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0-05-08 13: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师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师表》教案》。

第一篇:《出师表》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师表》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案2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出师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2、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3、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教学重点: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费棉(yī)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zhào)

4.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4.励精图治。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2)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出师表》教案6

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学生讲述大意。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第1段。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出师表》教案7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教案8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网络课教案。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皆可),如:诸葛亮生平、三顾茅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学生点击以下网址查阅:

二、一读课文,触摸文本

1、点击下列网站,听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①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忠谏菲薄

陟臧否以遗陛下裨补

猥自夙庶竭驽钝

咎咨诹

②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教案《网络课教案》。

A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使/内外异法也

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可以点击以下网站(在线新华词典)查阅:、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有疑难可以点击以下网址:

三、细读课文,解读文本

1、(1)朗读课文1--5自然段,让学生阅读《出师表赏析》一文。

(2)、讨论: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学生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进行了解:、齐读课文6-7自然段,讨论交流疑难,思考:

①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②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出师”的战略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如有疑难,可以查阅以下网站:

四、研读主旨,感悟文本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可以查阅《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一文的网站:

五、链接生活,直面忠诚

让学生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时学生可查阅相关网站:

六、教师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观看《易中天评说诸葛亮》的视频:

《出师表》教案9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o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出师表》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 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 “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 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习题

【《出师表》教案】相关文章:

1.课文《出师表》教案范文

2.出师表优秀教案

3.《出师表》优秀教案设计

4.《出师表》教案范文

5.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6.出师表的课件

7.《出师表》PPT课件

8.《出师表》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9.《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篇:《出师表优秀教案》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

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

③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

④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

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 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 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 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有意侧重于朗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附:

文言字词整理归纳

一、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选拔。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

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的原因。下文“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所以”同此)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俗。今常用义为:言语、行为恶劣)

7、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卑鄙,下流)

8、由是感激(是:此,这。今常用作判断词。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感谢)

9、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今常用义为:众多)

10、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用来„„的)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身)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北)

2、形容词作动词

愿陛下亲之信之(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

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庶竭驽钝(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用尽)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名词作动词

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4、使动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5、动词作名词

恐托付不效(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托付的事)

6、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善良笃实的人)

攘除奸凶(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奸臣恶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四、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中“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e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而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上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次)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1、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为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2、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3、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4、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5、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标涕零(本义为照着字画摹仿,这里是谦虚的说法,实际是写的意思。动词)

16、效

恐托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果,名词)

17、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8、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 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 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 表结果 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 表时间 以

五、翻译重点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如果有作奸邪的事违反科条法律的人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信任他们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翻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六、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七、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第三篇:《出师表》优秀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

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宜:应该。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学生讲述大意。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第1段。

预习2—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熟读2—5段。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D(2)A(3)A、C(4)A、F(5)B(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

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

(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背诵全文。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

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段意: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篇:24《出师表》教案(优秀)

24《出师表》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 是(时代)的政治家,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⑴中道崩殂()⑵益州疲弊()⑶恢弘()志士之气 ⑷妄自菲薄()()⑸忠谏之路)⑹陟罚臧否()()⑺以遗()陛下 ⑻性行淑均()⑼行阵和睦()⑽ 猥自枉屈()⑾庶竭驽钝()()⑿咨诹善道()

3、仿照文后示例,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句读法,读准句子停顿(用“/”划出停顿处)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查有关资料,运用积累的文言词汇解释加点词义 1)中道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盖追先帝之殊遇()4)诚宜开张圣听()5)以光先帝遗德()6)恢弘志士之气()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

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0)作奸犯科()

11)此皆良实()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

15)优劣得所()16)躬耕于南阳()17)先帝不以臣卑鄙()18)猥自枉屈()

19)遂许先帝以驱驰()20)尔来()21)夙夜忧叹()22)深入不毛()23)庶竭驽钝()()24)攘除奸凶()25)斟酌损益()26)以彰其咎()27)咨诹善道()28)察纳雅言()

5、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 “先帝”指,“陛下”指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②,③

6、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或者你估计同学们最多的疑惑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面

资料链接: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课堂·研讨

1、导入:

2、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朗读方法)

3、检查预习,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

(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

(2)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都贯穿着一种什么情感?(3)《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关于“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关于“寓情于叙”的特点: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

三、巩固&8226;检测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二)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由是感激()

3、诚宜开张圣听()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一词多义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深追先帝遗诏()

2、效 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3、以 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咨臣以当世之事()先帝不以臣卑鄙()

(四)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2、躬耕于南阳()

3、后值()倾覆()

4、引喻失义()

5、陟()罚臧()否()

6、夙夜忧叹()

7、庶竭驽钝()

8、以彰其咎()

9、以咨诹善道()

10、察纳雅言()

11、猥自枉屈()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五)重点语句翻译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

2、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五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8、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

6、《隆中对》与《出师表》对比阅读(③放课外)

①《隆中对》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②《隆中对》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③ 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对》 《表》:

(七)理解性默写:(课外)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文字默写出来

“,,” “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的具体建议是: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② ;③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13、《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14、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5、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16、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1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18、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 ;② 课外延伸

(八)拓展提升(选做)

1、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2)七擒:(3)东和:(4)北拒:(5)收二川:(6)排八阵:

3、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收获与反思】 <出师表>答案

(1)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

(2)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么第6、7两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这两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4)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最重要的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国内修明政治,使他北伐时有个稳定的后方,利于他实现“北定中原”的计划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后世称其为武侯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三、语音 妄自菲()薄 崩殂()陟()罚臧否()性行()淑均 长()史 猥()咨诹()善道

四、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选拔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五、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时刻 今指四季中一个季节 七、一词多义

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

4、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5、后值倾覆 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8、引喻失义 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10、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 刑:罚

1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死 开张圣听 圣明的听闻

13、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 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 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 雅言:正言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治

21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22、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6、本文虽为“出师且”,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情辞恳切,肝胆照人的思想感情

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

7、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8、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广开言路;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 亲贤远佞 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选择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

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 个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

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谨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不确切之处要予以纠正

2.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从内容上看,你认为课文分为几部分? 明确: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第 6 自然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7 自然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段落层次可以略有不同,但要点必须一致)

3.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明确: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在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上,对宫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还表现在他追述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忧叹,为了实现先帝遗愿请命北伐,临行前对后主谆谆叮咛等等诸葛亮的忠心历来为后人推崇,其忠心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忠君报恩,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报恩心理

第五篇:《出师表》国培优秀教案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幼旭学校卢祖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的衷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比如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大家一定还知道他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说说相关故事)身为军事家、政治家,位居相国的诸葛亮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所写的《出师表》更是让人钦仰折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孔明的内心世界。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

2、独立思考,请同学回答:

A、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先从每一段概括,再归纳内容。提示:《出师表》表是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国内的政事要一一作好安排。在表中还要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所以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理解。(老师补充介绍诸葛亮写出师时的政治背景)

B、文中诸葛亮自述经历一段可不可删除?为什么?(了解文章结构)C、本文各部分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再次朗读课文。三个部分由三个同学完成,大家评说朗读的优劣。(重在读出感情,但各部分又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点)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中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出师前为什么要给后主提建议呢?诸葛亮有什么担心?

3、文言文也是可以读出感情的,这篇表更是感人至深。文天祥这样评价的“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全文洋溢着一种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的?如:提建议的时候,用议论的方式委婉明确地告诉后主,且说得入情入理。在自述经历的时候,有记叙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先主的感激、对后主的衷心。

4、你感受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说说理由。

5、像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中国历史上还有别的例子吗?说说看。

四、再现课文。

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先自读,再请同学选取一段来读,读出感情和特点教师及时点评。

五、小结

六、作业:读背课文。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片段作文。板书:

出师表

提建议(议论)

忆往事(记叙)

入情入理、感人肺腑表决心(议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下载《出师表》教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师表》教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师表》优秀教案示例1

    出师表 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

    出师表教案

    1、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 2、能有感情的诵背课文 教学重点: 1、能体会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 2、能有......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一、课前板书题目及作者 预热: 师:好,同学们,上午的阳光依然明媚、温暖,阳光下的我们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中能够充分展示出你们智慧的......

    《出师表》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

    《出师表》表格教案

    课题 《出师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 课时数 三课时课型新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

    《出师表》教案2

    《出师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

    《出师表》教案2

    《出师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