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件]2011.7.26法律培训
尊敬的荣大公司各位领导、员工们: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孙海涛,今年被我们荣大公司聘为法律顾问,很高兴今天能与大家一起针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探讨、学习。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一讲基本的法律常识和一些在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结合我公司西安分公司与原公司经理王剑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中涉及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法律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首先我想解释几个常用的法律术语或是名词。
法人(依法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等,一般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企业都属于法人),概括的说法人是一个实体即一个单位;个人成立的企业叫个体工商户,虽然它也有名称、住所地及经营者但在实际诉讼过程中还是要以个人名义作为诉讼主体。也就是以经营者为诉讼主体(现行法律实践中仲裁亦列企业名称,法院为了方便审理不再更正,但其他民事案件不可以为主体)。法定代表人(公司的法人代表,既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自然人和法人都是民事主体,法人是组织,自然人就是指自然条件下诞生的人,是个人(包括我们这些个人); 其次,我简要的介绍一下我国法律审判程序,让大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所涉及的案件主要有三种既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民事案件,我国的审判程序为二审终审制(可以申诉、由检察机关抗诉,但均不影响判决的执行力),但劳动争议的案件涉及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先制程序(详细的解释一下,并介绍一下庭审的具体程序)。最后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虽然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但要真正达到法制化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还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权大还是法大,法大还是人的能量大?等等,一次与一个当事人聊天他随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了我一些触动。以前托人是帮着自己办事,现在托人是要求给个公正,别帮着别人办事。凡此种种我认为都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首都北京的法制环境的优越性),所以我的观点是用我们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相信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一、签订合同的主体问题:
合同的主体既甲方、乙方;
1、签订合同前必须充分了解合作方在当地的声誉、信誉及实力,现在可以通过明索网查到企业的信息情况,我要说的目的是企业在当地的信誉及注册资金情况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骗。
2、我国合同法第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也就是有授权签订合同的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正常的人,精神正常、已年满18周岁)。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也就是说如果法人委托自然人签订合同,必须出具书面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中应对授权的范围进行明确说明,否则该委托关系不能成立,存在风险,所以我建议对外签订的合同必须有法人盖章,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风险。)
3、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意预留对方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承办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等,这一点越详细越好。依据民诉法108条规定如果将来一旦要通过起诉方式解决争议,必须有准确的被告地址等。
二、签订合同的方式:合同法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签订合同需采用传真件,必须在原合同中注明传真件合同的签订有效,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我建议一般不要采用传真的合同,因为传真的合同没有原件比对;另外传真件不能长时间保存,一旦出现纠纷,举证困难;一方不认可又无法委托权威部门进行鉴定,所以诉讼风险很大。)
三、违约责任
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我们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逾期给付货款问题,这一点我认为,第一合同中对于给付货款的时间和金额必须有明确约定,第二如有可能在合同中违约条款中可以注明一点,购买方如逾期给付货款每逾期一日支付总货款千分之三的违约金。这样约定比实际直接写几万元数额的违约金婉转些,好让人接受一些。)这样可以间接督促欠款方尽快还款,减少我们的损失。
四、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即管辖权的约定。
1、不用直接写去哪个法院起诉解决,这样太直接,也不好让人接受。可以约定到甲方住所地法院起诉、到供货方住所地法院起诉。不要写去什么仲裁解决。1拖时间太长(举例彭兴永案件)没有可靠的法律效力(一、二审,仲裁)。2费用太高(市级一裁终结,举例,损失过大。)依据民诉法的规定买卖合同发生纠纷应到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解决,我们实际发生业务关系的大多在外地,所以到人家的门口打官司除了地方保护就是费用开支太大。如果换个位置,我坚信他们也会考虑到上述两点尽快就结款了。
五、诉讼时效的规定、另外在谈一下实际履行合同中的两点。
1、诉讼时效的规定。依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一般合同的从最后一次业务往来之日计算两年时效,但最长不超过20年,比如询证函等只要有对方的签字盖章确认就有效。这里在说一下盖章和签字的区别,如果签字的人就是合同中的受委托人,还好,他不承认可以做笔记鉴定。但如果不是又没有公章或财务章就存在他不承认的风险,所以在此提醒大家,1、帐目千万不要超过诉讼时效期限;
2、对账单即欠条一定要签好,不要存在瑕疵。(有的是在业务往来过程中进货单、入库单等。最后就不承认了。举例吴总木材销售案例)
如果欠款方即不对账也不出具手续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补充证据来延续诉讼时效期限了,我的意见一般的是采用两种方式并用,一种是通过邮局的特快专递邮寄催收的方式,一种是采用电话催收录音的方式留存(详细讲述一下方式方法)。因为特快专递和电话录音在法律上都为间接证据,单凭一种方式作为定案依据是存在一定瑕疵的,如果两个证据均能取得便形成法律上称的证据链条,可以直接定案。其实,之前也和北厂的个别业务人员聊过关于合同的签订问题,我也能理解大家,现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里,能谈成一笔生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谈成了为签个合同若了人家更不值得,再在合同上写些约束对方的条款可能导致合同无法最终签订,所以我建议在这方面大家要见人下菜碟了,比如带着打印盖好章的合同去称是公司合同文本等等,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结合一些案件通过对劳动合同法中的8个词组的解读,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大家一起学习。
1、签订劳动合同。(王剑案例,书面合同,中国的法律重证据有合同不应支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三项措施:一是放宽了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要求,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其行为即不违法。二是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在此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三是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在不足一年的违法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合同期。《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期限分类的规定,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三种类型;并且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任何类型的劳动合同。同时,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更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一是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是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三是规定在法定情形下,如果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定情形包括: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正常情况下将续订劳动合同的。
3、试用期。《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有关试用期的一些规定,如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同时,针对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如试用期过长、过分压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法》新规定:
一是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二是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重申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4、违约金。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自由约定违约责任。《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一是在培训服务期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二是在竞业限制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以上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除以上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或者以赔偿金、违约赔偿金、违约责任金等其他名义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但对于约定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违约金,《劳动合同法》没有作出禁止性规定。
5、解约。《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分为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两种类型。《劳动合同法》补充规定了第三种类型,即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另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的;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等情形下,劳动者也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劳动合同法》一方面延续了《劳动法》以上规定,另一方面考虑到在这30日时间内,劳动者往往需要时间去寻找新的工作,因此,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代通知金制度,增加规定了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替代方式,即在符合以上三种法定情形时,用人单位既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也可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然后解除劳动合同。
6、裁员。《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都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劳动合同法》放宽了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程序要求:用人单位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才应当按照以上规定的程序执行;裁减人员不足20人且占企业职工总数不足10%的,无须按照以上规定的程序执行。
与此同时,为了降低裁减人员对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劳动合同法》补充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裁减人员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是补充规定了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另外还规定,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等。另外,《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除延续以上规定外,还补充规定了一种情形,即: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7、终止合同(一定要注意手续,结合闵玉案件解读)。在《劳动法》的实施中,一些用人单位随意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并据此终止劳动合同,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提前消灭,不能真正起到维护劳动者就业稳定权益的作用;同时,对于劳动者退休、死亡或者用人单位破产等情形下,劳动合同如何处理,法律没有作出规定。《劳动合同法》调整了关于劳动合同终止的规定内容:
一是取消了劳动合同的约定终止,规定劳动合同只能因法定情形出现而终止。也就是说,劳动合同当事人不得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即使约定了,该约定也无效。
二是增加了劳动合同法定终止的情形,除劳动合同期满外,还包括: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等。
三是增加了终止劳动合同的限制情形。除延续《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外,还补充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即使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也不得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
8、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作出了一些新规定:用人单位存在违反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行为,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也必须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注依据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结合王剑案例解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是: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况外,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新法还增加规定了向高收入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限额。即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最后,很高兴能和大家聊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我探讨。
电话留给大家。
第二篇:法律培训课件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基础强化讲义
冲突规范(结构、系属公式、种类)和准据法(特点、特殊情况下准据法的确定)
理解
一、国内冲突法
适用冲突规范的基本制度:识别、反致、外国法查明、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
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重点掌握我国的规定)——记忆
(一)冲突规范和准据法
1、冲突规范: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规范
(1)冲突规范的结构:
关联词
连结点
例:人格权的内容,适用权利人经常居所地法。
范围
系属
(2)注意区分管辖权规范和冲突规范
例:《民事诉讼法》第33条第3款:“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适用法》第31条:“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3)冲突规范的种类:
A、单边冲突规范:直接规定适用内国法或外国法
例:《合同法》 第126条第(2)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B、双边冲突规范:将连结点和案情结合才能确定准据法
例:《海商法》第273条规定:“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C、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结点且须同时适用
例:《法律适用法》第28条:“收养的条件和手续,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D、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结点但只须选择其中之一适用;根据是否按顺序选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选择适用冲突规范
例1:《法律适用法》第23条:“夫妻人身关系,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
”
例2:《法律适用法》第39条:“有价证券,适用有价证券权利实现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有价证券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准据法:经冲突规范指定援用来具体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特定的实体法
区际法律冲突和准据法的确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6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二)适用冲突规范的基本制度:
1、识别(定性):法院对案件性质予以确定的行为
《法律适用法》第8条:“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
案件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涉外民事关系时,人民法院应当分别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
2、反致
(广义)
反致
(狭义)
间接反致:
丙
乙
甲
乙
甲
直接反致:
丙
乙
甲
转致:
《法律适用法》第9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
3、外国法的查明:
(1)查明义务
《法律适用法》第10条第1款:“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
(2)无法查明外国法时的解决方法
《法律适用法》第10条第2款:“不能查明外国法律或者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18条的补充规定:
A、若外国法应由当事人查明,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合理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提供该外国法律的,可以认定为不能查明外国法律。
B、若当事人对查明的外国法的内容及其理解与适用有异议,由法院审查认定。
4、公共秩序保留:
《民法通则》第150条:“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适用法》第5条:“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注意: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上,原则上不能再以公共秩序保留为由排除国际惯例的适用。
5、法律规避和(部分)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
(1)法律规避: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制造或变更某种连结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1条:“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涉外民事关系的连结点,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认定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
(2)(部分)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
《法律适用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无需通过冲突规范指引而直接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规定的强制性规定:
(一)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
(二)涉及食品或公共卫生安全的;
(三)涉及环境安全的;
(四)涉及外汇管制等金融安全的;
(五)涉及反垄断、反倾销的;
(六)应当认定为强制性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涉外民商事法律适用(涉港、澳、台参照适用)
《法律适用法》的原则性规定:
1、《法律适用法》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
(1)《法律适用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若涉外法律关系发生时尚无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定,可参照适用《法律适用法》。
(2)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商事领域和知识产权领域法律适用的特别规定优先于《法律适用法》。
(3)中国缔结或加入的民商事条约在我国原则上具有直接适用、优先适用的效力,但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条约已经转化或者需要转化为国内法律的除外。
(4)
对涉外民商事争议的解决,中国法律和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2、“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法律适用法》第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6-9条)
(1)只有法律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当事人法律选择才有效,且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不受实际联系原则的限制。
(2)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最晚时间为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各方当事人援引相同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适用异议的,视为已经达成意思自治。
(3)国际条约(包括尚未对中国生效的)可以成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对象,但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且不违反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3、“属人法”连结点的确定
(1)“属人法”主要用于解决有关人的身份、能力、家庭关系以及继承等方面的民商事法律冲突。
(2)不同国家属人法的连结点存在差异:欧洲大陆国家多采用本国法为属人法,而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多采用住所地法为属人法。
(3)我国《法律适用法》基本上确立了“经常居所地法”为属人法的基本连结点。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5条:“自然人在涉外民事关系产生或者变更、终止时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作为其生活中心的地方,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但就医、劳务派遣、公务等情形除外。”
《法律适用法》的具体规定:
1、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自然人
法人
基本原则
经常居所地法
登记地法
例外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依照行为地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经常居所地)法律
特别提示:
(1)自然人的属人法(宣告失踪、宣告死亡、人格权等)原则上均适用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法
(2)经常居所地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5条:“自然人在涉外民事关系产生或者变更、终止时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作为其生活中心的地方,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但就医、劳务派遣、公务等情形除外。”
2、时效、代理、信托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
时效
与基础法律关系的准据法一致
代理
意思自治优先——适用代理行为地法;但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民事关系,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
信托
意思自治优先——信托财产所在地法或者信托关系发生地法
3、物权法律适用
基本原则
不动产:物之所在地法
动产:意思自治优先——法律事实发生时物之所在地法
例外
船舶
原则:旗国法;
例外:优先权适用法院地法;光船租赁以前或期间设立船舶抵押权的,适用原登记国法
民用航空器
原则:登记国法
例外:优先权适用法院地法
运输中动产
意思自治优先——运输目的地法
有价证券
权利实现地法或者最密切联系地法
权利质权
质权设立地法律
4、债权法律适用
(1)合同之债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的顺序
例外
1、意思自治原则
(1)与外资有关的合同:2007《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8条
(2)消费者合同:A、由消费者选择,且只能选择商品、服务提供地法;B、无选择,看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有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a有经营,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b无经营,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
(3)劳动合同:A、不允许意思自治;B、原则上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C、例外: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劳动者工作地难以确定)、劳务派遣合同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或者劳动者工作地法
2、最密切联系原则
依“特征性履行原则”确定最密切联系地;
17种合同最密切联系地:2007《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5条
2007《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8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履行的下列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③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
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股份转让合同;
⑤外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包经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合同;
⑥外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的合同;
⑦外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购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非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合同;
⑧外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非外商投资企业资产的合同;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其他合同。”
2007年《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5条:“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1)买卖合同,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住所地法;如果合同是在买方住所地谈判并订立的,或者合同明确规定卖方须在买方住所地履行交货义务的,适用买方住所地法。
(2)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以及其他各种加工承揽合同,适用加工承揽人住所地法。
(3)成套设备供应合同,适用设备安装地法。
(4)不动产买卖、租赁或者抵押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5)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住所地法。
(6)动产质押合同,适用质权人住所地法。
(7)借款合同,适用贷款人住所地法。
(8)保险合同,适用保险人住所地法。
(9)融资租赁合同,适用承租人住所地法。
(10)建设工程合同,适用建设工程所在地法。
(11)仓储、保管合同,适用仓储、保管人住所地法。
(12)保证合同,适用保证人住所地法。
(13)委托合同,适用受托人住所地法。
(14)债券的发行、销售和转让合同,分别适用债券发行地法、债券销售地法和债券转让地法。
(15)拍卖合同,适用拍卖举行地法。
(16)行纪合同,适用行纪人住所地法。
(17)居间合同,适用居间人住所地法。”
(2)侵权之债法律适用
基本原则
按顺序适用:
(1)意思自治优先;
(2)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
(3)侵权行为地法
例外
(1)船舶和民用航空器侵权
①船旗国法:同一国籍的船舶碰撞;
②侵权行为地法:不同国籍船舶碰撞于内水或领海;
③法院地法:A、不同国籍船舶碰撞于公海;
B、海事赔偿责任限制;C、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对水面第三人侵权
(2)产品责任
①被侵权人可选择法律,但只能选择侵权人主营业地法或损害发生地法
②被侵权人无选择,看侵权人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有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a有经营,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b无经营,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或损害发生地法
(3)网络侵害人格权: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
(4)知识产权:意思自治(只能选择法院地法)优先——被请求保护地法
(3)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法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发生地法
《法律适用法》第47条:“不当得利、无因管理,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发生地法律。”
5、商事关系法律适用
(1)票据关系法律适用
票据行为
原则上适用行为地法;例外: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律
票据追索权行使期限
出票地法
持票人责任
付款地法
票据丧失时权利保全程序
付款地法
(2)海事关系法律适用
《海商法》第274条规定:“共同海损理算,适用理算地法律。”
(3)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内容
被请求保护地法
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
适用合同之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
知识产权侵权
协议选择法院地法——被请求保护地法(按顺序适用)
6、家庭关系法律适用
(1)婚姻关系法律适用:
结婚
程序要件:符合婚姻缔结地法、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的,均为有效
实质要件:(按顺序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共同国籍国法——婚姻缔结地法
离婚
协议离婚:(按顺序适用)意思自治(只能选择一方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共同国籍国法——办理离婚手续机构所在地法
诉讼离婚:法院地法
(2)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法律适用
夫妻关系
人身关系:(按顺序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共同国籍国法
财产关系:(按顺序适用)意思自治(只能选择一方经常居所地法、国籍国法或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共同国籍国法
父母子女关系
(按顺序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一方经常居所地法或国籍国法中有利于保护弱者利益的法律
(3)涉外扶养、收养、监护法律适用
扶养
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国籍国法或者主要财产所在地法中有利于保护被扶养人权益的法律
收养
条件和手续: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
效力:收养时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
解除:收养时被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法院地法
监护
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中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的法律
7、继承关系法律适用
法定继承
不动产:不动产所在地法;动产: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
遗嘱
遗嘱方式:符合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国籍国法或者遗嘱行为地法均可
遗嘱效力: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
遗产管理
遗产所在地法
绝产继承
被继承人死亡时遗产所在地法
二、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
1、国际商事仲裁
(1)涉外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8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律或者仲裁地法律。”
(2)外国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承认与执行(《纽约公约》):
特别提示:根据中国加入时的保留,中国只承认在其他缔约国领土内作出(仲裁地)的商事仲裁裁决
执行机构: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我国法院无权撤销外国仲裁裁决。
裁定不承认的,报高院审查
程序:当事人申请——2个月内裁定——裁定承认的6个月内执行完毕
高院仍然裁定不承认的,报最高法审查
特别提示:请注意区分国内仲裁裁决、涉外仲裁裁决和外国仲裁裁决。
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都是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前者是对没有涉外因素的案件作出的仲裁裁决,后者是对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作出的仲裁裁决。对于国内仲裁裁决(58条)和涉外仲裁裁决(70条),我国法院都有权撤销,但撤销的法定理由不同。
外国仲裁裁决是指外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对于外国仲裁裁决,我国法院无权撤销,只能在符合法定事由的情况下拒绝承认和执行。而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法定事由,与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理由是相同的。
2、管辖权:(基本同民诉法关于管辖权的规定)
(1)专属管辖
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遗产继承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中国法院管辖
(2)书面协议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34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3)司法管辖豁免:
2007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涉及特权与豁免的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凡以在中国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主体为被告、第三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决定受理之前,报请本辖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受理的,应当将其审查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前,一律暂不受理。
3、文书送达
(1)向外送达:
①国际条约;
②外交途径;
③使领馆(向中国人);
④诉讼代理人或代表机构;
⑤分支机构或业务代办人(经受送达人授权);
⑥邮寄(受送达人所在国法律允许,3个月);
⑦公告(兜底方式,3个月);
⑧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确认收悉);
⑨在我国领域出现的受送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2)外国向我国送达:依条约送达;外交途径送达;外国驻华使领馆可以向该国公民送达
《1965年海牙送达公约》和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A、送达途径:外国法院——该国驻华使领馆——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民法院——受送达人
B、不能拒绝送达的理由:a、有关期限已过;b、专属管辖;c、未附有中文译本(但附英文或法文文本)
C、受送达人有权拒收未附有中文译本的司法文书
D、如果不是海牙公约的成员国,依据民法我国法院不送未附中文译本的司法文书
4、域外取证
国际常用的域外取证方式:
①代为取证(一国受理案件的司法机关向证据所在国的司法机关提出请求(请求书在我国需经司法部),由后者代为进行取证):我国在条约(1997年参加《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公约》)的基础上接受此种取证方式。
②使领馆取证:我国允许,但只能向其本国公民取证,并不得采取强制措施。
③特派员取证:我国原则上不允许
④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自行取证:我国原则上不允许
域外证据的证明:公证——认证;或者条约约定的其他证明方式
我国法院之间使用转递函的方式传递司法文书及各种附件。
国际之间使用请求书的方式传似,海牙公约可直接跳过我国中央机关。
北上广江浙可依据海牙公约直接送至高院。
送达与取证费用按原途经转交。
5、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1)一般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A、有双边司法协助协议或互惠关系
B、判决已生效力
C、不违反我国公共秩序
(2)例外: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针对重婚罪)
法律依据: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效力问题的批复》、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程序问题的规定》以及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
主要内容:A、离婚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可以不以双边司法协助协议或互惠关系为基础
B、只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中解除夫妻身份关系的内容
三、区际司法协助
(一)区际文书送达
1、域外文书送达与区际文书送达途径的异同:
送达途径的异同
域外送达途径(9种)
①国际条约;②外交途径;③使领馆(向中国人);④诉讼代理人或代表机构;⑤分支机构或业务代办人(经受送达人授权);⑥邮寄(受送达人所在国法律允许);⑦公告(兜底方式);⑧在我国领域出现的受送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确认收悉)
区际送达途径(涉港澳为7种,涉台为8种)
(1)域外送达的9种方式中,④-⑨种方式也适用于向港、澳、台的送达;
(2)涉港、澳、台均可采用“委托送达”方式,但存在区别
(3)涉台送达还可采用“指定代收人”方式
邮寄和公告的期限
域外送达和区际送达采用邮寄和公告方式的期限均为3个月
2、区际文书委托送达的异同:
涉港
涉澳
涉台
机构
内地高院←→香港高等法院
内地最高法→香港高等法院
内地高院←→澳门终审法院
内地最高法←→澳门终审法院
内地高级人民法院←→台湾地区有关法院
期限(守到委托书之时)
2个月
2个月
2个月
3、认定送达的方式(涉外和区际)
(1)受送达人对人民法院送达的司法文书履行签收手续或者未在送达回证上签收但在邮件回执上签收的;
(2)受送达人未对人民法院送达的司法文书履行签收手续或采用邮寄送达3个月期满未收到送达与否的证明文件,但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视为送达:A、受送达人向人民法院提及(涉外要求“书面”)了所送达司法文书的内容;B、受送达人已经按照所送达司法文书的内容履行;C、其他可以确认已经送达的情形。
(3)人民法院向在内地的受送达人或者受送达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诉讼代理人、代表机构以及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涉台还包括“向指定代收人”)送达司法文书,可以适用留置送达的方式。
(受送达人在内地有明确的受送达对象时适用)
(4)采用公告方式送达的,公告之日起满3个月视为送达。
(二)区际调取证据:只有涉澳有委托取证的安排,程序上与涉澳委托送达一致,但时间为3个月(是个时效的例外)
(三)区际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的认可与执行
区际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的认可(一国境内)与执行图示:
涉港
涉澳
涉台
法院判决的认可与执行
法律依据
2008年双边安排
2006年双边安排
1998年最高法司法解释及2009年补充规定(单边)
认可与执行的对象
具有书面管辖协议的民商事判决
(1)
民商事判决;
(2)内地的劳动仲裁裁决,澳门的劳动民事判决;
(3)刑事案件中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判决
民商事判决
机构
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香港:高等法院
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澳门:中级法院认可,初级法院执行
内地: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院(单边,无对接机构)
期限
判决生效或规定的履行期届满后2年内
依执行地法律规定
(规定就是2年)
判决生效后2年内
是否能同时向两地法院提出认可申请
能(分别执行的总额不能超过判决数额)
不能(但可以向一地法院申请认可的同时,向另一地法院请求财产保全)
仲裁裁决的认可与执行
法律依据
2002年双边安排
2008年双边安排
1998年最高法司法解释及2009年补充规定
机构
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中院(被申请人经常居住地排除了)
香港:高等法院
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澳门:中级法院认可,初级法院执行
内地: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院
期限
依执行地法律规定
依执行地法律规定
裁决生效后2年内
是否能同时向两地法院提出认可申请
不能(同判决相反)
能(仲裁地法院先执行清偿)(同判决相反)
特别提示:
1、涉港澳台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原则上都不允许同时向内地的几个法院申请认可与执行,但是否能同时向两地法院申请认可与执行各安排的规定不同(见上图)。
2、专属管辖对国际和区际司法协助的影响
专属管辖可以成为拒绝承认(认可)和执行法院判决的理由,但不能成为拒绝其他司法协助事项(提出证据等)的理由
3、司法协助中有关费用的问题
申请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的执行应支付执行费用;请求文书送达或调取证据无须特别支付费用,但须承担法院实际产生之费用
4、有关中文译本的问题
向中国(大陆)法院请求司法协助原则上都应当提交有关文件的中文译本,否则法院可拒绝;唯一的例外是依据《海牙送达公约》请求送达司法文书
5、对法院判决认可和执行与否的裁定不服的救济
内地: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港澳:根据其法律规定提出上诉
6、一事再诉的问题
(1)人民法院已受理认可申请的,再诉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已确定不予认可民事判决的,申请人不得再提出认可申请,但可以就同一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起诉(再诉可受理);
(3)当事人未申请认可外国或港澳台判决,就同一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三篇:法律培训课件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基础强化讲义
惯例:贸易术语
国际货物买卖法(买卖双方)
合同成立:要约承诺制度(基本同《合同法》)
适用范围
公约
买卖双方权利义务
主要内容
违约救济(基本同《合同法》)
提单
国际货物运输法(托承收三方)
货物的风险转移
一、国际货物贸易法
承运人责任
险别:承保范围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投保被三方)
责任期间和除外责任
托收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买卖双方和银行之间)
信用证
(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
(5个核心贸易术语,方便商人讨价还价)
1、《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1,1,1生效
注意:《2010年通则》和《2000年通则》没有相互替代关系,二者都属于有效状态,供当事人自由选择适用
(1)基本特点
A、共解释了11个术语,其中卖方义务最小的为EXW(工厂交货),卖方义务最大的为DDP(完税后交货)
B、除了EXW和DDP,其余的9个术语均为卖方完成出口手续,买方完成进口手续
(2)
FOB、CIF和CFR(装运合同)
区别:
术语后港口名
价格构成安排运输
投保
FOB
装运港
交易成本
买方
买方
CIF
目的港
成+运+保
卖方
卖方
CFR
目的港
成+运
卖方
买方
FOB大连:大连目的地
CIF大连:大连目的地
共同点:①风险转移的时间相同:装运港货物装运上船(装好了才转移)
②交货地点相同:装运港
③进出口手续办理相同:卖方办出口,买方办进口
④适用于相同的运输方式:海运和河运
使用时特别注意的事项:
FOB:两个充分通知:买方租船后给卖方充分通知;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
CIF:如果买方没有特殊要求,卖方只有义务投保海运最低险(平安险)
CFR: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
(3)FCA、CIP和CPT(装运合同)
①货物风险自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
②交货地点为第一承运人所在地(装运地);
③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④其余各方面FOB和FCA、CIF和CIP、CFR和CPT一一对应。
(4)两个新增贸易术语:DAP和DAT
①共同点:卖方均需将货物运到指定的目的地(到运合同)
DAT北京:目的地北京
②区别:DAP(运到)、DAT(运到+卸下)
(5)根据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对11个贸易术语进行分类
①适用于任何单一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有七个:
EXW(工厂交货)、FCA(货交承运人)、CPT(运费付至)、CIP(运费及保险费付至)、DAT(运输终端交货)、DAP(目的地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
②只能适用于海上和内陆水上运输的术语有4个:
FAS(船边交货)、FOB(船上交货)、CFR(成本加运费)和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2、《1980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1)
公约适用范围
A、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B、不适用于六种合同:(a)购买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b)以拍卖的方式进行的销售;(c)依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而进行的销售;(d)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e)船舶或飞机的销售;(f)电力的销售;
C、公约适用的任意性: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其他国家的法律而排除公约的适用;对公约规定的内容可以进行修改(意思自治优先)
D、中国的保留
(a)对公约第11条关于合同书面以外的形式提出保留(该保留2013年1月已撤回);
(b)对根据国际私法规则扩大公约适用提出保留(对公约允许转反致提出保留);
交货、交单
时间:约定——合理时间
★(2)国际货物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
卖方义务
地点
货物相符
担保
权利担保
卖方的权利担保义务:包括所有权担保和知识产权担保
知识产权担保义务: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依据买方营业地或合同预期的货物销售或使用地的知识产权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
知识产权担保义务的免除:①买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项权利或要求;②此项权利或要求的发生,是由于卖方要遵照买方所提供的技术图样、图案、款式或其他规格。
买方的及时通知义务:当买方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第三方的权利或要求后一段合理时间内,应将此项权利或要求的性质通知卖方,否则就不能追究卖方的权利担保责任
买方义务
付款:因付款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采取一切理应采取的行动以便卖方交货
接收货物
提取货物(否则承担扩大的损失)
特别提示:接收不等于接受
★买方接收义务的免除:①卖方提前交货;②卖方多交货物,对多交部分可以拒收
(3)国际货物买卖的风险转移
A、一般情况下的风险转移:
(a)选用的贸易术语优先;(b)交货时风险转移
B、在途运输的货物的风险转移:原则上在合同成立时风险转移
序号
术语
风险转移地点
FOB
货物装到船上
CFR
货物装到船上
CIF
货物装到船上
FCA
货交承运人处置
CPT
货交承运人处置
CIP
货交承运人处置
EXW
货交承运人处置
FAS
货运港船边
DAP
货交收货人处置
(运到)
DAT
集散站卸货交收货人
(运到加卸下)
DDP
完税后交收货人处置
(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
1、提单
提单的法律特征:
(1)提单是运输合同的证明(买方可以以自己名义与承运人进行交涉)
(2)是承运人接收货物的凭证(证明托运人已交货及交货状况的证据)
(3)是承运人交货的物权凭证
提单的种类:
(1)
根据签发提单的时候货物是否已装船:已装船提单和收货待运提单
(区别在于提单上有无船名记载)
(2)
根据提单上有无(对货物船长批注)不良批注:清洁提单和不清洁提单
交付即转让
(3)
根据收货人不同:记名提单、不记名提单(“交持有人”)、指示提单(凭**指示)
不能转让
收货人唯一
背书转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09年3月5日实施)
(1)明确在承运人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情况下,正本提单持有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与取货的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A、承运人无单放货,正本提单持有人可以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承担侵权责任;
B、承运人的赔偿额为货物装船时的价值加运费和保险费;(CIF价)
C、不适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
(3)承运人可免责的情形:
A、承运人依照卸货港所在地法律,将货物交付给当地海关或者港口当局的,或由法院依法裁定拍卖;
B、承运人按照记名提单托运人的要求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
C、其他正本提单已提货。(签发好几份正本提单)
(4)承运人无单放货的诉讼时效为1年,适用的法律为《海商法》。
2、海运承运人最低限度的义务(强制性义务,海运公约和《海商法》中都包括):
(1)开航前、开航时船舶适航;
(2)整个运输期间妥善管货
3、调整提单运输的公约
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
汉堡规则
责任基础
不完全的过失责任制
完全的过失责任制
免责
航行过失、火灾过失+无过失免责(维护承运人利益)
无过失免责
责任期间
装到卸(船上)
接到交(船上加码头)
责任限制
低
高
关于延迟责任
无规定(依据约定)
迟延交付的赔偿为迟交货物运费的2.5倍,但不应超过应付运费的总额(强制)
关于实际承运人
无规定(依据约定)
与承运人共负连带责任
(强制)
关于舱面货和活牲畜
无规定(依据约定)
适用(强制)
关于保函
无规定(依据约定)
承认善意保函在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为有效,承运人不能依此对抗收货人(强制)
诉讼时效
1年
2年
★航行过失免责:船长、船员、引水员或承运人的雇佣人在驾驶或管理船舶中的行为、疏忽或不履行职责造成的货物损失承运人可以免责;
★《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规则下的火灾责任:
①无过失的原因导致火灾:免责
②雇佣人、代理人过失导致火灾:免责
③承运人实际过失(提供船舶不适航)导致火灾:赔偿(违反最低义务)
④私谋(故意)导致火灾:赔偿
我国《海商法》为航行过失免责加无过失免责
(三)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律制度
自然灾害:不以人力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
海上风险
意外事故:在海上发生,如果克尽注意可以避免(装运落海)
一般外来风险(普通下雨,雨水渗漏、勾损)
特殊外来风险(战争、罢工)
特别外来风险(政治、行政(检疫)等因素)
外来风险
1、风险
(致损)
全部损失(实际全损、推定全损)
共同海损
部分损失
2、损失
单独海损:共同海损以外的货物部分损失
(包含所有非有意)
共同海损:
概念: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并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
后果:共同海损应当由获救财产的受益人进行分摊
平安险:承保海上风险造成的全部和部分损失,但是单纯由
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单独海损不保
基本险别
水渍险:承保海上风险造成的全部和部分损失
一切险:水渍险+11种一般附加险
特别附加险:6种(政治,行政)
特殊附加险:战争险和罢工险
一般附加险:11种
3、险别
附加险别
(不能单独投保)
三种基本险别承保范围对比图:
海上风险
外来风险
自然灾害
意外事故
一般外来风险
特别外来风险
特殊外来风险
平安险
全损√
共损√
单损×
√
×
×
×
水渍险
√
√
×
×
×
一切险
√
√
√
×
×
4、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除外责任:
(1)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过失所造成的损失;
(2)属于发货人责任引起的损失;
(3)
在保险责任开始前,被保险货物已存在的品质不良或数量短差所造成的损失;
(4)被保险货物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以及市价跌落、运输延迟引起的损失和费用;(间接损失)
5、保险责任期间:合同约定,常用的为“仓至仓”期间
自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开始,到货物到达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最后仓库时止
(四)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1、银行托收:(卖房委托银行向买方收钱)
(1)法律依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URC522)
(2)托收法律关系:没有法律关系
买方
没有法律关系
卖房无权直接对其起诉
以买卖合同诉买方
委托代理关系
托收行
代收行
卖方
委托代理关系
(3)性质:商业信用(信用证:银行信用)
(4)跟单托收的种类:付款交单和承兑(付款保证)交单(后者对卖方来说风险较大)
★(5)银行责任和免责(《托收统一规则》):
银行责任:代理收款
银行免责:A、单据实质;B、提单传递延误或遗失;C、不可抗力;D、处理货物;E、票据追索;F、托收行对代收行的行为免责(不合理)
(划线为“三不管”)
2、银行信用证:银行依开证申请人(买方)的请求,开给受益人(卖方)的一种保证银行在满足信用证要求的条件下承担付款责任的书面凭证。
特别提示:根据UCP600,信用证一旦开出,非经受益人同意,银行不得单方面取消或修改
(1)法律依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
(2)性质:银行信用(开证行对受益人作出的有条件付款保证)
(3)开证行的义务对卖方(对买方权利):单证一致、单单一致条件下付款
特别提示:
A、银行审单期为五个工作日
B、明确单证或单单不符时,银行可以自行联系开证申请人,如接到开证申请人放弃不符点的通知,银行可以释放单据
(4)开证行的免责:
(a)只审查单据表面,不审实质;
(b)传递延误或遗失免责;
(c)不可抗力免责;
(d)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和影响
(5)信用证欺诈和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核心内容:在银行(任何一家关联银行包括开证行、议付行、保兑行以及其他经授权的银行)付款或承兑以前,发现确凿证据(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开证申请人、开证行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法院(必须是有管辖权的法院)向银行颁发止付令
信用证不付钱:单证、单单表面不服,支付令
关税制度:减让
时间限制:法院接受止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申请后,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
外贸管制
修订后对外贸易法的主要内容
非关税制度
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二、外贸管制和WTO
WTO与中国
WTO
重要制度:争端解决机制
重要协议: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1、《对外贸易法》的适用范围
A、主体适用范围:外贸经营者(主体扩大到自然人、权利的取得为登记备案制)
B、客体适用范围:货物、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C、地域适用范围:《对外贸易法》不适用于中国的单独关税区(港、澳、台)
《对外贸易法》第16条:“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货物、技术的进口或者出口:
(1)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2)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3)为实施与黄金或者白银进出口有关的措施,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4)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需要限制或者禁止出口的;
(5)输往国家或者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需要限制出口的;
(6)出口经营秩序出现严重混乱,需要限制出口的;
(7)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
(8)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
(9)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口的;
(10)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11)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对外贸易法》第26条:“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
(1)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2)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3)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服务产业,需要限制的;
(4)为保障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需要限制的;
(5)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6)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包括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相关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阻碍
2、贸易救济措施
(1)
反倾销措施
A、条件: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因果关系
B、倾销: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国市场
★正常价值的确定顺序:进口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可比售价——出口到第三国的价格或原产国的生产成本构成价
C、反倾销调查程序:(适用于反补贴)
商务部发起(申请或主动)
初步裁定:终止调查或临时措施
终局裁定:取消临时措施或征收反倾销税
国内司法审查(利害关系人对商务部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审(申请或主动)
非必须
C
D、贸易救济措施的多边救济程序:上升为进出口国政府之间的争端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
贸易救济措施争议的国内司法审查和多边救济程序的主要区别
国内司法审查(国内行政诉讼)
多边救济程序(WTO争端解决)
当事人
利害关系人诉主管机关
进出口国政府
申诉对象
主管机关的决定或措施
主管机关的决定或措施、复审法院的裁决、进口国有关立法本身
审查标准
进口国国内法
WTO的相关规则
反倾销措施图示:
初步裁定:临时反倾销措施;终局裁定:价格承诺(商务部)或反倾销税(海关)
临时税或担保;
进口经营者承担;
终裁确定不征税或不追溯征税的,临时税应退回,担保应解除;
反倾销税追溯征收的,适用“多退少不补”(临时税与反倾销税相比)原则
出口经营者可以作出;
主管机关可以接受;
主管机关初裁之前不能寻求或接受
进口经营者缴纳;
原则上不追溯征收;
一次调查针对一般不超过5年,税率不能超过倾销幅度
注意:在反倾销个案的终局裁定中,征收反倾销税和接受价格承诺不能同时并用(2选1)。
包括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相关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阻碍
(2)反补贴措施
A、条件:进口产品存在专向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因果关系
B、补贴的两个构成要件: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直接或间接);接受者获得利益
C、反补贴措施:临时反补贴措施、承诺(出口国政府或出口经营者作出)和反补贴税
特别提示:反补贴措施和反补贴调查程序基本同反倾销
包括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3)保障措施(可以针对公平贸易行为)
A、条件:进口数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因果关系
B、措施:提高关税或数量限制(2选1)关税是两反一保都能用的手段。
C、限制:非歧视(针对产品,不区分来源)两反必须区分来源。
D、期限:一般不超过4年,最长不超过10年
E、实施期限超过1年应当按固定时间间隔逐步放宽
(二)WTO法律制度
1、WTO的成员:包括各国政府和单独关税区政府。
2、WTO的法律框架:包括多边协议和诸边协议。多边协议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诸边协议则只适用于特别表示接受其约束的成员。诸边协议由四个附件组成:《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奶制品协议》和《牛肉协议》(后两个协议已失效)。
3、WTO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1)特点:普遍性(多边)、相互性、自动性(无条件)和同一性
(2)贯穿于所有协议,所有协议中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若要修改,必须经全体成员同意
(3)允许例外: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边境贸易优惠、反倾销措施或反补贴措施等
4、WTO与中国
(1)中国在WTO中的义务:共同义务(WTO多边协议)和特有义务(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工作组报告》)
(2)中国入世时的几个重要承诺:
A、3年放开外贸经营权的承诺;
B、15年非市场经济承诺:使得其他成员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时可以适用替代国价格确定正常价值;
C、12年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承诺:其他成员可以专门针对中国产品适用保障措施,且实施条件低于一般保障措施。
5、WTO的重要协议
(1)《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A、要求成员取消有违货物贸易的国民待遇原则(国产货等于进口货)和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
B、取消四项投资措施: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限制适用外汇种类、数量)和国内销售要求
当地成分要求:直接或间接地要求企业购买东道国产品作为生产投入,例如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东道国产品,依国产化率对汽车中使用的进口汽车部件减税等;
贸易平衡要求:直接或间接地将企业的进口限制在与其出口相当的水平,如要求企业购买进口产品的数量不能大于其出口产品的数量
(2)《服务贸易总协定》21选2
A、调整四种国际服务贸易:
(a)跨境交付——服务本身跨境;(跨国远程教育)
(b)境外消费——消费者跨境;(出国旅游)
(c)商业存在——服务提供者跨境并设立机构;
(d)自然人存在——服务提供者跨境但不设立机构。
B、协定特点:框架性协议(对服务市场的开放武统一要求);是否给予其他成员服务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完全取决于各成员的承诺
6、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统一性)
(1)争端类型:
A、违反性申诉:申诉方须证明被诉方国内措施违反了WTO相关协议;若申诉成功,被诉方需要废除或修改有关国内措施;
B、非违反性申诉:申诉方只须证明其利益受损或丧失;若申诉成功,被诉方需要作出补偿。
(2)争端解决的基本程序:
磋商(必经程序、60天、保密)
上诉机构审理(常设;只能审理法律问题;无权发回重审)专家组解散了
(核心)专家组审理(非常设;审理内容须与争端方主张一致)
总理事会
(争端解决机构)
报告的通过(适用“否定性协商一致原则”通过)只要一票就可以通过
裁定的执行和监督
不执行,争端方将获权交叉报复(逐步升级的报复)损失程度相当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基本原则,TRIPS协议的特点)
知识产权贸易
技术转让:限制性商业条款
多边投资担保
海外投资保证
投资争端解决:重点是中心的管辖权
国际投资法
三、其他法律制度
国际金融法
国际贷款协议的共同性条款
各种融资担保方式的特点
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
国际税法
国际重复征税和国际重叠征税
税收管辖权: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1、工业产权国际保护(《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著作权国际保护(《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根本区别:工业产权国际保护意味着缔约国有受理其他缔约国国民工业产权申请的义务,但是否授权须根据其国内立法个案审查;著作权国际保护则意味着享有国民待遇的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在所有缔约国自动获得著作权保护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国民待遇原则
(2)优先性原则(实用性12个月,商标6个月)
(3)临时性保护原则(成员国国内举办的、官方承认的展览会展出的给与临时保护,保护期内申请按从公开展出之日起算)
(4)专利商标保护的独立性原则
不受外国的影响
2、《伯尔尼公约》的“双国籍”国民待遇原则:
(1)作者国籍标准:公约成员国国民和在成员国有惯常居所的非成员国国民,其作品无论是否出版,均应在一切成员国中享有国民待遇;
(2)作品国籍标准:非公约成员国国民,其作品只要是在任何一个成员国首次出版,或者在一个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30天之内),也应在一切成员国中享有国民待遇。
(3)自动保护原则(无需履行任何原则),版权独立原则(版权保护不依赖于来源国保护)
3、WTO《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特点:
(1)
首次将最惠国待遇原则纳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2)
首次规定了知识产权执法程序(民事、行政和刑事程序)
(3)
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A、纳入《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关于精神权利的内容未纳入)、《罗马公约》和《集成电路条约》的实体性内容
B、著作权:在《伯尔尼公约》基础上增加2项内容
(a)保护客体:增加计算机程序和有独创性的数据汇编为保护客体;
(b)权利内容:增加了计算机程序和电影作品的出租权。
C、专利:在《巴黎公约》基础上增加2项内容
(a)权利内容:增加了专利进口权和许诺销售权
(b)保护期限:不少于自提交专利申请之日起的20年
D、商标:在《巴黎公约》的基础上扩大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a)扩大客体范围:驰名商品商标——驰名商品商标和驰名服务标志
(b)权利内容:相对(同类)保护——绝对(跨类)保护
(二)国际投资法
1、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资本输出国(制度)对本国的私人(自然人、法人)海外投资依据国内法所实施的一种对政治风险进行保险的制度,旨在鼓励本国投资者向境外投资。
主要承保险别:外汇禁兑险(包括禁止汇兑或拖延汇兑)、财产征用险、战争内乱险(不要求战争内乱一定发生在东道国)、政府违约险等
2、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独立的国际法人):依国际条约建立的一个国际保险机构(具有国际组织的性质),承保向发展中会员国(投资目的国)投资的政治风险(险别基本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3、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1965年《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投资争端公约》)
(1)行使管辖权的条件:
①
主体方面:受理的争端限于一缔约国政府(东道国)与另一缔约国国民(外国投资者)的争端;但是,在争端双方均同意的情况下,也受理东道国和受外国投资者控制的东道国法人之间的争端;
②
争端性质方面:受理的争端必须是直接因国际投资而引起的法律争端;
③
主观条件方面:需要争端双方出具同意中心管辖的书面文件。(类仲裁机构)
(2)行使管辖权的后果:排除了其他争端解决方式,但东道国仍有权要求争端对方用尽东道国当地救济;
(3)裁决效力:具有终局性、约束力
(三)国际融资法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1)只向成员国政府机构发放贷款;
(2)目的是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3)贷款额度与成员国认缴的份额成正比;
(4)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创设的成员国使用资金的一种权利
衍生作用:国际储备、作为账面资产可用于政府间结算
但不是一种可用于实际支付的货币
2、国际融资担保的特有方式
(1)备用信用证:性质属于银行独立、连带保证(不是贸易支付方式)
特别提示:在备用信用证下,只要贷款人出具信用证要求的违约证明,开证行即向贷款人付款,并不需要对违约的事实进行实质审查
(2)意愿书(安慰信):没有法律执行力,只有道义上的约束力
(3)浮动抵押:抵押物价值不确定
(四)国际税法
1、税收管辖权:
(1)居民税收管辖权:向本国纳税居民的境内外所得征税(属人管辖的体现)
A、自然人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住所标准、居所标准、居住时间标准和国籍标准等;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B、法人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主要有法人注册成立地标准、实际控制与管理中心所在地标准和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等。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注册地标准、实际控制管理中心所在地标准)
(2)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向非纳税居民来源于本国的所得(营业所得、投资所得、劳务所得、财产所得)征税(属地管辖的体现)
常设机构原则
2、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时期()课征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缓解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免税制、抵免制(我国主要采用)(最多承担最多的一国的税款)、扣除制和减税制
3、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主要区别在于减少税负的手段合法或非法。
第四篇:法律培训
《传染病防治法》学习心得体会
眼科 孙玉波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死灰复燃,新的 传染病(如SARS)不断出现,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着新的挑 战。2004年3月全国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004年 8月又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5 1月1日国家更新了《传染病报告卡》。针对国家对传染病 防治工作重视的形势,从2005年2月开始,我们眼科加强了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将传染病疫情工作列为科室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使我们眼科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无法固定时间、集中全员接受培训,我们就采用送培 逐级方法进行,即先派若干名骨干,如疫情诊断报告的医生、负责消毒隔离的护士长等参加培训学习,然后由其做为“师资”利用早会科会时间对科室全体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化整为零的有效利用时间,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保证医疗保健机构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培训学习手段的进步,以往照稿宣讲理论已被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代替。利用微机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配以透彻的课堂理论讲解,同时适时穿插播放电视教学录像,保证培训收到好的效果。在防治SARS、禽流感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 服穿脱程序非常重要,我们采用先放录像图片讲解,然后现场“真人演示”说明,最后每个学员上台现场操作,逐个打分通过,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准确理解并正确掌握执行。
院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管理体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院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健全组织机构是保障,规章制度是行动指南。传染病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医院上等级达标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院领导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强调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为更好地开展疫情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分管院长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领导工作,各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工作负责。
依法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建立严格的传染病报告制度。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公民和机构都有法定的义务和职责。搞好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及管理工作,不仅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减少传染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件大事。医务人员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职业人群,我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的疾病种类、报告时限、报告方法及医院报告流程、特殊项目的填报要求等进行详细规定,以增加临床医生的可操作性。
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报告意识,眼科采取定期培训和在职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两种形式,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和传染病防治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为传染病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各种传染病诊断治疗标准、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防护办法及新发传染病防护知识。
在全眼科的业务学习中,定期请感染科医师主讲传染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进展,以达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传染病诊疗水平和报告的质量。
疫情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检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的综合考评,并与劳务费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各科室和广大医务人员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意识,端正了工作态度,使我们眼科的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工作走向了良性发展之路。
我们眼科制订了各项制度、组织人员学习培训、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机制等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对传染病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避免了传染病疫情漏报、误报的发生,使传染病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
《执业医师法》学习心得体会
眼科 孙玉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于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逾5年。它的制定填补了我国医师立法的空白,是卫生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正确地履行医师的职责,保护人民健康,促 进和保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执业医师法》反复细致地学习,我们眼科医生有以下体会。
一、保证了医师队伍的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国医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医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毕业于国家正规院校,取得了相应学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钻研业务,奋发进取;但也有部分人取得学历后,不思进取,无相应的工作能力;更有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学历,而是通过各种关系或根据各种名目的特殊政策而成为医师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各类办学机构陆续设立,办学目的不单一,很难保证医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受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大量充斥到医疗队伍中,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建立一种科学、公平、公正的办法检验各类人员水平,把住医师队伍的入口,划定医师的“准入”界限,是非常必要的。《医师法》从三方面保证了医师队伍的质量:1.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规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经过一定的临床试用期,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考试合格,仅 仅取得了行医的“准人证”,若要行医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卫生行政机关以颁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方式,对医师行医进行严格把关,只有经过注册,才能从事相应的工作,未经医师注册仅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并对未取得医师资格或未进行注册擅自行医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3.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 托,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的行政处罚,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对考试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对医师执业进行动态管理。
二、将职业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医师法》第3条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这一条就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上升为法律规范。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两个不同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和依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人们应该怎样做,多是一种义务,履行这种义务是道德规范的要求,而无相应的权利为对价,违背道德规范主要是受社会舆论的谴责;而法律虽然也是一种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但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它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违背法律规范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卫生部1988年12月5日发布的《义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规定医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为: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得以医谋私。5.为病人保守秘密。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医师法》对上述职业道德规范中除第六项外,几乎都作了明细规定。本法的第24条、第27条也明确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进行救治,不得拒绝急救处臵。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务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此点应引起医师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在医疗机构中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却时 有发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地损害了卫生系统的声誉。《医师法》将职业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高度,使医师的管理工作有了法制的保证,加快了医师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步伐。
三、明确了医师的权利与义务
医师从事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大量的诊查、治疗、咨询服务和科研、教学工作,与医院管理者、专业学术团体、患者及家属形成了密切的社会关系。明确医师在工作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保证医疗工作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医师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包括诊查、处臵、出具医学证明、参加学术交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等。这样,医师履行职责就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医师有本法第21条规定的权利,国家及卫生行政部门有保障医师行使权利的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阻碍医师依法执业。在规定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作为医师所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按本法第22条的规定,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热爱医师岗位,树立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未能履行法定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上可见,医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医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只有充分履行了义务才能完整的享有权利。
四、承担法律责任的多样性
法律责任是指公民实施违法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即因违法行为而在法律上受到的相应制裁。法律责任是一种强制性的责任,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是违法者所必须承担的。在1997年以前,医师由于医疗行为的过失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处分、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当 时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4条的规定:医务人员由于极端不负责任,致使病员死亡,情节恶劣已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中则无明文规定,而是比照玩忽职守罪量刑的。随着1997年新刑法的颁布和《医师法》的实施,医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性质和种类也随之增多,医师从业的危险性也就越来越显现出来。第一,引发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作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受到其隶属部门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第二,医师作为卫生行政管理的相对方,因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要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医师法》第37条规定,发生其所规定的12种行为,将受到警告或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这一规定,是因《医师法》的实施而增加的对医师的行政处罚。医师以医疗服务为职业,一旦受到暂停执业或吊销执业证书的处罚,将面临失去专业技术职业,失去谋生手段。这不能不说是对医师执业活动的严峻考验。第三,医师作为平等主体要承担民事责任。尽管医师法仅对非医师行医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规定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未对合法行医者发生医疗伤害事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作出具体规定,但目前司法机关在处理医疗纠纷所致民事赔偿案件中,多引用《民法通则》第119条,作出了对一般医院来说近乎天文数字的赔偿判决,直接责任人则按一定比例 承担对医院的判决,对医师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第四,对违背刑事法律规定,产生危害社会后果的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1997年刑法新设立了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罪: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尽管现在还有待司法机关对“严重不负责任”条款作出明确司法解释,但这并不妨碍司法机关对认为是“严重不负责任”的重大医疗事故的当事人处以刑罚。医师从事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同时又是人命关天、责任重大的职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损害病人的健康,而面临着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医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履行医师的义务,千万不能因一时的疏忽而触犯法律。通过学习,我们全体眼科医生认识到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把学习《医师法》当成执业活动的第一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医疗诊疗活动,执行执业规则,正确行使权利,切实履行义务,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使医疗卫生行业步人法制化的轨道。
第五篇:6、合规法律培训课件附件-案例分享1
合规培训附件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合规法律培训附件
合规法律部
二〇一〇年十月
合规培训附件
目录
一、渠道合规案例....................................................................(一)营销/经代渠道合规案例.....................................................案例1.违规设置营销机构.....................................................案例2.擅自变更营业场所、撤销分支机构........................................案例3.擅自印刷误导宣传材料.................................................案例4.营销员违规代替客户体检...............................................案例5.委托无资格证书的营销员开展业务........................................案例6.营销员刊登虚假广告...................................................案例7.文件代签名...........................................................案例8.营销员返佣...........................................................案例9.个险团做.............................................................案例10.竞赛考核期过后退保,制造虚假业绩....................................(二)银保渠道合规案例........................................................案例1.支付“小账”费用......................................................案例2.委托无代理资格机构办理银代业务.......................................案例3.误导宣传,不实承诺..................................................案例4.误导宣传,私印材料..................................................(三)团险渠道合规案例........................................................案例1.长险短做,退保套现..................................................案例2.退保金不退回原单位..................................................案例3.虚构投保资料,团险个做..............................................案例4.委托不具备代理资格的兼业代理机构销售团险产品.........................案例5.协议承保,给付保单外利益............................................(四)电销渠道合规案例.........................................................案例1.未提示“分红不确定”等保险合同有关重要内容...........................案例2.电话销售不规范及误导................................................案例3.宣传资料存在内容误导................................................二、中介业务处罚案例专题...........................................................(一)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资金类...............................................(二)虚列费用套取资金........................................................(三)截留保费套取资金........................................................(四)利用非法资金进行暗箱操作.................................................(五)违反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如私刻其他单位印章、偷漏国家税款及私印假保单等
(六)处罚情况................................................................三、代签名的法律后果分析...........................................................(一)投保单代签名的法律后果....................................................1、代投保人签名............................................................2、代被保人签名............................................................(二)合同回执代签名的法律后果..................................................(三)产品说明书代签名的法律后果................................................(四)投保提示代签名的法律后果..................................................合规培训附件
案例2.擅自变更营业场所、撤销分支机构
1、某公司分公司所属营销服务部于2007年4月10日经监管机关批注成立,由于该营销服务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保险监管政策学习不够,风险意识不强,4月15日未经批注擅自变更营业场所,被当地保监局处以1万元罚款。
2、2003年至2004年,某保险分公司未经监管机关批注,于2003年初擅自撤销所属某支公司,于2004年初擅自撤销所属某营销服务部,被当地保监局查处并给予责令改正、罚款3万元的处罚。【评析】
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变更名称、营业场所必须经监管部门的批注,保险机构变更名称、合并分支机构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管部门报告。保险公司不得擅自撤销分支机构。撤销分支机构时要进行公告,充分告知有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交付保费、领取保险金等事宜。撤销分支机构后,按规定上缴保险许可证。案例3.擅自印刷误导宣传材料 1、2006年1月,某公司所属中心支公司的宣传材料未与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保单利益测算表保持一致,对保险条款作了引人误解的宣传。被当地保监局给予责令改正的处罚。2、2007年7月,某公司所属中心支公司营销员私自印制产品宣传单,其内容存在“储蓄”、利益演示偏高等违规信息。该中心支公司原总
合规培训附件
经理被当地保监局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3、2006年3月,客户刘某投诉称:在2003年投保某保险公司寿险(趸交)保单,一次性缴费31万元。投保时,营销员鲍某出具了一份“利益对比表”,表中明确投保三年后,年均收益不低于3%;现保单已满3年,不但没有任何收益,还要损失1万余元,故客户要求保险公司按“利益对比表”履行承诺,并坚持“利息”补偿要求。客户数次称,如不满足其要求,将诉至法院。
鉴于客户持有违规宣传单页,保险公司经咨询公司法律顾问,并与当地法院人员沟通后,认为一旦形成诉讼,保险公司败诉风险极大。故按活期利率标准补偿了客户“利息”损失,最终客户同意撤销投诉,但公司蒙受了损失。【评析】
保险公司的人身产品宣传材料和投保设计书等应由总公司或总公司授权的分公司印制,分支机构及其代理人不得擅自变更或另行印刷。所以,如果分支机构擅自印刷适用宣传材料,首先违反了监管规定;如果这类宣传材料被认定为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则公司可能被判决按照宣传材料承担责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案例4.营销员违规代替客户体检
2006年1月,客户张某因患心脏病入院,其家属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在核赔时发现,四个客户的体检资料中的心电图竟然是同一个人的心电图,而且四个客户是同一天在同一个定点医院进行的体
合规培训附件
留的联系方式,对方让其到某地面试,去了以后才知道是招聘保险业务人员。何先生认为这是欺骗,希望保险公司能够调查处理。经查,2006年春节后,某营销服务部为开拓增援渠道,由营销部出资在当地发行量较大的晚报上登载招聘启事,营业部经理与几名高级主管商定了启事的内容,如果有人咨询就让其参加支公司统一组织的创业说明会。在何先生投诉前,招聘启事已经刊载了三期(每周一次),前后供100余人拨打过电话,其中20人参加了“面试”,最终增员成功4人。【评析】
由于增员难度逐步加大,探索各种新的增员方式是不可避免的,但任何增员方式必须遵循一定的流程,以合法合规、诚信为前提。如果我们不能以诚信的形象示人,甚至对正常的行业闪烁其词,最后只能增加公众对公司的不信任,损害了行业发展的根基。
特别提起注意,保监会已经发布规定,禁止保险公司发布宣传保险营销人员佣金或者手续费的广告。案例7.文件代签名
2005年6月,客户戴先生反映营销员冯某擅自为其办理投连保单的转险手续,后来才看到转险后的某保单,要求公司恢复投连保单。经调取客户投连保单转险的保全档案发现,《保全申请书》、《模拟保单明细》、《委托书》等各项保全材料均不是客户本人签名。与当事营销员冯某调查后,冯某承认上述保全材料均为其代签,但是经过客户
合规培训附件
确表示会尽力做好售后服务。同时,该营销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评析】
返佣是在寿险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涌现出的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从整个市场看,返佣损害的是所有保险从业人员的根本利益,给保险行业市场带来的混乱比较严重。作为有责任感的寿险公司和从业人员,必定坚决地址返佣行为。案例9.个险团做
2003年4月,某商贸公司通过某保险公司营销员霍某为其34名员工投保某保险,出资人为该商贸公司,款项名义是员工福利款。在整个投保过程中,营销员霍某没有就险种责任等问题向商贸公司员工宣讲,只是与商贸公司的财务部负责人贾某商讨。投保时,投保书是营销员霍某送到贾某处,再由贾某发至全体员工填写完毕后给霍某。由于部分员工出差在外,投保书就由其同事代填。送达保单时,所有回执均系商贸公司财务部找人代签,保单分批于2003年7月、9月发至所有员工手中。该商贸公司员工对营销员霍某没有讲解险种、指导填写投保书非常不满,甚至有的员工出险后不知道可以理赔。因此,2004年5月,某商贸公司办公室主任尚某代表其公司34名职员反映在该保险公司投保的保险存在投保书、保单回执非本人签字的问题,认为应属无效合同,要求全额退保。
此案涉及退保差额超过10万元。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双方确定保险公司承担40%的差额,剩余差额由该商贸公司承担且通过授权委托
合规培训附件
开展银保业务,代理机构的代理资格是业务开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新规出台后,要求银行的每一个网点都需要具备资格证。并且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资格证必须是在有效期间内。某些公司未能尽到资格审查义务,往往在银行网点没有取得代理资格的情况下,或者资格证已经过期的情况下,急于开展业务,给公司带来隐患。
案例3.误导宣传,不实承诺
某些分公司在销售银保产品时,对客户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私自印制宣传材料进行不实宣传。比如,某分公司的银保部门,私自印刷宣传单放臵银行网点,宣传单里有“xxx产品,29%固定回报”等字样。
在公司无法给予上述收益的情况下,该公司用现金方式补贴三年到期产品收益与前期宣传的最低收益的差额,10个月内,本部给客户此类补贴49万元,并且以费用报销形式列支销售费用。可以预见,现有的该产品在未来仍然会不断发生现金补贴,金额也无法确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及潜在损失。【评析】
保险公司的人身产品宣传材料和投保设计书等应由总公司或总公司授权的分公司印制,分支机构及其代理人不得擅自变更或另行印刷。
保险产品的宣传材料是客户了解复杂保险产品的主要途径,也是
合规培训附件
最重要的是,任何宣传彩页必须经过总公司的审批,严禁私自印刷。
(三)团险渠道合规案例 案例1.长险短做,退保套现
某单位于2005年12月投保某公司某年金产品,承保时以转账方式缴纳保费800万元。2006年2月,投保单位提出退保申请,公司为其办理了退保,投保单位以现金支票方式领取了退保金。【评析】
团体保险是指投保人为其5人以上特定团体成员(可包括成员配偶、子女和父母)投保,由保险人用一份保险合同提供保险保障的一种人身保险。以配合投保人套取现金为目的设立的团体保险业务违反了团体保险合同的原意,构成实质上的长险短做,违反了监管机关关于退保金支付方式的规定。该案例提示我们,在缔结团体保险合同过程中,要以真实的意图签订保险合同,履行保险义务要遵守监管机构的监管规定,该案例中的保险公司因支付方式的错误违反了《关于规范人身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五条第五款的相关要求。案例2.退保金不退回原单位
某单位于2004年12月投保某公司某团体险产品,承保时以支票形式缴纳保费1000万,2006年8月,投保单位提出退保申请办理了退保,同时提出原投保单位名称已变更,投保单位仅出具了投保单位名称变更的书面证明,并提供了一个银行账号,但投保单位并未出具
合规培训附件
这一行为不仅给自身带来了经营风险,也违反了《关于规范团体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的规定,对于该种行为将根据性质不同承担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保险业务许可证、撤换高管等严重法律后果。
案例4.委托不具备代理资格的兼业代理机构销售团险产品 某分公司本部2006年委托地方邮政局销售某团体年金险7550万元。其中心支公司2005年委托地方邮政局销售该团体年金险2500万元;上述邮政局均不具备销售团险产品的代理资格,且未提供保险中介统一发票,公司通过销售大额发票的形式向代理机构支付现金手续费。【评析】
保险公司委托不具备兼业代理资格的代理机构销售保险的行为违反了兼业代理相关管理规定以及《保险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开拓时也应注意兼业代理渠道资格的合法性。公司要加强对代理资格的审核,同时应注意兼业代理范围的审核,切实把资格审核工作做实做细。案例5.协议承保,给付保单外利益
某证券公司于2001年投保某年金保险,保费416.5万元,承保时签订协议,承诺满三年回报不低于9%,超过保单现金价值。2005年该单位人员陆续离职或满期领取,超过现金价值的承诺回报通过销售
617
合规培训附件
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保监会决定对招商信诺人寿做出10万元的罚款。【评析】
销售人员的说明与介绍已经被正式列入产品信息披露监管的内容。说明与介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为真实、无误导。对于合同生效、扣款等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务必按照真实情况回答。对于电话销售人员来说,如果本身不清楚的问题,不得随意向客户披露,而应该得到确切答案或者告知客户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坚决禁止凭自身的想象进行错误回答。
不得在电话销售过程中给予客户不实承诺,如上述案例中“谎称购买该保险'对提升信用额度和贷款都有好处'”,是标准的不实信息披露,将会遭到监管部门处罚。案例3.宣传资料存在内容误导
2010年4月,某公司网站“产品中心>电话销售保险>国寿鸿康(A款)保险计划”页面存在误导性内容:“选择20万基本保额的XX(A款)保险计划,选择按月存款,月存560元,存10年,孙小姐即可得到以下保险利益:
1、存款10年,额外附赠10年保障,保障期间长达20年。”
上述事实,有自该公司网站下载打印页面内容、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调查笔录等证据证明。该公司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项规定。保监会对其作出罚款10
合规培训附件
例如,某公司东莞常平支公司虚挂10家保险中介机构实现保费3371.80万元,套取资金718.56万元,占其同期手续费支出的85.66%;某产险公司南宁新兴支公司在业务系统中虚构了大量业务员,将直接业务365.36万元虚挂中介业务,套取资金69.56万元。【评析】
根据《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保监会令[2009]4号),第十八条“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编造虚假中介业务、虚构个人保险代理人资料、虚假列支中介业务费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中介业务报告、报表、文件、资料。”
有上述行为的,由保监会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进入保险业。
此条是本法规中罚则最为严厉的一条,可以推知,虚构中介业务,是中介业务违法行为中监管关注最为严格的事项。
(二)虚列费用套取资金
35个机构以虚列营业管理费、使用假发票、虚列查勘费用等多种方式非法套取资金3433.52万元。
合规培训附件
不入系统,私设银行账户开展账外经营等手段,3年累计截留借款人意外险保费2177.47万元,截留比例为40.66%。【评析】
根据《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保监会令[2009]4号),第十五条,“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串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挪用、截留和侵占保险费。”
有上述行为的,由保监会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限制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进入保险业。
(四)利用非法资金进行暗箱操作
在非法套取的资金中,1085.39万元被用于支付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756.08万元被用于支付投保单位经办人员,157万元被集体或个人私分,58.55万元涉嫌私设“小金库”,954.77万元用于支付无代理资质的机构和人员,7774.72万元无法证明用途和去向,其余部分用于违规支付中介机构手续费。
例如,某产险陕西分公司给予被保险人保险合同以外利益88万元;某产险上饶中支将虚假批退套取的资金47.20万元支付工业园区管委会、卫生局、煤监局等5家行政管理部门,有的高达20万元。
合规培训附件
万元。【评析】
以上行为不仅违反保险监管规定,一些行为还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六)处罚情况
此轮检查,保监会对相关机构、人员做出了以下处罚:
1、处罚各级各类管理人员121名:(1)省公司高管人员15人;(2)罚款11人次计39万元;(3)撤销任职资格1人。
2、处理保险机构51个:
(1)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1家(省级公司营业部);
(2)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11家,涉及业务14项,最长期限1年;(3)罚款49家次保险机构计1077万元,单家机构最高罚款95万元;(4)处罚保险中介机构62家
3、向司法、税务、公安等执法部门移送违法犯罪线索13起,其中保险公司8起,保险中介机构5起。
合规培训附件
三、代签名的法律后果分析
(一)投保单代签名的法律后果
1、代投保人签名 合同的效力存在问题
——投保方可以主张“合同无效”
——保险公司主张“合同无效”比较困难:如果保险公司对代签名的出现存在过错的情况下,不能仅以代签名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免除责任条款无效 健康调查缺乏授权 一年期产品的自动续保无效 转账扣款授权无效 “不实告知”抗辩无效
2、代被保人签名
含死亡给付责任的保险合同无效 健康调查缺乏授权 “不实告知”抗辩无效
(二)合同回执代签名的法律后果 十天的“犹豫期”将被无限延长
合规培训附件
(三)产品说明书代签名的法律后果
未履行保监会关于“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有监管处罚风险
如果客户诉业务员或公司“误导”,业务员与公司将很难“抗辩”
(四)投保提示代签名的法律后果
未履行监管当局的有关规定,有监管处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