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汕头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附件
汕头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 一 年 二 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1 一、规划编制背景......................................1 二、规划编制目的......................................2 三、规划依据..........................................2 四、规划范围..........................................4 五、规划期限..........................................4 第二章 “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5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5(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成.....................5(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加丰富.....................6(三)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6(四)测绘技术能力有所增强.........................7 二、存在问题..........................................7(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仍需完善.....................8(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更新需继续提升.........8(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四)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亟需建立.....................9(五)测绘市场监管与人才队伍培养需进一步加强.......9 第三章 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11 一、发展趋势.........................................11(一)新时代新战略赋予基础测绘新定位..............11
(二)“数字政府”改革需要基础测绘新作为 ...........11(三)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对基础测绘提出新要求........12(四)新技术促进基础测绘新发展....................12 二、需求分析.........................................13(一)服务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13(二)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13(三)服务民生做好保障的要求......................14 第四章 总体要求.........................................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基本原则.........................................16 三、规划目标.........................................17 第五章 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19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19(一)基准站维护与应用............................19(二)测量标志保护................................20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20(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与更新..................21(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与更新..................22(三)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更新..............22(四)重点区域水下地形数据获取....................23(五)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24 三、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5
(一)数字汕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25(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29 四、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建设.............................30(一)地图保障服务................................30(二)应急测绘保障................................31(三)完善基础测绘成果共享机制....................33(四)测绘生产装备建设............................33(五)测绘人才培养................................33 第六章 投资规划与效益...................................35 一、投资规划.........................................35 二、预期效益.........................................35 第七章 保障措施.........................................38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38 二、加强统筹协调,保障经费投入.......................38 三、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建设.......................38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作效能.......................39 五、加强安全建设,促进成果应用.......................39 第八章 附则.............................................40 附件 1 汕头市“十四五”基础测绘投资测算表...............41 附件 2 汕头市“十四五”基础测绘项目年度实施安排.........43 附件 3 汕头市控制点分布图...............................44 附件 4 各区(县)控制点分布图...........................45
附件 5 汕头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范围图.................46 附件 6 韩江干流及下游三角洲、榕江、练江水下地形测量.....47 附件 7 重点近岸海域和重点岛礁海岸带.....................48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编制 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汕头奋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关键五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6”工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认真谋划汕头市基础测绘“十四五”发展思路,主动融入自然资源大格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各项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积极主动对接做好服务,全力支撑自然资源履行“两统一”职责,为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形成“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建设“数字汕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
基础测绘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既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测绘事业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以及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保障。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广东省测绘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 年)》《全国基
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广东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汕头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2019-2035年)》,结合汕头市基础测绘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应用需求,编制《汕头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二、规划编制目的 以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完善基础测绘体制机制建设,生产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支撑“数字政府”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为重点任务,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地理信息应用服务。通过编制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与国家、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相契合,明确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指导未来五年基础测绘事业改革和发展,切实提高基础测绘核心供给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促进汕头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2017 年 7 月 1 日)
2.《基础测绘条例》(2009 年 8 月 1 日)
3.《地图管理条例》(2016 年 1 月 1 日)
4.《广东省测绘条例》(2014 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2011 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2006 年 9 月 1 日)
7.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3(2015-2030 年)》的通知(国测规发〔2015〕3 号)
8.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276 号)
9.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9〕1914 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转发《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 10.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5 号)
11.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70 号)
1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 版)》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9〕125 号)
13.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指南》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9〕1578 号)
14.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的通知(粤府〔2017〕133 号)
1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函〔2017〕53 号)
16.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8〕299 号)
17.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5〕33 号)
18.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十四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自然资函〔2019〕1929 号)
19.《广东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 20.《广东省市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南》 21.《汕头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2019-2035 年)》 22.《汕头市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汕头市行政区划范围。
五、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1-2025 年。
第二章
“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汕头市基础测绘工作持续推进,市级财政投入资金 1118.425 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资金约 3145 万元,开展了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数据获取与更新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今后的测绘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基本建成1.初步建立了陆海统一空间定位基准框架,形成了覆盖全市陆域。
与沿海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在广东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加密和省市基准站网融合,汕头市范围内基准站数量增至 13 座,实时定位服务覆盖全市;通过收集汕头海域的 6 个长期验潮站与 4 个短期验潮站的实测水位资料、深度基准面、平均海面、1985高程基准面等之间的关系,根据武汉大学发布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精密潮汐模型建立汕头市海域深度基准面;精化似大地水准面2064平方千米;建设 20 个 B 级 GNSS 大地控制点、141 个 C 级 GNSS 大地控制点;全面启用了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2.各县区完成了 0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测绘基准建设。濠江区、澄海区、潮南区、潮阳区、南澳县分别完成了各自县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测绘基准建设,包括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控制网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模型及参数、控制点转换软件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软件等。其中濠江区布设 GPS-C 级点 27 个,澄海区布设 GPS-D
级点 20 个,潮南区布设 GPS-C 级点 30 个,潮阳区布设 GPS-D 级点20 个,南澳县布设 GPS-D 级点 15 个。
3.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市级 GPS--D D、E E 级 测量标志 点 普查工作。共普查 120 个点,发现可利用点 21 个,其中同时满足 GNSS 与水准观测的 D 级点 5 个,E 级点 13 个,仅满足水准观测的 3 个。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加丰富
1.实现了多尺度影像数据覆盖。在省统筹下,实现了全市 0.2米、0.5 米、1 米分辨率影像数据全覆盖;澄海区获取了主城区约 81.5平方千米 0.05 米分辨率影像数据;潮阳区获取了江湾新区潮阳范围320平方千米 0.2 米分辨率影像数据。
2.测制更新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十三五”期间,全市测制或更新了约 360.1平方千米 1:500 地形图;约 1013.65平方千米1:1000 地形图。
3.开展了三维数据生产。完成了澄海主城区约 15.2平方千米和小公园开埠区及周边约 4平方千米三维数据生产。
(三)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得到 提升
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了“数字汕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接入“天地图”国家、省级节点,推进“数字汕头”地理空间框架成果推广应用。完成了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 4 个县级“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整合各级自然资源体系内地理信息数据,制作电子地图,建设应用示
范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节点的联通,促进了县级空间信息共享应用,辅助政府决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测绘地理信息。
2.。
助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城乡规划能力。开发汕头市城乡规划测绘一张图系统,将汕头市现有的不同时期、不同尺度的地形图、影像图等多源基础地理数据整合为工作底图,叠加各级规划成果、建设用地红线、市政设计红线、地下管线,以及城乡规划涉及的空间布局、资源与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和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等专题数据,构建一个统一的规划、测绘及相关专题的综合数据管理应用平台,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地图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编制汕头市地图及所辖 6 区 1 县的晕渲地图为领导机关提供用图保障;此外,潮南区、潮阳区、澄海区、南澳县通过“一村一镇一地图”工程,将地图服务扩展至农村地区。
(四)测绘技术能力有所 增强
根据自然资源部和省厅的部署,对全市测绘资质单位进行有效监督检查,使我市测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现有测绘资质单位 24 家,其中甲级测绘资质单位 1 家,乙级测绘资质单位 4 家,丙级测绘资质单位 16 家,丁级测绘资质单位 3 家。同时组织测绘人才参加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提升测绘人员职业能力,使我市测绘技术能力整体增强。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基础测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新的 8 发展趋势和要求,支撑自然资源履行“两统一”职责的能力、技术、基础数据不足,投入的资金不够。对比省内基础测绘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市,还存在测量标志损坏严重,据普查结果,可利用点不足 20%;由于财政定期投入机制未建立,大比例尺地形图现势性不强,数据获取更新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进度,三维数据严重不足,1:500 地形图覆盖率才 16%,三维数据覆盖率不足 1%;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率低,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测绘行业市场监管存在困难区等问题,基础测绘工作仍任重道远。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仍需完善
部分不支持北斗三代定位的汕头市内 CORS 基准站需要进行改造升级;自然资源数据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推进较慢、衔接不畅,影响自然资源日常管理;全市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由于城镇化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损坏严重,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更新需继续提升
一是数据覆盖度不足,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低,三维数据覆盖范围极小,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水下地形数据存在大量空白。二是尚未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持续更新机制,数据采集生产模式和数据库建设方式没有转变,测绘成果现势性差,更新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测绘成果效能发挥;地图公共服务数据保障薄弱,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增补和数据更新才能满足需求。
9(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数字汕头”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现有数据现势性较差、可用性不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电子地图等均是七、八年前生产;缺乏日常维护,部分应用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共享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地理空间数据在线共享模式,各部门间仍以线下按需协商共享数据为主,数据共享效率低。“地理信息孤岛”依然存在,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基础测绘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四)应急 测绘 保障 体系 亟需建立
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国家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同步推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建设。目前,汕头市亟需建立基础测绘应急保障机制,制定本级行政区域基础测绘应急保障预案,确立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应急装备和器材配备、应急响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急测制和更新等应急保障措施。
(五)测绘市场监管 与 人才队伍培养需 进一步 加强
随着测绘市场的不断放开,具备相应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均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接测绘活动,在促进测绘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增加测绘监管的难度。测绘行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地理信息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承接、分包本市项目的异地企业监管困难,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管控措施。县级测绘主管部门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不利于基础测绘工作的开展。
此外,测绘人才队伍在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第三章
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一、发展趋势(一)新时代新战略赋予基础测绘新定位
基础测绘成果是一切需要有空间位置为依托进行管理建设的基础,是其他任何信息无法替代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迈入高度数据化和信息化进程,基础测绘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的结合程度前所未有。立足汕头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定位,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都需要基础测绘适应新时代,促进基础测绘有效供给,提升基础测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二)“数字政府”改革需要 基础测绘新作为
根据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要求,完善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及时同步更新,保障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鲜活,全面提升我市地理空间数据质量,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共治共享和平台应用推广。落实省、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要求,为全市各级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服务,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一张电子地图”,发挥地理信息数据价值,需要基础测绘实现新作为。
12(三)自然资源 管理 职责对基础测绘提出新要求
国家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围绕“六个一”(做实“一套数”、绘好“一张图”、发好“一本证”、管好“一本账”、强化“一起管”、落实“一体修”)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展,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基础测绘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手段和决策依据,需要全面融入自然资源整体布局,立足技术和设施优势,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
(四)新技术 促进 基础测绘新发展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国家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和商业遥感卫星不断增加,高精度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快速发展,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使互联网众源地理信息更加丰富,数据更新频率越来越高,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三维地理信息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地理信息数据来源和数据产品更加多样。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与测绘技术深度融合,地理信息数据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向综合服务、智慧服务的方向转变。
二、需求分析(一)服务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
紧密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经济特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新定位、建设“海洋强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部署,汕头市需要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生产力度,推进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发展,填补海岸带地理信息数据空白,逐步形成数据覆盖完整、数据类型丰富、数据尺度多样和数据持续更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汕头市“数字政府”建设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完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和“数字汕头”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强化空间地理信息支撑决策能力。基础测绘工作要以服务“数字政府”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和更新周期,促进汕头市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全面提升地理空间数据质量,推进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共治共享和平台应用推广,支撑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整合全省各级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完善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
平台,统筹建设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市县根据需求进行适当功能拓展,实现全省自上而下‘一个标准、一个体系、一个接口’,形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托基础测绘成果和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正在构建“一套数、一张图、一本证、一本帐、一起管、一体修”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要求测绘地理信息为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库建设等提供支撑。基础测绘要全面融入自然资源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技术和成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动产登记发证和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坚实、精细服务保障。
(三)服务民生做好保障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测绘成果应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日常出行、文化传播、三农发展等各方面发挥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支撑作用,服务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成就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十四五”期间需持续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加快部署汕头辖区内现有的基准站与全省时空位置服务“一张网”的整合共享,推进我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社会化和行业应用。增强公益性地图保障服务,普及国家版图和地图知识,完善“天地图·汕头”应用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地图需求。建立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贯穿突发事件的预防、15 应对、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的重要基础测绘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应急测绘服务,满足人民安全保障的新需求。
第四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视察广东、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决策部署和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基础测绘工作及市委“1146”工程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发展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以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一核一带一区”“海洋强市”等重大战略为核心,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对自然资源管理履行“两统一”职责的支撑作用,推进测绘强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支撑发展。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双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强化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准确把握东翼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四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准确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
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准确把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管理新需求,进一步做好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改革,发挥基础测绘支撑作用。
——统筹建设、共建共享。将基础测绘放在自然资源整体业务布局中统一谋划,部门协作,加强规划、计划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搭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生产单位和应用单位之间有关基础测绘地理信息获取、生产、提供、利用、维护的良性循环和共享共用机制,促进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的全链条衔接和共建共享,提升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积极创新、深化应用。积极谋划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技术体系、服务方式等,推进业务转型和机制改革,完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依法履职、加强管理。依法实行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要求,履行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职责,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生产、使用、质量、保密等方面的监管,保障测绘地理信息安全。
三、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初步建成全市统筹、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高效服务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升级时空基准网,建成空间基础地理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库,优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测绘管理机制体制,有力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广泛服务社会民生,为实现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完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升级时空基准网,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建设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的测绘保障体系。同时积极探索、逐步推动按尺度分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向按地理实体分级的非尺度基础时空数据库、专业队伍测绘向以专业队伍为主的众源测绘、固定产品提供向典型产品加按需组装与自动综合服务方式转变。
——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搭建可扩展、可调整的应用服务框架,建立空间基础地理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库,创新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深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横向上,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及相关部门业务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纵向上,服务自然资源领域及相关单位业务化运行,满足省市县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和决策需求。最大程度发挥地理信息成果的综合效益,提升服务效能。
——健全应急测绘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建立适应本市实际情况的应急测绘预案,明确应急响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急测制和更新等应急保障措施,提升响应能力。
第五章
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现代 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 测绘基准体系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测绘基准是进行各种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和起算面,是确定地理空间信息的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的基础,是表示地理要素在真实世界的空间位置的基准,对于保证地理空间信息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的整体性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基础测绘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指出,全面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要以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为主要成果内容。《规划纲要》要求,到 2020年,形成覆盖我国全部陆海国土,大地、高程、深度和重力控制网四网结合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体系及提升卫星测绘服务能力等。“十四五”期间要夯实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STCORS 基准站网,并推进现有基准站的整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提升卫星定位应用服务能力;继续加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建立完善测量标志管理制度。
(一)基准站维护与应用
规划期内,改善基准站软硬件设备,对不支持北斗三代定位系统的基准站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我市基准站网与广东省基准站网融合,积极推进全省时空位置“一张网”应用服务,落实我市自然资源系统内现有建设的 11 个基准站点开展评估整合共享工作,与汕头现有的 20 2 个 GDCORS 基准站点进行并网共联,建设汕头市连续运行卫星导航系统(STCORS),与潮州、揭阳等地级市基准站实现数据共享,实现STCORS 市域全覆盖、无死角、高精度服务。在完成北斗地基增强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卫星定位坐标实时服务系统,实现卫星定位坐标实时服务与 STCORS 北斗卫星定位服务的融合。继续加强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基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 STCORS 北斗卫星定位应用服务水平。
(二)
测量标志保护
《测绘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检查、维护永久性测量标志”。
规划期内,做好测量标志日常普查工作(见附件 3、附件 4),将相关普查工作融入到自然资源现有系统中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宣传力度,在小学、人流密集区域的标志点设置宣传牌,把“保护”与“宣传”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测量标志的保护意识;原则上各测量标志每年巡查抽查一轮,县级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由县区按要求开展,鼓励有条件县区借助智能芯片,实现智能无人化实时动态巡查。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并在经济、国防、民生等领域产生
广泛应用。《测绘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获取、处理、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定期更新,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十四五”期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需求,完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重点区域水下地形数据、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获取与更新,建立完善持续更新机制,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度和现势性,保障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
(一)高分辨率遥感 影像获取与 更新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因其细节丰富、形象直观、连续性强的地理信息展示能力,快速、有效的获取能力,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应急救援等众多行业、部门广泛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维护和地理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测绘条例》规定“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实施 1:2000 至 1:500 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的测制和更新”。“十四五”期间,针对自然资源管理、重大战略实施等需求,在省市统筹下,持续做好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更新工作。
规划期内,全市优于 0.05 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和更新一次,同时在省级统筹下,实现全市范围优于 0.2 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规划期内省级下发一次,优于 0.5 米、1 米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优于 2 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每年省级下发更新,可根据当地经
济发展需求,实时开展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更新。加强广东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市、区(县)级节点建设,获取与分享可控、高频率、高质量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数据,统筹全市遥感影像数据,促进资源共享和行业应用。
(二)基本 比例尺地形图测制 与更新
大比例尺地形图因其位置精确、内容详尽,被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和自然资源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等众多行业、部门所需要。根据《基础测绘条例》规定“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实施1:2000至 1:500 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的测制和更新”,《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继续做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更新”。
规划期内,汕头市全域 1:500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更新一次(见附件 5),并根据 1:500 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制作 1:2000 大比例尺地形图,同步进行地形图数据入库。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可充分利用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相关成果。规划后期按需对 1:500 大比例尺地形图、1:2000 大比例尺地形图变化区域进行更新,实现全市范围内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年度更新或动态更新。
(三)三维 基础 地理 信息数据获取 与更新
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提出,自然资源管理要由二维系统变成三维系统,解决自然资源调查、确权和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等问题。2020年 5 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建设的通知》,提出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并持续更新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形成基于三维空间的自然资源数据一体化展示和分析能力。建设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其展示分析能力,模拟自然资源在地理空间的真实情况,还原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从技术层面助力自然资源管理维度升级,更好地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监测、规划管控、开发利用、保护监督、生态修复、灾害防治、执法监察等,为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草”全空间全要素立体管理创造基础条件,为自然资源三维空间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科学化决策、现代化规划、立体化利用提供有力的基底数据和技术支持。
规划期内,全市范围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一次,构建覆盖汕头市全域的全空间、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实景三维模型采用倾斜摄影技术,分辨率 1.5cm。规划后期按需对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实现全市范围内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更新或动态更新。
(四)重点区域 水下地形 数据获取
水下地形测量通过精确测制水下地形图,为水文水资源评估、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保障。根据《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 年)》要求,到 2020年应“启动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
规划期内,开展韩江干流及下游三角洲(梅溪、新津河、外砂河、莲阳河、南溪、义丰溪)、榕江、练江水下地形测量(见附件 6),获取水下 1:2000 大比例尺地形数据,为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
及河道生态保护、灾害预防等工作提供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五)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
汕头市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全市海域面积约 4424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217.7 千米,占全省的 5.3%,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汕头市共有海岛 180 个,其中居民岛 5 个,最大海岛为南澳岛,岛岸线长 81.4 千米,南澳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汕头市海岸线曲折,河流众多,形成大小河口港湾 66 处,全市适合建港深水岸约 28 千米,可建 1-10 万吨级的码头泊位。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精神,以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省委军民融合政策、省政府有关会议决策部署等,要求统筹陆海测绘基准建设,开展海岸带、近岸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测绘,加强陆海地理信息采集、融合、共享与应用,为“智慧海防”建设,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工作提供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规划期内,在充分利用省级获取的 1:10000 比例尺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对重点近岸海域和重点岛礁开展 1:2000 海岸带水下地形测量(见附件 7),满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智慧海防等需求。
三、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 《测绘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获取、处理、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基础测绘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在基础测绘活动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 年)》要求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及应用;全面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要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主要成果形式,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联动更新。《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指出,基础测绘生产已实现由重点围绕地图测制更新等向重点围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更新等的转变。“十四五”期间,要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性地位,不断丰富信息资源,保证其接续性发展,支撑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数字汕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根据《汕头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19-2021 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汕头市“数字政府”技术架构中应用支撑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基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全省统一的省、市、区(县)多级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
息数据共享与服务,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一张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数据。《汕头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19-2021 年)》要求,落实省对于打造全省通用的空间地理公共支撑和综合应用平台“粤政图”的工作要求,完善“数字汕头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提供地图产品、地图工具、个性制图模板和及时、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服务,实现空间地理数据管理“仓库化”,平台应用“超市化”。推动“数字汕头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在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水政执法、应急测绘、河湖监管等工作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空间地理信息支撑政府决策作用,强化空间地理信息支撑决策能力。
1.平台升级优化
规划期内,对支撑平台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升级优化,包括网络、存储、安全防护、配套软硬件等,采用逐级向上融合共享的模式与国家、省、县节点联通,通过软件系统共享、功能复用、专业开发等方式完善平台功能,实现平台应用“超市化”。周期性发布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并探索建立地理信息要素变化快速发现机制,丰富数据来源,及时在线联动更新关键、重要信息,不断提升地理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保障平台高效运行,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进行对接,在线共享各类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通过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用户深层次应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空间地理信息支撑作用。
平台功能建设
规划期内,拓展浏览、查询、检索等基础性功能的应用对象,增加对比分析、变化提取、专题统计、地图工具等专业功能,完善数据发布、用户管理等模块,有条件情况下开发数据管理、成果汇交、成果分发等模块,调整接口设置,便于与其他平台系统对接。有条件情况下可开发移动客户端、小程序等,实现“一源多终端”服务集成,便于用户使用。
平台数据发布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之一,负责专门集中向社会公开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领域可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专题地理信息。发布内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三维数据,以及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可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其他地理信息数据。同时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以外的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在线专题地理信息服务。发布内容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类分级审查。
规划期内,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数据每季至少发布一次,遥感影像数据每年至少发布一次,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规划期内至少发布二次,三维数据规划期内至少发布一次,其他地理信息数据按实际情况及时发布。
平台运行维护
规划期内,建立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保障机制,28 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本级节点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尝试创新运行维护保障模式,探索建立运行维护服务社会化机制。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 建 库
规划期内,建设更新地名地址数据库、行政界线数据库,并与省级联动,集成最新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建立地理信息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库,为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库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地名地址数据更新建库
规划期内,在“数字汕头”地名地址建设成果基础上,融合“一村一镇一地图”工程地名地址成果,收集民政部门的地名信息和公安部门的地址信息,更新、补充、完善市级地名地址数据库,逐步实现市辖范围精细化地名地址全覆盖。建立中心城区 POI 采集和地名地址更新机制,实现地名地址数据年度更新和动态更新。
行政界线数据更新建库
规划期内,融合自然资源部门的“三调”界线和民政部门的勘界成果,建立更新行政界线数据库,为政务管理提供基本行政区域框架网格。3..“ 天地图 ·汕头”数据 融合 及应用示范
“天地图”数据融合是将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如不同比例尺的 DLG 数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等,进行分析比对,从中选取表达准确、现势性好、精度高、内容全的要素进行合并、处理,使其现势性、准确性、丰富性都达到最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矢量数据融合更新;2)地名地址与兴趣点融合;3)影
像融合更新;4)矢量电子地图生产;5)影像电子地图生产;6)应用示范。
规划期内,开展“天地图·汕头”数据融合两次,依托在线地图服务平台,开展天地图应用示范,为应用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的底图数据,向社会公众展示政府工作部署及重大战略成果和建设成就。
4.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 和一村一镇一地图工程维护更新
规划期内,“数字潮阳”、“数字澄海”、“数字潮南”、“数字南澳”地理空间框架维护更新工作参照“数字汕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要求开展。结合各部门、各乡镇用图特点和需求,按需更新“一村一镇一地图”产品,鼓励在既有地图成果基础上积极创新,为各部门提供专题性更强的地图产品。
(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
根据《汕头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19-2021 年)》要求,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信息库等公共基础信息库建设,为政务应用提供权威规范的人口、法人单位、多维度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支撑。
规划期内,按“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和统一标准开展数据生产更新和数据治理工作,初步建成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立持续更新机制,实现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共治共享和平台应用,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一张图”。
四、基础测绘 保障 能力 建设 《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 年)》指出,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形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既要提高地图保障服务能...
第二篇:2021年关于“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021年关于“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文
按照《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XX〕xx号)要求,为做好我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xx区自然资源厅关于基础测绘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分析发展基础、把握发展趋势、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提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按程序报批并印发实施。
(二)编制原则
准确把握发展需求。认真梳理我县“十三五”期间基础测绘取得的成果,分析“十四五”期间基础测绘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新要求。体现自然资源管理要求。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行使,准确把握我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所有者权益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新需求。将基础测绘工作放在全县自然资源管理整体业务布局中统一谋划,既注重基础测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又注重其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衔接和协调。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针对我县基础测绘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协同更新”的原则和“一库多能、按需组装”的定制化服务能力要求,统筹谋划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基础测绘转型升级。落实科学务实工作作风。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全面规划和重点突破相协调、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注重规划的落地实施,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为20xx—20xx年。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xxxxxx县行政区域xx个镇x个乡xxxx.xx平方公里。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测绘调查研究,对基础测绘现状、测绘基准、投入和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摸清全县基础测绘成果家底,开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基础测绘实施情况的评估,总结我县基础测绘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短板、找出差距、提出建议。
(二)开展专题研究。针对目前我县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全面融入自然资源工作大格局,立足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现有基础与技术优势,探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如何全面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政府部门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三)提出规划目标。针对我县基础测绘工作存在的短板,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量力而行、避免重复测绘等原则,凝练提出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xxxxxx县“十四五”基础测绘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四)起草规划文本。编写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应包括规划背景、发展趋势及需求分析、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经费预算、保障措施等内容。
五、时间安排
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XX年x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文本编制、修改完善、论证报批四个阶段。2021年x月底前完成规划文本编制及修改完善,2021年x月底前完成报批工作。
(一)前期准备(20XX年x月—20XX年x月)
1.制定工作方案(20XX年x月)。制定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主要任务、进度安排等内容。
2.开展需求调研、分析(20XX年x月—20XX年x月)。
开展县直相关单位调研。对基础测绘成果有需求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如县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相关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十三五”对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情况,“十四五”对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需求(数据类型、数据精度、更新频率等)、地理信息服务的主要需求,特别是比例尺、地理要素、产品模式、数据标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意见建议。
开展本局相关股室调研。到本局各股室开展调研,了解“十三五”期间重点业务开展对基础测绘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期间对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需求(数据类型、数据精度、更新频率等),信息化平台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及意见建议。
开展乡镇经验调研。选择x-x个乡镇开展基础测绘规划调研,重点调研当地新型基础测绘技术体系、按需测绘机制、按地理实体分级的非尺度基础时空数据库建设、基础测绘成果应用服务、“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等内容。
3.开展实施情况评估(20XX年x月—20XX年x月)。开展“十三五”期间xxxxxx县基础测绘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摸清现状、总结问题、提出建议。
(二)规划文本编制阶段(20XX年xx月—2021年x月)
1.专题研究(20XX年xx月—20XX年xx月)。围绕xxxxxx县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2.起草规划文本(2021年xx月—2021年x月)。起草规划文本。围绕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和成果应用,因地制宜编制起草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包括规划背景、发展趋势及需求分析、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经费预算、保障措施等内容。
编制必备图件。包括测绘基准图件、基础测绘成果种类及覆盖范围图、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情况图、规划期基础测绘成果覆盖范围图、工作计划覆盖范围图等。
撰写规划编制说明。对规划编制的依据、任务、必要性、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编制过程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情况等问题进行说明。
(三)修改完善阶段(2021年x月—2021年x月)
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召开专家论证会等多种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发县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修改形成送审稿。
(四)论证报批阶段(2021年x月—2021年x月)
1.论证评审(2021年x月)。邀请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县直有关部门专家对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送审稿进行论证评审,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修改完善。
2.规划报批(2021年x月底前)。2021年x月底前,按照规定程序完成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报批,上报xx县人民政府审批,并印发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测绘地理信息股、政策法规与执法监察股、财务与资金运用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所有者权益股、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保护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股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测绘地理信息股,具体负责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
(二)择优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专业性强,且编制过程中涉及涉密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我局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择优选定规划编制队伍。
(三)落实工作经费。xxxxxx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约xx万元,列入我局2021年财务预算,争取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篇:局机关:XX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六是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刚刚起步,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各类事故灾害风险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我市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量多面广,再加上一些地区、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容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市应急管理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承担着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监测和应急科技支撑建设等很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事故总量偏大,2016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1起,占全省3.25%;2017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8起,占全省3.95%;2018年发生生产事故196起,占全省3.19%;2019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6起,占全省3.69%。二是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具体如下:2016年3月4日,仁化县狮井石灰销售部发生一起较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6年12月21日,新丰县105国道2388KM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年07月07日,X338县道5KM+900M黎口勋口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3人当场死亡;2017年12月27日,韶关市新丰县发生一起道路运输行业道路运输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8年2月5日,在广东韶钢松山7号高炉发生煤气泄漏事故,造成18人中毒,其中8人死亡事故;2018年07月27日,韶关市翁源县官渡利龙路段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人死亡。201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20年01月02日,韶赣高速499KM(珠玑收费站出口前50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2020年1月10日,广乐高速公路北行78公里+25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三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事故多发;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四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五是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六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应急管理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促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2.分类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1)亿元全省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4)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待省明确相关控制指标后再完善具体数据)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打造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将根据省“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内容及我市下一步重点工作适当调整)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协调。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立完善全省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
1.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级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3.健全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落实灾区统一指挥事故救援、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等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
(三)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
1.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2.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3.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
(四)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
2.推进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
3.强化督查、巡查,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推进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
1.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2.尽快修订各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
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订、改善提升作用。
(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着力化解安全风险,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3.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
4.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七)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2.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
3.对我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小区划图的应用。
4.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5.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
6.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7.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8.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积极研究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
(八)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加快消防救援体制改革,加强消防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探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
2.建设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配齐配强设备设施,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功能,尽快提升战斗力。
3.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能,扩展增强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4.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矿山、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各地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探索灾害风险防范有效保障模式。
5.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优化储备方式,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特别是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健全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九)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基层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举办应急管理大讲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
2.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3.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执法检查计划,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完善调查评估统计制度,整体提升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统计分析评估水平。制定事故灾害调查处理和监督落实办法,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红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
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能力“六有”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灾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
5.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立足承担市委、市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统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全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重点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市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三)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落实项目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力争到2023年,建成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六)抗震防灾能力建设工程。
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对已查明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威胁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县城、集镇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治理;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衔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二)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加快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第四篇: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测绘活动的监督管理,保证测绘成果质量,维护测绘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必须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测绘活动。
个人和未取得测绘资质的单位不得从事测绘活动。第三条 国家测绘局负责全国测绘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
第四条 测绘资质许可应当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测绘资质的专业范围划分为: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海洋测绘、测绘项目设计、境外测绘。
测绘资质各个专业范围的等级划分及其考核条件由《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规定。
第二章 资质许可
第六条 国家测绘局负责甲级测绘资质申请的审查和颁发《测绘资质证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甲级测绘资质申请的受理和初审。
驻京中央国家机关所属测绘单位甲级测绘资质申请的受理、审查、颁证工作由国家测绘局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申请的受理、审查和颁发《测绘资质证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设区的市(州)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和初审本行政区域内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申请。
国家测绘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示测绘资质许可的依据、条件、程序和期限。
第七条
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有与申请从事测绘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三)有与申请从事测绘活动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四)有健全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和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五)具备申请从事测绘生产相适应的保密条件;
(六)有固定的住所和满足测绘生产需要的办公设施。第八条 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设立保密工作机构,配备保密管理人员。对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和信息系统采取安全保密防护措施,在涉及国家秘密的部位设置保密防护设施。
第九条
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填写《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内容,以数据电文方式在国家测绘局网站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进行在线申请。
第十条 初次申请测绘资质和申请测绘资质升级、增加业务范围以及测绘单位因实行部分转制、结构调整、合并重组形成新的测绘单位需要重新申请测绘资质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符合国家测绘局规定样式的《测绘资质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任命或聘任文件;
(四)符合规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和任职资格证书、任命或聘用文件、社会劳动保险、劳动合同、毕业证书、身份证等证明材料;
(五)当年单位在职测绘从业人员名册;
(六)符合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测绘仪器检定单位出具的检定证书、购物发票等其他证明材料;
(七)测绘质量保证体系、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等证明材料;
(八)单位住所及办公设施证明;
(九)可以反映本单位技术水平的测绘业绩证明材料;
(十)《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要求的其他材料。第十一条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测绘资质受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或者申请单位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其申请。否则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由测绘资质审查机关或其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测绘资质审查机关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依据本规定,测绘资质申请经下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的,初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并将初审结果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申请单位符合法定条件的,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作出准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于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单位颁发《测绘资质证书》。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应当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理由。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将通过测绘资质审查的决定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国家测绘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专业的资质许可实行数量限制。
第十六条 《测绘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由国家测绘局统一印制,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为4年。编号形式为:等级+测资字+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顺序号。
第十七条 测绘单位申请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变更申请文件;
(二)变更事项的证明材料;
(三)相关主管部门对变更事项的批准文件;
(四)测绘资质证书正、副本。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第十八条 《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测绘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
对在《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信用档案无不良行为记录且继续符合测绘资质条件的,经测绘资质发证机关批准,有效期延续4年。第十九条 测绘单位自取得《测绘资质证书》之日起,一般2年后方可申请升级。
初次申请测绘资质最高不得超过乙级,且不考核其测绘业绩。
申请的测绘专业只设甲级的,不受前款规定限制。第二十条
申请升级的测绘单位在申请之日前2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予批准升级和增加测绘业务范围:
(一)采用不正当手段承接测绘项目的;
(二)将承接的测绘项目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三)一个测绘项目成果质量批不合格的;
(四)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测绘资质证书的;
(五)允许其他单位、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测绘项目的;
(六)不良信用记录未修复的;
(七)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 测绘单位在领取新的《测绘资质证书》的同时,须将原《测绘资质证书》交回发证机关。
测绘单位遗失《测绘资质证书》,应当及时在公众媒体上刊登遗失声明,并持单位介绍信、公告副本、补证申请等到发证机关办理补证手续。发证机关应当在2日内办理完毕。
第三章 注册
第二十二条 测绘资质注册时间为每年的第一季度。测绘单位应当在注册期内按本规定的要求向负责测绘资质审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进行注册。
注册是指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对测绘单位进行书面形式的核查,确认其是否继续符合现有测绘资质的基本条件,以及对违反测绘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做出的处理。
取得测绘资质未满一年的单位,不参加注册。第二十三条 测绘资质注册核查的主要内容:
(一)单位性质、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及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情况;
(二)相应测绘资质标准符合情况;
(三)完成的主要测绘项目及测绘成果质量情况;
(四)测绘单位信用情况;
(五)违法测绘行为被依法处罚情况。第二十四条 测绘资质注册程序:
(一)测绘单位上网登录《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填写《测绘资质注册报告书》有关内容,准备有关材料,并在注册期内按规定报送相应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核查有关材料;
(三)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注册条件的,予以注册;对缓期注册或不予注册的,应当向测绘单位书面说明理由;
(四)统计汇总注册情况,并及时将注册结果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五)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公布注册结果。《测绘资质注册报告书》、测绘资质注册专用标识样式由国家测绘局统一规定。
第二十五条 测绘单位进行注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测绘资质注册报告书》(一式三份);
(二)《测绘资质证书》全部副本;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缓期注册:
(一)未按时报送注册材料的、注册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二)应当变更的事项未变更的;
(三)未按规定登记测绘项目的。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注册材料弄虚作假的;
(二)不符合相应测绘资质标准条件的;
(三)单位信用不良,被投诉且造成较大影响,并经核查属实的;
(四)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给用户造成损失且情节严重的;
(五)缓期注册的测绘单位逾期未整改的;
(六)有严重违反测绘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缓期注册的期限为3个月。缓期注册期间,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测绘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符合规定的,予以注册。
缓期注册和不予注册期间,测绘单位不得承揽测绘业务。
第二十九条 测绘资质发证机关对1年内未参加注册的测绘单位予以公告;对2年内未参加注册的测绘单位,注销其《测绘资质证书》。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测绘资质监督检查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测绘单位提供从业人员名册及工资表、测绘仪器的购买发票及检定证书、测绘项目合同、测绘成果验收报告、保密管理制度、测绘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有关材料;
(二)纠正测绘单位违反测绘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行为。
测绘资质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对测绘单位从事测绘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归档。
第三十一条 测绘资质监督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测绘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测绘单位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协助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测绘资质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的处理结果向被检查单位和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 测绘单位违法从事测绘活动的,其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将测绘单位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或建议告知该单位的测绘资质审查机关。
第三十三条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将测绘单位的信用信息纳入测绘资质监督管理。
取得《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测绘资质审查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单位信用信息。
测绘单位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公布和使用等办法由国家测绘局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 测绘单位实施测绘项目前,应当根据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对测绘项目进行登记或者备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拖延或者拒绝测绘单位进行测绘项目登记或者备案。
未按规定进行测绘项目登记或者备案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测绘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当作为不良信息记入信用档案。
第三十五条 任何部门、任何地方不得对已经取得《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重复进行测绘资质审查发证。
已经取得《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在当地或者异地重复申请《测绘资质证书》。
第三十六条 取得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与承担测绘生产任务的涉及国家秘密人员签订岗位保密责任书,明确岗位保密责任,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的保密教育培训。
涉及国家秘密人员应当熟悉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岗位保密责任书的要求,履行保密义务。
第三十七条 取得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保密测绘成果,健全测绘活动中的保密管理制度,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测绘单位违法从事测绘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测绘资质发证机关应当注销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证书》:
(一)《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测绘单位依法终止的;
(三)测绘资质审查决定依法被撤销、撤回的;
(四)《测绘资质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五)测绘单位在2年内未承担测绘项目的;
(六)测绘单位连续2年不予注册的;
(七)测绘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注册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测绘资质证书》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测绘单位不再符合相应测绘专业范围或者资质等级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降低其测绘资质等级或者注销其《测绘资质证书》。
第四十一条 取得测绘资质许可的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六、三十七条的,责令改正,并由发证机关在全国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测绘资质的申请、受理和审查另行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二○○八年 月 日起施行。国家测绘局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发布的《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二○○五年六月十五日发布的《测绘资质监督检查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晋城市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发文单位: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晋市政办〔2007〕67号
发布日期:2007-6-20
执行日期:2007-6-2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晋城市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2006-2010)》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晋城市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基础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工作,是为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宏观调控,科学决策,行政管理,规划建设,为经济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我市基础测绘工作既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根据《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确定“十一五”时期基础测绘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对我市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山西省测绘管理条例》规定,以及《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基础测绘“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关于省、市、县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的法定要求,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基础测绘需求的实际情况,依法编制本规划。
一、编制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的依据
1、《测绘法》第十一条规定:“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国家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本法所称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五条规定:“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周期根据不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
2、《山西省测绘管理条例》第八条按照分级管理的制度,明确规定了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负责基础测绘的具体内容。第九条规定:“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定期更新制度。省级基础测绘成果10年更新一次,市(地)、县级基础测绘成果5年更新一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规划、计划的编制工作,并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省级财政对于贫困县的基础测绘应当予以支持”。第十一条规定:“省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会同的有关部门编制全省卫星遥感资料购置与航空摄影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测绘工作的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加大测绘统一监管力度,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测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测绘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发展开放型测绘,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为国际测绘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要高度重视测绘工作,搞好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不断提高测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按照测绘法的要求,把测绘工作规划好”。
(三)有关政策规定
1、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山西省测绘局《关于加强基础测绘计划管理的通知》;
2、山西省计委、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测绘局《关于全省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和建立更新机制的若干规定》;
3、《山西省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办法》;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基础工作的意见>》;
5、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基础工作的意见》。
二、“十五”期间的主要进展
基础测绘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十五”期间,晋城市国土资源局按照我国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了“十五”期间对基础测绘的管理职能及工作任务,理顺了相应的经费投入渠道,建立基础测绘投入机制,彻底改变了基础测绘滞后于经济建设需要的被动局面,圆满完成了基础测绘各项任务,实现了测绘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902万元,完成了全市166.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比例尺地形图2667幅、9490平方公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415幅。
(一)市级基础测绘
2003年,市级投资245万元,完成了市区160平方公里航摄,78.5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1259幅和1:1000基础测绘图315幅。
2005年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全市9490平方公里1:10000正射影像图和数字线划图各415幅。
(二)县级基础测绘
县(市、区)2005年共投资337.2万元,完成了88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1408幅。其中泽州县投资55万元完成18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288幅;阳城县投资70万元完成县城20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320幅;沁水县投资45万元完成县城10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160幅;陵川县投资97.2万元完成县城20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320幅;高平市投资70万元完成20平方公里1:500基础测绘图320幅。
(三)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
按照“需求牵引,共建共享”原则。我们积极推进基础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为农业、环保、旅游等行业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保障。
1、1:500基础测绘成果不仅为数字国土工程、地籍管理、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施工放样、地名管理、电力、通讯、移动的信息化管理、车辆实时导航等方面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同时在环保部门的蓝天碧水工程以及创造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以及我局的地籍管理、土地登记发证、黄华街西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签订拆迁协议前期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1:10000基础测绘成果为政府宏观决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发展旅游、交通选址、灾害监测与预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在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项目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四)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一是1:1万基础测绘立项周期长,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二是市县政府对基础测绘工作依法纳入政府规划和预算认识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建立定期更新机制,部分地区基础测绘图现势性较差,难以满足当地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三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社会化应用还不够广泛,公共产品不够丰富,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四是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和信息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基础测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需求分析
“十一五”是我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对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宏观调控、规划与管理,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及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智能交通,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构筑公共应急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基础测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只有加快我市基础测绘建设步伐,实施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获取航空航天遥感资料,及时更新基础测绘成果,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基础测绘提供的客观、现势的地理信息,能全面反映我市土地、矿产、水利、旅游、文化、教育、人口等资源状况以及基础设施情况,各级政府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地实现科学的开发和合理配置资源,准确地把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土地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科学决策。各级政府在实施城镇化和中部崛起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区域经济进程都需要基础测绘为之提供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二)社会信息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我市各部门为满足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要,都在酝酿或实施专业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因此,建设统一标准的、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市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这个平台将为我市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金土工程、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将有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市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的周期性获取机制,加快不同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步伐。
(三)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交通运输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实现集约、系统、协调、高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十一五”期间将按照我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有针对性的安排好基础测绘计划。
(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在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带动和辐射的作用,城市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镇要发展,测绘须先行,城镇规划的水平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四、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基础测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础测绘工作,以建设和谐晋城、实施“中部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新型工业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等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统一监管,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构建信息化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晋城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初步建立全市基础控制网体系;
——加快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采集与更新,建成覆盖全市的多数据源、多尺度、多种类、多分辨率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体系;
——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力度,加快市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发服务体系;
——依法完成市、县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任务,建立定期更新和经费投入机制。
五、主要任务
(一)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和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开展9490平方公里基础控制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空间大地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市的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二)平丘地、交通干线、矿产资源分布区、旅游规划区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绘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
(三)市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更新,面积78.5平方公里。
(四)编制全市行政区域地图册、挂图制作。
(五)测量标志管理与维护。
(六)数据库维护。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统一监管
市、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测绘法》和《山西省测绘管理条例》规定,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的统一监管力度。各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基础测绘工作的意见》规定,结合我市基础测绘“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强化基础测绘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加强需求调查和重大问题研究,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计划,报本级政府批准并报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列入同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加大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力度
基础测绘是公益事业,属于政府行为,依法纳入本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测绘法》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规定和省发改委《关于加强基础测绘计划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建立健全本级基础测绘定期更新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实现本级政府公共财政的稳定投入和持续增长。对于需求迫切的重大基础测绘工程,要积极争取本级公共财政的专项支持。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财政厅《山西省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坚持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测绘经费管理体制,强化基础测绘的计划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健全基础测绘经费的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三)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市、县(市、区)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领导和统一监管,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省、市、县三级基础测绘工作的协调发展。按照“需求牵引,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公共安全、城建、规划、民政、水利、地震、交通、林业、电信、能源等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分工合作、互利互惠、顺畅高效的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基础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四)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各县(市、区)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基础测绘规划和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强规划、计划、预算以及项目实施的有机衔接,科学确定评估指标和内容,形成规划与计划执行的监督、绩效评估工作体系,使计划内容和经费使用更加合理,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