效奖;如果成本损耗低于成本预测计划,则设置相应奖励措施。项目部也设置类似的责任机制。二是控制工程施工所需的材料成本。在材料采购环节,应做好基础工作,在不同的供应商之间进行对比,求得最优性价比。在材料使用环节,应在各个分项工程内部设置材料成本激励机制,对于材料成本控制较好的分项工程予以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三是控制人力成本。施工前,设定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具体用工计划;开工后,按照施工计划和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工人数和费用。四是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对机械成本控制不限于日常保养和维修,还应从整个工程进度的角度优化机械使用方法。进度控制,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冬雨季等,绝对不能模式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质量控制是决定工程结果的关键工作,应当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开工前预先建立周密的施工质量计划,在切实可行并能保证施工质量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上,通过施工质量计划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并据此制定具体的管理、应对措施。事中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对施工工序的控制,工序控制首先应设置两个层次的检查控制,一是在工程一线,根据施工基层单位架构,设置第一道关卡;二是项目部在内部检查过程中要做到客观科学,不让不合格的工序带入下个供需中。对具体的工程质量问题,积极查明原因并备案,以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事后控制是指对已完成的单位工程、分项工程等的质量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测,记录相关数据、信息,组织人员严格验收。
5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是做好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
安全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要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系统向项目管理人员灌输安全生产意识,在决策中处处考虑安全质量问题。全面落实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安全一票否决制。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以安全总监为组长、专职安全员为组员的安全管理小组,明确权责,拨付足额经费,使之正常运转。建立系统排查机制、安全管理台账,加强日常监管,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按要求配齐消防设施,重点对基坑、“四口”“五临边”设置安全防护和警示标志。制定模板支撑体系、脚手架、施工电梯、拌和机等设施设备标准化的操作规程,采用全新多功能限位器、五芯电缆、漏电保护器、标准配电箱、密目安全网等标准硬件。施工用电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
6培养良好的素质是做好施工管理的有力支撑
人是生产的主体,施工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我们通过业务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做好三点:一是三级培训,从企业、项目部、班组,所有业务人员必须参加培训。掌握各自的岗位职责,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二是方法灵活,不拘一格。采取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组织学习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操作演示相结合;课堂讲解与面试、笔试相结合。三是形式多样,寓教寓乐。利用宣传栏宣传质量、安全知识和各种施工方案,将有关学习内容制作成竞猜题,进行比赛。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要积极派员参加。
7强化监督检查机制是做好施工管理的关键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出色完成施工任务,必须要有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怎样才能将管理人员和工人有机地联合起来、捻成一股绳呢?一是营造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人员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工人奖罚分明,多鼓励、多关心,从精神上、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令出必行。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到位的班组或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8完善资料管理是做好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工程资料是记载施工活动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移交、使用、管理、维修、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住建部和各省市建设部门明确指出:任何一项工程,如果工程资料不符合标准规定,则判定该项工程不合格,工程资料对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实践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资料管理制度、资料编制方案。制度中明确岗位责任制、各施工管理人员记录的工程资料内容;方案中明确各施工检验批的划分数量、各种材料的检验批次、检查点数、各个施工工序的检查验证部位等。二是及时做好资料记录和收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程资料,负责对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及时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使资料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三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决制止对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歪曲工程质量等级事实的行为。分部分项划分要准确,数据计算要正确,质量评定要规范、标准。四是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完整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技术资料、试验资料、质量证明资料等。要求现场原始资料填写完整,所涉及的数据要有据可循。五是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保管。资料要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逐项分类整理。科学运用计算机辅助建立资料管理台账,收集施工过程中各种影像资料。
9结语
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等多方面工作,专业性强、要求严格、动态复杂。必须做到事无巨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科学管理,规范施工,防范未然,以人为本,以质取胜,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推动企业拓展谋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伊生.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宋伯约.加强工程成本控制,提高建筑企业效益[J].中国建设信息,2004(24).
[4]谢咸颂,陈锦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