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0:5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

一、成长经历

华应龙,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工作21年,获得了省市级奖20多个,地市级奖近20个。教学录像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专栏做过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审定和实验指导工作。

为师路上,可以说华应龙一路顺风。有人怀疑:“你一个一直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教师,怎么会如此这般?是不是有什么家庭背景?是不是有较丰厚的经济基础?”

华应龙,出身农民家庭,在他读初二时,患病5年的父亲告别了人世!当时的家中,实在无法找到一件像样的东西,真正是家徒四壁。

1981年,他以高出重点高中的分数考进了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真是喜不自禁。可是去如皋师范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是一幕无法抹去的记忆。大雨如注,不少同学在父母的呵护下愉快地上了路,而15岁的华应龙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行李,一步一滑,从华舍村走到瓦甸乡。由于大雨,河水猛涨,没法行船。又一步三滑,走到白甸乡。拼了几十里泥泞的小路,才搭上了一辆汽车。摸到如皋,跨进校门时,他的肩磨破了,浑身湿漉漉的,有雨水,有汗水,还有泪水„„

生活上,华应龙很是不幸;1984年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经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了,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 然而,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老师“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们的热爱,继续着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前进。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

二、华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在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他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还有不同的吗?”

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老师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孩子们一般都是用折,画也有画对的。但是在巡视的时候,华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这是华老师经常对学校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他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的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因为不管是折还是画,一般都是四分中的三分,但是他画了五根线,并括了其中的四根。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老师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是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你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的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已经16年了。从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在年级里排名,有很多次超过第二名十分以上。这就因为我在教学种很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那不是粗心的问题,学生计算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学生怎 么错的呢?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他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老师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华老师的“融错教育”中,第二个层次是“融”错,把错误融化,融合。

“荣“错——错是一种贡献

而第三个层次是“荣”错,荣幸的荣。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华老师说:“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史上只写某人获得的成功,不写某人获得的失败,这很不公平,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你会发现——学生是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正如,华老师在他的随笔集中写道的: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不用担心出错,“只要思考过就不用抱歉”,波普尔说,“那些不愿意冒着被证伪的危险去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不能参加科学游戏”。正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让孩子们不怕被“证伪”,而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好玩”。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他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老师告诉:“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教育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数学的教学上,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

第二篇:听华应龙之化错体会

听华应龙之化错体会

闸口小学 甘娟

9月24和25两天,我去武汉参加了“第二届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会”,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华老师一句句精彩的言论迎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首先是华应龙老师的展示课《阅兵的数学故事》,让大家看到了华应龙老师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化错”教育思想融于其中的。学生在自由、放松、允许出错的空间中,围绕“阅兵”这一感兴趣的事件,经历了一次美妙的数学学习历程。

紧随其后的主题报告《我不只是数学》,以“为什么说我不只是数学——为什么要我不只是数学——出来数学,我还能有什么——怎样才能我不只是数学”为线索,结合实际案例,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数学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并详细阐述了“化错”的由来、内涵和实际运用。在两天的活动中,特邀专家、华应龙名师团队的成员、华应龙的弟子,围绕“化错”教学,进行了专题报告、现场教学、微讲座、名师对话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深震撼了我。

报告中华应龙老师说,教育就是教己育人、正己化人、以人育人;作为老师,要不忘初心。我们惊叹于华老师课堂教学的精妙、教学思想的深刻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其对数学教育、对学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支撑他从江苏农村到首都北京,从村小教师到数学名师,从喜欢数学到“我就是数学”,从研究差错到融错再到化错直至我不只是数学。

惊艳于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我买了他的著作《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他在书中说“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必然性。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华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经过了这次报告,我认识到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孩子们的思考才能任意奔驰。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让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追问名师成功的原由,我有着强烈的感受,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的喜读善思成就了他的博学和大家风范,是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他的缜密、严谨而又不失浪漫才情的教学风格,是他的“以学定教”“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成就了听了华老师课的学生不愿下课的现实。

回想当时听华大师的课,也是久久不愿下课啊,讲座也是希望华大师永远不要停下来。希望以后还会有机会领略到华大师的课堂,学习到更多课堂知识,以及如何和学生相处。

两天的时间很短暂,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绵长。

第三篇: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在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的八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彰显风采。

华老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在问学生姓名时,他们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他也深深地鞠躬呈90度,向学生们问好:“同学们好!”把学生们看成平等独立的个体。

二、化错教学,玩中学习

华老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最好的学习是求不知,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算算在阅兵中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是多少。已知条件是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学生独立列算式,部分学生先列的算式为:6×2+14×0.9+14×0.3,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列式为:6×2+13×0.9+14×0.3,华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算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终学生通过自我诘问、自我反思,都同意第二种算法。华老师又追问道“为什么乘以13而不是14呢”?有学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我被学生的回答深深折服,可能听课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如此之快的想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但学生却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思维在华老师的激发下高速运转着。)华老师:“哦,原来是这样!真好!”华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呢?学生回答:因为六六大顺!结果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逗笑啦!“那至于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这样衔接到。学生的兴趣被华老师紧紧抓着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整节课学生在华老师的引导下,在不断的思考、不断想象、不断猜测,学生精彩的发言获得听课教师阵阵掌声。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高涨。确实,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宝贵而丰富的资源,我们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化为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第五篇:读华应龙老师

读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有感

蘧爱华

当我写《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评析时,我真的不知这中间的差别,程翠萍老师推荐给我《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华老师不忘初心,爱心永在,在爱的基础上多思考,积累智慧的过程。

我欣赏作者,工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本书共有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第二辑——课中求索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三辑——课后反思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孩子害怕老师当众出丑,挑了办公室背人的地方,还说一个车找不到了,让老师一个车,好胜的老师却没有领孩子的这份情。通过这盘棋“外显的是我棋艺高,内含的是我教感弱”,华老师严厉的剖析自己。

第四辑——听课随想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学生真正从活动的本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只要踏进了数学的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产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我向华华老师学习,课堂留错给学生,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下载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华应龙教育随笔

    读华应龙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有感 《我就是数学》是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撰写的教育随笔,初次看到书名时疑惑于作者的狂傲,静心品读后则感慨于作者的睿智、博学和才情。 《我......

    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全5篇)

    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1、“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在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

    读华应龙《个性化备课经验》有感

    读华应龙《个性化备课经验》有感近日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个性化备课经验》一书,受到的启发和感触颇多,首先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诚然,成为大师的路很崎岖,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向往......

    读《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学随笔》有感(5篇范文)

    读《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学随笔》有感 韦霜梅 前段时间,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获益匪浅。读到精彩的片段我都会把它记录到的的博客里,有时间再回头看一看......

    华应龙研讨会体会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 ---听华应龙讲课、报告有感 赵家庄小学——霍琳娥 2014年6月14日,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专题报告在七中举行,全孝义市所有数学老师、校长、专家齐......

    听华应龙授课

    听华应龙授课 华老师面对初次见面的学生,为了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先表演了一个简单的魔术,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从而出现了各种可能的答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

    有感华应龙的

    有感华应龙的“融错”教育 青岛鞍山二路小学 安军莉 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各位专家所做的精彩讲座仍萦绕耳旁,给我启迪,促我深思。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陈显青主任谈......

    华应龙培训心得

    这次我们参加培训,第一天上午先听了刘建瑛工作室成员常晓红老师的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听了刘建瑛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下午先听了华应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