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4、积累写月的诗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解品味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教学准备:
搜集写月亮的诗句、片段。朗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月夜图,你觉得这一幅月夜图怎么样?是的,太美了,坐在月光下,陶醉在月色里,你会想起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或诗句,谁能说一说。
2、揭题:月亮悄悄地升上天空,它静静地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万物如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柔柔的,滑滑的,多美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20、21自然段)
2、课前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结合板书:赏景、吟诗、幻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跟随作者一道去欣赏江上的月色,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这幅画面。
2、谈话:读了这段话,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图,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出示:()的江上月色
(优美、柔和、朦胧、宁静、安详„„)的月光。用心读课文,去发现月色美在哪里?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适时引导: ①月夜江景很柔和,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安详”:“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②引导想象:月光下的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
(像一颗颗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像一河的碎银„„)
③从哪儿体会出朦朦胧胧的感觉?(理解“隐隐约约”,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换一换?理解“剪影”:芦荡、树林和山峰在江天交界处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作者说那是“黑色的剪影”。)
3、你还有哪些感受?
4、指导朗读:月光下的江景是幽静而迷人的,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令人心醉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小声地练习练习。
(1)谁愿意试试看?指名配乐朗读。齐读享受如水的月色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小声地练习背诵。指名朗诵其中最喜欢的句子。
四、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江上月色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出示:
片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2、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比谁读得有韵味。
3、学生配乐朗读。
五、学习课文三至十三自然段。
1、师:月夜,江上的景色是美的,偶然回头时,我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请读课文第4节,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聪明、爱幻想、很可爱)是的,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他的聪明、可爱吗?
出示,比较: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我看见月色很美,就走出来了。我想看看美丽的月色,所以我走出来了。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过渡:是的,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与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3、分角色朗读五至十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评议:你觉得像咱们这样读行吗? ②老师认为我们必须弄懂原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交流(童真、豪放、思乡、清幽乡愁、乡愁、温和)
引出这一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描述:我们置身在江轮的甲板上,眼前是一片开阔,远远看去,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江面,清幽旷远。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你觉得怎样?(美,很有意境,其本身就有一种诗的韵味)所以,作者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③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至十三自然段。自由练习。师生同诵(老师先诵读赵丽宏的,学生先诵读外甥的,然后女生男生配合齐读)
4、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师:同学们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诗句,如果你就在江轮上,你一定也会接着他们的诗句对起诗来。谁为我们来上一句?
六、学习课文十四至二十一自然段。
1、过渡:月夜吟诗,让我深深地陶醉在诗与月的境界里,这时,小外甥又轻轻地展开了他想象的翅膀。让我们来读读他的话吧!你一定对小外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怎样聪明可爱的一个小外甥啊!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4、“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小外甥把自然规律想象成天的眼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男孩想象的奇特。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于幻想。你觉得美丽的月亮像什么呢?学了本文,你也许受到了启发,又产生了新的想象,那就拿出笔来,试着写一写。
(像脸蛋,像小孩子的脸蛋。这是富于变化的脸,它和小孩子一样,有喜有忧,所以它常常把那圆圆的脸蛋笑盈盈地呈现给我们,有时又悄悄地偷偷进云层,似乎害羞似的,似乎要悄悄地向云姑娘诉说自己的忧伤。而最终,它总会开心起来,一次次用圆圆地脸蛋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拥有美好的夜晚,甜蜜的心情……小船、镰刀、眉毛……)
6、交流,配乐朗诵月的畅想。
六、总结课文,感受课文的美。1.师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提问: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思念家乡、亲人、妻子、同学)2.我或许会想到那美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我或许会想到几千年前,与我同站在月下的大诗人李白吧;我或许还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吧!总之,月夜已经美美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了!这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可以给我们多少遐思啊!让我们把这美妙的月色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吧!
第二篇:望月教学设计优秀[定稿]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积累运用。
3、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感悟清幽旷远的意境,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流程:
一、欣赏月色。
1、教师打出投影,放音乐《钢琴曲》。
师: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亮出来了,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到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节,一边读一边找一找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并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月景的?(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3、这一段月景的描写很美,我们试试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4、个别读,相机指导。“洒”“照亮”“千点万点”“晶莹闪烁”“镀”
5、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都陶醉在这美好的夜色中!
[设计意图: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本环节中创设了音乐、画面、语言等情境,寓讲于“读”,寓讲于“思”,逐步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在《月光奏鸣曲》的背景音乐中,观赏月景,品读课文,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进入宁静清幽的美好意境,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调。]
三、诵读月诗。
1、画诗句。自由读书。画出描写月亮的诗句。
2、个别学生读描写月亮的诗句。
3、理解。古人欣赏月亮,赞美月亮,留下了精美的诗句,(板书:诗句)这些诗都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诗人通过这些诗句诉说着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学生说说作者、诗意。)
4、月,在诗人的眼中是多情的,是奇妙的,诗人借月亮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让我们有感情的吟诵这些诗句吧。
5、读诗。
(1)思考:小外甥和文中的我所说的诗句有什么不同?(浅显、易懂;深奥一些)
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说的诗句也不同。小外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天真、幼稚、活泼、可爱)我是个长者,应该用什么语气?(稳重、老练、成熟)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师读小外甥。
(3)请同学们一边欣赏月景一边倾听古诗。师生对诗,生生对诗。师: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一节我们通过读诗领悟了诗句的美
(4)同学们,为什么用了“,”?为什么文中出现了“…………”(板书…………),一般的省略号不是六个点吗?再强调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训练朗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深刻体验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使之真正地进入角色。老师提出“一个人读出两个人的语气”这一要求更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兴趣盎然。
对诗的环节也很有韵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着月景,吟诵着月诗。月下对诗,意境深远。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诗句,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感染,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想象月亮。
1、默读,边读边用-----划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语句。个别读。
2、小外甥多爱幻想啊,他的话富有情趣,他的神情和动作也是那么天真可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用 划出描写小外甥神情、动作的词语。
3、个别读。
4、师板书不假思索,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范读,故意拖慢,学生评。学生练读。
5、板书绘声绘色,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投影,这句话理解吗?怎么理解的?个别读,教师:不光要读出语气,还要注意他的表情。请同学们看老师读,范读,同位练读,指名读。
6课文的二三段写了我和小外甥的对话,写得很有情趣,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吧,等会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
7、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教师放音乐《月光奏鸣曲》、投影。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是本环节的重点,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五、幻想月景。
1、师放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师: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2、同学们听音乐很投入,你一定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好吗?
3、学生写,教师选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幻想,让他们去想象,去表达,激发他们的感情,培养他们对文章意蕴的领悟、体味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田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萌发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
第三篇:望月教学设计
望 月
第二课时
1、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综合音乐等多种手段,在朗读、欣赏、想象中,充分感受月光下美的意境。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幻想。
3、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 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女神。她在遥远的星空,讲述着无尽的故事,给我们以无限的灵感与遐思 ]。
[ 这节课,我们将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登上江轮,沐浴月色;享受作者与小外甥对诗,交谈的快乐。]
2、[ 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齐读——“望月”]
过渡: 夜深人静,作者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作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出示月夜图)作者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板书:眼中月
二、赏读第一段(1-2),感受月光美。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 究意是月光的什么美能够打动我们的心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心动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指名交流,教师引导,感受月光美。
①月夜江景很柔和,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安详”:“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 1 种温情,从容的神情,谁能给你这种感觉?(而这里把月光比作„„,这份安详你能读出来吗?)
②引导想象:月光下的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
(像一颗颗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像一河的碎银„„)
③从哪儿体会出朦朦胧胧的感觉?(理解“隐隐约约”,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换一换?理解“剪影”:芦荡、树林和山峰在江天交界处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作者说那是“黑色的剪影”。)
3、你还有哪些感受?
4、小结激趣,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 的确,月光是美丽的,月光笼罩下的江景是迷人的,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让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达出来。]
5、指名配乐朗读。
6、配乐齐读第2小节。(引读:让我们一起融入这迷人的月色吧。月亮出来了——)过渡:
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我今晚是睡不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就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向我挑战了,挑战什么呢?
三、诵读第二段(3-13),体验诗意美。
1、是的,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与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 我们来合作!男生当舅舅,女生当小外甥,注意,根据年龄的不同,诗句的不同,读出韵味来!]
2、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生:诗中月)(师板书:诗中月)诗人最是多愁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从上面的诗句中能看出来吗?
3、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过渡:月亮,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浓浓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情;有时又变成诗人的童趣;有时又化作诗人眼里一片美丽的江上夜景。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再次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4、延伸拓展,积累诗句,享受诗意美。(1)理解省略号的含义。(2)指名回答。
(3)小结延伸:[ 这里的两个省略号告诉我们,舅舅和小外甥还吟诵了许多有关写月亮的诗。同学业公安部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诗句,如果你就在江轮上,你一定也会接着他们的诗句对起诗来。谁为我们来上一句?](4)指名吟诵课外的明月诗。过渡:
月,给诗人以灵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
月,也给了聪明好学的小外甥以灵感。他凝望着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产生了美妙的幻想。
读了课文14-20自然段,你一定会被小外甥那充满童趣,新颖独特的想象所吸引!
四、品读第三段(14-20节),理解想象美。激发童心,迁移作诗。
1、自由读课文14——20小节。
2、出示月的变化图。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的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的眼里成了——天的眼睛。
小外甥的话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你们不止一次看过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小外甥为什么说象天的眼睛?
3、这是怎样的眼晴?他是怎么说这段话?绘声绘色能成什么词语。4指名绘声绘色地读。
[ 多么天真,多么可爱的小外甥呀!细细品读小外甥的话,就会发现他的想象是一首诗。那是一首充满童心,童真和童趣的诗,绝美的儿童诗。同学们请看!]
4、出示创新显示“想象诗部分”。
5、指名动情朗读“想象”
9、激发童心,启发想象,迁移仿写。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1)出示月亮图。(2)激发童心,仿写作诗,[ 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10、学生即兴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捕捉范例。
11、指名当众朗读自己创作的诗。(2——3名)
12、总结延伸:
[ 听了你们的想象,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月亮就像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赏月的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诞生出一首什么样的诗。]
[ 同学们,像小外甥那样,用你们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去观察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山水水。。。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们就会发现:世界真的很美好!]
五、布置课后作业:
1.听写课文第二自然段。2.动手实践:
★写一写我家乡的月色美景。
★读一读课外描写月色的散文。
板书设计:
望 月
眼 中 月
诗 中 月
心 中 月
第四篇: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小学
唐丽
教材分析:
《望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一篇散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而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独特的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语文课程标准》种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色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学生能自己解决生字词。2,能搜集月亮资料。3,能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2.能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感悟→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2.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3.能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月儿图片,引出课题
过渡:有时它会是个大圆盘,有时的它是条弯弯的小船。。瞧,这变幻莫测的东西,就是我们每天夜晚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的月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月亮有关。
2.板书课题:望月→齐读课题。引导通过学生两次读课题,体会不同
音量、感情读课题的效果。
2.把课题读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学好课文的信心。3.出示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朗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月儿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告诉你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有写景、对话、抒情。(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了解课文体裁。
三、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大意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请大家们放声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指名答)
板书:月夜江景
2.除了欣赏这美景外,我与外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答)
板书:赛诗 对话
3.我与外甥赛诗后,我和外甥各有了什么不同的感受?(指名答)
板书:想象、幻想
4.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思考:课文可以根据什么写作顺序分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段意。板书:根据事情发展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纲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归纳段意。
四、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去看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2自然段,找一找:我在甲板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指名答→集体交流→出示)
月亮
吐洒
清辉
江水
晶莹闪烁
光斑跳动
景物 月光
洒落
长江
两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月光
镀
银色花边
2.并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清辉”、“剪影”、“镀” 意思
3.根据板书顺序提示,同桌相互介绍江上景色。
4.谈一谈月夜江景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指名答→师小结)
5.这么美的景色,连老师都忍不住想身临其境一番。请大家用那美妙的读书声把老师带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一同感受感受,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搜一搜:这么迷人的景色除了作者被吸引了以外,还有谁被吸引了?(指名答)
2.师质疑:是谁把他叫醒的呢?找一找,画一画。
3.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师质疑:小外甥的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指名答→集体交流→师反馈)齐读5—11自然段。
4.“床前明月光”是谁背诵的?你为什么这么说?(指名答)
过渡:小外甥和舅舅对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文中哪里告诉你的?
(点明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5.这些都是我们琅琅上口的诗句,你知道还有哪些诗句是描写月亮的。我们来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诗词大比拼 爱拼才会赢。(1)准备。
各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补充完整诗句。(2)抢答规则:
老师说‘开始’开始举手抢答,最先举手的小组回答。(3)评分标准:
说出一首诗,记一分,不能重复。答错扣一分。
过渡: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6.找一找课文中那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和小外甥也沉迷于此了?(指名答)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形式→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过渡:同是那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情思,它有时是诗人孤独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小外甥的眼中月又是怎样的?这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又冒出了什么问题?
学习第三部分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又什么样的呢?(1)画出描写小外甥对着月亮展开想象的句子。
(2)为了把这些语句读好,我们还要画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吧!——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等。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质疑:读得懂吗?有什么问题吗?(体会到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读出他眼中月亮的活泼,明白月的圆缺规律。)2.我又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那同一个月亮,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呢?正如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拓展延伸:
同学们心中的月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也动笔写一下你心中的月。板书设计:
望月
散文 写景 对话 抒情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
月夜江景(1-2)赛诗 对话(3-20)
幻想(21)
第五篇:《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教学设计
落儿岭中心小学
梅兴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这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4、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师:讲解法
生:自主学习法、合作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导入新课。
1、月色是柔和迷人的,面对皎洁的月光,有多少诗人为之陶醉,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描写月亮的诗句,你会背哪些呢?指名背诵。
2、相同的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又会有别样的情致,今天我们就随从赵丽宏以及他的外甥一道来《望月》。
3、板书课题《望月》
二、自读感知,自主释疑。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
3、学生质疑,教师区分处理。词语的理解(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对文中诗句的理解(课后查工具书)对难懂的句子(可存疑)
4、指名分节朗读,思考,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品味,欣赏美景。
1、自由朗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画面中有月光、江水、光斑、芦荡、树林、山峰的剪影)
2、欣赏课文录音,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3、指导朗读,品味佳句。
4、让学生当一回“小画家”,在纸上画出心中的:江边月亮图。
5、背诵指导:老师对着投影上的图片先背,学生尝试背。
四、教学生字。
五、小结课题,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这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2、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过程:
一、回忆月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月图,谁能带我们去领略一下美丽的月色?
2、指名读第二节。
3、导入: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迷人的,月光是美丽的,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干什么?本节课继续学习。
二、美读课文,交流感悟。
1、精读课文第3——12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畅谈课后感受。
(2)交流感受: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好学表现在哪?
(3)小组学习讨论,以分角色美读形式进行汇报。(代表汇报,评价激励)
(4)分角色朗读,体会词义、句意,体会当时的意境。(5)小结谈话。
(6)课件播放优美的配乐月色图,进行赛诗会。
2、精读课文第13——20自然段。
(1)导: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又向我发起了挑战,这次挑战是什么?(2)默读课文第13——20自然段。要求:画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议议:请你联系生活中实际谈感受。读读:细细品味他想象的奇特。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去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幻想奇特,头脑中装满了奇特有趣的东西。(抓重点词指导读好小外甥幻想的句子,品味奇特的想象。)(4)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5)引导学生把幻想到得东西说出来。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能想象到的有关月亮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