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时间:2019-10-11 17:0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韩愈的《马说》主旨在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人才遭压抑鸣不平,是人们熟悉的一篇著名杂文。下面给大家分享《马说》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了解文体特征、领会深刻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重点难点:把握文意、理解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一比:谁说的含马的成语与诗句多。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看来大家积累的词语还不少,我们平时就可以这样子做读书笔记,让自己头脑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马是人类最为亲密的伴侣,与马有关的成语很多,与马有关的故事也非常多,比如说“伯乐相马”,谁听过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若生不能讲,则教师简要讲解,有一位唐代的文学家,根据这一篇故事,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马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简短的古文,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归纳有哪些重要的字词需要巩固。(最好用小黑板展示)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执策(马鞭)而临之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四、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最好用小黑板展示)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确: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深入探究。

思绪飞扬:如何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试借鉴文中语句回答。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技法探究: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说“马”呢?

要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

相识作者、了解背景(知识链接----作者、作品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作《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后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板书:

托物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阶级

思想对接:

A、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B、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读《马说》,我们读出了韩愈的无限委屈,请你跨越时空,给韩愈写封短信安慰他好吗?

六、老师寄语:

学了此文,我们又多了一些关于马的知识,我们不妨将含有马的成语来一个大串联。我说上句,请大家接出有关马的四字短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朝着希望的前方高歌猛进。

《马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为我们讲讲“伯乐相马”的故事?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一直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大声嘶鸣,好像要倾诉什么。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见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2.作者名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

背景简介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重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文体解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君子,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读音,文中句子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反复朗读,比一比,谁是背诵小能手。(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了解大意

a、小组讨论,了解文章大意,不懂之处作好标记。然后小组展示。(重点词语见课件蓝色字)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两马并驾)死在槽枥中,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容量单位)谷子,喂养(通“饲”)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无法表现(通“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代千里马)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通“才”),马嘶鸣(之:音节助词)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通“耶”)?大概是他们真的不懂得识别千里马呀!

(三)译读课文,积累重点词句,准备抢答。

1.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解释下列红色字体词语的意思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

虽有千里之能(本领)

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一词多义

执策而临之:鞭子,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shí,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指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4.请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有千里马,只能辱没在低贱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依据)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四)研读揣摩

1.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强调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段: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是本段的核心,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没有识马的伯乐,千里马的终身有何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应驰骋天下,却辱没在奴隶人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实在让人痛惜,那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认真朗读第二段。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原因。

4.大声朗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勾勒了怎样的“食马者”形象?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愚昧无知的食马者形象,对“食马者”愚妄无知进行辛辣的嘲讽。

5.作者通篇不离千里马,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作者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难遇明君。(托物寓意)

6.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讽刺了统治者愚妄无知,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意义,探究作者写作的目的。

(五)巩固提升

联系现实生活简要回答:假如你是千里马,来到一个新的单位,领导并不了解你,你打算如何去做?你会等伯乐来发现你吗?

答:不能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要毛遂自荐,善于自我推荐,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斗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板书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人

《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鞭子代词代词sì动词通饲“喂”

策其之助词食

作动词鞭打语气词动词shí名词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男女生比赛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篇:《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史上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鉴赏提示:从中可见,未满足其高要求的千里马,是一匹病马,连日行百里的常马也不如!岳飞以和宋高宗关于良马的一段对话,来分辨贤才与庸才的差别,除了阐明贤才自爱自重的道理,还隐约有讽谏高宗贤才应任用之意。

(宋高宗遂封岳飞为太尉)

第三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掌握“其,以”等字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把握主题;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继而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力返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背景资料:《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4、学习生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sù)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四、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3、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6、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五、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2)、执策而临之:鞭子。

2、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饲养。

3、能:(1)、虽有千里之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以:(1)、不以千里称也:因为。(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六、古今异义:

1、是马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词,是。)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许。)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一样;今天:等待。)

4、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七、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层: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层: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教师小结:

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明确: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合作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教师小结:

何为“人才”?我认为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应具有“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德行。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8、马说

1、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2、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3、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下载《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说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设计以读为主线,强调文本的回归,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六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通过活动,学生每读一次就与作者对一次话,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一层,与作者的距离就缩小一次,第六......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肃宁三中 陈坤俭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学 张英 一 、教学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9年9月第1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马 说教学设计

    《马说》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曹坪中......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东平街道中学 陆广萍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 ,领会作者思想......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德育......

    马说教学设计

    一、 《马说》详案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猜猜这个故事和哪个成语有关,想好的同学请举手回答。(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师:伯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