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5)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结论]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表1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
863
表2
几种原子的构成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0
碳
氧
钠
镁
氯
[思考]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可以忽略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是唯一没有中子的原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是Ar2、相对原子质量(Ar)=
[分析]
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
[展示投影]
3、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分析]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我们刚才从表2中推导出的:
4、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三、课堂小结
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1、原子
2、原子不显电性原因:
3、在原子中,=
=。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
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的,叫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某相对原子质量
------------
2、在原子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相对原子质量=
数
+
数
3、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
如: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2.66×10
kg
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练习]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
构
成的。原子核由
和
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
与核外
数量相等,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3、氧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184、已知硒原子质子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核外电子数为34
B
核电荷数为79
C
中子数为45
D
相对原子质量为795、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6、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A,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B,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锌元素的核电荷数为30,相对原子质量为65,则锌原子的质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8、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6g
B
2.66
X
10-26
kG
C
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