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茶叶包装设计分析论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引进了互联网技术,但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方式种类单一,现有的设备还没有互联网的功能,只能在环境内使用,用户不能远距离查看室内的情况。本文所介绍的茶叶包装设计系统采用网络操作系统,是因为此操作系统方便了用户可以自由的设计一些所需要的应用功能,另一方面网络操作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系统使用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减少了按键的使用,从整体上减小了系统所占用的体积,使系统更加轻巧,而且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传统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1.1 传统茶叶包装设计色彩分析
据研究与分析可知,广大者对商品消费的第一感觉与其外观色彩有关,然后才是商品的形状。消费者在接触商品的前20 秒时间里,人体色感与形感分别占据80%、20%。也就是说,商品的外观色彩对于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十分关键,包装色彩的设计具有直接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对色彩文化具有认识,将主色系分为赤(红)、蓝(青)、黄、白和黑五种,并将紫、绿和橙作为另外三种主要色彩。五种主要色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色”一一对应,且与五行联系紧密。再者,由五行进一步引申为“五方”、“五位”、“五神”、“五季”、“五音”和“五官”等,象征意义非常广泛。由此可见,我们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如能合理应用中国传统色彩将直接决定茶叶产品的成败。
另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还须注意茶叶特色和用色特点,色彩搭配要尽量做到雅致与和谐。合理搭配色彩设计可让广大消费者面对商品心情愉悦。比如说,以绿色包装绿茶产品可表现其特有的甘甜清香等特点;以素色包装花茶产品可表现其特有的清香味纯等特点;以暖色包装红茶产品可表现其浓郁醇厚等特点;以深色(如棕色、黑色等)包装黑茶产品可表现其厚重古朴等特点。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合理摄取色彩元素既能通过色彩传达商品属性,又能紧抓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比如,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以棕色作为主背景,以茶汤色泽作为主色调,为消费者直接带来坚实而稳重的心理感受,并能充分表现普洱茶优秀的品质。
1.2 传统茶叶包装原材料分析
中国传统包装原材料主要讲究就地取材,多以竹子、树木、稻草和土石等原生态材料为基础衍生出如纸张、陶瓷等诸多设计原素材。此些设计原素材被合理应用于现代茶叶包装,形成蕴含独有色泽、纹理图案或特有质感且极具民间气息的产品,对发扬地域文化具有良好作用。然而,当今社会资源紧缺已成现实,诸多包装设计更将这些原生态材料视为发展“新大陆”,也是迎合“低碳、环保和节约”新社会执行的新标准。良好的茶叶包装设计,既可以弘扬传统茶文化,又能节约社会资源,可谓“双赢”标准。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求突出茶叶产品的天然特性,让每一位消费者可以切身满足回归大自然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运用原生态材料的茶叶包装设计也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原生态材料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的机会。
国际商业知名美术设计师林少斌先生的作品对如何应用原生态材料极为关注。比如,林少斌对中国普洱茶的一款包装设计作品便是以普通牛皮纸盒草绳为主要原材料,既节约了材料成本又为世人转达绿色环保的思想,充分表达出中国普洱茶古朴厚道的品质。林少斌同样也为中国乌龙茶设计了一款包装作品,采用两种不同材质的原生态材料(炭烧空牛皮纸盒手绘插图纸张)制作,并在作品中加入较为随意的手写汉字说明,风格极为淳朴。以上两种有关茶叶包装的设计作品,均以表现中国古朴风格为主,让国人可以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时代下的茶叶包装设计
2.1 茶叶包装整体方案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系统的硬件部分总共包含了六大功能模块,它们分别是温度采集模块、设计元素采集模块、微处理器模块、LCD 显示模块、报警模块以及互联网模块。每个模块的选用是:传感器采用了DS18B20 器件,其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可以直接与微处理器连接,非常方便;设计元素采集模块采用了MS1100-P111 设计元素传感器,其输出量既可以输出模拟量,也可以输出数字量,如果选择输出量为模拟量就需要经过A/D 转换芯片ADC0809 转换成数字量输入,若是直接选择数字信号输出,那么就需要编写相关的传感器驱动程序;微处理器模块采用的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STM32F103ZE-EK 开发板;LCD 显示模块选用STM32F103ZE-EK 开发板自带的LCD 显示屏;报警模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采用了一个LED 和一个蜂鸣器,与开发板是通过GPIO 相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采用的是ATK-SIM900A 开发板,它与STM32F103ZET6之间是通过SPI 接口进行通信的。电源部分也就是开发板自带的供电设备。调试部分分别提供了如串口、JTAG 口、USB 口、网口等四种接口可以对系统进行调试。茶叶包装设计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了部分硬件模块的互联网辅助驱动程序、部分GPIO 口的驱动程序、系统互联网辅助的应用程序设计以及基于Qtopia 的系统的用户界面程序设计,界面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开机界面程序设计,显示主界面设计以及设置界面的设计。2.2 快速定位查找包装元素基于互联网系统的茶叶包装设计需要突出直观性,主要有包装作品摆放位置注重直观性、茶叶包装的设计直观性和展示形式的直观性三种。以上三种直观性能够保证观者快速定位作品和理解展示文化元素,按照包装作品自身文化元素并以观者自我认知需要着手,选用一些具有显著代表性、认知重要性和作品相关性的基础文化元素,促使观者可以以点带面,从作品中获取自我思考。文化元素的收集是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第一步,收集文化元素所得的需求素材是设计包装的来源。可以说收集元素的质量影响着设计说明牌的质量。按照互联网系统主题,果断剔除与主题无关或关系甚少的文化元素,保证每一位观者都能从茶叶包装文化元素中不断串联多个作品。
2.3 精简化实体设计
茶叶包装赋含文化元素量很大,按照传统文化主题剖析作品最为突出的代表文化元素,利用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系列性的手段将其中特定的文化元素通过茶叶包装形式予以体现,设计者则对文化元素进行严格筛选并最终展示表达出来。此节所讲精简化的作品实体设计,不单单指的是文字表述的精炼程度,最终目的应该是保证观者的认知思路由一条主线引导并贯穿始终,充分认识与理解互联网系统下的茶叶包装展示的主题意义。要设计茶叶包装,一定要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无论它们有多大,它们都存在一个两难之处:在以一定距离观看时,它们其实显得很小。所应用互联网系统的数量往往取决于包装大小和设计布局,两个元素之间要布置合理的间距,让人们从头走到尾不觉得太过于意象空旷,又不能让人感觉到视觉疲劳,这是一种“紧”与“密”之间的平衡关系。
2.4 设计形式的灵活应用
基于互联网系统的茶叶包装的设计形成多种多样,简要说明可放置于作品附近,而作品背景和其他相关文化元素说明则可利用其他形式予以放置。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往往可以承载较多的作品文化元素,从而弥补作品形式单一、赋含文化元素量不足的问题。茶叶包装多元化设计介绍也可另辟获知手段,如应用多媒体、二维码扫描等,也可以用查找网络的方式,保证观者可以从现场中寻得良好的认知途径。多元化茶叶包装设计形成,直接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外延更为广泛的作品知识,使得不同知识层次的观者都能从中满足需求。造型是茶叶包装中最重要的信息传达工具,在茶叶包装中,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靠造型阅读来获取的。为了使表面图案生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添加一些装饰形象进行衬托,这些形象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点、线、面以及图案元素等。
2.5 增加设计风格的趣味性
文字表达往往给人以枯燥无趣的感觉,进入到基于互联网系统的每一位观者应该享受寓教于乐的氛围,这也是广大参与科技馆观光的一致意愿。然而事与愿违,一般的茶叶包装设计恰恰无法满足这一点,大篇幅单调乏味的文字表述无形之中给人以视觉疲劳压力。而基于互联网系统的茶叶包装设计遵循文字内容设计通俗易懂,表现形式更为艺术和,增加了很多生动性和趣味性,引起观者广泛的好奇心,他们从中轻松获取文化元素,对于观者以往粗略观展和快速观展的情况有所改善。所以为了保证设计出来茶叶包装效果良好,我们要把它们当作是一个小的细节来处理,比如说表面图案,简短的文字,简单的字体,一定要保持整体简洁。结束语
本文以茶叶包装设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当今茶叶包装设计问题、产生过期的原因以及本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所在;其次介绍了互联网操作系统、处理器芯片的选用以及本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人与文化工艺品之间的来往活动不但可以维系良好关系,还能保证拥有一份开朗舒畅的心情。茶叶包装可以提供人与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场所,从而增多人与人来往的机会。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从茶客生活需求考虑的探索过程,对人文的关注是其核心,仅有如此方能真正确立设计价值与设计方向。
第二篇:茶叶包装设计课程标准
《茶叶包装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要素
1、课程性质
《茶叶包装设计》课程是茶叶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之一,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产品包装的调研、创意、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广泛接触茶叶包装设计作品,提高学生对茶叶包装的审美。
2、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服务茶叶营销行业的岗位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开设的依据。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依据茶叶产品包装的分类、产品包装的用途、产品包装的工艺、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流程而设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以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与工艺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基本线索,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课程编排的基本依据。
二、课程的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包装的存在及其意义; 了解包装的概念及其概念拓展; 了解包装设计对产品销售的价值与功能; 了解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及新理念; 了解包装设计的分类; 理解包装设计的形式特点;
理解包装设计的消费心理、品牌价值之间的关系;
熟悉包装设计的市场调查方法; 熟悉包装设计的材料与结构特征; 了解包装设计与产品定位之间的工作方法; 了解包装设计的色彩、图案、文字设计方法; 掌握茶叶包装设计在茶叶营销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要素;(2)能够完成茶叶包装的基本评价。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2)树立优良的专业职业形象;
(3)锻炼基于现代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四、课程实施意见
1、学时安排: 36学时
2、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
集中教学的教学方法,集中教学符合艺术专业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包装设计教学强调教学的连续性和不可间断性,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持续性可以保证设计的激情和对商品设计感觉的新鲜感,能够
在不间断中分析、审视和调整设计感觉,这是包装设计学习最基本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包装设计教学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掌握多样、正确的设计应用技巧,训练科学的市场调研是学习了解包装设计的根本目的,只有通过课堂理论的传授、课堂作品的讨论和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陈述,是学生能进行深入的实践和体会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的理论教学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包装设计表现的规律,如何运用设计原理进行艺术表现,正确了解包装设计的发展历史、包装设计的功能作用和包装设计的讯息传递和审美规律。
(2)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观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理论教学介绍包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知识,掌握基本的包装理论和包装设计方法;辅导教学在于更正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商品包装设计能力,提出和解决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观摩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视觉的方式解决视觉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亲临现场,面对产品进行深入体会,提高审美层次;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画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图片资料的阅读,了解历代大师的包装设计作品,拓宽知识面和审美能力。
3、教学评价与考核:(1)教学评价: 基本思路:
茶叶包装设计是茶叶加工技术的专业拓展课程之一,在遵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原创性、实践性、应用性、传达性能力,本课程按平时成绩、作品展示成绩、PPT作品解读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40%):学生出勤、纪律、回答问题、团结合作等方面; 作品展示成绩(30%):在课程期间,由教师将课程模块考核题目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按阶段内容进行创意设计,绘制设计草图,并将自己设计作品现场展示,加以创意说明。
PPT作品解读(30%)学期期末前,考评方案提供给学生,进行集中考核评分,现场逐个对学生的作品考评。(2)教学考核:
平时成绩:40%、作品展示:30%、PPT制作解读:30%
4、教材与教参:
[1]凯瑟琳·M·费舍尔.刘玉民,徐蓓蓓译.完美包装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斯达福德·科里夫.世界经典设计50例——产品包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曹方.包装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第三篇:茶叶包装设计策划书
《云雾仙茗》产品包装设计策划书
产品介绍
云雾仙茗”属于高山云雾茶系。高山云雾茶系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
高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幕阜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风味独特的云雾茶,由于受高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赞美高山云雾茶云:“高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然而云雾仙茗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当茶叶保管不当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目标人群
针对喜欢喝茶的中老年层,商务人士及年青时尚类人士,市场需求较大
产品的销售方式
一、著名茶企业连锁店销售。
二、专柜销售。三、行业销售。四、网络销售。五、餐前茶销售。
六、节假日销售。七、会议销售。
八、宾馆销售。
九、学校及周边地区销售。
十、与相关企业捆绑销售。
十一、海外销售。
产品价格
云雾仙茗茶叶因为采用上等云雾茶,所以价格比同类云雾茶略高,根据不同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在300-500/斤之间不等。分普通装和礼品装,礼品装比普通装每斤贵50元。
目前使用的包装所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形象各元素之间缺乏统一性,logo变化不一,整体视觉形象不协调,各系列产品之间联系较小,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企业视觉形象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规范,容易造成视觉
上的混乱;
二:对于早白尖包装的系列品牌成熟度不够,各包装单一,色调单一,设计感不够,对于公司品牌定位不是特别清晰。
包装设计要求
云雾仙茗茶叶中的水分是茶叶生化变化的介质,低水分含量有利于茶叶品质的保存。因此,在包装时可选用像铝箔或铝箔蒸镀薄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薄膜为包装材料进行防潮包装。防氧化
包装中氧气含量过多会导致茶叶中某些成分的氧化变质,使茶叶味道恶化。因此,在包装技术上,要采用充气包装法或真空包装法来减少氧气的存在。
防高温
温度是影响云雾仙茗茶叶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云雾仙茗茶叶在高温下会加剧内含物质的氧化,导致多酚类等有效物质迅速减少,品质劣变加快。事实上,云雾仙茗茶叶的贮存温度在5℃以下效果最好。
遮光
光线能促进云雾仙茗茶叶中叶绿素和脂质等物质的氧化,使云雾仙茗茶叶中的戊醛、丙醛等异味物质增加,加速云雾仙茗茶叶的陈化,因此,在包装云雾仙茗茶叶时,必须遮光。阻气
云雾仙茗茶叶的香味极易散失,而且容易串味,因此,云雾仙茗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阻隔气体性能。
去除以前包装设计存在的缺陷,打造更好包装,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看到包装就能知道我们的品牌。云雾仙茗茶叶礼盒包装是包装的主要方式,要通过各种材质(如纸质,木质,塑料,布艺,金属)的包装材料,将云雾仙茗茶叶包装成档次礼品,实现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第四篇:茶叶包装的市场调研分析
茶叶包装设计的市场调研报告
茶包装是茶在购买、销售、存储流通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一个精美别致的茶包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超市不断出现和销售方式改变的今天,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好的茶包装也有收藏价值,也可作为复用包装再次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弘扬了茶文化,一个好的茶包装设计,一定要有好的基础,出就是包装最本质的东西,即如何能保持茶叶的质量使其不变质。只有充分了解茶的特性及造成茶叶变质的因素,才能根据这些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材料加以会理的运用,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对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更要加强环保意识,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茶叶的特性是由茶叶的理化成分、品质所决定的,如吸湿性、氧化性、吸附性、易碎性、易变性等。
所以,我们在设计茶包装时,要根据以上这些特性,考虑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应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天异味,并有一定抗拉强度的复合材料,根据调查和研究,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会,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铂夏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能最好的一种。现在有一种新的包装盒,它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金属的,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具有根强的保鲜效果,而且比起金属罐来轻了许多,设计手段也更加主富美观了,也给了设计者更大的发挥余地。
茶包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既大包装和小包装。大包装也称运输包装,它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装卸和仓贮,一般用木箱和瓦楞纸箱,也有采用锡桶或白铁桶的;小包装也称零售包装和销售包装,它既能保护茶叶品质,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便于宣传、陈列、展销,而且携带方便。小包装的种类很多,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设计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设计。
设计茶叶包装,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材料与结构,包装材料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商品的质量,这也是由茶叶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易选用结构精密,便于开启的材料来做茶叶包装。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包装。市场上也有许多新颖别致的茶叶包装,但有些包装看似高档,却存在着过分包装的倾向,有的脱离了商品的属性,盲目地追求一种表面华丽的装饰和浮燥的色彩,与茶叶本身的质量不相符合,如市场上有一种表面是塑料刻花镀金的茶叶包装,从包装上看不到一点商品所要传达的任何信息,给人一种是工艺品的感觉,而不是茶叶。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创业迎来更多机遇。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文章在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创新环境,针对大连市的经济特点和高校特点,研究协同创新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型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协同创新
1项目背景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它有利于大学生开发崭新的创新领域、转变传统创业思维模式、寻求创业资源,但是网络诈骗、网络虚拟交易与虚假合同、网络传销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也屡见不鲜。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成为社会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促进大学创新创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化资源,真正使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各方如何协同,仍然存在一些困境。
2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机遇分析
2.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提升,创业热情持续高
涨麦可思《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比2014届高出0.1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增长为5.7%,其中毕业时创业3年后还存活的约为1个百分点,就业后再创业的约为4.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的调查都显示,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2015年有创业想法的人数超过想考研的人数近10%,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前几年更强烈。
2.2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满足创业需求的程度相对较低
根据麦可思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创新能力更强,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群体。创业活动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要求更高,尽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对这些能力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创业需求的程度相对较低。
2.3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性不大
创业大学生中有70%的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不相关,近几年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餐饮娱乐和销售三类。麦可思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跟踪数据表明,大多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首次创业的知识来源于创业实践和实习与兼职活动,比例分别为48%和38%,课堂教学来源仅为15%,仅有7%来自“学校举办的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可见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撑度更强。
2.4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效果才趋于稳定
麦可思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效果在毕业后三年才会趋于稳定。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研究发现,近半数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创业,超过一半的人中途退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的人也不在少数,有更多经过职场锻炼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应从长期考量,不应局限于大学生毕业时。
3大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制约因素分析
3.1富有创业激情但缺乏毅力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路经济中进行自主创业,充满创业激情。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是盲目跟随潮流,对创业项目缺少全面了解与分析,单凭感性认识,缺少专业的商业计划,只希望通过网络创业实现“一夜暴富”,过于乐观,不能正视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
3.2缺乏专业的网络创业知识和技能
网络创业虽然早有成功案例,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指导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缺少识别机会、人际交往、市场开拓和团队合作等全方位的技能。此外,传统高校普遍缺乏对实践环节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致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和创新创业的专业培训,网络创业的成功率自然较低。
3.3创业资金少,创业投资不容乐观
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主要来源是父母亲友,得到学校和社会帮助较少。即使部分资金来源小额贷款、慈善投资和学校和政府少量资助,这些资金审批手续多、额度小、门槛高,获取资金难度大。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就是烧钱的行业,企业也可能很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资金远远不够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单靠大学生自筹资金和少量资助是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天然的劣势。
3.4商业化道路前进较难大
连市创业环境还缺乏完整的政策和法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扶持、企业审批等在很多不足。税务、工商和企业制度、融资制度和人才分配等都没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熟的商业模式非常少,新型的商业模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应用。
3.5创业经验少,社会资源占用较少
大学生创业面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是创业经验不足,对风云变幻复杂的市场环境的判断容易产生错误,产品和服务时常定位不准确,没有清晰可行目标,经营管理缺少战略远光,缺乏创业风险意识,社会资源占有率低,很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没有把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际行动中。另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和孵化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经营和管理,没有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开放互动的合力结构。
4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种资源和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这种创新机制是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由高校引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健全和完善帮扶机制和政策支持,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4.1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4.1.1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构建“普适性”“专业型”“运营性”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通识课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通过实践学期、专业综合实训、毕设、SOVO、素质教育项目、学科竞赛、自足创业项目孵化等时间运营活动,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中,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企业人士专题讲座,创业论坛等加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创新项目、校企合作开发创新项目、企业真实创新项目与案例进行可教学化改造和设计,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4.1.2协同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高校创业孵化器
高校、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各个高校应建立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场所、必要的设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对其中有创业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在“互联网+”形势下,高校需要建立集空间、设备资源、团队一体化,并将其通过互联网有效连接并投入使用的创业孵化基地。聘请企业专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对孵化项目进行指导。政府可鼓励大连市内各大创业园区吸引大学生创业项目进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大学生创业项目以支持。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和企业人员共同研发创新项目。4.2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机制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是一个促进信息共享、创新资源整合的平台,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协同大连市各大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社会机构,实现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并实现对各个高校、各个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2.1各类资源的整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包括:①高校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项目作品资源、专业师资资源)、②社会资源(包括企业创新项目资源、企业导师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自建资源)、③政府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建立各类知识库、项目库、案例库、人才库,能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资源,使创新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流动,促进创新项目的转化。
4.2.2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各模块功能信息平台的功能应该包括信息发布、在线学习、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互动交流。
4.3建立多维协同的保障机制
4.3.1战略协同保障
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大连市产业特点,紧密结合实际,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和项目转化的推动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升为战略层面,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提出创新目标和创新路线图,解读政府创新政策,明确发展方向,谋求与高校合作的方向和形式。对于高校而言,围绕大连市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性创新产业的培育,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拓展科学研究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4.3.2政府主导的管理协同机制
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领导机构,联合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成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重大实务的协商与决策,委员会成员由各方代表组成,包括政府人员、高校各高校代表、各行业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代表、投资机构代表等,下设综合管理部、科学技术部、人才培养部、创新项目部等。
4.3.3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在初期,协同各方应根据各方情况进行约定,可根据各自的投入或出资比例确定技术成果的分享比例,这要参考市场运作的标准,落实到纸面上,形成书面文件,并进行法律认定和保护。本着权利与义务一致,付出与收获一致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担风险、分配利益,实现企业与高校利益的激励相容。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4.3.4资金保障机制
第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贡献的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和个人,资助应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进行创新项目商业化运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社会公益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通过创新创业管理委员会担保和个人信用相结合的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也可以通过众筹形式对特定创新项目进行资金筹措。
4.3.5激励保障机制
(1)高校内部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新奖教金。创新奖学金奖励优秀创新项目的学生团队和个人,奖教金奖励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分替代激励。对于在重大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专利、创办创业公司、参与跨校协同创新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派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学分替代,可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要向指导和帮扶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和创新项目指导进行倾斜,鼓励教师协同企业资源进行横向科研,对于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教师可适当放宽评审条件。“弹性学籍”制度。高校可采取“弹性学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保证学生创业时间,解决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后顾之忧。
(2)外部创新环境和资源激励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简政放权,以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产业优化带动城市创新建设。培育壮大新型战略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通过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加大政府投入,配套创新基础设施,奖励创新成果,设立专项基金等,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协同创新机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大学生创业减免税费、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贴息政策等扶持手段。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应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减免房租、资金保证、指导服务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