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调查思考&对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
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思考& 最新关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极腐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行为肆意在农村沉渣泛起。
(二)长期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了各类教会的快速发展。
(三)基层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
二、解决路径:让文化礼堂成为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殿堂。
(一)因地制宜“建”,彰显区域特色。
(二)因势利导“管”,提升运行质量。
(三)因众定制“用”,提升群众幸福感。
(四)文 因材施教“育”,筑牢文 化根基。
三、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突出主体,精神为魂,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定位。
(二)突出主线,内容为先,强化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
(三)突出主题,活动为要,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载体创新。
篇二:
一、廉政文化建设成效
二、廉政文化积极作用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 四、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无疑是先导和引领。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乡村生活、迥异于城市文化的传统文化形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人文色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让每个乡民真切地体会到“根脉”,寻找到乡愁。费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这理应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必答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全面推进文化大礼堂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文化大礼堂23家,正在建设51家,逐渐成为老百姓延续乡情乡愁、凝聚民风民心的“精神家园”。
一、当前农村精 神文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消极腐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行为肆意在农村沉渣泛起。
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呈泛滥趋势,一些农民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把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归因于受到神灵的庇护,而不是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这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工作的开展以及党的事业的发展,也给一些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打着合法宗教的旗号,肆意散播蛊惑人心的言论,对农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侵蚀,使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民拒绝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此同时,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很多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唯心主义有神论思想在农村蔓延滋长,在一些地方,重修祠堂、庙宇等成为时尚,严重干扰了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据统计显示,全县 60 岁以上老人约 23.2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 6
万人,加入教会的人数多达 3.7 万,约占全县老人总数的 16%,且呈现增长趋势。
(二)长期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了各类教会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政府送餐”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常态,从道具、舞台到服装、演员均由政府包办,基层干部没有变“送餐”为“点餐”的意识,更没有引导和培训群众自己动手做“快餐”。由于“菜不合胃口”,群众对“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不感兴趣,常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尴尬局面。虽然探索组织地方自产的“周末大舞台”等,但因各种原因,缺乏持久吸引力,群众多以扑克掼蛋、打小麻将日常娱乐。虽然各村都配备了农家书屋,但绝大多数是“金屋藏娇”。由于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致使部分群众转向宗教寻求慰藉。以立仓镇陆瓦房村为例,该村离市区较远,居民大多务农,户籍在册3700多人,但常住居民仅1800多人,且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居多,固定信教群众达200多人。
(三)元 基层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
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精神原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文化却荒芜了,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把乡村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文化墙,忽视对村民的文化培训,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无人传承。有的村小楼建起来,环境美了,却没有富脑袋,市场经济追逐私利的特性,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群众原本淳朴善良的本真,代表正能量的道德约束力越来越微弱,金钱和权势在社会价值评价的权重上升。调查显示,有42%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7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38%的人
认为“有钱就有地位”,43%的人认为,当前农村缺乏创业精神,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的村民选择“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二、解决路径:让文化礼堂成为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殿堂。
2016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县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打造了集文体娱乐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因地制宜“建”,彰显区域特色。
农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首先要弄清楚建在哪,怎么建?选址定位上,应优先考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功能定位上,不管改建、扩建还是新建,布局应寻求村民文化需求与上级要求的契合点,以实用便民为原则。在区域特色方面,可利用辖区资源禀赋,广泛收集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等历史资料,合理布局展示。
目前,全县 23 个省级美丽新村均按照标准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比如,×××乡村文化大礼堂,设置了村民自治模块(党群活动中心、乡贤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应急广播室等)、文化娱乐模块(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讲堂模块及大礼堂模块。×××村文化大院,设置了综合文体广场模块(配置必要的户外健身器材和大舞台,供体育健身、文艺演出、露天电影放映等活动使用);文化墙模块(可展示村史村情、先贤故事、家谱家训、村规民约、好人榜等内容);乡贤展览室;居家养老活动中心等功能。×××社区文化大院,不仅具备公共服
务、居家养老,还建有北冡文史馆,让人们参观学习的同时,记住×××的历史根脉,在历史穿越中领略×××的沧桑巨变。更可贵的是,乡贤自建文化大院,带动群众自娱自乐。如×××社区文化能人王佑斌,利用 20 年前办日化工厂留下的 48 间房子,经过简单装修整理,无偿为乡邻办起集休闲、娱乐、健身、阅读于一体的佑斌文化大院。如今,遍布全县农村的大化大礼堂,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乡村大地,滋润群众心田。
(二)因势利导“管”,提升运行质量。
在推动文化阵地建设中,规范制度是关键。2016年9月,县政府较早编制了《×××县文化礼堂五年建设规划》,对全县文化礼堂布点做了总体规划设计,明确了各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先后印发了《×××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县文化礼堂建设考核细则》《×××县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方案》等5个规范文件,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更具方向性和指导性。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机制,如经费保障、活动开展、队伍建设等,为文化礼堂“定规矩”。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在管理经费方面,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村级能人捐一点的模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专项基金,确保转款专用。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县指导、乡统筹、村为主三级管理体制,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聘请“乡贤文化能人”专人负责广场、礼堂、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的日常管理,落实好活动开展、设施维护、安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要开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实行动态星级评定制度,评定结果作为发放补助、设备投入等依据。同时,每 年开展优秀管理员、志愿者、文化队伍等评选,激发工作热情,不断提升管理运行水平。截至目前,财政(县、乡)投入文化礼堂资金270多万元,专门用于文化礼堂提升、星级文化礼堂奖补、16名文化协管员工作经费等。
(三)感 因众定制“用”,提升群众幸福感。
农民文化礼堂贵在管理、重在使用。如何使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让大礼堂真正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蒙城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一充分利用文化礼堂的场所和平台,根据传统节日、地方民俗,结合礼仪活动、荣誉表彰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娱活动。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道德、传新风、传文化、传科技等内容,每月开展集中宣讲、故事宣讲、文艺演出等各类传习活动。乡贤议事中心每周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公共事务管理、乡风文明建设、村情民意调研等内容开展活动;文化娱乐中心鼓励村里老艺人、文艺爱好者举办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小文艺演出、乡村春晚、民俗活动,各种趣味、益智体育比赛等;党群议事中心每月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乡风文明评选表彰活动;红白理事会结合移风易俗、重大节日庆典,开展乡情乡宴等活动;文化部门开展“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今年以来,共开展送电影下乡1965场、送体育活动下乡165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410场,文化资源共享活动 1260 场,举行蒙城县首届农村文化礼堂健身舞巡演活动 2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二探索文化乐园的共建共享模式,如×××社区文化乐园,采取礼堂由演出公司负责管理,社区给予一定支持,实现演艺公司排练有场地,群众看戏有去处,管理资金少投入的多赢效果,形成“场地用起来,喇叭响起来,舞台跳起来,礼堂活起来”的生动局面。“一花
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蒙城各乡镇,××ד村晚”扬琴表演、小车旱船舞、舞狮、唢呐、葫芦丝活动开展红火;双龙社区的段素兰、柳义和夫妇组建了“自乐班”草根文艺队到各村演出;×××集镇的12支唢呐班子,×××非遗传承人×××的大鼓书等等。如今,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生活,一批充满乡土气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不仅点燃了乡村文化的火种,也为乡民心灵安放提供了精神寄托。
(四)因材施教“育”,筑牢文化根基。
变“送文化”到“种文化”,真正让文化乐园“活”起来必须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育。针对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分布不均的现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管理机制及工作要求等进行了顶层设计。《通知》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通过集中学习、技术比武、实训、交流、论坛等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员艺术创作、艺术编导、手工技艺等分类业务培训,推动群众文化体育辅导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精通业务技能。一是加大对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挖掘草根文艺典型,提升文化大院的“文化味”,真正让农家小院“种”出大文化。截至目前,我县群众文化辅导员共有1090人(其中:文艺骨干207、社会文艺团队428人、教师226人、大学生村官29人、学生114人、基层文化工作者86人)。二是多领域借力文化志愿者。成立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牵头组建文艺团队,用政策吸纳当地文艺爱好者、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志愿者进入“朋友圈”,加入“交流群”。三是重视文化带头人培育。县文化部门牵头组建专家文化指导团队,与各村结对帮扶,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目前,全县在册各类文艺组织 21 个,已入库书法、美术、民间文艺、演艺等各类艺术拔尖人才156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9人,并进行跟踪培养;重视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8个,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36个,并确定非遗项目传承人68人;成立校园曲艺社团 12 个,组织举办“曲艺进校园”、“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成果展示展演活动19场次;举办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班3期,受训360余人次。
三、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县农村文化大礼堂通过整合基层文化服务资源,传承了文化,留住了乡愁,凝聚了村民的集体归属感,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拓展了乡村自治的层次和内涵,成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但与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愿望,与上级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为此建议:
(一)突出主体,精神为魂,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定位。
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缺失、信仰的丧失,建设文化大礼堂不能罔顾精神归宿缺失的问题。面对当下农村思想文化领域严峻形势,必须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不应只是一个由政府兴建,供大家开会、听报告、看演出、看电影、看宣传栏的空间设施,而应是从一个村庄的文化传统和民众需求里生长出来的、村民可以在此寄托情感、获得精神安慰的文化空间,是一个村的灵魂之所在。各级党委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将文化礼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党的思想舆论阵地的高度、从道德教化的高度,注重把握思想性、教育性和传承性,挖掘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突出价值引导。农村文化礼堂好比“村庄客厅”,在建设布局时,必须强化科学性、注重合理性,不论是新建的,还是改建的,要从有利于集聚人气的角度考虑好选址问题,也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群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避免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二)突出主线,内容为先,强化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
在礼堂的管理和使用上,怎么管、演什么、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激发内生动力,把文化礼堂的事变成群众“自己的事”,切实让群众创造、让群众表现,这样才能真正动起来、用起来、火起来。农村文化礼堂推动几年来之所以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好评,就是因为通过发掘和整合乡村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实文化礼堂的空间内容,为基层群众打造一个精神可以寄托的家园。许多文化礼堂皆因发掘了当地几乎消逝的文化根脉和人文事迹而激动民心,引发群众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和自己先人的缅怀,重拾中断已久的精神联系,心灵的归宿感变得生动具体起来。同时,要做好文化礼堂的“礼”字文章,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等文化礼仪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自觉参与,让文化建设与村庄精神汇聚一起,使农村文化建设魂归乡土,接上地气。
(三)要 突出主题,活动为要,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载体创新。
要把思想引导与价值观的引领有机融入到文化活动中,注重活动多元,让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有效融入群众生活。如举办“农民丰收节”“中秋·梦蝶诗会”,开展春节祈福、重阳敬老、儿童启蒙、成人仪式等礼仪活动,开展名医进村义诊、司法调解进村庄,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文化礼堂成为村民议事集会的重要场所。同时,培育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热爱文化事业能人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来,重视对农村文化
能人的发掘和扶植,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发动、政策扶持,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工作的带头人和热心人。此外,还要强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运行保障,政府提供必要经费保障的同时,要探索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乡贤基金”“文化众筹”等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有效补充日常运行经费。
时间在变、乡土再造刹那间,空间在变、乡村旧貌换新颜!愿我们温情脉脉的文化记忆与乡愁追思不变,让承载乡土、乡情、乡愁的文化大礼堂照亮返乡的“归途”。
篇一:
为全面了 解掌握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状,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今年 3 月 份开始,市纪委监委成立联合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生活交流探讨、明察暗访、常规与专项巡察等方式方法,对县区及市直部分部门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 调研。调研中我们感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距离将廉政文化深深根植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习惯,还有一定差距。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在长与常、细与实、严与深处着手,持续强化廉政宣传教育,打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础。
一、廉政文化建设成效 (一)
形成了 抓廉政文化建设有效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总体部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
政齐抓共管,纪委监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市委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市委常委会议、领导干部研讨班、警示教育大会、廉政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党规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全市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等工作目 标进行细化、量化,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部门单位,明确标准和时限; 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将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学习党纪条规等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对不认真抓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降低考核等次,追究责任领导。
(二)
丰富了 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
积极推行“看得见、记得深、学得来、见实效、能推动、有创新” 的廉政文化递进模式,将廉政文化融入人们工作生活中,营造了 “人人讲廉政、处处见廉政” 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时时处处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是抓住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
突出抓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市纪委监委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例,编辑了《警示教育资料汇编》,每年组织开展 1-2 次警示教育,用 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党员干部; 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党风廉政考试和任前廉政谈话。
在全市干部培训网上设置党风廉政建设培训课程,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市纪委监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将《党章》 《廉洁自 律准则》 《纪律处分条例》 《党内监督条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党纪条规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汇编成册,分发到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二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入宣传主阵地。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市纪委监委与《XX 日报》 联合开设“送清风” 专栏,及时刊登党风
廉政教育文章。
市纪委监委报送的微电影和广告被评为省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优秀奖。
市检察院与机关工委在《XX 日报》 开设预防犯罪专栏 16 期。
XX 广播电视台将反腐倡廉内容纳入常态化、多层面宣传报道,并长期播放廉政公益广告,配合市纪委监委开展 2 次电视问政活动,制作播出 X 部廉政教育微电影和 18 条廉政公益广告,累计滚动播放 X 余次。
廉政小品荣获省百姓小品艺术节三等奖。
三是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作用。
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在“清明” “七一” “国庆” “烈士纪念日 ” “国家公祭日 ” “抗战胜利日 ” 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
2018 年在 XX 建成 12000平方米集预防、教育、宣传为一体的市级职务预防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及邻近的 XXX 县、XX 县领导干部等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通过现场观摩、警示教育展板等,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自2018 年 7 月 1 日投入使用至今,已组织 X 余家单位参观,受教育干部职工 X 余人。四是加强廉政网站建设。
市纪委监委和县区纪委监委均已在互联网建成纪检监察网站。
市纪委监委网站全年发布各类信息 2000 余篇,XXX 纪委监委开通微信公众号,XX 检察院以“互联网+预防职务犯罪” 为思路,以 XX 政务网为平台,建成了 网上警示教育馆,利用声、光、电、图等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示警示教育内容。展馆投入使用以来,已有 X 人点击参观,X 多人留下观后感言,先后被省、市电视台宣传报道。五是廉政短信微信及时发。
市纪委监委和县区纪委监委每逢节假日都要通过微信群、QQ 群下发相关纪律要求。及时点名道姓通报本市内违反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四风” 问
题典型案例,及时转载中纪委监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党风廉政建设》 及中央和省市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典型案例剖析、忏悔录和党纪条文解释等,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市纪委监委在全市县级干部中开通微信群,在全市纪检监察干部中开通微信群,分别由市纪委监委副书记和常委负责,做到了 天天都有新内容。
(三)
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廉政文化进机关。
市 XX 局和市文广新局于 2019 年共同举办了 “以文化人• 清风塑廉” 廉政文化书画作品展。
市检察院、市法院、市文广新局等单位在办公楼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党纪党规、廉政警句等。
市纪委监委结合读书日,为党员干部购买廉政书籍 200 余本,以廉政书籍奖励优秀征文征稿获奖作者。县公安局于 2019 年 6 月 份举办了 以“廉政建设、心系公安” 为主题的反腐倡廉剪纸作品大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市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建成道德讲堂 X 个,建立 XX 市道德讲堂总堂,累计开展活动 X 多场次,开展廉洁教育,受教育人数超过 X 万人次。
廉政文化进社区。
每逢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在各社区组织开展有廉政文化内容的各类文艺演出及庆祝活动。
市文明办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 和“人信人守” 工程,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入楼栋活动。
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X 万册,组织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 主题系列活动,采取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编排宣传剧等形式,将核心价值文明理念做到抬头可见、驻足即观。
XXX 区所有镇、16 个社区设立了 廉政图书角。
XX 县和 XX 区在主要街道设置廉政文化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廉政文化知识。
廉政文化进家庭。
市文
明办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主题活动的通知》,通过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好家训好家规传承、家风故事演绎、家风家训道德讲堂传诵、家风家规伴我成长等活动,引 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
市妇联组织领导干部家属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在评选推荐“最美家庭” 等文明家庭活动中,把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评选标准,大力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进校园。
把廉政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借助校园网络、教室板报,廉政专题班会,编发专题板报,创作优秀廉政命题作文等,让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市幼儿园通过校园广播每天广而告之每一位家长自 觉排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并与全市其他学校一同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
县一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周一警句” 征集播放活动,每周在校园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
县检察院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年检察官进校园” 活动,在县农中、五中通过模拟法庭、讲述廉政故事等方式为广大师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廉政文化进企业。
县供电公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于 2019年 6 月 份举办了 以敬业、安全、廉洁为主题的干部职工书画摄影展。
县水电开发公司于 2019 年 3 月 举办第十届职工书画、摄影、手工等作品展,突出廉政内涵,展现了 公司职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执着向上的精神品质。廉政文化进农村。
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开设廉政文化宣传栏,建立廉政文化书屋,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廉政教育。
县委宣传部、文广局举办 X 次欢度春节百姓大舞台优秀节目 集中展演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春节社火表演中,使传统节日赋予更加新颖的时代气息。
XXX 镇组织开展送文化、送演出、送
图书、送书画、送电影等文化服务活动 X 场(次),为五个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项目 建设点送去图书 X 余册,书画 X 余副。
XX 镇运用 X 公众号等宣教平台,向农村党员发送廉政短信。
二、廉政文化积极作用明显 近年来,廉政文化以渗透、融入、结合的方式,在全市积极推进,彰显了 文化反腐的特有魅力,使反腐倡廉整体工作焕发出新活力,廉政文化的积极作用得以显现。
一是增强了 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调查显示,由于廉政文化的深层次推进,特别是与网络、微信、漫画、微电影等传统和现代媒介的结合,使原来刻板、单一的廉政文化教育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灵活、时效上更加快捷、效果上更加明显。
党员干部普遍认为,现在全市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做法好、效果明,通过网络、微信宣传使自 己学到了 大量的党纪、法律、道德等知识,及时了 解了 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及全国各地的反腐动态,通过耳濡目 染,使自 己经常主动自 觉思考如何廉洁从政、廉洁用权。
二是大力弘扬了 社会正气。
通过网络、QQ 群、微信群、报纸、电视、电台等公共媒体报道廉政动态和点名道姓曝光腐败行为,不断增强人们的监督意识,使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从以前的“官官相护”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忍一时风平浪静” 等思想转变到敢于监督、勇 于监督。
绝大多数干部认为,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驰而不息纠“四风”,“老虎” “苍蝇” 一起打,现在党风政风有了 明显好转,公款吃喝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公务接待超标准问题解决了,超标配车现象没有了,借培训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的现
象没有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没有了。
党风政风的好转,直接带动了 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是不敢腐不想腐氛围已经形成。
调查显示,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廉政文化教育,再加上全市上下大力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现在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贪污侵占行为“不想做” “不敢做”。
对一些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尚未触犯国家法律的问题,自 中央八项规定及反“四风” 以来,认识越来越深化,哪些该做、哪些坚决不能做,思想上有了 高度的警觉。
通过中央及各地反腐动真格、全覆盖,现在绝大多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敢腐、不想腐的意识明显增强。
四是对领导干部廉洁自 律模范作用 的期望值大幅上 升。
经调研发现,现在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绝大多数对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模范廉洁自 律有了 充分的认可,现在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法律素养和模范作用有了 质的提升。
“特权阶层” “飞扬跋扈” “独断专行” “一言堂” 等行为消失了。
三、存在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我市廉政文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成效仍不可高估。
在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中,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认真面对。一是廉政文化建设受到封建腐朽文化的挑战。
主要是受官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
这在少数农村表现较为突出,恨腐的同时又媚腐。二是一些党员干部对身边不担当、慢作为现象听之任之。
现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是不担当、慢作为现象依旧存在。
调查显示,面对身边同事不担当、慢作为时有少数干部会奉行“好人主义”。三是少数居民
对腐败现象斗争意识不强。
在明察暗访、巡察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村居民对部分领导和村干部有意见,但不愿反映和举报。四是一些好做法没有形成制度予以严格落实。
一些廉政文化建设的好做法没有很好衔接。
一些单位制定了 好的制度,但有些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五是廉政文化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之前市纪委监委、市监察局有过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但总体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四、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健全体制机制。
健全工作机制。
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融入反腐倡廉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健全考核机制。
细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改变只考核结果,不考核过程的问题。增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要充分运用公务员年底考核“基本称职” “不称职” 两大考核项,推动工作落实见效。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的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开展重大廉政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
(二)
挖掘各类廉政资源。
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廉政建设的有益成果,总结和推广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建设与历史文化相承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廉政文化。
(三)创新传播形式载体。既要注重运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
传统传播媒介,又要注重发挥网络、微信、广场大屏幕等新兴媒介的优势,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
既要注重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又要注重挖掘各类历史文化名胜、旅游景点中蕴含的廉政资源,设置与城乡 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廉政文化基地。
(四)拓展宣传覆盖范围。继续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 活动。
把廉政文化融入机关文化建设中,使机关干部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情操、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把廉政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营造崇尚廉洁的社区人文环境; 把廉政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青少年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 把廉政文化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 风; 把廉政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引 导企业领导廉洁从业; 把廉政文化融入家庭文化建设中,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清廉家风。
第二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编办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我市基层建设的现状,我们组建专班在11月7日—11月12日对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提出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活动的品牌基本形成,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惠民工程收到显著成效。
1、文化投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市政府投入累计达3.26亿元,有效地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5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费和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图书馆购书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20万元。市歌舞剧团下乡演出每一场补贴500元。放一场农村公益电影补助镇(处)电影放映队150元。省电影集团下属的湖北银兴〃绿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了当阳新时代文化广场,该项目占地面积
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市文化阵地的品位和档次。社会资源投入增加,市直部门、社会团体、厂矿企业、城镇居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捐款捐物5年达500多万元。
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市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为龙头,以镇处综合文化站为桥梁,以流动大舞台车、汽车图书馆和电影放映车为纽带,以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达到了文化阵地全覆盖、文化网络全覆盖、文化活动全覆盖和文化内容全覆盖。
(1)市“两馆一团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和体育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到巩固。市图书馆现有藏书近30万册,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流通图书12万册次以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其服务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200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9年通过了复查验收。2009年12月底投入使用的新时代文化广场,内设有1个600个座位的影剧院、两个200个座位的电影院,还设有绿色网吧等文化设施,市文化馆、歌舞剧团等单位还建面积为4666平方米。2006年7月,市财政投资1.1亿元修建的市体育中心2008年3月投入使用。体育场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16平方米,可容纳1万名观众。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67个,其中网吧46个、影剧院6个、歌舞厅9个,年平均到歌舞厅、网吧休闲的人数分别达到30万人次和200万人次以上;全市共有图书
经营单位56家、印刷企业16家。文化市场从业人数达2000多人。
(2)镇(处)“一站一队一社团”(即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和民间演艺团体)的桥梁作用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先后被纳入国家和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对文化站进行了阵地维修改造,另给5万元添置设备。每个镇处都建有一个电影放映队,共有服务人员33人,并加盟了宜昌新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各镇处和各个社区都建有民间演艺团体,全市的民间演艺团体已发展到76个。
(3)村“一室一户一屋”(即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的基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市共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96个、农家书屋85个,固定戏台85个,分别占158个行政村的60%、60%和54%。全市文化中心户已发展到314个,其中宜昌市级24个、当阳市级90个。
3、文化活动品味得到了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五大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关陵庙会”。关陵庙会创办于1991年,已连续举办了18届。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二是“三月三”歌手大赛。创办于1983年,已成功举办了26届,参赛歌手累计达到6000多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0多万人次,为当阳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和乡土文艺人才。三是“沮漳风情”农村文艺汇演、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社区文艺
展演和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创办于2001年,两年一届,主要是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如,2007年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的当阳市第三届“关公杯”文艺展演周活动,全市共有100多个单位6000多名干部职工登台演出6场,演出节目116个,6万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10万名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在全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主要是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交流机会,活跃城区居民文化生活。2009年举办了当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演唱会,20个方阵的5000多名演员和近万名现场观众共同歌唱伟大的祖国。市歌舞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50场。四是当阳民间花灯。当阳历来就有跳狮子、耍龙灯、划彩莲船等传统习俗,每到春节期间,各社区和民间演艺团体都要组织狮子、龙灯、彩莲船队,到城镇和农村开展文化拜年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生活。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育溪镇“映山红文化科技节”、王店镇“田园之声”、坝陵办事处“锦屏之春”文艺汇演等。
4、文化惠民工程收到了成效
一是实施了文化“三送”下乡工程。市文化馆、歌舞剧团、图书馆、镇处综合文化站和民间演艺团体在农村放映电影6478场,流通图书6.5万册(次),送戏8600多场(次)。市新华书店为城镇社区、农村图书室、文化中心户赠书1万余册。市图书馆支中心和各镇处基层中心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开展服务活动达
600多场次,直接服务群众达10万多人次。二是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后,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00多万元,对市图书馆支中心、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基层中心和158个村级服务点进行了建设,现已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保工作收到明显成效。2007年 我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当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8、2009年市政府相继公布了我市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下发了《当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当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2009年6月18日,“关陵庙会”(“当阳杀故事”)、“打鼓说书”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作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予以公布。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普查涉及10个大类30多个项目,共采集音像资料2910分钟,拍摄照片741幅,各类作品资源230件,统计相关实物151件,对142名传承人建立了档案。二是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当阳市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了“三线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了财政预算,纳入了管理体制改革,纳入了各级领导责任制;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每年市政府与各镇处及文化、公安等部门,各镇处与村委
会,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与文物保护员,都层层鉴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累计完成了120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任务,现场踏勘不可移动文物180处,新发现文物点25处。四是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农家书屋85个,投入建设资金170万元.五是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35个行政村被纳入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共争取体育器材及设施建设经费79万元。六是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110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建设文化强市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和困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经营分散,不成规模,没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经济政策落实难度大。四是文化人才老化,青黄不接,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手段欠缺。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我市走在全省同等县市前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问题,必须做到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务求实效,下大的功夫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着力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环境,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引导和鼓励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基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大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力度,鼓励更多专业文化工作者、学校教师、个体文化经营者等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3、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四项工程”建设:文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新建当阳市图书馆工程、当阳市博物馆工程、当阳市磨盘山古遗址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国有资金和自筹部分资金,不断完善社会公益性服务职能设施,改善公益文化设施条件,增加图书馆藏藏书总量,完成书库改造,完善共享工程,改造电子阅览室,建设当阳市青少年绿色上网场所;合理布局并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强镇(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四有”,即有队伍、有阵地、有经费、有职能。增强文化公益性服务能力,满足全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
4、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下功夫,注重村镇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能够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把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给群众。在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创作,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高雅的艺术形态也要积极适应群众的口味,不
断扩大受众面,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5、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针对基层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藏书、读书、用书”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6、建立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
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四是完善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各方面力量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帮扶,组织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扶贫。
第三篇:关于推进乡镇廉政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推进乡镇廉政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黑沿子镇纪委
(2011年12月)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艺为载体的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廉政”为主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近年来,我镇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加大了经费投入,以黑西村等五个村的文化书屋为依托建起了廉政文化图书角,利用电影放映队在社区、村庄播放红色电影、歌曲等节目,还在醒目的地方书写了廉政标语。组织黑东村秧歌队和涧河村评剧团,利用每天晚饭后身披廉政彩带在村民活动广场进行表演。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举办了廉政文化诗歌朗诵、廉政主题摄影展、廉政主题征文等活动。可以说,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正在我镇扎实有效的开展,受到群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廉政文化目前在我镇开展得还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认识不深、质量不高、范围不广、后劲不足,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镇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不够,认识不深。由于廉政文化具有特定内涵,又加之平时宣传不够,导致人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认为廉政文化就是廉政教育。而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也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上,只是单一地认为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几个反腐案例,几块宣传牌子等等。
(二)教育面不广。目前廉政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机关,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机关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和大多数家庭仍是空白地带。许多社区居民、教师学生、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企业员工、个私企业负责人等平时很少接触过廉政文化,谈不上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三)协调配合不力。虽然按照要求,各村和各站办所要对廉政文化建设齐抓共管,尤其是镇党委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工作内容,进行统筹安排,纪委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纪委、组织、宣传和文化四家既要通力协作又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大宣教”合力的示范作用。而实际上,经常是纪委一家在单打独斗,有关要求和实际操作相脱节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四)思路不宽。目前,全镇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不少单位和干部,特别是村和部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感到
工作无从下手,致使廉政文化在不少地方存在空白点。
(五)缺乏相应载体。有关廉政文化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音像制品店等等很少,文化场所建设缓慢。网络平台建设及使用效益滞后等。
(六)自学的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案头、书桌没有廉政文化书籍或报刊。不少党员干部认为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应是领导干部,自己无职无权,没有腐败的条件,学不学廉政文化无所谓。如果没有纪检监察部门的安排,许多党员干部几乎不会主动去自学廉政文化。
二、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重视不够。各村、各部门不少主要负责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抓廉政文化建设是纪委的事,最多和文化站扯得上一点边,和他们不大相关。参加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许多人认为是纪委下任务,总是被动接受或以经费缺乏为由进行推诿,甚至应付差事。所以抓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实际上成了纪委一厢情愿的事情。整体水平差异表现突出,在领导重视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和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投入较多,领导不重视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和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我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在资金保障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刚性支持,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往往造成了各村、各部门之间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是缺乏精品。近年来,我们组织了一批感染力强的廉政文化作品,但我镇自己创作的能结合我镇实际的作品还没有,尤其是群众易学、易记、易传、富有感召力渗透力的廉政文化教育小品、歌曲、民谣、标语、顺口溜等的创作显得乏力。相对于其它流行文化,廉政文化就显的很微弱,吸引力和渗透力不高。
三、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一)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浓厚氛围。廉政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在多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取得的经验。廉政文化这种文化正是适应了反腐败工作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是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需要。因此,作为乡镇一级,一方面,要提高对廉政文化的思想认识,明确廉政文化的概念;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廉政文化是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文化。我们应该站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对廉政文化的发展进行思考、规划和把握,紧紧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核心问题,通过文化的力量,着力纯洁党的执政主体,筑牢党的执政基础,使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氛围,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要加强领导,进一步把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保证廉政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
键。镇党委、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要提高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从经费上给予保障。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全镇各纪检监察工作者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心组织。组织、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三)要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廉政文化,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廉政思想,特别是深入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廉政思想、廉政理论。密切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广大干部创造的经验中汲取理论研究的营养。加大投入,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的理论研讨活动,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面和影响面,切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
(四)要强化措施,进一步发挥好现有廉政文化阵地和载体的作用。近年来,我镇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廉政文化活动,广泛宣传了省市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今后,我们要利用好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载体,如做反腐倡廉简报,选择主题教育等。扩大廉政宣传的影响力,营造守廉、尊廉、崇廉的浓厚氛围。
(五)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根据各村、各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点,体现出特色。在这方面,各村、各部门既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划,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地域和单位特点的廉政文化框架体系,又要充分利用各村、各部门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在充分考虑各自特色和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把廉政文化溶于各自文化建设和各种文艺活动之中,使廉政文化进一步强化教育深度、拓展文化广度,推进尊廉崇洁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五篇:新时期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基层法院文化内涵的调查与思考
法院文化是法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凸现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建设好法院文化对于弘扬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将起着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最近,结合滦平县法院文化内涵建设,分析了当前基层法院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基层法院如何做好文化内涵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看法。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
法院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一个分支,同样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物质文化属于最表层,行为文化次之,精神文化则是法院文化构成的核心,也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近年来,我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法院和谐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两年来,我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852件,审理执行2536件,结案率97.4%;先后被评为优秀基层法院、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单位和市级卫生先进单位。我院的队伍建设、刑事 1
审判、司法政务管理、信息、宣传、调查研究、司法警察等多项工作被省、市法院评为先进单位; 3人荣立个人二等功,36人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全院上下学习气息浓厚,3人已取得研究生学历,35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全院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树立了基层法院的良好形象。具体来讲,我院做好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全力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整洁院容院貌,在院办公楼前竖立象征公正司法的独角兽雕塑,营造浓厚的法文化氛围;建成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给干警创造舒适温馨的学习娱乐场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成罗山法院网和内部局域网,在一楼大厅和审判法庭设置电子显示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2、坚持以完善的制度约束人。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案件质量评查办法》、《加强和规范信息宣传调研实施办法》、《财务后勤保障规定》等32项规章制度,涉及队伍建设、审判业务、机关管理、廉政建设等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狠抓落实,以制度促规范,向管理要效率。
3、坚持以崇高的精神教育人。将敬业进取、勤政廉政、公正司法等内容的规章制度、名言警句定期在本院电子显示屏上公示,并制作成匾额悬挂在办公区和审判区的醒目位置,使干 2
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定期组织开展党组成员、党支部党员及全院干警参加的集中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廉洁意识;充分利用附近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干警重温党的战斗历程,进行廉政宣誓,学唱廉政歌曲,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干警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组织召开干警家属座谈会,开展“争当廉内助”活动,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形成家庭助廉氛围,发挥好家庭成员的监督作用;加强信息宣传调研工作,宣传优秀法官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近两年,我院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500余篇。
4、坚持以丰富的活动激励人。由政治处牵头,工会、妇联、共青团参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做到每季度都有活动。近两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了“庆七一”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演讲比赛、篮球比赛等10多项各类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全院干警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和拼搏进取的争先精神。此外,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院对在职干警还实行生日祝福制度,体现院党组对职工的关爱。
二、当前基层法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和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法院的整体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初步树立,法官群体素质和整体形象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总体 3
上说,基层法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法院可能也存在,但受经费保障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基层法院表现更为突出。
1、被动应付多,主动开展少。表现在法院层面,就是一些法院开展文化建设,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法院的检查或要求,或是为了领导要求而开展,在主观心理上未能足够重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法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其可有可无,认为法院无非就是搞好审判而已,缺乏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
2、热衷模仿多,开拓创新少。各法院之间相互模仿,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完全体现个性。法院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都会受到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但只要这种文化建设是符合自身实际的,能够发挥出法院文化应有的功能,那么就是成功的。反之,盲目地照搬别的法院文化建设成果,而不考虑自身所处的具体外部环境,自然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流于形式多,深入实施少。法院文化建设本身尚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部分法院的文化建设没有深入实施,流于形式,也使得法院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4、物质建设多,精神内涵少。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 4
法院的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和精神,使法院形神兼备、从而堪称堪当为法院的文化积淀。而实践中,一些法院普遍存在重视更新办公设施、改善办案条件等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出现单一化的倾向。
三、基层法院进一步做好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充分发挥基层法院领导的倡导和示范作用。基层法院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法院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用领导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和亲身实践来推动基层法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2、要充分发挥政工部门组织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基层法院的政工部门作为联系干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沟通效能,因而在参与法院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基层法院的政工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参与到法院文化建设之中,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3、要以倡导法院精神为契机,营造团结进取、敬业奉献、昂扬向上的工作氛围。法院精神是法院群体共同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法院文化的灵魂,应力求把实现法院的共同价值和实现法官的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实 5
践中,可以采取诸如“院训”、“院歌”、“宣传标语”、“法官讲坛”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并注重对法官的道德素质培养、政治业务知识培训和典型先进事迹的学习等。
4、要以正面的先进典型来引领法院文化。基层法院应不断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宣传、信息和调研工作,用先进的理论、优秀的成果来深化干警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用榜样的力量来不断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用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来推动基层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5、要以法院物质建设为载体,彰显法院文化底蕴,塑造司法权威。法院的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因此,基层法院在建设审判法庭、办公场所以及配置司法装备时,都应紧紧围绕法院的精神文化内涵来进行。同时,在改善司法环境和条件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和法院的自身特点,始终用改革的精神,结合发展的形势不断丰富、充实法院文化的内涵,使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长远规划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法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法治社会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我们希望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先进文化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为法治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