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最终定稿)

时间:2019-12-01 18: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

第一篇: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考生来源也逐渐多样化, 多样化的生源使得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难度不断加大。文章根据多样化生源在学院一年的表现, 从课程、基本行为规范建设、业余时间等19个项目调研分析, 得出他们的学风建设现状, 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的学风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同时, 高考生源数量整体逐年减少, 招生制度不断改革。高职院校为抢夺生源各显其能,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在统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口单招, 生源主要来自各类中专生、技校生等;提前单独招生, 主要是在高中生高考之前的一批考试;统招生, 正式参加高考的学生;注册入学, 由高职院校自行设定的入学条件等招生种类。由于高职院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日渐减弱, 入学种类复杂, 从而造成高职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学风问题日益凸显, 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 如何加强和改进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风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现状

本文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477名在校生为样本进行分类统计, 其中提前单独招生人数108人, 对口单招人数86人, 统招人数283人。对13级学生的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基本行为规范、素质拓展等19个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分析。

第一,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习目的功利性。调查发现, 不同种类生源学生对学院毕业做出要求的科目还是比较重视的, 因为考试通不过不能毕业。为此, 学生有目的性、功利性地去学习, 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毕业, 而对于毕业不做要求的技能证书考试、理论学习的参加人数少之又少。

第二, 挂科率高, 学习态度不认真。在对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对学习成绩不够重视, 对学院奖学金不放在心上, 造成学习通过率低、奖学金空缺等现象。

第三, 基本行为规范有差异, 个人管控能力待提高。对三类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部分数据进行调研, 重点调研了三类学生的胸牌佩戴情况、晚自习扣分情况、缺操情况、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况。

第四, 参与校园活动不够积极, 素质拓展分相对较高。在调研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方面, 发现刚入学时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较多, 但是到大一将要结束时退出社团人数更多。在大一学年结束时发现, 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学生参与社团的比例分别为23.14%、29.32%、79.07%。其中, 统招生人数最多, 参加社团人数的比例却很低;对口单招学生人数最少, 参加社团人数的比例却最高。这说明统招生的活动积极性相对于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积极性较低。这种现象从系部素质拓展积分上可以看出。系部对大学一年级的素质拓展积分要求是每个学期30分, 大一结束时发现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人数的素质拓展积分平均为42.45、35.85、38.5。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素质拓展积分明显高于统招生的素质拓展积分, 这就进一步说明统招生参加校园活动比例低于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从学生获得的院级以上荣誉上看, 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大于统招生的比列。但是, 从参加社团人数看比例都不高, 说明素质拓展积分的偏高是相对而言的, 说明所有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都有待提高。

第五,平时学习时间较少, 娱乐时间过多。笔者对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为学习时间(不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学习时间、网上学习时间、网上娱乐时间(游戏、看电影等)、其他时间(购物、谈恋爱等)。根据调查发现, 学生上网娱乐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学习时间。其中, 提前单独招生学生在图书馆学习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的大于其在其他地方学习的时间;统招生在图书馆学习时间大于在其他地方学习时间;对口单招学生在图书馆学习时间少于在其他地方学习时间。但是, 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学生在网上学习时间是最少的, 他们在网上更多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看电影等。

以上数据分析, 只针对13级在校学生的大一学年, 对其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调查数据可能会偏低, 因为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大二学年报考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等考试, 其他数据分析为正常的数据分析。调研所得数据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同时反映了学生的学风建设情况。从整个数据看, 学院学风建设堪忧。

二、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问题分析

由上述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 各类学生虽然有着相同的年龄阶段, 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 造成他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身心情况也不一样, 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也是多层次的。

第一, 生源地域广, 农村多于城市。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 生源地域更为广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镇和农村, 更多的来自于苏北地区的农村。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兄弟姊妹多, 并且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打工, 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 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 与孩子沟通不够。这些原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等有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 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趋同, 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的多种招生模式, 造成其学生来源也是多样的。而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多种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管理措施, 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一样的,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如对口单招、统招、提前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 学生的基础水平也不一样。在班级分配方面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 目前, 只有对口单招学生进行组班教学, 而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的学生编在同一班级学习, 更有甚者把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注册入学学生放在同一班级内学习。这些现象不利于高职生的培养和学风建设。

第三, 相互推卸责任, 难以形成合力。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相互推委、扯皮现象。专任教师负责教学,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管理, 两者对学生上课中存在的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从未深究, 把这种问题简单地向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反映, 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去管理。同样, 学生日常管理部门对学生学习不用功、日常行为不规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等不和教学管理部门、专任教师沟通, 存在大家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对称的现象, 学校对学生学风建设难以形成合力。

第四, 学业目标不清, 职业规划模糊。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认为混个毕业证就行, 至于怎么学、学什么一概不管, 对专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不主动去了解和咨询专业老师, 对人才培养方案置之不理, 对于毕业要求置若罔闻。其中, 对口单招学生对专业了解多于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生, 但是纪律表现上落后于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生。他们在校三年的学习目标不清晰、未来职业发展模糊, 缺少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造成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把过多的时间用于上网娱乐、玩耍、购物、谈恋爱等方面。

第五, 环境适应性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过惯了中学阶段的紧张、乏味、被动、机械性的学习与生活, 进入大学后突然放松, 加之职业目标不清, 来学校的目的不明等因素, 造成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 如何合理规划自己时间, 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等现象。从调查数据中发现, 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 更多时间用于其他方面。对高职院校学工结合、理实结合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

三、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实践探索

学风建设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做到有的放矢、统一思想, 对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 让学院全体教职工、学生干部、其他同学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共同为学院创建良好的、长久的、具有规章可遵循的学风而努力。

第一, 因材施教, 改革生源多样化办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称[2011]12)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根据提前单独招生学生、对口单招学生、统招学生、注册入学学生等学生的入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距, 根据专业、专业人数等适时组班,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评价等,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共同提高在校生的综合成绩和能力素质, 为学风建设推波助澜, 共创良好的学风氛围。

第二, 培养目标明确, 发展全面的高职人才。加强学风建设, 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 培养出为人诚实、专业过硬、态度认真、生活朴实、心态平稳等优质人才。一是为人诚实。学院要严格考试纪律, 对于考试作弊行为绝不手软,平时要把诚实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加强学生诚实做人的教育。二是专业过硬。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技术满足于考试及格等现象, 学院要通过专业社团指导, 各类技能大赛等载体, 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三是态度认真。态度决定一切, 在培养学生掌握过硬技术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对有些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却得不到用人单位重用的现象, 学院要模拟职业环境,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让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人才的要求及早融入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形成态度认真、做事稳重的工作作风。四是生活朴实。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居多, 同时是家庭独生子女的也居多, 学生吃喝不愁, 造成生活攀比、贪慕虚荣的心理。学院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 开展比学习、比活动、比荣誉等良性互动活动。五是心态平稳。现在学生入学基本都做心理测试, 越来越多的学生呈现出心理素质低下、浮躁不安、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这些因素不但影响学风建设, 更危及到学院的安全稳定, 为此, 学院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技术过硬的心理指导教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 加强制度建设, 责任落实到人。构建科学的学院、系部、班级管理模式, 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学风建设, 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清晰、运转顺畅、灵活高效的学风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 学院党政直接负责, 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制, 建立完善的学风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学风建设工作计划, 分配学风建设工作任务, 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系部党政领导共同负责, 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任务, 根据系部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系的学风建设工作计划, 任务分配到人, 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 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 尤其是系部学生会组织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动态掌握学生近期状况, 党政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深入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社团活动、定期找学生谈心, 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在班级层面, 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委、团支部的作用, 利用好宿舍长、积极分子的作用,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管理办法, 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四, 提高教职工素质, 建立激励措施。提高教职工职业素养、完善教职工工作激励措施, 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 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专、能力强、勇于担当奉献的教师队伍, 以其为榜样引领学生学风建设。其次,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等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通过各种平台, 请专家学者进校为其提供业务培训, 提高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学校, 参加校外的各种业务能力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的会议、论坛等, 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总之, 加强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务必根据多元化生源的实际情况, 把学风建设落到实处。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具体措施和提高学风建设的实效性的对策, 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懂管理、精技术的企业一线需要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培养新型人才也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峥.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3,(11).[2]孙勇.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4,(27).[3]戚燕.高职院校学生晚自习探讨[J].时代教育, 2013,(23).[4]全继刚.高职院校多生源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1,(32).[5]魏涛, 韦秀英.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7).

第二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建设课程资源、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数据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人才队伍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适应高职院校其他各建设的发展形势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比起本科院校来说一般规模较小,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有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还在初步阶段,这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长远规划与建设的有利一面,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短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会达到充足的水平。但是,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发展不是人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使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发挥到何种程度。”[1]也就是把现有的东西的功能发挥到尽致就是发展,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类型倾向于形象化学习的类型,这一点对实际操作和演示的需求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大的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网上要有很多的影像学习资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终身学习,高职信息化建设应该给毕业生的终身提供有力支撑。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以上鲜明特点,根据其特点,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建立院校级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院校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高级别的领导机构,各部门各自用自己用惯的信息系统,不愿意更换信息系统,部门之间形成壁垒,产生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互通不畅,信息共享困难,作成不应有的浪费。所以,一定要建立院校级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涉及院校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事务,使信息化建设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下顺利推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工作流程优化,必然会导致责权的重新组合、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意味着革新,这是是信息化革命,既然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2],所以要痛下决心,不惜代价执行下去,否则浪费更大,效率更低、开销也会不断增加,越往后越糟糕。因此,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把院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在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推进下,学校要建立统一符合国家、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标准的基础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样这个才能应用到学校各部门,可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数据库规范制度,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有省(市、自治区)内标准的用省内标准,没有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标准的由学校统一制定,数据库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源分级别共享。

三、建立统一门户网站

从校园网上不论是学生、教职工、校友还是社会人员都能够按用户级别得到有关该学校的信息并能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入学、选课、缴费、成绩查询、看或下载网络课程资源、办离校手续等,教工在网上可以查看人事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图书信息、教务信息等,教工以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务等得到不同权限的操作和查看权。

五、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

校园网络物理中心要早规划早确定,做好全校性的弱电规划,避免搬迁带来的浪费和不便。网络物理中心到各楼宇用光纤有足够带宽,楼内应有足够的信息点,校园内阅览室、实验室、食堂、花园等地覆盖校内无线网络信号。负载均衡,构架专门的视频服务器、点播服务器;以解决外网大量下载造成的网络拥堵现象。

六、建立自动实时收集信息的系统

建立教工、学生等用户的行为信息及时自动汇集到数据中心的实时收集系统,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从数据挖掘中提供决策、管理和时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食堂刷卡消费信息当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情况,给有关部门提供助学金的依据等。

七、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职生的学习类型、思维形式侧重于形象思维,有足够的视频学习资料给高职生的提供比较大的帮助。建设课程资源网站,使学生在校园网很方便的内看到或听到足够的学习资源。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

要使校园网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稳步提高的校园网管理、运行建设的专业化队伍。要从学习培训、参与学术研讨、职称职务晋级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方便,使他们安心从事本职工作,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服务能力。

结束语,根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扬长避短,建立院系级领导信息化建设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自动收集实时信息,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在校生和继续教育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这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杨彩霞,译,21世纪学习的革命,P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17,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3]罗冬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27)。

[4]田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科技资讯,2012(10)。

第三篇: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合理设置和相关职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建议和措施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ang(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Kunming, Yunnan 650211)Abstract: These year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relatively backward.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reasonable setting and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t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se, this thesis has putted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e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setting;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同时,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确保教学、管理和科研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各个高职院校重视及实施。然而,由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学习模仿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一般来说,负责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是诸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类的学校下设业务部门,就工作职责来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应用支持和维护,即依据院校信息化规划和工作安排进行技术实施。就更高层次的立足院校实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实施计划等这些具有学校战略性的工作,业务部门做起来则力不从心,即使勉强为之也很难达到要求,分析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职权和统筹能力决定其无法达到总揽院校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二是业务部门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日常的校园信息环境维护和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难度的技术要求也使得业务部门没有过多精力来全盘思考及研究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兼任组长提高权威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当然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人员构成不科学、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领导小组仅仅起到信息化建设中辅助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把握信息化战略方向、指导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却没有发挥,院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战备规划和建设方案往往还是交由相关业务部门来完成,依据这种缺乏科学论证及评审的规划方案建设校园信息化存在着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信息化机构及职能定位,其职责主要是根据院校办学的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校园信息环境的常规管理和应用支持。还无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现行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也严重的制约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潜能无法真正发挥,校园信息化难以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笔者又实地考察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昆明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及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性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机构,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理念基础。信息化机构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的管理和应用支持,更在于科学规划并指导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新的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的新思路,科学组合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对信息资源及其有效利用进行充分发掘,探索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重新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管理决策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信息机构及其职能。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得以普遍的应用,从而巨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起以网络为构架,以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享和即时学习为理念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教育时空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必须适应变化,在掌握着巨大信息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定位于全面建立校园信息化工作理念,充分统筹应用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信息化。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机构在院校运作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设置权限方面要有更加科学的定位,要把校园信息化纳入院校办学理念,使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引入CIO体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科学的管理机构。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领导决策, 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规划和实施, 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保证。美国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职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建立信息管理CIO体制,这种体制在许多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得以引入,成为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国内一般称为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等。美国《CIO》杂志对CIO 的定义是: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CIO 体制是基于CIO 职位的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和系统之间全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这里有一个高校采用CIO体制的案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教务长任主席,学院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建议,“教育技术委员会”的权限高于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一模式使学院能够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全面进行优化组合,并有效应用于学院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校园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学院办学效果和活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职责除了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策略建议和建设方向的指导外,还包括总体规划指导学院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全面建设发展,对信息和教育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实验、评估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运用效果。在“教育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涵盖33个不同学科的900多门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向世界范围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今天,遍及全世界的许多高水平大学都借鉴或引入了CIO体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的CIO 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引入了CIO的建设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借鉴CIO思想,搭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总体来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借鉴CIO模式,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应包括:

⑴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结合院校实际办学要求,规划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为院校的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设想和依据。

⑵主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决策院校的信息化规划、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及优化信息服务工作。

⑶探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信息化发展策略,对院校不协调的业务管理流程及时进行适应性改进。

⑷对院校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全校性的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工作程序。

5、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的一个模式设想。⑴信息化领导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机构设为校级机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院级领导担任,为院校首席信息主管(CIO)。

职责:全面领导和决策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审议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预算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跟随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整合信息管理流程和运行(服务)流程;全面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等。

⑵信息化评审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审组,该机构隶属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员不但要有信息技术专家,也要有管理方面专家,可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与本校专家共同组成,增加权威性与客观性。

职责: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规划;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检查评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等。

⑶信息化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处),该机构是信息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级别为处(部)级,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职责: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协调和管理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⑷信息化实施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设信息化具体项目,充分用好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职责:在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信息建设方案的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并最终成为用户。

结束语:

信息化机构,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更不可想当然的随意应付,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机构,在其具体管理指导下,才能建设成符合自身管理及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 鑫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5专刊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郑真真、马文娜、张芳 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5卷第33 期

〔4〕王婷婷、阳征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第7 卷第4 期

第四篇: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韦荣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了文化品牌的建设途径以及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品牌建设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本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开展有特色的可持续的文化品牌建设,以积极应对品牌时代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等概念的引申,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一)文化品牌的构成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指文化品牌理念,它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宗旨、校训等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包括文化品牌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所要实现的价值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载体等,它是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为层面是指以组织制度为主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

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包涵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再次,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牌的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二)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品牌是经过长期传承、逐步积淀而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高职院校长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晶,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品牌的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原有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所共同开拓、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文化品牌,以及由这种创造所形成的发展性过程。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深深地根植于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又吸收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蕴含着校本文化传统的优势,无不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品牌的价值与育人

文化育人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具体实践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品牌的受众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意志、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文化品牌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有形展示,文化品牌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关系密切,要通过文化项目活动,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一是注重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在省、全国级的刊物上的宣传,也要注重在本地的有关媒介上的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建成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吸引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站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

近几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贤能人才”为目标,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竞赛”文化品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技能竞赛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今,学生在全国、广东省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名次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获全国首届高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管理模拟项目冠军,201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两个项目一等奖。

(一)以技能竞赛塑造文化品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高职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竞赛源于长期的生产劳动竞赛历史和文化,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技能竞赛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对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大检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说明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技能竞赛上,紧紧抓住“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文化品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有师范教育 “八个一”训练竞赛的传统(每天写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给一句话注音、一次三分钟演讲、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写一篇周记、每学期制作一份手抄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继承学校传统竞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技能竞赛的丰富内涵,力

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崇尚实践、崇尚技能的兴校方针,大力培育竞赛文化。

(二)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就是将技能竞赛贯穿“教学做一体化”之中,就是将技能竞赛内化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依托数量众多、设施齐全、师资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全方位保障、举合力推动竞赛工作开展,在全校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浓厚竞赛氛围。

首先,学校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习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其次,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三)以赛促教

首先,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是激励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而且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其次,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技能竞赛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实习指

导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技能竞赛全员化

技能竞赛全员化就是实现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上,注意避免“应赛教育”的倾向,即避免以竞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在重视参赛选手的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

学校实施技能竞赛全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都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确定几项技能竞赛项目,把技能竞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技能考级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技能竞赛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担任学生参赛指导教师等方式,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将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与技能考试的结合,将技能竞赛与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综合评价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三、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在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尊重规律,崇尚规则。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激励理论、博弈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基本理论,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比如竞赛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手脑并用,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技能竞赛活动制定了许多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有序、健康开展,参赛选手要正确处理公平公正问题,要按照技能比赛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自觉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对尊重规律,崇尚规则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倡导改革,重在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表现在:

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创新精神。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一种特殊的考核,其难度远大于一般的考试,要求思维量很大,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可以说,高水平的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智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正视竞争,更重合作。技能竞赛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教育类比赛活动,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都有获得较高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的肯定与表扬,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技能竞赛对比赛后进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意志力,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技能竞赛中的团体竞赛项目,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队作战。因此,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韦荣,男,出生年月1964.10,籍贯广西柳州,副教授,教育硕士,联系地址:广东河源市东环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17000,联系电话***,电子邮箱wrwm@21cm.com。

第五篇: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 [作者简介]王瀛涛(1964-),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学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地理、旅游教育。(陕西咸阳712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A05)[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2-02实践教学

2011年1月中我们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完成自然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实践教学建立在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础上,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www.xiexiebang.com/中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四种职业能力:一般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一般认知与操作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包括服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即指与社会各方面正常交往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主求职与择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创造能力,即指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改革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旅游管理http://www.xiexiebang.com/cehuigc/专业实践教学是基于旅游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构建,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实验、单项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导游模拟训练、酒店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右表)。“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构建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训练。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知识http://www.xiexiebang.com/falvlunwen/由浅到深,能力由低到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加强。“三段”即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层次而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四域”即不同阶段的实训场所不断变化,包括多媒体教室、旅游景区、实验实训室、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意向就业单位)。

(一)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这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一般能力。初级阶段的实践教学,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了解实训步骤和过程;在旅游景区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锻炼、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学院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到学院周边的景区、景点参观见习,秦俑博物馆、骊山、华清池、大唐芙蓉园、汉阳陵等景点都是学生见习常去的地方。

(二)中级阶段:仿真实训、第二课堂这个阶段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进行,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仿真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首先,模拟仿真实训,一般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完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院已经为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1个,其中茶艺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茶艺学习和表演;调酒实训室有英式和花式两种,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或学生兴趣,选择英式或花式调酒进行实训;客房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中西式铺床实训的需要;学生在中西餐实训室可以进行相应的中西餐摆台实训,锻炼http://www.xiexiebang.com/xiangmuguanli/餐饮服务技能;礼仪实训室,可以训练学生的仪态和姿势,如进行站姿、坐姿、走姿训练以及基本礼仪规范的迎、请、送训练等。此外,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成两个模拟实验室,安装有专门的教学软件,供学生进行电脑模拟演练。一是模拟导游实训机房,如导游课程,安装了360学习软件,通过实景图片再现景区情境,全真模拟景点三级阶梯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力培养主要活动场域高级阶段择业顶岗实习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实习企业集中顶岗实习中级阶段模拟仿真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单项技能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实验实训室旅游景区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观察感知、一般能力多媒体教室“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内涵一览表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下载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论文5则范文

    摘 要:缺乏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滞后,缺少合理规划,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机构不完善等是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论文(5篇)

    摘要: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

    高职学风建设

    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张 力 [摘 要] 当前高职学院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风建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分析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

    张钦军 (1975-),男,汉,山东省寿光市,东营职业学院(邮编:257091地址:山东省东营市黄河路569号东营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硕士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摘要:高职教育逐渐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大......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要]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教......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探索论文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本文试图以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为基础,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