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工程建设中统计的作用论文
1.充分发挥统计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的相关措施
1.1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水利统计工作的进行还是需要以人为基础,而水利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利统计工作的结果,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水利统计工作相关的人员必须熟知相关的统计学规律,了解水利统计的相关法规,在掌握较强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之中。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大数据时代,因此在进行水利统计工作时,水利统计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各种数据,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同时提高处理的精准度。只有充分了解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这样的统计工作的结果才能够更有说服力。
1.2建立现代化水利统计指标体系
时代在发展,水利统计工作的内容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想要让水利统计工作继续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服务,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现代化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只有建立起适应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的指标体系,覆盖水资源管理、水务管理、水灾害管理、水环境管理、水土流失管理、水利投资管理、水利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营管理、农村水利管理、小水电开发管理以及水利移民和水利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各专业指标体系是综合统计指标的细化和基础数据来源,是编制年度水利统计公报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水利发展领域制订政策和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开展行政管理的基础依据。
1.3逐步完善水利统计方法
水利统计方法应该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水利工程发展各方面的工作状况。受制于我国部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落后,个别地区水利统计方法处在水利工程发展各方面的反映都不够及时和准确的状态,因而最终统计出来的数据可用性较差,难以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想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逐步完善水利统计方法。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水利统计趋于简单化,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功能全面的水利统计软件,不仅能够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有利于实现各类数据传过的信息化管理,能够为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意见,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络的构建,不仅能够为今后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还能够有效地推动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一举多得。
2.小结
水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一直很重视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将统计学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之中,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对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水利统计基础数据错误、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的成果不能够发挥充分作用的现状,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建立现代化水利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水利统计方法,唯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真正让统计学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服务,建设合格的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
第二篇: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计划统计论文
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计划统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事业也随着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正如高速公路发挥的作用一样,原本五年的合同,如今缩短为两三年完成。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是业主、施工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要合理圆满完成目标,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施工计划,而一个合理的施工计划则是通过各种统计数据来不断修正完善的,即“计划统计”,它能够反应整个建设项目的直观形象,正确及时的做好计划统计工作是建设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 计划统计工作
“计划统计”即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在计划中建设,统计中完成结束的,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是业主、施工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建设、进度管理工作中,工程进度计划、统计为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发挥着预警作用,是管理者决策成败的关键。针对高速公路工程工期短,路线长,工程复杂等特点,我们应在各项目工程开工前必须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施工计划。计划好比是一个项目的交通图,它是指导建设项目准确的达到目标的航标。而“统计”则可验证这份交通图是否合理,通过这些统计处的数据可及时准确的调整,使得计划圆满的实施。
1、制定合理的工程计划
工程开工前,必须制定一个工程计划,此计划可是使得我们的工作有序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得到安排,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项目之间的相互牵制,出现窝工现象。“计划”分为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四级施工计划。计划一般是根据合同工期及业主的要求编制,下发项目部执行,我们在根据计划的内容对照各单位工程特点,将完成目标逐级分配到季、月、周计划中去,这项工作最好由项目部计划人员、现场技术人员及劳务分包队伍技术人员根据本工程特点研究制定,计划人员是计划的制定者,而现场技术人员和劳务分包队的技术人员是计划的实施者。
2、搞好计划基础工作,制定统计表格,确定统计指标
针对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多、段落战线长,而计划部门人员配备少,对各项统计难度大的特点,首先我计划部门制定统一的统计报表格式,转发劳务队伍,让个劳务队伍按照项目部统一格式统计上报,充分利用劳务队伍的技术人员,再由项目部现场技术人员核实,统计人员抽查复核,最后由计划部门汇总,这样不仅会有效解决汇总难的问题,而且统计处的数据会更加准确。
2.1、建立工程信息表
各个单位工程的工程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工队伍进场后,要求他们对照施工图纸细化清单中各支付细目的工程量(按照单位分部分项划分进行复核),并与项目部复核的工程量比较。取正确的数据作为统计的依据,基本统计情况如下:
1)小型构造物统计表,分圆管涵、倒虹吸按延米计统计,单位为
m/道;
2)盖板涵、通道按延米计统计,单位为m/处;
3)桥梁分为大桥和中小桥按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进行统计,基础又分为桩基础、扩大基础,下部结构又分桥墩、桥台,上部结构分梁板预制、现浇等;
4)路基工程分为小型构造物、排水工程、防护工程进行分类填写,路基工程分清表,填方路段,挖方路段及特殊路基处理;特殊路基处理又分软土地基和膨胀土路段,软土地基又分粉喷桩、碎石桩、旋喷桩、砂砾垫层及塑料排水板等,将各单位工程不同的统计指标统一化,汇总取得完整的工程统计信息。
5)隧道工程分为洞口及明洞、洞身、二衬、路面,分开统计。以上由计划部制定统一表格,下发作业队,按照要求日期上报计划部门汇总。
2.2、形象进度统计表
对工程信息表中路基工程、小型构造物、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及隧道工程,按统一的指标从合同工程量、开工情况、计划工程量、本月完成工程量、累计完成工作量及占合同工程量的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进行分析整理,并画出施工横道图,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反映出整个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形象,而且可以为及时的调整施工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
2.3、产值统计表
统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从价格上反映工程施工的完成情
况。对应工程量清单,合同金额是“量与价”的有机结合,为进度完成情况提供最具可比性的考核指标。产值统计按支付细目以合同单价、数量和金额,本月完成数量和金额,累计完成数量和金额等内容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当月完成情况,累计完成情况,占合同的比率等。按各标段累计完成产值占合同金额的比率进行进度考核。
3、建立畅通的计划统计信息网络通道,以确保计划统计工作的及时性
公路工程管理部门较多,而且各个单位的驻地分散,施工单位统计人员要将统计报表报送业主、监理审核完毕后,才能报送业主部门审核汇总。如果其中有什么错误,又得从头来过,这样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并且业主要求的统计时间有限,如果统计数据有错误,再往返报送,就根本无法保证统计报表报送的及时性。为了保证报表准确无误、及时报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建立QQ统计群,所有相关统计人员,包括劳务施工队的技术人员,纳入专门的统计群进行管理,我们可在网络上围绕计划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在群上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参与统计人员都可以发言,我们取长补短,最后达到方法统一、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通过讨论可在网上直接进行统计报表更正。最后直接传给相关人员进行审核,从根本上解决了统计报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准确调整施工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计划统计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且参与了工程计划的制定,要设专人进行统计,统计前必须了解图纸的各项内容。以便对各项数据准确性进行监督。由于进度统计报表不作为工程量支付的凭证,各级部门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统计报表只是一项应付业主的工作,安排的统计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员,这样的统计人员往往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差。甚至随便统计上报,造成统计数据出错、统计数据失误等现象,不能有效的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致使计划不能及时的调整。统计工作是我们改正实施计划的前提,只有正确的数据统计才可以反映出计划实施是否合理性,可以随时的修正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进度、质量有序的进行。
5、建立健全各种计划、统计台账
在做好计划、统计报表的基础上,要建立各种台账,以便留下可查的依据,积累更多的经验。公路工程工期长,工程量多,统计工作量大,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所以建立相对应的台账可以核对工程数量,及时发现和修改错误数据,各种台账也可以反映某一时点的生产情况和生产动态。通过台账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提取或组合各项统计指标,为统计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企业得以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在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是一个企业如何避开致命风险,不断超越自己的唯一渠道。正确地对计划统计工作加以有效管理,培养出一批企业优秀计划人员,必将让我们的企业在广阔的未来得到稳定的持续
发展。
总之,计划统计工作在工程建设初期无处不在,是工程管理的基础,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
××项目部
2013年9月4日
第三篇: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迅速,正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但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介绍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工程建筑,是人们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来造福人类的经济工程,随着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十分重要,在工程建设中,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事故,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是关系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国民大计,从古至今,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人们生活、农业和生态息息相关,不断促进人和水的和谐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的质量是人们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缺乏足够完善和规范的施工制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完善和规范的施工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了减少工期延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很多施工单位故意忽视规章制度,为了赶进度而恶意压缩工期,导致水利工程的质量大幅度下降;第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单位和建设程序的不合理干预,施工单位在压缩工期的同时,也缩减了相关工程建筑的实际成本,相关资金无法到位,甚至会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第三,在投标和招标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够专业。
(二)水利工程的设备管理和设计管理落后
水利工程的设备管理和设计管理落后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出现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前期设计中,设计人员的知识不够专业,甚至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因素,无法提供合理的方案和图纸,导致前期施工中的准备工作不足;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很多质量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管理不够完善和规范,施工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错误地理解和修改工程图纸导致很多施工发生;第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设备和机械,施工结尾的检查和验收制度不明确。
(三)相关部门的监督不足,水利工程的标准过低,质量差
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部门还未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监督和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强制性,监督力度不足,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的标准过低,质量差,难以满足水利工程的合理需求。
三、如何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
(一)完善和规范施工制度,明确施工规范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明确施工的规范,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施工制度。针对各种无证设计施工和无证监理的情况要重点监督,严肃处理,严格把关相关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减少水利工程的实际成本,如期完成工程。同时,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规范性。
(二)完善设备管理和设计管理
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设备,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控制相关设备的型号和参数,根据整体设计与施工设计专项设备。对于危险性较高的类似于起重机之类的设备,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不仅要经过审批还要经过合格验收才能投入正常运用。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管理,要加强设计的合理性和人性化,在提高设计高度的同时将设计推向市场,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落实设计管理的监督工作,避免由于不专业的设计导致的安全施工的发生,保证设计质量。
(三)加强相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监督力度
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督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的监督工作的落实,因此相关部门要引起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关注和重视,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
(四)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和质检
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人们的直接利益,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和质检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利用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技术管理,强制化进行质检,全面了解相关记录,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质量管理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水利工程本身甚至是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控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如人为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和设计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促进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立根.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1394-1395.[2]季美香,季稳香.诌议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J].新材料新装饰,2014(5):424.[3]崔文燕.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0):1924.
第四篇:论文:共青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论文:共青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共青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青年员工是企业员工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青年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上的认同感、积极度、参与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担负起带领青年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企
业文化氛围的使命。
首先,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有效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使企业青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般说来,企业文化是指以形式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为目的,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员工行为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整体规范化的管理行为。它主要由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精神、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构成。因此,共青团组织就要引导员工认识企业的凝聚力不仅与物质条件有关,更与精神条件、文化条件有关。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这些物质条件只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企业凝聚力取决于企业的群体价值观。
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年员工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勃发、开拓进取的良好的风气,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良好的企业文化胜过任何的行政指挥和命令,它可以将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化压力为动力,其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明确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引导作用
共青团作为积极上进的青年组织,对于青年的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青年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对企业文化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组织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宣传工作中,通过对青年思想的引导,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好推动作用
青年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力量,企业发展离不开富有进取精神并具有较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人才,原创:www.xiexiebang.com需要这些人才来推动其向前发展。青年作为一个社会人,其同样也有着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来发展自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两者的发展及需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企业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和企业的一个桥梁纽带,可通过工作及活动的开展将两者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文化向前发展。
三、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一样,同样需要创新。青年员工作为企业中思想相对活跃的一个群体,其思维方式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前进的,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也是较超前的。思想活跃,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年对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共青团组织必须把握住特殊的地位来将青年的这种合理的创新需求汇集起来,通过自身的工作渠道来使企业的管理者注意和接受这种需要,并把这种需求注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之中,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变革。
最后,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方向,有的放矢。
一、努力获取青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团组织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帮助青年员工树立这样一种精神: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勇于献身,必须牺牲和放弃今天的部分享乐,因为企业对青年员工的要求,更多的是奉献,而不是享乐。企业团组织作为企业文化的积极建设者和实践者,在时间和实践的双重考验面前,以身作则,一以贯之,企业的青年员工就会自觉的产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认同企业团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就会信任这种精神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青年员工基本都刚从校门走进企业不久,有时难免碰到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在冲突面前,企业团组织要做好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让其不回避、更不丧失理想和信念,甚至还要能够忍受委屈。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赢得在企业中的地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变成一种风范、变成一种广泛认同的文化现象。
二、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共青团的先进性
入来吸引人,而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能使个人得到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工作环境来争取,正所谓“感情留人”。企业共青团可以在进行正确婚恋观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做到“关心人”,从交友沟通、恋爱介绍、婚房介绍、贷款购房等等的服务,使每一个青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视企业为家。
三、在青年集体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团组织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青年个体和团体的配合问题。个体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配合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体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配合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作为企业团组织,就必须组织引导企业青年团员爱国守法、团结亲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做好窗口服务,在工作中争创“青年文明号”及“青年文明号生产线”,以体现高度的职业文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增强从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展现企业青工的良好职业形象和精神风貌,为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是企业的希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青年的参与。企业的共青团组织作为联系企业和青年群众的组织,其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具有很大影响力,共青团组织应该利用这种积极的影响力,结合时代的要求,结合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和繁荣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实现企业发展与青年进步的双赢,为塑造企业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
分析了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阐述了现场管理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建筑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现状,一般原则
项目管理是对工程建设约束性的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工期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因此,项目管理的完善、规范对建筑最终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认清项目管理的现状。
1、我国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行业实践起步较晚,是因为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项目管理人员负责素质普遍较低。
2、国际市场有完备的法规,普遍对承包商进行严格要求的资质管理,对工程全过程都有严格的制度,对参建人员的资格注册实行严格的管理,通过各种详尽的技术法规、规范施工,保证质量标准,通过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保证技术法规的实施和工程质量的合格。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差距还很大,必须清醒认识、学习国际惯例、法规、标准,才能按国际惯例对我国建筑工程实施管理。同时让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能够顺利接轨。
二、现场管理一般原则。
1、自身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
如了解地质,熟悉施工图纸、工程结构、技术规范、安全知识,懂得文明施工要求、增产节约措施,在施工组织原则指导下,遇有特殊情况,利用规范的灵活的施工方法指导施工,才能避免事态发生,确保施工正常进行。特别是要具有对工地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2、要了解现场。
施工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矛盾交错,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要勤于现场巡视检查,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3、要讲究方法。
管理现场的基本方法是要把双眼盯到现场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角落、每一件事物和人、机、料等方方面面。做到看一遍工地,掌握一线情况,处理一堆问题。
4、处理问题要果断及时。
施工现场每天都在发生一系列矛盾,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及时处理,会耽误生产,影响施工进度。对这些问题,属自己管的范围,就立即处理,属他人管的权限及时沟通,若个人处理不了,通过集体决策后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解决问题的时限应做到当时、当天,切忌碰上问题闻者不问,知者不报,久拖不决。
5、抓施工管理要超前思考,超前运作。
把现场所有工序按阶段、按先后施工秩序进行排序,重点排出应先施工的前几道工序,以利让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腾出时间,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组织施工。否则,就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损失。
三、项目管理的对策。
1、认识、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项目管理有法可依,使建设项目从前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纳入法制轨道。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应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把人员的素质培养,真正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通过素质管理约束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
3、设置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相关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现场各施工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组织和安排,使得施工组织变的有序和高效,有利于实现文明生产和文明施工,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质量,使建设工程能够按流程顺利实施,杜绝现场脏、乱、差,工期拖延,质量不符合要求,最终造成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降低成本。
四、结语。
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为追求效益、追求进度,忽视质量、忽略技术要求,选用素质低的人员进行施工管理作业,违规指挥、违章作业,致使工程质量大大降低。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势在必行,合理的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取得成功,质量优异的有力保证,是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是建筑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红。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 J]。山西建筑,2010,36(2): 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