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开经典之门——三国演义》语文教学反思
《打开经典之门——三国演义》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打开经典之门——三国演义》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教授阅读课以来,对于经典之门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恐惧,一方面觉得这里收录的文章简直是太经典了,我全是不了其内涵,又怎能将其精髓传递给学生呢?另一方面总觉得没有找到好的讲课方式来讲解这里的文章。这回的走进经典就是《三国演义》,在教学过后我有如下反思:
1、力争传递经典,体会内涵
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居多,课文有是通过四个课时来进行深入讲解,第一课时是从总体方面对《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进行初步了解,剩下的三篇文章主要讲解了三个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通过几篇文章来诠释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讲故事,说一说书中令你感动,觉得有意思,有智慧,你想表达的来谈一谈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次过程中,好多孩子的精彩发言让我大惊失色,觉得孩子们懂得真多啊!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经典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以往讲解方式来进行,把四课时的内容进行压缩,通过谈论《三国演义》、我喜爱的`《三国演义》人物、《三国演义》知识竞赛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以及需要孩子们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在书中太多人物,太多情节,也有太多记不住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表达,实现以一传百的效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上,老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程序上的引导者,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受一定的拘束,有什么说什么,知道什么说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性很高,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没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们只能听着,笑着,不过这也是一种收获,可以通过别人讲述的方式对经典文章进行整理和了解。
第二篇:《打开经典之门三国演义》教学反思
自从教授阅读课以来,对于经典之门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恐惧,一方面觉得这里收录的文章简直是太经典了,我全是不了其内涵,又怎能将其精髓传递给学生呢?另一方面总觉得没有找到好的讲课方式来讲解这里的文章。这回的走进经典就是《三国演义》,在教学过后我有如下反思:
1、力争传递经典,体会内涵
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居多,课文有是通过四个课时来进行深入讲解,第一课时是从总体方面对《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进行初步了解,剩下的三篇文章主要讲解了三个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通过几篇文章来诠释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讲故事,说一说书中令你感动,觉得有意思,有智慧,你想表达的来谈一谈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次过程中,好多孩子的精彩发言让我大惊失色,觉得孩子们懂得真多啊!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经典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以往讲解方式来进行,把四课时的内容进行压缩,通过谈论《三国演义》、我喜爱的《三国演义》人物、《三国演义》知识竞赛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以及需要孩子们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在书中太多人物,太多情节,也有太多记不住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表达,实现以一传百的效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上,老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程序上的引导者,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受一定的拘束,有什么说什么,知道什么说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性很高,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没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们只能听着,笑着,不过这也是一种收获,可以通过别人讲述的方式对经典文章进行整理和了解。
第三篇:如何打开作文之门
如何打开作文之门——谈三步作文教学法
如何打开作文之门
——谈三步作文教学法
枣阳市吴店镇二中 徐前程
古人有云“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大量作文,不如先传授作文技巧,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点滴经验,写于同仁分享。
一、传授技巧,打开思路
(一)从体裁上打开思路
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写童话,如用一只小鸟或一条小鱼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②写科幻小说,想想未来是什么样,远古是什么样,未来的日子会发生什么,远古中又曾发生过什么,上下五千年,任其遨游。③还可以写日记、书信、寓言、小说、剧本等等。这样走出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利用技巧打开思路
⑴转换视角法,即将我们自己的眼光转换成其它的眼光去观察。可以由人物转换成动物,这样就可以写成童话或寓言了。如我班的樊仕龙同学在一篇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运用了这种方法,他没有直接写环境破坏是多么严重,而是化身为一只小鸟,先写“我”(小鸟)出生不久,在刺耳的伐木声中,温暖的家被伐木工人毁掉。父母被迫带“我”远离家园另觅新家,但途中父母被可恶的猎枪夺去了生命,而“我”则因被枪声吓得掉在了草丛中而幸免于难。从此,幼小的“我”开始了孤独的行程。“我”又累又渴又饿,停落在一个小河边,我喝了几口之后,肚子开始疼痛,这时“我”才注意到河水又黑又臭,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话“不能喝污染的水”,但是已经晚了,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妈妈,她慈爱地看着“我”,为“我”描述着我们要寻找的新家,那里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小河,河边开满了鲜花。太阳出来了,照在“我”的身上,我带着甜甜的笑容,永远地“睡”去了。他的这篇作文成功地运用了转换视角法,通过小鸟的眼光为我们呈述人类毁坏环境所造成的悲剧,比其他同学直接批判人类不知保护环境更具震撼力。并且学生想象力丰富,写这类文章也是他们的长处,因此,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童话或寓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另外,我们还可以由惯用的第一人称转换成我们不常用的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这样就可以写一篇书信或微型小说;也可以由现代人的眼光转换成古代人、未来人或外星人的眼光,这样就可以写成一篇科幻小说。
⑵抽筋法,即先确立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抽出几条筋,作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这几个中心句再发挥就可以了。如果说转换视角法一般只适用于记叙文,那么抽筋法则适用于记叙、说明和议论三大文体。如我班的廖洋同学在写自我介绍时运用这种方法,先总写自己是个活泼的女孩,然后抽了三条筋来突出这一特点:
一、我爱唱歌(家里唱,路上唱,为唱歌还闹了不少笑话)。
二、我爱跳舞(学校各种晚会中总会有我翩翩起舞的身影)。
三、我爱交朋友(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贺卡就像雪片一样飞来)。通过这三条筋很好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形象。另外我们所学的议论文《理想的阶梯》也运用了这种方法抽了三条筋:①理想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②理想属于刻苦奋斗的人;③理想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然后再分别用相关事实和道理去论证。
⑶穿珠法,即选择不同的场景或片断来表达同一个中心,从而形成一篇优美而新颖的文章,就像选择一颗颗圆润晶莹的珍珠来穿成一条美丽的珍珠琏一样。如以“细节”为话题,我班的刘小明同学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写了篇《感受细节》,选了三个场景来突出中心。
一、写早自习忽然头痛,老师让两名同学送“我”去医疗室,临走时时老师用手摸了摸“我”的头,使“我”感觉到老师像妈妈。
二、写课间收到好友的来信,急切地看后,才注意到好友把信折成鸽子的样式,“我”知道这代表着朋友的祝福;
三、晚上在卧室里做作业,客厅里妈妈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小点,“我”能体会父母的爱意。通过三个场景共同完成一个中心,即只要用心体味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就能感受生活中的浓浓爱意。这种方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新颖美观,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省去一般文章所必须的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让学生能够快速作文且少犯语法错误。
⑷寻找等量法,即根据作文题目或话题,从各个角度思考,然后给它配一个实在的或延伸的内容。如以“礼物”为话题,利用寻找等量法,可写一份实实在在的礼物,如一朵鲜花、一只钢笔,一份满分的答卷等,也可以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甚至一丝欣赏的微笑,将实题虚作。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和“礼物”划等号。这个方法不仅能实题虚作,也能虚题实作,如以“绿”为话题,运用寻找等量法很容易确立主题,①从本质看,绿色是一种颜色,由此通过联想可列出等量,绿等于邮递员或等于环保,那么你就可以写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邮递员的故事,或者写有关绿色环保的文章;②从意义上看,绿色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可列出等量,绿等于小草或具有小草精神的人,那么你可以写一篇赞美小草的文章或是通过赞美小草进一步赞美具有小草精神的人;③从延伸内容上看,绿色象征和平,那么你可以写一篇有关橄榄枝有关和平的文章。这样思路一打开,学生就会感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⑸写景状物三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即将作文分成三步:
一、描写事物本质特征;
二、辐射联系;
三、展开联想。如我班刘阳同学在《雪中遐思》一文中运用了这种方法。首先描写雪本身之美,它的外形、舞姿等;接着就进辐射联系,描写雪中的树、雪中的房屋,雪中的小鸟、雪中的人等,描绘出一幅雪中美景;第三步就展开联想,由今冬的第一场雪想到去年冬天搬走的好朋友——雪儿,以此来抒发对朋友的怀念。当然运用这个方法时,前两步大致相同,第三步却各有千秋,还可以由雪的洁白想到做人要向雪一样纯洁无暇;由雪清洗一切,联想到作人要大度,要有宽容心;甚至有学生反弹琵琶,由雪覆盖一切污秽杂物,联想到看事物要擦亮双眼,不能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有了第三步,内容就会比单一写雪景要丰富得多,内涵也深刻得多。
以上几种构思方法足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无从下笔的难题了。但“授以渔”仅仅是第一步,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还必须进行大力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大力训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行作文教学的尝试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每次作文之前,写出开始时间和收卷时间(时间定为40分钟,在规定时间内要求七年级写500字;八年级550字;九年级600字),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还有一个环节我是也非常注意的,那就是教室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
(二)列出前五名交卷的学生名单和他们完成本次作文所用时间,好让同学们之间有一个比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也为后交的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同时还为下一次快速作文的竞争打下基础。
(三)40分钟一到,立即收卷,不管是否写完。
(四)没写完的同学要给予一点小小的“惩罚”:或是唱一首歌,或是讲一个故事等等。这样,既给其他同学们带来一点娱乐,又给没写完的同学一点警戒,促使他下一次及时成任务。
(五)与之相应的,在班上成立一个文学社,由学生推荐或自荐任社长、编辑、美工等。将每次所写作文的精华挑选出来汇集成册,再让精中之精的小作者写刊首寄语,编辑成刊物,供同学们传阅。这里要说明两点:①在挑选作文时,我每次都特意选上一至二篇学困生的作文,让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更利于在班内激发全体同学的作文兴趣,从而形成浓厚的作文氛围。②快速批改或审阅,要“趁热打铁”,方能更见成效。
(六)成立班级朗诵小组,每周定一时间,让朗读小组的同学朗读刊物中的一部分优秀作文,让同学们自己评论,这些作文有什么优点可供学习,还存在什么不足,应该怎样修改。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每节语文课课前抽五分钟,让朗诵小组的同学朗诵一篇由班内同学提供的名家短篇供大家欣赏。使同学们既欣赏了名家之作,又在无形中培养了语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成立班级图书室。让班内每位同学带一本好书如作文精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小小说、名人传记、中外名著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杜绝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组成部班级图书室,供同学们借阅。以扩宽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
上述方法,本人已尝试几年,屡见成效。学生也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兴趣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这时便可以进行第三阶段的专项训练了。
三、专项训练,提高能力。
(一)出题制胜
眼睛是心灵之窗,题目是作文之魂,正所谓“题好一半文”,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必须在题目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我归纳了以下几种命题方法,下举我班学生所拟题目为例进行说明:
①化用诗句命题法:
如我班圣光宇同学在一次作文中讲叙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一个儿子在与小偷的搏斗中献出了生命,同村的人们谁也不忍心告诉他那年轻守寡的老妈妈,只是对她说,她的儿子外出打工去了。于是白发苍苍的老妈妈便几年如一日地坐在自家门前的槐花树下,等待自己已经死去的儿子归来。圣光宇同学为了给文章创造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便化用了孟浩然的诗句,将题目拟为《门前花落知多少》,使人读了不禁为之心酸。
②修辞命题法,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命题。
用拟人命题:《都是“猫眼”惹的祸》、《小河,你为何呜咽?》等。
用比喻命题:《父爱如茶》、《我走在钢丝绳上》等。
用引用命题:引用歌词《谁的眼泪在飞》;引用诗词《高处不胜寒》;引用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
用对偶命题:《面对挫折,笑对人生》、《小小细节,深深爱意》等。
另外,还可以用反问、反复、顶针等修辞手法来命题,使文章题目更美更生动更具吸引力。③事物特征命题法:如《驼背奶奶》、《瘸脚爷爷》、《独臂少年》《黑色河滩》等让人未见其文,先睹其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④并列命题法,如《瞬间与永恒》、《英雄与名剑》等。这类题目能够概括全文,使读者一看题目既能对所写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⑤导入命题法,如《丑石的启示》、《谈小草的悲剧》、《由月圆想到的》等,这种命题方法多用于议论文,由一个小故事或某种现象引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⑥直抒胸臆命题法,如《妈妈,我懂了你的心》、《真想叫您一声爸爸》等,这种命题方式多用于记叙文,使读者一看题目便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所蕴藏的强烈感情,感染力较强。
以上方法只是笔者归纳成条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些尚在斟酌之中。通过对作文题目的专项训练,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题目的重要性,并能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作文题目尽量的醒目、优美、生动,真正做到“题好一半文,作文题先行”。
(二)细节烘托
写人叙事的文章,合理地运用细节描写,会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关
于细节烘托的专项训练,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来进行,初中的课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可供我们学习和训练。
①通过外貌细节,使人物更具鲜明特征。
我们都读过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们不仅记住了这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名字——蔡芸芝,还有一个细节也是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她的右嘴角有一块榆钱大小的黑痣。为什么呢?因为细节描写使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特征,从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了这一文后,我班的刘双同学在作文《这就是我》中也尝试中运用了细节描写。这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在开头,她介绍了自己的外貌,说自己长着一双迷人的大眼睛,只是左眼皮上留着一条一厘米长的伤疤,那是因为小时候不小心划伤而留下的。在文章的结尾时,她这样写道“朋友,当你看到一个长着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的小姑娘从远处走来,如果她的左眼皮上有一条一厘米长的小疤痕,那一定是我,你认得出来吗?”她这个细节描写就非常生动,使她有了鲜明的特征,而易于辨认。
②通过动作细节,体现人物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
鲁迅 的《孔乙已》中有一处非常精妙的动作细节描写“他(孔乙已)不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灵活现地写出孔乙已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的得意心理,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了孔乙已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我班贾芬同学的一篇作文也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她在文中写道:“妈妈看了我的试卷上的分数,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习惯性地扯起衣角擦了擦眼睛,然后在墙角蹲了下去。”文中通过连续三个动作描写细腻而形象地体现了一位农村妇女看到女儿的分数后伤心的样子,同时也体现了妈妈非常重视女儿分数的这种心理,整篇文章也因此而显得真实可信。
专项训练还可以从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方面进行训练,也可以从结构的多样方面进行训练,如为了使文章结构完整可采用首尾呼应式;为了使结构紧凑,采用插入式;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可采用倒叙式等等。
学生通过专项训练,开始就会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各种技巧来表现人物或突出中心,用熟之后就会由有意识刻画变为无意识拈来。“文有法而无定法”,所以“无招胜有招”才是传授作文技巧的最终目的。
第四篇:识谱教学,打开音乐之门
识谱教学,打开音乐之门
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们也不知道怎么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音乐教学和汉语拼音一样重要。识谱教学必须从小学开始,打开学生的音乐之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活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乐谱的认识和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游戏活动
“摘苹果”游戏:将已经准备好的乐谱全部用“苹果”表现在卡片上,然后将这些“苹果”放在一个已经制作好的“苹果树”上。游戏开始以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苹果”,学习卡片背面的音符。
“给小动物找家”:做这个游戏的依据是每个动物都有不一样的发声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动物的发声特点设定节奏,如小狗是“3”,小猫是“ii”,小猪是“77 7”,小象是“66 66”等。在游戏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把这些已经画好的乐谱水果按照每个动物的喜好,送到它们的家门口,送到之后,翻开卡片的背面学习音符,唱对了才能进它们的家。
游戏的互动性和学生天生爱动的性格,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出来。音乐教师必须将积极的心态带进教室,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有动力。
二、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只能依靠外界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乐谱、节奏和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和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们提供创编的机会。
《小溪流水响叮咚》是小学音乐课中的一首教学歌曲,因为旋律和节奏都非常简单,并且音律非常柔和优美,深受学生喜爱。所以,在教学生学习新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音乐旋律打乱,以小节为单位排列在一起,让学生熟悉每个小节的旋律高低,根据自己的判断排列成自己认为正确的音乐旋律,然后演奏。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听为主导,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音乐,最后大家一起分享和演奏。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了。其实在音乐教学中,这样的音乐创编形式分为很多种,也正是因为多种多样的创编形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挖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苏教版的器乐教学
苏教版的音乐教材中,竖笛教育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我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就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把竖笛教育纳入音乐教学中。将器乐引进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演奏中提高识谱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竖笛有特定的音高,只要很好地把控气息,掌握指法和节奏,就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用竖笛的演奏问好。教师唱:“1234-5-||。”学生吹:“555-555-5432-1-||。”教师还可以玩“旋律接龙”的游戏,如学生A唱“1112-3-||”,学生B接着唱“2223-4-||”,学生C则接下来唱“3334-5-||”。
在新歌的学习中,对一些非常简单的旋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演奏和创编。对学生的创编,教师不要苛求,只要学生自己认为这样的旋律是合适自己的就可以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创编儿歌
识谱教育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准确地把握乐谱的知识,是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掌握演奏歌曲的方法的基础。乐谱的学习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五线谱转变成一首非常简单的儿歌,让学生在弹奏的时候阅读。在教学的时候,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爱玩爱动的天性必须在课堂上被激发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没有约束力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注意学生的情感倾向和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识谱的能力。
案例:下加一线来敲门do do do,门前招手请过来re re re。一线上面有猫咪mi mi mi,第一房间有沙发fa fa fa。二线旁边悄悄话sol sol sol,第二房间把手拉la la la。三线前面笑嘻嘻si si si,第三房间欢乐多do do do。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周围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编造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儿歌。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练习自己编造的儿歌,鼓励学生创编音乐,也是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将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
(责编 莫彩凤)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打开科学之门》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打开科学之门》教学反思
本课是全套科学教材的引导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科学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但都有一定的生活知识积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本课设计了五项活动,提出五个问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起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强烈兴趣。
本课设计的几个科学问题,是凭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可能轻易判断或解答的问题,同时又是与观察、实验、猜想、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关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对奇妙的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又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具体实际的亲身了解和感受。
科学课不光是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本课作为开篇,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初步地认识什么是科学,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找出图中的小动物、观察砂粒照片的活动了解到了观察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组织开展探究“白雾”产生的原因、探究纸锅能否烧水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实验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课堂的尾声,要求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学生胆小不敢提出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