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按劳分配教案
必修1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鲍瑞蓉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PPT)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件上的材料——广东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亿元超过台湾。让同学们大概了解现在我省的总体经济状况,也就是我们的“大蛋糕”大概有多大。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生产决定分配,再大的“蛋糕”,也要选择合理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进而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PPT)[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67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还有思考67页框题的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PPT)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PPT)(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PPT)[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PPT)(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PPT)[教师活动]:刚才同学们对“按劳分配的主体性”作了很好的探究分析,请大家继续思考,拿老师我来说吧,工资是我的唯一收入,在我的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这我理解,可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当技术员,他有一个最大的能耐就是会炒股票,据我所知,他炒股所得比他的工资要多得多。那么,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呢?请大家为我解开这个结。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是一个全体的问题,我们举的例子不能拘泥于一人一事,理解这个问题比较地看,相对的看。
[教师活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我们的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PPT)首先,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其次,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最后,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PPT)(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教师活动]:那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个体劳动者也是劳动所得,这是不是按劳分配呢?我们用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答案吧。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自荐一位同学上来添表格哦。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填表格)板书 范围不同 收入方式不同
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
个体劳动者收入 生产资料个人或家庭占有 劳动成果个人所得
[教师活动]:最后老师补充一点哦——比较法不能只比较而已,我们还要看到它们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这两种分配方式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合理的劳动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8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补充一点,还有土地、信息和知识。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PPT)多媒体课件放出一段材料:
某重点学校毕业的王同学,自主择业,进入某外资企业,月薪3000元。三年后,由于他的科技发明对企业有重大贡献,被企业重赏50万元,此外,王某还利用休闲时间炒股,每年获股息20万元。
[教师活动]:王某的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呢?你能就这样的收入分配谈点感想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从大家的探讨中,我们知道,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家再讨论一下,能否这样说呢?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但并不等于“等量”分配,如果那样的话,和“平均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师活动]:同学说得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段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段资料吧!(PPT)
要形成与社会注意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教师活动]:那么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PPT)(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学生看题的时候,进行板书的总结
(PPT)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例4]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 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理解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第二篇:按劳分配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摘要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配制度不无道理。因为两种分配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所依托的经济体制以及所使用的经济手段都不尽相同。虽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细究两者,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两种分配方式的差别,同时也应重视两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兼容和渗透。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在我国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才能深刻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仅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在实践上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模式。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我国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层次。现行主要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另外,还有个体生产经营者的自劳自得等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有其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分配内容。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关键字
本质 原因 主体 对象
主要内容
1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不同,被分配的对象不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因而应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决定个人所得收入的份额。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社会总产品分配理论明确指出按劳分配的对象是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后的剩余。即为了形成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积累和收入再分配的基础,在按劳分配之前,需要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必要的扣除,扣除的项目包括:(1)补偿基金;(2)积累基金;(3)公共消费基金;(4)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5)与生产无关的一般管理费用;(6)救济金。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这些项目后,剩余部分就是个人消费基金,即按劳分配的对象。根据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其基本观点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都应得报酬,因此生产成果应在参与生产的所有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最初萨伊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土地、资本和劳动,后来,马歇尔把企业家才能从普通劳动者中独立出来,生产要素就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其相应的报酬分别为:雇佣劳动者(应包括职业经理)得工资,资本所有者得利息(或利息的转化形式),土地所有者(包括国家和集体)得地租,企业主获得利润(指企业主收入)。后来新古典主义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重点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以及要素报酬与要素贡献之间的关系,即各种要素的报酬应与其在生产中的贡献成正比。按要素分配的对象是总产品中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剩余。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含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①这里的纯收入即是按要素分配的对象。可见,按劳分配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按要素分配是依据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按劳分配所要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非社会总产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总量,即国民生产净值进行间接税等项目的调整后的余额,两者确实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指向。2两种分配方式背后的载体不同。分配方式以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为载体。从所有制来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明为生产要素的背面。”②生产要素占有的格局,决定生产成果分配的格局。正面是生产要素的贡献,背面就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主体凭借其要素所有权必然要求获得一份相应的产品索取权。在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理论中,个人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不能提供任河其他生产要素。社会的每个成员除了个人消费资料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因而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为基础,按要素分配以私有制为基础。从经济体制来看,按劳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生和进行,按要素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和进行。相应地,按劳分配通过计划手段实现,而按生产要素分配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决定,相应地,收入分配也采取高度集中、完全排斥市场作用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各部门、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就业量以及个人工资的调整都由计划决定。企业不是收入分配的主体,没有任何收入分配的自由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量和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市场。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可以根据经营状况自主决定企业的收益分配,因而各种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及要素供求关系决定其收入多少。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日益融合与渗透资源配置方式是决定收入分配方式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转变为市场,利益主体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单一的按劳分配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的优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及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承认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并允许它们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因此,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模式。同时,宏观调控及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经营机制的转换等原因使得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并正在实现着相互渗透和兼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制度。是分配个人劳动报酬的社会主义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以一定的方式为社会和集体提供劳动,社会和集体以劳动为尺度,在对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每个成员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原则科学内涵释义
首先,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它的适用范围是公有制单位,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即社会成员向谁提供劳动?向社会和集体;谁来分配劳动报酬?社会和集体。因此,他的劳动必须是被社会和集体承认的有效劳动,那些不被社会和集体接受的劳动是无效的。无效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不能参与分配。
其次,按劳分配原则强调以“劳动”作为分配劳动报酬的主要标准,既不是按资本分配也不是按政治表现分配,更不是按资格分配。
第三,按劳分配的“劳”,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大部分由机器来承担,作为“劳动者”的人,更多的是向社会和集体提供脑力劳动。
第四,“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告诉我们,按劳分配原则规范的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员中,有许多先天性的不具备劳动能力,或者后天因为某种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劳动能力;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幼儿和少年时期都不具备劳动能力;而且终究有一天,我们都会进入老年时期,从而丧失劳动能力。因此,按劳分配原则规范的只能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第五,“一定的方式”既指社会成员所从事的行业、职业,同时也是指社会成员向社会和集体提供劳动的具体方式,不管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劳动方式。
第六,社会和集体为什么要做“各项必要的扣除”? 归纳起来,原因起码应该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了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二是为了用于社会和集体管理服务的需要;三是为了用于各项社会和集体公益事业的需要;四是为了用于赡养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需要。
第七,“根据每个成员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劳动报酬”,谈的是考核的标准问题。
既要考核社会成员向社会和集体提供的劳动的数量,更要考核社会成员向社会和集体提供的劳动的质量。数量的考核是建立在同等质量的平台上的,不同质量的劳动不能同等对待。劳动的质量高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为了便于考核,各行各业都有必要制定既能够体现劳动的数量,又能够体现劳动的质量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具体工作职责。全面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分配给劳动报酬”的具体方式,在现阶段一般以货币的形式,采取发放工资、津贴、奖金等具体形式来进行。
第八,“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更多的是在谈一种分配的理念。鼓励全体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社会和集体提供劳动;这样,我们的社会就到处洋溢着生产劳动积极性,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就能够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能够早日实现。
第三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
(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2.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2.教学难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
(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三.学情分析
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法(1)讲解法: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某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弄懂知识点从而使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2)案例分析法 通过例举小吴一家不同收入分配的案例并且进行分析探讨,请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答案,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演示法 教师通过演示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历史的一些图片以及国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某些事例等待,让学生感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要完善的部分
五.教学工具
《经济生活》教材
备课本
粉笔
黑板
粉笔擦
案例演示稿
投影仪
电脑
六.教学过程(课时为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学生思考时间为5分钟)1.课程导入(5分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人们巧妙地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我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将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人们不仅仅重视蛋糕的制作,同时人们也关心着蛋糕的切分,蛋糕的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怎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切身利益。那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呢?此种制度有何合理性,让我们一起去探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此时我会让学生粗略地看书本,大体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2.知识讲解(25分钟)(1)我国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解释:按劳分配即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总而言之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你做了多少事情即能够得到多少酬劳正如你在工厂做工一般。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教学重难点)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一个若大的集体中,如果实行封建地主时期的分配方式那显然不行,有失公平,既然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那么就应该由全民创造且按个人的劳动来分配劳动产品而不是剥削式分配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前提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相对比较低并且地域差距大南北东西差距明显,针对这样的现状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国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必须劳动才能够获得劳动产品,如果不想劳动坐享其成则不可能实现富足,甚至有时不能够维持温饱,如果大家都不劳动则都等待着国家分配,那么就会形成平均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劳动的创造性,整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无所发展。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将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者的收益相挂钩,促使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不断努力,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努力学习先进的理念,最终使自己的技能不断提升,促使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的技能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即自己做了多少则能够得到多少,每个劳动者只要积极投入到劳动中就能够得到与自己劳动相匹配的报酬,不像封建地主时期的剥削制度,封建地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一般,这种剥削制度造成贫穷与富裕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案例分析: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企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少,三叔和他人合办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税后收入比小吴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请思考
小吴的爸爸和妈妈主要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 上述材料反映我国目前主要收入分配有何特点? 经过学生三到五分钟的思考后,请学生举手回答这两个问题。综合学生的回答得出以下结论,①小吴的爸爸在国有企业工作,属于按劳分配,小吴的姑姑由于承包集体土地,也是按劳分配但其兼营蔬菜运输和收购则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参加分配②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重点)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比如超市的老板,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超市独立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在扣除进货成本和缴纳国家税款后剩下的收入便是他自己的收入。同时,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风险,比如个人酿酒作坊,老板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提升酒的品质,更要考虑如何将酒卖的更好,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将酒厂做大做强。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重点)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国家实行的这种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使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企业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个体生产资料,企业老板加强公司管理以及引进科学技术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5)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何为公平?
辩一辩①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②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辩一辩环节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a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收入分配公平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收入分配公平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相对公平,而平均主义是绝对的平均,平均主义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如何保证社会公平
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遵守一个宗旨,而我国要想保证社会公平就必须提供制度的保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好为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的标准在于人民生活富裕,收入水平高,保证国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则有利于增加国民的收入,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发展。
意义:a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将调整社会财富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份额,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改变我国一直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
措施
①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在收入分配中占主要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给国家和企业,而个人的收入相对较少,如果能够及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个人收入那么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就会相对提高,人与人的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国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类似新疆**的事件就会相对减少,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安定的状态。
3.课程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及关于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等内容,其关键是要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促进社会公平,核心就是抓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条主线,贯穿整个知识脉络。
4.布置作业(5分钟)(1)请比较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并且仔细分析它们的利弊
(2)案例:近五年来,某公司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与此同时,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问①如果上述趋势发展下去,会给该公司和职工带来什么不利影响?②该公司在分配方面应该作出哪些改变?
七.板书设计:(5分钟)
按劳分配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①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对分配制度的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占主体地位 伟大变革
多种分配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公平的含义
公平收入分配的原因以及意义
社会公平重要体现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第四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说课稿
各位专家,您们好!
我是1号选手彭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对本框题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经济常识中的重要原理,且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所以,学好这课,不仅可以为学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为以后高考做好准备。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关心社会 ,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四、说教学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楚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现状和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详讲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导入新课、教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多媒体重现“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图,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设疑: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劳分配吗?再以多媒体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什么是按劳分配 ?
先让学生看教材P44,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结合教材P44 的“议一议”,让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明白,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按劳分配的地位、作用、含义,让学生在课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实。)
2、其他的分配方式,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讲解。(1)、用多媒体显示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点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轻松的掌握知识。
(2)、对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易搞混,通过看书——讲解——练习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挑一些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知识点真正地落到实处。
3、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对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会难以理解。采取具体——抽象——具体的方式进行讲解。还是让学生仔细的阅读教材,对此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三个方面并且结合图示,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最后用实践加以证明。
4、课堂讨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而十五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矛盾吗?为什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再以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用“蛋糕效应”来阐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关系,既形象又贴切,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课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货币的职责,区分货币的职能,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适时设置疑问,让学生与我共同思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通过归纳小结,既强调了重点,又巩固了本节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便于课后理解记忆。
(四)作业布置
针对这一框题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高考的出题形式,我主要设计了一些选择题、辨析题,以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板书设计上,我注重直观、系统,整洁美观,突出重难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说课总结:
各位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分析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第一,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经过交换,企业生产商品的局部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作为分配标准的“劳”还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即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都是采取价值形式,按劳分配也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劳动者提供劳动,起先获得的是价值形态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正是由于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因而价格的变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第四,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正因为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所以,也就无法做到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每个企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劳动者提供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