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的课件

时间:2019-05-11 20: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惯性》的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惯性》的课件》。

第一篇:《惯性》的课件

《惯性》的课件

1【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惯性》的课件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浙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科学课本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惯性。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联系。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情分析:

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科学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例举证明惯性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探究,感知惯性的存在。

2、探究人类生活常见事例,认识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的有关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1、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准备:硬纸板 纸条 笔帽棉花 棋子玻璃杯 惯性演示器 尺子水槽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1、观看录像:另类车祸

设疑:为什么已经刹车了,车还会开出这么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在纸板上放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鸡蛋到哪里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设疑:鸡蛋为什么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是失去摩擦力了吗? 还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鸡蛋吸住了嗯呢?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引题,既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播放flash动画,引人入境

播放惯性小车和气体的惯性(烟圈)动画片,辅以讲述。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惯性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体验惯性的存在分组实验:明确目标,介绍器材,学生实验体验惯性存在。

[设计实验]目的:证明惯性的存在器材:玻璃杯、尺子、硬纸板、水槽、水、纸条、笔帽、棋子

要求:

(1)自主设计多种实验

(2)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3)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

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实验及解释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惯性,并引导学生得出惯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是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同时使学生对惯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四)、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视频“人以不同的速度碰到石头和人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搞笑flash动画”。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学生发问、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惯性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尽情猜想可以从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他们的多向思维提供空间,激发他们课后自主探究,敢于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为他们敲开科学探究之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摩擦力与本节内容相联系,引出: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设疑:那么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想)

演示: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弄清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难点。

(五)、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

列表让学生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六)、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发问: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想象,强化概念。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内充有水,它的中间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玻璃管由静止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气泡相对玻璃管()

A、向右运动B、向右运动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设计意图:培养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

(八)、创新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你的收获、感受以及你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 INS is an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relying on the outside information, not radiating energy, not easily disturbed by enemy.抗干扰能力强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精确性好,good accuracy

长期精度差accuracy for long time work

价格昂贵 expensive

Step1:

傅科(Leon Foucault)提出陀螺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设想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gyroscope(by Leon Foucault).第一代惯性技术奠定了整个惯性导航发展的基础

Step 2

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begin from the rocket’s development

惯性传感器inertial sensor,(accelerometer加速度计)

提高INS的性能,improve INS’performance.静电陀螺(ESG)、Electrostatic Suspension Gyroscope动力调谐陀螺(DTG)Dynamically Tuned Gyroscope环形激光陀螺(RLG)、干涉式光纤陀螺IFOG等

4:

高精度、高可靠性high accuracy, high stable,小型化miniaturization

惯导平台inertial navigation platform

定轴性(inertia or rigidity)

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

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

进动性(precession)

外界作用力愈大,其进动角速度也愈大;

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进动角速度愈小;

转子的角速度愈大,进动角速度愈小。

现代光纤陀螺仪包括干涉式陀螺仪和谐振式陀螺仪两种,现代陀螺仪是一种能够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程弹道导弹 Intermediate range ballistic missile

Its Navigation System let DF-21D gets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导航系统强的抗干扰能力

航母杀手Aircraft Carrier killer

第三篇:《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二、教法、学法

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这时,便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学习新课

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事先按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优差组合结成实验小组。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校,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等。因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尽量使学生自己分析、推论,参与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认为实验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实验的评估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感悟认识的逐步深入,感悟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物体有一种“惰性”。这种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再结合交通安全、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惯性,并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采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有梯度,分散了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

(三)、知识运用和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及内在含义和惯性应用两个要点。

(四)、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五)、推荐作业,巩固升华:

1、针对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多的惯性现象

本节课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由于经验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第四篇:《惯性》教学设计

《惯性》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

会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

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

情境教学法。【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本堂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第五篇:演示惯性实验设计

演示惯性实验设计

彩石小学李 建

实验名称:演示惯性实验

实验目的:体验惯性的存在,认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实验器材:白纸一张、矿泉水一瓶。

实验步骤:

1、将矿泉水放在白纸上,放到桌边,迅速抽出纸片,观察

矿泉水瓶。

2、进一步烘托效果,将矿泉水瓶口朝下放在纸上,重复第一步骤,观察矿泉水瓶。

实验现象:矿泉水瓶没有随同纸片的抽出而掉下桌子。

实验结论:纸片和矿泉水瓶相对于桌子(参照物)是静止的当突然抽动纸片改变纸片的状态时,矿泉水瓶仍有保持其静止状态的属性,因而矿泉水瓶不会随同纸片的抽出而掉下桌子。从而证明和体验到: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实验说明:

1、纸片、矿泉水瓶材料易准备,操作不复杂。而教材提供的试验,材料准备、操作都不如本实验好准备、好操作。

2、当把矿泉水瓶口朝下放在纸上进行操作时,既增加了试

验明显的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下载《惯性》的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惯性》的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在屋檐下练习惯性

    爱在屋檐下 同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52分 1.英国有句谚语:鸟自爱巢人爱家;我们中国也说: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下列对于家庭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有按血缘关系才能组成家......

    惯性导航原理习题

    《惯性导航原理》课程习题 2012年 5月30日,授课老师:吴了泥1. 分类介绍当代导航系统? 2.平台式惯导的硬件组成,各个器件的作用? 3. 自由转子陀螺的干扰力矩由哪些引起,高精度陀螺如......

    惯性称实验报告(5篇)

    实验报告总体不错! 班 级_____信工 c 班________ 组 别_____f________ 姓 名______郭洁_______学 号_1111000187__ 日 期_______2013.3.6______ 指导教师___刘丽峰__ 【实验......

    惯性现象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警惕安全“惯性”思维(模版)

    警惕安全“惯性”思维 当我们驾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高速路上并不全是直道,甚至明明可以修成直道的地方,还要故意修出个回旋式的弯道来。难道高速公路不追求速......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

    时间的惯性诗歌

    然而心真的可以更改吗我想,它可以化作一缕永不变色的风飘散在我的世界里你的眼前从此,再没有可以抵挡住这冷风的东西就像阳光突然间消失了一样c那么昏暗那么慌张我开始更改所......

    关于惯性“两违”问题的探讨

    关于惯性“两违”问题的探讨 铁路安全生产中,职工“两违”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诸多“两违”中,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的违章违纪惯性行为即惯性“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