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大全]
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积极探索了如下策略:一是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二多渠道充实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三是扩宽培训资源,多角度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四是努力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五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通过这一系列策略来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质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重视。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也很多,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还有县级的全员培训,培训覆盖面很广,但在具体实施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探索了如下策略。
一、开展多种方式培训需求调研
目前的培训通常采用的是‘预设菜单’式培训,由相关专家定好课题就开展讲座,不管听课的对象是谁。这种培训形式难以激发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动机。为制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发挥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我们开展了多种方式培训需求调研。具体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1、文献法。主要用于广泛收集和检索有关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设计问卷、编制访谈提纲等提供依据。
2、问卷法。用于对参训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培训需求调查,征求参训教师的意见,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和需求分析。
3、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团体访谈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访谈。
二、多渠道充实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培训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培训者素质的影响,因此需要建设高水平教师培训者队伍。
1、强调结构合理,向一线倾斜。按照国培精神,培训者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从培训者队伍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重视,这也是基于对参训教师的实践与实际的关注。通过由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来发挥其种子和示范作用,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教育村落分散、交通不便、资金短缺、教师工作繁忙,不能经常组织外出培训的难题。
2、强调团队力量,各方优势互补。各培训机构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组建名师讲学团,保障“送培送教”有效实施。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引领,帮助参训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在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为她们贴近一线教师教育实际,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省域外专家的加人在于促进各地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各方均有各自优势,最重要通过培训者会议和座谈交流加强彼此之间协作,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参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扩宽培训资源,多角度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1、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开发培训资源。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现状,挖掘利用存在于农村独特的民间游戏以及丰富的自然物质作为培训课程资源。同时我们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员探索新形势幼儿教育方法,并适时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渗透到培训资源中。根据参训教师需求,开发了《幼儿园教师应知应会》、《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范例》、《幼儿园保育教育典型案例》等相关培训读物,为参训教师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用的指导。
2、根据培训教师个体需求开发培训资源。在培训课程资源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选修模块,如幼儿舞蹈创编、农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区域现场创设等不同的小规模培训活动,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要。
四、努力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的实践性,我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问题研讨、微格训练、实训操作等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师德和理念模块采用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等培训手段;专业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分析和问题研讨等培训手段;专业技能模块,抓住学员专业技能薄弱点,采用现场观摩、示范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培训手段。一方面组织学员到先进幼儿园现场观摩考察保教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上示范课进行教学研讨。在观摩与研讨之后,为参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汇报展示的平台,由各参训教师开展成果汇报活动。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
培训前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教学督查制度;培训授课教师岗位职责;培训班班主任职责;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培训班学员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评优管理办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促进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幼儿园生存和长足发展的生命力。为满足农村幼儿园教师现实需求和学习发展需求,使其尽快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综合运用如上的培训策略提升培训质量,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概要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曾春香李德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摘要]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目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曾春香(1965-,女,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物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德新(1979-,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赣州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YB140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83-02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地区。山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诸如教师紧缺、总体素质低等问题,与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山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师范教育的大力发展为农村中小学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教师,从质和量两方面都大大改变了山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状况,基本改变了
以前许多山区农村中小学都是清一色民办或代课教师的局面。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依然不足,区域分配不均衡,流失现象严重。首先,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师资相当短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向往城市,不愿回农村;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在编教师人心浮动。由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差,其他条件也不好,甚至个别地区长期拖欠教师工资,这使得本来工资待遇就差的教师,离心倾向更加严重,有的弃教打工,有的想方设法调往城市,流失严重。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最常见。其次,师资配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学校的学科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在教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素质好的教师优先满足乡镇中心学校,然后才是边远学校,边远学校的教师又通过各种办法跳“龙门”。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超编,有的学科严重缺编,导致一部
分教师要承担几门课的教学,另一部分教师工作量却不饱和。这种不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显然造成了教育的隐性浪费,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象。
2.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师资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当前的农村教师主要分两块: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和三十岁左右的教师,而四十岁左右的教师是一个断层。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大都是教授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很少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心理辅导等教师,使这些课开不起来,即使开起来也是教其他课的教师讲授,多数流于形式。三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教师的数量大大多于女教师的数量,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教师,这样就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发展。
3.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自身素质不高。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教师的增加一直难以满足农村适龄青少年入学数量的增加,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就学人数的增加使人们只关心教师数量的增加,忽视教师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以来,这种情况更是越来越突出。国家规定小学教师一定要中师毕业,初中教师一定要专科毕业。据统计,1997年全国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是80.4%,这个比例在农村中小学要低得多,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知识十分缺乏,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进修机会和学习材料,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动向,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方法难以推广。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关心、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最大程度地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坚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二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积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偏远山区教师津贴、补助,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三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使教育系统上下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底、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给予学校、校长更大的人事权,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强对教师的考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实验方案
主研单位:平昌县云台小学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即阅读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生如何阅读,即培养学生阅读方法。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在科学研究中重视阅读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譬如,二十世纪末,西方国家从‚接受美学‛、‚阐释学‛等美学理论出发,研究阅读对象,认为阅读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后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兴起构建主体心理学,人们进一步接受了阅读的主体原则,认为阅读是对材料的主观建构,是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过程。在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阅读研究也三直颇受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的是教师对阅读教材的理解并把结果告诉学生,以及交给学生一些应试阅读的技巧,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在对以往的阅读教学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基本途径。阅读是适应生活的需要,是个本心理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进步的需要。阅读关系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基本特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十分落后,这与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矛盾突出。我们认为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阅读能力、构建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论证
语文教学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的教学活动。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生如何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必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
1、研究目的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所处地位(阅读教学方法)入手,审视阅读主体、阅读文本系列关系,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基本内容
(1)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本体)的研究
(2)阅读教学中学生地位(客体)的研究
(3)阅读教学中环境(客体)的研究
(4)阅读教学研究
3、重点和难点
(1)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本体)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应答。在大力推广新课改的今天,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被摒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方式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宠,但仔细一听课,虽然不再‚满堂灌‛、‚填鸭‛了,但似乎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好像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旁观者,没什么自己的语言,生怕一多说就违备了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主导‛。那么,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这一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阅读教学中学生地位(客体)的研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通过课前活动,师生互动,感知课文,研读赏析,延伸阅读,课外实践等途径,达到激发兴趣,畅谈体验,感悟深意,拓展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它试图创造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这既是新课程的理念,又是每一位从教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被学生所认可,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保中小学生主动地去读书,独立地去思考,个性化地去感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3)、调查式研究模式
根据研究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基本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本课题研究思路
采用‚调查研究——整理资料——结果分析——原因探讨——研究策略‛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严格遵循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程序,对研究内容细致分解,明确研究变量,从而使研究目标集中、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程序清晰。同时,根据研究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实施方案。
5、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守雄,从事教育工作26年,曾任教小学语文教学10年,任教初中语文教学9年,任片区教研员7年,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先后多次在全县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论文10篇。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该同志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主研人杨琼,从事教育工作18年,现任学校教导主任,18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该同志热心教育教学事业,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曾先后在县级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现发表的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10余篇。该同志有精力和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主研人刘华平,从事教育工作12年,该同志热心教育教学事业,现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负责学校科技工作,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参加市县赛课多次获奖,现发表语文类、科技类论文15篇,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杜心满、孙宇、夏宏达、杨希斌、刘晓梅、张映琴、张国、向贤福、孙雪梅、刘军也曾多次参加过区、县级的教学优质课竞赛、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均获优异成绩,而且他们都比较年轻、精力旺盛,是语文教改的积极分子。通过多年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备了承担具体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
课题组人员分工:王守雄全面组织协调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及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杨琼负责实验课题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刘华平负责实验研究的实施和研究论文的撰写;杜心满、孙宇、夏宏达、杨希斌、刘晓梅、张映琴、张国、向贤福、孙雪梅、刘军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提供案例和撰写论文。杨希斌负责经费保障。
三、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
(1)成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
(4)制定实验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
(5)布置好学生阅览室,准备好各种阅读资料,确定一批必读和选读书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3年3月)
(1)收集资料。
(2):整理资料。
(3)结果分析、原因探讨,形成工作报告。
(4)研究策略,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
(5)不断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中期评估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初步评估研究成交效。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
(2)对研究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研究报告。
(3)组织课题成果鉴定。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四、预期研究成果
1、文字成果:各类调查报告、研究成果报告、教师论文集、学生作品集。
2、音像成果:示范课辑,学生体验阅读活动集,其他音像资料专辑。
3、学校阅读环境营造策略成果。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06农村区域发展1班060102013谢翔
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旨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发展农民养老保险事业对保护广大农民特别是老人的权益,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与满足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并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世界各国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的发展方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此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改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权利受到侵害,急待解决。
一、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定义及意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村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它以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为手段,强制缴费,强制参加,对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基本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 ,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数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现阶段,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国家根本大法的要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赋予广大劳动者以获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事实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只有尽可能地扩大保险范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来看,其范围是很有限的。如养老保险主要在城镇职工中实行,农村实行的比例还很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则更窄。因此,遵循社会保险立法的普遍性原则,把所有劳动者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是发展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重要分支的养老保险理所当然也应遵循普遍性原则,让同享公民资格的广大农民也实际享受到养老保险的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还有规定,全国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宗教信仰等,平等的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那么,我们从公平的立脚点来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体现在机会上、结果上。养老保险制度原则上规定其适用范围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 1
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上的缺失造成这两类人员在参保机会上的不均等。截至至2001年低,包括个体户在内的1.7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仅有535万人,覆盖率仅为3%。其中农民是领会就业人员的大多数。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养老保险的不公平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机会上的不均等,已经或者将造成结果上的不均等,大量的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贫富差距没有在这个制度上得到改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以及各项规章法律制度都应该遵守,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于得到改善,才能很好的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适应,和宪法的基本精神相适应。
2.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2.37亿,其中农业人口9.14亿。占总人口的73.92%,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老龄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农村人口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预计到2020年后,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比城是14.0%-17.7%。在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年人自己的比例高达50.7%和82.2%。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的养老问忒是一个涉及多半个中国的大事件,但现实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10余年,收效并不理想,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花了很大力气,但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是参保率低、覆盖面宰,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全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还有现实告诉我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要解决突发起来的“银色浪潮”,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从更深的意义来说,只有得到完善,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幸福。
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被生病和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生产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其二,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跨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为青壮年,这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
4.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备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或其他方面的保障。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
意识,但仍以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不然。《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不少地方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由个人全部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这一模式表明,其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养老保险或其他保险的性质决定于资金来源的主体。既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以个人交纳为主”,自然就不具有“社会”的性质。故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共有的根本点,是名不符实的。
5.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了近30年,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目前城市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在农村多数地方生育二胎属于合法,三胎以上也大有人在。造成农村高生育意愿是多方面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农村家庭养老的现实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农民为降低老年生活的风险要多生儿子,为遵守生育政策而选择性别 胎或抛弃女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民的生育意愿贴近生育政策,降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使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真正得到落实。
6.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实地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最羡慕的就是可以领取退休金的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拥有基本生活来源大保证,有利于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可以极大得增加农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现状及其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九亿,约占全国人口70%和全球人口30%以上。但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的保险覆盖率仅为30%,特别在养老方面。由于农民收的低水平,使得养老保险投保率低,即使现有近千万农民投保,但是保障效果较差,仍有三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农村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这种以区县为主要统筹单位的办法存在着较大缺陷。一般而言,保险覆盖的范围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很多情况都相同,这就使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需的不变成本(机构设置,管理系统装备)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特征。
2.商业保险不愿进入农村。由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商业保险作用便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农村人寿的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意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城市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城市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3.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仍比较落后,人们的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仍在,导致对于养老保险的排斥心理,阻碍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
4.保富不保贫。因为目前推行老年计划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储蓄养老式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收益者必须首先是缴费者。而在农村地区,能够长年负担固定费用的人口必须要有稳定的相当的经济收入来源,这对大多数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人口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大多数贫困老年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因此,对于当前正处于老年阶段的老年人来说,很难从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中获益。
三、世界各国的经验
日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人口在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上,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上都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比日本整整晚了三十年,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大,发展快,各地发展不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比日本难得多。因此,在研究老龄化政策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各地不同需求,各地区差别以及高龄老人老年妇女的特殊需求。日本在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时采取的分类指导原则和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学会因时因地制宜,从不同层次,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分析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美国养老保险政策推行了社会保障税制度,通过税收征收来缓解赤字缺口,解决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资金投入问题。
西方国家最早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养老保障覆盖面普及全社会成员。美国在1935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英国于1946年和1948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如《国民保险法》等,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村养老保险事业。
四、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各国发展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好的乡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扩展农村保险业务。从国内保险市场分析,城市市场竞争激烈,农村市场相对冷清,因此,选择好的乡村,以点代面开拓农村市场,利用有线广播等工具开展养老保险的反复宣传,逐步改善人们的养老观。根据情况,不定期派出水平较高的讲师,召开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说明会,提升宣传成功率,迅速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保险业因确立正确的营销思路,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开发适合农民的险种,拓展商业养老保险。
2.加强基金的运用,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仅仅凭借存入银行、购买国债、交存财政专户取得利息等手段,根本保证不了兑付要求。为了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建立较高层次的基金管理中心,组建一支懂金融、会运营的基金管理队伍,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达到基金最大程度的增值。二是建议国家发行农保基金保值债券。三是加工基金参与股市的力度,或尝试探索银行有偿使用农保基金的途径。
3.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中国是一个75%人口在农村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急剧老化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严
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因此,让更多的农村人民意识到保险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逐渐消除养儿防老的观念,使保险也可以进入农民的意识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缩小与城镇人民的差距,使中国保险业与农村找到相互的契合点,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4.农村养老保险还应坚持几点原则:(1)因地制宜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既应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能够提供剩余积累,而且从积累中提取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当前的生活消费没有影响时,建立社会保险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就谈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条件,我们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适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2)区别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管理。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应灵活对待,能够纳入到城镇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应尽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衔接。(3)循序渐进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资金的筹积,在现阶段因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今后,随着农民收的不断增加,集体和国家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第三,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四,现阶段应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相结合,慢慢过渡到完全的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是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当前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秦庆武,许锦英.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农村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4]廖星成,吴治平.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新华出版社,[5]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2009-9-24 17:23:26 阅读数:526
网友评论:0
条
此文荣获征文二等奖
关注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实施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园水平差距的关键要素。2004年,我市正式启动了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课改实施,我市农村幼儿课程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与城区幼儿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我们于2008年3-4月,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厦门市同安、集美、海沧、翔安四个区农村中心幼儿园(公办)、农村村办幼儿园、附设农村小学内的学前班、农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班)的课程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了解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
1.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仍存在明显的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的倾向。其表现有三:一是集中教育活动仍为农村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游戏及其它活动在农村幼儿园未得到足够重视;二是教师组织教学以集中讲授为主,适宜幼儿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农村幼儿园得不到运用;三是一些村办幼儿园和学前班仍习惯以1998年版的《福建省幼儿园小(中、大)班教师用书——<教育参考书>》的学科教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不使用新版的“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学科课程在农村幼儿园课程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2.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幼儿园课程中,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以教材、教学计划等形式存在;隐性课程,则通过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上课”成了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代名词,跟班观察发现,农村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上课等显性课程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她们更多的关注幼儿是否获得知识、学会技能,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及玩具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不大重视。在其它活动环节,教师则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有否打架、是否安全,而对抓住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则不大重视,更不要说充分挖掘资源,创设有利于引发幼儿探究的丰富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3.重视上课,忽视课程的整体效益。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即课程。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由班级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活动组成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日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地得到安排和组织,是考察幼儿园是否落实新《纲要》精神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课程实施中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 “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故事、儿歌、识字、写字为主,幼儿学数学采用口头背诵加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在一些农村幼儿园(班)无法见到;作息时间与小学一致,幼儿室内集中教育的时间长,室外活动时间少,各类游戏几乎从不开展。一日活动的其他环节不被认为是幼儿园的课程,课程的整体效益得不到重视。
4.重视教材,忽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调查发现,传统的六门学科课程很受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欢迎。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不会使用福建省2001年开始试用的新编幼儿园主题和领域教材,不知什么样的课程是主题课程,不懂得整合课程要如何实施。除中心幼儿园外,95%的农村幼儿园(班)室内玩具多是以桌面的积塑、积木为主,品种单一,适合幼儿的户外体育玩具、器械稀少,多仅有跳绳、皮球,41.81 %的幼儿(班)却连基本的跳绳也没有。64.3%的中心园及学前班因教师有经过专业培训,能够为幼儿自制一些玩具,但是多数的代课教师因没时间、没精力、不懂得制作,无法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玩具。22.84%的农村幼儿园(班)除教材外,没有可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有的幼儿园甚至缺乏教学必备的挂图和磁带。71%以上的教师不懂如何挖掘利用周围的资源服务于教学。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素质低 由于幼儿入园率低,教师工资待遇低、地处偏远等原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公办教师100%都是正规幼师毕业,近73%的公办教师集中在中心幼儿园,只有同安区和集美区有共42个公办教师在基层的农村幼儿园、学前班中任教,90%的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均是低薪聘用的代课教师,有近一半的代课教师仅有初中毕业,且有达63%的教师没有取得专业合格证,可以认为,我市农村幼儿园、学前班有许多不合格的教师!因此许多代课教师连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都非常欠缺,当然谈不上开展课改了!由于跳槽频繁,学区辅导员或中心园教师经常要担负着手把手教新上岗教师“教幼儿”的任务,多数的学区辅导员们反映,刚刚教会了一个教师怎么上课,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又走人了。频繁的更换教师,不仅加重了学区辅导员、中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学习情绪,影响了农村幼儿园课改的深入实施。
2.教师课程观落后
100%的调查对象采取的业务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参加教学观摩研讨、集体备课;6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班)还采用师徒制的方式,由老教师或公办教师一帮一的培训农村幼儿园(班)的非专业教师,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虽然,大多数的学习多局限于学区内,大约每二至四周,学区辅导员均能利用双休日组织一次的学习研讨活动,每学期能深入各教学点指导教师上课。但是,由于包班上课、路途远、交通不便、无专门的教研活动经费(教师参加市、区、学区的教研得自己负担交通费,一些教师因工资微薄无法承受)等原因,学区辅导员也不忍频繁组织教研学习等活动,到区、市学习的机会许多农村代课教师根本无机会、无时间参与。
由于学历、专业素质存在差距,农村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观上出现两极分化,公办教师希望通过课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代课教师更希望解决自己的工资及“三保”问题。因此,50%的农村代课教师不明白农村幼儿园为什么要课改,认为农村设备条件不足,无法开展活动区活动和游戏活动,家长素质低,课改无法实施。许多代课教师普遍缺乏对新课程的基本认识,37%的教师只知道按教材内容上课,不明确教学目标,从不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难点,87%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课程要有预设和生成,不知道如何生成课程,认为只有按照教材上课,才能完成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
3.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定位于幼儿对静态知识的掌握,是具体的、定性的、定量的、明确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落实。而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以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新知识观为基础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侧重于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新《纲要》的教育目标进行了一定的分解,但是,由于省《指南》教育目标的分层要求只是对国家目标在文字程度上进行分解,缺乏操作性,市《课程指南》的目标看似具体了些,但对长期习惯于以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为教学目标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按照新课程理念所确定的宽泛目标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上课要完成什么(具体)任务”。4.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以“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和《主题活动指导》为主,这两套教材是以新《纲要》为指南、以“过程模式”的设计思路编写而成的,是“为教师提供‘操作平台’,而不是教材”[1],给予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目标较为“简约和泛化”,“内容较为宽泛,并具有相当的弹性”[2],允许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去“选择”和“生成”教学内容,课程的结构化程度较低。这样的教材对于长期依赖于教材中的现成教案上课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组织教学。
加上两套教材主要是立足于城镇幼儿园,大多内容源自于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课程资源,而农村孩子身边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丰富的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却极少在教材中体现。虽然许多农村幼儿难以接触和体验到的事物,可以借助录像和挂图才能展开教学,但对于经费短缺设备不足的农村幼儿园(班)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现有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的教材就大大地限制了农村幼儿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师只能从教材到教材,照本宣科,幼儿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改变。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的对策思考
1、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是落实课程的关键因素,师资素质决定着课程的具体进程,因此,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幼儿园的课程问题,与农村幼儿园代课教师多,师资队伍不稳定有极大的关系,教育部门可通过多种方式,稳定代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如建立农村奖教机制,给予工作时间长的优秀代课教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培训机制,要求每位代课教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参加一定课时的各种教研活动等,以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加强业务指导,规范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幼儿园(班)教师人数少,教研无法开展的情况,强化区、学区、园三级农村幼教“大教研网络”及学区、园际、园三级“小教研网络”的作用,带动农村幼儿园开展多形式的互动教研活动,强调“送教下乡”“城乡手拉手互动教研”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一日活动时间表,确定教学的基本范式,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农村的幼儿园可多采用高结构的课程来组织活动,但同时,应重视以较低结构的活动课程满足幼儿的自我发展和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重视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推广区域活动,坚持开展各种游戏活动。3.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只要善于开发,农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应是教师,让教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处处可以展开教学,是农村课程改革的一条途径。因此,必须立足厦门农村共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教师提供适宜农村幼儿园教学的教科书,让农村教师能够有实施教学的“抓手”。同时,应指导农村教师利用废旧物及自然物开发教玩具,解决农村幼儿园各类教玩具不足,引导农村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的田野、山石、花草、村庄等资源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或以身边的资源为内容,生成课程。农村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六年后的今天,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建设和谐社会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