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
课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授课班级:
课型: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理解并识记实践及其基本形式,理解并识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然学生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能运用该知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重视实践的作用,避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而空谈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策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从学生对成语纸上谈兵的认识入手,导入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进而开始新课。教学过程中力求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将教师的讲,学生的谈、议、思、练等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一班的冯刚刚,今天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下一章,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板书)
这一张主要来介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知识点有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们说,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来一起学习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
下面来看一下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板书)
(师)在开始新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大家都听说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吧,有没有同学可以起来简单的说一下?
(生)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师)好,那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哪位同学愿意回答一下?
(生)
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新课,我相信在学完之后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会有很多启示的。那我们首先来看
(一)实践的含义(板书)
(师)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大家是怎样理解实践的,大家认为实践是什么呢?
(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实践的认识是不同的,同样,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和解释也各不相同。比如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作是思想活动,如我国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就把行归入知;客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认为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一种类似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大家说他们理解的对不对啊?
(生)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认识实践的。我相信大家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也会很清楚的明白以上那几位哲学家错在哪里。
大家看一下课本,一起说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含两层含义: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强调:人类特有、有目的;举例:猩猩剪草
改造客观事物、引起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是实践活动吗
我们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
主观——客观——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社会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之,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注意,我们前面讲过,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实践的含义,那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对实践的含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含两层含义: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那么通过我们对实践含义的认识和把握,同学们能从中找出实践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吗?
(生)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师)看来同学们对实践的含义把握的很好,那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二)实践的主要特点(板书)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就是客观性。
我们该怎样理解实践的客观性呢?我们可以从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结果和实践的客观条件三方面来看。
首先,从实践的基本要素看,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而人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实践是客观的。从实践的对象看,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而自然界和社会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从实践的手段看,工具和其他设备适可感知的物质性东西。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的客观性。
其次,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再次,从实践的客观条件来看,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的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万户飞天”的例子,相信大家以前也听说过,故事说,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官职为万户,但其姓名没有明文记载,因此后人也把他叫做万户了,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他的目标是月亮……”
(师)大家说,万户能飞到月球上去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啊,是不是因为当时要想飞到月球上去要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火箭制造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啊,而如果是今天,万户坐着阿波罗11号就能飞抵月球了,所以说时间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是同人们的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
我们来看实践的第二个特点
第二,时间简史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也就是能动性。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这是实践与动物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根本区别。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能运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猩猩剪草的例子,猩猩在剪草之前没有自己的目的或方案,其行为只不过是经过人类的训练而形成的行为的固化。
我们再来看实践的第三个特点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也就是社会性历史性。
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性。我们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在这里,我们说,为什么孤立的个人活动不是实践活动?什么是孤立?孤立是跟其他人类实践活动没有任何联系的活动。那世界上存不存在孤立的活动呢?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活动,所以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团体、社会为单位,在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
我国的发展能离开其他国家吗?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共同解决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快速的发展,而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导致我国逐渐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过程。同时,实践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万户飞天这个例子。人们在万户飞天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慢慢的发展到现代的火箭,宇宙飞船,空间站,这是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啊?而万户之所以失败则在于历史的局限性,而从万户飞天到现代的火箭,宇宙飞船,空间站,则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紧接着来看一下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板书)
我们说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讲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生产实践。
第一,生产实践。(板书)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把这一段看看,看一下这一段主要讲了几个内容啊?这一段主要讲了两个内容,一是什么是生产实践,二是生产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说生产实践是处理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大家说课本上是从哪几点来说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的?主要是三点。
首先,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说,人们只有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进而食能果腹衣能蔽体了,才能解决生存和发展啊,所以说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生产实践,其他一切实践活动都无从谈起。我国春秋时期管仲有言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只有粮仓都满了衣食无忧了才开始关注礼节荣辱问题啊,所以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我们再来看第三个。
第三,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仅要了解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要逐步了解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进行简单的渔猎、农业耕作来维持生计,婚姻状况是没有伦理可言的,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断加深,婚姻关系不断发展,人们才开始注重伦理,由此可见,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生产实践也是人类意识的基本来源。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板书)
这一段首先介绍了人类进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原因。有两点,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要保证生产实践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处理社会关系。第二,他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实践。例子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五个方面,有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调整和变革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关系的表现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改革。这让我想起了十年文革。我们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为此中共八大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在1958年庐山会议之后,中央政府又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十年文革,国家动荡,人心惶惶。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每一阶段的社会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了。
第三,科学实验。(板书)科学实验室在前两个基础之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科学实验就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而正是因为其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所以科学实验又具有尝试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虽然其是新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科学实验创立科学理论,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如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牛顿发现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另一方面,有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性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中。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了烈性炸药。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实践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来看一下。首先来看一下这三者总的关系: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相互独立,各有特点和规律不能相互替代。具体地说,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实验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的深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
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产生、发展、结果和检验四个方面来说,分别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我想问一下大家,我们这里有没有农村的同学?我们父母从事农业生产,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要关注一下天气预报啊,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啊,是不是天气情况事关这几天的劳作啊,而天气预报的出现正是由于人类需要特别是以前农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在实践中要通过感觉器官同客观事物相接触,逐步认识事物的各种现象。同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变革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成语,“闭门造车”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吧,如果我们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不同客观事物相接触,大家说能造出车来吗?我国历史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吗正是由于当时不和外国交往,认识不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成为我国衰败的原因之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分别是新课题,新经验,新手段和思维、认识能力。
第一,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课题。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问题不断涌现,这就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在这里我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吧,大家里面肯定有军事迷、发烧友吧,我想问一下,世界上航空母舰最多的国家是哪个,而之前我国没有一艘航母,这样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美国是不是可以凭借强大的航母战斗群威慑中国,比如说中国解放台湾,美国就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武力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而正因为中国处于军事战略上的相对劣势这一新问题,推动着科研人员探索和研究,中国怎样才能扭转被动的局面呢?当然中国一方面研制航母,另一方面,最近据美国专家称中国正在东风-21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可有效打击美国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而正是这一研究,我们在此领域形成了新的知识和理论。
第二,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经验。
实践的每一发展都为认识的发展积累新材料,提供新经验,人们不断整理概括这些新材料新经验,就使的认识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和深化。比如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探索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都失败了,而同时正是在此实践的基础上,仁人志士们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手段。大家说如果我们肉眼来观察天体的运行能行吗?我们是不是要靠天文望远镜啊,同样观察细胞的结构我们需要用到显微镜。所以说,认识客观事物,不能仅仅依靠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必须借助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比如说天文望远镜,显微镜,雷达,卫星,这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第四,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类的思维和认识能力。这个大家好理解吧,比如我们如果要去蓝翔技校去学习汽修,而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的理论而不亲身实践,我们能学会吗?只有我们结合所学理论亲身实践,才能提高技能,学到真东西。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逐步变得更聪明,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再从结果的角度看一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第三个表现。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科研人员研究外太空的目的就在于对外太空进行探索,造福人类。正是在外太空的认识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探月,才能建立空间站;再如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比如说人们认识到植树造林对于保持水土有着重要作用,进而禁止滥砍滥伐,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大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河流下游河床抬高从而水患频频。
所以我们说,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人类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而人类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这也是认识的真正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如我们刚开始上课时提到的纸上谈兵的例子,如果赵括真能在战场上带领秦军运用自己的兵法知识大败秦军,这就说明赵括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而如果只会空谈而没有真正的本领,与秦军一战则证明了赵括认识的错误。
我们说,认识正确与否,认识本身无法做出判断,只能有实践来确定。经过实践的检验,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正确的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好,以上就是我们要讲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表现,我们从产生、发展、结果和检验三个方面来讲的,分别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我再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看一下前面留的一个小思考题。
王阳明认为实践是一种思想活动,错在哪?
答:我们说实践必须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而如果是思想活动,能不能以你客观对象的改变啊?不能。我们说农民耕地,在脑子里想一下地就耕好了吗?所以说王阳明的认识是错的。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错在哪?
答: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一种类似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错在哪?
答: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能动性使得实践与动物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实际阐述四方面内容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谈到实践,我就想起自己的兼职经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确在我的兼职经历中,碰到的各种人和事,让我有了对这个社会的重新认识,也改变了我的一些在学校体会不到的人生价值观。真是这些经历,也让我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我的思想不断成熟,实践就是我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或许之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社会是多么的残酷,竞争多么的激烈,可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确定这些认识是否真确,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而已,通过自己的兼职,我明白了,社会的确是这样,只有足够的努力才能换来回报,社会是无情的,竞争压力很大。最初我想兼职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也让我去不断去尝试突破自我,去兼职,去磨练自己,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三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去取代手工操作。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于是工业革命就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需求的不断提出,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经验和条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几十年来,袁隆平仍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优化水稻品种,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人类不断地探索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间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必须用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
第四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和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2.重视认识的力量,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
3.感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4.树立追求真理、科学探究、崇尚理性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富有批判精神,培养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正确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2.结合具体情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分析、收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并发表意见,掌握合作学习方法,提高理解与运用哲学知识的能力;
3.设置互动话题,组织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在沟通中分享,体会与感受哲学知识学习的美妙与乐趣。
知识与能力
1.在情境中感受、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具体事例分析、理解、归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生生、师生双边、多边互动活动,培养学生演绎与归纳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树立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分析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使其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说明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梦”.请同学们大声朗诵'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进入“中国梦之人民幸福梦”。
【活动】实验观察——如何辨别生鸡蛋与熟鸡蛋?.从生活情景导入,请两位同学代表在不打碎蛋壳的前提下辨别生鸡蛋和熟鸡蛋,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为他们支招!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讲授】实践的认识的来源.辨别生熟鸡蛋,就像毛爷爷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样的名言还有很多,比如“实践出真知”、“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增广贤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实践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变革对象,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学习和传递得到间接经验。从源头上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活动】探究活动二:实验求证——多层蒸馒头上层先熟,是真的吗?.播放视频: “郑州馒头店摞30层蒸笼蒸馒头引市民围观” ——多层蒸馒头上层先熟,是真的吗?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进行现场调查,请同学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播放视频二:实验求证——多层蒸馒头哪层先熟?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针对多数人观点、少数人观点、权威人士观点、客观事物自身等能否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进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讲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见,多数人观点,少数人观点,权威人士观点作为认识,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客观事物无法言明自身,也不能成为检验标准。那么,实践为什么能成为唯一标准呢?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将认识与实践结果进行对照,符合即为正确,不符合即为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基于此,实践是不仅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活动】学生代表介绍我国高铁建设的成就.“国以民为本”,而国强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一起进入“中国梦之国家富强梦”,聚焦富国之梦——中国“高铁梦”。
幻灯片:“十年磨一剑”,中国高铁十年时间达到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水平。截止2014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基本形成“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络。如今,中国“高铁梦”向“环球高铁梦”积极坚实迈进,11月30日,中国为马来西亚生产的世界运营速度最高的米轨动车组下线,预计明年底前运营,是目前世界上最高速度的米轨动车组,中国创造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还有最后一横将在2016年初全线通车,那就是沪昆高铁,线路全长2264公里,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让我们一起深入沪昆高铁的施工现场,一探其背后的“秘密”。
【活动】探究活动三:“中国高铁梦”背后的“秘密”.播放视频:深入沪昆高铁施工现场,中国铁建实现多项技术难题的突破 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一:1.对中国铁建来说,沪昆高铁建设为什么又是一场硬仗? 2.中国铁建十二局总指挥长刘建佳同志的自信从何而来?
活动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探索攻克铁路建设难题的正确方案。因此,认识是实践的目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代表集中讨论意见,表达观点。教师适当点评。【讲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新的探索与研究;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促进认识发展;实践提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深化了人类的认识。因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活动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正确的认识,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则失去实际意义。
【讲授】知识小结.学生回顾,完成知识梳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
【活动】探究活动四:放飞“航天梦”,中国人的探月之旅.如果说“高铁梦”是“中国梦”驶向幸福未来的高速引擎,那么为“中国梦”插上有力翅膀,飞出敦煌壁画的是“飞天梦”,“飞天梦”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再一次向世界成功证明“中国梦”不再只是梦想!
播放视频:中国探月工程实录
学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参与网络互动话题,对其进行评议跟帖: 1.一些网友认为,“中国探月工程是一个‘花架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对此,你怎么看?
2.有人说,“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就是“嫦娥三号”的“探路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自选话题合作探究,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评议观点。教师适当点评。
【活动】课后拓展:中国梦之“我的梦”.人民幸福梦,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汇聚成一个中国梦„„ 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让一个又一个的梦圆,凝聚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的中国梦,未来将不只是梦!
请学生在课后进入我的教育云空间,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完成“云作业”:“中国梦之我的梦”。谢谢大家!
第五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设计(详细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信宜三中 杨大清
一、概述
(一)课题所属学科:思想政治
(二)课题来源: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
(四)所需课时:1.5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四个表现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那么“认识从何而来呢?”对,从实践中来,所以在第一目题,我们学习了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那么实践与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和准确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
1、让没有吃过百香果的学生现场尝一尝得知其味道,引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区分途径和来源,并展示相关名言。
好,大家都看到我今天带了一些水果来,知道这是什么吗?吃过吗?有没有同学没吃过的?(或者:你没吃过吗?)好,现在就让你尝一尝。请你尝了之后把这百香果的味道告诉大家。——酸、甜、香……
好,刚才这位同学亲自品尝了这种百香果之后得知这是酸的(或其他),用书本的话说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从没吃过,但刚才也从?口中或者百度搜索等其他途径知道了这种水果的味道,这是不是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是。从别人口中或从书本等其他途径的获得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但这些经验最终还是来源于实践。所以我们要把”认识的途径和来源”区分开来。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但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副板: 注:
1、来源唯一,途径多样:直接、间接)
现在请同学来判断一下这两句话。(1、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那么,有哪些名言能够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分钟时间。
2、探究讨论“如何能买到或生产出更甜的百香果?”引出并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点出这是“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并展示相关名言。
刚才这位同学品尝也就是实践之后觉得这百香果太酸了点,他喜欢吃更甜一点的,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办?——果农想要提高销量可能就会想办法改良。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怎么办?——我以前买百香果专挑那些外皮比较光滑,圆溜溜的。但那样的水果比较酸。不过别人说这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我就经常买,买得多、吃得多,我就知道那些皱皮的是更熟,更甜的,而且也比较轻,买得也更划算!我还知道,这种水果除了富含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
好,很多人喜欢吃更甜的百香果,果农会想办法来改良,消费者想办法来挑。这就体现了书本的什么理论?“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之所以说是动力,另一方面,就在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比如借助天文望远镜,我们能观察天体的运行。用显微镜能观察细胞的结构。所以说,借助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促进认识的发展。
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刚才?同学通过多买、多吃,知道了如何挑选更甜、更划算的百香果,还加深了他对百香果营养价值的认识。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句名言。
3、通过情景设计“消费者与商家的小对话”引出和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展示相关名言。
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消费者和商家,让他们展示一个小对话。大家鼓掌欢迎!
(请用地道信宜话演。这两个人坐在走道边,方便出入。)
消费者:老板,你呢百香果甜么? 商家:甜!甜过初恋啊!消费者:系矛哦?!(挑来挑去)商家:睇矛用噶,试只嘛!消费者:都可以!帮我摞十斤!
这个小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真理性,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即正确的认识。那为什么说“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呢?”①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断;②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③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也就是要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就像刚才的小对话,消费者不知道这些水果甜不甜,商家也不一定吃过,但他要把他卖出去,肯定说甜。这些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断。那你挑来挑去,这些水果会告诉你它甜不甜吗?不会!只有亲自吃了才知道老板说的话正不正确,对吧?理解了吗?
好,我们来看一看有关的名言。
4、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得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展示相关名言。
好,下次你在买百香果的时候碰到别人不会挑,你知道的话会不会帮他挑?会吧? 在我村里就有一个人种的百香果又高产,味道又好,而且把这一技术传给其他村民,大家一起发财。
这些都给我们什么启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展示相关名言
第三部分:课堂小结与提升。(如有意外不能用平台,则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课时的“课堂达标”1——5道选择题。)
让学生齐读板书,区分“来源”和“动力”,由本课知识得出“实践决定认识”,展示方法论要求。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认识对实践是否具有反作用”。
第四部分:课堂练习巩固 1、201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与
会市县委书记们普遍表示,这次座谈会十分重要,对总书记提出的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不仅要用思路来回答,更要用实践来回答。这体现了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2015年3月23日,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北京成功进行了芯一级动力系统第二次试车。此次试车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重大节点,进一步验证了芯一级模块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年内转入发射场合练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2015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宣布,使用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中外科学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这说明
A.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制造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还存在产品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3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放眼《消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己经开始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获得需要修订《消法》的认识。(3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新消费模式的出现,推动国家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了原有的《消法》还有不如意的地方。(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分)
注意事项:
1、星期一早上去文印室打印教学设计(简约版),并叫阿姨印70份,A4纸大小,正反面印成一张。提醒阿姨尽快印好!周二早上前你去拿。
2、提前把课件放在班平台,并多检查几遍有没问题,如:字体的换行等。
3、吩咐学生周二早上放学后就整理教室,把全部书桌等靠向一边,空出挨近走廊的位置,并把给老师坐的凳子整齐排列好。搞好教室卫生。
4、和相关教师调课,让学生周二下午2:20前到达教室。吩咐科代表提前开好平台,在黑板写:读P44—46,并让学生2:25开始读书!5学生周一晚预习该目题。
刚才这位同学品尝也就是实践之后觉得这百香果太酸了点,他喜欢吃更甜一点的,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办?——果农想要提高销量可能就会想办法改良。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怎么办?——我以前买百香果专挑那些外皮比较光滑,圆溜溜的。但那样的水果比较酸。不过别人说这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我就经常买,买得多、吃得多,我就知道那些皱皮的是更熟,更甜的,而且也比较轻,买得也更划算!我还知道,这种水果除了富含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
(请用地道信宜话演。这两个人坐在走道边,方便出入。)
消费者:老板,你呢百香果甜么? 商家:甜!甜过初恋啊!消费者:系矛哦?!(挑来挑去)商家:睇矛用噶,试只嘛!消费者:都可以!帮我摞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