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5则范文

时间:2020-02-11 20: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

第一篇: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

一、法国行政法中公产的来源

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Domaine Public)一词最早出现在1804 年颁布的《民法典》中。然而,关于公产的规定可以上溯至罗马法时期。盖尤斯所著《法学阶梯》第二编第10 条规定: “那些由人法支配的物品或者是公有的,或者是私有的。”同时第11 条还规定: “公有物被认为不归任何人享有,实际上他们被认为是集体的。私有物是归个人所有的物品。”优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也有类似论述:“事实上,按照自然法,有些物为一切人共有;有些是公共的;有些是团体的;有些不属于任何人;多数物属于个人,被个人根据如下将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原因取得。可见,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公共的物和私人的物之分,并且已经明确规定公共的物不能被个人所有,将公共的物的所有权授予国家或市府。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立法传统,对于公产的规定主要见之于第538 条、539 条、540条和第541 条的规定。

根据《法国民法典》第538条对公产的定义,“公产”是指“不得具有私有财产权性质的法国领土之任何部分,均视为公产之不可分割之部分”。实际上,这一“公产”的定义来源于法国旧制时期对公产的规定。旧有的规定认为只有供全体人使用,并由于其自然属性而不可能转为私有财产的成块土地才属于公共财产,仅涉及了道路、公共用地、河流及海岸[3]。旧有的公产属于笔者所称的“公众共用物”。然而,《法国民法典》第538条对于“公产”的定义受到了法国早期公法学者贝泰勒米、杜克洛克、莫里斯·奥里乌的质疑和批判,认为公产与私有财产的区别在于公产上设定的公共用途,而不是财产的自然属性。

笔者以为,莫里斯·奥里乌等人的质疑有一定道理,现今的立法和法学研究也是以财产的用途作为判定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标准。因此,可以认为公产是属于公法人所有的、被设定了公用用途且在公用期间不得被私有的财产。由于公产的公用属性与私有财产权的性质不相容,2004 年法国修订民法典时将第538 条、第540 条和第541 条废除。至此,《法国民法典》退出了公产法律体系,确立了以2006 年颁布的《公法人财产总法典》为主、以1957年《国有财产法典》等为辅的公产规范体系。

二、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及与公众共用物的关系

《法国民法典》虽然首次使用了“公产”一词,但没有明确区分国家的公产和私产。将国家财产划分为公产与私产首先应归功于普鲁东。他在1833年所著的《公产论》中认为,政治共同体的财产中有一些是公共的财产,供一般公众使用,另外还有一些财产属于共同体所有,正如私人的财产属于私人所有一样。普鲁东还认为,政治共同体对于供一般公众使用的财产仅有治安管理权和经营权,而对于私产则享有私法性质上的所有权。普鲁东对公产的认识仍然局限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公产”的旧有定义,并认为行政主体对公产没有所有权。

直到20世纪初,法国著名公法学家莫里斯·奥里乌和莱昂·狄骥才提出供行政主体公务使用的财产也属于公产。该观点后来被法国行政法印证,形成了公产的基本分类。莫里斯·奥里乌还提出行政主体对公产享有行政法上的所有权,这一学说也得到了法国最高行政法院的支持。自此以后,法国行政法的发展和司法判决的推动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公产法律体系,公产不论是范围还是所有权主体都开始逐渐扩张,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以《公法人财产总法典》和《国有财产法典》为法律根据,分析法国行政法中公产的构成,并结合对法典的结构分析,揭示法国行政法中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关系。

《公法人财产总法典》L2111-1 条至L2111-3 条规定了适用于全部公产的一般规定,其中L2111-1条将公法人的财产划分为公产与私产,并将公产分为直接由公众使用的公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公产,即“除特别规定,公法人的公产或者直接由公众使用,或者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公产必须用于规定的用途以服务于公众。公法人的财产中不属于公产的那部分财产是私产……”《公法人财产总法典》L2111-4 条至L2111-17 条列举了适用于特殊公产(非消耗性的不动产公产)的特别规定。这些特殊公产属于公众直接使用的公产,包括:

(1)海洋公产,包括领海的底土、海岸、与海洋相通的湖泊及其底土、满足公共利益和旅游度假使用的土地以及为了确保航运安全和便利、属于公法人的工程和设施。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海洋的整体性,领海内的海水服从国家警察权的管辖,保留第三者的权利,不属于公产。公众对海洋公产的一般使用如休息、观赏、垂钓、通行等可以自由、直接、非排他地使用;公众对于海洋公产的特殊使用如临时占用、养殖、捕捞、开采海底矿产资源,必须取得许可证。

(2)河流公产,包括被国家载入河流公产清单中的湖泊、江河及其支流⑨、底土、河岸、堤岸以及在河流公产上修建的生活用水蓄水库、码头、港口、停靠抛锚地等。过去认为国有河域的水流和河床构成的整体属于公产,但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排除水流的所有权,认为水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国家对水体行使治安管理权力。公众对河流公产的一般使用如生活必需的取水、航行、观赏、垂钓等可以自由、直接、非排他地使用;公众对河流公产的经营性使用如捕捞则必须取得许可证。

(3)道路公产,是指属于公法人的公路、城市街道、乡间道路等,公众可以自由、直接、非排他地使用道路公产。

(4)铁路公产,是指铁路运输必需的属于公法人的不动产,包括车站及附属设施等。

(5)航空公产,是指航空运输必不可少的属于公法人的不动产,如机场及附属设施。

(6)无线电频率公产,法国境内可用的无线电频率属于公产,使用无线电频率公产须获得许可证。

三、结语

法国公众共用物法律规范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国法律根据国家财产是否设定了公共用途划分了国家公产与国家私产,确立了国家对公产享有公法上的所有权,其中国家公产包括了供公众直接使用的财产(属于公众共用物)和供政府公务使用的财产。对于供公众直接使用的公产,公众享有自由、直接、非排他使用的权利,政府则负有管理、维护以及维持公用秩序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一般情况下,供公众直接使用的公产应当确保公众免费使用,只有出现“拥挤效应”时可以收取较低费用以调节使用人数、确保可持续的使用。

法国《环境法典》宣布环境资源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遗产”,则突破了传统上根据所有权的划分而将环境资源仅仅作为不同所有者孤立财产的限制。这种规定从环境资源整体上的公众共用物属性出发,确认了环境资源整体上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遗产”,而对私人所有的环境资源、国家所有的环境资源以及没有确立所有权的环境资源,施加了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遗产”的义务,以促使所有者和管理者对环境资源的合理、有益使用,实现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总的看,法国关于公众共用物的立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财产类型包括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私人财产三类,国有财产种类繁多、体量巨大,其中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首先,我国应该明确国有财产与公众共用物的关系,除了具有排他性的国有企业经营用财产、政府履行公务用财产外,国有财产中还包含一部分公众共用物(或公众共用自然资源、公众共用财产),如水流、海域、风景名胜、森林等自然资源。其次,我国的国有财产也应根据其性质、特点和用途等进行分类,即类型化。

有些国有财产以获取收益为主要目的,基本适用于私法、私权或物权的规定,如国有企业财产。有些国有财产与公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如水流、海洋、森林等自然资源,属于本文所说的公众共用物,应当以维持其公共用途、实现公平及可持续使用为目的。国家对此类财产的所有权不是完全的私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不能等同于私人所有权。这类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受到宪法、行政法、环境资源法等法律的规制和公共用途的限制。如果将公众共用物(或公众共用自然资源、公众共用财产)转变为政府公务财产或私有财产时应该严格依法控制并征求公众意见。最后,应当确立环境资源整体上属于公众共用物的观念。但作为公众共用物的整体环境资源,可以对其部分设立所有权,对确立所有权的部分环境资源,仍然可以提供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或者供公众使用,并不丧失其公众共用物。

第二篇:大物实验论文与心得体会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我体会颇深。首先,我通过做实验了解了许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其次,我已经学会了独立作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我也深深感受到做实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认真态度和创造性的思维。下面就我所做的实验我作了一些总结和体会。

自从我第一次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因此我每次上课都能全身心地听课,比如说第一次的不确定度等我就比班上其他同学学的要好一点,基本上学会了不确定度的每一步计算、回归直线的绘制以及有效数字的保留等,这也为我以后的实验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希望我能更加努力,在下个学期顺利完成所有的实验,圆满结束大学物理实验。

第三篇:实习论文---汽车与物联网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

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和挑战

摘要:

车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有一个新主题,而车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满足人们各对安全、效率、便捷的需求以及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旋律,车联网的发展已是箭在弦上。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高速发展的传感网和3G 网络,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使我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全球率先应用车联网。但是在我国发展车联网面临着许多的考验和挑战。正确的认识挑战和困难才能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车联网

发展

挑战

目录

一、行业背景----------------------1

二、我国发展车联网的原因-2

三、我国发展车联网的挑战-3 参考文献-----------------------------5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行业背景

一、行业背景

目前汽车带来的各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产品和技术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同时,由于汽车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将被赋予更多的功用,以满足人们各对安全、效率、便捷的需求。

由此催生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的两个大趋势,这种趋势将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它将彻底改变汽车这一出行交通工具的命运。第一个趋势是新能源,未来汽车行业应该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大发展的趋势,由于环境的压力,以及污染严重,资源紧张等一系列情况。迫使人们对汽车进行革命性的创新。第二个趋势就是汽车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汽车也将来共享这个信息时代的快捷和方便。

而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中,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两者的相互作用将会使“物联网”的应用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新的血液,使这一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针对物联网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最近提出了FNC(The Fully Networked Car)的概念,其目标是:使驾驶环境更安全、更舒适、更人性化。此外,ITU、ISO、IEC等标准化组织也将合作建立全网络系统,用以促使家庭和汽车实现无缝的网络连接。物联网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汽车行业中,国外许多运营商之前已开始了物联网在汽车行业应用的研究。比如,Vodafone建议将一种车载紧急呼叫系统(eCall)嵌入到手机中,推出增值业务平台发展,主推远程信息系统和VAS平台;Orange则主要研究基于语音识别的免提终端,近几年的工作集中在窄带免提规范、语音识别等方面。在国内,中国移动和中国长安签约研发“3G汽车”后,中国联通和上汽合作推出了上汽荣威350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此系统依托中国联通WCDMA网络,实现了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应用。同时,研究机构也对汽车行业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亚琛工业大学正在加大对车载通信和业务网关的研发力度,此技术主要提供基于Web Service的GPS位置业务、配置业务、诊断业务等;另外,还提出了Car-2-Car通信,这是一种对蜂窝通信的补充,能够最小化通信连接的演示,并且隔离相对小的通信带,可以应用在危险预警、协同驾驶、远程信息处理等方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我国发展车联网的原因

二、我国发展车联网的原因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高速发展的传感网和3G 网络,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使中国有能力在全球率先应用汽车移动物联网。汽车移动物联网,通常称为车联网(AMC),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数据集采器等,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

车联网强调的是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运用。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参与,车辆信息无法在移动中有效传输,同样无法接收。同时,物联网所应用的射频识别、读取等技术可以作为对车辆移动过程中在每个节点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收集工作,这可以作为联网车辆的基础数据。其次,车联网强调人车合一的车终端系统,这里不仅关注每一台联网车辆,更注重驾驶车辆的人,人车合一,成为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移动单元终端。在每一个终端上,人和车都被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设备武装,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人和人、车与车、人车终端与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交通拥堵严重,大城市堵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经常发生交通瘫痪。交通信息不畅,司机们缺乏及时的信息来安排自己的行程,同时个司机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致使一些低级错误一再发生。交通事故频发,交通伤亡人数居世界第一。所以车联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民生保障的基础。

车联网将可以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开车,而且在“车联网”的保护下实现了零交通事故率,堪称绝对安全。通过“车联网”,汽车具备了高度智能的车载信息系统,并且可以与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以及社区信息网络全部连接,从而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即时资讯,并且作出与交通出行有关的明智决定。由于每辆车都采用了自动驾驶技术,老人、孩子、盲人也可以开车穿行于城市中。智能的“车联网”,甚至可以帮助司机订票、寻找停车场,以及自己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

车联网应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汽车的控制方面。比如夏季,汽车用户可以在进入停车场前,通过手机启动汽车空调,待进入车辆后,便可以直接驾驶。同样,汽车用户在冬季时也可以通过手机提前完成热车;另外,在车辆停放后,车载的外置式摄像监控设备可以实时记录车辆周边的情况,在出现可疑的偷窃等行为时,其摄像设备会自动记录相关视频,并通过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报警,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另外,在车辆驾驶过程中,车载的红外传感器、外置摄像设备和市政信息芯片等设备也可以为驾驶员和城市市政道路管理者提供便利服务。市政系统可以通过对道路上车辆芯片的扫描和监控为驾驶员提供相关道路的实时路况信息,这将有效的避免道路的拥堵。同时,车载的红外传感器和摄像设备,也可以为车辆的主动安全驾驶提供帮助。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德国的一些高端车型上已经得到应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我国发展车联网的挑战

三、我国发展车联网的挑战

尽管我国智能交通前景广阔,未来高成长趋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成本比较昂贵

由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还不是很明确,在加上规模经济不够,所以盲目使汽车装备物联网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据调查,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的EN—V车型,目前每辆造价300万美元左右,这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是过于昂贵。同样,与车联网相关的设施建设也是花费巨大,比如要建立一个巨大的无线网络,将需要耗费巨资,这无疑也是车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2.标准和结构没有统一

要促进车联网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的标准和它的系统。互联网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的标准和开放的体系结构,因此,未来的车联网应该和互联网一起打造一个共同的用户体验,将来的解决方案应该既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利用在车联网上,这样也有利于使车联网技术能够跟上手机以及计算机快速更新的发展速度。所以,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两个行业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汽车行业应当更主动地让电信行业了解汽车行业对通信网络的需求,而通信行业在制定网络技术标准和网络建设规划的时候,如果不了解汽车行业或者说车联网发展的需求,也就很难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关键部件的影响

传感器成本、性能和寿命,在技术上与交通应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传感、支撑网络也尚未建立,影响智能交通深入应用。

4.关键技术的影响

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研发急需突破。目前国内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我国在RFID、传感器上并无主导权,仍受制于美国、欧盟,国内盈利面较小。技术服务方面,企业资源分散,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缺乏统一的全国标准;软件开发平台等高端软件还属空白,与国外软件提供商合作趋势日益强烈;硬件方面主要集中在后装市场,中国的品牌整车发展还比较薄弱,品牌份额还没有占据10%。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我国发展车联网的挑战

5.智能交通体系的缺乏

智能交通研究和示范应用点分散而不成体系,技术参差不齐,市场竞争秩序尚不完善,也给整个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国内智能交通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企业稳定性相对较弱,国际厂商加紧抢占市场,企业业绩波动幅度加大。车联网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的商业模式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投入过程。生产非常复杂,车联网涵盖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及分销商、汽修汽保商、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6.信息安全因素

车联网和物联网有相似的应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每个人详细信息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在这个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被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车联网体系的安全。在车联网环境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受到病毒攻击和恶意破坏,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丢失或被他人盗用,都将是车联网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难题。

所以车联网所具有的美好前景虽然诱人,但按照目前的研发能力,车联网相关软、硬件采购真正大面积铺开,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需脚踏实地。

车联网要取得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引导扶持外,必须得到整个汽车生产系统的高度重视,形成以具有较强实力的平台运营商为主导,产业链各方具有实力企业的紧密合作,打造一个相对成熟而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从而为在车联网系统中众多寻找市场却又找不到着力点的企业带来信心和希望,同时要加强技术科技的发展,只有这样车联网市场才能显示出它巨大的魅力。才能建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车联网系统,为我国甚至世界的来服务。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小学期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2010年泛在网/物联网应用与标准化研讨会,2010 年5月19日。

[2] 刘正之,物联网在汽车行业的应用,2010 年12月13日。

[3] 诺达咨询,车联网的机遇与挑战,通讯世界,2011年3月,总第192期。

[4] 刘建华,杨士航,浅谈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中国高科技企业,2010年,第28期。

第四篇:行政法与法律原则研究论文(小编推荐)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摘要」

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与WTO九项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公正、公平、自由、公开的价值观念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差别对待、制度壁垒等。因此,必须重塑现行制度,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WTO基本法律原则、行政法律价值、行政法律制度

WTO基本法律原则大致可归纳为下述九项: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这九项原则根据其内容和价值趋向可以分为三类:前五项原则,即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平等对待、互利互惠,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公平、公正;之后的三项原则,即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尽量减少和消除贸易障碍和壁垒,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贸易,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自由;最后一项原则,即透明度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公开其法律、政策、司法判决和行政决定,以便世贸成员各方能随时获取相关信息,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公开。

WTO基本法律原则是调整和规范世贸的原则,但世贸与各成员国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各成员国政府的行为对世贸起决定性的影响。从而,WTO基本法律原则主要是对各成员国政府行为,而非主要对成员国国内贸易组织的要求。根据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分工,政府行为主要受国内行政法调整。因此,WTO基本法律原则要得以实现,即必须在各成员国国内行政法中得到贯彻和体现。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加入世贸组织,你就必须使你的国内行政法与WTO基本法律原则一致,从而保证政府的行为符合WTO基本法律原则。

当然,行政法是调整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而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只是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一部分。那么,WTO基本法律原则是否只要求贯彻于行政法中调整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的那部分规范,而行政法其他部分的规范却不应体现WTO基本法律原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一国行政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将一国行政法分成若干互不相干的部分:一部分规范政府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涉其他外贸而非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其他涉外而非涉贸易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对内的管理行为,等等;其次,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趋向:公平、公正、自由、公开,是整个现代行政法,乃至整个现代法治的价值趋向,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的整个行政法和我们的整个法律正需要吸收和贯彻这些价值观念。即使我们不加入WTO,我国行政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以现代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念,包括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来加以改进或改造:修改、废除不合时宜,不合现代民主、法治价值观念的旧制度、旧规范,制定、补充为建立法治、公正、廉洁、高效政府所需要的,体现现代民主、法治价值观念的新制度、新规范。

那么,根据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上述三类价值趋向,考察、分析我国现行行政法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制度、规范及其运作实践,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与WTO基本法律原则的要求还存在哪些差距?从而,我国的行政法还要做哪些调整、或改进、改造呢?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一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以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衡量,我国行政法在制度、规范及其运作实践方面至少在下述领域还存在着不公正、公平或不完全公正、公平的差别对待:

(一)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不少领域只许国有企业进入而不许非国有企业进入;在资源利用方面,某些资源只许国有企业利用而不许非国有企业利用,等等。

(二)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税收方面,外资企业可享受某些税收减免,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在进出口方面,外资企业可享受某些优惠,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甚至在市场准入方面,外资企业能进入的某些领域,内资的民营企业却不能进入,等等。

(三)公有事业组织与民办事业组织的差别对待。例如,公立学校与私立、民办学校在招生、聘用教师和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存在不平等待遇;民办医疗机构、民办科研机构等在不少情况下也有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四)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差别对待。例如,我国宪法和其他许多有关法律规定对公共财产保护的范围和强度均大于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对公共财产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而国家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和政府政策变化导致私人财产损失时,现行宪法、法律却至今未对适当、公正补偿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五)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差别对待。例如,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有的地方规定不让农村人报名参加竞争考试,或虽允许参加考试,但在录取条件上对农村人严于城市人;在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上,往往农村人比例大的省份(如湖南、江西、安徽等)的录取分数线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六)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差别对待。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享有大量的为非经济特区所不能享有的优惠待遇,从税收、信贷、进出口到用人、用地,以至到政府办事的程序、手续等,法律、政策对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都实行差别对待。这些优惠虽然在当时有其必要,有些在现在仍有必要并仍然保留着,但其中也确有不公正、不公平的因素。

除了上述领域以外,在其他领域,我国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公正的差别对待。虽然公平并不意味着绝对平等,一定的政策倾斜并不违反WTO基本法律原则的价值观念,但倾斜一般应该是向弱者,向弱势方倾斜,而不是向强者、强势方倾斜。但我们的某些差别对待,某些倾斜却是逆向的,显然违反公正、公平原则。对此,我们首先应转变观念,破除长期以来在我们头脑里所形成的重公轻私、重国有轻民营、重工轻农的观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差别对待和等级制度,改变改革开放以来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外资优惠和相应建立的各种忽视公正、公平的差别对待制度。当然,制度的改进、改造需根据社会、经济各种条件的成熟情况逐步进行,有些需要马上改,有些需要等一些时候或等较长时间才能改,但观念的转变则必须自现在始。否则,旧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取消后,新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又会制定出来;对洋人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取消后,对国人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又会制定出来。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二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自由,如企业的投资自由、生产、经营自由、交易自由、个人的迁徙自由、择业自由、发展自由等。妨碍这些自由的主要障碍是政府设置的各种制度壁垒,如妨碍贸易自由的主要障碍是政府设置的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许可、配额、高技术标准等)。根据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自由价值观念,衡量我国现行行政法制度和运作实践,我国是否还存在或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妨碍市场主体自由和个人发展自由的障碍呢?应该说,在我国,目前这种障碍还在多方面存在,有些障碍是制度

方面的,有些是非制度方面的,有些障碍目前正在排除,有些障碍则目前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障碍主要有:

(一)行政审批、许可制度。妨碍外贸自由的障碍主要是关税壁垒,妨碍内贸和内部投资自由的障碍主要是道道设关、层层设卡的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日益泛滥的行政审批、许可不仅妨碍了内资、外资的贸易、投资、经营自由,而且妨碍了公民个人的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自由。

(二)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是某一项法律制度的产物,而是许多违法和合法制度的合成产物。如市场准入制度、收费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各种不合理的具体行政管理制度和各种不合理的体制,包括地方法院人、财、物完全由地方控制的司法体制。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妨碍了相应地域外部企业、个人进入相应地域活动的自由,而且也妨碍了相应地域内部企业、个人与外部交流、互动的自由。

(三)国家垄断和行政垄断。近年来我国国家垄断和行政垄断虽然在逐步减少,但在不少领域还仍然存在。垄断显然是竞争自由的障碍: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事业被国家垄断了,一般企业、组织、个人就失去了进入该领域、该行业或事业从事相应活动的自由。

(四)行政干预。行政干预包括行政机关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干预,也包括对其他非营利组织和个人活动自由的干预。干预与自由是一对矛盾,干预多了,自由必然就少了。但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又不能没有行政干预。现在的问题是干预超出了必要的限度:一方面存在不少非法干预,如强迫企业合并、分立、改制等;另一方面,某些干预虽然是法定的,但却缺乏合理性:成本大,收益小,如某些行政命令、行政许可、行政规划、行政评审、行政检查等,就常有这种情况。

(五)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度中对个人自由限制最大的莫过于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此种制度限制使我国公民几乎没有了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改革开放以后,这两项制度,特别是人事管理制度逐步松动,公民选择职业、选择工作和工作单位已有了较大的自由;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户籍管理制度也开始了改革,但与实现迁徙自由还存在较大距离。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还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否则,这些制度将仍会构成实现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自由价值观的障碍。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WTO基本法律原则及其价值观在我国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同时,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不能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和个人人格,我们无疑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消除障碍,以积极的态度去培植企业自由竞争和个人自由发展的法律环境。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三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公开。近年来,我国法律在实现公开原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立法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的公布制度和立法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和司法实践中也开始了政务公开、警务公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具体制度的尝试。但是,从整体来说,我国法律制度及其运作,特别是行政法制度及其运作,与WTO基本法律原则所要求的透明度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制度,没有制定如外国《阳光法》、《信息公开法》、《情报自由法》等一类专门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自由的统一法律。从而,在我国,行政相对人对自己应享有对哪些事项的,多大范围的知情权,怎样实现这些知情权,在实现知情权遇到障碍时有哪些救济途径不得而知;政府对自己应具有对哪些事项公开的义务,应通过哪些方式、途径履行公开的义务,在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公开义务时应承担什么责任亦心中无数。

(二)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还存在大量不公开,暗箱操作的情形。例如,在行政决策方面,各种行政规划(如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等)、宏观调控措施(如物价、税收、利率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目前尚无一定的法定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物价听证除外);在行政执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方面,暗箱操作的情形更多,就行政许可而言,目前实行公开招标、投票或公开拍卖的只有很小的比例,行政机关决定给予或不给予相对人许可大多是通过不公开程序由其办事人员或负责人自由裁量确定的,至于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等,目前的实施程序大都不具有或仅具有很小的公开性。在各种具体行政行为中,现在只有《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行为明确规定了公开原则和具有较大公开性的程序。

(三)行政相对人缺少获取政府信息的有效途径。目前,行政相对人除了从政府公报和其他新闻媒体上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少量的行政信息外,很难从有关政府部门获取其所需要的其他大量的政府信息。有时为查阅一个政府文件,或了解一个行政决定,或查找一份行政信息资料,相对人可能从这个部门到那个部门跑上十天半月,最后即使找到了文件、决定或资料的所在处,还可能被相应部门的管理人员以“保密”为由拒之门外。

(四)信息公开缺少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对于信息公开,目前我国法律一方面没有规定统一的运作机制,包括确定公开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公开的方式、公开的程序等;另一方面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机制,包括规定政府对应公开的行为、信息而不公开的法律责任,相对人对政府不依法主动提供信息或违法拒绝其申请提供的信息的救济途径,如申请复议、提起诉讼和请求国家赔偿(在因此造成了损失的情况下)等。

当然,WTO基本法律原则强调公开,强调透明度,并非否定必要的保密。对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密同样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然而,就整个行政行为和政府行为(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而言,公开应是原则,保密只是例外。

综上可见,我国行政法与WTO基本法律原则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的入世,这种差距无疑将会对我国行政法造成一定的冲击,我国行政法应如何面对这种冲击,是消极地对现行制度做些修补,以应付外人,还是以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整个价值观念来重塑我们的现行制度,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对我国行政法的要求,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前途现正面临重大抉择。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第五篇:浅谈社区图书馆与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已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已显得非常紧迫。而社区图书馆在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阐述了信息素质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分析了我国公众信息素质的基本状况及社区图书馆开展公众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社区图书馆向公众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息资源已与各行各业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的信息素质,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地适应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开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利用社区图书的丰富资源,对公众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得深人探讨的问题。

1.信息素质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词最早是由美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1989年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质做了如下定义:“要想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人9o年代,人们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人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当前,人们对信息素质的普遍共识是,信息素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在利用信息技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积累的认识和经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能力按表现程度可分为显在能力与潜在能力,按适应范围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信息素质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体信息素质具有内在性,即个体对外在的客观的计算机文化的内化。

第二,个体信息素质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

第三,个体信息素质具有发展性,这是指个体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信息知识,发展自己的信息能力。

第四,个体之间的信息素质具有层次性,有高低之分。

2.我国公众信息素质的基本状况相对来说,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得较晚,相关研究与实践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已经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公众的信息素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

2.1公众的数据库与计算机信息检索水平很低,我国数据库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低的。前几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数据库被检索时间都在7O小时以下,个别只有4小时。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在现有用户获得文献线索的来源中,利用计算机检索的只占1.2%,排倒数第一。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目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是较低的。

2.2公众的外语能力和使用检索工具的能力较低语言障碍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阻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人通过引文分析对中国科技人员参阅外文资料作过统计,结果只有10%---20%的科技人员能够一般阅读外文资料,仅有3%—7%的科技人员能够引用外文资料。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是用户获取信息能力的基础。但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未曾利用过检索刊物的人数竞多达53%。国外几种重要检索刊物的利用率是:美国《工程索引》为5.1%,前苏联《文摘杂志》为5%,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为15.1%,《世界专利索引》仅为1.2%。科技人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

2.3公众的图书消费水平很低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购置情况,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滑坡,形势严峻,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居民个人或家庭购书情况亦不容乐观。据《文摘报》披露,1994年沈阳市居民人均生活费为3098元,而购买书报杂志支出仅为l4.67元,占总支出的0.47%,与1991年德国人均图书消费120美元相比,我国大部分公众的文献消费水平实在太低,这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信息意识淡薄。

2.4公众的图书利用率也很低

资料显示,1994年美国全国公共国书馆总流通册次超过l5亿,藏书流通率为233%,人均借阅量为6.4册。而我国199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册次为1.1814亿,藏书流通率为36%,人均借阅量约为0.1册。我国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和人均借阅量之低,确实令人不安,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信息意识淡薄。

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公众的信息素质现状不但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而且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只有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3.社区图书馆开展公众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社区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向公众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

3.1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社区图书馆由于建立在社区内,因此,社区内的居民都是其潜在的用户,也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用户资源,是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进而也奠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坚实的基础。

3.2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社区图书馆不仅拥有较多的藏书,而且随着因特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3.3拥有专业的图书馆员社区图书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将会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图书馆理论知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馆员队伍,他们可以向公众传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包括传统信息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分析研究方法等教育。他们是连接用户和信息的中介,是信息的领航员。

3.4日趋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使图书馆逐步拥有包括计算机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设施,这对提高用户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检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社区图书馆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4.1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区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对公众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首先,社区图书馆要遵循为本区居民服务的宗旨,根据居民生活、娱乐、购物、求职、教育等较为普遍的需要来搜集和补充自己的馆藏,建立起能够适应居民需要的资源体系,其中包括印刷型书刊、报纸,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网络。在图书馆之间建立信息网络,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有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辅之以方便的服务手段,社区图书馆就可以让居民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也为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提高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社区图书馆馆员作为管理者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社区图书馆馆员应充分利用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懂得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为读者当好“网络导航员”,搞好网上信息资源开发。表达能力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也十分重要,它寓于信息能力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就会阻碍馆员与公众之间的交流。

4.3增强公众的信息意识增强公众信息意识,应当首先增强人们的信息价值意识。应当使公众牢固树立“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是商品”、“信息有偿”等基本的信息价值观念。倡导与培养其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精神,从而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

4.4向公众介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目前公众对图书馆的文献布局与藏书特点不甚了解,不明了其藏书目录体系以及目前的网络信息源,更不能有效地利用,所以有必要使他们熟知和了解社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另外,还要熟知网上信息源,使其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图书馆工作者可以编印各种用户手册、数据库使用指南等,为公众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提供各种形式的书面帮助。

4.5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道德

社区图书馆应当为公众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具体而言:

1)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比如讲座、培训班、网上教学、回答个别咨询等,宣传介绍有关知识,并在培养公众的信息意识的过程中加以帮助和引导,从感性上和理性上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

2)提高公众对现代化设备和各种新型文献的了解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操作技能,并熟练应用;

3)提高公众自身的语言能力,对于一些语言学习有困难的用户,可以依靠人工翻译和先进的智能型翻译系统,提高其应用外语的能力;

4)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各学科的成果,利用综述、述评、百科全书等为公众提供掌握相关知识的工具,增加公众的知识面;

5)在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信息道德,使其了解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综上所述,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挑战,社区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担负起提高公众信息素质的责任,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法国行政法中的公产与公众共用物的论文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论文

    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 一、缘起 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能摧毁人的自信,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一蹶不振;也可能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郑绪尧 2009年以来,一场关于物联网的风暴席卷全球。在这一年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2009年以来,一场关于物联网的风暴席卷全球。在这一年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I......

    《化学与生活》论文 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与健康 饮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关系最紧密的一部分,合理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提高人学习,生活,工作的效率,而不当的饮食则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因而我们应把所学的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占中运动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xxxxxxx班xxx xx大学《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关于街头政治 ——论香港占中运动 学院: xxx学院专业班级:姓名: xxxx 学号:xxx 科目: 形势与政策任课老师:xxx......

    物电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物电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计划 为做好我系2010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教务处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补充......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但仍有一些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的应对策略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放、动态师生多向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意味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