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概课件
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实质和作用(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特殊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再次,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3)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2)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的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才能最后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4)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5)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6)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小岗人与承包制
案例文本: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风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一间茅舍里,聚集了全队的18户农民。他们在决定一桩关乎18户小岗人身家性命的重大事情。
小岗人是穷怕了,被逼无奈才挺而走险的。
全队18户,家家讨过饭。18户人家都有人当过生产队干部,但都没有解决好吃饭问题。上级每年都派工作队,最多时每户摊上几个工作队员,结果照样无济于事。除了1955年同国家卖过4万斤余粮外,以后的23年再没有一粒余粮可卖。1961年搞责任田,小岗人刚刚尝到甜头,但很快就被批作“复辟田”,收归大队。“文化大革命”一来,一批二斗三割,搞得人心惶惶,虽然穷得响丁当,但照样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这三位都当过乞丐的汉子私下商量:如果“包产到户”能干好,咱们就豁出去了。不然,也是饿死。当晚他们召开的秘密会议,就是商议分田到户的事。
与会者都知道事情的分量,会场上鸦雀无声。一份早就拟好的保证书在每个人手中传递。大家用食指蘸上鲜红的印泥,在自己的姓名上重重地按下指印,这份保证书是这样写的:
保证书
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
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要犯罪。
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于部的孩子抚养到18岁。
签字人:严宏昌 严俊昌 严立学 严立富 严立华 严立坤 严立昌 严学昌 严富昌 严家齐 严美昌 严国平严家芝 严美中 吴灰江 吴庭殊 关友章 韩国云
1978年11月24日
纸包不住火,小岗队分田到户的事不久被公社领导知道了。
在一次生产队长会上,公社书记发火吼道:“刘少奇是国家主席,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怎么样?还不是活活折腾死了!你小岗尿得再高,还能有刘少奇的本事么?”后来又硬性叫他们并到组里干,不干就不发给种子、化肥、耕牛和贷款。
公社干部还匆匆向县委汇报,说小岗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
县委书记听完汇报后,长叹一声,摇摇头说:“他们穷„灰‟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就让他们搞到秋后再说吧!”县委的态度,保护了小岗。秋后,小岗生产队竟出现了惊人的奇迹,当年打了13多万斤粮食。这个合作化以来23年从未向国家贡献一粒粮的“三靠队”,包产到户头一年,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农民收入每人平均311元。凤阳的奇迹,使人们思想开了窍,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979年春,万里专程就包产到户进行调查。在5月25日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上,万里指出:农民为什么要包产到户,这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对极“左”错误的抵抗。
1979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中,对安徽肥西包产到户和风阳的大包干予以坚决的支持。于是,包产到户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开,迅速取代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体制。
相关知识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讨论:结合上述案例,谈谈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案例点评:小岗人带头实行家庭承包制,为中国农村革命打响了第一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我国的农村改革也是为了解决过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它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来说,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该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是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的概括为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有的说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的说是阶级斗争等等,都是错误的。50年代中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企图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它在根本上不会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而应该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政策过“左”,超越发展阶段,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体制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要经济杠杆,排斥市场调节;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这种体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过分集权,管得太严,统得过死,排斥商品和市场,妨碍基层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就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因而可以说,比起革命是通过摧毁旧的基本制度,解放生产力,两者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改革属于第二个层次。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篇:毛概课件
近期我国疫苗屡屡出现接种后不良反应,有的更是导致上百名儿童伤残,“疫苗门”事件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展开深入调查,民众更是热切关注,激烈讨论,下面我们小组将对疫苗事件进行深度探讨。首先让我们想来看几个有关疫苗的相关事件。
1山西疫苗——百名儿童受害
2010年0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山西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随后卫生部立即开展有关调查工作,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于2007年11月在对疫苗进行例行检查时,抽检了所谓的„高温暴露‟流感疫苗,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山西省卫生厅则回应,这些报道“基本不实”。同时,涉事企业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搬离注册地,具体去向不明。
2江苏河北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个省区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12月3日发布公告称,河北福尔公司和江苏延申公司2008年7月-10月期间生产的7个批次共21.58万份的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寻找问题疫苗接种者难度很大,可能将导致全国超100万人受害。
3广州多人接种甲流疫苗后发病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有一些病例不能排除与接种疫苗有关”。
4江西麻疹疫苗引发48例异常反应
第三篇:马概心得体会
解读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12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为何国家如此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呢?
第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宏观认识。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足和忽视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个是残酷的现实,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二,只有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节约自然资源,才能实现资源持久利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只重现在而忽视未来,导致一系列的短期行为,阻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正如人与自然环境既分离又统一,但分离必须以统一为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时间上强调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突出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合理地布局和利用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加快建立与资源节约型城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
第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化解国内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方法,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发展与资源的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平衡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需要。
最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从小事做起,长期坚持以达质变,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四篇:马概演讲稿
人生价值何在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功业千秋,永垂不朽? 为什么有的人悄悄而去,却没有给后人和社会留下一点儿有价值的东西?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得到什么。”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
马克思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创立了科学的、光辉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能选择一种最适合于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它的重压下变得意志消沉,因为我们是在为人类而作出牺牲,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狭小的、个人主义的欢乐之中。我们的幸福属于成千上万的人们。我们的事业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它将永世长存,在我们死后,善良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他们的热泪。”说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只有17岁,而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所说的话。他诞辰100周年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是还在深切地怀念他、悼念他吗?正因为马克思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才有那样重大的意义,他的人生价值才那样无可估量地巨大。
鲁迅先生也是个伟大人物,如果他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如果他没有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这样伟大了。
事实上,那些千古不朽、光照史册、堪称人类精英的伟大人物,又有哪个没有为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呢?
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马克思、鲁迅第二,但真正的有志之士,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做出伟大的成绩,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为人类造福。
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人类、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的,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造福于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的事业之中。
人生的价值只能和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多少、立下的功绩的大小成正比。
许多革命烈士,年纪轻轻就为人民献出了生命,难道他们就不爱人生?不,对人生,他们也充满了眷恋,充满了渴望。但是,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面对死亡毅然决然。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死得光荣,死得伟大,他们的人生价值是那些碌碌无为而寿终正寝的人不可比拟的。
第五篇:马概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或许真正的欣赏是在你切实融入后才会得以知晓
蓦然回首,犹记得刚接触马克思主义课程时是何等的无奈。因为在大脑的固定记忆中马克思主义是官方形式的语言,似乎怎么也不可能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课余饭后,一谈马克思主义概论,大家都会无趣的摇摇头。但是,正如一部分学长学姐当初告诉我的一样,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觉着无聊,枯燥,但是当你真的学完后,就会发现,遇到生活中的事情时,就会习惯性的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解释,然后自己就会顿时变的豁然开朗起来。是的,或许有些东西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很无趣,而只有当自身切实融入,切实理解后,才会发现它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必要。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原理就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了,而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生活工具。
其实我们早就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在政治书中就以有所涉及。书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句话分量太大,意义太重。因此我只能用自己的浅薄理解去说明其意义了。于我,马克思主义原理其实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解释人们日常行为教人们如何认识时间的一种方式,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虽然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于欧洲,可是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影响了整个世界。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历史上树立起一块不可逾越的丰碑。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了曙光,为争取人民自由独立,为实现人民温饱富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而,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别提新中国了。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使我得益良多。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我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教导我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世,如何全面的看问题,如何交朋友等,为我更好的认识世界以及更好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它改变了我处事态度,想问题的角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让我知道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尤为关键。处理问题,只有以这个为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做好。从古至今,这都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真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即便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无一例外的考虑了现实状况和现有社会环境基础。因此,一切以实际出发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最深有体会的一点了。马克思曾今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就应该以这种态度树立自己,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显然,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人们的认识是由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的,同时受到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革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得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充分的暴露出来。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尤为重要。从历史上诸多的实际例子就可以看出实践这一方式的绝对必要性。就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什么似乎兵书读的颇多,但是到真正实战的时候就完全不行了呢?问题的关键就是,那些兵书上的知识只是前辈们总结的,其使用条件要看实际情况。兵书上的知识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而众所周知理论只是文本的,纸面的,和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其可行性,切勿片面的停留于理论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向
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应到大脑中来,形成直接的经验。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由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说都是从经验中来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所以,从更本上来讲,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有力来源。从过去学习效果不佳的教训,就可以明白其重要性。马克思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这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我绝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最为深刻,也最为有趣是部分了。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吧。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观察自然界或者我们自己个人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其实就是指事物之间,内外因素,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如我们平常挂在嘴巴上的有因必有果,因果是循环的,相互作用的。就想现在的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就是缘于人类的污染,而臭氧层破坏后又导致紫外线的辐射增强,使人们易患皮肤癌。所以,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教会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事物中考察其普遍的联系。要树立世界眼观,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在发展过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自己。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另一个让我体验颇深的地方。以往,遇到事情看似毫无转机,毫无可能时,我会选择放弃。然而学完这一部分,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软弱。没有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怎么知道有没有可能呢?并不是说人类在规律前和既定事实前无能为力。当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同时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在这些前提下,我想任何事情总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好不夸张的说,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始终高举其伟大旗帜。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不正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吗?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其完整体系。必须要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独立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们的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最后我想对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同学们说,马克思主义原理阐述的问题在日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必须善于总结规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问题,真正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