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 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多朗读,勤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 简介作者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三美”主张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1925年4月写下《死水》,发表于1926年4月,诗人于1928年遍成第二本诗集《死水》。 结合背景,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与欣赏
1.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并谈谈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构上非常严整坚实。
2.齐读,要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然后说说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分别分别押(沦-羹)、(花-霞)、(沫-破)、(明-声)、(在-界)韵。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3.阅读第1小节: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凝滞
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愤激之语,厌恶之情。4.阅读2—4小节,思考讨论:
这三个小节主要体现了死水的什么特点?------(肮脏
丑恶
死气沉沉)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反讽
以动衬静)5.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而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
6.阅读最后一小节,讨论:既然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为什么要“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语。诗人深深的爱着祖国,然而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才会有新的希望,新事物才会茁壮成长。
四、拓展阅读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与《死水》一诗相同。阅读时注意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分小组探究:
1.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谈谈诗人发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发现》一诗中哪些诗句打动了你、震撼了你?为什么?
第二篇:高一语文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
教学目的
1.感悟闻一多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闻一多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 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
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小结 诗歌特点: 1.寄托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板书设计: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水的特点 作者的态度 扔 泼 愤激之语
吹不起半点漪沦
铜:翡翠铁:桃花 油腻:罗绮
霉菌:云霞 绘形
二、具体描写死水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 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教学后记
第三篇:死水..-教学教案
第章(课)
节
课时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课型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具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讨论)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爱这土地》rj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艘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咽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答案:d。
(注:此练习用幻灯片显示)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七、让学充满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篇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之间。
板书提纲: 死水闻一多
闻一多格律诗“三美”主张:
1、音乐美
2、绘画美
3、建筑美
[1]
第四篇:第一册死水-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五篇:《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具和教学手段(学生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网络、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虚拟教室的讨论:
语文论坛——诗歌《死水》欣赏专栏
一、复习作业: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二、《死水》意象分析:《死水》中包含有哪些意象,有哪些内涵?(全文共5节,可以分节说明)你最欣赏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三、《死水》的“三美”原则是如何体现的?《死水》与《再别康桥》有何异同?(预设:已经学过《毛泽东词二首》、《再别康桥》,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意象的能力。但分析问题可能不深入,有偏差,有待于现实课堂的深入探讨。)结合虚拟教室的讨论展开现实课堂教学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这是什么歌,它的作者是谁?——闻一多,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1922年留学美国,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诗歌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意识。
三、朗诵诗歌
齐读——正音——听配乐朗读——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诗文赏析
(一)诗中涉及到的意象(结合虚拟教室论题一讨论)对课文的理解:
1.“死水”的特点——肮脏、腥臭、死气沉沉
象征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注释①我们可以有三种理解: ○1即注释中所说的:据他的朋友饶孟侃回忆:“《死水》一诗,即君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在感而作。这当是“死水”的本义。
○2从写作时间看:当是象征美国那黑暗的社会。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写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的诗篇,《七子之歌》《死水》一诗是当时的代表作。诗人在此时写这样的诗,足见作者对美国那黑暗的社会的态度——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3从发表时间看:诗人于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当时的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执行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眼前的景象让诗人悲愤不已,所以,北洋军阀政府也是那沟“绝望的死水”。○4也有人说,“死水”当是象征黑暗旧中国的现状。理由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闻一多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1928年他编成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为《死水》,连诗集的封面都是自己设计的,用黑底金字,表示对眼前这个社会的绝望。然后与诗坛告别,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2.绝望的死水:“死水”是指那时的中国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这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这表现了闻一多的鲜明的批判精神。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第二、三节涉及的意象:“翡翠”——破铜之绿、“桃花”——烂铁的锈、“罗绮”——油腻的光、“云霞”——霉菌、“绿酒”——一沟臭水、“白沫”——臭水上的泡沫鲜明的外表,丑陋、令人作呕的内在。
5.“这么一沟”是怎样的一沟?作者描绘的死水的外表。
死水会因为诗人的极力描绘而变得美吗?——“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全文主旨)《再别康桥》把美的东西写得更美,以美写美。
《死水》是把丑的东西写得美,反衬丑之更丑。——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6.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一首激愤之诗。闻一多已经觉醒,他已经有点“大彻大悟”。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他痛恨这丑恶的死水的存在,他痛恨,当然是要否定它,是要让死水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激愤之语。朱自清对这首诗看法是:“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来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
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这就是死水的意义及诗人的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打破旧世界,置之死地而后生。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即再生的意思。
这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在诗中体现的爱国之情。爱之深,责之切。
(二)“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偶句押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绘画美:用色彩绚丽的词语来表现社会的丑恶现实,形成绘画般的鲜明形象。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做到了节拍匀称,句式整洁。
(三)拓展阅读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的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孙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色彩》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由生活中的各种色彩,通过人的直感与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上的感受。绿色是新生的象征,使人类具有了发展的观念与追求发展的欲望;红色是热色,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产生了各种热烈的情感;黄色是极亮的色彩,它代表了人类的忠义观念,象赤诚的心,坦白无私,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蓝色是柔和的、平静的,具有高洁的意义,能净化人的灵魂;粉红色是娇嫩美艳的,是蓓蕾的花色,会越变越鲜艳美丽,故使人充满希望;灰白色是灰暗而又清淡的,能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黑色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绝望,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人除了直感直觉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生活内容,但这直感直觉中的各种色彩却给人以各种精神启示,因而生命也就具有了自身的精神内涵。诗人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这样,诗人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活精神价值的重视统一了起来。他不是仅仅爱一种抽象的人生观念,也不仅仅把生活现象当作毫无精神内涵的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精神意义。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课堂小结: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