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水利建设思索论文
大通县目光节能温室工程于1994年开始实施,截止2011年底,我县已建成目光节能温室7100栋,总占地面积5220亩,分别分布在我县的长宁、黄家寨、桥头、东峡、良教、城关、新庄、宝库等乡镇。由于己建温棚缺少必要的灌溉设施,长期以来,温棚的灌溉用水只能靠村庄附近的河沟水或采取人工拉运水的方式进行灌溉,费工费时,而且近年来因受气候干旱的影响,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源经常出现干涸断流,尤其在冬季,灌溉用水更为困难,严重影响了温棚生产的正常运行。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对北川渠、景阳水库和宝库渠灌区、石山泵站灌区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共完成节水改造面积5.4万亩,占全县水地面积的43.37%。大通全县有景阳水库、中岭水库、大哈门水库3座百万以上水库,其他小型水库及蓄水工程9座,总设计库容543.2万方,有效库容463.9万方,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中岭水库、大哈门水库经鉴定为病险库,田间配套不完善,另有毛家沟涝池田间配套毁损严重。截止2011年,全县累计投资2.2亿元,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40项,在253个村修建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约5.7万户,28.55万人的用水困难(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1%)、39.8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人饮工程的实施,基本上改变了以往马驮、人挑、路远的饮水困难状况,节省了劳力,并且极大地改善了饮用水的卫生条件,降低了地方性氟中毒、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为发展养殖业和庭院、温棚蔬菜种植创造了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县农田水利化程度底,赶不上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调蓄径流和输水工程的基础能力十分有限,实灌面积只有12.45万亩,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7.4%,而通过工程措施,可发展的宜灌面积还有10万宙,全县水浇地可达总耕地面积的31%。
2、灌溉水量严重不足,制约了现有水地的正常灌溉和水浇地面积的继续扩大发展。一是资源性缺水,全县水资源总量约6.8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约6.782亿立方米,地F水3.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57%左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约1.82亿立方米。二是蓄水工程少,调控径流能力差。现有的景阳水库、中岭水厍、大哈门水库等工程的调蓄也只能解决景阳、清平一带的近2万亩水地灌溉,而黑林河、东峡河上均无骨干蓄水工程,使丰水期河水流失,加之近几年来水资源急剧下降,河水流量明显减少,如北川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一般只有2.6立方米/秒,而春灌和苗灌一般是枯水季节,引水流量严重不足,使宝库渠、石山泵站、北川渠、润泽渠等灌区的近20.7万亩农田不能适时灌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急待开发的其余宜灌面积长年因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3、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县大部分灌溉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一是渠道工程标准低,60%为土渠,防渗、防冲能力差,渠系建筑物普遍老化失修严重,带病运行。渠系输水效益衰减,达不到正常设计引水流量。目前我县在老化失修水利工程中,五大国营灌区共有干渠91.17公里,需维修衬砌干渠50.7公里;共有大小建筑物596座,共需维修改造394座;共有支斗渠669.86公里,需维修改造456.42公里;支斗渠共有建筑物4547座,需维修改造2327座。民营灌区、民营电灌站、民农灌机井共有干渠74公里,需维修衬砌63.05公里;各类建筑物771座,需维修改造475座。
4、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善、效益不高、水费难收,农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难以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全县农灌水费的年收取率只在50%左右,人畜饮水水费的年收取率不到10%。其原因:一是群众水商品意识淡薄,无偿观念严重,甚至认为水费是农民负担;二是行政干预多,只讲服务,不追求行业经济效益;三是对“水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工程”的认识不足,导致工程恶性循环。此外,民营灌溉工程的管理不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多数小型民营渠道和农灌机井是抗旱工程,多年来受益乡村在维护、保养方面不够重视,特别是雨水正常年间无人管理和养护,甚至有的把渠道填平种地,机井的电器设备毁坏或被盗,到干旱时工程无法运行。对此,受益乡村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民营灌溉工程的管理。
加强大通县水利建设的对策
根据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水利建设今后的发展思路应以更新改造老灌区和挖潜配套增效益相结合,兴修调蓄工程和狠抓节水灌溉相结合,确保现有水地正常灌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同时要积极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
1、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加快老灌区更新改造和挖潜配套。一是北川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石山泵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宝库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二是尽快实施中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哈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沟湾水库灌区改造工程;三是北川渠杨家寨电灌站工程、青林乡民营营维修改造工程、桥头镇下庙渠维修改造工程等民营灌区的维修改造。
2、兴修调蓄骨干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支持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灌设施改造工程,5年计划改善灌溉面积12.44万亩。由于现有工程的可供量还满足不了现有的实灌面积,若再扩大,灌溉期的供需矛盾后将会更加突出。因此,要在东峡河、黑林河等上游艺机兴修元山水库、二卡子水库等,增强水资源在时空的合理再分配能力,增强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3、狠抓节水灌溉。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一是加大干、支、斗渠系防渗工程力度和田间配套建设,实施景阳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宝库渠灌区节水灌溉示范等项目,以工程措施节水;二是改进陈旧落后的大水漫灌,推广畦灌、沟灌等,并在有条件的地方,以投资多元化形式,对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以灌水方式节水;三是逐步推选按方收费制度,迫使农民节约用水,以经济手段节水。
4、积极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按分片供水,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水源质量,解决引水水源不足或干枯现象。积极争取大通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把解决剩余特困饮水人口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县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5年计划解决11.88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全力抓好温棚水源建设,截止2011年底,我县已完成桥头镇、新庄镇、塔尔镇等地区390栋温棚的灌溉设施配套工程,并实现了正常供水。
5、加快水利改革,加强水利队伍建设。从水资源统管、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事业单位三个方面加快水利改革,积极探索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途径和水利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力,对城市和乡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要积极推进水价格改革,努力实现供水的商品化,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调节水费的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继续推进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要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善水利投资结构,建立和完善处理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充分利用黑泉水库、景阳水库等水库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淳厚的人文景观,积极开发小船、垂钓、冬泳等水上运动和游乐项目,促进水利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已建人饮工程的管理工作,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的体系,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制和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化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偿供水,以水养水的新机制。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水利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地对职工队伍进行教育和培训,组织学习现代科技、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有关知识,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专家,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技术骨干,同时加强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西部组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
社会实践研究小组结题论文
题目:关于解决中国腐败问题实用举措的浅易研究
组别: 西部组
指导教师: 刘伟
2013年5月19日
摘要
腐败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社会问题。习近平将之提至政权得失的高度:“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假如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将持续激化社会矛盾,更将导致治理体系快速的自我耗散。反腐,早已是一场关系吾国吾民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这场艰巨的斗争,只能胜。解决腐败问题关键在于执政党的反腐决心,在制度上作出根本改变,做到“三权分立”;也在于社会各界公民意识的强弱,要敢于检举腐败政府官员的腐败行径。
关键字:反腐 制度 三权分立 检举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当代中国,官员腐败愈演愈烈,腐败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通病”。腐败之风不灭,势必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乃至动摇党和国家的根基,最终“亡党亡国”!探讨解决政府官员腐败之道,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是社会民主、和谐、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腐败是制约社会主义进程的最大阻力,腐败问题不解决,最终可能亡党亡国!为此需群策群力,探讨解决之道,确保党和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大业!
2、意义
根治腐败是国家真正富强、民族真正复兴的基石;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有效举措。
一、政府官员腐败原因浅诉
(一)根本原因是权力的过度集中
中国社会现行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制,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党领导政府,政府部门的实际掌权者是党委。地方各级党委是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中于一体,而在这一体之中,又往往集中于被称为“一把手”的一个人。这样就形成了这种矛盾——纪委无法对“一把手”的党委进行有效监督。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党委的权利往往凌驾于纪委之上。“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如此一来,监督就成了“牛栏关猫”、“纸栏锁虎”,起不到丝毫实际的监督管理作用。事实证明,当权力失去20%的监督时,它就蠢蠢欲动;当权力失去40%的监督时,它就破门而出;当权力失去60%的监督时,它就铤而走险;当权力失去80%的监督时,它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当权力失去100%的监督时,它就不怕上断头台。
因腐败落马的官员无一不是各级党委的“一把手”。他们集决策、执行、监督权利于一身,有着极好的钻制度空子的机会以谋私利同时又缺乏足够力度的监督管理,当权力失去监督时,腐败就轻易的产生了。
苏联“议行合一”权力结构,由此而形成“苏联模式”。党内权力过分集中,是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极易催生腐败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中国正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难以避免阶段性的混乱。而这种快速发展、分配上的变化、财产价格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人们谋取利益的冲动。
改革开放初期就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工作重点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确定了“经改带动政改”的改革模式。政治领域改革落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使得政府官员在长期中形成了一种以经济或者说金钱的眼光看待政治以及政府工作,也直接的促使了“GDP政治”的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会影响各级政府的“政治建设”。这样,各地政府中掌握着实际统一权利的官员就容易成为“糖衣炮弹”攻击的目标而最终走向腐败。
(三)、社会风气与个人意念的合力
在中国现行的用人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用人,一般以忠诚为标准。在官员眼中,一个清廉的异端远比一个腐败的同党危险。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铲除异己,而不是清除腐败。腐败就意味着金钱,那是实打实的利益,各级官员很容易由于“利益关系”而结成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利益链”将各自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一方出事,其余各方必然极力“搭救”,打击一个腐败对象相对简单,但是要根除整个腐败团体,阻力重重!这是目前中国各级纪委行使监督权利的最大阻力。
在这种扭曲的用人风气中,再强大个人理想信念都有可能被摧毁。“出淤泥而不染”就意味着仕途无望,前途茫然,报国亦将无门,谈何理想抱负?现实的官场犹如一缸浑浊的污水,要想把它变成一缸清澈的水,既要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同时也要往里边注入清水。在现有体制下难以完全过滤掉其中污浊的杂质但是注入的又是污水,那么这个缸的水将永远不会变的清澈。
二、解决腐败之道简议
(一)调整权利结构
1、党内分权
官员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理应要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事实上,“我们的权力”,全部是人民给的;但人民并没有给予全部权力。这,恐怕便是对民众所赋权力要始终保持的最大“敬畏之心”。人民在转让权利组成权力时,保留了五项最重要的基本权利,这就是生命、自由、财产、平等和批评政府的权力。保留权利,是真正的天赋人权,是人民永不让渡的权力。但是,在实际的世界里,权利往往集中在某个独立个体手上,政府的运行往往就是这个独立个体在之手操作。“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权利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而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员。故此,要达到反腐的“治标”效果,实行党内分权,消除“一把手”现象极为必要。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强调各级纪委对党委的监督。而实行党内分权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的决心。分权就意味着手中权利的分
散、分化,这是制度改革的阻力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达了党中央关于党内反腐的决心,这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推力。
2、提升惩治力度
反腐不能靠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而应该是靠铁的制度“纸笼子困不住猛虎”。李克强在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谈到,要让官员从“不能贪”到“不敢贪”转变。要做到使官员“不敢贪”,关键在于对其腐败的惩治决心和惩治力度。
中国现行关于处罚腐败的法律不可谓不细密,但是更多时候官员们只将其看成一纸空文,对个人行为丝毫没有警示作用。在我国的行政结构中,纪委是专门成立以打击腐败的,但是很多时候纪委的权利完全被党委架空,纪委管不到党委,那么党委的人当然就可以“不厌其贪 ”了。强调纪委与党委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才是现代清明的民主政治的基本保障。
(二)实现官员个人财产公开
现代政治演进发展的进程来看,官员财产公开是廉政建设的发展方向,终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都在积极的带头向全社会公开透明他们的个人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国的今天,金钱已成为官员腐败的载体。所谓腐败,无非就是贪图钱财之物。当官员能做到私人财产公开时,公民便可直白的看到政府官员的经济来源,也就能直观的判断是
否存在贪腐了。
要让政府官员做到个人财产真正公开,阻力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社会已经成长,公民意识空前强大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有了足够的社会意识基础支撑整个新体制的建设。在今天的官场中,优秀而心怀理想的清廉官员也不在少数,他们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获得成就和尊敬;甚至,“欲以片心除众弊”的理想主义者也不乏其人。对于这些怀揣理想信念的“实干主义”,我们的政府应该摒弃“等级授职”而对其重用,以引领官场的廉政新分风。
(三)鼓励检举
举报是查处贪腐案件最重要的线索来源,更是公民对于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的实际举措。具名举报相对于匿名举报,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有助于办案效率。鉴于当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要提升反腐成效,看来关键就在于举报人是否愿意说话了。而要让检举人敢于实名,敢于讲真话,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能否为那些敢于说话的检举人提供一个在说了真话之后对于个人人身安全切实保障的安全体系。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足够坚实的“公民意识”的社会基础,鼓励群众发扬“大国公民意识”,打一场反腐的“人民战争”。但是要做到“全民皆兵”,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在制度上、行动上切实保障“人民战士”是生命财产安全。假如“反腐勇士”最后成了“反腐烈士”,那就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我们的现状是,我们的社会有很多可以受理贪腐举报的机构,有司法系统的检察机关、执政党系统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甚至公安、信访也会成为部分举报的最初接手机构,但是由于层级众多,导致政出多门,表面上看似乎方便了举报人,但往往导致举报人四处举报,增加举报人被曝光的风险。在这方方面,香港廉政公署为我们的做法着实是我们学习的模板。廉政公署专责检举处理,而且一宗举报必有专人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得接触举报材料。一旦泄密,追查方便,处罚更是严厉。而内地的现实是,因为政出多门,即便泄密,也往往难以确定责任,更别提因为泄露举报人信息而受到严厉处分甚至是刑事制裁了。
我们要积极鼓励检举,也要为检举人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并且提高检举案件的处理时效,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群众的公民意识,为反腐群策群力。
第三篇:制造业安全管理思索论文
安全目视化管理内容分析
(1)人员的安全目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目视化包括着装统一化、劳保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不同的岗位、工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辨识,通过佩戴胸牌、臂章、安全帽、工服标识、颜色等加以区别,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同时有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胸牌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证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佩戴不同的臂章区分表现优劣是否有违章记录等,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2)工器具、设备设施、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经常会被很多企业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于一段时间内事故发生因素的统计,由于工器具、设备设施及工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40%以上,因此确保企业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良好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对于其安全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工器具、设备设施建立台帐、粘贴标识标签(包括名称、检验情况、保管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配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措施确保工器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人头上,规范其维修保养、合理使用从而确保持续安全可靠,同时对于特殊设备可以通过警示、警告标识等提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识从而规避风险,对于部分的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对于工艺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不同的管道、阀门颜色标识区分管道内不同的介质,同时用管路上的箭头表示介质流向或阀门的开关避免误操作。
(3)作业生产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按照相关要求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都应该以有效的方式公布于众,可以通过悬挂标识标牌的形式使企业员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还应该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确保作业场所整齐有序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采用视觉符号,规范摆放各类物品;悬挂横幅标语、“安全通道”、“严禁烟火”等各类警示标识、车间平面布置图、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等营造明晰规范的安全生产氛围。
本单位应采取的目视化管理模式
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相关的要求,我单位的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信马游缰的凭空想象,首先是要遵守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要求,其次协调统筹考虑技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实施。例如按照要求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全体人员工作服颜色即藏蓝色。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同样的标识标牌的颜色、标识图案也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标准,例如“小心触电”、“严禁烟火”等都有规定的图案和颜色要求。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要按照适宜的颜色加以区分。鲜明:所有的标识标牌都应悬挂和安装在显明的位置,使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抬头就可以看到、看得清。例如车床的操作规程可以制作成展架的形式立于车床操作人员的正前方。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实效,结合作业场所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布置标识标牌警示标识。尤其不能使场所显得到处都是标牌,五花八门的颜色,这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场所内感到不适。严格:安全目视化是一种“看得见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一看到相关的标识标牌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违章违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理,有错必究奖罚分明。
应用效果分析
安全目视化实施前单位人员着装劳保等依旧采用油区红色工服,劳保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标牌杂乱且留于形式;区域隔离、安全警示不全且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各类设备管理及操作不完善;安全目视化处于起步状态急待规范和完善。随着安全目视化研究改造的逐步完成,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器具设备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损耗明显减少,违章作业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各项安全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安全目视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和推广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安全目视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目视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目视化实施办法,另外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管理,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具体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在安全目视化实施过程中单位又新购置了一台叉车,这样设备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有所变化增加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必要的标识标牌;通过此次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的实施,我们总结了机械加工类企业安全目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这也是项目研究的另一个成果,为后续的优化改进以及类似企业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进而可以推广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1)生产管理: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2)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及时处理质量异常情况;(3)安全警示: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公示化。
第四篇:引入BOT投资模式发展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索
关键词: BOT/特许协议/项目公司/西部开发
内容提要: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见效慢等特点,传统的投资方式难以满足西部地区日渐增长的基建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BOT这种先进的投资模式。本文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其各当事方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BOT在西部开发的适用绩效,阐明了适用BOT模式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一、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
BOT,即建设——营运——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这是国际上为了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其运作方式一般是先由政府与私人财团签定特许协议,将原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私人财团,然后由私人财团组建一个项目公司,自筹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并在建成后自行营运取得收益,协议规定的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必须无条件地将项目移交给政府。BOT项目具有融资能力强、自有资本需要量小、投资收益有保障等众多优点,因此备受私人投资者的青睐。BOT投资方式自1984年首创于土耳其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地盛行起来,国际上比较著名的BOT项目有澳大利亚悉尼港湾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和英国Dartfold桥等。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基础设施落后而又资金匮乏,急需引入BOT这种远期投资方式以缓解西部建设的燃眉之急,但鉴于BOT在我国方兴未艾,理论与实务界BOT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BOT投资模式的基本法律框架。
BOT投资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当事方包括政府、项目筹建集团、项目公司、国际融资机构、承建商、经营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当事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大小合同来确立、保证和调整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合同也相应构成了BOT投资方式的基本法律框架。
(一)特许协议
特许协议是指BOT运作中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特许私人投资者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协议。特许协议是BOT赖以运行的基础,随后的贷款、工程承包、经营管理、担保等诸多合同均以此协议为依据,因此从合同法意义上说,特许协议是BOT法律关系的主合同,其他合同均为从合同。在实践中,特许协议的签订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通过招标、投标、定标,选择一个各方面条件均较优越的私人投资者,再与之进行谈判,达成特许协议的各项条款;另一种模式则是由投资者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在全面考虑投资者的资质后决定是否批准其申请,待申请获得批准后政府再与项目发起人进行谈判签订特许协议。
(二)财团合股协议
投资巨大、风险系数高是BOT项目的共同特征,一家公司往往无力承担整个BOT项目的风险,因此BOT项目多是由多家公司组成国际性财团共同进行投资。财团可由国际性的工程承包公司和投资公司组成,它们共同向项目公司出资而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股权的分配是通过个参股人之间的合股协议来确定,在有些合股协议中,地方政府也是项目公司的参股人之一。
[1]
(三)项目融资协议
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BOT投资方式是将传统的股权投资和项目贷款结合起来,形成国际项目融资的一种新型模式。BOT项目的资金来源有两种:股本与贷款。通常股本投资仅占总投资额的25%——35%,而其余大部资金需来源于项目贷款,项目贷款协议通常由国际银团、国际性金融机构与项目公司达成,约定贷款人向某一特许工程提供贷款,以该项目的预期收益偿还贷款,而无权向项目公司股东追偿,故项目贷款又称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贷款。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性,贷款人往往要求项目公司以其公司财产或权益作为抵押,或要求项目公司股东或政府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承诺。
(四)工程承包合同和经营管理合同
BOT投资中的项目公司一般只作为融资中介而存在,本身并不具备自行设计、建设、经营项目的条件。因此项目公司会寻找合适的工程承包商和经营管理者,与之分别缔结工程承包合同和经营管理合同,合同的对方可以是项目公司股东本身或是其它专业公司。
(五)原材料供应合同和产品购买协议
BOT项目的投资风险不仅包括政府行为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而且也包括原材料提价,产品或服务市场锐减致使投资者利润无法回收的风险。为了减弱或抑制上述风险,项目公司往往要求与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和产品或服务的主要购买方达成原材料供应合同和产品购买协议。在原材料供应合同中,通常订有“照供不议条款”(put-pay clause),即要求供应商以固定价格、稳定的质量品质为建设项目提供长期、可靠的建设材料,以减少原材料供应数量和价格变化的风险。在产品购买协议中,则往往载有“取否均付条款”(turn-or-pay clause),约定购买者即使在产品服务由于不可抗力或其它原因不能提供的情况下也必须支付一定的货款,以保障项目公司股东的最低利润率。
除此以外,项目公司还要签订工程咨询合同、审计合同、法律咨询合同、保险合同等诸多法律文件,共同构成一个使BOT项目得以顺利运转的复杂而完善的法律框架。
[2]
二、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一)政府与项目发起人之间的特许法律关系
BOT 特许协议是政府授予投资者建设和经营一定基础设施项目权利的授权性法律文件。鉴于特许协议双方主体法律地位并不完全平等,政府享有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的特权,如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及重大情势变更时,政府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可单方面中止或变更特许协议,因此政府和项目发起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行政合同”关系,即政府介入的带有行政监督和管理内容的契约关系。
(二)项目发起人与项目公司间的法律关系
项目公司是项目发起人依据特许协议投资所设立的公司,因此项目发起人和项目公司间的法律关系是发起人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发起人必须认购不少于公司股本总额35%的股份,发起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抽回投资,发起人对公司不能成立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于发起人的过失致公司利益遭受损害的,发起人应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BOT项目的发起人。
(三)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项目公司是在中国境内依据中国法律由境外私人投资者投资设立的企业法人,以我国目前的企业分类标准来衡量,BOT项目公司应属于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它外商投资企业一样,它必须接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因此我国政府与项目公司的法律关系应为基于行政许可而形成的监管与被监管的行政管理关系。在有些BOT项目中,项目发起人可能本身又是项目公司(如英法海峡隧道工程中的欧洲隧道公司),此时东道国政府便具有双重角色:一是特许项目的发包方身份;另一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身份。基于项目发包方身份,政府既享有特许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其在协议中作出的政府保证和承诺;基于公共权力者身份,政府享有命令、指挥、监督、制裁等权力,同时亦负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
[3]
(四)项目公司与项目贷款人、工程承包公司、经营管理公司、原材料供应公司、产品购买人等之间的法律关系
前文已述,BOT项目法律框架包括项目公司与项目贷款人达成的项目贷款协议,项目公司与工程承包公司达成的工程承建合同,项目公司与专业经营管理公司订立的经营管理合同,项目公司与供应商达成的原材料供应合同,项目公司与产品购买者签订的产品购买协议
等。由于上述合同的当事人均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合同也无纵向管理的内容,因此上述合同从本质上说与一般的经济合同并无二致,相应地项目公司与项目贷款人、工程承包商、经营管理人、供应商、产品购买人等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就属于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合同关系,应适用我国的经济合同法律体系。
三、BOT在西部开发中的适用前景
目前我国仅有的几个BOT项目,如广西来宾B电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工程等都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的BOT项目引进发展缓慢。实际上,就投资特点而言,广袤的西部地区更适于引进BOT项目。由于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区内地域辽阔,对外联系及区内各地联系都较漫长,与东部省市相比,交通建设和营运条件都十分不利。以乌鲁木齐为例,它到全国各省区的平均距离约为3760公里(全国货运平均运距299公里,客运平均运距77公里),就是距离最近的兰州也有1912公里,而它到新疆各州市的平均距离是735公里,相当于东部地区的省间距离。甘肃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的情况均类似。因此,在西部地区建设与内地同样标准、同样长度的交通线,建设与内地同等布局的基础设施网络,就要凭添更多的建设工程量和投资,此外还要增加养护工作量和消耗。
[4]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小规模的基建投资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像BOT这样耗资巨大、周期较长、技术先进的投资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基础设施的落后局面。
在西部开发中,采用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西部开发是综合性大开发,国家不可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必须兼顾西部地区教科文卫体和其它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通过BOT方式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权有条件地让渡给私人投资者,可将原来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费用转由私人企业承担,而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其它项目的投资与开发,从而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可以及时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经济不发达,又反过来影响基建效益,弱化筹资能力,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采用BOT方式,可以使有财力的境外投资者参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因政府财力不足又无法动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效率。由于基础设施传统上属政府专营,在经营上一般不按市场规律运作,所以营运过程中计划经济的流弊甚多。采用BOT方式后,该基础设施就成了私人投资者的一个投资项目,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努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而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效率。
除此以外,在西部地区采用BOT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为当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因此,BOT方式是一种契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先进投资模式,其在西部的适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改善西部地区引入BOT投资的法律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系统工程的一项“核心工程”,对BOT投资来说,由于其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产生风险的环节多,因此对法律公开性、预见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西部引入BOT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配套法规的完善程度休戚相关。笔者认为,在改善西部地区法律环境问题上亟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立法,对已有的相关立法根据BOT投资特点进行清理、修订和解释。
BO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兴的投资模式,我国长期以来出于对特许协议法律性质的顾虑,并未认真研究BOT问题,相应地BOT立法也显寥寥。并且我国现行的外资、担保、行政、契约方面的法律与BOT投资的特点产生了冲突,构成了BOT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的障碍。
[5]虽然1995年我国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计委、电力部也于同年下发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但两部规章由于立法阶次较低,且相互间也存在着歧异和冲突,因此无助于消除目前我国推行BOT投资所存在的诸多法律障碍。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制订一部关于BOT投资方式的专项立法,详细界定BOT投资的法律性质、特许权的定义,规定BOT项目的审批、准入、运作、政府保证、经营期限以及对BOT的征收、国有化和补偿问题,以解决上述法律冲突,促进BOT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
(二)因地制宜,制定适用于西部地区的BOT地方性法规。
由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立法前瞻性不足,立法技术落后,有关BOT投资的地方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BOT项目在西部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西部地区的BOT地方性法规。这样的地方性法规与上述统一专项立法并不矛盾,因为BOT专项立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囊括与BOT投资有关的一切内容,它只是对BOT在我国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作出规定,其它一些重要事项(如外汇管理、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经营权范围等)应允许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BOT法规或规章,作为BOT专项立法必要而有益的补充。据笔者了解,许多西部地方政府已着手开展BOT的地方立法工作,如青海省西宁市就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吸引BOT投资的优惠政策。
(三)依法行政,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西部开发并不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东部的引资经验、国家的法制环境以及与国际经贸准则的日渐接轨,均要求西部开发走向法治化轨道,也为西部实现法治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在现实之中,对合同不尊重、弃法律于不顾、走后门拉关系、官官相护、衙门作风、权钱交易、苛捐杂税、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行政垄断等现象在西部屡见不鲜,这些都成了BOT在西部健康发展的挚肘。
[6]因为BOT作为政府特许权投资项目,对政府保证和承诺的要求甚高,一旦政府违约或失信,BOT项目本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便会酝酿、爆发出来,从而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因此在行政环节上保障BOT项目的关键是要增强西部省市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的法律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企业和投资者的权利空间有多大,政府的职权和办事程序是什么,需要以法律加以昭示。同时西部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对BOT的专项保护机制,避免对BOT项目不必要的行政干涉,杜绝“暗箱操作”,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如此方可得到BOT投资者的青睐。
(四)解放思想,与国际惯例接轨,灵活多样地引入BOT投资。
BOT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先进发展中国家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如澳大利亚悉尼港湾隧道、英法海峡隧道、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高速公路等,它们均有各自的管理优势和经营特点可供中国借鉴。实际上BOT投资并不存在全球统一的运作模式,BOT投资除了传统的建设——营运——转交外,还有建设——拥有——经营——转交(BOOT)、建设——租赁——转交(BRT)、设计——建设——经营——维护(DBOM)、修复——经营——拥有(ROO)、转交——经营——转交(TOT)等诸多变种。西部各省市引入BOT投资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投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BOT投资的效用,促进西部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1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是一项国家投资的惠民利民项目,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较大,涉及的范围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水利建设管理项目一般由政府拟定,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开展,由中标企业承包完成。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和流域发展规划开展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策划、招标、建设和维护等工作需要依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完成,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因此,深化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内在传导机制,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市场化经济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各项制度都在进行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也不例外。随着水利建设项目的落实从承包制转向招标投标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行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愈加重要。有效地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改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符合当前经济市场化的要求。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现状
作为惠民、利民、便民的国家投资项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更加注重民生效益。20世纪90年代,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得许多水利工程在保持国有性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法人责任制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然而政企分离的企业责任制度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逐渐脱离政府,尤其是地方水利部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具有更多自由性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管理偏差,产生管理失职等问题,从而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带来困难,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成果,作为惠民利民项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造成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有很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重要原因之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不严谨不仅不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会在项目施行过程中产生阻碍。
3.1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管权责不明在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中,中标企业的责任制不明确,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机制,但却严重存在责任推卸的现象。目前,在很多工程项目中,政府部门把项目全权托付给中标企业,出现问题全责推卸,往往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耽误了工程项目的施行。其实,如果在项目实施准备工作中,通过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开展该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需要采购哪些原材料以及如何开展该项目,对中标企业划定权责,那么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管权责问题就能够被明确。
3.2项目管理过程监管不力作为工作量大、程序复杂的工程项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尤其是在项目开始实施以后,对项目实施进度以及实施质量的监管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项目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管不力的现象,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或者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将会产生时间滞后性,延误最佳修正时间,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进度。
3.3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不够透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通过招标中标制施行。招标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项目工程实施准备工作是项目开展的基础,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却出现因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不规范等现象导致中标单位资质较低,项目工程质量一般等问题,甚至出现虚假招标、直接承包等内部操控现象,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管理机制不够透明。
4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思考建议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需要从管理体制的内在机制中寻找途径。造成水利建设管理体制问题的内在原因是管理体制对权责问题、监管问题及透明度问题的解决机制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政企的权责问题,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明确投标企业的资质能力,拟定项目实行过程中政企权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度,确保整个项目是在完全公开透明、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环境中施行。这也是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