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1真心,真爱,有效,以生为本,这是今天芮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大感受。“真心爱孩子,把孩子看作‘人’。”这是芮琼老师交流时说的心声。确实,在她的课堂上,处处体现着这种理念——真心真爱,有效语文,让我们获益良多。
一、真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上课伊始,芮老师带领着孩子整体鸟瞰,把整个单元的要点和语文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引导孩子整体把握,体验语文的特点。这种单元预备课,给了我们农村孩子一种新奇的感受,让他们明白:原来语文需要这样学。同时,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芮老师的大语文观,整体把握教材,高度融合,真实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反思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总是就一篇课文看一篇课文,即使学习一个新单元,也是带领学生“跑马观花”的看一遍,没有想芮老师这样深刻解读教材,抓住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以学定教。
二、真爱,关注了全体学生,关注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上课之前,芮老师与孩子亲切地交流,进行自我介绍,并给孩子分小组,鼓励孩子多发言,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被一步步拉近了。芮老师还注意了解学情,悄悄询问学生,班里哪些孩子读书不好。上课时,芮老师十分关注这些孩子,总是给她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不管是朗读还是回答问题,芮老师总是适当降低学习高度,微笑着面对学生,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抛弃,不放弃。反思我们以往的公开课,老师总是喜欢在上课前打听班里哪些学生读书好,哪些学生发言好,以便上课时请他“表演”,而芮老师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地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地让我们学到了如何真实地上语文课。
三、有效,形成了课堂互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芮老师总是在给我们渗透一种意识,一种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才是真实学习语文的过程。每次出示自主学习要求时,总少不了4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学生分工明确,不管能力弱与强,每一名学生都要“动”起来,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即使说得不好也没关系,继续思考,继续说,芮老师循循善诱地启发着每一名孩子。两节课结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如何学习语文的意识。这都源于芮老师如水的智慧,源于芮老师对学生的真爱。反思我们以前的课堂合作,看似热热闹闹,但都少不了“作秀”的成分,有多少孩子真正合作了?能力强的孩子探究了,学习了,那能力弱的孩子呢?我们总是喜欢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学生就忙碌了起来。汇报交流时,我们也喜欢喊那些表达能力强,爱表现的孩子回答。可是,芮老师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扎实地学语文。课前先给孩子分组编号,课中出示自学要求时,每个孩子都有任务,不管能力弱与强,都有一次机会当组长,组织其他3个组员学习。交流汇报时,芮老师也尽量让小组中的每个孩子发言,孩子遇到了困难或者不敢说的时候,芮老师总是微笑着静静地等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就是芮老师的课堂,一个真实学习语文的课堂。“心中有爱就很美。”这样一个充满着爱的芮老师,今天让我们看到了学习语文的真谛。芮老师,今天真的.是“千言万语说不尽”,激动之余,汇成一句“真诚地谢谢您,辛苦您了,美丽智慧的芮老师!”(写得比较琐碎,上午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反思,总觉得未能表达心中所想。)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2教学过程 :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黄鹤楼送别》评课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文。本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3、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
本可采用两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文。
第二时:在细读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时的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二看,看演示。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检测导结,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上课稿)
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与诗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抓住文本中的字词,掌握诗文对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包诗”的写作特点,学会使用诗文对照的阅读方法来读懂其他“文包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歌曲,同时出示歌词。
1、同学们,从你们专注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你们刚才都沉浸在这离别的氛围之中。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关于送别的。与普通的送别不同,今天我们送别的地点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每一座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涌现过著名的人物,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鹤楼,去了解这座楼记载的动人故事,去诵读动人的篇章。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文章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那么是谁送别谁呢?(李白送别孟浩然)
请你拿出自主学习单,用关键词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李白和孟浩然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青莲居士、《李太白集》 大李杜 孟浩然:王孟 山水田园诗人 闲适 2.读一读,写一写,并解释加点词。
暂时 友谊 践行 暮春 伫立 烟雨迷蒙 誉满天下
随即 脍炙人口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按捺不住:按捺:压抑,忍耐。克制不住。
3.听写生字词。点评。反馈。“炙”这个字错误较多,在于上面的部件少一点。肉月是与人体有关的,是两点。
三、诗文对照,学会一首古诗。
让我们来看看课题。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地点是黄鹤楼,事件是送别,你能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加上时间和人物来完整地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留下了千古名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吧。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之:到,去
广陵:扬州的古称
2、谁愿意读读这首诗。(指名读——点评——齐读)
3、同学们,《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一般都可以借助文意来读懂古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划出文中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再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组织交流,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长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故人西辞黄鹤楼,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烟花三月下扬州。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孤帆远影碧空尽,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诗、文对照读。(女读文,男读诗。)②、指导有感情地读。
女同胞们,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指名读出依依惜别之情。我还请女同学来读文要读出依依惜别之情。读文如此,读诗也要这样,读出依依惜别之情。男同学读诗。
③、诗和文都读好了,你们能借助左边的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右边诗句的意思吗?诗的大意已知到了,请大家借助文猜猜诗中“辞、尽、唯、天际流”的意思。
5、同学们,通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我们叫做“诗文对照”阅读,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可以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去读一读李白的另一首诗《赠汪伦》
6.出示自读要求:划出文中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再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登上小船,艄公拿起船篙刚要起航,忽然从远处的桃林中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那歌声伴随着脚步越来越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望望桃花潭这深不见底的湖水,想到这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深,自己说说,小组内说说,交流汇报
我们用“诗文对照”方法也很好的读懂了《赠汪伦》今天我们还有两个字来写一写。
8.写字“暮”“饮”
观察笔画撇、捺。相似之处在于都要写的舒展一些。
不同之处在于撇捺倾斜角度不同。“暮”的撇捺不靠在一起,因为下面包裹部件。饮的撇捺没有包裹部件。
《赠汪伦》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远处青山郁郁葱葱。路边桃花正在盛开,那一朵多粉红色的桃花缀满了枝头,像天空多多彩霞,李白怀着不舍之情告别好友王伦,向桃花潭边停泊的小船走去。
李白边走边想,这几天来到好友王伦的家乡做客,与他一起欣赏乡村美景,一起品尝美酒,一起吟诗作画……真是不枉此行啊!不知怎样感谢好友了。想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潭边,这桃花潭水清澈见底,如一面银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柳。李白虽不忍离去,但船艄工已在招呼他了,李白登上小船,艄公拿起船篙刚要起航,忽然从远处的桃林中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那歌声伴随着脚步越来越近,歌声中包含着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人再近些,李白一看原来是汪伦来为他 送行来了。李白立即对船工说:“停!”说完跳上岸跑到汪伦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老朋友这几天盛情款待,我已无法报答了,您还赶这么远的路来送我,真让我感动啊!”汪伦说:“大诗人,您这番来此,我们尽情饮酒作诗,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到大诗人的风采。我这是特此来谢你的!”李白流下了眼泪握住汪伦的手不放,说:“我真的不想离去,但有事在身不得不走啊。希望以后我们常相聚。”汪伦拍拍李白的肩膀说:“今生愿与老兄常联系,希望以后常来啊!”艄公再次招呼,李白这才又登上船。船起动了。李白站在船头不住地向汪伦招手告别,汪伦也向李白挥手告别。船越走越远,李白看到汪伦仍旧站在岸边,目送自己离去,李白望望桃花潭这深不见底的湖水,想到这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深,触景生情开口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名传千古的《赠汪伦》。
第四篇:调研课: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人生自古伤离别。”亲朋好友分别时,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这幅美景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让我们也折一枝柳,登上黄鹤楼,和李白一起去送一送孟浩然(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这就是当时的话别场景,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
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他们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
2、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哪儿可以看出他们“藏”情的?
3、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藏之深,情之切)
4、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过渡:可“不忍别,终须别呀!”一贯豪爽的李白,此时再也藏不住心底那份——依依惜别之情,终于,举起了酒杯说:——。(引读第三自然段)
1、李白和孟浩然举酒话别,一定思绪万千。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读读想想,你从两个人的话里读出了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感受较深的字词可以圈出来,写下自己的收获。)
2、交流:
(1)“人品” 生先说,(师简介孟浩然的人品资料)
你觉得孟浩然有着怎样的人品?有诗为证—— 出示《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相机板书“敬仰”之情)
(自己轻轻读读,指名读—交流—齐读)引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出示:第三小节(2)“诗篇”
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一句句,一首首妇孺皆知。
此时,你的敬仰之情和刚才比,——更深。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第一句。你还发现了什么?(3)“六个您”说明了什么?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引导学生带着敬仰的心情练读好李白的话语,让你的朋友知道你的敬仰之情就在六个“您”中。)(亦师亦友之情)1)六个 “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4)“何日”还没有分别,就想着再见面,足见他们的——难舍之情。
小结:李白的这三句话,向我们传递了他们的友情由敬仰之情——(随着交往)——师、友之情——难舍之情。5)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3、过渡:听了李白的话,孟浩然也是心绪万千。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再品品孟浩然的话,抓住关键词细细地体会。交流:
1)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知己”在文中指谁?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2)“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
4、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五、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齐读最后两句诗,对应的语句是哪句? 男生读诗句,女生读对应的语句。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就像一首歌所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孤帆”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敬仰————孟浩然
依依惜别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张永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听了岳彦老师讲授《黄鹤楼送别》一课,感受颇深。
1、岳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差异,积极创设教具,质疑问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手段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及时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读的训练,以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读,学生从中体会文中意思和思想感情,并能让学会对老师的读给予评价,这样做学生既注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学到老师是怎样有感情地去的读的,本节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3、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4、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