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朋友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原因。
3、面对疑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藏的奥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总结:原来呀!咱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一样的,都有一定拍摄的角度。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环节一:动手小游戏
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慢慢的往右眼上靠近,是不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古代……(引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故事)强化概念吸收。
环节二:找一找视线中的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图①
向日葵
(花盘的近大远小规律,远处山坡上树木和向日葵大小比较)
总结:近大远小
适用于所有景物
图②
树林
(树与树间的间距、树木的高低,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等同原理透视规律。
环节三:学习透视分析图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咱们一起来学习透视分析图!
①
了解视平线的由来
②通过透视线找出消失点
重点交代
垂直于地面的“树”
学生进行一次作业(画出名作《林荫道》透视示意图)
环节四:作品欣赏
图①
中国画《沙漠之舟》
图②
西方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③、④
学生作品
着重点拨学生作品中树木“不垂直”地面的错误。
环节五:课堂练习与课后拓展
练习要求:
◆在小作业上进行二次修改
◆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水彩笔、油画棒。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
五、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在课即将结束时,告诉诉学生:“今天,老师在课堂上找出的都是最典型的透视现象,有时候生活中给我们展示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你能够很快的在图中找出视平线、消失点以及它的透视现象吗?看来近大远小透视现象不单单这样简单,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出课堂,在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