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含五篇)

时间:2020-10-21 13: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第一篇: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是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相关信息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覆盖,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悄然来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与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是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电子技术,在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层面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任务与挑战。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教育信息。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加工研究、应用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即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教育信息及内容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

二、营造高校信息环境,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信息利用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信息载体功能;利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平台,共享相关信息资源与服务。以高校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科学研究活动等建构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体验环境。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媒介,营造高校全媒体传播环境。大学生通过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媒体信息传播等工作,增加自身信息接收的数量,提升自身信息选择、加工、运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扩展信息资源,增加信息服务功能,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和社会信息服务

机构业务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径实现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三、加大信息能力类课程的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为目的,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及电子信息检索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实现文献检索与电子信息检索的创新融合,对公共基础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进行课程改革研究。首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尝试阶段教育、由浅入深的层级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讲授电子信息检索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讲授信息搜集、整合的技能与方法。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高校公选课在提升学生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着的系统规划缺乏,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随意,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选修需求等问题,公选课的信息功能并未充分彰显。因此,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公选课在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的作用是必要的。首先,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 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与转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是由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 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超星尔雅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多学科领域,汇集中外名师,授课内容丰富。充实、完善了公选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扩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涉猎的学科领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积淀。课程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展开,并附有作业、考试、讨论等环节,实现了选课、考试的一体化。由于超星尔雅通识课与公选课课程性质及课程相关要求一定程度的吻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将超星尔雅 MOOC 引入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去。笔者针对自身所在学校的学生就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了解尔雅通识课程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课程资源相关方面完善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借助 MOOC平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二是平台课程课时较多,知识点零碎;三是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淡化;四是网络不稳定,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学生在学习超星尔雅通识课过程中及技术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策略,进而使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彰显。其次,明确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角色,挖掘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能动性,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信息选择分析能力。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公选课有选课人数限制,针对课程性质对选课者进行准入条件限制,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申报及学生初选、补退选流程。因此,公选课具有 SPOC“小规模限制性”等特质,为接下来的具体课程开发及设置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及课程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四、充分发挥

高校图书馆信息库职能,为学生信息搜集、整合、利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引入电子信息资源,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电子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源形式,诸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借阅的时空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树立移动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面向大学生的信息订制服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填写信息预订单,并通过平台在线传送。学生在预约时间内收到渠道多元、分类详细的相关信息。彰显电子信息资源平台的免费下载、阅读、借阅、互动等功能,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效率。成立图书馆新媒体运行工作室,专门负责馆藏信息资源的推送与传播,包括推送馆藏信息更新动态,挖掘新媒体推送功能,创新新媒体推送形式,实现校园媒体与图书馆新媒体运营团队的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工作内容,使馆藏信息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到广大师生面前。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挖掘信息资源、有效分辨虚假信息;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电子检索、计算机应用、自媒体功能学习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信息利用与转化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信息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是信息化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创新者。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有效掌握信息的时效性、时空性等特点,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捕捉能力,在信息利用与转化的过程中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将成为创新高校信息化教育理念,拓宽信息化教育思路,丰富信息化教育内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推进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03-13.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

[3]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4]马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4):60-61.

[5]李海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十大趋势[J].现

代情报,2004(2):75-76.

作者:刘维维 单位:中原工学院

第二篇: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刘 斌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

摘要: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政治人才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我军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在信息化视野下论述了政工人才以信息能力为中心的培育需求,构建了以课程设置为重点的信息能力教学培养体系,明晰了以联训机制为手段的信息能力培养权责,完善了以政策制度为保证的信息能力要素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 政工人才 信息能力

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Liu Bin(the Shanghai Branch of PLA Nang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China)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in information era.How to train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problem for PLA in the 21th century.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is article discuss training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aroun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training put course offered above everything else, clear the training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the means of combined training regulations, improve the guarantee of key element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policy and system.Key words: informationized;Political work talents;information ability

人才培养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提出要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培养高素质新型政工人才已成为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大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力度,才能适应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要求。政工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系统一体的全局观念、开放的世界眼光、复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技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思维和能力。而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培养则是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以能力培育为中心,明确政工人才信息能力需求

增强政工人才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既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政工干部提高信息素质要努力提高四个能力。

(一)培育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努力学习信息知识,包括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认知和方法,了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工作原理及其发展趋势;在捕捉采集信息的方式上,应该做到,及时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微机网络中查找信息、及时从人员交往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工作实践中掌握信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计算机、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信息网络技术,善于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载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二)培育甄别信息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善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关键信息与一般信息;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慧眼识珠的本领,挑选出有用的精品信息,排除无用的“垃圾”信息,从而优化信息环境,切实创造出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长的信息环境。

(三)培育驾驭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谋划决策咨询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指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程序以及分发、传递的各种方法,高效地处理和使用信息;掌握信息作战有关理论,能够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政治工作,特别是能熟练地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政治工作作战指挥,开展网上“三战”。

(四)培育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努力做到“九会”:会操作计算机和外设,会使用公文处理系统,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会网上组织教育,会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会运用网上视频系统开展文化活动,会运用野战无线局域网实施指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军队政治工作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指挥中心等进行建设和管理能力。

二、以课程设置为重点,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学体系

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生成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总体设计,而且需要在微观上有效开展;不仅需要部队搞好人才的岗位锻炼和任职使用,而且需要院校形成适应政工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培训体系和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

(一)注重课程科学设计。适应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需要,要精心设置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突出主干、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的课程设计思路,打破各单位、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课程整体结构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合。要因人而异,优化课程;突出个性发展,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差异培养对象的共同发展。要知行合一,互为佐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二者相互结合,达成理论与实践互为佐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打牢基础,发展个性;既要定位于作战实际需求,为培养对象任职和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又要考虑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对象后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就当前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育的课程设置来说,应着力构建目标聚焦、层次配置、模块组合、轮辐向心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二)着力创新教学手段。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采取开放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以实践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要实行“小班化专题研究式教学”,努力使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强化学院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训练过程,以适应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在授课方式上要增大决策咨询、案例分析、岗位模拟、联教联训、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比重。着力把“应用理论课”打造成一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的“能力培养课”。要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利用各级院校现有通信网、计算机网、数据链及仿真网络系统,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科学编配教学力量。培养政工人才信息化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混合编成的高质量教员队伍。努力培养一支基本素质信息化、能够始终站在军事变革前沿的教员队伍。积极抓好现有教员队伍专业信息素质的继续培养工作,吸收信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学一线。要扩大教员外延,优化教员构成,打破只在院校编制内才算正式教员的传统认识,多渠道并举,让专家型人才为我所用。重视把院校教员放到信息化建设一线锻炼,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双向代职和交流任职工作,安排教员到部队进行课题式调研,掌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增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信息化的教学保障。先进的教学保障手段和设施,是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要重视院校教育保障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教学保障资源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强政治工作模拟系统建设,集中精力开发各类应用软件,依靠这些平台对政工人才进行政治决策、方案评估、情况预测和应急处理等课目的能力培训,提供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提高运用政治工作的能力。要建立完整、先进的大型开放式网络教育系统平台,及时对校园网技术进行升级,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控制中心、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教学站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建好多种政工网络课件库、素材库和试题库,用网络联通院校之间的数字图书馆,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

三、以联训机制为手段,明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联培权责

科学制定联训机制是提高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目标、落实内容、督促教学、检验效果的有力举措。

(一)培训目标统筹细化。我军现行的三级培训,尽管安排了一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但层次不够分明,内容不够系统,培养目标不够细化,应根据现实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创新教学手段,将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分解细化。要区分层次、分级分阶段实施,避免交叉、断档、重复等现象。初级培训主要是掌握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打牢政治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中级培训要全面系统的掌握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提高运用操作能力;高级培训要突出培养政工人才的信息决策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课程内容立体有序。培训内容是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载体,应以信息素养为指向,以岗位需求为牵引,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合理设置。在纵向上,要层次清楚。战术层次,重点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战役层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政工信息指挥系统、中级干部政工训练系统等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战略层次,主要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的信息战的经典案例分析、国际局势、国际安全等课程的学习。各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既要衔接有序,又要避免交叉重复。在横向上,要突出重点。初级院校负责信息能力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培训,在生长军官步人军营的起始阶段,就要向他们灌输政工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和文化。中级院校负责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训练。高级院校要组建专门的政工信息人才培养机构,对培养对象进行集成培养,实现培训内容上的军种融合、指技合一。

(三)教学过程全程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质量保证的一道最关键的盾牌,必须作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抓全、抓细、抓实。教学过程全程评价应同时关注到教员、学员和机关,把计划评价与随机评价、评价教学现状与评价发展潜力、在校学员评价与毕业学员跟踪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论科学、准确。为此,要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建立长期跟踪问效机制。要建立院校教学培训过程指标,从培训过程看,主要包括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内容设置与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督导等等。评估过程中,主要看这些指标与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目标要求、特点规律等内在指标的一致性程度。

(四)综合要素分级联考。培养和选拔合格的信息化政工人才,既要制定严格的能力标准,也要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实施各级各类培养机构分级联考。可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制定和颁发《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训考核标准》,对各级各类信息化政工人才经过相应的级别培训后应达到的标准作出细化、刚性的规定,为考评提供基本依据。要建立联合考核机制,各级各类院校和培养机构对政工信息化人才进行联合考核,实施综合考评。要坚持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结合平时工作考查政工指挥人员的政治素质、工作实绩、组织指挥能力,通过考核了解政工人才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要坚持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特别是结合重大综合演习活动,进行全方位考查考核。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以政策制度为保证,完善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要素保障

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育培养体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种要素进行保障,才能确保其有效、顺畅地运行。

(一)加快政策制定步伐,完善制度保障。政策制度建设是确保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必须克服以往存在的“措施先行、政策滞后”的弊端,实现制度建设与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相携而进。要严格招生制度,确保把最具潜质的人才推荐到院校。要严格认证制度,尽快出台《信息化条件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资格认证标准》,提高信息化政工人才的毕业门槛,明确规定,只有拿到《资格认证书》的毕业学员,才有资格进入岗位任职。要严格使用制度,确保人尽其才、训用一致、精确定位,防止因使用不当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力度,提供硬件保障。可在各院校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增加部分人力、物力的投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突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三要素,进一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并推出具有军事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特色的系列教材。建立全院信息检索中心,建设好各院校图书馆局域网,并尽快形成地区性、全军性、全国性信息工联网,积极加入因特网,配备必要的终端设备,切实提供学员实习条件与机会。通过实践,真正实现信息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加强教学体系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建议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兼顾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切实将全方位、全过程、系列化的信息能力培养体系纳入院校教学体系。在全体教员、学员中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组织中充实有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在图书馆中设置信息资源应用专职教学机构,配备专业教员,以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估纳入整个院校教育目标的评估体系。最后,建立这样一种教育机制,只能提供信息能力培养的途径,能否达到目的,最终还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务必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培养自己信息能力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盘活各方资源,加强联合保障。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一所院校难以完成,需要协调多方力量,盘活多种资源通过联合培育共同打造。一要发挥军队院校培养政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从“知识型教育”转到“能力型教育”上来,不断增强其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二要探索院校、部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政工人才的模式。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院校只能为政工人才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训练,其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还要依靠部队教育训练和科研机构的实践锻炼。三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政工信息化人才。要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双向交流,大力开展开放式教育,吸纳有志于国防事业和具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信息技术特长的青年到部队中来,通过系统的政治工作业务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使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与政治工作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具有信息化优势的新型政工干部,成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波.努力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能力 【J】.广州:政治指导员,2006:8 【2】沈国权、罗剑明.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2006.【3】陈岸然.联合作战政治工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4】杨保明、朱宁、马立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C】.石家庄:海潮出版社,2008.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姓名:刘斌

专业:军队政治工作学

院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

个人简介:刘斌,男,1979年9月6日出生.山西省交城县人,汉族.现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干部管理与人才培养. 联系电话:0531-813850(军线)

***(手机)leon001@163.com(民网)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2575号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学员四队 邮编:200433

第三篇: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就业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一、前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文件精神,湖南文理学院制定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在各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改革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项目管理职业价值观,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愿意克服障碍,愿意冒险,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项目管理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应用型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各种资格证书。同时引入高校创新创业的成功项目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探索分析,潜移默化的介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研究型、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更新教学工具。当与时俱进,引进与企业接轨的各种实战软件,教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5、改革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围绕实践主题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合作性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行成立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岗位实践、企业实训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社会需求,增强创业应用技能。

6、变更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时,应注重考查学习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适量申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通过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鼓励各专业开展市场、行业调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骨干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培养学校教师的同时,多渠道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

(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支持平台。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优质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承担主持研创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对在竞赛、立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提供经费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整合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建议。[关键字] 教育信息化

创新能力

课程整合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纲》在第十九章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此教育信息化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正在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教育的一项更为崇高且艰巨的使命。笔者从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归纳出几个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以达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一、从基础建设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信息化蓝皮书》编委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非常先进,甚至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不遑多让,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正处于从“推广普及”向“应用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以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教育云”和“电子书包”,这都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广到精的趋势,我国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已经触手可及。

二、从实际应用来看,有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原始层面上

如果说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那也是从硬件建设的维度上来衡量的,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贡献却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把黑板上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平台呈现出来,这对提高授课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本质的改变。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减轻教师上课负担、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维度上,也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更深入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的落后

教育观念的落后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之所以没有取得大的进步,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尽管现在有许多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之上,但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只不过黑板变成了电脑投影仪,粉笔变成了键盘与鼠标,这种多媒体教学大都是看重对学生视觉或听觉的强化,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既没有引发教学模式的改变,又未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纵观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很快,很多中职中专都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然而这样的提升却未能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技能上的进步。此外,学校的管理体制也未能与时俱进,很多学校高档教学设备长期闲置,一线教师消极怠工,都是因为领导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够积极主动。这种观念上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在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最终只会导致教育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极不合拍。

(二)应用能力的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应用能力的不足并非指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不足,而是应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足。前者在过去的所谓教育信息化评估中经常被采用,并转化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能力”、“ 搜索internet信息的能力”、“ CAI课件开发能力”等教学评价问题。教育信息化可以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而创设个人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并且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毋庸置疑,现行单一的教学与评价模式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许多老师还未从班级授课制、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教学方式也依然是填鸭式教学,上课的任务就是把CAI课件简单讲解一遍就完事,学生忙于手抄笔记,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这种低水平、操作化倾向的应用模式,是不符合教育信息化要求的。这说明即使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未对在职教师展开全方位教育信息化培训,彻底打破现行教育范式的束缚之前,当前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教师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而创造性地采用革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依然是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三)数字鸿沟依然明显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我们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为53.8台,同比增长6.6台,增长14%,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为3.7台,同比增长1台,增长34.8%,城市居民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居民的14.6倍;网民数量方面,城市网民占城镇居民的27.4%,而农村网民只占农村居民的7.2%,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3.8倍。2007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在31个省份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46.6%;贵州最低,仅为6%。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是贵州的7.8倍。上海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最高,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103.9台;西藏城市家庭电脑拥有率全国最低,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18.4台,最高地区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最低地区的5.7倍。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信息化发展依然是很不均衡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教育财政政策以及统筹兼顾的区域扶持措施做支撑,这道数字鸿沟将很难跨越。考虑到信息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在今天这个日益剧烈的竞争性社会中,是否能让每个人都有获取信息资源、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权利的问题,而是生存权、发展权的问题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构建创新能力教育

事实上,任何先进的技术引入教学当中,都要面临如何在学科教学上发挥作用的问题。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这就涉及到一个与课程相整合的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来营造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而不是像传统CAI或者CAL那样,只是生硬的把计算机媒体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手段。在信息化基础上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是中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所谓“教无定法”,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谁也无法提出一种“通用”的整合方法。笔者在此归纳出几种将信息技术利用到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希望能给各学科老师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1.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学习环境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在于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网络技术平台、网络学习资源与工具),还包括学习心理、学习氛围、学习策略等非物质条件。在网络平台下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设计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等要素,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等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个个目标的完成,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很强的自学能力。这一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由创设情境、协商任务、分解任务、实践与实现任务、反馈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2.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这里所说的协作学习并非简单的让几个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策略,而是强调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指引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互助合作的所有相关行为,就叫协作学习。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增强个人责任感,提高社交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作式学习可在互联网上通过BBS、教育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等实现不同地域甚至是国际间、不同文化间的合作,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协作式学习潜在的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目前流行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协作性,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它是建立在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译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制上的一种学习方式,拥有交互性、协作性等众多优点,所以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目前已经有不少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协作学习,如:Virtual-U、WebCL等。

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不象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对学习目标作深入研究后,学生经过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等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与收获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发现学习。它追求的不但只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历,即使是失败或挫折。和接受学习相比较,它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参与性的特征。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现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为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是通过在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交互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基础上虚拟现实的、甚至是一般人无法探索的世界,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获取知识,激发思维,也极大的缩短了从书本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距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进入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的内部进行观察;可在几分钟内观察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观察到的变化过程等等,这些都是电视录像媒体和实物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些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应用较多的虚拟现实设计软件有:X3D,Viewpoint,Cult3D,Virtools等。4.游戏化教学

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游戏成为近年来服务于教学过程的一个新趋势。荷兰学者胡伊青加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以其带有学习、竞争、娱乐的特征,能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性,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每一个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无论什么游戏都需要有学习因素的介入,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学习状态,这对培养认知与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但目前人们对游戏的看法却是消极的成分居多,尤其是当学生沉迷于其中时,游戏几乎遭到了家长和教师的一致批判,将游戏成瘾、暴力倾向等都归罪于游戏带来的后果。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游戏只是一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只要加以引导,游戏便能为学习过程起到明显的增益效果。目前比较流行的学习类游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游戏,如奥卓尔游戏化学习世界,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学科;还有基于网页Flash形式的小游戏,例如4399游戏网的教育游戏集合,上面汇集了几百个教育类的小游戏,可供幼儿或者小学学生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计算机报,2001 [2]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R].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08 [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N].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 [5]游泽清.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N].中国信息界,2006.2 [6]George Thomas Scharffenberger,2004,转引自Eduardo,Are There Limits to Innovation in Education[R],微软全球创新教师论坛,2005 [7]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四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第五篇: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

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人文德育 交往式教学

摘要 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超前性需求更为迫切。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本文拟从信息素养的内涵、教育目标、能力构建要素和培养途径上,探讨小学信息教育的新思路。

一、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1.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 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的规律,立足于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道德观念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文化素养发展这样四个发展目标上。具体表现为: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它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潜能和对自身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试图用自己的认知回答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意向,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它主要包括学生理解对与错、负面道德、关注他人、试图做对事情的愿望、对行为结果做出反应和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作出负责任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家庭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具有和他人协同工作的一些基本能力,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自己集体、学校、生活的社区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文华素质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欣赏和反应艺术的体验与经历的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对别人做事的方式及与自己的差异保持好奇心,具理解、欣赏异域文化风格的能力。

2.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技能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具有交流思想的基本能力——说、听、阅读、写作的能力。(2)具有数字运用能力,包括发展一系列计算技能和在各种背景中应用的能力。

(3)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资源和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的能力。

(4)具有协作能力,包括能够参与小范围和整个班级讨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的能力。

(5)具有自我提高能力,包括批判性评价工作和学习内容,确认提高自身学习和行为表现的方式。(6)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的技能和策略这些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思维能力和求知意识,能够关注“学会怎样去学习”。(2)具有信息处理技能,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3)具有推理技能,能使学生对选择和行为作出推理,得出不同点和作出推论,使用准确语言表达思想,通过推理和使用证据作出判断和决定。

(4)具有调查技能,能使学生发现相关问题,提出和定义问题,准备所做内容和怎样调查,预测效果,检测结论,发展思维。

(5)具有创造性思维技能,可以使学生综合和扩展思维,检测假设,应用想象,寻找变革性效果。

(6)具有评价技能,能够使学生评价信息,判断他们读、听和做的内容的价值,提高自身和他人工作或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种有效的途径

1.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的保证。我校为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整合了学校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添置了多媒体教室的上网设备,充分利用新购进的“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交互优势,开设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制订了柳铁五小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如下表)。

2.采用“普及+特长”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沟通学科联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教学的保证。

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远远不能完成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把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结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已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我校通过多学科结合化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教学方式,采用“普及+特长”两条腿走路的课程措施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具体安排是:(1)计算机基本常识与指法训练,网络的简单应用,用浏览器搜集材料。(2)汉字输入(智能全拼、智能ABC输入法与认知码);

(3)WINDOWS基本操作,重点突出WINDOW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部分安排了程序管理器、用画笔画图、用书写器写文章、文件管理器等内容。

(4)对这三项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力求全体学生掌握(纳入课程计划,全学期约60课时)。

① DOS入门,DOS以目录命令为主; ② 二维动画(FANTA); ③ LOGO语言初步等。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三、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实践教学甚至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又偏重知识的认知,往往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囿于特定的、固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环境,教学活动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理论认知,远离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缺少体验、感悟和践行,课堂教学就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多抽象理论说教,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更少参与和体验。德育课程确实包含着确定的理论、知识和规范,但德育的目的绝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通过对话、交流和关怀,引领生命走向真善美,去体认生命的价值,显现生命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过分尊重其权威性而不去寻求发展与超越。同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有形的、稳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论之外的鲜活材料则是无形的、不稳定的、缺乏组织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对德育课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投人热情去关注,甚至不听讲。

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使得高职德育缺乏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训练职业应用能力为重,是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教育,又称这种教育类型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饭碗教育,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尽管谈到职业教育,人们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顾及到“德育为先”,但在以功利化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对社会功利化的评价,德育何去何从,仍然难以定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

如果德育教学实践中对此状况不能给以充分的考虑和扭转,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场景中,德育必然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会产生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目标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很是紧张有限,既没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学科吸引力的德育课,则显得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如此现状,如何实现德育的普遍共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个性有机结合?因此探索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为高职德育的当务之急。

(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

1.封闭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己任,学生无形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封闭:德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是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摆脱说教和灌输的定式,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环境封闭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远离生活实践场景;考核评价的方式封闭保守,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考查,忽略德育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教学效果外显、可测的纯理论学科,德育智育化了。

2.单向性。信息输出是单向的,教师在课堂上掌有绝对的话育应该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职责。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与专业教育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整合的基础,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虽然德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在目前职业学院普遍缺少人文课程的条件下,德育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担当起人文教育的职责。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的主题中我们怎么予以选择和定位?这是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们求职生存的现实需要中,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被强化,而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等等与人的存在同样密切关联的问题逐渐淡化、边缘化了,教育中的人便也片面化了。德育要思考和面对的不正是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德育就应定位在这个意义的人文德育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专业成才,又要精神成人,那么德育的宗旨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并把个体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

人文德育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通过理解、阐释、反思、交流、体验、感悟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向性、被动性和程式化必然阻碍德育触及学生的主观世界,我们适应人文德育的思路,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交往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双方互动,进行相互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它不以学生获得成熟认识成果为目标,而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造性、塑造自主自信人格为目的。交往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征。

在“普及与提高”教学环节上,我们力求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学生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小学语文“四结合”课题,把识字教学、电脑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在语文课内开展计算机课程教育,以基本指法训练为重点,并选择智能全拼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教学。实践证明,这两种输入法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拼音识字是小字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二年级上学巨大作用就要求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用全拼音输入汉字。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学生在汉字和拼音的学习成绩方面,非常显著地高于平行班级。“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校运用认知码进行语文“四结合”教学试验,经过T检验,实验班学生在识字、写字、笔顺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认知码辅助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特长发展”环节,我们根据教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特点,让学生学会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我们从基于Html超文本链接的Web环境下的Internet网络上下载或通过Authorware和奥思等多媒体创作软件制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大型信息库。充分利用“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交互特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数学解题方法集成和数字单元教学信息库。当学生学习某一单元需要拓展课外知识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上的浏览器,采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调出相关信息列表,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比如《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工具软件就为学生开列了周长和面积区别的意义区别法、公式区别法、计量单位区别法、口诀区别法、观察区别法、演示区别法这样六种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演示法软件采用可视化编程,设置随机输入数值的“动一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工具模块,让学生动手操作。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入手沟通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扇形、环形等几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解题方法集成模块更方便小学生从索引中调入数学方法列表,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概括出数学方法的应用,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自然课“地震”一课我们就制作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等系列信息库。社会课“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我们制作有“少数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风云人物”等资料库。美术课,我们制作有一系列的油画、水粉画、木刻、风景、人物、世界名画欣赏、儿童画欣赏等工具图片库,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完成美术作品创作、设计。同时,我们的网络服务器已经链接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启动IE在广阔的网络世界里进行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的在线互动性学习与探究。为了沟通学科知识的联系,我们设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育。比如,“2008北京申奥”电子队会。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奥运历史、奥运精神、中国申奥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体坛健将录、中外报刊奥运新闻报道等信息。学生或手抄笔记,或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意图以文本、图像、表格、声音、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利用存储器工具(1.44MB软盘、CD-ROM)有效地存储信息。在课堂上宣读自己关于北京申奥的专题小论文,或利用教室网络服务器做课堂公布,包括发送E-mail在内的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措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协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实践保证。目前,我国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识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为此,我校开设了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检索技能等信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操作练习和范例、案例的生动讲解。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教纵横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书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我们先组织小学生去党校图书室参观、学习,再分批安排学生当学校图书室保管员。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去大型图书馆“见习”,让学生从家里借些书籍来按图书分类法创办一个“班级图书室”。布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创作和设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主动走进图书馆,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搜集、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文献信息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提高信息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把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落实到实处,学校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的作用就不可低估。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才能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观念日新月异。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获取该学科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所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目前,在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信息素养普遍较差,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育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抓好教师职后的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让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获取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系统知识,达到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教师自己也必须在教学之余不断地学习,一定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源从中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下载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吕光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小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

    高校多媒体教学与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

    高校多媒体教学与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 [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适......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范文模版]

    谈大学生如何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青年大学生更是每天与海量的信息接触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学生当中进行信......

    高校学生干部现状及其能力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现状及其能力培养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高校学生干部:高校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学生中正式群体或组织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生干部既......

    高校基层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

    高校基层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 [日期:2006-10-19 10:09:11] [字体:大 中 小] 高校基层学生干部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院系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到班委会、团支部等,不同的岗位......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决定着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

    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杜国香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推广,英语信息化教学已逐步进入了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