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民俗课件范文
民族民俗课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懂得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
教学要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你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A、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换上傣族服饰参加泼水节?
B、泼水时,警卫员用雨伞给周总理挡水,周总理为什么不让他这样做?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以上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读文……)
3、汇报交流
(你弄明白了哪个问题就说哪个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辨析导行
1、说一说
在粮食极为困难的时候,红军为什么要把猪肉罐头和腊猪肉扔掉。(小组讨论汇报)
2、议一议
班上组织野炊,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尊重回族同学马小青的饮食习惯。波波说:“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你认为波波说得有道理吗?到底该怎么做?
3、读一读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应该做到哪几点?
四、总结
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二篇:世界民族之声课件
世界民族之声课件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
2、能结合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基础上对有关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行简单的评述。
教学重点:
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对听到的音乐作品进行简单评述。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联想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引导表现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幻灯片、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新疆、蒙古、西藏三个地方的音乐片断
2、提问
采用分组进行抢答方式,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列举三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3、展示亚洲地图,设置情景,组成“音乐文化交流团”赴亚洲各国交流传统音乐文化。
4、确定“游览”方向。
教学设想: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通过竞赛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旅游”的形式进行新授部分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新授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踏上”旅途
(一)、东亚――――日本
(1)出示课件,飞机飞往日本,出现日本富士山和日本的樱花。
(2)提问:同学们说说日本印象?
(3)欣赏东亚的日本歌曲《樱花》及《五木摇篮曲》
(4)学生通过上述音乐共用性材料的欣赏与感悟,归纳出日本歌曲的有关特征。
(5)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使用的乐器和中国的哪种民间乐器相似?
教学设想:使用情景教学法、联想欣赏法,利用学生好奇,对未知知识的渴求的天性,教师充当一名导游,以旅游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各地音乐风格的不同
(二)、东南亚――――印尼
(1)出示课件一段印尼的海滨风光图片和印尼的民间歌舞画面
(2)欣赏印尼歌曲《鹦鹉》
(3)提问:同学们讨论下歌曲的音乐风格,试试说说印尼音乐的风格特点。
(4)哼唱歌曲主旋律
教学设想:在欣赏图片的基础上,引导表现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的感悟,讨论思考,得出印尼音乐的风格特点,帮助他们建立参与探索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表现活动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南亚――――巴基斯坦
(1)播放一段巴基斯坦影片,让学生说说巴基斯坦的服饰特点。
(2)介绍巴基斯坦著名的歌曲《美丽的国土》
(3)播放歌曲。
(4)学生学唱歌曲
(5)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两首赞美和歌唱祖国的歌曲?
教学设想: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播放有异地风情的电影片段,缓解学生的听觉疲劳,同时通过影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增长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将大有收获。
(四)、西亚――――沙特阿拉伯
(1)播放沙特阿拉伯舞蹈音乐《阿拉伯舞曲》。
(2)提问:音乐中有几种什么乐器
(3)分发铃鼓、沙锤等打击乐器让学生随音乐律动。
(4)全体学生随音乐旋律歌唱。
(5)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说说阿拉伯音乐的风格?
教学设想:在理解阿拉伯音乐特征的基础上,使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力,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表演予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三、整合与拓展
1、听辨竞赛
(1)启发学生自己确定利用何种体态语言来表现各个地方的音乐特点
(2)听歌曲片段,学生做出反应
2、整合在引导学生听赏本课音乐的基础上,谈谈它们在音乐情绪、风格、表现形式、主题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3、拓展
请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国家,搜集该国的风土人情及图片,下次课交流。
教学设想:通过听辨竞赛、整合与拓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比较,学生互相引导,你追我赶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教学气氛因此而热烈起来。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亚洲几个国家的音乐,了解了它们不同的体裁特征,尤其是同学们精彩的表演,给了老师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美感体验,大家对这几个国家音乐体裁都把握得十分出色,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继续收集自己喜欢国家的音乐资料,下节课上提供给我们一起来欣赏、鉴别。同时,还请大家留意一下书本,看看除了我们今天学的几个国家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国家的音乐体裁有什么特点,并且收集有关的音响或文字资料,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三篇:中国的民族课件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类似今天这样的“民族主义”的观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民族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中国的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可以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第四篇:民族异域风情课件
一、【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3个主题活动。这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的内容标准第七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而编写。与前面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及后面的“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体育运动”及“民俗礼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个活动主题从民族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等方面介绍各民族的特色风情。旨在让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民族的生活习惯,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从能力方面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喜爱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因此,在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分享信息的乐趣;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深究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民族歌舞的优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展示,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感受我国多彩的的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2.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了解它们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3.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交流展示等活动,学会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了解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感受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步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收集有关各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图片、文字及影音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等信息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民族游戏导入(2-3分钟)
师:大家好!我听说同学们课前学习了很多各民族的知识,是不是?那黑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给一些有关各民族知识、风俗特点的提示,请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个民族?
(课件呈现一些壮、黎、藏等族,然后再展示身着民族服饰的图片。先展示“苗族”、“鄂伦春族”、“白族”、“藏族”的民族服饰图片,凭借服饰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我们发现了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的特点和风情。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斑斓的文化宝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各民族,去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板: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教师以竞赛考查的形式,引入活动的话题,复习旧知识,考查学生对先前学过的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环节民族风情的学习埋下伏笔,该活动能迅速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本次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探究民族风情,小组内合作交流(5分钟)
过渡:课前,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民族,分别从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这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了解了不同的民族风情。下面,我们就以小组的形式(4-6人一小组),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首先,老师要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1)小组活动要求:①小组长负责活动的主持和汇总。
②有序发言,认真倾听。
③交流完后推选1-2人汇报。
(2)汇报活动要求:①汇报内容要紧扣主题。
②用自己的语言将汇报内容表述清楚,言简意赅,时间不超过1分钟。
③汇报形式可生动多样。(如:图片、实物、网上资料、统计数据、音频、视频材料等。)
设计意图: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旨在亲身感受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特色,理解民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同时和同学交流资料,旨在实现信息共享。教师提出的小组合作要求是为了培养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以及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其价值,而不流于形式。
三、探究民族风情,班级汇报交流活动(整体用25分钟左右)
活动一:看服饰,猜民族,欣赏民族服饰美(5-8分钟)
1、各汇报人展示民族服饰图片,先让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然后学生再给以介绍。(板书:服饰 民居 歌舞)
2、预设:教师补充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图片,给学生介绍。如果学生提到的教师也可点击PPT展示。
(该环节是如果学生汇报不全的情况下,教师给以的补充。)
3.谈谈感受:看了这么多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引导并板书:各具特色)
4、探究服饰:PPT展示几个民族的服饰,鄂伦春族、傣族、白族、藏族,探究不同民族的服饰为什么会不同呢?(引导生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地域、自然环境信仰的密切关系。)
设计目的: 看一看,感受民族服饰特点;说一说,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地域、信仰的密切关系;重点介绍与普遍浏览相结合,以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活动二:资料汇报,合作交流,分享民居特色美(5-8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少数名族的民居图片、实物模型等,根据建造民居的材料、样子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教师适当地作点拨与分析。
1、各组汇报展示。(重点汇报:蒙古包、布依族石房、傣家竹楼、白族民居、苗族吊脚楼等)
(蒙古包:可以移动,这就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有密切关系;布依族石房:是因为取材方便;傣家竹楼:可以避热避湿;白族民居:崇尚白色,以白色为主;苗族吊脚楼:通风,防潮。)
2、教师补充播放一些视频材料
3、教师对学生材料进行提问,探究民居特点以及这些民居与他们居住环境的关系(预设:抓住学生汇报时的几点进行深入提问:例如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傣族的竹楼,傣族竹楼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之中,别有一番东南亚的异域风情,你知道傣族人为什么住竹楼吗?蒙古族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小结并板书:环境、气候、文化、信仰)
4、小结探究:看来,各民族的民居和他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你还能在举例说说吗?
活动三:听听、唱唱、跳跳,感受民族歌舞美(8-10分钟)
过渡:动听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艺术。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好听吗?会唱可以跟着演唱。
备注:课前提前调查一下,若该班学生大部分无演唱、跳舞特长就使用第三个环节。
(2、你还知道哪些民族歌舞呢?(预设:提前调查该班是否有会跳民族舞蹈的学生,可以让该生表演)鼓励学生说一说、跳一跳、唱一唱。
民族歌舞大联欢
要求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内容可自选:
(1)说一说:知道哪些民族歌舞,并说出它的特点
(2)跳一跳:把最喜欢的民族舞蹈表演出来,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如没有展示的可变为欣赏)
(3)唱一唱: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4)奏一奏:鼓励有特长的同学介绍并演奏他们所学的民族乐器。)
3、预设:如经过调查无这些特长的学生,该环节这样处理。
1)学跳藏族“锅庄舞”。视频播放,介绍跳锅庄舞,师生学跳,从锅庄舞的场面中,你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性格怎样?
2)介绍、欣赏其它民族舞蹈。(重点介绍傣族孔雀舞、维吾尔族的舞蹈,边介绍边学着跳跳)
3)提问:少数民族的舞蹈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小结:舞蹈 优美 热情 奔放 柔美 各具特色
4)欣赏壮族对歌——师生简单对唱(介绍壮族三月三的歌节)
5)听歌曲,猜民族。(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花儿与少年》、《草原赞歌》学生边听边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大家来唱唱民族歌曲(民族歌曲连唱)
6)教师播放乐器表演——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提问这是哪种民族乐器?
7)问生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手鼓;傣族象脚鼓;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的芦笙)
8)探究提问:你们从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声中感受到了他们民族的什么特点?
师小结:人们喜欢用音乐抒发情怀、寄托憧憬。少数民族歌舞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为人们共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一个鉴赏、交流、吸纳的平台。
设计意图: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民歌,不是说说就可以理解的,唯有体验才有感受,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是最好的体验方法,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能获得最大乐趣。
四、唱歌曲《爱我中华》归纳总结,感悟提升(5分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说一说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时,我们要怎样做呢?
总结: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当地的环境、气候、文化、信仰等有关。我们了解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就应该保护民居,尊重、理解、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板书:保护、尊重、理解、欣赏)
课件播放《爱我中华》,师生共唱,随着歌声的结束而结束全课,再一次进行民族团结的情感体验。
五、课后拓展作业
师: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维系着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繁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多彩的民族节日,请同学们课下进行调查和预习。
八、【板书设计】
服饰
民族风情 民居 各具特色——环境、气候、文化、信仰
歌舞 ——保护、尊重、理解、欣赏
第五篇:民族民俗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彝族民族风俗
彝族民族风俗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彝族的民族特色尤为突出,现列举部分彝族民族风情
一、生活习俗
(一)居住
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现木排列瓦房逐渐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一些主要场镇的农民、个体户还建有二层楼或三层楼的混泥砖瓦房。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请看星象之人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如用泥巴筑墙,则以吉日那天开始动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继续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须在吉日当天完工。搬进房子也要择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须搬进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盖瓦(盖草或盖瓦板)之日,左邻右舍均每家携粑前来相助,主人要专杀一猪或一羊来酬谢前来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择吉人,如毕摩算出屋内有邪气,要牵一公牛或公羊先进屋沿屋走一圈后才进人,意为有角之物把邪气顶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则又须搬迁,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则不一定搬迁。
(二)服饰
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三)饮食
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扶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除河谷平坝地区外,高山地区也种植小麦、稻谷、红苕等农作物,增加许多粮食种类,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肉类有猪、羊、牛、鸡,煮或烧烤砣砣肉吃。其独具风味,自成民族风格食品的当算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二、传统节日 1.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的“买遮菲托”(彝语即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据彝族太阳历的说法,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一天当做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扬花、各种作物快要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起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很多:一说在很久以前,西盟(今思茅地区佤族自治县)山上住着66户人家,山脚下有条河,河里有条金牛,小孩到河边玩耍经常被金牛吃掉。有一天,鲁班师傅路过西盟山,人们纷纷向鲁班师傅诉说金牛吃孩子的事,并请求鲁班师傅治服金牛。鲁班为解除66户人家的灾难,发动全村人找来柴禾,又刻制了12条木龙。农历二十三日晚上,鲁班师傅领着全村人民抬着木龙、柴禾到河边点燃柴禾,火光射得金牛双眼无法睁开,人们又将12条木龙放进河里。六月二十四日,金牛被木龙围追,妄图逃往天上,天公认为金牛私下人间残害良民,罪恶极大,遂发雷击死它。为报答鲁班师傅为民除害的公德,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家人都要点燃火把以示纪念。
火把节这一天,彝家山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摔跤场上举行摔跤、斗牛、赛歌等文体活动,还要宰杀老黄牛尽情吃喝。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巡绕住宅、田里驱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每逢彝族“火把节”,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有了合意的情人。
花腰带是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当姑娘与小伙子相爱后,就要精
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利用约会时间送给小伙子珍藏。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彝家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逼着姑娘嫁一个有钱人的儿子,姑娘执意不肯,就在“抢亲”那天,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边,化作飞舞的蝴蝶。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愤地在抢亲的路上断了气,变成鲜艳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给蝴蝶和花朵传递了信息,这一对“情侣”又能相聚。从此,每当花朵开放的时候,蝴蝶就会飞落在花朵上窃窃私语,这就是花腰带上绣着花朵、蝴蝶和鸟儿的意思,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
在火把节上,小伙子门勒上花腰带,成了一道风景,十分引人注目。
2、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节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当地市ZF〔2002〕99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
五、初
六、初七日为彝族年假期。” 这样将彝族年节统一并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
五、初
六、初七这三天。
库施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年货。年节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户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节期间的主食苞谷米粑,荞粑、油麦面等,储备烧柴、蕨草。距过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点魔芋;过年的头天要磨刀、捆杀猪架、挖地灶、备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举行家宴,彝称“觉勒机”,必用上年年猪油、肉炒豆腐、魔芋、笋子。宽裕之家,如备两头年猪的还要先宰一头,或杀一只羊、一只鸡,并敬献先灵,敬祖先返家过年。
三、礼仪(1)婚姻
彝族的诺伙,为保持其血统的“纯洁”、“高贵”,决不与节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况下节伙不与挖甲通婚,挖甲不与呷西通婚。节伙与挖甲通婚是自贬身份,因此一般节伙不敢轻易同挖甲结亲,只有贫穷的节伙在出不起高价聘银的情况下,才和较为富裕的挖甲通婚。
彝族的诺伙和节伙都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内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彝谚说“姑姑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舅家的媳妇,姑姑要舅舅的女儿作儿媳不费什么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嫁给姑姑的儿子。姑姑的女儿舅舅家表示征聘,别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没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儿另嫁他家,结婚时要给舅舅家一份礼钱。如舅舅家已经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儿另嫁,男方还应另给舅舅家一份银子作为开口钱;姨表兄妹不允许联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亲兄妹相同,通称“玛子”“尼莫”。意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亲兄妹,差别只是不住在一屋”。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转房,彝称“施”。妇女死去丈夫后,尚在生育年龄,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根据“兄死弟在,牛死厩在”的习惯,尽先同胞兄弟,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如平辈中没有适当人选,也可以转给长辈或晚辈,但上下不超过三代为限,侄媳可以转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但姑表亲不能转嫁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甥女。亲生母不能转嫁给儿子。
彝族妇女出嫁必须高额聘礼(身价钱),聘礼钱随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产多寡而定,少的几十两,多则上千两白银。呷西与少部分挖甲子女则由主子配婚,只有卖身价格,而无身价钱。
此外,还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抢婚的情形。
1、说亲。
彝称“富君赫”或“富呷木”。过去,彝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办婚。一般男女在童年的时候,就由父母或亲族(家支)包办,托媒人搭桥,算命合婚。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门第显赫且有女待嫁时,请一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经验的男子,彝称“富木措”)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到女方家后,先向对方说明来意,然后介绍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岁、人品等情况。征的同意后,问及身价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价后,媒人向男方家传达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磋商讨论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转告意见,这样反复多次,媒人几经来回奔波。直至征得双方意见一致后,才可订亲。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觉的某家女与某家男适合婚配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设想,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亲。同样地征的双方同意后才可订亲。
近年来,彝族的说亲、提亲有了很大的改进。普遍而越来越趋向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不比骨头、不讲门第的形象,并且大量出现了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说亲的自由婚姻。
过去诺伙定婚多由莫口(相当于管事)或节伙头人充当媒人。节伙定婚多由同等级的家支、邻居充当媒人。
2、订亲。
彝称“俄惹木”。说亲说妥后,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订亲的日期。届时,男方家请数人携带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一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时,女方家的姑娘们象征性的向客人泼水。进屋就坐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把聘金交与对方;对方则用盛有玉米籽(荞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来接聘金,并从中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伍元、拾元、数拾元不等)做为回礼送给客人们(民改前讲究送鸡);然后杀一猪招待客人,取出猪苦胆胰脏观看吉凶(彝称“乌吉乌勒赫”),如苦胆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如胰脏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凶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能用胆脾的吉凶与否来决定两家联姻与否,既使胆脾呈凶也会自圆其说,吉多凶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样派遣数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杀猪招待客人,取猪苦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亲仪式结束。
“俄惹木”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能随便娶嫁他人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如一方违约悔婚,就按“一个鸡蛋赔两个”的方式对对方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打酒洗脸皮和“依查朵”(意为喝热汤,打杀猪羊招待对方以赔礼)。
3、送嫁妆。
彝称“贝觉砷”。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子的年龄决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女子的年龄在17、19、21、23等逢单的岁数时可举行婚礼;婚期择定后,离婚期约1月左右时间时,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备好的嫁妆——百褶裙(也有送钱的),并送去余下的聘金和一对仔鸡一小猪,随带口信通知女方举行婚礼的日期。
(二)丧葬
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着寿衣
病人断气前,牵绵羊一只拴于其侧(也可用猪),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的人将绵羊勒死,或用鸡打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人死后,由家属用热水或酒给死者洗脸手,换新装寿衣。寿衣大都是死者生前备好的,彝称“死木决坎”。男寿衣有:“俄绨”(头帕)一个,“施鲁”(泡毡)(1至3件,上衣二件以上,裤1至2条,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女寿衣有:“俄鲁”(荷叶帽)一顶,“施鲁”1至3件,上衣两件以上,裙两条以上,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服色以兰、青、白为主,忌穿红、黄、花。老年人死后加覆白布单,口衔银耳钏或碎银少许。把尸体放置于屋内“呷婆”(储杂物的房间)的灵床上,头朝上侧卧,面男左女右,意为便于男性执刀或执弓箭,女性左手扯羊毛线。并将死者家里的贵重物品,或挂或放在尸体周围,或用竹箕盛上鸡蛋、肉、粑、酒等祭品,以示拜祭。彝称“唝杂”;如死者生前系抽兰花烟者,还点有兰花烟作祭。
吊唁
尸体放置停当,家人并嚎啕大哭,同时放枪或火炮报丧。相邻人家听到哭声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年老的劝慰死者亲属节哀,年轻的则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同时派遣村里的小伙子去居住远处的亲属处报丧。报耗人到了死者亲属家里时,先用酒请对方喝,也可以水代酒。等对方喝了酒后,才告诉恶耗,意为用酒节哀之意。死者亲属则须宰鸡款待报耗之人。主客吃毕饭,不论是白天黑夜均马上起程前往,村寨里凡知晓此事的,每户出一至二斤酒陪同前往。已出嫁的女儿,直系亲属还带有猪、牛、羊等牲畜(彝称“呷贝邛”)前往吊唁。每个村落的吊唁者可达数十人或上百人。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便鸣枪或放鞭炮致哀,至亲开始嚎声啼哭。对方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应和,便派人前去迎接。吊唁者中,妇女在前,男子在后,进屋后立于灵前放声痛哭,至亲或情意深厚者以边哭边叙述死者在世时的种种好处来抒发怀念婉惜之情。至主人端来酒劝其哭才作罢。
出丧
尸体停留2至3天后,择吉日举行火葬仪式。天亮后管事者派人去砍烧尸柴,接着将尸体移置担架捆扎好。起灵时尸体由两名非亲属的青壮男子抬往火葬场地,送葬队伍边走边哭、边吼、边朝天鸣枪以壮威护送。并由二人持火把于灵前,以示给死者照明引路。一孝子背负一袋油麦面粉随同前往,接近火葬场地时,孝子由亲友抓住头发返回。油麦口袋置于尸体担架上。同时,用以祭供的牲畜全部打死,意为亲友送给死者家畜至阴间去豢养。火葬场地一般选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火化处挖一坟坑,在坑上用4根较粗的生柴按东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湿柴在下干柴在上。尸体连同担架头朝东置于柴堆上,盖以树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荞粑一个,用竹箕装好,放一个木盆(彝曰“库惹”),内盛水及一个木勺(彝曰“依尺”),置于其侧,然后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呗社苏”(负责焚尸的主要负责人)从头脚两端同时点火,进行火化。此时其他人返回,只派数人与“撮呗社苏”一起离坟地一定距离燃一堆火,围坐守候负责焚尸。火化毕,把骨灰埋入坟坑内,覆盖土后上垒5至7块石头(男7女5),以作坟志。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孙后代,如竹林一样繁茂兴旺。坟地用铧口翻土后,撒入荞子或菜籽。
超度灵魂
死后数十日,或数月,或数年,儿女要请毕摩选定吉日,到火葬场地做灵牌,然后带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彝称“麻都递”。灵牌神圣不可侵犯,逢年过节或家人患病,要向灵牌敬献酒食。分家时连同房屋由最小的儿子分得并原地供奉。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灵牌仪式,彝称“撮毕”,系把灵牌送往本家支祖先共同归宿的高山岩洞,晚辈送终义务始告完成。
(三)、彝族人际礼仪
称谓 彝族讲究礼貌,对长辈、平辈、晚辈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称呼均有讲究,常用称呼如下:
1、对长辈的称呼
(1)孙辈对祖辈的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称阿皮。
祖父、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统称为阿普。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统称为阿尾。外祖母、伯外祖母、叔外祖母统称为阿玛。(2)、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舅父、姑父、岳父统称为俄尼。舅母、姑母、岳母统称为阿博。
父亲称为阿大,叔父姨父统称为潘吾。妈妈称为阿母,叔母姨母统称为莫尼。
2、对平辈的称呼
(1)夫妻之间,按彝族习惯一般不喊名字。婚后未育,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已育的丈夫呼妻子为阿依阿莫;妻子呼丈夫为阿依阿贝。
(2)亲兄弟之间称为吾俄依也。堂兄弟、襟兄弟之间统称潘俄吾俄依也,姨表兄弟互称莫易麻子。亲姐妹之间统称吾莫尼妈。堂姐妹、姨表姐妹之间统称潘俄吾莫尼妈。亲兄弟、堂兄弟、姨表兄弟对亲姐妹、姨表姐妹、堂姐妹称呼为尼莫、潘俄尼莫和莫易尼莫。姐妹对兄弟统称是马支、潘俄马支和莫易麻子。
(3)姑舅表姐妹互称为阿咪阿惹,姑母的子女称舅舅的女儿为俄尼莫阿咪,称舅舅的儿子为俄乃惹;舅舅的儿女称姑母女儿称阿惹,称姑母的儿子为阿贝惹。
3、对晚辈的称呼
(1)舅舅对外甥女的称呼为惹莫,对外甥子的称呼是尼莫惹。(2)公爹称儿媳为惹莫,婆呼媳为喜莫。
(3)叔伯、姨爹对内侄女的称呼是阿咪杜,对内侄子称呼为惹杜。(4)孙女统称为儿妈;孙子统称为阿耳。
4、陌生人之间的称呼(1)男同志之间的称呼:
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年轻人称达施;对壮年人称为苏依,对老大爷称为莫素阿普。(2)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称呼:
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小女孩称为阿依;对年轻姑娘称为喜乃;对成年妇女称为尼莫;对老大娘称为莫苏阿妈。
(3)女同志对男同志的称呼:对男同志统称为让布惹;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青年人称为马支;对老大爷称为莫苏阿普。(4)女同志之间称呼
对小女孩称阿依;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老大娘称为莫素阿妈。上述称呼按各自年龄而定,一般5至10岁呼为阿依;10至25岁称为达施或喜乃。25至40岁呼为贝者或阿咪惹;45岁至55岁呼为苏依;55岁以上呼为莫苏阿普或莫苏阿妈;60岁至80岁以上的人呼其他年龄小的人可以称阿依,同年龄的人互相不能叫阿依。男女之间年龄相近的呼马支或尼莫。如上就是彝族一些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当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都是需要我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它的精髓、内涵,通过本次民族风情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度,也为以前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惭愧,也正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习外来有益文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自己祖国自己的文化。
我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为自己的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