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
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总体上看,它经历了二三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五六十年代的曲折行进、8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这样三个阶段。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轨迹,为深入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并对当前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艰难起步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在梁启超等人的倡导下,史学研究开始摒弃传统史学专注于“精英政治史”研究的模式,将历史研究的视野投向“普通民众史”这块荒漠中。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也使得历史研究者们找到了一个新颖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模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注重多方位、多层面分析研究历史,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蔚然风气,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研究态势。另一方面,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凸现,既为历史研究者们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也为他们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也就是说,“救治农村”不但是当时政府要员和经济学家反复讨论的重要议题,也是历史研究者探讨农村社会发展历史的理念和旨归。在这种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史作为一棵蕴含无限生机的幼苗,开始萌芽于学术殿堂之中。
然而,与大多数新学科的诞生状况相同,农村社会史因其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其萌芽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极其有限,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有这样几种:闻均天的《中国保甲制度》、江士杰的《里甲制度考略》、黄强的《中国保甲实验新编》,这三本著作对农村社会控制体制的产生、发展、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黄绶的《唐代地方行政史》,探讨了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置、结构及其功能;蒙思明的《元朝社会阶级制度》,对元代农村社会中地主、农民等阶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树民的《中国的农民运动》,对历史上民众反叛问题进行了论述。王仲鸣的《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对农村贫困化和农民离村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此外,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变化》、陶希圣的《婚姻与家族》、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王龙章的《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于佑虞的《中国仓储制度考》、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等等,虽然不是以研究农村社会史为旨归,但亦大量涉及农村社会史的内容。不仅如此,熊得山、王毓铨、嵇文甫、万国鼎、黄毓甲、王亚南等学界前辈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属于农村社会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曲折行进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史学界曾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的同时,农村社会关系、农村土地占有形式、农民的生活状况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由于不是研究的主流,涉及到农村社会史的内容极其有限,成果也就显得极其单薄。据笔者所知,除了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长孺的《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傅衣凌的《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外,关于古代农村社会史的重要著作还不多见,只是零散地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刘毓璜《试论农村公社的过渡性质与中国农村公社的发展》、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农村公社》、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左云鹏的《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杨讷《元代农村公社制研究》等,称得上是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一些通史、断代史著作及论文集中也涉及不少农村社会史的内容。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完全忽视,社会变革问题被认定为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史学研究的畸形发展,与社会政治史无关的任何内容都被排斥到主流史学之外。这就决定了农村社会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虽然可以从这些讨论中获得推动力,但也由此限制了农村社会史研究的独立和全面的展开。赵世瑜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中所说,“本应内容丰富、方法多元的社会史研究较30—40年代的发展趋势受到阻滞”,“与社会史相关的各主题研究的展开,与其批判传统政治史的新史学基本游离开来,甚至回到传统政治史的老路上去,没有把握住马克思开辟的社会经济史的新史学优势”,就是对当时社会史研究状况的精辟概括。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良好发展势头被中断,代之而来的是停滞不前、萎缩不兴的状态。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遗憾。
三、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开展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史这棵幼苗在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迎来了生长舒展的时机。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农村社会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术论著大量涌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国内共出版有关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的论著50余部,发表的论文有2000多篇,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农村经济、农村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家族和婚姻、社会保障、农民生活、民众反叛等方面。
此外,在“八五”和“九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有关古代农村社会史内容的课题也倍受关注。仅1993年到2000年期间,就确立了22项属于古代农村社会史内容的研究项目,多集中在区域农村社会史、乡村管理体制、家族制度、农民生活、民间信仰等问题上。
二是学术活动相当频繁。在1986年到2000年期间,共召开8次中国社会史研讨会,每次都有涉及农村社会史方面的论文。尤其是1992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史第四次研讨会,以“社会史研究与中国农村”为研讨主题,表明农村社会史研究已经引起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至于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史的中小型学术会议更是接连不断。如1980年10月召开的“自宋至1900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史”中美学术讨论会、1987年12月召开的“国际清代区域社会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1993年6月召开的“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学术讨论会、1994年11月召开的“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1995年8月召开的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1995年10月召开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都对农村社会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重镇的南开大学,不仅举办过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还在1999年8月举办过“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年8月举办过“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为了推动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还组织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的学术讲座,并且将讲稿编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一书出版,对促进农村社会史研究工作的开展确是功不可没。
三是研究领域逐渐拓宽。80年代以前,学者们研究的眼光多集中在农村经济、阶级结构、乡村管理、农民战争、农民地位等问题上。80年代以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农村生态环境、乡村管理体制、农村人口、农村家庭和婚姻、农村社会流动、农村社会保障、农民社会心态、农村文化等等问题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在综合性研究方面,孙达人的《中国农民变迁论》、秦晖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和白钢的《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中国农民的发展道路,是国内农民问题研究中理论性最强、论述最精赅的专著。齐涛的《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和马新的《两汉乡村社会研究》,是我国最早两部研究乡村社会的断代史著作,分别考察了魏晋隋唐和汉代乡村建制的变化、乡村的生产条件、乡村的阶级结构、农民的经济生活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对农村区域社会的综合性考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叶显恩对明清徽州农村社会的研究,王笛对长江上游农村社会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农村经济方面,郑昌淦的《明清农村商品经济》、曹幸穗的《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于琨奇的《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史志宏的《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国家财政部组织编撰的《中国农民负担史》第1卷、钟兴永的《中国集市贸易发展史》等等,对小农经济、农村商品经济、农民负担等问题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李根蟠、方行、秦晖、龙登高、陈平等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小农经济的性质、小农经济的作用、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小农社会地位的变化等问题的研究,使小农经济问题的探讨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
在农村基层组织方面,柯昌基的《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仝晰纲的《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等专著,是建国以来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体系上比三、四十年代的同类著作更加完整,在内容和视角上也更加丰富和新颖。此外,学者们还以乡村行政体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刘志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王棣的《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从乡司地位看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徐勇的《中国古代乡村行政与自治二元权力体系分析》等文,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探索之作。
在阶级结构方面,冯尔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张泽咸的《唐代阶级结构研究》、王曾瑜的《宋朝阶级结构》、经君健的《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马新的《两汉乡村社会各阶层新论》等著述,对作为乡村主体阶级的地主、农民和佃户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农村各阶级、阶层开展了专题研究,其中对地主和农民的形成、发展、构成、特征和地位等问题的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成就比较突出者有傅衣凌、经君健、何兹全、罗仑、李根蟠、冯尔康、伍丹戈、张显清、葛金芳、方行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还举办过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了《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和《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此外,在下层民众问题上,魏晋南北朝的部曲佃客、宋代的乡村客户、明清农村佃仆等,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在家族与婚姻方面,专门论述古代农村家族与婚姻问题的著作还不多见,但一些研究中国家族与婚姻问题的论著,往往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就家族而言,朱勇的《清代宗族法研究》、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和《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王玉波的《中国家长家庭制度史》、张研的《清代族田和基层社会结构》、李文治、江太新的《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冯尔康、常建华的《中国宗族社会》、杨际平、郭锋的《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陈支平的《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等著作,都对农村家族和宗族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至于农村婚姻问题,90年代才有部分学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和统计方法,对民间婚姻关系进行探讨,郭松义的《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王跃生的《18世纪中国婚姻状态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基础上的分析》和《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等,堪称是这方面的拓荒之作。
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历史上乡村社会保障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主要致力于探讨在非常状态下乡村社会的保障机制,如减灾机制、扶贫机制等,揭示出国家政权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如李向军的《清代荒政研究》,对救荒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龚书铎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社会通史》中,也专辟章节探讨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也有论及。此外,钟永宁、陈关龙、王日根、王建革、吴滔、姚兆余等相继撰文,对国家权力在减灾中的作用、地域社会的赈灾行为、灾害救济与乡村社会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社会心态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民众信仰和若干农民领袖人物的思想活动上。侯旭东的《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一书,是近年来研究农民信仰问题功力深厚的一部著作。该书利用向来被人们忽视的造像铭文作为研究资料,论述了五至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的内涵及活动特点,考察了普通民众的信仰及其与佛教教义、中土佛教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折射出当时民众的基本心态。贾二强的《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唐代民间信仰的专著,该书对唐代民间信仰进行了分类研究,着重探讨了佛教与民间信仰彼此的双向作用。马西沙、韩秉芳的《中国民间宗教史》、李尚英的《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对民间宗教的起源、发展、演变和衰亡过程、组织状况、经卷、思想及群众基础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则对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宗教的产生、发展、功能、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社会生活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曾出版了一套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其中有雷家宏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高春明的《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张仁善的《中国古代民间娱乐》等著作,篇幅虽然不长,但理论水平高,信息含量大,融研究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丛书、冯尔康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黄正健《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钱杭和承载合著的《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等等,也有不少篇幅涉及古代农民的生活内容。至于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探讨农民生活的论文,则更是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罗列。
在中外农村社会史比较研究方面,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撰的《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刘朝明的《中外农村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徐浩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等,从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生活状况、社会冲突等方面对中外农民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四 思考与展望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又经历很多曲折和困惑,但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的拓展上,还是在研究主题的深化上,都不难看出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良好势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二十世纪农村社会史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憾。只有正视这些不足和缺憾,才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灵魂,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及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体系,是衡量该学科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社会史研究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农村社会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几乎近于空白。如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属性问题、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模式和方法问题,如何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人口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构建一套系统的、合理的理论体系问题,等等,至今还是无人涉足的荒漠区。毫无疑问,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必经之途,但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资料的排比、解释上,不能称之为科学的研究,还需要从设定概念入手,构建出一套内在联系极其密切的理论和模式。这样做,就必须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理论。以社会学为例,社会学在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方面有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关系理论(如分层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如安全阀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如现代化理论)、社区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失范和越轨行为理论、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等等,如何借鉴这些理论,建立一套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无疑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当然,理论创新不是简单地借用其它学科的一些概念和范畴,更不是生搬硬套其它学科的一些理论,而是在探寻农村社会发展中相关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推演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模式。在这方面,国外不少学者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学者施坚雅的三级市场理论、黄宗智的小农经济内卷化理论,尽管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对我们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来说,无疑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模式。
第二,研究内容很不平衡。从目前发表的论著来看,农村社会史研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首先,从空间上看,华北和东南地区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它地区的农村社会史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比较薄弱。这固然是当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果,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不仅不利于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利于对各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和定位分析。其次,从时间上看,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明清这一时段内,对其它时段的关注则显得不够。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考察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断代性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力求选择一个较长时段来开展研究,应该是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拓宽。农村社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社会的物质表征和文化品格,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种文化形态的渊薮。因此,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目前的研究中明显存在着顾此失彼、冷热不均的现象,主要还是围绕农村行政体制、农村经济、阶级结构、宗族组织、社会失控等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事农村区域社会研究,还是从事农村社会史整体研究,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生态条件、人口、资源状况;(2)农村经济,包括农村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收益状况;(3)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主要指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及其运作方式;(4)社会结构,包括户籍划分、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5)农村人口,包括生老病死、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等;(6)农村婚姻,包括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状态等;(7)家庭和宗族,包括家庭结构、宗族制度的发展变化、宗族制度的组织形态、政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宗族制度的社会功能等;(8)社会流动,包括正常流动(如以经济为基础的上下层之间的流动,以科举考试为台阶的垂直流动)和非正常流动(如各种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非常状态下农民地位的变动等);(9)社会冲突,即从失控与整合的角度研究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探讨社会冲突的形成动因、冲突的社会组织以及冲突的社会功能;(10)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障的方式、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功能;(11)社会心态,主要指农民的社会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政治意识、宗教意识、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意识;(12)农村文化,包括乡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节庆文娱。
第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如前所述,农村社会史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问,它需要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人口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对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做出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单纯采用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难以揭示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也就难以获得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和结论。但是,如果忽视历史资料的积累,光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浮光掠影式的讨论,难免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不适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因此,如何做到各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和互补,也是研究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对特定对象进行研究时,已经将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田野调查方法之外,社会学的个案研究法、抽样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经济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等,同样可以在农村社会史研究方面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完全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后,结合研究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
第五,横向合作的力度不够。目前国内的农村社会史研究还处于“游击战”的状态。在研究方式上,还没有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机构,学者们基本上分散作战,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一些专题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我们认为,只有加强横向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将我国农村社会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回顾与思考论文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我县自本学期开展学习洋思中学教学经验,县教育局提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本鹊起的重中之重,全县在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掀起了一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工作的热潮,回顾本学期以来我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和其他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上周三处学校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汇报课特作反思与总结。一、三处学校创新课堂的可贵之处。
西宋门小学的英语采用五步快乐学习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快乐的学习空间。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
军王学校数学课的 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坚持把“以学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无论是自学、分组讨论、当场训练总有学生个体主动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呈现,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纯预设的,而是课堂生成的。
杨家寺小学的何爱华老师的语文课更是课中的精品,能充分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随时给予孩子及时的评价,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感受达到平等对话的效果;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真正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从教学技能方面做到“授之于渔”,通过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体会联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等等多方面都是创新课堂模式的集中体现。
二、我校的具体做法
我校在本学期举行了各学科课堂创新模式的出台、学习、展示活动,在活动第一阶段: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本学科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法,最后对基本课堂模式结构和策略达成共识。第二阶段:组织各教研组的教师对达成的模式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尝试;第三阶段:所有的教师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展示,本教研组的成员参与听评课活动,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探讨进行在此改进,使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与完善。
三、找出差距及改进措施
和几个学校相比相差甚远,我校即使开展了本次活动,但是还滞留于表面,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主动探索等习惯还有待逐步养成。学生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动手能力还有有待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应该更科学,掌握更扎实。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创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自问题开始。教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让他们想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让他们构画自己的蓝图。
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气氛民主化
1、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教学活动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当好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
3、教学方法灵活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对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4、教学气氛民主化。在创新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等等。通过适度的系列活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撩起,才气得以释放。
5、教学过程动态化。创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自问题开始。教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原则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2、开放性原则。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心理的安全性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
3、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同时展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挑战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5、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课堂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导向和措施。按照评价的效能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我们应根据创新教学的特征和目标,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环节进行评价。
1、课堂设计评价的着重点
(1)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与能力是否有客观的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得当。
(2)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了。(3)是否把握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问题、练习及作业,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4)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和谐、轻松。
(5)教学用具、信息媒体的运用设计是否合理,信息量是否合适。
2、教学过程动态评价的着眼点
(1)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发挥得如何,自学、自悟、自得是否充分个性化。(2)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是否给学生的认知和创新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3)学生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智力潜能是否得到发掘,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是否得到体现。
3、教学效果评价的侧重点
(1)学生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良好的培养。
(2)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主动探索等习惯是否在逐步养成。(3)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动手能力是否得到提高。(4)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是否科学,掌握得是否扎实。
(5)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构建知识的水平如何。
(四)创新课堂教学的备课方式
我县各学校实行集体备课,以学案的形式替代教案。实际上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各学校要合理搭配教师力量,分为几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周内容的备课,几周一个循环。周备课小组经过几周拿出教与学设计文本,提供给本组各位教师,全备课组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实现时间、精力、智慧、经验、信息等教学资源共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再根据教学班和自己的教学优势进行个人备课,完善自已的教学案,实现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个性化。学校要要求老师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教法的研究,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练习题,精收反馈信息。优化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上下功夫,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五)创新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2、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获取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方面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动和拓展。
3、教学必须做到“四精四必”,以“精”提高教学效率,以“必”提高教学质量。四精: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例题、习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精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减少学生上台板演,多让学生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通过精批发现出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之处,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四必是指有发必收,有收必讲,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四必”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
4、教学要抓学生的预习与自学。尽量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在晚上进行预习与自学。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的先一天要将学案发给学生,在上课前必须抽批一部分学案,了解学情,为上课质疑解惑作好准备。
(六)创新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
1、要求学生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内容进行预习自学,所有同学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可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完成“学案”上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标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工作的几项要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做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工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营造氛围。
(一)重视校本培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师既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也是创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校本培训就是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校长要带头学习。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要与政策、外地的先进办学经验,增強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教育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素养做一个专家型、创新型的校长。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月以校为单位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学现代教育理论,学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学科教研组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学学科教学理论,观看学科教学课堂实录。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激情。
(二)开展教学反思,培育名师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教学行为的同时,可激起其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识。在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反思活动。首先重视教学思想、观念的反思,以达到转变教学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次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教学方法的反思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继承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将教学的立足点从“教”转到“学”上来,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标志。
(三)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提升教师课堂创新素养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具体体现。各学校要紧紧围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实践研究中发掘、提炼问题,遵循“问题——行动——反思研讨——再行动——再反思总结——推广”的步骤,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采用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监控、沙龙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理性的升华,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序健康发展。
(四)围绕教学质量,拓展课堂模式创新成果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生存线。各学校要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工作的出发点与归缩点,调动教师积极投身到课堂模式创新活动中,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细致的作业批改、科学的学法指导与辅导,重点抓好“课前预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激发提问”,“观察猜想、探索发现”,“独立思考、研究规律”,“目标调控、反馈矫正”,“变式启迪、迁移升华”,“学后反思、提升学力”等各教与学环节的落实。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教师结合学枓特点与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研究,形成学校总模式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和知识模块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可以在己确定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模式,进行写读听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数学学科要根据数学是思维科学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要根据是实验科学的特点以学生“实验·启发·参与”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善于观察思考、概括归纳表达、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加大校际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各学校要以这次会议为平台,加大校际交流的力度。专任教师较少的学科如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要以中心学校本部或市级示范学校为基地成立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中学校的初中部要与所在地或附近的中心学校本部加強交流协作研究;采用同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学校,初中学校之间要建立协作交流研究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听课,研讨交流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第三篇: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渭南市临渭区三马路中学孙莉玲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对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全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的过程,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能力训练要求
体会在结论获得和验证过程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无尽乐趣。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教学重点
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获得和验证过程;总结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的关系。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教学方法
交流与反思-----合作与探究 教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
第二幅图片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提议的向宇宙发射的勾股定理的图形,用来与外星人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勾股定理送到外星球,与外星人进行数学交流”。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回顾与思考中的几个问题更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它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反思交流,探求新知,:
一、议一议: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⑴在△ABC中,∠C=90º,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 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90º 边与边之间的关系:a2 + b2 = c2 ⑵在△ABC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如果∠A+∠B=90º,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a2 + b2 = c2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活动三:回顾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游戏:叫一列学生玩常见勾股数的接龙游戏。3、4、5;6、8、10;9、12、15;15、20、25;5、12、13;8、15、17;7、24、25;9、40、41等。
二、方格纸中勾股定理的验证
方法一: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将几个小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方法四:利用皮克公式
正方形周边上的格点数a=12,正方形内部的格点数b=13,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为:S=1/2a+b-1.三、史话勾股定理的证明
1、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这是我国对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它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的紧密结合.2、传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下面的两个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能直接观察验证勾股定理吗?
活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哪些证明方法?请同学们介绍。
1、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明.他的方法直观、简捷、易懂、明了。
2、刘徽的“青朱出入图”,证明不需用任何数学符号和文字,更不需进行运算,隐含在图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现,整个证明单靠移动几块图形而得出,被称为“无字证明”.3、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证明 同学们,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勾股定理丰富的文化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并且把这些成就发扬光大。
四、欣赏美丽的勾股树,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创造之美。
五、拓展与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正解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运用,那么你知道运用勾股定理解题应注重哪些思想方法呢?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问题,现就常用的思想方法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类型之
一、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和,求第三边的长. 分析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 当和是两条直角边时,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第三条边即斜边是=5;当是直角边,是斜边时,仍由勾股定理求得另一条直角边是㎝.
说明 求解本题许多同学往往受勾3股4弦5的思维定势,而误认为和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当然是了,从而漏掉一解导致错误.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类型之二转化思想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空间图形的距离最短问题是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一般地求距离最短问题要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几何体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1、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3cm和1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线路是多少? 解:台阶展开成平面如图所示,连接AB 因为BC=3×3+1×3=12,AC=5,所以AB2=AC2+BC2=169,AB=13㎝,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3㎝。B 类型之三方程思想
3、如图,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它高出水面3尺。突然,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刚好齐及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尺,请问水深多少? 分析:由题意,我们知在图1-1中为AB湖水的深度,AC为荷花的长,△ABC为直角三角形. 解:设水深为x尺,则荷花的长为(x+3)尺,由勾股定理得: 62+ x2=(x+3)2
解得:x=4.5,所以这个湖的水深为4.5尺. 类型之四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用解决有关航海问题的应用题,首先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画出图形,结合其他知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或相关的量。
例如:甲、乙两船从港口A同时出发,甲船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的方向航行,乙船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另一个方向航行,2小时后,甲船达到C岛,乙船到达B岛。若两岛相距100海里,问: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解:如图所示,在△ABC中,因为AC=2 × 30=60,AB=2 × 40=80,BC=100,所以AC2+BC2=602+802=3600+6400=10000=1002=B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且∠BAC=90°.由于180°-35°- 90°= 55°,所以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55 °。
六、跟踪练习
1、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3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一只蚂蚁从距底面1米的A点爬行到对角B点处去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解: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连接AB 因为AC=13-1=12㎝,BC=3×3=9㎝,所以AB2=AC2+BC2=225,AB=15㎝,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5㎝。
七、感悟与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
八、分层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6页复习题
3,4,5
B组1
2、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的内容。选做题:
勾股定理不仅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请同学们试举几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第四篇:《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这学期选择了《法律与生活》作为选修课,我收获很多,我从中了解了很多法律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不错,每节课安排一段视频,让我们从观看视频中了解到其中所讲述的法律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深的几节课分别是
一、法治的力量-201110大法治人物;
二、法眼看醉驾-高晓松醉驾被捕;
三、消费与维权-观看央视3.15晚会;
四、村规与国法-观看电影《被告山杠爷》;
五、观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看了走进法治人物,感受法治力量的颁奖典礼后,感受颇深的是他们既有个人,也有集体。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他们的故事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态,种种不同的基础上,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律师施杰,是孙伟铭案中被告的二审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他发现类似的醉驾案件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两难境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及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刑法学专家、医学专家的深入探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施杰率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提案,并很快得到采纳。与此同时,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开始呼吁“醉驾入刑”。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列为犯罪,5月1日正式施行。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醉驾入刑”成为了2011年的法治热点,引起广泛热议。
郑喜兰,现任唐山市丰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在任基层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的十多年里,她组织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93件,侦破过某国企会计挪用公款1150万元等大案要案,有罪判决率100%,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并亲自组织抓逃3次4人。郑喜兰先后被高检院记一等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56项荣誉及奖励,被群众誉为“执法为民的好检察官”。
虽然评选出了十大法治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用自身的力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杰出代表,她们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法制建设当中,并将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看完了法治人物颁奖典礼,更多的是感动,那么下面要说的则是高晓松醉驾案以及一些感想。
当年以一首《同桌的你》而走红乐坛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2011年5月9日22时50分,在北京东城区驾车与前车追尾因醉驾被拘,造成四车连撞,4人轻伤。因涉嫌酒后驾车,高晓松随后被警方带走。5月10日凌晨1时30分,警方对高晓松进行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结果为每百毫升血液中C2H5OH含量为243.04毫克,已经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事发后,高晓松写下简短的保证书:“对不起!永不酒驾!”
5月11日,高晓松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刑事拘留。5月16日,北京交管部门将在东城法院吊销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驾驶执照。17日下午,相关案件公开审理,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成为“醉驾入刑第一明星”。
2011年11月8日凌晨,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
东城区看守所获释。由于认罪态度良好,高晓松人气不跌反升。
对此我想说人孰无过,知错能承认、悔过、改正,就值得认可,同时,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严格遵守法律,做一位守法的公民。
下面要讲的是带给人们对道德的审视的3.15晚会。
“名义上是公益,该收钱时我们也绝不手软。”打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旗号的“工程理事长”“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是近几年活跃在全国很多县市的一项活动,在全国有上百个工作站。然而这个公益组织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打着公益慈善为幌子的骗钱公司。这个所谓的爱眼工程,丧尽了爱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在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却执行着双重标准。该公司的“品质参考手册”明确规定食品的保存时间,而在实际操作中,确使用着过期食品。虽然事后,麦当劳公司给晚会发来邮件表示会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认真调查,并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但这件事,也给国人提了一个醒,不一定外国货都是好的,对于舶来品我们同样要注意食品安全。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诚信,也同样不能立足这个社会。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利益面前却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践踏的道理,从今年3.15晚会所曝光的事件来看,也同样反映出这点。
下面我来介绍一部关于法律方面的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
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社会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要说的是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后带给我的一些想法与感触: 事业有成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认为谋杀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沉重压抑的背景,还有瑞德那平静缓慢的叙述,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一开始一直为安迪的命运纠结着,无法想象这该有一个怎样的合理结局。
影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而且美好的事情永不磨灭。),一个普通的词——“希望”,却因他在狱中用一把六英寸长的小石锤掘出了一条逃往外界之路,于19年后成功越狱的那刻给予了深刻的诠释。安迪在那个司法黑暗狱政暴戾的环境中坚守,尽管现实的残酷吞噬着他的肉体,而他那永不放弃希望的人性却在自我救赎中,净化了许多人的心灵。狱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希望在这里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哪怕是个无谓的逃跑的念头也会遭到典狱官们的毒打。他在肖申克似乎是个异数,喜欢整天把玩各种石子,阅读很多书籍„„
老布在肖申克服刑50年后假释出狱。本应该庆幸他获得了自由,然而长年累月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陌生的社会中如同一只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无助地生活着。终于,在墙上刻下“老布到此一游”的留言后放弃了生命。自由给了他希望,而这希望带给他的却是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噩梦过后都要思考一番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处何方。也许,那50年监狱生涯让他忘却了自由之感,而所谓希望,则只是
心中的那份虚妄罢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瑞德在狱中多次申请假释,却一次又一次未能获准。当他几乎绝望时,却又戏剧般获得自由。狱中的他神通广大,似乎没有他买不到的物品。然而当他重获自由回归社会后,却也如老布般感到无助与失落。看到了墙上老布的遗言,本以为他也会追随老布而去,幸而他想起了安迪留给他的话,重拾了希望之火。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并拥有了真正自由的生活。
安迪在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当他爬出污水管道,在雨中张开双臂,犹如囚鸟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后,他用了在狱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典狱长洗钱时虚构出的那个人的身份取得了那些账款,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同时,把典狱长的罪证曝光于社会,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怀抱希望,所以能成功地为狱友争取到一瓶冰啤;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用特长取得狱官信任而在广播室播放音乐;他怀抱希望,所以每周一封信最终为监狱争取到了图书馆的旧书;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帮助一些狱友学习并获得学历;他怀抱希望,所以最终逃离了肖申克,获得了人生的自由。正因为有了希望,他才一直维持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在前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是积极有意义的,它将带着你走向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
第五篇:[语文论文]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搜课网 http://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一 高考作文的简要回顾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 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
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 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
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五,要大力培养广大中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语言是反映事物、表达情思的工具,一定要通过多接触群众、多阅读名著等途径来训练正确的语言习惯,做到简洁明快,明晰畅达。在想象力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平时学会从正面想,从反面想,从单一的定向思维发展为生动活泼的多向思维。要向名家学习,也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多读多写,使想象既大胆,又合理。
我们期望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尽快把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有效地推进语文教改的步伐,更快地提高中学写作教学的整体水平。《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