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教案
一.讲与龙有关的成语与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
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险要),龙蛇混杂,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龙驹凤雏(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龙拿虎跳,龙腾虎跃(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龙章凤姿,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二.讲解《龙的传人》
1.读课文,标出生词并讲解
至高无上:地位极其崇高,没有比它更高的。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呼风唤雨的法力,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社会的力量。龙飞凤舞:龙在飞腾,凤在欢舞,形容书法遒劲生动,也可指书写十分潦草难认。龙腾虎跃:像龙一样飞腾,像虎一样跳跃,形容动作矫健灵活,也形容奋发有为。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威力无比:形容力量非常强大 潜入深渊:深渊即深谭,形容险境 变换万千:形容事物形态多样。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十二生肖: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肖:四声,生肖; 一声,姓肖。
三:分段
一段(1): 讲龙深受人们的喜爱。二段(2~6):讲龙到底是什么?
三段(7):中西对比,突出 中国龙的象征含义。
四:回答课文问题:
1题:见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2题:特点是都提到“龙的传人”,作用是首尾照应,使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五.读《大人们这样说》
1.生词:嘉峪关、大坝、基地、喷涌而下、旭日东升、缩小、蚕蚁、翻搅 2.课后习题1:龙象征着正在腾空崛起的中国。(从最后一节可以看出)
六:了解《叶公好龙》典故及意思,复习《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第二篇:龙东南教案
《雨霖铃》教案
学习目标: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这首词
1、(同学们听了朗诵后,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2、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缥缈之境。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笔下的《雨霖铃》。(板书标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诵读环节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2人)
3、齐读 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齐读
(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让自己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三、先学环节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2.词牌简介
《雨霖铃》也写做《雨淋铃》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作此曲。白居易《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3、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如果说诵读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2).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冷清秋之景
伤离别之情
(3)词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意象来传情达意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三进意境:体会情感。)分析意象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
2、怎样的一个傍晚?——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杨柳
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原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还(曹植)
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李清照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的人心情。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后教环节【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假设: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选择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你如何设置问题?又怎样回答呢?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② 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答题步骤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 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当堂训练;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业:
1、词还有个别名,叫“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
示例1: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示例2: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背诵《雨霖铃》
总结: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 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第三篇:龙里格龙教案
龙里格龙教案
一、唱京剧《龙里格龙》
师:今天全班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精心搜集、准备的京剧的各种资料,相信大家对京剧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了。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具有京韵的歌,和大家一同分享。
(课件播放《龙格里龙》
1、听赏与交流
生:(说听后感。)
师讲解:歌曲《龙里格龙》是利用传统京剧音乐素材,采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一首“京歌”。音乐风格既有京剧传统的神韵又有时代精神。演唱它将给大家带来一种愉快而又别具一格的京剧音乐体验。
2、再听《龙里格龙》
①思考: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一首分男女声演唱的二声部歌曲。歌词只有“龙里格龙(咚)”,没有实际意义,是京剧音乐中的一种传统习惯用词。
3、唱曲谱
师:京剧的行当中“旦角”代表女性,“生角”代表男性。咱们今天就请左边的扮演“旦角”——高声部;右边的扮演“生角”——低声部,来唱唱各自的旋律。
①分旦角、生角演唱曲谱(即分声部唱)。
②合唱曲谱,配上“旦角、生角”的表演动作。
4、唱歌词
l)、念歌词“龙里格龙(咚)”
①对比两种念词方式:a.不带儿化音。b.带儿化音。
思考:哪种韵味更好?为什么?
②学生念词:“龙里格龙(咚)”。
2)、分旦角、生角唱词
(学生自主练习。)
3)、集体合作演唱《龙里格龙》
5.自主设计表演
l)、启发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生、旦、净、丑”,各自设计适合各角色的动作,随音乐《龙里格龙》依次出场表演、造型。“净”和“丑”角可带上脸谱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请学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3)、全班起立,分旦角、生角加上动作表演唱《龙里格龙》。
二、总结,延伸
1、谈感想
师:这两节课我们了解了京剧的一些知识,大家是不是有一点喜欢京剧了?有什么感想?请你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京剧的发展
师:京剧虽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现在,除了古装的传统京剧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京剧,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形式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都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宏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三、结束
播放京剧武场音乐、做跑龙套动作出教室。
第四篇:龙职中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一.好,同学们读得不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通篇都说的是一个字“情“,一种对康桥难以割舍的离别情,这种情融入到一系列景物中通过”语言“来概括,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美”。二.板书:景美(~~),情美,语言美
有没有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不舍,对康桥的深情回忆?那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给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变化划一个弧的话,该怎么画呢,请一位同学来画。三.康桥美不美呀?前面我们已经欣赏完美丽的康桥了,那现在就让我们撑一支长稿跟随老师一起踏上寻美之路吧。康桥它美在哪些可见可感可听的景物?好,大声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让老师学生听得见属于你们自己的声音。
好,那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些美景。
看到第二节“金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可这的柳怎么是金色?笼罩在夕阳下。所以是金色的。
夕阳中的新娘,用了比喻手法,为什么用这方法?
少女成为新娘就是最娇羞,最美丽的时刻,艳影是新娘。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反映出诗人的思念像涟漪水波荡漾。第三节:青荇在水底招摇;为什么要用招摇啊?
青荇自由自在,无拘无术,在向岸上的柳树招手,以致诗人想在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到这里我们诗人的感情加深了吗?在哪里体现了?(甘心,心甘情愿)还有没有?(感叹号:感叹号用来抒发非常强烈的感情。用来抒发对康桥无比的喜爱,眷恋之情。实际上花草无情,有情的是人。)
请同学来带着诗人的感情读一读这节。
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分明是清泉,为什么作者是不是?水中有夕阳的有彩霞,有岸上的金柳,还有水中的青荇。
故事甲乙是好朋友,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可是甲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不得不与乙分别,分别后,乙时常拿出这支笔来看,此时,这支笔是甲的身影,是甲乙友谊的见证。当清泉注入了徐无比爱恋之后,就变成了天上虹,只因我们诗人是有情人。
第五节:夜色渐浓,诗人徘徊在康桥岸边,撑一支长稿,他在寻梦,他在寻什么样的梦呢?寻的是自己在剑桥生活的美好回忆,幸福时光。回想起诗人在这里度过的最幸福的日子,细数自己的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诗人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斑斓里放歌。好,谁来读一读这个放歌的感觉?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放歌是一种什么情怀?而沉默是一种什么情怀?诗人一下子由一下子热烈纵情地放歌转为深沉含蓄地沉默,诗人寻到梦没了?(没)。而梦虽然美好,但要醒来,回到现实。诗人不得不与心爱的母校说再见,对康桥的眷恋沉淀在康河当中,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只能用沉默来表达,用千言万语化为无言感情。
第五节第六节感情落差是非常大的。好,一起来感受这种落差。“寻梦~~~”
第七节: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诗人这么喜爱康桥,可为什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诗人挥一挥手,多潇洒啊,无需带走,因为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康桥也在他心中,诗人留给我们无限的怅惘。
同学们带着你们对这首诗现有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第一节和第七小节诗人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老师解析。
第五篇:《龙咚锵》教案
《龙咚锵》教案
教材分析:
《龙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教学目标:
1、能用模唱的方法唱会歌曲。
2、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模唱的方法,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2、感受音乐情趣,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内容。
3、通过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用身边物品为歌曲伴奏)、创编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
1、停顿好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2、对歌曲的表现,用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来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新年好》的音乐引入。
师:孩子们,老师给你们放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你们一定会唱,想听吗?通过聆听熟悉的乐曲,引出歌名,激起学生回忆过年时的情景。
2、听歌曲《新年好》。
听后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生:新年好。
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知道什么节日来到了? 生:过年了。
人们举行了哪些活动庆祝新年? 生:放鞭炮,吃好吃的等等。
回忆与春节有关的一些活动,为接下来的创编活动打下基础,锻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3、师小结。
介绍中国春节的一些风俗:很多地方庆祝新年的方式都不相同,在我们国家,人们会在新年放鞭炮、贴春联,穿上红色的新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其中还有一下段故事呢!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非常凶猛。“年”长年居住在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闯进村子看见什么就吃什么。村民们很害怕“年”,但他们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到了除夕人们就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知道有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告诉了村民一些如何对付“年”的方法,于是村民照做了,“年”果然没有来。原来,“年”最怕看见红色的东西和听见鞭炮的声音。慢慢的,每逢除夕人们就会穿上红色的衣服,贴对联,放鞭炮和烟花来庆祝新年。这种风俗也就转变成为现在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4、观看庆祝过年的不同方式。
除了穿红衣、贴对联和放鞭炮这些庆祝过年的方式,在北方人们会吃饺子来预示明年丰衣足食,在南方人们会吃汤圆来表示来年团团圆圆。还有的地方会贴窗花装饰,举行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比赛。了解多元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我们一块去瞧瞧,他们是怎样欢庆新年的?
看课件,看后提问:你看见了什么?能学一学吗?你呢?能做一做吗?能模仿一下吗?
二、学习歌曲。
你们的舞姿很漂亮,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歌声,有信心吗?让我们就来学一学、唱一唱这首《龙咚锵》。
1、听范唱一遍。听一听歌曲唱了哪些歌词?
学生回答后,课件中贴出上联:过新年呀,龙咚龙咚锵。下联:多快乐呀,龙咚龙咚锵。师:还有那些歌词你们没听出来?我们一起再听一遍。锻炼学生听力,歌词以对联形式出现,引发学生好奇感。
2、课件出示歌谱生跟随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看歌谱,听歌曲,请生小声跟唱。
4、师生接口演唱。
师:老师想和你们比比赛,有没有信心超过我?我们比比谁唱的好。师生一人一句接口唱,然后交换。师生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分组唱。师: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反应力,我的手指到哪组,哪组同学就来唱,没接上就输了哦。
6、认识四分休止符。
师:我们来认识新朋友。出示课件,音乐格子中的“O”说:小朋友们不认识我吧,我可不叫“零”,我的名字叫“四分休止符”,是音乐中的红灯,大家在唱歌时遇到我,可千万别出声,要停一拍哟。提问: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停几拍? 生:它叫四分休止符,停一拍。师:停一拍,嘴巴要发出声音吗? 生:不要。)
师:对了,我们在遇见它的时候做一个‘嘘’的手势。
四分休止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用悄悄话嘘的手势,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寓教于乐。师:我们来看看歌谱,找找四分休止符都藏在哪里了? 师生加上休止符手势,按节奏读歌词。师生加上休止符手势,演唱歌曲。
7、敲锣打鼓唱一遍。
师:我觉得就这样唱还不够热闹,你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气氛变得更加热闹?
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带领学生用凳子当鼓敲,拍手当敲锣,边敲边唱一遍。重点强调最后一乐句。启发学生想象力,凳子不仅能坐,还能当鼓、敲,一物多用,为歌曲伴奏,让课堂更加有趣。
三、创编活动。
1、小组商量,选择活动方式。
今天我们也来热热闹闹过新年,好吗?我们分成四个小组,你们可以分组选择,剪窗花装饰教室、做小歌唱家唱歌、做小演奏家敲锣打鼓、写新年心愿。现在,请大家商量一下,你们这一组将选择什么方式庆祝新年?
给学生一定的商量时间,然后提问:商量好了吗?你们这一组怎么欢庆新年?你们呢?都同意吧。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耳朵要听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敲锣打鼓、唱歌,明白了吗?
2、学生听音乐进行创编,师分组指导。
3、小歌唱家、小演奏家进行展示。展示完后进行评价。
5、窗花剪好了贴到窗户上装饰。
6、读一读自己的新年愿望,贴到黑板上。
四、制造情景,结束活动。
师:听,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的到来。出示课件,听鞭炮声,表演唱《新年好》。
学生边唱歌、边演奏敲锣打鼓,边唱《龙咚锵》结束新课。
综合活动,让学生载歌载舞,感受音乐,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