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学院--咨询评估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学院咨询评估专家
反馈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关于创新创业工作
咨询评估期间,专家实地考察了创新创业学院,四位专家约陈鹏飞校长访谈,专家对我校“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顶层设计是认可的,对学校“一着眼三模块三层次两结合”的双创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给予了肯定。专家反馈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如下: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状态数据出现了错的、漏的及不准确的;
原因:创新创业学院是新组建单位,数据涉及学工和教务等部门,没有形成扎口汇总;数据采集人员新入职不久,责任心不够,掌握情况不够清楚;数据填报欠细心。
措施:人员加强学习,认识到状态数据的重要性;搞清楚数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加强责任心,认真填报。
2.学校层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政策缺乏,大学创业园的开放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学校是有的,但资金的渠道还应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涉及到多部门、多口,保障政策的出台较滞后;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落地不 1 够;人员成分新,对情况不够熟悉;原茶研所尚未完工,创业园还没有交接。
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体系,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专门成立“无锡太湖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完善其开放体系和服务体系,尽快发文,各二级学院组织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组织评审,遴选一批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工作(教育、活动、培训等)经费,并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小额贷款、企业风投基金等相关资金支持。由创新创业学院主导,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制订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主要从“场地、经费、学分转换、导师”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创业扶持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双创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生创业园相关管理人员及学生助管团队,服务中心联系驻地相关政府部门在校设立绿色窗口,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企业模板、企业导师等全程服务,并健全全程服务体系。
3.创新创业学院的职能职责设定不能很好满足有关业务工作的需要。
原因:新组建单位,定位与工作职责还不够明确;人员较少,还有1名教师生病住院,1人多岗,内部人员工作职责没有区分。
措施:按照“创新创业教育、创客空间、项目孵化和创业服务”四大功能的要求将原先分散的职能扎口管理;按照工作岗位合理分工,明确人员的工作职责;着重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联合各二级学院结合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现代金融与新兴服务、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等三大专业集群,建立会计工场、智盟平台等创客空间,为全校师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落地服务。注重强化在过程中收集、宣传和推广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做好展示工作。
4.对于创新创业专门学分的执行不具体不到位,课程和教材建设滞后,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不配套。
原因:新成立单位,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有研究,但缺乏顶层设计,还没有和教务处进行有效沟通;每名学生10学分的创新创业,已经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目前的做法是:双创通识课的教育教学是学工口负责的,专创结合的课程是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的,需要归口管理,协调教学。
措施:利用好投入使用的新建实践实训平台,基于不同场景,面向不同对象,科学开发课程群,尤其是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1门“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32学时,作为学生的通识课教育,实行轮次化流程,每个教学班级在每个实训平台进行相关实验实训,经历8大平台为1轮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创结合的课程,创业技能性培训的内容,与各二级学院协调好,纳入专业培训实训室,实行专项培训,即在某一或多个平台进行专项训练。
除正常课程教学外,中心还积极联系开展SYB,IYB,模拟公司等创业培训。围绕学校“产教融合、一专多能”办学特色,中心联系社区集、羽果、海天等企业联合在校内计划打造13家企业孵化器,打破原有企业导师个体时空、精力、专业等局限,以学校平台对接企业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全程全域服务、帮扶、指导。联系各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专业特色,合作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开发实训实践项目,拓宽学生创业渠道。
5.校内创新创业的总体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不高。
原因:宣传不够;双创活动不够经常;双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宣传,举办双创讲座、沙龙,请企业家走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坛,现身说法,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联系市人社局、高训中心等举办创业培训;积极举办各类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宣讲、培训和赛事来营造氛围。
二、关于校企合作工作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与行业企业合作举办的专业还不够多,覆盖面还不够大,发展不够均衡;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实验实训项目、实验室及合作就业、教师顶岗培训等工作开展不够。
原因:各二级学院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同,发展也不够均衡;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单位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没有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开展较难。
措施:今后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真正把校企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相关顶层设计,包括推进二级学院相关制度建设,形成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吸纳无锡市及周边地市相关行业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到理事会工作中。充分发挥理事会会员单位作用,让企业与行业协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建立有有业界参加的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高委员会中行业专家比例达到50%以上。
2.学校在校企融合方面的特色和亮点不够。原因: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没有认真总结,打造特色和亮点不够。
措施:注重打造特色与亮点,全力打造会计工场,对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双师能力提高,开展社会服务都可以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遴选有特色的合作项目,注重亮点建设,配合各二级学院,在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和亮点上多做工作。
3.产学研合作育人方面,教师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较少,项目驱动人才培养还不够;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原因:各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普遍缺乏横向课题的合作,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合作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经费来源渠道不畅,横向课题缺乏经费保障。
措施: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采用真题真做,项目驱动进行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与企业在实习实训基地运行良好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有校企深度合作的机会。
对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进行清理,对合作现状和未来进行判断,优选具有合作前景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广泛联系,开发新的合作企业,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按照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顶岗实习校内部门职责和管理程序;与实习基地沟通落实企业责任;沟通督促实习单位选派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各环节的跟踪考核与管理。
4.目前在学校86个规章制度中没有这方面内容,学校在这项工作上缺乏系统的设计,也缺乏整体的推动,导致各二级学院在这项工作上做法不一,主动性不够,效果不理想。
原因:建章立制工作不够;学校对无锡当地的资源了解不够;开展政产学研不够。
措施:无锡市及周边地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要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内容纳入各二级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中,从制度和奖惩激励措施上保障二级学院和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加强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建设,督促各二级学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全面了解地方政府需要和部门工作,寻找对接点;派恰当人员参加相关工作会议加强沟通联系;每年邀请政府部门领导来校指导工作,主动汇报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主动沟通,主动作为,参与地方建设,寻求合作项目;主动沟通联系,集体或教师个人申请加入企业行业协会。
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学院 2017.12.18 8
第二篇: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我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没有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
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校企合作缺失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双方顾虑重重。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
3、校企合作的利益难以协调。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显收益的无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学生。而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则体现为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然而,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
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要高很多。
4、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5、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
二、校企合作中问题的成因:
1、国家政策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政府财政支持,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迄今为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仍停留在“大力号召”的层面,还没有出台完备的国家法律、政策配套的规范体系、保障体系和具体可
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没有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很少有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措施。
2、企业主要是盈利性组织,经济利益是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
只有校企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双方的合作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一般来说,企业希望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下述几方面需求: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合作科研开发和赢得社会声誉等。而学校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以及推进教师培养和专业与课程建设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双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而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损,那么,冲突就极易发生。
三、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方法:
1、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对于经费、资源、信息、利益全面协调、维护双方共同利益,并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监督、评价,且给予指导。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3、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以评价体系
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评估,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
4、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例如: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上述观点还很不成熟,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老师!
第三篇:学院实施校企合作情况汇报(定稿)
校企合作 共谋发展
----内蒙古一机集团与包职院实施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内蒙古一机集团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原同属于国家兵器工业总公司,有着近50年的良好合作历史。多年来,一机集团公司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形成了“互利互惠,谋求共赢,相互支撑,携手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拥有员工26000多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一机集团已经形成从冶炼、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机加、装配等一整套综合生产能力,已构筑起车辆核心业务、车辆零部件专业化业务、车辆相关业务和辅助产业四个层次的经营业务框架。其中车辆核心业务包括履带和轮式两大系列军品、重型汽车、铁路车辆、专用汽车、工程机械等;车辆零部件专业化业务包括车辆铸件、锻件、结构件、传动装置、弹簧、橡胶件、机电产品等;车辆相关业务包括石油机械、非标制造、装具、模具、木业、设备维修、焊接材料、信息网络、检验测试、物采配送等;辅助产业包括综合企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物业、宾馆餐饮先等。公司四个层次业务在车辆主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已呈现出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完成营业收入102.7亿,成为兵器集团工业企业和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第一个突破百亿元的企业。一机集团的快速发展,为与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新工 艺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机集团的近邻,两者相距不足1公里,原同属于兵器工业部,包职院前身包头机械工业学校其专业设置、教学方向均围绕兵器工业机械加工人才需求而设置,与一机集团公司的经营业务相配套,因此,一机集团相当比例的员工均毕业于包职院。50年来两家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1998年包机校升格为包职院后,随着一机集团经营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北奔重汽为代表的车辆核心业务的快速成长,两家之间的校企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一机集团与包职院主要采取以下五种形式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一、包职院通过锁定一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一机集团公司定向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进入新世纪,一机集团公司为了适应车辆核心业务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建设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的宏伟目标,不断提升核心制造能力,在技术装备上实现了由以普通机械设备为主体向以数字化控制设备为主体的转变。包职院紧紧瞄准一机集团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数控专业建设。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一机集团新招高技能员工近千人,其中主要来自包职院,这些毕业生,多数在公司里从事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自动焊、维修电工等核心技术工种,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近几年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包职院毕业生曾获得全国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兵器集团组织的技能比赛中更是名列前茅,经常包揽前三名。第二、包职院通过与一机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参与一机集团产品开发和工装、工艺研发,为一机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持续动力和源泉。一机集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工艺技术创新体系,拥有一支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但是,目前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公司技术进步、产品研发的需要。一些产品研发仍需要借助外脑或与大专业院校合作来完成。包职院每年选派理论功底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深入一机科研所和分(子)公司了解一机科研发展动态,承揽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包职院独立承担或合作完成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18项,其中油田连续性抽油杆作业车、桥壳国产化研究与感应复式压装机研制、分动箱实验台的研制、液压部件打压试验系统、铸钢驱动前桥桥壳焊接设备等项目研制应用,为一机提升产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第三、包职院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一机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职在传统工种及数控加工技术有较强的实力,师资与教学设备都在包头处于优势地位。2005年包职院与一机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协商,达成了在包职院建立一机集团员工培训基地意向。一机集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充分利用包职院的师资优势和教学设施优势开办了数控加工技术工人提高培训、技术工人数控转岗培训等培训班,并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第四、包职院与一机培训中心形成合作办学关系,有效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包职院的办学能力,达到了互利、互惠、共赢的目的。一机培训中心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包职院的大力支持下,培训中心作为包职院一机集团校区,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财会电算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的部分班级的教学工作。目前,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941人,成为包职院的一个重要教学基地。通过合作办学,一方面使培训中心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有了用武之地,教职工收入保持在集团公司平均收入之上,为集团公司的稳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包职院在一机设立办学点,充分利用一机培训中心优质的师资和实训资源,分流部分专业和学生,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校本部教学压力,解决了自身教学资源不足与办学规模扩大的矛盾;同时校本部与一机集团校区师资互相调剂,使师资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利用,也有助于校区之间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五、通过战略协作,使一机集团成为包职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一机集团具有治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冲压、机加、装配等一整套综合生产能力,拥有上万台工业设备,其中数控设备达千台。包职院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到一机集团部分分(子)公司实习,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公司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工艺,约300多名学生到一机培训中心实习工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多年的校企合作历程使我们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沟通与信任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院校与企业在哪些方面能够取得合作,如何合作,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只有了解对方的需求、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合作的契机。一机集团与包职院同属国防军工系统,一机集团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和相当部分中层干部毕业于包职院,因此,包职院在一机集团有很深的人脉,双方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双方形成了高层互访机制,使彼此之间沟通更为迅捷便利,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互利、共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既不是企业对院校扶贫,也不是院校对企业无偿的资助,而是企业与院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对院校来说,通过合作包职院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向,更新专业设置,使学生的出口更加通畅;通过合作使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充实,对当前工厂技术装备的认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院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又是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合作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通过合作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外脑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通过合作使企业的师资有了用武之地,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的压力。
第三、多层次开展合作是确保合作效果的条件。校企合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合作的形式与渠道是多样的。一机集团与包职院的合作之 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得益于双方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和合作渠道的多样性。从内容上来看,我们双方既有人才供需方面的合作,也有联合办学的相互支撑,既有包职院对一机集团技术上的支持,也有一机集团对包职院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的便利。从合作渠道来看,既有院校与企业高层的沟通与协议,也有企业分子公司、科研工艺、培训部门与院校各系及其它部门的合作。丰富的合作内容和多渠道的联系方式,使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从而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为广泛的方向去发展。
虽然,一机集团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本着互利互惠,谋求共赢的精神,加强联系与沟通,不断探索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11月19日
第四篇: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开展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以来,本人根据县委和**局党委的要求,通过集中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查找出问题的根源,认真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的目的。现将剖析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淡薄。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淡忘了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漠视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尽心。一些权责部门存在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脸虽好看,事却不办”。一些党员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深入基层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有的甚至打群众的主意,与民争利。
2、慢作为、不作为现象普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奉守“混日子”哲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到问题踢皮球,遇到矛盾绕道走,工作能推则推,事情能放就放。思想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拘泥于老经验、老办法、老措施,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党员干部自感“船靠码头车到站”,把心思放在其他门路上,工作消极应付。
3、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作怪。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存在“以官为本”思想,一心保“乌纱”、谋升迁。“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关心领导好恶,漠视群众疾苦,热衷“政绩工程”。一旦出了问题,为保官职,捂着、盖着、瞒着,以至酿成重大事件,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给党和国家形象造成极大损害。有的党员干部则“以利为先”,在实际工作中,以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来定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就拖延,有的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牟取私利、贪图享乐的工具,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4、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抬头。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纪律涣散,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上班“斗地主”,网上炒股票,开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对上级政策,当面不说,背后乱说,随意点评,乱发牢骚,不负责任地指手画脚,甚至道听途说,发布小道消息。有的缺乏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无组织,无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5、庸俗习气、奢靡之风盛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谈起学习时间紧,一提娱乐兴趣高。讲排场、摆阔气、比享受,沉迷于灯红酒绿,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些地方,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现象呈蔓延上升趋势,有些赌博活动还逐渐演变成一些人行贿和受贿的“暗道”。
二、存在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党员干部自身改造不够、行政管理体制存有弊端、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上级领导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等原因。
1、党员干部自我改造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受西方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封建特权思想、市场经济效应等的不良影响,放松了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官本位思想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把权力作为个人换取利益的砝码。考虑问题为自己想得多,为群众想得少。不重视理论学习,头脑空虚,工作缺乏动力与活力。
2、行政管理体制存有弊端。现在各单位虽然都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多数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一些领导奉行好人主义,乐当好好先生,多栽花、少栽刺,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没有批评,该教育的没有教育,该惩戒的没有惩戒,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同时单位中普遍存在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干与不干一个样。少数单位职能交叉,权力过大,出现了有利相互争执、无利相互推诿的现象。
3、干部任用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干部选拔任用有一整套程序,但当前还存在一些“数字出官、跑送出官”的现象,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强的标准,公平、公开地选贤任能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真正想事、用心谋事、踏实干事的人得不到重用。干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实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4、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党组织的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不会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监督不了的现象,特别对“一把手”的监督更加难以落实。监督的渠道不畅,办法不多。
三、对策和建议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针对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契机,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在抓常、抓细、抓长上整治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加强廉政、勤政文化教育,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切实改变领导干部对学习认识不足的误区,要把学习当作转变作风的首要要求,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对待。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要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定出台考核办法,逐步把对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要注重典型引路。通过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龚全珍活动,以及正反典型的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榜样越近,对照先进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清澈。党员干部要做榜样的“粉丝”,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瞄着标杆找不足,思想上真触动,行动上真落实,时刻自省修身,提升精神境界,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党员干部新形象。
三是用好活动成果。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第一准则,自觉做到心为民所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2、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形成作风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在作风方面,要建立调研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在决策方面,要建立决策程序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研考察制度,决策中的论证、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在班子团结方面,建立工作沟通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约束方面,建立谈话提醒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群众反映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干部考核情况反馈制度等。
二是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将改作风持续下去,制度建设尤为关键。要将作风建设继续推进一步,机制制度就要跟进一步,尤其要细化量化有关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明确数量要求哦,做到可操作、可落实、可检查,避免出现弹性和模糊空间。让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违反的如何处罚。
三是要认真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突出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通报曝光,持续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制度。
3、完善监管措施,形成作风建设的细密网络。
一是建立健全立体式的监督网络。将监督机关的专门监督与党内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及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监督互动,优势互补,形成监督的整体活力,增强监督的综合效应。
二是坚持全方位监督。将监督的视野延伸到干部的八小时以外,对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都要实施监督,特别对问题多发、易发部位和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三是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针对领导干部制定考核的具体标准,细化考核内容,便于实际中操作。要全面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主动关心埋头干事的干部,把是否得到群众公认、清正廉洁、政绩显著、作风过硬等,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总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刻谨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努力做到公私分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实现伟大梦想凝聚无坚不摧的力量!
第五篇:2017.4.27校企合作 共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校企合作 共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通讯员 李俊芳)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经前期充分沟通协商,4月27日下午,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田启华教授代表学校与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汉明签署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签署会议上,刘汉明副总裁介绍了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在“互联网+农业”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充分整合利用线上与线下资源对接的“双云双创”孵化模式。刘汉明副总裁表示,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将大力支持三峡大学师生创新创业,为创业团队提供至少一年的免费创业场地。田启华院长重点介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课程设置、实践平台与活动,并就目前三峡大学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本次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搭建了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系机制,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为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