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东城小学数学集体备课
年级
六
设计者
卢靖
课时数
第45
课时
课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准备过程:
1、解方程:38:X=0.5×19
2÷x3=0.5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②吴刚的身高和年龄.③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回忆: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⑵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⑶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⑷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即: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根据关系式,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1.知识梳理:
①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哪些基本性质?
②有关比与比例的应用题有哪几个类型?
③关于比与比例的应用题你对大家有哪些提醒?
2.形成网络:(1)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等式的性质。
(2)比与比例的应用题可分为比例尺的应用题、按比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比例尺的应用题:
①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②已知比例尺与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关系式: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③知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关系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按比分配应用题:
一般解题方法:①求出总份数----求出一份数-----求几份数
②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求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求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方法:①分析数量关系。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③列方程并解答,并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填空:①0.25=2()=():12=4÷()=()%。
②0.375:9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③若A:B=3:2,当A=2时。要使等式成立,B应是()。
④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3段需6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分钟。
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1:1,这是一个()三角形。⑦如果图上距离4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若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4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2)判断:
①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外项一定成正比例。()
②3:8的前项加上9,后项应乘3才能使比值不变。()
③因为5a=6b(a、b不为0),所以a:b=6:5。
()
(3)解决问题:(见课件)
个性化调整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