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解决问题策略(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时获得解决问题成功的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突破在假设策略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提出假设,六个全是小河石球的总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用假设的方法可以使数量变得简单,并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假设策略,对于简单的。特定的问题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材首先通过每个大盒与小盒的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当假设六个全是小河石球的总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和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在精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小练习:出示六个同样大小的小盒子,共装有72个小球,那么平均每个盒子里面有多少个小球呢?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只需要用72÷6就可以很快地算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明白这种结构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并且在此埋下伏笔,做一个小的暗示,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复杂的题目,可以怎么办呢?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是不是也可以像上节课一样采取假设的策略呢?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假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在1个大盒和五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80个并且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要多装八个小球。则每个大盒里可以装多少个小球,每个小盒呢?然后出示例题配图 2、请同学们分析,题目的意思,找出题目当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然后集体交流。得出两个数量关系,一是大盒子里的球减去8等于小盒子里的球。二是大盒里的球数,加上5个小盒里的球数等于80。
3、题目的意思分析完成以后,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将题目简化,指名回答,采用什么策略?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 4、用多媒体展示。
可以假设六个全是同样大小的小箱就可以。就可以将大虾用一个小箱替换掉。分析指出,一个大箱,换成一个小箱,以后球的数量会减少八个,着重强调总数也会减少八个。
假设5个盒子都是小盒 80-8=72(个)72÷6=12(个)12+8=20(个)答:每个大盒里有20个小球,每个小盒里有12个小球。
5、还可以假设五个盒子都是大象盒子,然后多媒体展示。
注意分析,把一个小盒大盒替换,那么球的数量就会增加8个,把五个小盒子全部都替换成大盒的话就要增加10个。着重强调总数也就会增加40个。
5×8=40(个)80+40=120(个)120÷6=20(个)20-8=12(个)答:每个大盒里有20个小球,每个小盒里有12个小球。
6、那么这道题除了用假设法,还可以采用方程的方法。
解:设每个小盒装x个小球,则每个大盒装(x+8)个小球 5x+x+8=80 x=12 x+8=20 答:每个大盒里有20个小球,每个小盒里有12个小球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2、完成教材练一练,第二题,知道几亿先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在利用假设法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假设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提出合理假设简化问题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置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材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置,使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例1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学生就能在图画里看到,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1
(二)、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例2里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难点: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五、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替换”的意义,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替换。教具、学具准备:大、小杯子,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1)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2)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第二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假设”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一):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
(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第三篇:苏教版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
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12====
10===
2、口头列式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120的是多少?
(二)、教学实施
1、出示第17页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如:
?㎡?㎡
2500㎡
2500㎡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2500㎡
?㎡
||||||
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
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这样的2份。)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
板书:2500=1000(㎡)或250052=1000(㎡)
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先把2500平均分成5份,再求这样的份是多少。也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本书,看了,表示把()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份,剩下的占()份。
2、完成教材17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3、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
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千克。②算术解:35=75(千克)
=35
=35
=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