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肥 沃 的 土 壤》教学设计
课
题
: 1.3
肥 沃 的 土 壤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科学知识: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土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铲子等 课时安排:2 课 时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盆长期生长在贫瘠土壤里的花让学生观察后,问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汇报并说出各种原因,其中有的学生说出了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
教师:就势的导出课题,对就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肥 沃 的 土 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活动一: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户外活动,仔细观察。
捡一些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回班级
2、活动二: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干落叶是什么颜色?湿落叶是什么颜色?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小组读图、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植物尸体。
(2)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土壤里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各种各样的虫子及虫子的尸体。那么表层土的养分来自哪里呢?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物尸体。
(3)指导学生读书了解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4)深刻理解的腐殖质的作用。
教师拿出两盆吊蓝花:一盆长得好,一盆长得坏,让学生看到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初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三)拓展延伸:
(1)思考:腐殖质的作用这么大,你怎样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给土壤增加肥力呢?
学生讨论回答。
(2)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回家收集有关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的资料,(为下节课作个肥料袋做准备)多看一些走进科学的电视节目。提醒学生坚持写观察记录。总结全文学生读一边课文。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土壤的保护》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简单的事情做起。
设计思路:
本着教材的编排,积极倡导学生去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土壤的知识,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设计实验,使学生明白“喷洒农药、抛撒垃圾”造成土壤退化;“开窑烧砖、修筑梯田”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营养元素亏缺;“开山毁林、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是对土壤的极度破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3、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2、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查阅资料和实验证明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人类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难点:
1、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2、能对某些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教学准备:
1、布置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资料。
2、洗涤剂、土壤、试管、酸碱度试纸。
3、农药、小喷壶、几种土壤、动物。
4、泥土、草皮、水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谁愿意来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吗?(学生交流。)
2、教师简要小结,揭示课题。
二、欣赏课文插图,自我总结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1、欣赏课文12页的插图。
2、用自己的话说说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
3、简要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三、畅所欲言,感知土壤的重要性。
1、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全班根据准备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4、填写课本65页的活动记录表。
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评析】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感受土壤母亲的伟大,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与下面破坏土壤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触动学生心灵,让他们把热爱土壤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
四、对比实验,感知森林、植物对土壤的重要。
1、课件出示课本13页上方的两幅图。
同学们,请来看看这两幅图,请将每幅图的内容用四个字说明。(草丰林茂、寸草难生)
2、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3、对比模拟实验:有植被土壤和无植被土壤 ⑴、现在我们来做个对比实验。
⑵、教师提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冲过的痕迹。
⑶、学生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5、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被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五、预测活动,深化对土壤母亲的感激之情。
1、课件出示:
⑴、你知道吗?目前全球平均约有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荒漠化。⑵、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⑶、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2、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⑵、交流预测结果。
3.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评析】本环节教学不限于书本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尽情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破坏土壤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将是怎样的情景?”以此让学生感受人类这样无止境地破坏土壤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洪水及沙尘暴等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土壤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部分的教学。
4、提问:现在,你想对土壤母亲说什么?(学生说出最想对土壤母亲说的话。)
(老师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精彩的发言,然后回放给学生听。)
5、阅读赞美土壤的小诗,将对土壤的感激之情深化。(课件出示小诗)《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6、谈话: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交流,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现在虽然不能对破坏土壤的行为和决策作出改变,但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六、是非判断。
1、过度谈话:“土壤妈妈,我们的家。”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壤妈妈的呢?
2、课件出示课本第14页的图,判断是非。
⑴、请同学们看这六幅图,你能说说人们的这些做法是对还是错呢? ⑵、学生看图,小组讨论。
⑶、学生汇报自己的是非判断结果。
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2013-05-20 09:44:51)转载▼
高新第二小学小学 执教: 李国利
教学目标:
1、认识果实和种子,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明确种子是果实的一部分。
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教学重点:
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萝卜1个、土豆1个、每两个学生1个花生、湿黄豆、湿蚕豆种子、放大镜、镊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分辨果实,初步了解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1、多媒体出示各种水果和蔬菜
西红柿、苹果、花生、猕猴桃、土豆、萝卜、菜椒、柠檬、香蕉、茄子、莲藕、黄瓜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果实和种子,请看大屏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水果和蔬菜,你能分辨出哪些不是果实吗,为什么?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我们常说“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果实。
3、了解果实的特征
引导:有些同学可能还是觉得不够理解到底如何来分辨果实的,老师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来了解一下果实到底有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果实的特征
小结:我们知道植物开了花结的果叫果实,还知道了植物的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板书:果实 果皮)
种子
4、教师示范操作验证:
师:正是因为果实里面都有种子,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和土豆,切开后,里面有种子吗?(没有)
小结:对啊,因为萝卜、土豆和莲藕的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们都不是果实。
5、补充说明:有些果实比如香蕉、无子葡萄、无子西瓜、猕猴桃等,它们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6、观察果实的构成
师:大家看,苹果外面这一层是什么?我们吃的是什么?种子在哪里?花生外面的壳是什么?那我们吃的是什么?
7、了解果实的分类 师:苹果长得又大红又漂亮,花生葵花子却长得灰乎乎又瘦小,可它们都是什么?(果实)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分分类呢?其实植物学家早就将果实分为两类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播放视频:果实的分类
小结:果实可以分为肉果和干果两类。(补充板书:肉果、干果)
二、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果实的构成和种类,果实除了可供我们食用之外,它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种子)大多数植物的一生,都是由果实中的种子开始的,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种子。(教师指板书)
2、提出问题
师:你想了解关于种子的哪些知识呢?谁来说一说?学生提出问题。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研究种子兴致很高,老师很欣赏大家这种好学好问的精神。但这么多问题咱们不能在这节课上全部解决,所以让我们选取一些这节课上可研究的问题,老师建议先来研究一下种子的内部构造好吗?
3、进行预测:
师:一个小小的种子能够成长为形态各异的植物,那么这个蚕豆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吗?
学生发表观点。
4、解剖实验并观察记录
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但科学要尊重事实,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呢?老师为每对同桌提供了一个蚕豆种子,一把镊子和一个放大镜,让大家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好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屏幕出示实验提示:(1)用镊子轻轻挑开一个口子,用手剥下外面的皮,再把它掰成两半;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3)用水彩笔把你看到的完整地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教师提示:同桌两人相互配合,共同解剖,协作画图。
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一些图贴上黑板
5、认识种子各部分名称
选取其中一张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操作得很认真,这幅图是谁画的?你能告诉大家你解剖开蚕豆种子看到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
引导:大家看到的蚕豆种子的这些部分都叫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
播放视频:种子各部分名称
指出:我们剥下的蚕豆壳叫种皮,白白嫩嫩的两片是子叶,露出的尖尖的是胚。
(板书:种皮 子叶 胚)
师:别看这小小尖尖的胚,将来能发育成长为一株植物呢!而两片肥厚白嫩的子叶都是为胚提供养料的。
6、多种种子验证内部构造
提问:其他的种子是否都是同样的构造呢?请同桌两人每位同学自由选取桌上的一种种子,黄豆种子或者花生种子,剖开观察种皮、子叶和胚分别在哪里。
学生实验并汇报。师:发现花生里面有什么?它的胚长在哪里?黄豆里面有什么呢?
7、小结
提问:我们刚才解剖了三种植物种子,发现种子都包括几部分?
指名回答。得出: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都包括种皮、子叶和胚。
8、让我们种植遗嘱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他们产生种子 种植一株凤仙花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老师现场演示。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哪些知识? 果实的构成和分类、种子的构成。
2、师:其实有关果实和种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老师想留个问题给大家课后思考并实验:一颗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萌发呢?希望大家自己动脑设计好实验方案并且亲手载下一颗种子,下节课上一起交流你们的发现。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从而使
2、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
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是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学案(略)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根
(一)了解根的分类
1、对比观察:植物都是有根的,植物的根是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我们首先来研究植物的根。请从你的植物中找出菠菜和葱,观察它们的根,根有什么不同?(直根、须根)
2、汇报交流:根有什么不同?(直根、须根)
3、小结:像菠菜的根是直的,这是主根,主根周围有比它细小的根,这样的根叫直根。像葱的根呈须须状,没有明显的主根,这样的根叫须根。
直根 须根 4、分组、实践:请同学们把带来的植物放在桌上,根据它们根的样子,把它们分两类。
5、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6、师:胡萝卜分哪类呢?它的根比较特殊,叫贮藏根,是植物根的变形,叫变态根。因植物生长环境和其自身基因的变化而使根发生变形,如萝卜、甘薯、地瓜、甜菜、土豆。
7、看课件:变态根
8、小结:植物的根分两类:直根和须根。变态根只是根的变形,或是直根的变形,或是须根的变形。
(二)认识根的作用
1、看课件图片和实物:观察植物发达的根系。
2、分组实践: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数一数,有多少根?量一量最长的根有多长?
3、汇报交流
4、分组讨论:植物的根特别发达,那植物发达的根有什么作用?
5、汇报交流
6、小结: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吸收水、养料 固定植株
7、你们查书或者查网络,了解到:
(1)一棵只生长一年的苹果树苗有多少条侧根: 38000条侧根
(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可深入土中多少米以上: 20米以上
(3)香蕉的根系可向四周生长直径达多少米: 30米 它们的根系如此发达,是为了什么? 为了固根,吸收水和养料
二、认识植物的茎
(一)了解植物茎的形态
1、师:可见植物的生长,根起了巨大的作用。还要告诉大家,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它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现在我们来研究茎。
2、看课件图片,分组讨论:观察牵牛花、杉树、爬山虎、西瓜的茎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
4、小结:(1)像牵牛花的茎细长而柔弱,不能直立生长,只能缠绕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叫缠绕茎。如菜豆、何首乌
(2)像杉树的茎自己直立向上生长,使植物稳固挺立,叫直立茎,如杨、柳、梧桐
(3)像爬山虎的茎细长而柔弱,既不能直立生长,又不能缠绕在别的物体上,而是靠吸盘吸在别的物体上,或靠卷须卷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叫攀缘茎。如葡萄、常春藤(4)像西瓜的茎既不能直立,又不能缠绕,也不能攀缘,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叫匍匐茎。如草莓、红薯
牵牛花 缠绕茎
杉树 直立茎
爬山虎 攀缘茎
西瓜 匍匐茎
5、分组实践:找一找,你带来的菜中有没有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没有也没关系,想一想,在平时生活中见过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吗?说一说。(兔子苗、何首乌、菜豆;玉兰;葡萄、常春藤; 草莓、红薯)
6、汇报交流: 说说你知道的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的植物。
7、师:同学们产生了疑问:土豆是什么茎呢?土豆是茎的变形,我们叫它变态茎。还有哪些是变态茎?
8、看课件:变态茎
9、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植物的茎分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四类。变态茎是植物茎的变形。
(二)认识植物茎的作用
1、看课件,观察实验:观察放在红水中的白菊花的茎和叶,它们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红?
2、汇报交流
3、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运输水)(养料)(食物)
4、植物茎有什么作用呢?(运输水和养料、食物、把植物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
5、小结:茎的作用有二:运输水和养料与“食物”、连成一体。
连成一体、运输水和养料与“食物”
三、教学总结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根和茎的形态和作用,对植物的根和茎有了更多的认识。
2、到现在仍然没理解的问题,有吗?若有,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1、学种植物,并管理、观察它的根、茎、花、果实的
第二篇:《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肥沃的土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学方法: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课本8页第一幅图中,为什么上黑下浅?
2、学生讨论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
(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
1、学生观察、比较表层土和下层土 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
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
1、观察课本9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 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
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1、观察课本11页上图
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
三、巩固—做一个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2、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四、布置作业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五、课后记
板书设计
肥 沃 的 土 壤
一、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腐殖质
二、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 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 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 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 ——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 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我一直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 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 烂的
第三篇:《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1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2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欲望”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学生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师以灵活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肥沃的土壤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我一直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第五篇:赏识、激励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赏识、激励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山东省临沭县第二中学殷艳路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作为一名教师,面临新的课程,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如经似典的书本,也没有随声附和的学生,教书的观念要变,育人的观念也要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想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做到会赏识、激励学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曲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只要这样做,教育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对学生的赏识、激励教育呢?
一、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需求。
这是做好赏识激励教育的前提条件,感受学生,就应该了解学生,熟知学生,你的学生在想什么,希望做什么,爱好干什么,你都要心中有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教师,无论在教学中或是管理中,很有必要换位思考一下,要站在青少年学生这个年龄段上换位思考,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要明白,学生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所作所为的,学生是怎样认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学生是怎样议论他人的,感受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就要喜欢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你的可亲,可信、可靠,这样,他们才能对你敞开心扉,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在需求。在这一点上,我有很深的体会,以前,见到某些我眼中的所谓“差生”,总是把批评指责挂在嘴上,把严字写在脸上,甚至还有过激的行为,认为这都是为他们好,“严师出高徒”,“学生好比一棵树,不修不剪不成材”,“错误不批改不了”,好象学生只能在批评指责声中才能长大成材,批评指责成了教育学生的常规武器。下去家访或家长来校,总要询问学生在家里是否经常看电视?家长也总向老师汇报:“我们那孩子不听话,回家就看电视。”因此,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责备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臭骂。应当承认,家长和老师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学生好,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做到真正了解学生,不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闲暇之余,看看电视、课外书,了解一下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二、赏识激励,开发他们的潜力
赏识激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激励到点子上,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给予宽容和谅解。
1、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力求在平凡,普通中捕捉搜寻闪光点,把握学生的常态内力,使其发扬长处,避其短处,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优势,以促进个性特色形成;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力。
回想以前,在我教的班级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听不懂,根本跟不上课,却仍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陪着其他学生听课,常年累月,不敢捣乱造次,现在想想,这容易吗?那几乎是一种受罪的感觉,提问他们,答不上来,甚而大发雷霆,拿他们当出气筒,现在想来,真不应该。然而偏偏是这样的学生,每次见到我,总先打招呼、问好。毕业出校后,见到我,总问:“殷老师,我现在在哪哪儿干呢,需要什么说一声。”看,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仗义!此情此景,常使我心中内疚不已。这说明什么呢?真是值得深思啊!
2、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赏识激励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心里才舒服。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个别进行导向性赏析,觉得这样得到的表扬才真实,心里才踏实。有的场合,适合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报以示意性微笑就够了;有的场合,却要求老师有根有据,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进行品味性夸奖。至于选择何种赏识激励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心里需求、个性特点和具体场合来确定。
对于学生,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处理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亲身感受这种体验的学生却一辈子也忘不了。赏识激励就象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永远需要这种特殊的养料。所以,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赏识和激励。
3、给失误的学生尽可能多一点包容
学习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学生差,调皮捣蛋的并且还好给老师出个难题的学生,总是招人讨厌。期末评语,冥思苦想找不出一条优点,而恰恰就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多一点赏识,多一点激励,甚至还应对他们的缺点乃至错误给予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放纵吗?为什么还要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予以包容呢?一般来说,人,谁也不会喜欢或保留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所察觉,都愿意克服和纠正,就人之常情说,谁也不愿意让老师,让家长或上级领导当众揭老底,即使有失误与犯错,大都希望能得到相关人的谅解。本应该受到责罚,反倒没有给予责罚,本不应该谅解的,反倒得到了原谅,此人定会心存感激,会更加自责、内疚,这样心理情感人们都可以理解。尤其近些年,我在处理一些学生违纪问题上,是有着深刻切身的体会的。
三、提供机会,发展潜力。
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前两步很重要,但在赏识激励之后,怎样使其教育效果更理想呢?我认为,应该及时地给予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机会,并帮助指导学生从中进行自我反思体验和感情。因为,不只是老师赏识激励之后,就可以改变一切,扭转一切,只是学生用实践把教师的赏识激励转化为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清晰地发现自我,正视自我,有效地调控自我,才能使内驱力稳定发展。
实践说明,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