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案范文
确山二高
年级
学 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钟晶
使用人:
【 教学主题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创新的社会作用 【知识梳理】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 .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1 1)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2 2)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
注意:
(1)事物的存在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理由的、必然的。
任何事物在它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
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尽管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极端野蛮和残酷的,但在它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它取代原始社会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进步,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当时劳动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战争中的俘虏不再杀掉,保护了劳动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促进了社会分工,所以奴隶社会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历史上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它们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其存在都是必要的、合理的。
(2)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肯定的事物都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权力,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
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这种生产关系是以十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终因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丧失自己的合理性,被封建制度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
(3)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讲,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转化,是新陈代谢。但事物的发展只有经过事物内部矛盾一方否定另一方,才会有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不否定旧事物,新事物就不能产生,事物也就不能发展。所以说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都是经过一个一个的否定而实现的,可见,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方式进行的。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只有经过否定,事物才能向前发展,所以说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问题情境:
社会历史和人的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问题探究:(1)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为什么?
(2)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
解析:
(1)实践和科学揭示,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天体到基本粒子,从基本生物细胞到高等的人类,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认识,也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的。无论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对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认识,乃至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统统如此,概莫能外。
.
无数事实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2)从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社会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它也不会停滞不前;仍然会不断地前进、发展和完善的。
知识拓展:社会历史和人的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1)创新就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创新的科学内涵就是突破、质变和飞跃。创新是创造全新成果的行为与过程,就是总结新经验、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说来,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2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A A、要关注变化的实际。
B B、要突破成规陈说。案例:传统理论,如大公无私,现在改为: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也要兼顾个人利益。
传统理论如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
C C、要破除落后观念。案例:
政治观念:青天大老爷,大救星。
生活观念:“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工作观念:铁饭碗。
D D、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例子: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问题探究:
(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
解析:
(1)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源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科学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观测的不精确,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质疑,而且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是一种理论尝试,需要对其前提、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2)创新是需要勇气的。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打破旧的框架、旧的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破”和“立”是一种对立的统一。破是手段、途径,立是目的。没有破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立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是不能离开破的立,它是对“破”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典型例题】
第二篇:详案
《微笑—心灵之花》主题班会教案
设计理念:
微笑教育在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有了这些,别人就会感到你是个有修养的人,仅仅一个微笑,就能树立一个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微笑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挂在脸上甜甜的微笑更是绽放的礼仪之花。它是人与人交流的通行证,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微笑是友谊之桥,能使同学们更加团结友好。这一时期的同学关系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因此同学、朋友间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矛盾甚至打架等现象,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微笑是一种好方法。微笑的作用是神秘的。就算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微笑在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是多么重要,但让孩子们从小知道做一个微笑的人,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课力图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知道微笑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感受到微笑在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会自觉改变自己,微笑面对困难、面对人生。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微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微笑的意义及作用很大。
行为目标:通过微笑教育,使学生能与同学微笑交往。通过微笑,传达文明与礼仪,传递友好和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微笑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微笑面对自己,微笑待人,微笑面对困难、面对人生。
教育重难点:
重点:认识微笑,学会微笑;用微笑传达文明与礼仪,传递友好和热情。
难点:用微笑解决矛盾;微笑面对人生。
准备工作:视频、图片、笑脸卡等。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主题。
1.展示班上同学的照片,请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同学脸上都带着哪一种相同的表情。(请同学回答:微笑)
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它会使你得到快乐,满足的感觉。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微笑开始今天的心灵之旅吧!(出示主题:微笑-心灵之花)
二、认识微笑 1.微笑是什么?
师:微笑是什么?有人说,他是能打动人们的最好语言。
也有人说她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无法抵挡的魅力。同学们,你们说,微笑是什么?(自由发言)
师:是的,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的钥匙,当你的心中装有他人,就会充满爱心与关怀,你的脸上就会自然地流露出那一份喜悦之情,无需外人教会,这种微笑就是天下最美的微笑。接下来,请听同学的诗朗诵
《微笑是什么》
A微笑是什么?
B 微笑是什么?
微笑是朵朵鲜花,微笑是春天那柔和的风,它给人们带来清香的味道,它让人们感到阵阵温暖,使人们觉得清爽。
让人们久久难忘。
C微笑是什么?
D微笑是什么?
微笑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微笑是酸、甜、苦、辣的味道,它使我们感到快乐,让我们知道人生的辛苦和快乐,因为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我们会更加坚强的生活。合:
微笑是一把大伞,为我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
微笑是烈火,融化我满脸的冰霜。
微笑是良药,给我受创的心灵疗伤。微笑是花开的茉莉,让我时刻感受她那悠远绵长的清香。微笑,一个多么简单的动作,只须将嘴角轻轻地上扬,却能让人从中获取到无限的力量。
2.微笑的作用(说故事,感受微笑的力量。)
(1)、情景剧
片段一:
廖耀:哼着歌边走边扔纸。
王耀(值日生):凶狠的说:“你,捡起来。” 廖耀:“我为什么要捡?”
王耀(值日生):“你丢的,当然你捡。”
廖耀:“你不是环保卫士吗?你捡起来不就行了吗?” 王耀(值日生):“你捡不捡?”
廖耀:“不捡,不捡。你敢怎么样?”(说着就推值日生,两人打了起来)
片段二:
廖耀:哼着歌边走边扔纸。
王耀(值日生):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请把你的纸捡起来,好吗? 廖耀:“哦,对不起,对不起,我马上捡。”(说着就弯腰捡起来)老师: 你更喜欢哪个值日生?为什么? 的确,有时候生活中只要一枚淡淡的微笑,就能化解所有矛盾。幻灯片出示:(微笑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淡淡的微笑使冰雪消融)(2)微笑的故事。
师: 微笑是和谐的音符,善意的微笑鼓舞人心;满意的微笑,自信人心;你的微笑,感动人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微笑的故事。老师展示图片,说故事。a、播放奥运会开幕式视频片段,大屏幕出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笑脸
伴随着深情的歌曲,我们又回到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名白衣少女打开手中的伞,将五大洲孩子的笑脸呈现在鸟巢上空,展现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那是从一万张笑脸中选出来的2008张笑脸,中华“礼仪之邦”的美称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体现。那是北京对全世界的祝福。意思是北京热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所有的朋友能把这 微笑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充满欢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这一温馨场景却感动了全场,也温暖了全世界。
b.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中的“微笑女孩”故事
师:微笑是宽容,微笑是坚强,微笑是自信,微笑带给别人的是美丽,留给自己的是快乐。生活中处处需要微笑,希望大家能微笑着走向生活,微笑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成功和失败。
三、体验微笑
师:微笑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中黑暗的道路;微笑是一股暖流,温暖受伤者冰冷的心田:微笑是一把钥匙,打开迷途中理想的大门,文明礼仪在心里,微笑就在脸上,让我们微笑迎接幸福的瞬间!
1、对同学,对老师微笑。
老师:我们不仅同学之间要微笑,对待老师,对待我们认识的人,我们也要献上我们最甜、最热情的微笑。
老师:“请对同桌微笑着说:“你好”; 老师:“转过身对后排同学微笑着说:“你好”;
老师:这就是微笑的魅力。当你送给别人一个微笑时,别人就会感到你是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微笑,就能树立一个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
2.创设情境 讨论明理
师:是呀!一个简简单单的话,一个淡淡的微笑,都会带给人们意象不到的温暖。同学们,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你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情景一:在教室里,做清洁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拖把上的水溅到你的裤子上,你会„„
情景二:在校运动场上正在进行着紧张的800米跑步比赛,你的同学小伟气喘吁吁的跑着,他快坚持不住了,这时你会„„结果他没有得到名次,这时你又会„„
自由发言。的确,宽容的微笑会使你更加可爱,热情的微笑更是一种鼓励。
4.观看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的感受最深的一副画面,并说说带给你的启示。
四、传递微笑
1、写微笑的格言。微笑是最美的花朵,绽放在你、我、他的脸上,微笑是最近的沟通,搭起友谊的桥梁,微笑也是我们最好的表达,微笑还是最基本的语言。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微笑天使”。请同学们拿出笑脸卡,写写你收集的或你自己创作的微笑格言,并画上你们最美丽的笑脸。
2、把笑脸卡送给同学或老师。
五、老师小结,在齐诵中结束主题班会。
老师总结: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最动听的语言。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给悲伤者一个微笑,那是安慰;给悔恨者一个微笑,那是原谅;给麻木者一个微笑,那是支持;给失望者一个微笑,那是动力;给迷茫者一个微笑,那是向往;给懦弱者一个微笑,那是勇气;给快乐者一个微笑,那是分享。学生齐读: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无论你经历着风雨,还是沐浴着阳光,无论你攀上了耸立的顶峰,还是被困于峡谷深渊,美丽的微笑都会感化潮湿的心情,正如雨果所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不妨笑一下,用你天真的笑容,用你天使般的笑容,笑对生活。
第三篇:《掌声》教案(详案)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平果县第七小学
黄冠忠
教材简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以情激悟,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思想美、人文美。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轻音乐曲、《爱的奉献》乐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听歌吗?想不想听老师唱歌?可是老师现在有点紧张,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一点„„?(掌声响起)我想问几个同学,你刚才的掌声想告诉老师什么?(鼓励)你们的鼓励让我不再紧张了,我现在可以唱歌了。(老师深情演唱歌曲《童年》
2、歌曲唱完,学生又情不自禁鼓掌。谢谢你们的掌声,你们这一次的掌声又想告诉老师什么?(赞赏)是啊,你们用两次掌声告诉老师不同的信息,你们真是一群善良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与掌声有关,你们准备好了吗?
3、书写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抓住“掌声”这一命脉,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一开始便轻松愉快、和谐温馨。)
(二)、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注意听准生字读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这个小故事你们喜欢吗?
3、知道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吗?她从小就患上了----(出示:小儿麻痹症)小英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出示:落下了残疾)
4、指明读词语: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
5、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个人读、齐读)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了解学生的原认识,看看学生能够获得了哪些信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走进英子。
1、出示句子: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2、从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怎么样的?(板书:忧郁)
3、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找出来读一读。
4、从哪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了英子的忧郁。
5、创设情境: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游戏的时候,英子总是();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的路上时,英子已经();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走出教室时,她却要()。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
6、身体的残疾是英子心里永远的痛,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心里还是非常的------(板书:自卑)你们也记下自己地体会吧。
7、自己试着读这个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8、后来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
9、读第四自然段,现在英子还忧郁吗?性格变得-----(板书:开朗)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到,现在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板书:自信)
10、看到英子的变化,你们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理解掌声含义。
1、设疑: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2、是什么原因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板书:掌声)
3、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同学们送掌声给英子这件事呢?
4、默读2、3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的词语。
5、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地把头低了下去。
6、指导填空,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英子在想()
7、正因为这样,所以(课件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8、假如英子就是我们的同学,假如英子就坐在我们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课件出示:假如英子坐在我旁边,我想对英子说()
9、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变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啊!就在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那掌声--------。(出示句子: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0、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热情地----(板书:鼓励)
11、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那么第二次的掌声又代表了什么?
12、课件出示句子: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的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13、这一次我想用掌声告诉英子()这一次同学们除了送去鼓励,还送去了----(赞赏)
是啊,这掌声对英子来说太重要了,多年后,我收到了英子的一封信: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本设计力图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其中一次想象成英子,两次想象成英子的同学时可能会说的话,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有了对文字的感觉,才能自然地将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
(五)、总结
1、是啊!是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英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句子):
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物理与数学,高二那年,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奖大赛。后来,她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
-----------摘自董保纲〈掌声〉原文
2、这就是掌声的无穷力量。学到这儿,你认为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汇成一个字——-爱
3、小结:掌声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爱,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从此改变了英子的一生。
(设计理念:通过提问“你认为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真挚情谊。)
(六)、课内拓展
1、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你觉得在社会上,在我们学校,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班里,还有谁需要掌声,还有谁能够赢得我们的掌声?(伴随着乐曲《爱的奉献》
我想把掌声送给()
2、播放乐曲《爱的奉献》
(设计理念:通过“我想把掌声送给()”的写话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即跳出课文去审视,引发学生与各种角色进行多维对话,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同时,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进行适当的小练笔,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写作习惯。)
七、板书设计:掌声
忧郁
开朗
掌声
自卑
自信
爱
教学反思:
一、抓住主线,引起探究欲望。
文章有文眼。本课的题目就是文眼。教学中,我 “抓住点,设计线”,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后变化,引出小英的信。质疑,让小英如此难忘的掌声究竟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要送去这样的掌声?掌声产生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声”这个点,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究氛围中,主动学习。由小英的故事,到课文结束作者的感悟,引导对“掌声”内涵的拓展理解,到课终掌声就是一曲爱的奉献的提升,学生在情感参与中体验着。
二、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创设情景,假如你是英子,你走
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下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走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我认为自己的优点在于: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也留给了我很多思考:
1、教学的语言应该有条理性、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生动性。
2、怎样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从而有机地控制教学的节奏,适当调控课堂的容量。
3、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问题。当然我更希
望通过课堂,能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努力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篇:公共政策案列分析题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2.201204 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
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2月25日,州领导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5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见效。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请回答:
(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33. 201204 《社会救助法草案》被高层否决
近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物价上涨,影响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然而,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基本原则不明确,有些地方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不足,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及法规的依据,申请人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l0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96名代表提出三件议案,要求制定《社会救助法》。会后有关部门拟制了《社会救助法草案》,并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该项立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获悉:《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否决,可能和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关。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内容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与《社会保险法》的一些条款打架。被否决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法律牵扯问题比较大,要考虑国家财力是否能承受。另据接近政府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社会救助法草案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请回答:
(1)政策审议阶段的可行性评估主要考虑哪些因素?(2)从政策审议阶段的可行性评估角度,分析《社会救助法草案》被否决的理由。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38.201004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
“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
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眼看2003年的年终将至,某省滨河县石头乡柳村和谢村农民仍然没有领到去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农民对此十分不满。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拖欠了整整一年。如果说滨河县林业局没有拨下这笔款,责任应该全在林业局。问题是,滨河县林业局局长周某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林业局早已经如数将去年两村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划拨到石头乡政府。那么,在当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即将兑现的时候,这两个村的农民为何还苦苦等候去年的补助钱粮? 原来,退耕还林的农民们拿不到应该得到的钱粮补助,是石头乡政府“越位”所致。2002年初,滨河县给石头乡下达了25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石头乡主要领导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违反县政府有关规定,擅自包租了推土机平田整地,并组织外村农民帮助退耕还林村的农民挖树坑。这笔支出在上级拨付的退耕还林补助钱粮中扣除。石头乡政府“包办”退耕还林事项,占用补助给失地农民的钱粮,导致2002年两个退耕还林村217户农民的2049亩退耕还林地补助钱粮无法兑现。
农民王某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是为农民办好事;但乡上没有原原本本地执行国家政策,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结合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回答:200704
(1)石头乡政府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出现了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2)分析原因并说明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偏差。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针
浙江省××市地处钱塘江和太湖源头,山区面积占到86%。改革开放前,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政策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该市执行的也是以粮食为纲的方针。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1983年,该市森林覆盖率只有64%,水土流失严重。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该市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该市的地理环境更适合林业的发展。于是,果断地调整自身的农业生产方针,变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尤其是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林业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农业政策。
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示范林网络组织成员的城市,被誉为沪杭的“生态后花园”。阅读以上材料,试分析以下问题:200804
(1)本案例中哪些情况体现了政策执行再决策?
(2)分析本案例中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200807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8.20世纪90年代后,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借助“外脑”进行决策。1992年10月,南方某地级市率先在省内成立了第一个“市委、市政府决策智囊团”,以聘请经济能人为标准,吸收了一大批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文化名流”为智囊团成员。智囊团成立几年来,不但没有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好的政策建议,反而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1996年,新的市委书记上任后,将“市委、市政府决策智囊团”改组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小组”,聘请当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为该小组的成员。小组成立不到3个月,所提出的“建设大学科技园”、“城市形象设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等政策建议,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00404
试运用公共政策咨询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该市借助“外脑”进行决策的经验教训。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38.案例:某县卫生局于2000年3月下发文件,规定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向县卫生局交纳1000元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文件下发后,引起了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强烈不满,他们持着省卫生厅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要求县政府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县政府负责人找县卫生局局长调查了解,卫生局局长答复说,县卫生局之所以收取一定数额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是要严把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关,不是乱收费。200304
请运用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分析县政府应不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并详述理由。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200504
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38.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指导全国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总结了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指导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全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确定了方向。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在中国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改为社会医疗保险;将国家(企业)对职工的医疗保险负“无限责任”改为负“有限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基本水平、广泛覆盖”,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二是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形成新的筹资机制;三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四是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加强基金管理;五是加快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另外还特别注意解决一些人员和弱势群体的医疗待遇问题。如离休人员、老红军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不参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的医疗待遇保持不变,医疗费用仍实行实报实销,所需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从1998年底下发《决定》到2000年6月底的一年半时间,全国出台实施方案的地级统筹地区有252个,占地级统筹地区的近73%;已经启动实施的地级统筹地区有146个,占地级统筹地区的42%;另有100多个县启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近1400万。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试从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入手,评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这项公共政策。200507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38.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意愿,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00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安管[2002]85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号牌。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车号。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就受到有车族的欢迎,投放头一周就发出了7000多份新车牌。但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做出限制,于是象“CHN-001”、“USA-911”、“IBM-001”等被认为颇具“创意”的号码纷纷出炉,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争议。8月22日,北京2002式机动车号牌突然暂停发放。8月23日,其他三个城市也因“系统技术故障”暂停发放新式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200604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案例:从2003年8月开始,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2005年2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工。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在圆明园游览时,发现了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张教授认为这项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于是将此事公诸于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此后越来越多的生态专家和环保人士对工程提出质疑。在此期间,防渗工程仍在继续,并且已经接近尾声。由于这项工程在开工前没有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月1日,环保总局正式通知圆明园停工,依法补办有关审批手续。当天下午,工程停工。按照有关规定,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是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建设,环境敏感度高,需要举行听证会。
4月13日上午9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从11岁的“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小记者,到83岁高龄的著名院士吴良镛,以及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的73位代表出席。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这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公众听证会,持续了近5个小时,中间出现了圆明园主任中途离席,区政府代表一言不发,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圆明园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以及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水务局无人出席等现象。会议全程直播,整个听证会给电视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激烈的辩论。试从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评析该事件。200607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8.结合下列案例,试分析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200707
在国务院规定的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煤矿停产整顿最后期限前,某省实现了矿办小井一律关闭的目标,并关闭乡镇煤矿619处。然而,该省关闭整顿小煤矿百人督导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照国务院提出的关井“六项标准”(吊销有关证照、炸毁井筒、拆除设施、填平场地、发布公告并在限期内尽可能恢复地表植被),当前关闭整顿小煤矿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一些县、乡没有按照“六项标准”进行关闭,大部分小煤矿仅拉倒了井架、切断了电源、封平了井口,明显存在以停代关、以封代关等“假关闭”现象。
经调查发现,该省经对小煤矿多次清理整顿,全省小煤矿数量由5000多座减少到现在的1700多座,这些保存下来的煤矿大多为投资规模较大、对当地财政和就业贡献较大,且“四证”(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和营业执照)齐全的小煤矿。如在该省公布的首批关闭的228家小煤矿中,就有139家属“四证”齐全企业。调查还发现,补偿政策不透明、补偿资金来源不明确,补偿金额未到位,也是造成部分小煤矿“假关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多年来小煤矿在政府“有水快流”思想的鼓励和引导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整改并已达标。此外,对于关闭小煤矿,基层干部面临财政减收、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等多重压力,而矿主们则更是持观望和侥幸心理。200804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201207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问题?
(2)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有哪些?本案例中涉及到哪些主体?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试从政策合法化角度分析以下案例:200807 某市一直为缺水而烦恼。为了度过“水危机”,市政府频频出招,其中在媒体讲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关闭桑拿房的举措了。城市用水管理部门下发了《关于对桑拿洗浴业暂停经营用水的通知》,强行掐掉供水管线、拆除水表。某日,市政府在下发的一个文件(大政发[2001]22号)中指出,为了缓解供水紧张局面,要求全市6个区及开发区区域内的桑拿洗浴场所,除星级酒店、涉外宾馆和大众浴池外,从通告发布之日起全部关闭,逾期不关的,市政府将采取查封洗浴场所等措施强行关闭。
该政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桑拿业主们向市政府提出了强烈质疑。业主A怀疑市政府的这一政策是否触犯了《企业法》。他说:“我们都是合法注册的企业……然而现在以限水为由关掉我们的企业,剥夺我们企业的经营权,政府关掉我们企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业主B说:“依照法律,政府主管水资源分配的惟一行政主管机关,只能是市公用事业局,然而市公用事业局也只有限水权,并没有关掉企业的权力。”
业主C说:“桑拿业是用水行业,政府当初既然批准营业,当然就赋予了企业的用水权。和化工、纺织、啤酒、饮料等行业相比,桑拿业远非高耗水的行业。为什么那些行业只是压用水规模(有的连压也没压),而桑拿业却要一刀切关掉?”
某法学专家指出:根据《水法》,如果地方确实出现水资源极度稀缺,政府有权对之加以调控。比如不向部分需求方提供这个资源,或者用水表控制用量,超出限制部分加收费用,或者掐掉他的水管。因此造成的损失,政府不用承担责任。但该市政府只能禁止经营者使用自己控制的水资源,而不能禁止他经营,将人家的经营场所封掉,这个就不合法了。200904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38.20090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
2003年,国务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以下简称“新合医”)就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办法是:中央财政为每个参合农民补助10元(前提是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市、县级地方财政再补助10元,引导农民个人自愿缴费10元,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费年人均30元。“新合医”政策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套资”冲动,使该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
2003年9月11日,H省G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G县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责任奖惩办法》,要求各乡镇在9月20日前务必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农业人口的40%,同时制定了对县级领导、乡镇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的奖罚措施。为了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指标,多数乡镇将任务指标分摊到了乡镇干部和卫生院。到9月20日,许多乡镇因不能完成县提出的40%的指标,采取了未完成指标部分由乡镇干部与卫生院先垫资上缴、再继续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做法。据H省卫生厅核实,截至9月20日,在G县各乡镇上缴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的资金中,有29个乡镇共垫资262.993万元;截至10月22日,仍有28个乡镇垫资196.834万元,核减垫资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实际人数应为168615人,比G县政府9月20日上报的人数少98417人。
为了套取上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很多地方对于新合医的申请都非常积极。G县政府曾于7月30日使用大额借贷资金转入该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作为农民个人筹资上报。9月20日,G县政府把一份《关于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省级财政配套经费的请示》上报到H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求上级财政进行补助。10月中旬,H省卫生厅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G县已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与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存在明显虚报。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属于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2)分析本案例中产生这种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200907
2000年,人和镇被划为重庆市北部新区开发用地。根据拆迁补偿规定,拆迁的村民统一分配安臵房。根据1999年颁布的重庆市征地补偿安臵办法,有几种情况可以得到“优惠”:
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
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说得更明白些,离婚后再找个城里人结婚,分配的房子可以从一室一厅增加为两室一厅。两室一厅的房型更合理,在市场上卖得起价。于是,人和镇婚姻登记处门口变得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起来。离婚分户,多分一套房子,成了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一种补偿手段。对此,管委会迅速做出了反应,申请将再婚增购房价格由安臵优惠价调整为市场价的文件,被递送到了重庆市北部新区国土局。11月底,根据国土局的批复,管委会调整了再婚增购住房的价格。村民们一下子傻眼了:第二套房必须按市场价购买,哪有获利空间呢?失望的村民们涌到镇政府讨说法。但管委会对此态度鲜明:“我们是及时用新文件堵住了旧文件的漏洞。安臵补偿标准是市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合理制定的,该标准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也考虑了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而事实上,此前已有专家测算:按重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拆迁补偿人均2.1万元仅能维持一个人生活3年多。对于很多2000年前后被征地的家庭来说,早已入不敷出。
根据上面案例,试从政策执行再决策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政策执行再决策?(2分)
(2)本案例中产生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依据或者原因有哪些?(5分)(3)从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看,本案属于哪些类型的再决策?(3分)(4)本案的政策执行再决策没有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5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201007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个人二手房转让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通知称,从2006年8月1日起,国内居民在进行个人二手房转让时,所得收益须缴纳个税,税率为20%,但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从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
按照规定,已购公有住房、经济适用房装修费用最高免税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5%,商品房及其他住房最高免税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0%。
关于这个通知,上海楼市境外人士专刊发行人蔡为民认为,二手房个税恢复征收,其矛头直指房地产投机客。20%的个税税率明显降低了投资获利空间,加上全额营业税和其他相关税费,二手房变现的成本大幅提升,短期投资房地产基本无利可图。
有很多专家认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打击炒房、抑制房价上涨以及通过税收杠杆的调控,限制投机性和投资性房产需求,使虚高的房价稳步下降,实现房产价格的理性回归。根据上面案例,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视角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目标?
(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它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为什么?
(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为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201104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问题?
(2)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有哪些?本案例中涉及到哪些主体?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201107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被完全废止。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政策终结的方式有哪些?(2)结合本案例,分析我国农业税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
第五篇:10新文化运动共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发展概况;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从历史背景出发,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 策略:通过“社会现象”、“现场访谈”、“学者评说”三个环节与学生一同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客观的评价孔子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课前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并加以分析和研究。
2、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按照课标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以及“新”)师生互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学案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2、概况:
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旗 帜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
2、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用什么来救孩子?用旧道德行吗?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计意图: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再一次突出主题:重铸国魂
3、为下一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铺垫。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你能找出这方面的论据吗? 学生思考、举例。教师点拨: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板书设计
(一)兴起的背景
(二)兴起和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影响与评价
六、教学后记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入了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把文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联系起来,要对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作出分析,就较为困难。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史料很多,要适当地、有针对性的引入,要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在这方面利用材料,再创历史情境,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