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课前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经。“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策略】
识记生字环节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字,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从而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可以逐步学习朗读方法,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并留有思考回味的时间,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感悟。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应注重想象画面,加深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等
个生字,会写“寒、径”等
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山行》、《增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山行》、《增刘景文》,并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教师新课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忙碌的季节、秋高气爽的季节等。
3.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
4.讲述故事。
5.出示诗题。
指名读,齐读。(板书:山行)
6.走进古诗和作者。
教师过渡: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杜牧,字牧之。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诗句创设良好氛围。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2.学习生字词。
教师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径”和“斜”的读音。
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形近字对比法识记;熟字加偏旁法;顺口溜识记法等。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
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
(3)
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4)
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4.了解诗意,感悟画面。
(1)自读要求。
(2)
学生自由读诗,想象画面,与同桌交流。
(3)
老师引导学生解诗题。预设:在山中行走。
(4)
品读第一、二句诗。
①教师引导学习: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板书:
寒山、石径)
预设: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山腰间飘浮着白云,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板书: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②教师引导探究: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
预设:因为结合注释知道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这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与“上”字呼应,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而缓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
预设: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向远处延伸。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虽然在深山之中,但有人家居住,并不冷清。
④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⑤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
品读第三、四句诗。
①教师引导学习: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下画面。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板书:晚秋枫林
叶红于花)
③教师质疑: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
预设:停车坐爱枫林晚。
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坐”“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⑤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说说“红于”的意思。(比……还要红)
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诗人停下车子,是因为喜爱着火红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⑦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⑧教师小结: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的山中真是色彩鲜明,生机盎然,太美了。
(板书: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5.回读整首诗,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6.总结方法。
(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学习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3)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古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让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读诗想象画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教师过渡: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给刘景文,题目就叫
《赠刘景文》。(板书:赠刘景文)
2.指导学生简介诗人,教师补充。
3.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检测古诗朗读情况。
(1)
指名读诗,教师相机强调生字读音。“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橘”读二声。
(2)
指名小组合作来读,读出节奏。
(3)
听老师范读,再读古诗,指名朗读、分句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力争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在读诗的同时相机学习部分生字,降低识字难度。)
6.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
感悟第一、二句。教师引导思考:
①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结合图片、注释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预设:这是秋天,从荷尽、菊残看出来的。
②你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
③指名读,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
④学生看图说一说第一、二句描绘的画面。
(相机板书: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2)
感悟第三、四句。
①出示第三、四句。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板书: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②教师引导思考:苏轼看到的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
预设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还可能有苹果、石榴、庄稼等。
预设
2:有红彤彤的苹果,红色的石榴,金黄的玉米,紫色的葡萄等。
③“君”指的是谁?“须记”指的是什么?
预设:“君”指的是刘景文。“须记”指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④指导朗读。
7.教师引导学习: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预设:诗人想勉励好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8.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9.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师小结:是啊!这首诗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真是色彩明丽、富有生机。这么美的景色,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相机板书:色彩明丽
富有生机)
10.背诵并默写全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式,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相机进行点拨。
4.教师板书示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5.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五、课堂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寒.山()
霜.叶()
石径.斜()
橙黄橘.绿()
2.我会写。
hán
lěng
shí
jìng
shuāng
yè
zèng
sòng
jūn
zǐ
jú
huā
()
()
()
()
()()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
过于橙黄橘绿的()时节,以此勉励朋友()。
参考答案:
1.hán
shuāng
jìng
jú
2.寒冷
石径
霜叶
赠送
君子
菊花
3.宋
苏轼
深秋
珍惜大好时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挑”,会写“残、君”等
个字。
2.能读出《夜书所见》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山行》《增刘景文》。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3.教师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诗歌。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二、初读古诗,相机学字
1.教师过渡: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秋天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秋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2.指导学生简介诗人,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书:写。
所见:看到的。)
4.出示要求,自由读古诗。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6.指名读诗,教师相机强调生字读音。学习多音字“挑”。
7.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8.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指导学生注意“二二三”式的停顿。9.指生读,男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力争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在读诗的同时相机学习部分生字,降低识字难度。)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
教师引导感悟前两句。
①一边读古诗的前两句,一边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梧桐树、一条河,听到了刮风的声音。
②从“潇潇”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秋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道出深秋凄清。
③理解“动客情”。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预设:因为他身在异乡,没有在家乡。
④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预设
1:我感受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预设
2:我觉得诗人现在的心情很郁闷,很孤独。
(相机板书: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⑤教师引导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啊!从古至今,这“秋”就勾起了许多诗人的无限情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秋”的诗句。大家一起读。
⑥教师小结:此时思念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使人不禁吟诵——(引导学生
读出前两句)
(2)
教师引导学习后两句。
①指名朗读第三、四句诗。
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两个小孩点着灯在院子里玩蟋蟀。
(板书: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③理解“知”。
教师引导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知道小孩儿在捉蟋蟀呢?
预设
1:诗人看不到小孩在玩蟋蟀。
预设
2:是诗人想到的,猜到的。“知”是猜想的意思。
④走入角色:此时你就是诗人,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预设
1:诗人现在可能会回忆到自己童年时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情景。预设
2:诗人有可能想到家乡的亲人。
3.教师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人所描写的: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秋风唤起了思绪,灯火唤起了乡情,抒发出诗人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板书:秋风唤动思绪
灯火唤起乡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在诗句的拓展链接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配乐朗读。
2.个性朗读:自由读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指明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教师引导:大家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3.指名背古诗。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让情感升华。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感受古诗的内涵。)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残”第五笔、第六笔都是横;“君”的撇不出头;“橙”注意右边“登”的笔顺。挑:注意“兆”的笔顺。
3.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重点指导“残”“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六、课堂作业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七、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寒山石径
赠
荷尽无叶
山
白云人家
色彩鲜明
刘
菊残傲霜
色彩明丽行
晚秋枫林
生机盎然
景
橙子金黄
富有生机
叶红于花
文
橘子青绿
夜
梧叶送寒声
书
秋风动客情
秋风吹动思绪所
儿童挑促织
灯火唤起乡情见
篱落一灯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均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首古诗的教学如何进行分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根据诗的生字、难易程
度,我进行了本次的内容安排。一是分散生字量,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方法,我实行了分步走策略。在《山行》的学习过
程中,采用“扶”的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赠刘景文》和
《夜书所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并进行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他们仍需要教师进行辅助、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否则学生将会找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后作业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tiǎo
tiāo
(1)
大家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2)
哥哥小心地用树枝挑()起地上的毛毛虫。
2.写出带横线字的意思。
(1)
停车坐爱枫林晚。()
(2)
荷尽已无擎雨盖。()
(3)
菊残犹有傲霜枝。()
(4)
夜书所见
()
3.根据诗意写诗句。
(1)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2)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世界。
(3)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默写古诗《山行》。
参考答案:
1.tiāo
tiǎo
2.(1)因为。
(2)举,向上托。
(3)仍然。
(4)书写。
3.(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