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高校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人才市场化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落后、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等系列问题,提出高校应克服这些问题,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及实际用人能力要求收集信息、制定并实施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并且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测与修正,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笔者以某某学院的全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800个样本,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人到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SQL语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问卷的分析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偏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敬业精神不够,有一定程度上的诚倌缺失,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和一家单位签约,而现在有另外一家单位待遇条件比第一家单位好且表示愿意接受你,这时你会怎么着做,有74%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放弃第一家的工作与第二家签约;沟通协调能力较好;而在实习经历方面,调查资料表明河南科技学院学生的实习经历从大四到大一依次减少。
2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上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除了保留了传统功能外,其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专业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设有一定的考核与要求。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频频受到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限制,而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方面他们或许弱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有相当强的操作能力,因而有技能的灰领在劳动力市场很受欢迎。
在德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的,工科大学强调大学生在求学之前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而且在新生刚入校的前三个月也要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我国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改进。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1 学校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3 方案实施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主要从专家指导和产学研结合两个方面进行。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就业趋势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把有关就业能力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及时向教学部门和学生反馈并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展开产学研结合,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介入课程的设计过程,积极修订课程,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的知识结构需求,学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考察,使用人单位与学生充分沟通,以便学生更明确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合理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并有必要的话修正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自我培养方案,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让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河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手机短信传递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第二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决定着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1],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宽松优质的环境,是国家以及各高校长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重担。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一)青年教师的优势
高校青年教师朝气蓬勃身心处于人生的最好的发展期,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学历层次较高,基础理论扎实,思想活跃,干劲十足,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年龄上与大学生差距小,有共同语言,便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艺术教师更感性化,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
(二)青年教师的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对教学很生疏。他们虽然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训练,不懂教学的艺术和教育的规律;生活压力大,高校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面临着成家立业,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常常使他们面临困境;青年教师任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于教学规范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是在摸索阶段,要有一个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技能,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科研方面处于弱势,高校青年教师在读硕士、博士期间有过一定的研究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但由于踏入工作岗位时间短,科研经验不足,学术积累不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也不多,很难形成明确的研究领域,研究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科研成果。艺术教师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差,更需要丰富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二、青年教师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一)加强岗前培训,做好入职前的准备工作
高校艺术教师大多数来自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或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缺少做教师方面的训练。因此,对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接受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为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行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是决定其一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教师职业独特的教学专长往往是在这一阶段形成。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参加工作最初养成的良好教学技能和职业操守会对今后的教学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为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指导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在编写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和讲稿等方面给予指导,听他们的试讲,提出修改意见。也要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总之,为青年教师定学习目标、勇于实践,使他们尽快成长。艺术教师由于比较突出专业技能,更重视绘画和唱歌以及演奏各种乐器,所以理论功底比较差,从事科研和撰写论文更是比较困难,所以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走出去请进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社会音乐活动,参加教育部及所属各级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如高级研讨班、访问学者等,多种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要选拔30至5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活动,他们不仅跟随所在大学听课,而且还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很多青年教师把国外的研究项目带回来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会选拔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凡接受培训项目资助的青年教师,在项目结束后,必须在所在学院的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使所掌握的信息和成果为全体教师所分享。这些活动使青年教师掌握了本学科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笔者所在的艺术学院这两年分别派一名青年教师去意大利学习美声唱法,派一人去奥地利学钢琴,派一人去英国学习建筑艺术,声乐教师回国后开了两场独唱音乐会,还定时给声乐教师上课,使成果服务于全体师生。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请国内外大师来校讲学,开大师班,举办各种音乐会,使青年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一流的指导。
(四)组织教学技能大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学技能大赛,大赛先从教研室开始,每个教师进行半小时的教学汇报,选出一至两名教师代表所在系,参加学院的教学大赛。学院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观摩,比赛由教授委员会和学院教学督导进行现场打分,分出一、二、三等奖。在此基础上,选派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学校的教学技能比赛,选出优胜者进行奖励,并通过有线电视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观摩。同时会请专家对参赛教师所讲的课程从内容、板书、课堂语言、重点、难点、教案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点评,其目的不仅要使参赛选手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要在青年教师的头脑里明确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知道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这种活动参与面广,受益人群大,有效地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五)针对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制定专项培养措施
前面论述的是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普遍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培养措施。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是艺术学院,有艺术设计和音乐表演等专业。这两个专业都有自己特有的专业内容。所以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除了应具备共同的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特殊能力。
1.收集信息,勇于创新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包括景观设计、平面设计和室内装璜设计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实用性强,能够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仅要了解市场需求和设计潮流,还要了解新的施工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要求和市场需要的新作品。所以年轻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紧跟时尚潮流,使自己的创作能够保持领先地位。
2.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作为表演专业的老师,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很重要。要组织一场音乐会,从创意到节目的设计和筛选都是对老师综合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大的考验。所以作为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都会有艺术实践的环节。要让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每个教师可以先组织自己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排练,然后把节目串到一起组成一场完整的音乐会。青年教师可以各有分工,有负责舞台监督的,有节目单定制的,有串联词撰稿的,有组织学生准备服装道具的,等等。要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目前,每年教育部以及各类学会举办的艺术比赛类型很多,派青年教师组织学生参赛也是很好的展示和锻炼。例如,每年的哈尔滨冰雪节期间都会有冰雕比赛,我们都会组队参加,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一、二等奖。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绘画、设计比赛累计获奖20多项。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开阔视野,增加积累,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青年教师更了解学生,师生关系更加紧密,教育教学更能事半功倍。
3.表演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音乐教师除了具备课堂上授课的能力外,还要能拉,能唱,具有在舞台上展示的能力。既是演员,又是教师,这就需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我们的青年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但是表演这个专业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几天不练就会生疏,所以为了督促青年教师练功,每个学期都要安排音乐专业青年教师的业务汇报。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比赛。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会根据本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和意见反馈;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首次开课试讲,等等,以监督、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逐一陈述。然而,上述措施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岗前培训、入职和在职培训制度;虽有责任人员但未成立专门师资培训部门进行规划和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建全;实施制度分散在各个学院,执行起来随意性大等。另外,导师制的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制度不健全、各个参与方面职权和义务不明确、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监督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都会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较低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在社会上兼职或者跳槽,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对教师的培养工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教师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
教师培训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2]。现在,普遍反映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效果不好,就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位,要加强培训工作的实效,就要完善培训中的各个方面。首先,培训内容要多元化,既包括教育理论,也要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文件的撰写、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技巧。其次,授课方法随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应有不同,系统的理论讲授和具体的案例教学缺一不可。特别是艺术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汲取养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构图和对色彩的感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年暑假让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去宏村进行写生实习,活动期间,青年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不仅教学生绘画,还要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吃住行都由青年教师来带领协调,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大有裨益。
(二)导师制应该成为学校制度,使之落到实处
青年教师导师制应该作为学校制度,成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职称评聘时,被选为青年教师导师的老教师,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应在津贴方面有所体现。每学期,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评语和听课记录,应列入青年教师考核内容并作为重要依据,并在权责方面有明确规定,使之落到实处。
(三)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的问题。教师的经济地位不高,对人的吸引力远小于其他很多职业。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对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有重要意义。经济收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社会价值,较高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教师在公众中树立较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经济待遇的提高,从实际上为高校青年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于本职工作,这个问题政府的决策是关键,下定决心着力解决,就一定能够使高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和提高。
(四)完善法律法规,走依法治教之路
要保证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具体的法律法规应涵盖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入职、在职的教学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对于现行法规条款中的不足部分,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例如,建议对现有的《教师资格条例》进行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资格条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不做任何考核就可以直接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更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走上教师岗位,这导致了现在存在的很多弊端(已在前文阐明)。这说明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很多高校要求进入学校的基本学历要求必须是博士学位的今天,导致岗前培训的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问题。综上所述,培养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事业发展、科技进步过程中所面临的新课题。要使青年教师培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各高校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在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培养重点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发展、为学校自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李英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对策[J].科技视界,2015,(11).
第三篇:大学生形象塑造论文(就业的视角)
从就业的视角谈大学生的形象塑造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过剩, 也反映出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观念滞后、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问题。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如何塑造形象多个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良好的大学生的形象塑造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形势的分析
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绝对值上升,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1999年高校采取扩大招生政策后, 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数2000 年为222万人, 2001 年为268 万人, 2002 年为320 万人,2003 年为382 万人, 2004 年为447 万人] , 2005 年为475 万人。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说,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年毕业生高峰期, 毕业生总数达212 万人, 2004 年为280 万人, 2005 年达338 万。
2005 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 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 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 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看, 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 初次就业率为85% , 部门高校次之, 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 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 本科生约为1: 1.3, 专科、高职生约为1: 0.4。从专业看, 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 毕业生供不应求, 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唯有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目前大学生“职业难求,好职业更难求”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人才市场中的“买方”的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对于各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国企和外企及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考虑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能将人才招聘至自己门下。何为人才呢?人才应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即高尚品格和专业才干。在这两个素质中,最难辩别的是人品。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反映,相对于才能,人品更加重要。这个认识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但以下几点却
是共通的:
其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在笔试或口试中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的交际圈如何?即现代人所说的“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人品的相关信息。同时,有的单位还会提出“你富裕时是怎么花钱的”?即看他是贪图个人享乐,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由此判断一个人的金钱观念,对财富极其功能的看法,自然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同时,我们还会遇到“你在不走运时不做的事是那些”?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一个人的品格中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一个人落魄时的所为与所不为中,就能看到他是否能坚守信念的毅力。还有一点就是,看一个人在困境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能否坚持以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特别是在处境困难的时候,这当然也是一个人品德的反映。
其二、杰出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在各企业刁钻的笔试和面试中有所体现。一个职位由较多的人申请,主试者为了节省时间,让多个应试者做小组讨论集体解决问题。主试者冷眼旁观,按照表现来决定录取哪一个。应试者有时要轮流担任小组领导或主席,主试者借此来评审应试者的领导才能。这种应聘方式近来越来越普遍,除了可以节省时间外,更可以有效的当场评估应试者的几个能力:1.合群性;2.人际关系;3.洞悉及控制环境的能力;4.领导才能。
其三、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
有良好的同各层次人士沟通、交往的能力,只要这样才能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同时,这种沟通能力在一个团队中也尤为重要,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如何接纳别人的观点,都是未来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
其四、要有创新精神
很多公司都强调员工要有自己的观点,企业需要的是领导者,不是追随者。员工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实践,迎接挑战。需要指出的是在求职应聘以及未来工作中都应当表现的积极一些。
就如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才会畅销一样,对于处于“卖方”地位的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们,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应该成为为各大高等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大学生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目标。换言之,高校应努力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大学生应尽量使自己向企业的用人标准靠拢。如何围绕用人单位的要求塑造自身,使自己成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呢?接下来笔者将就此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三、围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塑造自身形象
(一)大学生形象的定义和范围
形象是指客观世界作用于人并被反映在大脑中的人和事物的印象。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人不是无知无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形象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较为鲜明、具体事物的轮廓。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
大学生形象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个人凝聚力,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但它较含蓄。硬件形象是软件形象的直接表现,很直观易造成第一印象,使招聘单位能迅速了解本人情况,有助于求职成功。因此在塑造形象时,二者不可偏废。
(二)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分析
1)注重“个人形象塑造”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群,是一个融注众多时代因素的独特群体,其特殊性决定一方面是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是知性、内敛;一方面是时尚、张扬,另一方面又是纯朴大方。当代大学生所处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社会中,他们追求个性、追求美、追求时尚,他们将外在的形象表现为青春的形体、不俗的言谈、文雅的举止:其内在的形象表现为丰富的内涵、渊博的知识、超凡的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已经过去,只凭“内秀”而缺乏“外秀”只会令竞争力大打折扣,只凭“外秀”而缺乏“内秀”的形象也将是苍白无力。现代社会,诸多事例表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不好,而“败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只有“内外兼修”,与时俱进,才能在人生职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注重“个人形象塑造”,不断改善和提升个人整体形象,更好地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将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2)注重“个人形象塑造”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世纪。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一种头脑,丰富的学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筹码,这仅仅是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对个人形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内外兼修”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人生重大的转折,那就是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从校园到社会,不仅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角色也在进行转换,理所当然,个人形象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选人标准,文凭已不再是万能的敲门砖,而聪慧、灵敏、勇于进取和成熟、睿智、精明干练、富有开拓精神的形象特征成为当今雇主所共有的心理期待。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在积极参与竞争,一个好的形象可能会给你赢来一个好的机会。尤其在求职面试中,呈现良好形象更显重要。也许你才智过人、品学兼优,但很可能别人也有,怎样一决高低!在匆匆一面的求职现场,“视觉第一印象”往往凸显重要。试想,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与一个形象气质俱
佳的人站在一起,谁会占优势!
总之,在个人形象方面,真才实学固然是决定胜败的主因,但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除充实的内涵外,提升个人形象更有如虎添翼的功效。如果仍想只凭内才求取成功,也势必被淘汰。外表正如那些给人好感的物品包装一般,包装与品质同等重要。
(三)大学生形象塑造的途径
围绕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大学生形象塑造,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这不是大学生个体所能承担的,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1)、高校应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大学生良好内在形象的塑造支点;2)、社会、学校配合开展“塑造大学生形象工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公众形象;3)、以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形象塑造提供参照点。
作为大学生形象塑造最重要主体的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塑造自身形象,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 1)、加强内在形象的培养和锻炼。首先,要进行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的培养,这是大学生塑造良好形象的基础。其次,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校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外,还应当大量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做到既博又专,并掌握外语和计算机这两样工具,使自己成为通才式的人物。再次,应当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豁达、热情、开放的心理。2)、适当注意外在形象。首先,应注意风度和魅力的培养。风度和魅力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只要大学生善于注意从平常生活做起,举止自然潇洒、稳重大方,谈吐自然得体、文雅风趣,待人真诚、热情、宽容、大度,遇事沉着冷静、自信果敢,再辅之以适度的修饰,那么风度和魅力将自然在大学生朋友们身上流露。其次,大学生还应注意适度的修饰。大学生受其经济实力所限,着装打扮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追求时尚、高级,大学生的着装有一个总原则应当把握,即整洁、大方、得体、尽显学生本色。
四、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在如此激烈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围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塑造自身内外在形象,这亦是笔者从就业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形象塑造提出的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本文能对大学生朋友们的就业求职有所帮助。
第四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五篇:大学生职场能力培养论文
大学生职场能力培养论文
首先我说一下我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大学生职场能力培养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场能力,为启蒙大学生的初级的职业观念,使大学生学会设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养成独特的职业兴趣,锻炼实用的职业能力,最终建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我们目前的大学生职场能力课从启蒙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职业兴趣,培养职业能力方面着手像我们展示了职场这一社会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在职场中生存的技巧,包括职场中的原则,职场礼仪等。这使得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就对职场有点心理准备,不对职场产生畏惧感。这门课程中的对自己兴趣与职业方向的定位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自己朝着愿意的方向培养职业兴趣。而各种职场能力的介绍就是向我们普及职场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普及,证书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在求职中的左右逐步弱化,人才职场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品德、只是、能力和业绩。业绩对大学生当然是不能苛求的。而传统的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注重知道是的学习,而忽略能力的培养。一纸大学毕业证书智能证明你的知识储备,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毕业证书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良好的职业化素养和能力才能是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重视开设职业能力培养可显得非常必要,但目前我们的大学生职场能力培养课仍没有的到足够的重视,仅作为全院公选课。我认为职场能力培养课应纳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结合不同的专业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职场能力培养课。
不同专业的方向不同,职业方向也不同。而不同职业的职业要求也不一样。如科研型、管理型、事务型、文化型、工程型和社会型职业人员等。科研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科研型人员应具备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语交流能力,既要有专长又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达到专与博的有效结合。具备独立思考,勤于实践,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管理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具备坚实的管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知识,同时具有较广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具备一定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社会才能以及中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应付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的工作。事务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在知识方面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对于职业技术专门的知识有较具体的了解,要懂得统计,档案管理知识,熟悉专门法规和规章条例,一些涉及外国单位对外语也有较高的要求,严守纪律,保守秘密,有的还要礼仪方面的特殊要求。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干练的办事能力等。工程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要比较了解,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文化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在知识和能力对从业者素质方面能博采众长和广泛涉猎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坚强的毅力,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和不断的创新精神。社会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在知识素质方面,应具有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有一定事实上的理解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身形象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针对上述不同的职业方向与相应的专业和主观意愿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才是切实有效的。
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所学的大学生职场能力培养课还不足以对我们以后的职业规划起到指导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是不科学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甚至对自己的专业都没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因此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里,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努力,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他们也不堕落,但是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在大学期间不如他们努力学习的人。大家都知道,上天对于我们都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有24小时,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成功,有人会失败,就是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青年作家,知名传媒人刘同在他的书中说他之所以能在三十来岁的年纪成为一个传媒公司总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大学二年级就坚定信念成为一个电视传媒人。他用大学的其余时间努力为他的目标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最终使他在大学毕业时从2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湖南卫视工作。
大学中有三个任务,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和找到未来的方向。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书面文字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信息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等。这些都是为我们以后进入职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我们好好利用这个阶段,培养自己所需的,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