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合集5篇)

时间:2020-10-17 12:4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

第一篇: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

寺庙庆典活动致辞范文

传统寺庙具有宗教、文物、史料等多方面的意义,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檀越居士和嘉宾:

今天是****大和尚晋院升座的大喜日子,是我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以来迎来的一件喜事和大事。诸上善人前来参加庆典法会,这不仅是对南台祖庭事业的支持和关心,也是对**佛教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在此,我代表_ _佛教协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_ _ 寺是_ _佛教之千年古刹。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天监年间(公元 502-419),海印和尚创建此寺。唐天宝 2 年(公元 743 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_ _,结庵寺东大石上,故称石头和尚,自后大阐宗风。先后写下著名的《草庵歌》、《参同契》,后世广为流传。他的弟子们先后创立“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大宗派影响全国。历史上有着“临济临天下,曹洞半边天”的美誉。南宋时,日本僧人道元来中国求法,受戒于曹洞宗十三代孙如静。因此,至今的日本曹洞宗一脉僧人,一直视_ _ 寺为“祖庭”,光绪 29 年(公元 1903 年)来南台礼祖塔。四年后,他又来_ _ 寺,赠铁根眼《大藏经》全部和贝叶佛像;1929 年灵涛法师在此创办佛教讲习所;1981 年旅居泰国华侨黄彰任,欧阳愚捐赠钢佛像一尊,至今供奉于殿。1989 年,台湾省台北市嵩山寺放

灵根法师向_ _ 寺赠大藏经一部和大量佛学著作。1990 年,日本泰国寺管长泽大道为团长的日本佛教临济宗国泰寺派礼祖观光团来_ _ 寺礼祖。

_ _ 寺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还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游_ _,拜南台,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曰:“相望几兰若,胜处是南台;阁廻规模稳,门空书页开;回风时浩荡,高岭更崔嵬;漫说石头滑,支筇得往来。”明代曾朝节亦有_ _ 寺即事诗:“峰头霁色山山见,树杪风声日日闻;傍寺花开每寂寂,隔窗鸟语自云云。为滋灵药常飞雨,欲护禅床每驻云;灯火秋高群籁息,月明天净坐霄分”。光绪三十三年著名学者王闿运撰《日本僧赠_ _ 寺藏经记》。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_ _ 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先后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来到这里视察,关心慰问寺院僧人佛事和生活。这是南台祖庭的骄傲和荣幸,也是_ _佛教的骄傲和荣幸,他们永载历史史册。

今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 1989 年宝昙大和尚率领僧众驻锡_ _ 寺后,大阐禅风,狠抓了寺院重修和金刚舍利塔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选佛圣地,又得高贤。经本寺前任住持及两序大众推举,经湖南省宗教局和湖南省佛教协会批准,礼请某某大和尚为_ _ 寺住持。某某法师,湖南湘乡人,1973 年生,93 年于_ _ 寺礼宝昙大和尚剃度出家,随师修学佛法,96 年 4 月遵师命前往洛阳白马寺,依止律师海法大和尚求戒,得戒后继续回_ _ 寺修学,帮助恩师打理日常事务。97 年 9 月被派遣去厦门闽南佛学院读书,通过考试被本科班录取。这期间,法师博览群书,深入经藏,对佛法义理颇有所悟,随之遍参名山古刹,礼文殊、拜普贤,参高旻、访云居,到缅甸、斯里兰卡访圣迹,为自己准备弘法资粮。如是,法

师还深感不足,于 20xx 年 7 月到南京西霞山——中国佛学院分院继续深造,毕业后在株洲一寺院弘法,后遵师命回大和尚身边主持_ _ 寺寺务。

法师先后在_ _ 寺担任:侍者、衣钵、维那、监院、出纳、会计、代理方丈等职务。在任职期间,法师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谨遵师诲,默默为常住奉献、为大和尚分忧。特别是在代理方丈这一年,更能积极地投身于弘法利生事业中去,热衷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深得僧众拥戴,宝昙大和尚的喜爱,政府宗教部门也作出相应的好评。

我希望_ _ 寺广大僧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某某大和尚的带领下,更加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旗帜,协助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务院颁发的《宗教事务条例》、《湖南省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加强寺院管理和自身建设,以戒为师,勤修三学,严肃道风,以身作则,领众熏修,维护常住,摄受大众,如法如律地开展各项教务活动,不断地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尽快地加强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弘扬_ _宗教文化,以新面貌、新姿态、新干劲、新举措,加快_ _旅游二次创业步伐,为_ _旅游经济建设作出更大成绩。

最后祝各位领导、诸山长老、檀越居士和嘉宾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祝_ _ 寺香火兴旺,法轮常转,禅灯永亮!

谢谢大家!

篇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界嘉宾:

黄埔苍苍,东海茫茫,玉佛宝相,巍然中央。今天,群贤汇聚,嘉宾云集,诸位不辞劳顿结缘于此,我深感荣幸之至,法喜充满。在此,我谨代

表玉佛寺,对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位居士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百三十年前,普陀山僧人慧根法师,为法忘驱,远赴玉都缅甸,宏开法筵、广施教化,深为当地信众爱戴和信赖,受赠至宝玉佛五尊。归普陀途中,留坐、卧宝像各一尊于此地。自此因佛立寺,造寺度生,玉佛名刹自此巍然屹立,法幢高悬。

悠长称历史,弘法为僧众。清末至民国,玉佛寺一度高僧云集,可成、震华、苇舫、虚云、太虚、圆瑛、应慈等一代高僧,或住持于此,或常施法雨,共助玉佛一时之兴。解放初期,兴盛气象不减,宗教活动频繁开展。十年浩劫,寺院虽然不免冲击,缘真禅长老等人笃念至诚,毅然坚守,得力于相关部门暗中保护,寺内殿堂、佛像免遭严重毁损。

落政之后,真禅长老不孚众望、勇担大任,为恢复开放、自给自养、培养人材、弘法利生、海外交流、慈善公益等佛寺事业披肝沥胆,终成就玉佛堂一代中兴之祖,被民众誉为著名的宗教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强不息以通灵达变,经世致用而敢为人先。新世纪以来,玉佛寺继续沿着前辈高僧开创的“人间佛教”道路,行改革而风雷动,举宏措而春潮生,开创出现代佛家寺院的崭新天地。

禀天时,凭地利,聚人和,蓄积释家底蕴。在寺院建设方面,以“内抓素质,外树形象”为指针,以营建“模范丛林”为目标。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振道风、提升境界、提高素质;以合理的组织架构、优良的道风学风、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探索传统丛林与现代都市的完美统一,展现当代都市寺院的良好形象。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战略。通过举办宗教文化班、外语人才班、MBA、EMBA 课程班,先后有 64 名法师获得宗教文化大专

学历、25 名法师即将本科毕业、12 名法师获得外语中级证书、6 名高层管理人员获得 EMBA 学位、2 名法师被派送美国留学。与此同时,先后引进 3名佛学博士、6 名宗教学硕士加入弘法人才队伍。更有数十位其他专业大学毕业生融入到寺院各部门,为寺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明教义,重创新,崇文化,弘扬佛法精神。在弘法利生方面:坚持“文化建寺,教育兴寺”方针,先后创办《觉群》杂志、弘一图书馆、星期佛学讲座、觉群学院、梵乐团、玉佛寺网站、觉群编译馆、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觉群沙龙等弘法文化形式;每年举办“觉群文化周”,集中展示寺院的弘法文化成果,全方位满足信众的宗教文化艺术需求;先后举办过“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等 10 多次学术研讨活动,在探索都市佛教的当代责任,以及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立大乘,讲关怀,多举措,彰显济世襟怀。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立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积极“关注人生,关爱社会”,在赈灾济贫、赡老扶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促进就业等诸多领域,勉力前行,无私奉献。尤其是成立“觉群慈爱功德会”以来,立足于“精神慈善”目标,倡导“日行一善,快乐 365 天”的慈善理念,先后派遣僧众深入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开展教育扶贫事业,关注孤残儿童成长。每年春季举办的“觉群公益慈善周”,通过慈善论坛、公益讲座、慰问孤老、帮扶儿童、义务献血、助医问诊、慈善募款、联谊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公益慈善事业的新形式,以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公益慈善举措,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救济服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一百三十年的建设发展,今天,玉佛寺已被列入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接待海外宾客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最多的寺院之一。寺院日均接待外宾和台港澳同胞千余人次,年均进庙的香客和游客多达数百万。上溯至 1978 年对外开放以来,寺院先后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50余批,特别是20xx年北京奥运会和20xx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玉佛寺僧众以传道弘法、广结善缘为念,抬高标准,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海内外贵宾的参访接待工作,在国际上声明远播。

黄埔苍苍,东海茫茫,人和政通,玉佛福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百余年前,高僧云集、四众精进的余韵遗风,砥砺玉佛寺深厚底蕴的一方气概。百余年后,国运昌隆,佛法宏开,地史政融会贯通的时代发展,成就了玉佛寺今天新繁荣新发展的丰功伟业。

近年来,玉佛禅寺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百年兴衰的点滴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海内外诸山长老、大德高僧的热情关爱,离不开广大善信檀越的热心护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关心。道不虚行,遇缘则应,借此庆典之际,我再次代表玉佛寺四众弟子,向各位长期以来关爱和支持觉源寺的领导嘉宾、诸山长老、护法居士表示深深的感恩!

继往开来,当飙举长帆之迅;因时崛起,乃玄关大吕之和。仰观寺院百年之雕砌,宝殿飞檐,虽庄严挺立而沧桑渐生,草木亭台,虽兴荣繁盛却火患日增,僧侣往来接踵,香众络绎不绝,居者多堪其忧。正应以建寺一百三十周年为契机,以改扩建工程为动力,趁改革开放、和谐发展之东风,顺众人皆崇净宇、光耀玉佛之善意,成土木之事,扩寺而立禅,修葺而建新。

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国如是,一寺亦如是。玉佛荣辱,生机与国运同频,命脉共天钧齐律。在玉佛禅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秉承先贤高僧舍身取义,克难弘法的玉佛禅寺精神,扬肃穆而容乐活,戒淫巧而忌大同为发展格局,科学筹划、勤俭建设是为发展目标。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弘扬佛法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继续沿着人间佛教的宏广道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当代都市寺院的发展和进步,锐意探索,竭尽心智。沧海阔而波鳞跃,青天高而云翮抟。茂梧翥凤,冕加于遐荒;广泽腾龙,佛光普照寰宇。

黄埔苍苍,东海茫茫,玉佛新颜,其乐未央。玉佛寺以佛法文化立寺,在百余年建设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寺院的文化内涵,担负起佛教文化仍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光大的历史任务。在宗教自由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的今天,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寺院已成为社会公器,佛法则被视为大众财富。盖因为此,我们对寺院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的请求,有幸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多次召开论证会和协调会,对寺庙改扩建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并面向社会公示。最近,对外公示程序即将期满,万众期待的玉佛寺改扩建工程将于 20xx 年全面启动,百年玉佛再展新颜,已指日可待。

玉佛禅寺改建工期预计四到五年。改扩建后的玉佛寺,在保持原有造威严而存富美的历史风貌基础上,将大开方便以迎四海,充分利用地面上下空间,新增两层地下车库及多处地面用房;阔其格局以容八方,扩展可用

建筑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近三倍。展望玉佛寺未来,宝殿庄严可屹立百年,广场辽阔可齐立万民。屋者,融古今之变而成天人之道;园者,假春色如许映似水流年;堂者,独具一格而雅俗共赏;藏者,汗牛充栋而海纳百川。玉佛寺场地促狭、空间局促的历史状况将一去不返,寺院的设施布局、人文环境和观光环境将大为改观,和谐温馨的寺院氛围,生机勃发的生态环境,必将推动寺院日益发展的文化、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道法可弘,经文可彰,玉佛可兴也。

人间佛家,禅心佛意当享之无尽。玉佛新颜,生机勃发焕然千载一兴!玉佛寺僧众将坚持慈悲利生,践行菩萨道精神,热诚期待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弘法工作,为当代都市佛教的繁荣发展共同努力。玉佛愿与诸君同道,弘济世佛法于宇内,创古刹新貌之辉煌!至诚祈愿佛光注照,龙天吐瑞,玉佛古刹,道业昌隆,慧炬常明!

祝愿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界嘉宾:身心自在、如意吉祥、幸福安康!

此外,我宣布,为更好地保护玉佛寺砖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消除玉佛寺整体环境的消防隐患,玉佛寺消防公共安全隐患工程在今天正式启动,玉佛寺消防公共安全隐患工程基金同时成立!

篇 3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天高云淡,菊花正黄,秋风乍起,落叶归根。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处处洋溢着秋思的浪漫,飒飒秋风涤尽胸中的积郁,让人神清气爽。蓝蓝的天,澄清如碧;柔柔的风,和煦多情;悠悠的云,缥缈舒卷。无声的流水,雀跃的小鸟,处处烘托着丰收的喜悦,无一不让人觉得舒适和恬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此时此刻,佛光普照,晴空万里。龙天护佑,祥瑞满地。今日卢龙,千贤云集。河清海晏,社会和谐。时至深秋,我们迎来了卢龙法华寺的奠基庆典,我谨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沧州市佛教协会,以及我本人,祝愿此次法会圆满成功,祝愿卢龙法华寺早现辉煌,道场兴隆,古刹清凉,庄严这一方国土,庄严这个世界。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释尊以无与伦比的深邃智慧,创立了伟大的佛教,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佛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湼槃寂静的言教,犹如一把光焰无际的慧炬,成为启迪人生智慧、破除我执法执、消除贪著功利,维护人类和谐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黑暗者带来无限光明。

佛法西来,佛教传入中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2000 多年来,佛教风雨沧桑,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慈悲平等、和谐宽容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采的佛教文化,同时,佛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推动中国佛教成为了世界佛教的中心。

经历千百年的洗礼,佛教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融合了世世代代文化精髓,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充分的释放令国人引以为荣的文化底蕴。她所散发出的浓郁香气和神秘色彩,中国社会才显得格外和谐、美丽!

日月交替,物换星移,人生苦短,岁月无期。匆匆中流失着时间,消逝了生命。在一幕幕的人生舞台上,有多少成功与失败已成为历史和记忆,又有多少荣耀与耻辱淡化为云烟和尘埃。太阳光芒万丈,可它也是有寿命的,无论是多么辉煌耀眼的人物,都只是一茬茬地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

既然人世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官场职场名利场,都是一场一场的人生游戏,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如庭前花开花谢,似天空云卷云舒,我们又何必反反复复点点滴滴斤斤计较在得失之间,浑浑噩噩混混沌沌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岁月不再,红颜渐老,趟过千万条河走过千万条路,多少往事早已飘飘缈缈模模糊糊,还有什么放不下?对与错、得与失,一笑了之;苦与乐、成与败,欢喜受之,悲喜都忘,恩仇皆放,何不让生命从种种的羁绊纷扰中解脱出来,做一朵尘世间的逍遥花,铅华洗尽,不染尘色,在透着清凉的湖水边,跃然成画。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来源于生活,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真理;所以,佛法还要应用于生活,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活泼、更加洒脱、更加精彩。

今天我们很多人归依了佛陀,作为一名佛门弟子,不管你的信仰有多么虔诚,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还有家庭,不能脱离我们从事的工作,和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如果脱离生活,我们的信仰就失去了基础和意义,广度有缘,就成了一句空话。在生活中完成人格的历练,用信仰的原则和佛法的精神去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和乐美满的家庭生活,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存一份爱心,怀一份感恩,以宽容一切的胸怀,来走我们的人生之路,把佛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实质落实到我们的生活,落实到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家庭更加美好、更加温暖,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定。

秦皇岛人民敦厚善良,卢龙百姓更是民风淳朴,德化远播。在这秋末冬初之际,祝愿这方百姓,富裕安康,安居乐业;祝福这方水土,风调雨顺,诸灾不生。祝愿卢龙农工民商,乘着今日吉祥之风,扬起事业的风帆远航。愿人人充满喜悦,人人笑脸常开!让我们共同祈祷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人心净化,天下太平!共同祝愿世界安定,家家和睦,人人幸福,处处充满祥和,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最后,再一次祝愿卢龙法华寺奠基庆典法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诸位法师、诸位来宾以及在场所有的朋友们身心健康!事业有成!诸事顺利!吉祥如意!

阿弥陀佛!

看过的人还看了: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二篇:寺庙奠基仪式致辞

尊敬的唐河县政府代表,尊敬的湖阳镇政府代表,尊敬的来自世界各地宗亲,您们千里迢迢来到湖阳镇蓼山,出席重建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本人代表世界廖氏宗亲总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2004年以来,世界各地宗亲为重建xx庙做了不少工作,付出了不少心血。宗亲们不但相约组团来蓼山进行实地考察,挑选建庙地址,并成立临时委员会,先後在广州、中山、新加坡举行四次筹备会议,为宗族的事业尽心尽力,为重建蓼王庙作出重大的贡献。

去年9月24日,世界各地宗亲在广东惠州白云山庄宝田国际度假会议酒店,举行世界廖氏宗亲总会首屇大会,近四百宗亲参加。世界廖氏宗亲总会除加强团结海内外宗亲、凝聚廖氏宗族的群体力量外,又可以使重建蓼王庙的统筹工作能更好地展开。

现在,世界廖氏宗亲总会已成立筹建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委员会,各地宗亲积极参与,目前各地宗亲的认捐款项近一百五十万港币,为重建廖王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化工企业五周年庆典活动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位嘉宾、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和出席xx化工五周年庆典活动,我谨代表xx集美公司、各地经销商和供应商以及其他一直关心支持xx化工的朋友们对与会的广大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xx化工建厂五年来在xx董事长的领导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区环境、厂容厂貌彻底改观焕然一新,在生产上面xx化工不遗余力地进行技术改造和不断革新,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都特别积极到位。并紧跟国际尖端同行质量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和产量上都得以很大提升。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方面,xx化工顺应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先后投入巨资更新工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在扩大生产和节能减排上为国中的同行业树立了绝对的领先典范,体现了一个成功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为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社会责任。xx化工对管理团队的建设也相当重视、并勇于探索改革,积极并严格的推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了当今高效、务实、敬业的xx化工管理团队,相信大家一直都在见证和感受着xx化工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

我们xx集美公司非常荣幸的一直配合xx化工公司象星牌沉淀硫酸钡产品的营销工作,并把xx化工产品纳入我公司最核心的供应厂商,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同盟,无论在产品质量、供货安排方面xx化工都密切配合使得我们集美公司每一个销售计划和市场推广方案都得以顺利推行,正是承蒙xx化工强有力的后方支持和理解xx集美公司从只局限在xx省内市场进而走向全国,近几年又成功地把象星牌产品推广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美洲等国际市场,完成了年销售3万吨的可喜成绩,所以我们由衷的感谢xx化工和xx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是你们的勤恳工作,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就了xx化工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广大顾客的认可,以前常听说质量是生命,而现在我们更加感同身受的是质量是一个公司的尊严,在产品质量要求特别严格的欧洲市场,xx化工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严谨的诚信理念,连续五年来很少出现客户投诉,取得了国际市场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务实了市场基础,因而我们的销售推广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五年来集美公司和xx化工之间的强强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赢效果。

我们恭喜xx化工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完美收官。并期待着xx化工第二个五年计划宏伟蓝图的推广与实施,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xx化工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管理团队带领下一定能够成为设备先进、技术雄厚、管理科学、诚信可靠的合作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丰盛。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前来参加本次庆典的嘉宾和没有到会的诸位友人、祝福xx化工和在座的各位朋友工作顺利、合家幸福!谢谢!

第四篇:寺庙申请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某某禅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某某禅寺修复建设工程

项目单位: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

建设地址:某某县某某镇

项目批准: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二o一五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某某禅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县某某镇童城村,该寺始建于刘宋,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禅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禅寺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修复扩建某某禅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禅寺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禅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禅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禅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xx亩,控制面积xxx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xx亩,建筑总面积xxxx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xx亩,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

某某禅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十方信众捐赠的善款。篇二: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寺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寺庙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寺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乙、丙)级资质

中投信德——专业编写各类商务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贷款融资、环评、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

【工 程 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批地、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行业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或法改委大纲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乙丙)级资质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建议书

寺庙项目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环评报告

寺庙项目商业计划书

寺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寺庙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寺庙项目总论 第一节 寺庙项目背景

一、寺庙项目名称

二、寺庙项目承办单位

三、寺庙项目主管部门

四、寺庙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寺庙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寺庙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寺庙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寺庙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寺庙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寺庙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寺庙行业准入政策

三、寺庙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寺庙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寺庙行业发展规划

二、寺庙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寺庙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寺庙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寺庙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寺庙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寺庙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寺庙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寺庙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寺庙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寺庙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寺庙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寺庙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寺庙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寺庙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寺庙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寺庙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寺庙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篇三: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

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附件

二、名人语录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四: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永茂镇人民政府:

我镇因地处张家界旅游城市接壤,在巍巍雄壁岩和四方岩的仙山之下,是一个开发旅游的好景区,它有一种神秘的传说。四方岩的山顶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很多远方的游客至今还在旅游和向往。如方石仙山、黄岩浴、观音堂、黄泥巴洞、白水洞、仙人洞、旗牌山、纸壁岩、渔民洞、二岩、张家岩屋、逃鸡岩屋、猪栏岩屋、黑狭、土地垭、三层、三姨妹、丢儿洞、凤凰岩,它们各自都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和由来。

永茂的谱荻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光绪年间,长达二百多年,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解放后,这座寺庙变为学校,并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是永茂小学的发源地。该寺庙总占地面积约25亩,寺庙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于文化革命期间被损坏,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恢复。1966年该校校长陈齐全,把该庙的占地与崔家铺生产队调换了,把一栋五柱四齐的两层两箱的四合大院和后厅的两箱大厅木屋拆掉,将其迁至现在的老中学,开办了永茂农中,也就是现在的金钩塔老中学。从此,谱荻寺就此从人间消失。2003年当地20多位老同志自筹资金,重修了一座20平方米的小庙,虽然庙宇很小,但也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宗教人士前来观佛。他们也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当地的百姓也有强烈的要求,要我们把庙扩大一点。2015年,很多佛教中的教徒和宗教信仰人士,他们自筹部分资金,与村民协商,准备扩建庙宇,占地200平方米,现正在建设中。

我们修建庙宇的宗旨是:弘扬宗教服务于民间,服务于社会,服从党的的领导,把宗教服务于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为目标。了却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广大宗教人士的心愿。至此,特申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支持。特此申请 年 月 日篇五:2011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3日,乡党委书记***持召开了***寺庙管理工作会议,全乡干部和3名寺管会主任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江达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统战民宗寺教工作会议的预通知》(江委室【2011】18号),组织集中学习了2010年来县委县府制发的一系列涉宗工作文件,总结了2010年来***的寺庙管理工作,对近段时期寺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步寺庙管理工作打算。现将***2010年来寺庙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辖两座日追,一座寺庙,分别是位于岩比行政村岩比自然村的真空日追,宁玛教派,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旦曲空;位于德巴行政村额龙自然村的乐噶日追,宁玛教派,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成罗布;位于格达行政村格达自然村的卓东寺,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定编数19人,实有僧人19人,寺管会主任西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寺庙管理制度。***联系乡干部分片包村、包寺工作制度,按照领导干部包寺制度,分别组成3个寺庙工作组开展工作,定点、定时赴各寺庙对寺庙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乡党委政府把寺庙的管理纳入全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寺庙作为一级组织看待,加强对寺庙和僧尼管理,掌握好寺庙和僧人的动态。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寺庙管理措施落实。为不断加强寺庙管理工作,按照从属地管理原则出发,按照主体教育活动期间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并督促寺庙严格按照制度措施落实,各寺庙、日追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为加强对寺庙、僧人的动态掌控,制定了周汇报制度、月联系制度,随时随地掌握寺庙和僧人的情况。

(三)狠抓教育,引导僧人懂法、守法。

立足于法制教育,着眼于防范,是建立健全寺庙惩治和预防机制的重要措施。我们把夯实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为切入点,将寺庙管控防范机制纳入乡维稳工作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形成以稳定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不断规范寺庙僧人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寺庙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乡政府班子自身建设,促进寺庙管理工作

1、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贯 彻国家关于寺庙的法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物质头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水平和素质。

2、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寺庙管理工作做好带头作用。密切联系寺管会,强化寺庙管理措施落实,推动寺管会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选派工作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的机关干部到寺管会蹲点,强化党在僧人中的威信。同时对选派干部做好工作台帐,掌握选派干部的工作情况。

4、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责任措施落实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制度管僧人。

三、取得成绩

在乡党委、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各寺管会的积极配合下,一年来,我乡三座寺庙均能严格落实乡党委、政府发热工作安排,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能执行各项制度。没有发生一起因寺庙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故,没有组织过一次违反规定的宗教法事活动;通过平时的督导检查,平时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特别好,能按照一周两次组织僧人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僧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了爱国主义理念,加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四、存在问题

当前,寺庙僧人在贯彻上级关于寺庙管理的重大决策,开展正常佛事活动上是比较好的。但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寺庙管理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僧人法制观念淡薄、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听取片面之词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五、下阶段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僧人认识。

1、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狠抓僧人宗旨观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僧人能明确行为规范,强化自律行为。

2、注意把握僧人教育的时机,突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僧人接受教训,得到警示。

3、积极探索教育的寺庙僧人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因地制宜,采用僧人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教育活动。

(二)要健全寺庙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僧人。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寺庙管理规则,强化寺管会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重大决策和寺庙重大事项由寺管会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执行寺管会会议事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寺管会工作公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图,并强化监督制约,使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程序等形成制度,真正达到公开、透明、全面、真实。

(三)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寺管会责任。

1、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定期督促检查各寺管会执行民主决策制度情况。

2、强化寺管会成员在乡月例会上承诺制度。

3、强化 寺管会和僧人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寺庙民主生活会和民族评议工作。

(四)强化责任追究,通过追究督促寺管会依法管理僧人。

1、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寺庙建设管理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抓住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

2、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

3、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件、举报信,定期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

(五)针对情况,领导班子要提出相关要求,其内容可以是:一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必须严格按照《江达县宗教管理八严禁七不准五必须》的规定和县民宗局及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寺庙及僧人管理。二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在每月必须召集僧人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民族区域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各寺庙、日追就所开展的宗教活动必须提出书面报告,由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后,才能组织和开展宗教活动。四是未经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的宗教活动,乡党委政府将坚决予以取缔。五是各寺庙、日追要严格僧人请销假制度,僧人外出必须写出书面报告,由民管会主任签字后,报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

第五篇:!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恒山悬空寺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庙”及北京雍和宫,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筑。浅论中西建筑的差别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有超过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结构又称立贴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3).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

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见图 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即使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表现对象富于逻辑的几何可惜性。美的建筑就是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是征服了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二、造型,布局

1.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WW1]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2.对抗之力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见图6。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三、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

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即构成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形成的柱式,展现出古希腊艺术以表现人体美,塑造人体美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显示出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繁荣时期的武力与豪华。见图7,图8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Baroque)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探源

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同时为了防雨防湿,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2、西方代表古希腊古罗马地中海沿岸半岛国家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二、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1、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在古代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人的进程。对神的崇拜,导致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中彼岸的思想。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徽州建筑的特色摘要: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关键词:古建筑作者:马恒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悬柱建筑柱子是各类建筑物的骨架,必须固定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但我国却有一座柱子悬起于地面的建筑,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的真武阁。真武阁位于容县县城东门外人民公园内,最初是一座建于唐乾元——大历年间(公元758~779年)的古经略台。用于操练军士、朝会习仪和游观风景用,后来台废,建有武当宫,是为真武阁的前身。经历代兴废,到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出于迷信,为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建成3层楼阁。坐北向南,而且对着奇峰参天的都峤山。当时阁楼周围还有廊舍、垣墙、钟磬、鼎炉等附属建筑和设施,现已无存,仅剩真武阁巍然屹立,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真武阁通高为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外形呈塔状,是一座独具风格的木构建筑。全阁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坚如石质的铁黎木(俗称格木)构件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而协调地组成一个十分优美、稳固的一整体。全阁不用一件铁器,2层楼有4根支柱,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这是全阁结构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它的方法是在悬空柱上,分上下2层用18根枋子(拱板)穿过檐柱(即底层内柱的上部),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悬空柱本身,以檐柱为支点挑起来,这样2层楼上这4根内柱就悬空了。当初在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使结构各部分均匀对称,受力平衡,需要有精湛的力学、数学、物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工艺技巧,足见难度之大。真武阁这种独特的“杠杆结构”方法,在建筑史上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这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在漫长的400多年历史中,曾经受了多次风暴的袭击和地震的摇撼,始终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艺上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是我国古建筑中优秀的杰作。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宫与殿的区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宫廷建筑

(一)宫殿建筑概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有一万米。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0米。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2106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面积18300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官式建筑讲究多官式等级北京地区的官式建筑具有金碧辉煌和等级森严的特点,这与连续五个朝代在此建都的历史分不开的。建筑物的等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围墙、台阶、殿基、门窗、配庑等等。

1.殿顶: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现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宫式建筑殿顶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

2.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3.彩绘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2)种类和等级

①和玺彩绘。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大草图案配以“法轮”,又称“法轮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②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眼:旋花的中心。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找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旋子彩绘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③苏式彩绘。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的展览画廊。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④其他。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楚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V.Gordonchilde,1892—1957)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建筑风格上,楚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建筑的装饰上,楚国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其雕塑为例,在发掘的楚系墓葬中发现如: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杈繁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人首蛇身的补天女;双手擎万均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凤、鸣鸾、长蛇、奔鹿,还有鼓胀着肚子的具蛙在进行着一场只有现代人类才可能进行的水陆空交叉的立体大型混战,是人间善与恶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值得注意的是,楚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台”、“坛”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意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摘要: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关键词:古建筑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及其特点转贴文章: 作者傅熹年(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所研究员)

1、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成为世界建筑中虽非历史最悠久,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从这点考虑,可以推想,在古代必有一整套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发展,日臻成熟完善。在其控制下,古代建筑才能在发展演进、推陈出新的同时,做到一脉相承,保持其建筑体系的长期延续和基本特征的稳定。探索这些古代规划、布局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对于了解古代建筑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发展的种种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阐扬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和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总结历史经验,都有重要作用。若能持之以恒,群策群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逐步把它全面地揭示出来,也将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工作者深入了解传统,从中取得参考、启发和借鉴起一定作用。前此,我们已对古代城市规划、大型建筑群组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了面积模数和模数网格的重要作用,下面将循着已发现的一些线索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进行探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建筑为主体,木构架建筑在正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架椽(指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架(指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均两面坡屋顶)、歇山、庑殿(均四面坡)几种,后二种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在具体表示一座建筑物时,称面阔几间,进深几椽(或几架)几间,上覆某种屋顶。单座木构建筑受等级制度限制,屋顶大都为两坡的硬山或悬山,只有宫殿、王府和坛庙、寺观等才可用歇山或庑殿顶,故屋顶的可选择性较小,外观变化不够丰富,但较大型的建筑可用加前后廊、前后抱厦、左右耳房等附属建筑的手法,形成外形较复杂、变化较丰富的组合体。当主体为二三层楼阁时,若令附属建筑比主体建筑低一至二层,可做到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颇为丰富壮丽的外观,其形象在宋代绘画和现存一些明清楼阁建筑上都可看到。

2、中国古代建筑虽以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为最突出的特点,但院落中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主体建筑形象的完美,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在外观和比例上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群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现存大量优美和谐的建筑物和院落群组看,古代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也必定有较成熟的设计方法。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分别记载了用“材分”和“斗口”为模数设计单体建筑的方法。自梁思成、刘敦桢二位先生创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这一学科以来,数十年间,经过两三代学者的研究,对这两部书中所载模数制度已基本了解。但因这两部书是为工程验收而编著,详于构件断面尺寸,而对建筑物的面阔、间广、柱高等大的比例关系较少涉及。如在《营造法式》中只有“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一句,即柱高等于或小于间广;《工部工程做法》则记载一般建筑下檐柱高为0.8面阔,也是柱高小于间广。但二者都属于控制数宇,并未涉及更具体的比例关系。由于在古代典籍和建筑专著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记述,我们要探讨古代木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中大的比例关系问题,只能通过研究现存的实物来进行,这就需要对有精确实测图或实测数据的建筑物进行深人的分析,用综合、归纳寻找共同点的方法逐步把它们反推出来。从设计和施工角度考虑,“材分”、“斗口”的尺度太小,用来控制构件的断面固然准确,但若用它为平面、立面大轮廓的尺度单位,则过于细碎,既不易掌握,实际上也难以达到这样高的精度。经过对大量建筑间广的分析,也发现若以“分”值折算,大多不是制度、法规所规定的数字(如125、250、375“分”),而折算成尺数时,却大多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现象表明,在定间广时,先按规定确定其“分”值,再折合成尺数,然后随宜增减尾数,使其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施工时放线和验核,但它还并不是模数。考虑到宋式有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和清式以“攒档”数表间广和进深的情况,当时很可能还使用了扩大模数。但其具体情况如何,也只能通过研究实物来解决。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受木材易朽、易燃的限制,难于长久保存,现存最早的是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属中唐时期,距今已有1218年。中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在国内已无实物,难作具体的探讨,但自此至元代,大约每间隔数十年都能有建筑实物存在,可供我们研究其间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更多,不仅官式建筑大量存在,不同风格的地方建筑也极为丰富,且自成系列,可据以作更深入细致的探索。不过限于条件,目前还只能先就有精测图或数据的建筑物进行研究。

3、陈明达先生在结合建筑实物研究《营造法式》时,发现进深四架椽房屋其檐柱之高(以H表之)等于铺作(斗栱组)高加举高(亦即深四椽房屋屋脊标高为ZH)。循此线索,我用大量实物加以核验,发现唐代建筑和宋代殿堂型建筑确是如此,并发现当其进深为四椽以上时,其中平椽(距檐椽二步架,相当于四椽屋之脊搏位置)至檐柱顶之距(以A表之)仍与檐柱之高H相等,即其标高仍为ZH,继续保持着这个比例。这现象表明,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的构架之高,即与建筑的高度有关。进一步探索,又发现宋代厅堂型构架建筑和元明以后的殿堂、厅堂型构架建筑,当进深等于或大于六椽时,其上平模(距檐三步架,相当于六架椽房屋之脊榜位置)至檐柱顶之距A仍与檐柱高相等,即上平标高为ZH。这比唐式和宋式殿堂型构架增加了一步架之高,表明柱高相对增高,斗拱部分相对减低,但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构架的现象却是一脉相承的。把这现象和在研究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和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古塔等多层建筑时发现的下檐柱高H为塔身总高之模数的情况(应县木塔为12H,独乐寺观音阁为4H,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为7H,法起寺三重塔为SH)和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结合起来考虑,檐柱高和建筑外观立面间必有密切的关系,应进一步加以探讨(为简化行文,下文中除仍以H代表檐柱平柱之净高,以A代表中、上平至檐柱顶之距外,又以B代表建筑的通面阔)。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分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台基一般较低矮,屋顶为斜坡顶,屋脊虽高,但要退人至中分线处,其高由进深和举高决定,且在近处会因透视作用而看不到,是不固定因素,故影响建筑立面比例最大的因素应是屋身,即柱列和斗拱部分。但斗拱的出跳受建筑物之性质和等级限制,也是不定因素,实际影响立面的是柱列。在对一些古代建筑的实测图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时,果然发现了一些有关建筑立面设计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如在分析五台县南禅寺唐建正殿时,发现殿之通面阔B为1161厘米,划分为3间后,其明次间比例为2:3:2,但其檐柱高H为386厘米,与通面阔B又恰为1与3之比,即B=3H,也可以说通面阔B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这表明在设计此殿立面时,先以檐柱高H为模数,以其三倍定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划定明、次间之间广。在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数据分析中,也发现其底层面阔5间,通面阔B为2020厘米,底层檐柱高H为406厘米,比值为4.98:1,实即5:1,即B=SH。南禅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是现存唐、辽二代建筑中时代最早的,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现象说明,至迟自唐以来,在立面设计中可能已出现令通面阔B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即其柱列部分可能由以柱高为边宽的若干个正方形组成,也就是说通面阔(B)有可能以檐柱高(H)为模数,下面我们就利用更多的不同时代的实例加以验证,看是否较广泛地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4、唐代另一座建筑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阔B为34U)厘米,檐柱高H为499厘米,构架之中平**标高为ZH。其通面阔B与檐柱高H间无整倍数关系,但其中央5间间广均为5O4厘米,与檐柱高H只差5厘米,可视为相等,即中央五间为5个以檐柱高H为边宽的正方形,也可以认为是中央5间以檐柱高H为模数。梢间为便于形成45度转角构架,不得不缩小到与山面梢间相等的440厘米,遂不能与中央5间同宽。在辽代建筑中,除独乐寺观音阁外,义县奉国寺大殿面阔9间,B为4784厘米,檐柱高H为595厘米,比值为8.04:1,即B=8H,也以檐柱高H为立面的模数。以上所述均以平柱高H为正立面模数,但唐、宋、辽、金、元各代建筑立面各柱均有“生起”,即自明间平柱起各柱高度递增,至角柱达最高点,使柱顶连线为一两端上翘的弧线。详检诸建筑实测数据,发现辽、宋、金、元各代建筑还有不以平柱高H而以角柱之高为立面模数之例(下文中以H1代表角柱之高)。在辽代诸建筑中,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面阔5间,B为2565厘米,角柱高H1为515厘米,比值为4.98:1,即B=5H1;大同华严寺海会殿亦面阔5间,B为2765厘米,H1为450厘米,比值为6.1:1,即B=6H1;大同善化寺大殿面阔7间,B为4054厘米,H1为668厘米,比值为6.07:1,亦即B=6H1。它们的正立面都以角柱高H1为模数,但其中平(相当六架椽之脊)标高却仍基本为2H。在宋代建筑中,太原晋祠圣母殿下檐面阔7间,B为2690厘米,下檐柱高H为386厘米,比值为6.97:1,即B=7H;登封县初祖庵面阔3间,B为1O91厘米,H1为360厘米,比值为3.03:1,即B=3H1(B为柱头尺寸,与H1均自中国文物研究所实测图量出)。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下檐面阔B为4387厘米,下檐柱高H为493厘米,比值为8.9:1,考虑到施工可能产生的误差,可视为9:1,即B=9H。在金代建筑中,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B为3156厘米,H1为448厘米,比值为7.04:1,即B=7H1;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5间,B为3268厘米,H1为659厘米,比值为4.96:1,即B=SH1。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面阔7间,B为4094厘米,H为593厘米,比值为6.9:1,可视为B=7H。元代建筑中,芮城永乐宫三殿中的三清殿面阔7间,B为2844厘米,H1为558厘米,比值为5.09:1,近于B=5H1;纯阳殿面阔5间,B为2016厘米,H1为508厘米,比值为3.97:1,即B=4H1;重阳殿亦面阔5间,B为1734厘米,H1为433.5厘米,比值为4:1,即B=4H1;浙江武义延福寺下檐面阔5间,B为1180厘米,下檐柱高H为292厘米,比值为4.04:1,即B=4H。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到,在辽、宋、金、元四朝中,都兼有用下檐平柱高H和角柱高H1为立面模数之例。

5、明清时期建筑实物保存下来的更多,不胜枚举,但这时建筑之角柱生起已大为减弱,平柱与角柱间高差已不明显,其中有精确图纸和实测数据的重要大型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一般均以平柱高H为模数,如昌平明长陵被因殿面阔9间,其B=10H;北京社稷坛前殿面阔5间,其B=6H;北京紫禁城午门正楼、太庙前殿下檐均面阔9间,其比例亦均为B=10H;保和殿面阔9间,其B=7H;西安鼓楼为二层重檐三滴水建筑,其楼身部分面阔7间,其B=1OH,楼高计至上层上檐柱顶为4H。这表明明清时期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仍保持着自唐以来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传统。在现存大量古建筑中,虽也有不尽符合此传统者,但唐至元代多数重要的大型建筑和明清官式建筑基本上是这样,可知以檐柱高为立面设计的扩大模数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从上举诸例和表一所示,还可以看到,自唐至元,正立面上所含之H方格数等于或少于其开间数,立面上一般是明间横长,两侧各间竖长;到明清时期,明间面阔加宽,有时可为次间的1.5倍,次间也往往为方形,遂出现正立面上所含H方格数超过其开间数的现象,这是不同时代在立面开间比例上的变化和差异。由于各建筑正立面面阔均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从所画分析图上就可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即各立面上均可画出若干个以H为边宽的并列的正方形,而这一列正方形实可视为模数网格,这一点在重檐建筑和城楼。楼阁等高大的建筑上表现得更为清楚。通过对重檐建筑的分析,可以看到,其立面设计也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典型的例子是辽代的应县木塔和北宋的太原晋词圣母殿。应县木塔底层为重檐,下檐柱高为420厘米,一层塔身柱高为868厘米,比值为2.07:1;圣母殿下檐柱高为386厘米,上檐柱高为783厘米,上下檐柱比值为2.O3:1,二例都是上檐柱高为下檐柱高的2倍,2H;而上檐柱顶至屋顶上平之距A仍与H相等,与单檐时相同,表明这是当时的通制。保持这个比例关系最晚之例在明代中期,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重建的太庙前殿仍然如此。但自明初永乐时起,在沿用旧比例的同时,一些建筑已开始发生变化,建于永乐14年(141年)的明长陵棱恩殿的下檐柱已稍高于上檐柱高的一半,而天安门城楼、午门正楼、太和殿、保和殿则逐渐增高,先增为上檐檐口标高之半,随后又增至上檐正心行标高的一半。增高下檐柱是为了在建筑总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直接接近人的下檐部分的高度,使建筑显得更为轩敞,减少压抑感。增高了的下檐柱仍是立面上的模数。从上举诸例的立面图中,可以看到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网格控制建筑立面的情况。

6、在高大的城楼和楼阁的设计上,模数和模数网格的作用更为明显。北京的天安门、午门均是其例。天安门日楼面阔9间,通面阔B为5710厘米,按明中期尺长引.84厘米折算,合179尺;其明间特宽,为852厘米,合27尺,次。梢、尽间各四间,宽度相同,都在607厘米左右,均合19尺;在高度方面,下檐柱高H为604厘米,也合19尺,上檐檐口标高为12.26米,合38.5尺,基本为H的2倍。这样,在城楼立面图上,除明间外,左右各四间处分别可画出八个高宽均为H的方格网,分上下二列,下自柱础上皮,中至檐柱顶,上至l檐檐口。这表明除明间外,左右外侧各4间均以H为模数。门楼下有巨大的城门墩台,台顶东西宽为11757厘米,合370尺,扣除门楼通面阔5710厘米后,左右外侧各余3024厘米,合95尺,恰为门楼下檐柱高H(19尺)的5倍;门墩之净高为1213厘米,合38.1尺,也可视为38尺,即ZH。这就可以推知,门墩之宽如扣除门楼明间下的27尺外,左右侧各宽9H,高2H,也以H为模数。根据这现象,我们可以推想,在设计天安门时,先确定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据以画出上下四列宽为H的方格网,下二列控制墩台之高、宽,东西宽为19H,高2H;上H列控制门楼,东西宽为9H,高至上檐口为2H;然后再接明间较宽的惯例把明间间广由H(19尺)扩大到27尺,形成天安门的现状。天安门城楼是运用模数网格控制立面设计的很典型的例证,它的模数网格方19尺,中间加上一个宽27尺的明间可视为插入值。和天安门类似的还有紫禁城午门。午门平面为四字形,东西总宽12692厘米,按明初尺长31.73厘米折算,恰合400尺;其左右前伸的两肢各宽2555厘米,合80.5尺;墩台顶面高1297厘米,合40.8尺;考虑误差,肢宽和台高可分别推定为80尺和40尺。据此在立面图上画分析线,可以看到它以40尺为模数,整个墩台为并列10个方40尺的模数网格所控制,两肢各占2格,为80尺,中间凹入部分占6格,为240尺。以上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的情况,在对大量建筑立面的分析中都可看到。

7、明清建筑有时还可用斗栱间距为计长度的单位,称“攒档”(为简化文字,以C代表之)。当一座建筑各间之攒档相等时,也可用为模数。但有些建筑各间的斗拱攒数相同而间广却不尽相同,导致攒档不等,遂不能用为模数。用攒档为模数的典型例子是紫禁城角楼。角楼平面为长短肢不等的十字形,各部分的攒档均相等,C=2.5尺。主体为面阔3间的方亭,其平身科明间用6攒,间广为7C,两次间各1攒,间广为2C,三间通面阔为11C。方亭四面各突出抱厦(短肢)和**屋即山面向前的抱厦(长肢),宽均与方亭明间同,为7C,深分别为2C和5C。这样,C遂成为平面上的扩大模数。角楼在高度上也以攒档C为模数,抱厦、**屋的下檐柱同高,标高H均为5C,上檐额枋上皮(相当上檐柱顶)标高为8C,主体上檐额枋上皮标高(相当于主体上檐柱高)为12C,主体上檐屋脊标高为17C,它们之间的差距也以C为单位。角楼是以攒档C为平面、立面、剖面设计模数的佳例。明清建筑中以攒档为平面、立面设计模数的实例,目前了解的较少,除此外还有山西万荣飞云楼一例,尚有待作更广泛的探索。

8、在塔的设计中,也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应县木塔是典型的例子。从其立面分析图中可以看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上皮,恰高12H。相似之例还有杭州闸口白塔,自一层地面至塔顶檐口,共高15H。通过对日本飞鸟、奈良时期(相当于南北朝末至盛唐)古塔的研究,我们知道这是盛唐以前的设计方法,而自中唐以后,又出现以中间一层塔宽为扩大模数的新的设计方法。这在上述二塔上也有表现。在应县木塔立面分析图上可以看到,塔平面八边形,共高五层,其第三层(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恰为3丈,而自一层地面起,依次至一层上檐柱顶。二至四层塔身檐柱顶、顶层檐口、塔顶仰莲恰各为3丈,累计为6A,即18丈,均以3丈为扩大模数。杭州闸口白塔平面也是八边形,高9层,也以其中间一层(第五层)一面之宽A为扩大模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共高15A。塔的设计除以一层柱高H为扩大模数外,又增加以中间层每边通面阔A为扩大模数是因为H只能控制塔高,而A与每面之宽有关,可以控制塔身之宽,即控制塔之细长比。这表明塔的设计更为精密了,这是楼阁型塔的设计情况。密檐塔是中国古代佛塔另一重要类型。因为它一般在外观上无柱或只底层有浮雕柱,故它与楼阁型塔兼用一层柱高和中间层面宽为模数的设计方法不同,只以中间一层的面宽为模数。如嵩岳寺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5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的12倍,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6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的6倍。各据塔之层数和平面形式(如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等)来确定A之倍数。塔之外轮廓据已知的有限材料,楼阁型塔各层塔檐连线为直线,密檐塔下半为直线,上半为弧线。其弧线可用卷杀方法求得,但与习用的栱头卷杀方法不同,不是把直角相邻两边等分为相同的段数后,将相应诸点用直线相连形成卷杀折线,而是先把直角两边欲卷杀的部分都中分为两段后,都舍去近角一段,把远角一段各等分为相同的分数,再将相应诸点依次相连,形成较平缓的卷杀折线。这是楼阁型与密檐塔在设计方法上的不同。从上举诸例如可以看到,在立面设计中心檐柱高H为模数,用它作模数网格从整体上控制立面设计,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由于下檐是建筑中最接近人的部位,故下的檐柱之高是决定建筑尺度和尺度感的最重要的构件,用它做模数网格,涵盖整个立面,可对建立正确的尺度感起很关键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正方形网格,以它为基准适当加以调整,也易于保证各间的开间和上下各层之间有较和谐的比例关系。在立面设计中运用柱高为扩大模数风格,即可简化设计过程,又可控制其比例关系,达到统一谐调,是很有效的设计方法。限于资料和时间,对立面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探讨所得很有限。从塔的设计兼用柱高和面宽控制的情况看,一般房屋设计恐也不可能只由柱高一个扩大模数来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工作,逐步把它们发掘整理出来。

下载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寺庙庆典活动致辞例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寺庙管理制度

    汉中绿色田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寺庙管理制度V1.0 第一条 目的 为规范景区寺庙的管理,加强相关人员的工作协作,树立景区良好的服务形象,特制定此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

    寺庙管理制度

    芦花镇寺庙管理制度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民宗、文物、园林、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指导。 2.寺庙在政府宗教事......

    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

    寺庙实施方案

    2010年寺庙法治宣传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宪法和法律,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更好地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我乡进一步完成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局......

    寺庙规章制度

    寺庙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寺实际,经全......

    寺庙工作汇报材料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寺院管理工作作一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基本情况 xx 二、主......

    寺庙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依照ISO9000:2000版标准和公司相关程序,依照工程所及的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依照国家建设工程和古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单位的图纸以......

    寺庙工作实施方案

    乌兰县寺院管理计划安排 一、寺院文物、治安、自养管理制度 (一)寺院内的一切有文物价值的壁画、雕塑、石碑、经书、史料、法器、古具等必须制定措施,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