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灾害过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储水和排水,让水白白溜走,成为隐性的浪费。
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剩余的水通过管网外排,减少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缓解内涝的压力。当需要水时,把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防灾减灾,造福人类。这样的城市的确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城市海绵体除了河、湖、池塘等水系,还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它们都可以成为高效的集约途径。
一、雨水资源化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政策,将雨水作为潜在水源进行充分利用,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国内很多城市单纯从雨量角度看,可回收利用的水资源径流大,总量可观,因此雨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未来城市的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价值,重新规划雨水资源化的方向,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蓄滞的力度,构建雨水全方位利用的格局。
在雨水资源利用方式上,既可以自然利用,也可以人工利用。如今倡导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二、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为例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水环境和利用水资源,开始研究和应用雨水收集、处理及利用技术,通过不断改善处理方法,不少发达国家已经从单向度的处置方式转向与景观设计手段相结合,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今推行的海绵城市模式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因此,国内有关部门对景观设计中如何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注不断加强,以下通过剖析具体案例—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阐述该景观格局中如何通过设计途径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与宁波奉化、宁海县交界,南与台州天台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嵘州交界,与嵘州市同属新嵘盆地。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气候,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灾害性气候较多,同时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异明显。常年日照约1900h,年平均气温16.6 0C,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由此可见,该地段气候温润,雨水总量可观,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做到对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新昌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所示总面积约5078 m,建筑面积约110rri,绿化率达85%。
1.雨水收集的景观途径
收水是雨水处理的初级阶段,与景观设计联系最为密切。
(1)雨水花园
浙江新昌属于雨量充沛的城市,运用雨水花园增强排水功能,作为低影响开发最合适的设计手段,广义上的雨水花园包含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有自然形式、仿自然式与人工形式。如图2,位置是绿地次入口,经过人工处理仿造自然形式的曲径花园,绿化面积扩大,有助于水快速流入下沉绿地。据测定,树术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千克的水分,腐殖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千克,10000m`范围内的植物每年可蒸发4500 7 500吨水。
(2)生态滞留区
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即调整地形,通过水渠、沟、槽等将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利于植被生长。图2所示的新昌县街头绿地人行道与绿化区之间通过路缘石的豁口将路面水引至植物槽区进行蓄留,这就建设为绿色街道,雨水来自周围道路和停车场,这些绿色街道一般无须维护,只需要每年进行例行清污和植被修剪,同时检测土壤质量。如果需要收集并调蓄下渗径流,还可以在道路两旁隔离带处设置植草沟。植草沟设计为带状下凹绿地形式。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为减缓水流,利用卵石铺置消能坎,防止土壤侵蚀,形成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3)绿色屋面
由于城市建设密度的增大,屋面雨水径流很大,屋面处理同样重要。利用屋面的承重、防水和适宜坡度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可以打造绿色屋顶。在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设置的服务设施—卫生间,整体采用术质材料,回归自然,做到节能、生态;利用其斜屋顶种植,进行雨水利用;外立面做垂直绿化,墙体通过金属管脚手架固定硬质PVC隔水片材与双片聚酸胺毡,使其吸收雨水、垂直生长,将资源利用概念发挥到极致。
2.雨水蓄水与净化的景观途径
作为中间步骤的蓄水阶段,在建设密度高的区域,当降大雨后,雨水和路面的积水流进绿化区,被植物过滤并从其根系渗透到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中,然后通过建筑小品做一些叠水、喷泉以增加水的流动,通过过滤、沉淀、加氧、植物处理等完成雨水的净化。说到植物处理,经测定,许多水生植物对污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有杀菌作用,能使土壤得到净化。如,芦苇能吸收酚与其他20多种化合物,每平方米土地的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千克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水中的悬浮物要减少约30%氯化物减少约90%磷酸盐减少约20%,氨减少约66%总硬度减少约33%。所以在新昌县这片绿地中安置人工水池,将驳岸地带做人工湿地栽种芦苇、水葱、凤眼莲等植物作为水处理的一个阶段,可以吸收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不仅净化了水体,还丰富了湿地生物。成都的活水公园和上海梦清园是利用水池蓄水与水生植物净化处理的实际案例。
3.雨水利用的景观途径
雨水利用有很多方式,按操作形式分为自然利用和人工利用。这里的自然利用是结合了城市景观设计时设置的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绿地和预留的透水铺装,使雨水能自然地渗入地下,既能对绿地植物进行灌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补给河川。人工利用就是要通过预制的集水池或集水箱等设施,安置被动吸水装置,除了自然灌溉之外,还可以用于塑造景观(叠水、喷泉)、建造人工湿地和洗车、环卫清洗路面、防火用水等。
三、启迪与展望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打造科学有效的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雨水的积蓄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广泛探讨与应用的前景。如今,各级政府不断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多维度发展,以这种利用雨水营造景观的生态方式和技术开发雨水资源,摒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式发展方式,为人类的发展留出更多空间。而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在设备、设施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也必将带动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城市雨水利用研究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工业生产进程加快,造成城市极度缺水,威胁城市用水安全,建成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一方面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雨洪量增加,加重了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负担,汛期会使径流迅速汇集,造成地面积水和局部洪灾,另一方面干扰了自然水文循环,减少降雨入渗量,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大量雨水流失后与生活、生产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市雨水的利用为城市水资源开源,保障经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在阐述城市雨水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研究进展,分析研究中存在问题,从服务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重点。
一、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城市雨水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约20a时间里发展了起来。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以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减少洪涝灾害和缓解水危机为目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其内容涉及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雨水作杂用水源的直接收集利用、通过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的间接利用、城市生态小区的合理设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城市雨水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减少排入市政管网的水量,减少防洪投资和洪灾损失。
2、雨水是轻污染水,经简单处理便可作为景观环境、洗车、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及某些生活用水、增加城市生态水源补给量,改善小气候,回补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
3、运行费用低廉,经济效益突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屋面水便于收集,水质相对较好,经简单过滤处理,就可以用一些工业,如木材加工。也可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省水又省钱。例如英国典型的雨水利用工程伦敦世纪圆顶,每天可回收500m³的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这使其成为澳洲最大的建筑物内的水循环设施,它既以自然的方式有效地收集了雨水,又很好的融入到圆顶的景观设计中,可谓一举两得。
在丹麦,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m³雨水,相当于居民总用水量的22%,占市政总饮用水量的7%,使得雨水成了可替代水源,大幅度地减少了地下水的消耗。
2、提高下垫面渗透性研究 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既破坏了城市水文循环,又会造成市区内涝,加重污水处理负荷等。因此,改善下垫面的渗透性,也是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1、利用透水性铺装加大雨水入渗量。透水性铺装是由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结构形成骨架、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铺装,其面层呈多孔构造,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还可降低噪音。它主要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及透水性地砖等。
2、建筑下凹绿地,研究表明,室内地面高于路面,路面高于绿地,绿地下凹10cm即可拦蓄雨水80%以上。此法即可降低城市绿化用水量,又可减少内涝。
3、设置渗透管沟,渗井、渗池等。
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使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可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给地下水,阻止地面沉降。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如加州富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a间(1971~1980)年的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m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用水量的20%。日本于1992年颁发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2.1不透水地面集流研究
城市道路路面(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只需少量投资即可在多雨季节临时储存雨水,降低管网排洪压力,蓄集的雨水还可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欧美、日本广泛采用不透水地面汇集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汛期雨洪负担。美国丹佛市中心的SKYLINE下沉式广场雨水可容纳数英寸深的雨水。
2.2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研究
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强化建筑屋顶绿化,既可有效地截留雨水,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空气、吸纳噪音、降低热岛效益。德国的屋顶通过绿化,配套防水和排水设施,使屋面系统径流系数降低到0.3有效地消减了雨洪水量。日本许多城市也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通过挖掘雨水资源的潜力,改善城市环境生态效益。
2.3法规、政策引导研究
到目前为止,德国、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较为成熟雨水利用、管理体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切实保障雨水利用的深层次研究与普遍推广,如美国联邦法律要求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各州如科罗拉多州相继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确保雨水利用的实施与普及。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雨水在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只有超量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能排入污水管。
国内研究进展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步重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基本处于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的阶段,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事业的发展,但总体上理论尚未成熟,技术还较落后,法律还不完善,应用有待于普及。
1、技术应用研究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的大型城市公园,全园雨洪利用率高达95%,年雨水回收量约134万m³,园区利用市政河道及公园湖泊水系收集雨水,因地制宜制定排水方案,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园内绿化灌溉及道路喷洒等。国家会议中心主体部分的屋顶呈现“双曲线”图形,是雨水回收的绝佳工具,可收集雨水7000m³,降雨能够基本满足国家会议中心绿化用水需要,每年节省费用达18万元。城市雨水利用也是绿色世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多数建筑物都将附设集雨装置。我国西部缺水地区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等已成功实现了“收集屋面雨水”解决人畜饮用工程。
2、经济调节研究
经济调节即运用收费、补贴、罚款等经济手段,培育并开拓雨水利用市场,实现雨水利用的稳步发展与规范化管理。目前国内已实行补助、罚款和减免制度,由于雨水利用体系尚不成熟,所以更注重补助金制度。
3、公众认识研究
只有公众普遍接受这一新兴观念,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各地区主要通过城市相关管理人员培训,对城市居民教育,志愿者宣传监督等手段提高公众认识。如北京、郑州等等地区水务局,通过开展节水宣传,开通网站,举办学术交流等形式,使雨水资源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得以普及。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对城市雨水利用展开研究,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给予的财政资助有限,绝大部分资金为建设单位自筹,给雨水利用的推动和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2、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体系,使其研究与推广缺乏保障。
3、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各地区城市布局差异较大,雨水利用规范不相一致,目前还只是在缺水地区小型、局部应用。
4、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而现有城市的近、远期规划均很少考虑雨水利用,这显然不利于该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5、技术措施较落后,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取得的成效有待提高。
6、公众认识程度不高。由于我国水价较低,人们节水意识薄弱,且政府对雨水利用的宣传力度沟、致使公众对于雨水利用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缺乏认识。研究发展方向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应结合已有的经验与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1、由国外的经验可看出,法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雨水利用成功的关键,我国要加强该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利用步入法制化和正规化的轨道。
2、充分利用经济扛轩的作用,通过建立雨水排污费制度,实施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等措施,保证城市雨水利用的实施。
3、由于城市雨水利用涉及水利、城建、地址等部门,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管理体系不相同,各部门应协调合作,强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从而普及城市雨水利用,节约我国水资源。
4、鉴于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较为单一,应加强该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一些城市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带动全国城市全面有效地利用雨水。
5、提高公民参与度。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城市雨水利用知识,转变公众观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雨水利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雨水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城市雨水利用对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把雨水拦截并储存起来,留到用水高峰或缺水季节利用,可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据估计,80m²的屋面每年可收集40m³以上的雨水,可满足4~5口之家枯水季节的用水需要。
2、雨水便于收集和处理,可用于绿地浇灌,公园河湖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
3、工程投资少、运行费地,见效快,便于大规模开展。如北京某雨水利用工程,雨水收集基本建设投资不到200元/m³,运行费用不足0.1元/m³。
结论
世界各国曾在国际雨水收集系统协会上达成共识,雨水利用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实现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解决我国水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雨水利用具有巨大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雨水利用基础理论、技术设施、经济手段、政策与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水利、城建等部门应全方位协调配合,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并普及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推广城市雨水利用,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篇:城市景观论文
描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历史、景观特色、并总结其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万城之城——罗马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地理位置: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文化历史: 罗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
景观特色: 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穿梭在罗马城中,钢筋水泥塑造的现代化都市与精美绝伦的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交错出现,令人有种游走在现代与历史之间的错觉。气候特征: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880毫米。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西部位于亚平宁山脉底部,高低起伏。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建筑排列错落有致,新旧隔离。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是因为他有着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荣耀,天主教廷的至高无上都构成了罗马近2500年的辉煌。在社会高速房发展背景下的罗马,并没有过分追求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尊重历史,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现代与历史、新与旧在罗马得到了极好的融合。
第四篇:城市景观软肋研究
城市的忧伤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有一群人在伴随它成长。
解读城市,乃创造城市。
·街道
当代城市的街道留给人的印象和记忆,就是车流、人流和广告之海。
既是街道,就应当让人感知到自己的脚步的节奏,或舒缓或急骤。并且,在一定的视野范围中,某些标志性建筑或熟稔的、亲切的场所在等待着你。街道两旁有女人愿逛的商店,有男人愿意寻找的女人,但是没有一个容纳足迹的场所。购唇膏的女人记得唇的印迹,找女人的男人也记得香吻,但脚步之痕是隐匿的。人们不记得自己的脚步,街道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
街道的意义就这样消失在选择的骚动之中,安详而静温的拐角处交换语言和思想的游戏似乎从未发生过一一思维存在的场所消失,即使对于实用性的街道空间,也失却了存在的底蕴。
于是,步行街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频频出现,只是城市的男人们不愿意离车移步,而宁愿逗在空调小车上,等待妻子或情人步行购物归来。
城市的生活性街道有如居住的多功能客厅,小餐馆、小店铺紧挨着联成一片,停车、用餐、购物、聊天等多种活动同时发生。这里体现了城市的活力。每当凌晨两点路过这等地方,一堆男人在喝啤酒侃大山,我不惊叹如此多的男人今夜躲在妻子的约束之外。午夜过后静悄悄的城市有如坟墓,好在我所在的城市的午夜是活泼而美丽的。一个城市可以没有职业思想家,但午夜仍在街上闲逛的男人,一定离思想不太远。
美好的街道是这样的:20-30米宽,500-1000米长,临街建筑2-3层高,建筑界面柔和,有凸凹,可以容得下一个餐桌或石凳,有不超过6米高的雕塑,花木扶苏,石材铺地,有酒吧、咖啡厅和沙龙,沙龙里有才貌出众的女主人。说起女主人,就让人伤心地渴望。
·广场
广场是干什么的?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万人集会批斗××人的政治性广场;几百年来,我们依稀记得将犯人袅首示众的刑场。前者让我们狂热,后者让我们冷漠,总之是偏离人性的成份太远。如今开会报告用不着众人均“到场”,枪决犯人也不宜张扬示众,那么,广场用来干什么?
在许多人心目中,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似乎城市脸面贴在建筑物立面上还不够,还要铺装到水平的地面上。于是,在城市干道或过境公路边设广场的做法大行其时,或者含蓄一点的,设一个市政广场,即在政府主要机关大楼前设一个类似天安门广场的空旷空间。
而市民广场,才是广大居民的真正需要。工作之余的闲憩,人们希望在商业街和居住楼密集的地方有直人的广场。尺度不要大,做工要精致一些,层次要丰富一些,有个人自娱自乐的表演性空间,有静坐遇思的空间,有儿童游戏场所,也有适合残障人士通过的各种辅助设施。
中国人出门就喜欢看热闹,围一堆人看蚂蚁或看怎样做人血馒头,没的热闹就更喜欢在家里逗着,而不习惯于广场上的公共空间,所以每一个城镇都在挤下每寸土地盖住宅楼,而舍不得留下一星半点空地做市民公共活动的广场。
曾几何时,广场成了一个纯粹政治性词汇,它令人想起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广场和街垒战斗,想起白宫前广场上的游行示威,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一轮一轮风暴。近年来,一帮温柔善良的文人在倡议建设市民社会,作为硬件的市民广场,可进入了他们的议
题?
广场是市民的,同时也是培养市民的。广场是除办公室、影剧院外的重要公共场所,市民的素养在广场上醇化。广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需要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言辞,同时它容纳了与私宅密室的密谋私义有别的社会公义。市民广场能培养出真正的有判断力的公众,而不是平时唯唯诺嘶、乱时一呼百应的盲目大众。
市民广场的布置要亲切、要多层次多中心,不宜设计成集中的同心圆式的格局,更不能在圆心上设立一个神坛一般的偶像雕塑。市民广场是人们身着便装随意游冶的地方,它将鼓励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自觉。
·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以其实体而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审美的内容。
北京的天安门--古都、端庄厚重、正大光明、稳定团结、均衡、权威……
上海外滩--洋场、新锐典雅、商业繁荣、自由、和谐、多元共存……
深圳的标志泥?未来的水晶岛?还是现在的地王?
西方有许多历史名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累世经年建立的教学就成为历史积淀的城市标志,伴随着那些标志物凝聚了持续不断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从城市发展史来看,也不是哪一个君主或城邦主说要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就能建起来的。
所以,深圳暂无标志性建筑--再过五年有没有?未必,再过五十年呢,或许会有。那么,现在人们谈论城市标志的意义在手,人们希望有更多的个性的建筑出现,好让人们记住它在哪条路边以成为心理地图中的星位,并以此而记住整个城市。这种要求并不奢侈,也不包含长官意志的大一统,是平朴的民众愿望,值得城市设计者和政府共同来实现。
标志性建筑的审美象征性应该纯粹而富于建筑性,比如广州的五羊或丹麦的美人鱼,就因为过于具象,总显得不够纯粹,不够力度,因而标志性就不强。而如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北京天安门、上海外滩就要纯粹得多,因而更容易进入记忆。倘若一个城市的人追求的象征,是如观音菩萨或财神爷崇拜的那种象征物,或者一定要体现什么宝什么贝的,只能说明这个城市的人心胸狭窄。实用而庸俗,对线条、抽像体块的漠然无知,说到底,乃审美力缺乏。
·园与苑
人们对公园的认识己经够多,公园是城市的肺,是新鲜空气、阳光和水体景观的汇聚之所,公园是城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
但深圳的公园,似乎主要地是因为儿童而存在的。房地产业蚕食着公园绿地,只是孩于乞求的目光下,成人们才留下了那星星点点的绿地。成人们中的男性大多去了歌厅酒肆夜总会,性感女人成为他们陶醉的大自然,家庭主妇则和孩子们一道在家里看电视,稍为奢侈一点的妇女,就到美容院一方面做面子,一方面看自己。公园成为真正的奢侈品。
公园里应该可以跑步、打球、放风筝,做以上活动时,不必如高尔夫球场上的贵族们那样身边跟着球童,公园应该成为成人们每日的需要。问问深圳的男人们几时逛过公园吧,他们逛公园的次数肯定不如情人的个数多,这样的一群男人可以规划、设计、建设出好的公园来?
但是与公园相类但历史渊源不同的另一种形态的城市空间--“苑”,则似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苑”起源于古代王公贵族的郊野游乐场,它的当代形式就是世界之窗、中华民俗风情园之类门票奇高的旅游景点或高尔夫球会之类贵族俱乐部,虽然不再打贵族牌,但深圳的百万打工者是难得一睹其尊容的。天下没有白吃的筵席,这道理我懂,但城市应该有容纳所有人,成为所有人的需要的公园,这道理谁懂?
一个平和的、平民的、平等的现代城市,不应该有充满歧视性的公共空间,无论这种歧视的政治的、经济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解释是如何头头是道,这种歧视本身是野蛮、封闭时代的残存物。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宫及其他
这些事物,似乎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多余物”。
人们知道维护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政客和学者的重要,却难以理解这样的政客和学者倘若没有进出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宫的习惯,将会是一头没有人文理念的怪兽。那样的政客和学者将会在今天提倡市场经济,而在明天拥护极权主义。博物馆的传统,让人明白历史与风俗:
图书馆的传统,让人求真:
美术馆的传统,让人审美;
文化宫的传统,让人学会欣赏文化的差异,学会宽容。
……
所谓人文,并非一种主义,倒不如将之归于这些可爱的“多余物”,这些“多余物”最终会成为人类仅有的东西,倘若有终极价值,它们就是终极价值的陈列馆。
更重要的,这些事物不应该用来装点城市的门面,不应该成为如今般心窄气短的样子,一种雍容大度将从“多余物”中酝酿成型。
·机关大楼
深圳的政府机关大楼,比之内地己有许多改进,如少了衙门气,多了些亲切感,但是仍旧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威严与傲气,人民政府,处在人民之中,要那么威严干嘛?这么说吧,政府大楼应该庄重,但不要庄严,更不要威严;应该亲切、平和、透明,而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凛然不可侵犯。封闭一统独立于城市,应该体现公正、公平,但不必强求形式对称;应该有良好的朝向,办公室应该有充分的采光。通风和良好的户外景观,但不应去讲求风水的龙脉一
一、“左青龙、右白虎”无非是要弄成一个位居龙位、威慑四民的官府气象,都二十世纪末了,那种假模假式唬谁呢?据说广东沿海某市府竣工后,风水师言其风水不利,该市府便另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如此愚行,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普遍性,多少官员正想依例而行。可见,现代政府的建立,远比人们想像的艰难。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民间流行的风水迷信,与官府衙门气,其内在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每个城市居民不妨面对那些装腔作势的机关大楼反思一下:一定要威势赫赫才会赢得尊严吗?
政府的尊严,来自良好的服务,只有真正履行公仆的义务与责任,才会有令公民感动的尊严。因而,政府的尊严体现在每个公务员的行为之中,而不在办公大楼的形式的尊严。
·大学之气象
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中,未必有一流的大学。但拥有一流大学的城市,一定是让世人份外尊敬的。
一流的大学所在地,一定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
陈希同当北京市首长的时候,北大和清华也是优秀的,大学有其自身的传统,大学的学术源流,可以在政治之外,而北大和清华之所以还够不上世界一流的辉煌,正是因为她们还远远没有独立于政治之外。当然这样说未免偏颇,中国的大学中有太浓厚的古代大学传统,现代的大学制度还远未成型。即使如北大的所谓自由主义传统,更多地流于轶闻趣事。而未形成人文制度、学术规范和学术成就。
说大学,乃是为了对比深圳这座城市中的缺憾。
一群拓荒牛来这里开恳,建设了偌大的建筑群,大学和大学教授来这里似乎只能做客。看那主人财大气粗,看那高楼起,看那精神大厦难得建,心中好不优伤。
深圳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与社会的一般取向是吻合的,但办大学的气度和眼光,则只有俟诸来日。
房地业产生了多少多余的住宅,多少个亿的国有资产傻傻地在土地上等待,而大学、博物馆这类“多余物”真的如此多余吗?
·艺术家
正而八经地谈论艺术家也许会成为贫乏时代的时宜,而我更欣赏那种介于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人,他们好动,想表达什么,想探索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不满足于城市的平庸。
历代社会的艺术家是那种游牧式的四海为家的人,即使身居一地,心灵仍在游荡。世界也许不因为他们而发展变化,但他们是因为世界之成为世界,是为了探索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而生的。
我敬重那种人,是因为他们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知道其作品的真正价值。
这种人,内心极为痛苦而孤独,死亡时刻在追随着他,他在城市中不合时宜,却在权力之外,在金钱之外,甚至在爱情之外,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成为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深圳人会容纳这样的人群吗?也许会的。
至于那些志大才疏广告人,那些故作风雅的艺术投资者和艺术保护人,也许会成为深圳的永久住户,但在艺术史上,却留不下半点痕迹。
我说的,仍旧不涉及那些正而八经的“艺术家”,而是一种新型的人,与新型的深圳一道成长的人,这是我对深圳和那些人的希望与祝福。
·城市史
在深圳,少有人注意历史,更谈不上城市史。
然而,有人在这里生存奋斗过,有人会在这里死去,有价值的痕迹会谱写城市的历史。
城市史作为一种意识,会构成至深至诚的底蕴,即使流行歌曲唱罢,“花谢了。人去了、楼空了”,一种恐惧,会笼罩我。
城市史的意识,将城市中的泡袜吹灭,让浮躁的心灵沉静,沉静中的激情,转化为想像力,想像力转化为创造性行为,最终谱写出有价值的城市史
第五篇: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
驻马店市2018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项目整市推进工作方案
2018年06月07日发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牧发〔2018〕6号)和《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精神,深入开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改善土壤地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种养结合、实现农牧良性循环为总要求,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扶持政策,严格执法监管,强化装备保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项目建成后,全市范围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每个县区至少要建设完成1个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条件的县区可建设多个。全市建设完成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10个以上,形成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市、县两级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明确的粪污收集、储运、资源化利用等有关扶持政策和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全市畜禽养殖布局更加合理,建立起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不断提升。
三、工作要求
(一)摸清资源底数。摸清全市范围内所有畜禽养殖场(户)的布局、规模、粪污产生量及现有处理方式等情况,科学测算有机肥和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系统总结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经验。
(二)明确治理路径。结合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要技术模式,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的思路,分类提出不同畜种、不同主体的处理方式、技术路线和项目组织形式,采取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全面解决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农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三)整合相关资金。各级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共同用于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粪肥施用补贴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局面。
(四)制定扶持政策。制定粪污收集、贮存、运输等相关扶持政策;健全有机肥(含沼肥)、沼气等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保障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用地;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推动生物天然气进入城镇管网。
(五)建立市场机制。统筹用好财政奖补、税收、金融、用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提高终端产品竞争力,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项目县区要优先支持有成功经验的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和中小规模养殖场,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六)强化监督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环保执法监管,建立对全市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机构粪污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机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产品去向加强日常巡查,确保畜禽粪污真处理、真利用。
(七)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发改、财政、农业、环保、畜牧等有关部门,在政策支持、执法监管、业务指导和促进终端产品利用等方面集中发力,实现各环节的无缝链接、相互促进。各县区的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建设内容
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重点支持内容包括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目县区根据现有基础条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内容。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主体,辐射带动全市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一)规模养殖场。一是粪污处理利用设施。主要针对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便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处理模式,支持现有规模养殖场建设储粪场、污水贮存池等粪便贮存设施,建设厌氧发酵池、氧化塘、污水深度处理、堆肥发酵等设施。二是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改造升级。主要支持与粪污处理利用相关的场区养殖设施设备,以及提升养殖标准化水平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改进节水设备,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漏缝地板、自动刮粪板等清粪设施,配备固液分离机等设备。
(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粪污收集、储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支持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建设粪污收集储存设施和小型厌氧处理设施,支持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铺设沼液(肥水)输送管网、购置粪肥专用输送车辆。
(三)大型沼气工程。结合《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以集中进行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全量化能源利用模式,以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沼气利用并重的厌氧发酵模式为重点,支持专业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厌氧消化装置总体容积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兼顾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生产,实现“三沼”充分利用。具体包括原料收集、仓储和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利用系统、沼肥利用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对于给农户集中供气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由同一业主建设的多个集中供气工程组成。
五、项目投资
(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确定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县予以支持。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原则上对猪当量(以生猪、牛存栏量折算猪当量)为50万头以下(不含5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3500万元;猪当量为50—70万头(不含7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000万元;猪当量为70—100万头(不含10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500万元;猪当量为100万头以上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5000万元。
(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市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对2018年整市推进项目的驿城区给予补助,对其它项目县实行奖励补助。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拨付。每个项目县区都要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补助。对项目建设任务量大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足额匹配项目资金。
(三)自筹资金。各县区要发挥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和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加大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可持续运营长效机制。在确保政府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贷款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农业、畜牧、环保、住建、国土、农机、审计、金融、电力等部门,以及项目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市畜牧局长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的日常工作。各项目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县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
(二)明确部门责任。项目县区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成效、运营管理等负总责。在市县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整县)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畜牧部门负责制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搞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指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制定“一场一策”方案,负责对各类沼气设施建设和沼液沼渣使用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持,做好种植业基地与规模养殖场的对接;发改部门负责向上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整市推进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管理与拨付;农业部门负责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工作;环保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农机部门负责落实好补贴范围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农机购置敞开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开展畜禽粪污处理相关机械新产品补贴试点。其他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相关工作。
(三)科学制定方案。2018年确定的整市推进项目县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粪污资源利用现状等因素,提出全县区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按照有关要求编制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根据确定的治理路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提出建设任务、建设目标、资金使用安排等,并细化分解到各;落实具体的扶持主体及相应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资金需求;明确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投资筹措方案和资金用项。
(四)强化项目监管。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对于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要做到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挪用。市、县区两级财政、畜牧部门利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对项目进度进行调度。市、县区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县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对建设进度、质量、效益等进行检查和通报。市政府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政府督查事项,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督办。对各县(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对一次考核排名靠后的两个县区由市政府进行通报批评;对两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对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对三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并由县区分管领导在市级媒体上作表态发言;对未按规定期限完成工作任务的、考核差的县区,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建立考核机制。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项目县区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初评、报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复评、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有关部门反馈,推动完善管理措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财政资金管理和项目绩效考核结果与投资挂钩。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资金使用率低,不能如期完成投资计划任务或未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县区,将调减或停止其后续投资计划规模。
(六)广泛宣传发动。市畜牧、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实施培训工作,指导项目县区和项目单位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确保政策落实不出偏差。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支持。要通过印制宣传册、发放宣传单、进场入户宣讲等方式,切实增强畜禽规模养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采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附件: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 件
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朱是西副组长:付自成成 员:赵 站孔 华李瑞红李俊岭王保海杜永军张新运宋炳顺张中林鲍秋仁王 伟蔡新国马 伟毕启民侯 蕴李全喜市政府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改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市金融办主任 市国土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住建局局长 市工商局局长 市农业局局长 市农机局局长 市水利局局长 市畜牧局局长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驿城区政府区长 遂平县政府县长 西平县政府县长
李卫明 上蔡县政府县长 刘军民 汝南县政府县长 赵 峰平舆县政府县长 王东征 正阳县政府县长 彭广峰 确山县政府县长 魏华伟 泌阳县政府县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蔡新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