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学生称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十九章
19.2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
难点名称
对应图象,分析理解行程过程并解决车距问题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题目信息复杂,正确地解读一次函数图像。
2.对应函数图像,理解行程过程或者根据运动轨迹理解函数图像存在困难。
3.需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行程问题。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一次函数应用呈现的行程信息复杂,信息既有文字也有图像,需学生提炼信息。
2.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像的二维(x,y)构建比较抽象,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待加强。
3.逻辑推理能力弱,理解函数图像与运动状态的关联有些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1.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2.将难点拆分成问题串,逐层深入,降低难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初读函数图像
行程问题三大要素:路程
时间
速度。一般地,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路程,倾斜程度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再读函数图像,看清出发时间,行驶方向.简单说来即:谁,从哪来,到哪去?
例:快慢车距出发地的路程y(千米)与行驶时间快、慢两车分别从相距360千米路程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相向而行.快车到达乙地后,停留1小时,然后按原路原速返回,快车比慢车晚1小时到达甲地,快慢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路程y(千米)与出发后所用的时间x(小时)的关系如图所示.三:细读函数图像
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看清图像中x轴、y轴表示的含义,每段图像表示的运动状态,解决问题1
1.快、慢两车行驶的速度各是多少?
其次抓住图像中几个关键点,理解关键点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2
2.如何理解D点的实际含义?出发多少小时,快、慢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路程相等?(几何画板动态展示)
3.理解函数图像,建立函数模型
解∵B(4,360)C(7,0)
设BC解析式为y=kx+b,解得:k=﹣120
∴BC解析式为:y=﹣120x+840(4≤x≤7)
设OE解析式为:y=ax∴360=6a,解得:a=60
∴OE解析式为:y=60x(0≤x≤6)
当快、慢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路程相等时:60x=﹣120x+840,x=14/3,这也是D的实际含义。
4.慢车到达甲地前,何时快慢两车相距为150千米
方法一(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方法二
将慢车的出发地改成从甲地出发,y值含义相同。函数值相减即可。两车第一次相遇前可以相距150km,﹣60x+360﹣120x=150
第一次相遇后两车再次相距150km,120x-(-60x+360)=150
当快车到达乙地后返回时两车可以相距150km,﹣120x+840-
(-60x+360)=150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配套练习:
快慢两车分别从相距360千米路程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相向而行.快车到达乙地后,立即按原路返回,快车比慢车早0.6小时到达甲地,快慢两车距各自出发地的路程y(千米)与出发后所用的时间x(小时)的关系如图所示.请结合图象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快车往返的速度各是多少?慢车的速度是多少?
(2)出发多少小时,快慢两车相遇?
(3)请直接说出快车到达甲地前,快慢两车相距为150
千米的次数.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