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5篇]

时间:2019-11-01 19: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

第一篇: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

一、类型梳理: 聚众斗殴致死伤之情形划分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即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对于这条规定,从文义的表面上来看简单明了,不存在多少争议。但是略加思考就会发现,对“致人重伤、死亡” 的含义可以存在多种理解,并且聚众斗殴罪参与人数众多,斗殴场面混乱,聚众斗殴致人死伤的结果可能产生多种情形。理论上的多种理解和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案件相互交织,更容易也必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致人重伤、死亡” 进而确定处罚范围存在诸多的争议。因此,对聚众斗殴致死伤的情形进行类型化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处罚范围便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

(一)基于客观行为的划分

从聚众斗殴罪的人员组成结构来看,这一犯罪中涉及到的人员包括行为人、受害人两个对偶性变量。从死伤者的角度来看,致人死伤中的“死伤者” 可以分为受害人与加害人处于同一方、相对方、第三方三种情形;从行为人也就是致死伤结果的导致者来看,行为人可以为受害人的同一方、相对方、第三方三种情形。然而,以上两种划分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如死伤者和致死伤者处于同一方的情况下,不管是从致死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死伤者的角度来看,两者是相同的。因此,除去交叉重叠的情况,可以将上述情形划分为四种情况。

1.死伤者与致死伤者处于相对方一方人员致对方人员重伤、死亡,这是聚众斗殴致人死伤的常规情形,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到和司法实践中多发的情形。针对该种情形,对死伤结果的导致者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处罚不存在疑问,处罚的边界容易划定。

2.死伤者与致死伤者处于同一方此种情形即本方人员的斗殴行为致使己方或者说“自己人” 重伤、死亡。一般而言,参与聚众斗殴中的双方是互相以对方为打击对象的,双方在主观上是希望避免“自己人” 受到伤害的,在客观行为表现上也不存在对本方成员实施伤害的行为。因此,在这一情形之中,参加斗殴的另一方对此死伤结果是否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本方成员对造成同伙死伤的结果是否发生罪名的转化,都存在法律适用的疑问,也使得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存在争议。

3.死伤者为第三方聚众类犯罪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参与人员众多,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斗殴双方由于场面混乱,在打斗之中将无辜的第三方当作对方人员而实施伤害行为,从而导致第三方人员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发生。在此种情形下,斗殴双方对这一致死伤结果是否都发生聚众斗殴罪向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转化,抑或是单方人员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这同样关系到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问题。

4.致死伤者为第三方在此种边缘情形下,聚众斗殴致人死伤中行为人这一变量超出了斗殴双方参与者的范围,即第三方力量的参与导致了致人死伤结果的发生。如在斗殴过程中,一方参与者因斗殴失利而转身逃跑,另一方则穷追不舍,逃跑一方慌不择路被行驶中的公交车撞成重伤或死亡;再如第三人为了阻止斗殴双方的打斗行为导致其参与人员的重伤或死亡。对于此类第三方介入致斗殴参与人员死伤的情形,刑事责任的承担和处罚的边界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处罚争鸣: 聚众斗殴致死伤归责的理论释评

(一)理论上的争鸣

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结果刑事责任的承担,我国学者一般以转化犯的理论进行解决。虽然采用的理论一样,但是对具体问题的解答却仍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1.死伤者与致死伤者处于相对方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的聚众斗殴致死伤中,对转化主体的认定存在双方转化还是单方转化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当聚众斗殴行为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时,聚众斗殴双方的首要分子与积极参加者同时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也有学者否认此观点,认为参与斗殴行为的一方人员行为方向相同是聚众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在聚众斗殴罪中双方参与人员因为互相以对方为行为目标,因此对于参与斗殴的双方来说,双方行为方向相对而非相同。同时,聚众双方人员也不存在所谓的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所以双方行为人只对己方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聚众斗殴的转化犯只能是单方转化。

2.死伤者与致死伤者为同一方的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是否需要对致死伤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责任,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的争论。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所谓致人重伤、死亡,不限于致对方成员重伤、死亡,斗殴行为导致本方成员重伤或者死亡的,也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成立偶然防卫的情形除外),从而将造成本方同伙重伤、死亡的结果也纳入到转化的范围之内。持否定说的学者则认为,聚众斗殴的过程中双方都是以对方为打击对象,斗殴的双方不存在转化犯罪的共犯问题,出现致本方成员重伤、死亡的情形大多为过失或意外事件,因此一方只应对敌对一方的伤亡进行转化定罪,而不应当作为承担本方伤亡结果的责任主体。

三、美国经验: 重罪谋杀规则的司法适用

(一)美国重罪谋杀规则及其发展

1.早期的重罪谋杀规则

行为人在实施某一基本犯罪事实的过程中,又额外发生了造成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时,行为人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针对这一问题,英美法系国家制定了“重罪谋杀规则”(felony murder rule)。其是指如果在实施重罪的过程中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即构成谋杀罪的定罪模型,即: 重罪行为+死亡结果=谋杀罪。在英美法系中,谋杀罪的构成需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预谋的恶意”,这也是行为可责性的要求。但是在重罪谋杀规则中,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不需要具有恶意,即对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无论行为人在实施重罪的过程中过失还是故意导致他人的死亡,甚至是意外导致他人死亡也可能以谋杀罪定罪处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则使得检方无需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意从而实现了诉讼便宜的功效,但是也可能导致刑罚打击面过大,违背责任主义的要求。因为早期的重罪谋杀规则的适用几乎不设制任何限制条件,导致构成重罪谋杀罪的案件数量大大增加,进而导致了死刑适用的扩大,这在限制死刑和崇尚人权的英美法系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此规则一经面世便不断遭到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等各方的质疑和批判,英国于1957 年的《杀人罪法》中彻底地废除了该规则;而美国则通过增加相应的限制条件的方式对重罪谋杀规则进行了修正。正是通过限制的方式,重罪谋杀规则得以延续它的生命。

2.修正的重罪谋杀规则

为了防止重罪谋杀规则的滥用而导致刑罚打击面的扩大化,实现刑事政策与罪刑均衡刑罚理论的相符合,美国对早期的重罪谋杀规则进行了修正,在适用条件上增加了如下限制:其一,限定重罪的范围,将重罪的范围限缩至对人身安全和健康有本质危险的行为。美国各州的制定法上存在众多普通法上未规定的重罪罪名,其中相当部分的重罪对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会产生实质的危险。将此类罪名纳入到重罪谋杀规则的“重罪” 之中去,是极其不合理的。因此,只有在实施对人身安全和健康存在本质危险的犯罪行为中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才具有适用重罪谋杀规则的前提。其二,将致死行为的目的明确为“为了促进犯罪目的的实现”。根据这一限制条件,在共同犯罪中导致共犯死亡的情形排除出此规则。因为在共同犯罪实施过程中,行为人对造成共犯的死亡的结果是极力避免的,重罪实施过程中导致共犯的死亡对犯罪目的的实现是毫无裨益甚至会阻碍犯罪目的的实现。其三,实施重罪的行为与致死行为必须相互独立。重罪谋杀的模式为: 重罪行为+死亡结果=谋杀罪,为了防止所有存在死亡结果的犯罪都适用重罪谋杀规则而成立谋杀罪,该规则要求导致致死结果的行为独立于重罪的构成要件的情形下才适用,即限制措施中的“合并原则”。最后,对重罪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求更为严格。仅仅在重罪过程中同时发生死亡结果还不足以认定构成重罪谋杀罪,二者之间还应当具有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因果关系应当比条件关系更为紧密,属于近因关系。近因关系一般被表述为自然和合理的结果,即行为人对自身重罪实施可能导致的死亡结果具有可预见性。据此,在重罪实施过程之中出现意外事件导致的死亡结果,超出了行为人所能预见的范围,故排除了意外事件导致的死亡结果适用重罪谋杀规则的可能性。

四、处罚界限: 重罪谋杀规则的有益启示

(一)对不同行为类型处罚边界的启示

聚众斗殴中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其构建模型与美国的重罪谋杀规则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二者都具有一个超出前犯罪行为的加重结果,二者在刑法理论上都需要面对责任主义和罪刑均衡原则的责难。经修正后的重罪谋杀规则,对我国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边缘化情形的处罚边界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导致本方成员重伤、死亡是否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以及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结果时是单方转化还是双方转化的问题,可以从美国修正的重罪谋杀规则所规定的限制条件中寻求解答。在重罪谋杀的限制条件中,明确规定了致死行为的目的为“为了促进犯罪目的的实现”,从而将造成共犯死亡的结果排除在外,如阿肯色州刑法规定“在实施法律规定的基本重罪过程中,行为人及其共同犯罪人造成犯罪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死亡结果的,构成二级谋杀罪”。聚众斗殴罪属于对向犯,其斗殴双方的打击对象是相互对立的,其犯罪目的是殴打对方的参与人员,因此对本方成员造成重伤或死亡的结果对犯罪目的的实现不具有任何推进作用,相反还可能存在阻碍。据此限制条件,聚众斗殴致本方成员重伤或死亡不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同理,对于造成死伤结果时,不应当是双方转化,因为对于死伤一方来说,该种情况是违背其犯罪目的实现的。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中“人” 范围的认定争议。在美国的重罪谋杀规则中,对于重罪实施中致死结果的对象一般限定为“犯罪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既包括了重罪行为的对象,也包括了重罪行为对象外的第三人。如行为人在商店持枪抢劫过程中,为了起到威慑作用,朝天花板开枪,导致商店内的一名顾客心脏病突发身亡。对于此种情形,法官一般适用重罪谋杀规则定罪处罚。

对比聚众斗殴罪,虽然该类犯罪属于对向犯,但是其造成第三人重伤或死亡的结果,从侧面而言对犯罪目的的实现同样具有一定的推定作用,至少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安定有序;从犯罪预防角度而言,将第三人纳入到致死伤的对象范围内,对警示行为人犯罪行为的实施和遏制死伤等重结果的发生能起到很好的缓和作用。因此,致第三人死伤的,应对行为人以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论处。对于在聚众斗殴中第三方介入行为导致重伤、死亡结果的发生的刑事责任分担问题,我国从斗殴者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来判断。对此应予以肯定。依据修正的重罪谋杀规则,并非所有在重罪实施过程中发生死亡的结果都认定为谋杀罪,还需要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美国重罪谋杀规则中要求重罪与死亡之间属于近因关系,因为条件因果关系中“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的认定标准会导致处罚范围的扩大。由此,在认定聚众斗殴中斗殴者与伤亡结果的因果关系时应当严格把握,不能仅仅因为聚众斗殴行为与伤亡结果具有一定的联系时便将伤亡结果归责到斗殴的一方,还应到仔细考察第三者介入因素对伤亡结果的影响,是否能够阻断斗殴行为与伤亡结果因果关系等综合判断。如在聚众斗殴过程中对受害人穷追不舍导致其被车辆撞到死了和受害人在斗殴刚开始时产生怯意调头逃跑而被车辆撞到死了这两种情形之中,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的大小便存在不同,其处罚的结果也各有不同。

五、结语

在我国,对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处罚边界的反思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从转化犯理论的角度和修改刑法中聚众斗殴罪的法条为出发点,虽然此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但是在面对国内传统理论适用的不足时,我们依旧可以从比较法的视野下对问题进行宏观的审视,在考察域外法律体系中对此类问题对策的前提下,具体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对问题的反思和见解。正是因为美国的重罪谋杀规则与我国刑法中聚众斗殴致人死伤的规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对美国重罪谋杀规则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聚众斗殴致人死伤中各斗殴参与人员刑事责任承担的范围,对其处罚边界的确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聚众斗殴案件的研究

提 纲

一、引言

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

(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

(三)外地人员较多

(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五)持械暴力斗殴

(六)公共场所斗殴

(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

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一)直接原因(二)主要原因

(三)“三观”扭曲,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来出人头地(四)社会文化原因

四、减少和预防聚众斗殴犯罪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二)宽严相济、打击与教育相结合

(三)加大对社会软环境的整治工作

(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六)公民应加强自律,克制冲动情绪

五、结束语

I

目 录

摘要..........................................................................1

一、引言......................................................................1

二、聚众斗殴案件的基本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且涉案人数众多.......................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涉案人多呈现“两低一无”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外地人员较多.........................................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再次犯罪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持械暴力斗殴.........................................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公共场所斗殴.........................................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与其它违法犯罪交织特征明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聚众斗殴的犯罪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直接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主要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三观”扭曲,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来出人头地.............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社会文化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减少和预防聚众斗殴犯罪的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宽严相济、打击与教育相结合...........................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大对社会软环境的整治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公民应加强自律,克制冲动情绪...........................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束语...................................................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1

II 浅析昭通市聚众斗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聚众斗殴犯罪为常见多发性刑事犯罪,一般参与人数众多、暴力特征明显、社会危害性大,如不能有效打击与预防必将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和谐。聚众斗殴不仅给参与者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还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加剧了社会矛盾。近几年来,云南省昭通市聚众斗殴犯罪案件的上升幅度明显增大,政法机关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此类案件仍屡打不禁,接二连三地发生,并呈上升趋势。据了解,其他不少地区聚众斗殴案件亦呈上升趋势,它严重扰乱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给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针对该类聚众性犯罪案件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发案的特点和原因,提出预防该类犯罪具体对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以加强社会管理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聚众斗殴;危害;社会矛盾;预防对策

一、引言

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基于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指挥多人进行殴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简单说来就是聚集多人进行斗殴的行为。聚众斗殴犯罪为常见多发性刑事犯罪,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暴力特征明显、社会危害性大,如不能有效打击与预防必将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和谐。聚众斗殴行为不仅造成参与斗殴的一方或者双方的人身伤亡,而且还可能祸及无辜群众,同时在社会心理上,引起广大群众的恐惧、不安乃至愤恨、厌恶,伤害人们朴素的道德情感。所以说,聚众斗殴不仅给参与者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还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加剧了社会矛盾。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参考文献

[1] 李俊青.一汽—大众奥迪轿车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2] 赵金朝.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3] 余志勇.上海通用“别克”汽车营销案例[D].郑州大学 2014

[4] 李爱平.东风标致206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3 [5] 秦磊.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及其发展对策[D].暨南大学 2014

[6] 李文智.一汽汽车直销中心市场营销策略案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7] 于勇.我国汽车市场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8] 李俊青.一汽—大众奥迪轿车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 2014 [9] 王宗明.汽车市场营销研究创新[D].大连理工大学 2014 [10] 余志勇.上海通用“别克”汽车营销案例[D].郑州大学 2013

第三篇:关于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推荐)

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研究工作阶段性小结

为推进市级运管机构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研究工作,我科依据前期制定的调研提纲,按序时进度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组织调研学习

(1)组织课题组成员赴无锡市运管处学习(2)借部里培训的机会向张柱庭教授探讨学习

二、课题研究方向的思考

当前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监管职责的设定主要由四处来源构成:一是各类法律、法规、条例;二是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三是部门三定方案;四是各类政策文件。四处来源的背后,承载的可能是多年来陆续发布的几

十、上百,甚至上千份法律、标准和文件。这些法律、标准和文件当中还有废止、失效的,还有存在“打架”情形,底数难以弄清,即使今年交通部刚刚发布的《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导则》,在涉及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内容时,也是说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法规制度、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

(二)涉及安全生产相关事项的审查、批准、验收;

(三)对管理相对人的安全生产开展监督检查;

(四)对影响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

(五)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六)宣传教育培训;

(七)对下级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

(八)举报受理和社会公告;

(九)安全生产信息报告及监测预警。并且张柱庭教授也说。。

因此,我处安全监管职责边界研究,能否先从事中事后监管清单着手,明确监管的内容、要求、方式、频次和职能科室,先不谈权利和责任。

第四篇:锐器伤现状研究及防护对策

某综合医院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现状及防护对策研究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张乾田怀军*

400038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开展现状调查,总结出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探讨其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综合医院全体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调查对象锐器伤发生率为85.3%。发生过锐器伤的护士中75.8%没有戴手套,在锐器伤发生后13.9%的人未采取任何措施,主动核对患者检验结果的仅为26.8%,做过乙肝病毒检测的仅为21.9%,21.9%的人曾经汇报给有关部门。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只有开展综合性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关键词]护理人员 锐器伤 现状 防护对策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ies among nurses in a general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ursing staff in a general hospital, summary the reasons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Methods: This study u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nurses’ injuries caused by sharp instrument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harps instrument injuries is 85.3%.75.8% of the nurses who have Sharps instrument injuries don’t wear gloves.After the injuries occurring, 13.9% persons don’t take any measures, only 26.8% persons check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only 21.9% do the hepatitis B virus detection, 21.9% persons have been reported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Conclusion: we should enhance th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safety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staff, enhanc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prot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in the nursing personnel.[Key words] nursing staff;sharp instrument injury;status;countermeasures

医疗护理岗位是职业性损伤的高风险岗位,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因素随处可见。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L0-CIS)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将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事故性危害、物理性 1 解放军252医院

保定

071000 * 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

400038

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及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5大类。锐器伤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1]。根据我国毛秀英等曾对1075名临床护士回顾性调查,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2]。锐器伤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发生乙肝、艾滋病等血液性传播疾病[3],因此采取积极地防护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才能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某综合医院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选择某综合医院全体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859份,收回847份,其中12份有空项自动作废,最后共收集合格问卷835份。调查对象中女性为98.3%,平均年龄为27.2岁,工作年限平均为5.4年;职称中54.1%为护士,41.5%为护师,主管护师和副主任护师共计4.5%;学历构成中77.7%的调查对象为大专,本科占总人数的20.7%;护士工种中79.9%为病房护士,12.4%是门诊护士。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全体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近一年内锐器伤发生次数、种类和锐器伤后处理措施、检查和上报等情况。本研究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的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2.结果

2.1锐器伤发生及分布情况

835名调查对象中总的锐器伤发生率为85.3%,其中 66.8%的人发生过1-3次锐器伤,19.2%的人为4-5次,10次以上的占10.3%。对统计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的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别(见表1、2、3)。

表1 不同工作年限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n=835)

工作年限 总人数(n)

发生锐器伤情况 人数(n)

发生率(%)

X2

P

≤5 6-10 >10 539 259 37

481 225 6

89.24 86.87 16.22

147.75 <0.01 表2 不同职称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n=835)

职称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及以上

表3 不同学历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n=835)

学历 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

2.2导致锐器伤发生的锐器分类情况

导致锐器伤发生的锐器主要为针头(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针)和安瓿,其他的还有刀片和缝合针(见表4)。

表4 各类锐器伤的发生频次

锐器分类

针头 刀片 安瓿 缝合针 手术刀剪

人次数 549 51 462 24 9

构成比(%)

50.1 4.7 42.2 2.2 0.8 总人数(n)649 176

发生锐器伤情况 人数(n)629 74

发生率(%)

90.00 96.92 42.05

X2

P 总人数(n)

452 346 37

发生锐器伤情况 人数(n)445 266 1

发生率(%)

98.45 76.88 2.70

X2

P

282.74 <0.01

332.08 <0.01

2.3锐器伤发生后所采取措施情况

调查对象在锐器伤发生后,86.1%的人采取了措施,其中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清洗者占45.5%、消毒伤口者为52.3%,而另外13.9%的人未采取任何措施。调查发现有过锐器伤经历的护理人员主动核对患者检验结果的仅为26.8%。2.4锐器伤后的检查和上报

调查结果显示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中有21.3%的人完全知道患者是否具有某种传染性疾病,47.7%的人部分知道,而有31.0%的人完全不知道。在锐器伤后做过乙肝病毒检测的仅为21.9%,而另外63.7%的调查者从未做过乙肝、丙肝或艾滋病病毒检。发生锐器伤后,仅21.9%的人会主动上报给有关部门,而另外70.8%的人从未汇报,还有7.3%的人不知道向何部门汇报。3.锐器伤发生原因分析 3.1 职业因素

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导致在日常的治疗活动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操作。因此与其他医务工作者相比其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玻璃安瓿、刀片、缝合针等锐器的机会就相对较多,增加了锐器伤发生的可能性。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各种有创操作相应增加,因此由血液接触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4]。3.2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是导致锐器伤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到被污染锐器损伤的严重后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不大。此次调查显示,在锐器伤后做过乙肝病毒检测的仅为21.9%,而另外63.7%的调查者在锐器伤后从未做过乙肝、丙肝或艾滋病病毒检,说明大多数护士对防范锐器伤的意识仍十分薄弱,急待加强。3.3 操作技术不规范

护理人员工作不细心或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均易发生锐器伤[5]。本研究结果显示锐器伤的发生与工龄长短、职称、学历有一定的关系,工龄较短、职称和学历相对较低的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以上

三种因素与低年资护士接受培训较少、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临床经验不足、易违反操作规程等因素有关。许多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工作中遵循规范程序很必要,例如操作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忘记戴手套等,对锐器伤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4.对策

4.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督

首先,医院应建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及监督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对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工作中发现的违规操作等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逐步完善安全防范监督机制。其次,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制定报告程序,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本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发生锐器伤后主动上报的仅为21.9%,因此应完善锐器伤的上报及反馈制度,让每位护理人员都熟练掌握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及上报流程,感控科应定期对上报的锐器伤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处理锐器伤的良性循环,减少其发生机率。再次,应完善职业暴露相关支持系统,当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损伤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后,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咨询和处理。最后,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制性使用医疗安全器具,执行锐器安全操作规范,实施强制性医疗机构行政干预制度。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操作中经常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有169名,仅为20.2%,发生锐器伤时75.8%没有戴手套,安全防范意识匮乏,为职业健康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医院有关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训,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只有护理人员锐器伤等职业损伤的防护意识提高了,她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改变工作中的一些不良操作行为,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锐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4.3 规范操作行为、增强防范技能

本调查发现,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首先低年资护士缺乏锐器损

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6]。另外操作不规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可通过举办有关防护知识讲座,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提高防范技能,从而降低锐器伤发生率。①督促护理人员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如: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或用纱布包裹或戴防护手套,用力均匀适当,以避免自伤。②加强对使用后器具的管理,如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避免针刺伤;在病室内安装锐器盒,以减少锐器伤[7]。③护理人员应自觉使用保护性护理用具,如使用安瓿折断器;在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使用一次性敷贴等。④严格规范处理伤口,如锐器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 min;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然后使用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⑤应注意给不合作的护理对象操作时要有助手协助或必要的约束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1]周红梅.护理人员的职业性锐器伤及其防护[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8):943-945.

[2]毛秀荚,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3]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4]林秀珍.门诊成人输液室职业安全防护与改进措施[J].现代临床护理.2006,(5):67-69.

[5]吕凌云,张爱军,姚美.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中职业安全防护[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4):339.

[6]李萍,孙德平.临床护士锐器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新疆医学.2007,37:159-161. [7]杨秀香,供应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危害及防护[J].现代医院.2008,8(3):86-87.

第五篇:有关和谐社会的论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

有关和谐社会的论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

摘 要: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公正需要构成社会秩序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机协调,其中合理而公正的利益边界是基础。计划体制模式下,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利益追求服从集体意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成为普遍趋势。社会矛盾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不和谐的利益边界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故而探索和谐社会视野下合理而公正的利益边界观念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边界;社会转型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追求,它意味着社会每个成员享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底线、人格尊严和发展平台,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社会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本,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源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有效的法理规范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无视或者突破利益边界的约束,对于个人或者社会而言,无疑损坏了社会秩序运行的和谐基础。

一、利益边界的嬗变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52)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基本行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P439)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以及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过程中,利益边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围绕着国家建设目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国家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城市和乡村分割的二元计划体制模式下,国家、集体或者企业单位的利益是压倒一切的核心,个人利益附属于集体意志,国家、集体的利益代表一切。在国家计划生产、分配、调拨、消费的指令性调控之中,全社会保持步调统一。计划体制模式下,所有的生产要素本质上都是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在其现实形式上是以企业单位组织为载体的,与此相应的是个人的各种利益都来自于单位组织,利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全社会强调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结构系统囊括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全社会的价值观抑制了个人利益的表达和追求。计划体制模式下,个人利益的表达和追求行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实现的。私人财产和私人性质的生产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意识形态仅仅认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才具有社会

主义性质。[2](P77)个体利益客观上的虚置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实际控制形成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单一化,整个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单位集体之间的关系,单位集体内部的利益分配边界简单而清晰。个体利益边界的消失普遍满足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异比较均衡而同质化,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没有心理方面的失衡,换言之,即个体利益边界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治国理政理念指引着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确立,计划模式下的利益边界逐渐被突破,新出现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客观上使国家和集体或者单位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3](P148)寻求财富的动机得到中央高层的鼓励和支持。在打破平均主义的社会现实面前,一部分人积极努力寻找发财致富的路径。市场化的走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越来越多的遍地开花,城镇集市贸易日益发达起来,整个社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利益差别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经济体制变革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社会经济成分和多样化的经济格局导致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新型利益格局悄然崛起。但是,随着私人利益的不断膨胀,个体利益边界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突出的现象就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边界进一步复杂化,公共利益边界与私人利益边界缺

乏有效的合法的界定或者合理的认同。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观

利益边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发审视利益边界的构成,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边界观。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忽视不同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边界,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是从事经济行为的基本需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理性诉求。和谐社会中每个成员基本的利益得到确认和保持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利益边界的失缺或混乱,无疑损坏了和谐社会秩序运行的基础。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追求,它意味着社会每个成员享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底线、人格尊严和发展平台,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事实表明,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资料得不到保障,那么人们必将处于营养不良或者饥饿状态,长时间的贫困状态必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追求理想生活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公正所体现的结果。自由、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个体自由将获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自由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然而,由于所有制差别、城乡差别、职业差别等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人人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还远远未取得全社会同等的制度性保障。例如我国目前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农民在低收入约束下,根本没有能力

享受主要配置在城市地区的卫生服务资源,这使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之下[4](P342)。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已经昭示,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优越于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他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P11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3](P38)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然而,共同富裕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无视目前的利益边界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决定了人们之间利益的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变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范围、利益内容和利益结构,单一的计划分配利益的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权或使用权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并获得了与其他利

益群体、包括与国家的独立的交往、对话、谈判、讨价还价的地位和权利。利益群体的分化超越计划体制下的组织边界,利益边界不断延伸或者渗透。其次,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竞争,利益是竞争的根源。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手段来确定利益归属,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利益归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点,利益矛盾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清晰的利益边界也成为引发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最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既得利益群体日益凸现出来,客观上有违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既得利益群体的相对优势地位和权利支配着社会利益边界的位移和变迁,客观上形成利益边缘化群体的不公正处境,典型的现象就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通百姓住房、医疗、教育等困难。

利益边界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也是必然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计划体制模式的利益边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变革。国家、集体和个体在共同发展、共同获益、共同进步,改革过程中人们之间利益边界的扩展也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利益格局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失去原有的平衡。在此过程中,人们追求社会公正,要求通过调整以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是必然的。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利益边界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的利益边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利益边界缺失“社会公正”的砝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利益布局,人人享有生

存发展的同等平台。利益边界的主体之间和谐和睦和平共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边界清晰,公共利益为全社会成员同等享有,公共利益使得人人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公共利益得到人人爱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利益需要所在,国家和集体利益离开了人这个受益主体都是纸上谈兵,能不能提高每个人的受益水平,能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能不能提升社会生活福利,这些是人们现实的需要。

三、利益边界公正化的思考

纵观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前期是实行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模式,个人利益完全处于集体或者单位组织的附属地位,个人利益追求几乎完全被淹没在社会政治动需要的浪潮中,政治需要取代了生命个体利益的理想;后期以市场经济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实惠,然而由于体制或者制度等种种原因使得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分化。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客观上的事实发展是缺失合理的公正的利益边界,结果是一方面形成计划经济时期极端的贫穷状态,饥饿或者营养不良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下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取向下的贫富差距悬殊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不同时期的利益格局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缺乏清晰而公正的利益边界却是客观的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认公正的利益边界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建设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利益边界不可避

免地涉及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利益发生着的深刻变化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过程。利益边界处于不断转变过程中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应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审视,尽管传统的道德伦理对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伦理已经越来越无法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协调和冲突,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约束和规范机制还有待健全。利益边界的界定需要清晰化的确认,这不仅仅需要社会道德伦理的衡量,更需要公正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不合理的利益边界,合法未必合理的利益所得并未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同。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突发期,不合理的个人所得尽管取得合法的形式,却只能是埋下社会不和谐的隐患。社会和谐不仅仅是理想,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确认清晰公正的利益边界不仅仅是人们群众的愿望而且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

和谐社会利益边界的界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这是和谐社会利益格局变革基本的现实政治前提,实现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和谐社会建设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贫富分化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越和谐,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越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推测,未来社会将“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P223)这揭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因此,客观而公正的利益边界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一个利益边界清晰的利益结构系统有效地规范着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对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2, 223, 439·

[2](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7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8, 116, 148, 373·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342·

[5]刘伟.论执政视阈下中共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意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2): 18-24.[6]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1): 1-6.

下载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众斗殴致死伤的处罚边界研究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董事会边界跨越维度的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基于董事会边界跨越维度的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摘要:董事会在股东委托下对公司法人财产负责,但过度强大的董事会也会带来治理危机。本文基于董事会边界跨越维度来研究企业财务造......

    德育研究论文

    德育研究论文 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我见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长磊 0721010021 摘要: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

    切分音研究论文

    摇滚、庞克、重金属、迪斯科、饶舌、嘻哈、迷幻浩室、青少年叛逆文化、流行音乐、唱片工业,近年的音乐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已就这些标题产出了相当可观的文献。本文将不在这些标......

    歌词研究论文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歌词研究 题目:叶倩文 班级:防雷技术092 姓名:陈汶文学号:200936613205 指导老师:费良华 叶倩文 专业:防雷技术 班级:092 姓名: 陈汶文 学号:200936613205 摘要......

    散文研究论文

    浅谈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 姓名:张冉 学号:63 班级:中文系10级汉本1班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散文”的概念出现,在其众多的写作中,余秋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余......

    增加收入研究论文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论文 收藏本文章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

    论文研究内容

    论文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营销理论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

    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一、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WTO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20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