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

时间:2019-05-11 21: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教案》。

第一篇:初二教案

《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人物一直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对象。他们把自己内心对人物的理解,用细腻或者粗犷或者写实或者夸张的造型手法表现出来,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特征与个性,让看画的人一眼就能辨识与了解画中的人。本课就是从欣赏不同的人物形象开始,然后分析他们的相貌特点和性格特征;再从简单的人物的脸形五官的比例关系着手,结合人物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成功的把握再现一个人的基本特征。画家们还通过对人物的仰视、平视和俯视的变化,来刻画并丰富对象的表情、性格特征和神态的变化。

本课教材按大纲要求,本教学内容为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像的赏析,帮助同学们对人头的一些基本比列进行了解。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2、教学目地

①使学生了解为什么画家能表现出生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②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比例。

3、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特征及五官和表情变化对头像的影响。

4、教学难点

①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神态各异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②简单了解人物头像的比例。

5、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根据课改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绘画水平。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运用上述教学手段先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人的特征,在观察中思考提问,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练习。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法安排如下:

1、教学初同学们相互观看同学们的形象,再看课件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根据图片分析人物特征,找出规律。

四、授课部分

<引入新课部分>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相互观看同学们不同的形象,再线条简单的画一张人头像(同学为模特)点放音乐。

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画家们画谁大家一看就知道呢?同学们是依靠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及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进行人物绘画时,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一、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不一样,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首先通过观看课件的图片并分析图片上的人物形象特征。看《徐悲鸿自画》像问同学们是不是同一个人,画家成功的抓住了自己的特点并绘制好画。点击《朝元图》问同学们这几个人从外表上看上去你们最怕哪一个,不怕哪一个?再逐一分析其他图片的人物相貌特点和性格特征。用这些图片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田、国、目、由、甲、申、用、风”八个字,请学生观察这八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回答,五官看上去都比较协调。

二、五官位置

提问:画家是怎样做到五官协调的呢?引入传统的“三停五眼”。

1、三停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 “发际”到 “眉弓”的距离,叫做 “上停”;

② “眉弓”到“鼻底”的距离叫做 “中停”;

③ “鼻底”到“下颏”的距离叫做 “下停”;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在哪一停?(讲这部分是应该结合同学们自己的面部进行教学,可以叫同学们自己带上尺子相互的量一下对方的三停)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图片上,五眼的关系;同时叫同学们相互的测量一下对方的五官。)

讲授“三停五眼”时拿出老师自己的绘画作品,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给学生看,并找到正确的比例。

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基本判断,可能有个别的人因为面部生理发育不正常,而导致畸形。

人是有生命的,同时也是有感情的,而人们的感情往往都是写在脸上的,那么这种写在脸上的感情,我们通常就叫他表情人有喜,怒、衰,乐等丰富的感情

(三)丰富的表情

点击屏幕,出现几句口决“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画人怒;垂眼落嘴眉皱掉。”这就是画人物表情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在念的时候,希望大学能记住这几句口诀。当然,今天我们讲的只是一点基本的方法,但这又是其它表现方法的基础,其它的表现方法都是在这样的方法基础之上展开的,同学们可以用来自己训练和欣赏。

点开头部不同姿态的图片,观看头部转动时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同事观察五官比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可以要同学们自己观察一下对方)

总结,人的表情、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是由人的五官变化和头部姿态的变化而出现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照片,再分析图片上的人物的面部表情并试着琢磨其内心世界。钱绍武《人物速写》,鲁本斯《肖像》,达芬奇《利达的头像》,费欣的四幅素描(可以叫同学们自己赏析,并分享给大家)

(过渡)我们讲了这么多了,可能很多同学的手也开始痒了,我也很想欣赏一下你们的绘画。

(四)步骤演示与练习

把准备好的纸给学生,屏幕打出一张图。要求同学们临摹?点放音乐。

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对象,在观察的时候就要运用到我们今天讲的这些知识。根据给出的照片,第一步、分析照片中人物的脸型。第二步、确定五官的位置。

<小节>点评学生完成的作业。

(六)总结

正确把握好五官的特征和比例是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关键,同时根据作业情况复习巩固讲的知识点。

难忘的岁月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江西版美术中学八年级第5课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授课年级:中学八年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介绍导入版画教学,突出木刻版画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学术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教材所选版画名家作品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为学生再审美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传统版画教学过于专业化,初中学生的水平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过于专业的东西同时也失去了趣味性,加上羊场中学学生家庭的不均衡经济条件,课堂学习材料较难准备的客观方面,我选择最常见的卡纸、美工刀做材料,运用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革命战争年代的版画中学习版画文化,认识版画的艺术特色,轻松快乐地学习,培养学生对版画兴趣。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了解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在革命年代所起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同学们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使同学们掌握撕纸版画的技法创作,并激发同学们用新的工具﹑材料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学习兴趣。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革命战争版画题材,使学生加深爱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撕纸版画的技法创作。

教学难点:激发同学们用撕纸版画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范画、美工刀、卡纸、铅笔 教学模式: 激情入境 ——观察探索—— 启发构思—— 深化主题 —— 追求完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播放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大家一起唱。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师:这首激人奋起的革命歌曲描写 的是什么样画面?

生:在抗战时期义勇军崛起打日本人。

师:是啊,勇敢的义勇军都崛起奋战了,同学们,这首歌曲激起多少人的爱国之情,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那难忘的岁月。板书:《难忘的岁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革命歌曲版画背景视频,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生欣赏 版画的特点

师:在那时,人们除了歌声,教化国人拿起武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还会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宣传抗敌?

生:报刊,诗歌,革命歌曲„ 师:真不错,鲁迅先生曾说过:“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学生仔细观察并互动交流感受,自主探究。

通过对黑白版画作品进行观察,借此自主探讨版画的特点。

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黑白版画作品 顷刻能办。”

因为它印刷量大、发行量广的特点,所以自1931年起,鲁迅先生就开始倡导我国的新兴木刻版画,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你们瞧—— 欣赏革命战争时的版画图片 图① 黑白分明 师:这幅版画用了那两种色彩? 生:黑白

师:作者通过黑和白拉开了远近的层次,把亲人分离的痛苦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图②对比强烈 师:人民终于受不了了,你瞧大家都怎样了? 生:愤怒,反抗,战斗

师:请个同学来表演一下(掌声鼓励)图③形象突出

师:可是这战争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我们艰难抗战了多少年啊? 生:8年 师:是啊,整整8年,为了鼓舞大家坚持抗战,毛主席还写了本《论持久战》 师:为了突出这本书,作者运用了红色来表现,这就是套色木刻。

图片欣赏,观察比较 版画的分类

①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

②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等。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将画面中具有不同材料、色彩的版画进行对比,并 欣赏黑白版画外的的版画作品,将不 同的材料进行对照——启发联想。

第二篇:初二教案

八年级下册教案

Module 5

Problems Unit 2 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you’ll prove how honest you are.辛兴初级中学

赵金国

课型:读写课

教材分析: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并讨论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这一年龄段学生会遇到的一些烦恼。阅读课文是以报刊、杂志中读者来信寻求解决问题建议的形式出现的,内容源自学生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回信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语法内容为条件状语从句,是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的一向语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词汇:Reme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ruth, prove, honest, onto, take off, terrible, at least, pocket money, after all, help sb.with sth.Realize, virus, mend 2)句型:if…, warn sb.to do sth.Decide to do sth.Be angry with sb.be able to do sth.That does sound serious.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速读和细读的阅读技巧,学会正确的书信书写格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或他人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truth, prove ,honest , terrible , realize , mend ,go wrong, tell sb.the truth , be angry with sb, help sb.with sth.等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难点:

1)阅读中不同阅读方法的灵活使用;

2)短语的学以致用;tell sb.to do sth.、tell sb.not to do sth、.warn sb.not to do sth.【教学过程】

[课前朗读]:齐读单词,小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单词、短语等的预习情况。老师每组抽查一人。[检测]:听写下列短语(组长交叉检查)

警告某人不要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 卸掉,拿走,拔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怎样;毕竟__________________

把……复制到电脑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某人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 零用钱

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某人诚实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景导入

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Do you want to work them out?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吧

二、多层阅读

(一)目的性泛读:快速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个人静心默读)

(二)针对性精读:

小组谈论答案,并展示。

1.小组内合作解决activity 1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地方。2.小组间合作解决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五、重难点突破

(一)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二)自主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共同释疑。

(三)学生朗读巩固以上重点知识。

六、归纳短语

(一)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归纳文章中的短语,可以小组合作,然后通过实物投影呈现出一个小组的成果,然后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1.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疯狂朗读,听写落实,组长交叉监督。对默写错的进行改正,直至巩固。

七、诵读积累

(一)跟录音机朗读文章,模仿语音语调。

(二)读熟文章

(三)读烂下列重点句子

(四)复述文章

八、当堂检测(主要检测重难点)

九、Homework 1.复习巩固

① 在作业本上用本课的重难点进行造句

② 在笔记本上整理本单元知识网络,包括知识点,短语,重点句子等。2.分层作业

① 熟读课文(必做)② 背诵重点句(选做)3.预习任务

预习第三单元课文,完成activity2,3, 4 and 5

第三篇:初二教案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深沉而刻骨铭心的情感。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 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 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 歌的魅力。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 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 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 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 基调。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 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四、探究内容

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3.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 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 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 “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 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 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 行。

5.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 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 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 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 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 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6.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讨论 后,老师归纳:

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热爱之情。就 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7.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适当的点评,尤其 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五、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三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 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明确: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 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 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等诗歌。

板书设计

内容 表现手法 第一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比喻、象征 第二节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4.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5. 教学难点 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6.课时安排 2 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敕.()勒川 槐.树()蝉翼..()荒莽.()尽.()管

尽.()头 勒.()索 勒.()紧 薄.()荷 薄.()片 夹.()道 夹.()被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对于祖籍在长 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 席慕蓉,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 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配乐诗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3、学生齐读、示范读。

五、品读诗歌

(一)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2.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二)再读诗歌,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可分组完成)明确:全诗分三节

(三)深入探究。

1.学生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对人 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

2.第二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3.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4. 4.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 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 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5 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学生随着音乐再读诗歌,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席慕蓉的其他作品。2.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第二课时

一、背诵《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材的现代 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年近九十时,仍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 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三)写作背景:

1.配乐朗读诗歌,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槐树 蝉 翼 荒莽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结构。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 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 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诗人 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3.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 4.“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 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 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槐树叶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 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 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 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6.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这一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诗人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 他的花香呢? 明确: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 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三、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3.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 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四、教学反思;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读出沉郁的情感基调:第 1 节侧重读出对温暖、光明的向往之 情;第 2 节侧重读出对寒冷、苦难的否定和批判之情。

2.理解这首诗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诗人沉郁的情感和思虑,并能说出自己的感 悟。

3.通过分析第 1 节和第 2 节在内容、形式上的异同,体会诗题“星星变奏曲” 的含义。

4.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现代诗的课文,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篇,看看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什么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作者简介 江河: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课件展示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学生结合播音员的感受自由诵 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四、探究内容

1.想一想,这首诗的诗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提示:“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的情感是复杂、有变化的。

2.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提示:诗人在这一节诗中体现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忧思的。

3.这一节诗适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比喻句,可以读得轻柔一些。4.请找出你这一节中最有感触的诗句,先把它读出来,再说说你的感受和 体会。

5.诗歌第二节中写道“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星星为什么要颤抖 呢? 提示: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 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诗歌的第二节应该怎样朗读? 提示:这一节侧重于表达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应该读得沉郁一些。

8.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全诗由两个基本 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 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2.探究性学习: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七、板书设计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 景: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 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

4.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体会“这棵老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老树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美国记者﹑诗人和戏剧家,19 世纪 20 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他最著名的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 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 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 有礼貌的抗议。

三、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②重音 ③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⑤情感要充沛。

四、初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

五、再读诗歌,深入赏析

(一)品读第一节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诗诗歌开头两句的作用 是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树有深厚的感情。开头两句,开篇入题,发出 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师生讨论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3.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平和劝说。

(二)品读第二节 1.这一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 “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师生讨论明确:动情地责问。

(三)品读第三节

1.怎样理解“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这句诗? 2.这一节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 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四)品读第四节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树的深厚 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警告他别伤着那棵树。

2.怎样理解“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这句诗? 师生讨论明确: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 的决心。3.这一节诗人在写法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效果?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由前两节的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对 老树诉说衷情,表达对老树的深切依恋和热情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这时诗人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生讨论明确: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六、学生自由讨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老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 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 对自然的珍视。

七、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八、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写 作1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一、本次写作内容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二、本次写作的目的 1.训练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2.学会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三、设置意图 本次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训练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 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学生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恰当 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诗味即可。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指导建议

1.必须主题明确,必须精心创造诗歌的意境。2.必须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3.分行分节,尽量押韵。

4.要注意语言凝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5.要能灵活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五、学生范文

写 字

一、教学内容 行楷字的书写原则

(一):点画替代 笔画减省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行楷的基础特点和书写规律,重点掌握点画替代和笔画减 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但却是行楷具有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美感 和舞动的韵律。本次练习要让学生了解行楷书写的这一方法,练习这一行楷书写 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建议

1.教师首先简要结合实例介绍行楷的基本特点产生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了 解汉字字形变化的基本规律。

2.可让学生观摩典范的行楷字帖(软书、硬书均可),揣摩行楷字的独特美 感。3.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范字,具体讲解点画替代和笔画减省的方法。

4.当堂练习,抄写范字。教师可补充字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临摹。5.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展示、点评指导学生书写。6.可以将学生书写较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展示。7.要把这一训练贯穿于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训练。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过故人庄》。

一、导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 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 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三、解题 1.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3.研读第一节: ①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②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4.研读第二节:

5.研读第三节: ①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②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③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6.研读第四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 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 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甚至为了 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宏 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 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 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板书 《过故人庄》

六、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年),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之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七、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绝句

八、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九、分析诗句 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主宾关系 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淡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4.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十、小结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 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十一、板书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渔家傲 秋思》和《浣溪沙》。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村。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分析诗歌内容: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叙。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

5.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6.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 首

境地之幽 颔

风俗之美 颈

愿为频访 尾

《渔家傲 秋思》

六、背景简介

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 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学生齐读上阕。

3.下阕抒情,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这句是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③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 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 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八、总结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上片:写景(大雁、马鸣风号、山峰、落日、云烟、孤城

下片:抒情(思乡、建功立业)

十、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十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 不同点: 字数少,句数少。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叫作词 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二)注意重点字词

1.寺临.兰溪 靠近,面对 2.萧萧..暮雨 形容小雨 3.人生无再少. 年轻 4.流水尚能西. 向西 5.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把/典出白居易诗,诗中感叹白发苍颜,韶华易逝。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分析上阕

1.《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四)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 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 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 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 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 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 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备受鼓舞。

十三、板书设计 景——清淡幽静

情——宁静自适

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18.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读感知

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词语解释。

2.三、研读课文

(一)赏析第一句。

学生齐读第一句,教师适当点拨:文章第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以感慨起 笔,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 比肩的自信。

(二)赏析二、三、四句。1.山水相映之美。2.色彩配合之美。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 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 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以此突 出江南景物特点。

(三)赏析第五句。这一句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 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二则 4 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课堂小结 这篇古文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 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文笔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 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则古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 共谈山水之色 山水相映之美 分 色彩配合之美 抒发亲近、热爱自然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 总 感慨收束,人间仙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4.学生自读课文。5.组织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教学反思:

第四篇:初二教案

Unit 1 1.corner

top-right corner top-left corner

bottom-right

bottom-left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2.at the end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in the end= at last, finally 3.tell/talk /speak/say tell sb sth about =tell sth to sb tell the story tell the truth

tell the time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om talk about sth

talk to /with sb speak at a meeting

4.I’m a twelve-year old girl

I’m one and a half metres tall A 5 metres long classroom.A 5-foot-deep well

a 2-metre-wide bed 5.own =have

My own room = a room of my own

I own a red car

=I have a red car = A red car belongs to me

=I have a red car of my own = I am the owner of the red car.5.be keen on =like ….very much

=really like

=be interested in

6.go skiing/skating/swimming 7.physics n 物理

physical adj;体育的,与身体有关的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work

physical exam 8.ambition = hope;wish;goal;My ambition is to be an engineer.My hobby is playing chess.9.maybe/may be 10.hope/wish 11.write to sb/get a letter from sb /=hear from

Unit 2

Step 1: New words 1.top

最好的,最成功的

Tom is the top student of his class.n.顶部;顶;顶端

write your name at the top of the page.Adj 最高的最上面的Put it in the top drawer.2.several adj 几个;少许

Eg.Everyone works several hours each day.3.successful adj success n succeed v

Unsuccessful successfully adv

Be successful in

/succeed in

4.business n.生意,买卖,商业(u)公司,企业(c)

Businessman businesswoman 5.luckily adv.Luck n

lucky adj

Unluckily

We wish you good luck.6.popular

unpopular

Be popular with 受到…的喜爱

This dance is popular with young people.7.sell sold sold

Sale n on sale 出售,上市减价

For sale 待售,出售

That house is for sale.A lot of T-shirts are on sale in the past few weeks.Sell sth to sb

Sell out 售完,全部出售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8.over = more than

9.responsible

irresponsible

Be responsible for 对….负责

The bus driv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assengers’ safety.10.discuss v 讨论

n discussion

Discuss with sb

I want to discuss your work with you.11.simple adj 简单的,简易的不复杂的,单一的 不引起麻烦的Easy 指不难

12.achieve v 完成,达到

n.achievement 成就

She hopes to achieve all her aims soon.13.fail v 失败,不及格

n failure

fail to do

14.return = give, put or send back

return sth to sb.= give sth.back to sb.She returned the empty bottles to the store.Please return the dictionary to me soon.= please give the dictionary back to me soon.15.attend /join/ take part in/ enter for

attend : vt 出席(会议、课程、音乐会、报告会)I’m afraid I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onight’s meeting.Join vt 加入(组织、人群)

Join the WTO Take part in 参加(具体活动)

Children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outdoor activities.Enter for;报名参加(比赛项目)

Eg.We are going to have a sports meeting this Sunday.Have you entered for any events yet? 16.assist v assistant n 助手

assist sb.to do sth assist sb.in doing sth.Step 2 phrases 1.get up

get on get off get back 返回 2.put on

in /wear/ put on /with

in 做介词,后接衣服名词,也可接颜色名词,The girl in red is lily’s sister.Wear 表示穿戴的状态,也可表示穿的状态,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它可用于进行时态。Eg.Many girls wear beautiful skirts in summer.The students ar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With 表示穿戴的状态,与其后面的名词搭配只能做定语,而且只能与眼镜、手套之类名词搭配使用,不能与搭配。

The boy with glasses is a friend of mine.Put on 表示穿的动作,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其反义词是take off It’s cold today.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Wear 还可以用于佩戴手表、首饰、花儿及留着胡须、头发等。Eg.Wear a beard

wear a ring

3.work on 从事….的研究,忙于

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形式

We are working on a new computer program, He is working on the maths problem.Out of work

at work

a piece of work

a job

work out She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 easily.4.make phone calls

telephone sb /call sb/ make a phone call to sb 5.on the way /on the way to /on one’s way home

6.twice a week / once a week / twice a month /three times a day 7.ask sb to do sth/ ask sb not to do sth 8.continue doing sth /continue to do sth

Tom will continue to do his homework after dinner

Tom will continue doing his homework for another two hours.Step 3.sentences Must be 肯定是(对现在情况肯定的猜测)Eg.The two girls must be twins, for they look just the same.Can’t be 不可能是(对现在情况否定的猜测)She looks so young.She can’t be 40 years old.One of +形容词最高级+ 可数名词复数,意为“最…..之一” Pari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Europe.Before在….之前,在….前面;当着….面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before liberation Before one’s eyes

Before/ago

1)before 指过去某时间的“以前”,有“那时以前”的意思;ago 是以现在为基准的“现在以前”

eg.I worked on the farm two years ago.I had met him three years before.2)before 动词用现在完成时,ago 动词用一般过去式

Eg.I have never met him before.He left ten minutes ago.Step 4 grammar 一般现在时态 1)用法

2)否定句和疑问句

3)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

第五篇:初二教案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及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框内容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对未成年人的各种保护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真正要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还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大力配合。教法建议

本框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一、要依法自律;第二、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第三、要学

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讲“第一”时,教师可以直接引用法律原文,还可以综合其他相关要求进行讲授。接下来,教师在讲后两部分内容时,可以精选几个案例或者由学生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恼或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此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或演讲会。

教学设计示例

提问:前面三节课都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内容?

归纳:

--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下面看一个案例:

投影:“14岁的北京少女马某,在观看流星雨的夜晚,被丧尽天良的狡猾歹徒凶残地杀害了”。

讨论一: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归纳:--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自己长本事,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侵权侵害,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接下来就来讲: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板书)

讨论二:题目--未成年的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求:

(1)学生以行政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进行讨论;

(2)时间为15分钟;

(3)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将讨论结果公布出来;

(4)其他组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讨论过程(略)

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除了点明教材中的三个方面外,还要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归纳进去。

2、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下课之前,教师布置关于“正确对待家长的正确教育”辩论会的工作。

教学手段:

1、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小栏目、文字资料及教师自己、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案例,解决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

2、可以利用投影片、实物投影、电视录像及影视作品或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知识点。

3、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探究活动

题目:关于“正确对待家长的正确教育”的辩论会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明确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2、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明确表达观点及雄辩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组织资料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

1、教师对辩论会的题目、要求做详尽解释。

2、学生自愿及老师建议相结合全班组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

3、由学生进行准备,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组织辩论会。

5、进行最佳辩手、优秀参与奖及优胜奖等评比。

下载初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初二教案

    课题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 张梦娜 课时 2 学科教师 陈家慰 教材 苏科版数学七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互余 2.知道三角形......

    初二下学期教案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二节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一、基本要求 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不变性这一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质......

    初二教案1

    数字化声音播放默认分类 2008-03-31 14:28:00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第一节 数字化声音播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数字化过程 2、 影响数字化声音的两个要素......

    初二 教案总结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

    初二安全教案

    初二安全教案 出行时要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交通事故的危害,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出行时各类交通安全隐......

    初二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特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记住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主要自然资......

    初二美术教案

    初二美术教案(人教) 第一单元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计划课时2课时 备课人:周 珂 前言: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

    初二政治教案

    一、【设计意图】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