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设计中的可施工性案例研究论文
[摘要]为改善设计企业的成品质量,提高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汇总了某实际工程案例在设计施工中遇到的可施工性问题,并从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及工程建设参与方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可施工性问题会在项目的任何阶段出现,设计阶段的可施工性问题影响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并可以通过沟通协调等方法避免,因此设计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联合业主进行可施工性审查十分必要,进而提出了设计企业应从知识管理、生产人员组织、主动获取和反馈机制等角度加强成品的可施工性。
[关键词]工程设计;可施工性;工程案例;工程施工
0引言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建筑工程行业遇冷,工程设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效率甚至战略转型成为设计企业的着眼点。笔者认为,从可施工性角度提高设计品质,加强设计服务,可以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可施工性是指将施工知识和经验最有效的应用到项目策划、设计、采购和现场施工中,以达成项目的总体目标;它需要将施工知识和经验整合运用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各方人员不断进行沟通交流,以期使项目总体目标最优[1]。Russell通过分析工程实例,将可施工性要求整合在设计早期,可以节省10.2%的工程进度以及7.2%的工程费用[2]。G.Jergeas[3]分析认为,在设计阶段合理且深入的利用可施工性知识,可以节省30~40%的安装费用。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CII和英国CIRIA已经提出设计阶段可施工性审查的实施路径,但是由于我国的建设工程法规的限制,传统承发包模式,设计施工分离,以及早几年的行业过热等原因[4-5],可施工性要求一直没有正式进入设计企业的设计实践中。因此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提高核心竞争力,设计企业应积极主动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可施工性要求的评判,并利用人才优势,积极了解建筑市场,率先提供可施工性审查服务。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取得可施工性问题数据[1,6-8],笔者结合自己在某在建工厂的设计和驻场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可施工性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范围,提出了提高成品可施工性的措施。
1可施工性措施
现阶段设计企业对可施工性要求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施工便利性角度,其相关知识多来自于以往的设计项目,但由于施工企业、地点等的不同,其知识零散而不具有共性。因此,设计师知识的多寡,更多的来自于项目的积累;而设计成品的好坏,也被参与人的经验所局限。同时设计企业对可施工要求的实践也是不全面的。一是在设计前期,对影响工程建设和后期使用的问题,如建筑材料选择、施工方案可行性和设计方案等,进行讨论,并报请业主斟酌;然而对于设计企业,建筑市场信息难以准确获取,而施工做法也非专业内知识,难以统筹全局,技术方案的确定也往往顾此失彼。二是在施工图设计中,针对施工图表达,及一些局部设计方案上从识图便利和施工便利的角度进行;可施工性要求覆盖不全面,和参与人的经验、态度以及施工周期有莫大关系,难以通过制度进行保障。本次工程设计除采用常规程序(如加强校审,配备专业丰富的工程师参与设计,及配合工程建设进行交底及会审)外,设计方结合业主对工期和投资的要求,又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可施工性,以期减少问题的发生,促进工程施工顺利实施。(1)在设计前期,邀请具有丰富设计及施工经验的专家,组织评审会评比设计方案。(2)施工阶段,安排驻场设计人员配合施工,加强沟通。(3)结合驻场工程师反馈,进行后续设计及变更。
2可施工性问题
尽管采取了诸多措施,还是出现了很多可施工性问题。典型问题介绍如下:(1)基础选型某车间持力层位于标高-7~-5m,施工方建议采用旋挖桩方案,地勘部门建议使用干振冲碎石桩处理地基,而设计部门考虑到业主对地基处理效果的担忧,建议采用独立基础。技术经济比较时,业主和施工方完全忽略了此处地质的特殊性,强烈要求采用旋挖桩方案。在实际施工时,因此处为古河道,卵石多且大,上层粉砂过厚;钻孔困难,并引起很大震动,造成塌孔;加之施工方案不合理,仅安排一台桩机施工,工程进度严重受挫;同时地勘部门也表示难以确认桩端是否到达持力层。协调后,改为独立基础方案。本问题的出现在于业主对地质条件不了解,施工方对施工难度预估不足,干预技术方案选择;没有在设计前期避免问题发生,造成工程进度和投资的损失,且因塌孔严重,一度影响到桩基施工区域的安全。(2)屋架选择某车间屋架因跨度较大采用主次桁架形式,设计方采用以往的成熟案例,将次桁架设置为梯形屋架(a))。业主在招标过程中发现,因车间跨度较长,很多次桁架超高超宽,造成加工和运输困难。后经协调,将次桁架一律改为平行弦桁架(图1(b)),降低了屋架高度,减少了屋架类别,提高了加工速度,降低了运输困难.本问题的出现在于设计方没有透彻掌握业主对工程进度和投资的要求;也在于平时没有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对比,知识储备匮乏;造成设计方案推翻,延误招标。(3)设备基础侧壁设备基础水平转折太多,虽表面上节省了混凝土,但此方案不仅增加了模板量和钢筋量,还消耗了过多的劳动力,于工期也不利。如图2(b)所示,设备基础竖向拐角太大,且需要设置埋件,引起混凝土浇筑困难,无法振捣的情况。本问题的出现在于具体设计人在施工图绘制时,只参照工艺资料,不思考施工方案,不结合施工实际,缺失技术经济概念,造成施工困难。此边模只采用钢筋加强,忽视了边模悬挑长度,引起整体刚度不足。施工时,施工单位不慎将混凝土泵管设置在附近,其引起的振动,造成边模塌陷,本问题的出现在于设计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律采用相同的节点。同时施工单位也没有注意到该处的特殊性,造成质量和安全问题。(5)道路雨水管网设计团队按照以往成熟经验,采用单侧排水方案,即主干管置于路单侧,对侧雨水口穿路基进入主干管。由于业主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路网,以达到迎检要求,同时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排水管网,以满足雨季施工中的排水泄洪要求。而原方案要么会引起前期预埋太多,延误施工;要么造成后期破路太多,增加投资,降低道路质量。后经协调,采用双侧排水方案,减少过路穿管。本问题的出现在于设计方没有及时了解业主对管网的具体要求,没有进行个性化定制。出现设计返工现象。虽然此方案增加了投资,但是对工程进度以及后期施工质量都有保障。(6)地基处理材料原设计图中针对地基处理采用级配碎石和三七灰土,施工调研发现,当地地材稀缺,价格很高,而现场土方施工中,挖出大量的天然级配砂砾石和红泥岩。后经试验确认后,地坪及肥槽回填采用此材料。本问题的出现在于工程参与方没有及时了解当地施工情况和常用做法,对工程进度造成了影响。(7)图集问题在施工中发现,施工图中引用图集造成三类困难:其一,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引起施工困难,勉强安装则引起后期使用不便;其二,引用不常用图集,造成技术员和工人交流困难;其三,相同构件引用不同图集造成做法不同。(8)构件冲突外墙设计时,忽略了贴建辅助用房,造成龙骨不能施工的问题,见图4(a);忽略了电气专业插座的要求,造成难以施工问题,见图4(b)。本问题的出现在于各专业设计人在施工图设计时缺乏沟通,不但引起了施工不便的问题,还造成了后期使用不便。(a)贴建辅助用房位置,(b)楼板上部檩条干外墙龙骨难以施工涉电气插座预留(9)标注混乱土建设备基础施工图中,标注混乱,总尺寸和分尺寸不协调,选择定位点和定位线不合理,图面比例不合适等导致表达不明确。本问题的出现在于施工图设计师不了解施工放样、预算及审计细节,没有站在施工角度绘制施工图。造成施工困难,影响施工进度、质量,也对预算和审计工作的推进造成困难。(10)管道干涉公用管道安装与工艺设备平台安装同步进行,屡屡发现公用管道干涉工艺设备问题。后经协调,暂时停止公用管道施工,令工艺方将所有图纸资料提报给设计方,并要求工艺方仔细会签,出新图再行施工。本问题的出现在于设计前期工艺和公用没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交流,缺乏沟通;造成工期和投资损失。
3可施工性问题评价
将上一节的可施工性问题按照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分类可施工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而可施工性问题的影响设计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其中,业主对总体目标宣贯不明,引起的损失最大,且影响面极广;设计方轻视探求业主目标、忽视设计方案的审视、降低图纸细节的管理及缺乏专业沟通对后期施工的影响最大;而施工方在施工前没有设计施工方案,没有照顾施工细节,忽视可施工性审查,引起不必要的损失,不过其影响范围小,容易补救。由上述分析可知,设计方在整个建设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深入分析设计方。多数研究者将可施工性问题简单的分为第一类可施工性问题和第二类可施工性问题。第一类可施工性问题是指由于设计质量问题引起的难以施工或不便施工的问题;第二类可施工性问题是指由于项目总进度计划、总平布置或总体施工方案等引起的难以施工问题[2,9-10]。严玲[11]和F.Wong[1]将可施工性问题按照设计阶段进行划分。笔者按此思路将可施工性问题列于表2,结合表1可知,方案阶段容易产生第二类施工性问题,业主的工程目标、咨询方的能力以及设计部门的沟通和方案能力对此影响较大。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师在绘制图纸时不注意图面质量、细节则容易产生第一类可施工性问题,对工程影响最小;但是如果专业间不注意沟通,也能产生第二类可施工性问题,引起很大的损失。而在初设阶段,两类问题都会产生;如果不注意技术方案细节,则容易产生第一类可施工性问题;如果不注意建设当地信息收集,不注意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则容易产生第二类施工问题。
4加强可施工性措施
针对以上可施工性问题的分析,现有传统承发包模式下,设计方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增强设计成品可施工性要求:(1)知识管理。以部门为单位,针对以往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可施工性问题;并按照设计阶段和问题性质,对可施工性问题进行分类;形成部门文件库,部门成员随时学习。(2)组织生产人员。对生产人员普及可施工性审查内容及意义,并开展可施工性审查。安排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参与整个设计周期,并担任可施工性审查主要负责人,进而培养复合型人才。(3)主动获取。要求工程师主动搜集建设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了解建设环境;要求工程师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了解业主目标。(4)反馈机制。施工时,各专业应设置联络专员,对施工配合全权负责,了解施工进度,配合解决施工问题,并搜集可施工性问题丰富部门文件库。
5结论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可施工性问题进行了汇总,从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及工程建设参与方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设计成品的可施工性要求,是未来提升设计品质的重要方面:(1)可施工性问题的产生原因涉及工程参与各方,可施工性问题的影响范围涉及整个建设周期以及运维,需要各方在各个阶段积极沟通、协调配合才能有效的减少可施工性问题。(2)可施工性问题大部分可以在设计阶段避免,所以设计企业应结合自己的优势,联合业主着力注重成品的可施工审查。(3)针对本次发生的可施工性问题,提出了设计企业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从知识管理、生产人员组织、主动获取及反馈机制等方面提高成品的可施工性要求。
参考文献
[1]WONGFW,LAMPT,CHANEH,etal.Factorsaffectingbuildabilityofbuildingdesigns[J].CanadianJournalofCivilEngineering,2011,33(7):795-806.
[2]王成芳.建设项目设计可施工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3]JERGEASG,JVDPUT.Benefitsofconstructabilityonconstructionprojects[J].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6,129(4):351-352.
[4]孙继德,廖前哨.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1001-1004.
[5]刘卫国.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建设监理,2011(1):57-58.
[6]PATRICKTILAM,FRANKYWHWONG.Improvingbuildingprojectperformance:howbuildabilitybenchmarkingcanhelp[J].ConstructionManagement&Economics,2009,27(1):41-52.
[7]PTILAM.Acomparativestudyofbuildabilityperspectivesbetweenclients,consultantsandcontractors[J].ConstructionInnovation,2011,11(3):305-320.
[8]ARDITID,ELNASSANA,TOKLUYC.Constructabilityanalysisinthedesignfirm[J].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2,128(2):117-126.
[9]范殷伟.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可施工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10]崔云静,王旭峰.建设项目设计的可施工性研究[J].建筑施工,2007,29(7):559-561.
[11]严玲,孟繁丽,邵莹莹.EPC模式下工程设计阶段可施工性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09(1):93-96.
第二篇:澳大利亚房产可负担性研究
澳大利亚房产可负担性研究
第九次国际住房负担能力调查,研究了七个国家一共337个国际大都市,显示在购买房产上,以国家高度来看的话,只有中国比竞争很强的香港更贵。报告显示,上升的收入水平和涨势平缓些的房价使得澳洲的房屋可负担性有些许的提高。然而,主要的五个房产市场的可负担性仍然很低,房价普遍很高。
这项调查使用了一个叫取中法的方法论,根据税前的房产中价和业主的年收入中间值去评估一个国家的房产可负担性。比值超过5.1被认定为可负担性很低,澳大利亚是5.6。毫无意外,悉尼是可负担性最低的,比值为8.3,墨尔本为7.5,阿德莱德为6.5,珀斯5.9,布里斯班5.8。澳大利亚一些区的中心也很高,最高的是PortMacquarie,为8.6,随后是Coffs Harbour8.0,Sunshine Coast也是8.0。在这项调查了,按城市排名,悉尼在最难负担上排名第三,香港第一,加拿大的温哥华第二。
结果显示20个可负担性最高的城市大部分都在美国,但是美国也有20个可负担性较低的房产市场,加拿大有两个,爱尔兰有一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城市都是可负担性很低的。超过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亚房产au.regishome.com/house/市场可负担性都是较低的,而新西兰超过60%的市场也都是可负担性很低的。加拿大可负担性很低的市场少于20%,爱尔兰没有,美国只有10%。
但是Wilson博士,Fairfax旗下澳洲房产监察机构的高级经济学家质疑了这项世界性房产市场对比调查的有效性。他说,“这就好比和木星上的一个市场比,因为是不同类的世界。”他也向这项调查的撰写者发出了质疑,“如果悉尼的可负担性那么低,为什么市场那么活跃?为什么价格一直在涨?”他表示,和美国不同,澳大利亚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银行控制体系。如果你负担不起房子,银行就不会借给你贷款。
经济学家表示,事实证明,澳洲房市是世界上最有弹性的房市之一。我们现在继修复期之后正在进入增长期。Wilson博士说,悉尼房价最高的原因是供应的短缺,人口调查结果是最好的证明。
澳大利亚房产
第三篇: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潮流,森林经营管理也需要在其背景之下才能进行。根据资料显示,有的林权状态很不适合森林经营管理,很难收到相应的收益。特别是对于一些小面积的经营,这种经营会出现很大的风险,不能够持续发展。针对于这些情况,我国就更加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下面根据一些资料通过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和相关经营管理的具体原则来说一下我国森林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前很多地区都处于一种靠山吃饭的类型,凭借天然的地理资源来获取收益。森林的发展之所以发展成为部分个体经营的状况,就是因为一些地区的森林管理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造成了很严重的自然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状况相对好了很多,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相对可以轻松很多。这样就促进了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不但能够科学的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事情。
1森林管理的不足之处
1.1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由我国的国情决定,林业的发展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项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资金收入。刚开始的时候它和铁路等都是同一等级的,是一项管理非常严格的国家资源。森林的管理工作也因此出现,很长一段时间里,森林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还可以为国家赚取很多外快,同时林区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靠着木材的出售。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森林保护的认知度不够,导致大部分林区出现空地,这是由于森林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树木只砍伐不栽种。在原本的管理者眼中,森林有自我恢复能力,砍伐的树木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恢复,这样也更加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加速流失。不仅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问题,还有就是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资源急剧下降。综合上面的原因,我国的森林资源由于管理的不足,导致总体资源量的下降,同时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1.2森林资源输出不平衡。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很多地区的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林业资源。在林业上,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当的不均匀,我国的树木主要是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位。这也导致了用木材量比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无法很容易得到木材。这样的话就要进行相当复杂的交流才能保证相关的木材不足的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同地区的管理层又有不同的想法,这样想要让木材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变得更加艰难了。还有就是不同的领导追求不同的经济效益,很多情况下就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利益,从来不考虑以后的林区发展情况。这样也使得全国的经济市场在木材上的输入输出极其的不平衡。
2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2.1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在森林上来说总的就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自然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其次是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森林进行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它的生态系统本身如果没有人为条件的干预,只会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对于人类管理下的森林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最好的是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或者说尽可能地去弥补人为的因素。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放在最首位的是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生态学的研究方向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这样才能够使得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相对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还有就是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经常性作出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出现相关的生态系统破坏时做出相应地应对措施。同时也可以增加相应的分析资料,尽可能的为生态系用的研究提供可参考数据,也为研究经营管理措施中的避免生态系统损伤作出实质性资料。除了要对于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森林的管理层的完善性。也就是说在管理森林的时候,从多角度出发,通过相应的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得以确定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的来说就是对于生态系统本身,不单是要通过木材的生产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别的经营手段来获得利益,比如一些森林景观之类的。在景观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结合下,整个的森林系统管理就显得很清晰了,一面景观一面生态,很具有层次感。这样的层次感不但规划时方便,在管理的时候也简单得多,由于生态本身的自身功能,还可以减少对生态整体结构的全面把握。总的来讲,生态系统结合管理系统共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2.2可持续发展利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对公众的好处还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合理性。可持续性除了森林本身的生态系统带来的自我恢复里以外,还有就是相关的人为措施增加恢复的速度。这样的话可以增加森林本身给相关部门带来的木材的恢复速度,同时也能相对的增加产量,因为恢复力的增加,产量也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随之增加。这样的可持续原则只要坚持就可以做出一套很长远的获利方案,当然了,森林的资源不仅仅是树木而已,还有一些别的产物,特别是对于一些植物,都可以通过这种可持续发展手段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通过可持续发展性的管理获利区域来带动整个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公众的利益一定要考虑在内,因为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管是可持续发展还是别的,都要想着对人群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少数人的利益。对于林区的情况就是经营管理目标以及措施要符合当地社会的长远利益,可以积极鼓励当地社会来参与管理,为森林的经营管理献计献策,从而得到社会上的公益支持。还可以通过相关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大众对可持续性经营的认识,这样对于宣传森林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既然是长久的措施,就需要与其周围的人群相融合,所以森林经营应当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统一,不但要确定森林的可持续性,还要保证当地社会经济随着发展。[2]
2.3发展需要注意的原则。
对于相关的管理阶层而言,再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随便下决定,一定要找相关的专业人士或者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再说,否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谨慎性原则要求森林经营管理以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满意性为基础,对于相关经营管理措施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影响,管理者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统筹各方面信息,对经营效果做出客观的预测和评价。我们必须明确,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森林经营管理应当坚持谨慎性原则。
3结论
森林的功能在环境方面就是可以固氮、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等,在文化方面、人类生活供给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随着现在环境问题的逐渐升温,森林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森林能够更加有效率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森林的管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策,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而定,我国虽然已经提倡可持续发展很久了,对于森林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有些不足。现在也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相信森林的经营管理一定会很好的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赖昌巧,聂珍臻等.浅谈森林资源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234-236.[2]张学勇.浅析现有林权架构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J].四川林业科技,2012(4):93-94.
第四篇: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研究
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传统的诉讼解决模式已不能满足争议解决的需求,医疗纠纷的ADR模式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针对纠纷解决的ADR模式之仲裁方式进行专门研究,探讨将其引入医疗纠纷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医疗纠纷仲裁的理论研究抛砖引玉,推动这一领域的探讨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可仲裁性;仲裁范围;医疗纠纷
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模式,历史已久。一般认为仲裁起源于古罗马,形成发展于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最初是作为纯民间性的私力救济方法,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被国家法律制度认可的争议解决机制。现今仲裁主要被用于解决国际国内的民商事争议、海事争议及国家间的争端。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具有自主性、专业性、中立性、保密性、管辖权确定性以及便捷性、易于执行性等优点,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经济利益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其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凸现。
虽然我国现阶段仲裁在民商事的合同纠纷领域和劳动争议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医疗领域,仲裁能否作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 即医疗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这个问题仍颇具争议。可仲裁性,亦称仲裁范围,是指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对哪些事项可以解决,对哪些事项不能解决。这里涉及一国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各个国家的法律对此有着不同的规定。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是指当事人能否将医疗纠纷事项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自由约定,然后交由指定仲裁机构去审理裁决。它是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前提,是为进一步研究医疗纠纷仲裁操作制度的前置条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关于可仲裁性的法律规定
各国仲裁法一般都对争议的可仲裁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国家立法以争议是否是商事争议为标准,比如,瑞典仲裁法规定“一切可成为协议解决内容的民事或商事问题,均可提交仲裁”。有些国家以争议是否涉及财产权益为标准,比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典》在涉及国际仲裁时规定“任何具有财产性质的纠纷均可提交仲裁”。有些国家还会有一些附加的要件,比如公共政策,这些国家规定涉及公共政策的仲裁约定无效。还有国家规定可仲裁性的范围决定于合同的自由性,而不区分公共秩序范畴或其他,比如希腊。
在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规定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在实践中,争议最多的是对条款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侵权不属于“其他财产权益”的范围,因而侵权等带有人身性质的纠纷不属于可仲裁的事项。还有些学者指出:“财产权益纠纷”限于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在可仲裁的范围之内。
从目前各国仲裁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各国有支持和扩大仲裁范围之势,对“可仲裁性”的解释越来越宽松,将更多的争议纳入可仲裁的范围。例如,美国近20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扩大了可仲裁的范围,比如对知识产权争议、劳资争议、可判惩罚性赔偿的争议、反不正当竞争的争议以及证券交易争议等纠纷案件均列入可仲裁范围。在德国,对案件的“可仲裁性”定义更为广泛:“凡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均可提交仲裁;如果涉及的是非财产权益的纠纷,这以当事人是否有权对其争议事项进行和解作为是否可以提交仲裁的标准”。
(二)关于医疗纠纷可仲裁性的法理分析
1.医疗纠纷的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可仲裁性。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诊治过程中针对医疗行为所发生的纠纷。目前在学界,医疗纠纷的法律属性主要存在医疗合同说、侵权责任说、竞合责任说和特殊侵权责任说。无论哪种学说,其主要都体现为一种民事法律纠纷,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第一,从纠纷的本质来看,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在订立诊疗合同的基础上发生的纠纷,体现了契约性,且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属于私法范畴。第二,从争议的客体来看,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都涉及医疗损害的经济赔偿问题,属于民事赔偿问题,是涉及到财产权益的纠纷。第三,从双方的法律地位来看,医患之间是一种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医疗纠纷的解决体现的是双方自由处分自己民事实体的权力。因此,医疗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2.医疗纠纷仲裁的必要性。医疗诉讼由于存在审理时间长、诉讼成本高等弊病,结果往往让当事人得不偿失,且公开的审判程序也使得当事人的隐私暴露于众,加重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法官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只懂法不懂医,在解决这类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纠纷上能力受限,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中断下来重新鉴定和咨询相关医学专家,费尽周折,耗时耗力。再者,诉讼往往治标不治本,问题得不到双方的有效沟通解决,经过“对簿公堂”之后的双方当事人往往关系更加恶化,不利于今后重建正常的医患间的信任关系。而医疗纠纷的其它解决模式诸如和解和民间调解,由于不具备专业性、严谨性和强制性,在实践中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行政调解因难以确保中立性,也未能发挥足够的价值。
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既具有诉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具有民间和解与调解的自主性和便捷性,符合社会经济和效益的价值目标,有利于纠纷真正得到公正和公平的解决。第一,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独立于行政机关,可以避免行政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仲裁员的中立性,保证了裁决的公正性。第二,仲裁没有级别和地域管辖,当事人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自己信赖的仲裁机构,避免不公平的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第三,仲裁员从公道正派的人才队伍中选聘,素质高、作风正、令人信赖。第四,医疗仲裁机构由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仲裁员组成,,有医学专家、医疗管理专家、法学专家, 人才队伍齐全,能保证仲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程序上可减少诉讼中需要不断鉴定的情况发生。第五,仲裁施行一裁终局制,体现了高效、便捷的特点,可以克服医疗纠纷诉讼程序存在的久拖不决的现象。第六,仲裁一般不公开进行,整个仲裁过程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医患双方可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平息纷争,化解矛盾,促使争议得到公正、彻底的解决。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仲裁的途径
第一,在仲裁立法上,我们必须修改现有仲裁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大胆地将医疗纠纷纳入可仲裁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授权医患双方在诊疗行为开始前签订医疗纠纷仲裁协议,一旦发生纠纷,首先由专家组进行医学鉴定,然后就损害赔偿问题通过启动仲裁程序进行裁决。同时通过司法对仲裁实行有效监督,主要是程序上的监督,以确保仲裁裁决的合法性。
第二,在医疗纠纷仲裁庭的组成人员上,笔者建议设立一个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仲裁机构,就像日本设立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和鉴定委员会一样,将其作为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医事仲裁组织。该机构专门聘任具备一定资质的各医学专科的医学专家、法学专家、法医学专家以及医疗管理专家作为仲裁员,按不同专业设置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自主选择,并规定每一个医疗纠纷案件必须由相应专业的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仲裁庭进行裁决,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处理医疗纠纷问题,树立仲裁裁决的权威性。
第三,笔者认为有必要像劳动仲裁那样,将医疗纠纷仲裁作为医疗诉讼的前置程序,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医疗纠纷争议付诸具有充足专业人才储备的仲裁机构解决,从而减轻法院的过重负担,缓解当今的“司法危机”。
参考文献:
[1]丁建忠?外国仲裁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外国仲裁法[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94
[4]张海滨?医疗纠纷案件律师业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55
作者简介:廖爱云(1983-),女,壮族,广西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第五篇:交通案例性论文
交通案例性论文范文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通案例性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致使车辆的增多,交通安全伤害正日趋加重。因此,幼儿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而又缺乏生活经验,常常会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干一些危险的事情,缺乏安全意识,更谈不上交通安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患于未然,避免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送。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通安全;实践活动
通过近几年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的案例来看,不满12岁骑自行车、横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穿行、不遵守信号灯、电动车随意调头、不走非机动车道、学生在马路中间玩耍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方面,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造成学生受伤害的另一方面。其次便是机动车驾驶员遇行人横穿马路不停车避让,争抢超速行驶所致。下面就如何提高幼儿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活泼好动,交通安全意识差,在马路上嬉笑打闹、你追我赶甚至横穿马路等。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学校多设在道路边上,有的学校设在狭小的胡同,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学生的车辆把窄小的胡同挤得满满的,道路拥挤不堪,有的学生上学、回家要横穿过几条马路,学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学校的突出问题。
其次从学校的教育目标看,交通安全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再则,发生交通事故经常在校外,对学校影响不大,学校没有直接事故责任,因此,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远远不够,教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没有进行系统传授,造成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因此,造成学生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除机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外,学校忽视交通安全,幼儿园学生获得的交通安全知识比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坚持知识、能力和态度并重的原则,将促进幼儿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统一起来。其总目标:一是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二是不在公路、铁路、铁路口处玩耍和追逐打闹;三是行驶靠路右边行,不违章骑车等。
三、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多沟通,相互学习,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真正得到关注和提高。为此,孩子的父母要时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自由的活动。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渗透一些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和能力有了提高后,对幼儿健康、顺利的成长,避免外界的伤害,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幼儿交通安全教育需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幼儿交通安全教育一般是以游戏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从教育内容上看,包括交通知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等;从教育形式来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从幼儿园内获得知识、行为与能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因此,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必须形成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教育格局,才能把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开展实践活动,认知得到内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家长、交通警察与幼儿园老师、幼儿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在幼儿园内布置模拟交通现场,由交警带领指导家长、在模拟现场中演练交通规则。如:从我们的出行该靠哪边走,到过马路怎么走,过红绿灯怎么过,看路上的交通标志代表什么等等,通过模拟现场演练,幼儿和家长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在交警的指挥下,再到实地现场进行正确的行走等,这正是幼儿及家长将交通规则由认知内化为文明素质的过程。另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各种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图张贴于幼儿园明显处,便于家长和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看见这些标志。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和家长就将这些标志牢牢记在脑中,对安全出行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从而能避免许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为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因此,要不断提高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使成人和孩子都能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教育的效果不是永恒的,也要受当时的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幼儿在活动中自我保护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还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这项任务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宝坤.浅议如何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J].读写算,20xx.
[2]许美花.如何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99小学教师,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