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模拟考试试卷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1.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2.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
(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文化史内容构建特点?
(1)提高文化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在高中新课标所设9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3.8个模块,经济史只占1.2个模块,就数量而言,仅次于政治史内容比重。
(2)内容择取了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世界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遗产部分选取内容为例:亚洲是以夏文明和古蜀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欧洲为克里特文明;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非洲古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等。
(3)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4)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如模块列出了数量可观的“历史之谜”,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揭开这些历史之谜所做的“大量的艰辛的工作”及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并希望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研究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以及“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等,可以看出,“标准”是将文化史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
2.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
(2)依据教学的内容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典章制度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适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历史事件等史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一般适用于讲述法;对典型的历史场景、人
史的方法及指导学生掌握使用查阅历史工具书与查找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等。
(5)教学过程。主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层次脉络的清晰性,教学氛围的浓厚性及教学要素的契合性等。
(6)师生互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评价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配合的默契性等。
(7)教姿教态。教师态势语言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及教学态度的端正性等。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史内容构建特点?
(1)创造性地设置经济史必修模块,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2)提出经济史教学的新理念。(3)合理地吸收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4)贴近现实的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充满时代气息。“课标”中列出的诸如“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要点,均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气息。(5)提出丰富多样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史教学活动建议。“课标”列举了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编辑墙报、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考察、讲演、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同时,建议要重视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注意活动的可选择性等。
2.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训练的作用,使之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训练前应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训练的形式不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也各异。例如每种练习都有它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前,必须首先把该项练习的目的与要求向学生讲清。这样做可以避免练习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少做错题,少走弯路。
第二,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坚持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尤其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同一形式的基本方法、步骤是相同的。教师要把各种练习形式的基本方法向学生讲清,必要时可做示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还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因为多种形式练习的交替进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减少疲劳,使注意力持久。
第三,基本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例如填空练习,可先进行单项填空,再进行多项填空,识图填图练习,可先识图后填图,再指导学生进行绘图训练。在训练速度的掌握上,应先慢后快。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某种训练方式时,应放慢速度要求,而当某种训练方式熟悉之后,可要求提高速度。
第四,练习次数与时间要适当分配。俗话说:“功到自然成”,“熟能生巧”。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快慢在某种意义上与练习次数的多少和练习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适当增加统习的次数和延长每次练习的时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这一点绝对化,无限制地增加,认为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越好,那就会走向反面。因为无限制地增多次数、延长时间,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把练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兴趣就会降低,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恰当地控制次数与时间,多进行分散练习,少进行集中练习,形式相同或相似的练习不要连续进行,最好是把形式不同的练习交叉进行。
第二篇:2012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历史学考模拟试题质量较高,在结合近几年历史中考题题型模式的基础上,题目设计更加细腻灵活,特别是对事件时间的考察非常含蓄细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校均72.45分,一、学生试题分析: ㈠ 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3、我国子果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下列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①②③④⑤(A)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出错的多数都选择了C项.原因:“文成公主入藏”一项是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当时的吐蕃政权还不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机构。错选的同学多是在分析选项时也不够细致。
4、他在书法上独创一格“六分半书”,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又倾向于隶书,溶筹了篆、隶、草行等各种字体的优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喜欢把自己具有狂怪风格的诗、书法风格的字于放纵跌宕的文章结合起来,融为一炉,开创一代清新画风,并进一步发展了典雅的文人画。他的“六分半书”九是以兰草画法入笔的。这位书法画家是。(B)
A.吴道子 B.郑板桥 C.王羲之 D.顾恺之 选A、C、D的都有。
原因:很多同学被这么多的信息弄糊涂了,虽然当老师的光从选项上就能看出答案来,但很是有不少同学被绕糊涂了。9、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有
①②③④(A)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出错的都选择了 C项。
原因:大庆油田属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成就,很多学生把它同“一五成就”混淆了。
15、“巨淀湖畔一农民,从事革命四十春。路途非遥多崎岖,横遭被捕与苔
讯。倭寇侵华炮声响,起义烽火烧海滨。一片丹心兴大业,光辉永照后来人。”这首诗是为悼念谁而作?(B)
A.刘善本 B.马保三 C.庄龙甲 D.王尽美 出错的有选C的,也有选D的。
原因:此题出错反映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太差,“巨淀湖”、“倭寇侵华”是两个最明显的提示要素,很多学生忽视,因此感觉难。
另外17.20题出错也很很多。㈡ 材料题答题情况分析:
整体失分的原因有⑴答案信息不全;⑵不善利用材料,对问题的限定条件把握不全,抓不住问题本质,答题方向不对。
21题第⑶文中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是什么? 不少学生答的是:辛亥革命
原因:问题中的“据材料”三个字的重要性及对材料本身的解读不清晰导致出现错误
22题第⑴问,中国对“历史性大变革茫然无知”带来了什么结果? 多数学生写的是使中国落后。
原因:此题考察的是近代列强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后果,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欠全面导致出错率较高。
第⑶问,罗斯福对美国历史的贡献。
多数只写了通过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忽视了本题第一问中他在二战中的作用,所以少回答了一点。
第⑷问,请举例说明当今中美两国在亚太这个宽广的舞台上合作共赢的实例。
此题答得很乱,偏离了“亚太”和中美“合作共赢”的要求,需要在此类题上指导学生的审题技巧。
23题第⑵问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
此题6分,丢分原因是忽略了分值仅回答了一至两条。
此题的教训要求在后期的复习指导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析分值的含义,以防丢分。
二、针对出错情况,分析学生问题表现在: ㈠ 选择题
知识性错误中更突显对题目和选项的分析缺少技巧。㈡ 材料题:
1、阅读、审题能力差,分析归纳能力有欠缺。不能从试题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在做题时,感觉无从下手,照搬材料中的内容,答非所问。
2、答题的规范性较差。答案没有层次,没有逻辑性,没有段落,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3、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字迹凌乱。
三、针对上述问题,我最后的中考冲刺中应该做到:
1、从答题技巧着手,注重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做到记住知识还得会答,巧答。
2、注重分析近几年的潍坊中考历史试题特点,在最后的复习中提高效率。
四、建议
本次材料题小问号中问题答案与分值不太对应,导致学生判断失误,不知是现在中考的故意考察学生的判断能力还是知识综合答题能力。建议需要回答几条能有所提示。
第三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
1.中学历史课程演进
2.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4.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5.中学历史选修课程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科书纵横谈
1.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制
2.史料证据与中学历史教科书
3.习题作业与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
1.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辨析
2.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3.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新视角
1.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2.中学历史教学说课与观课
第五章,中学历史学业评价与考试命题
1.中学历史学业评价透视
2.高考历史命题改革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
1.教学反思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
2.做研究型中学历史教师
第四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0-
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P32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P11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P39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P43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P44
4-1试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功能。
(一)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二)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三)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四)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4-4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是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奴仆”,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历史老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动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重组、优化和丰富,即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是历史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教科书不可能代替自己对历史学科知识和结构的思考,更不可能替代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只有历史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位积极的思考者,才可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用教科书”可以从下几点着手:
(一)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二)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三)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四)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4-5历史主要有求真、经世、主善、唯美的功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应侧重于哪个功能?请谈谈你的看法。(自制)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依据: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尊重历史学科特点。
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内容选择: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体现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5-2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有哪些?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5-3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一)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二)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三)历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而所谓选修课程,则是根据中学生不同的特点及兴趣,向学生提供的选学课程,允许学生进行选择。
5-7作为一名新教师,你如何处理“学”与“教”之间的问题?
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或只强调教师的教授,而是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把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看作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要特别注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10如何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P110(以下自制)
为了响应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适应当下社会普遍教学环境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教学样式应以有意义的直接教学样式为主,指导性探究教学样式为辅。那么学会合理的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即显得十分必要了。下面我将举例说明我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打破现有的本单元结构,将全单元八课内容按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国别分类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是德国,在这里即可以围绕德国发动二战的背景(原因)、可能性(希特勒的上台)、战争过程及结果(爆发-扩大-转折-结束)、战争影响这四个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一些基本史实对于学生而言仍然较为模糊,或者甚至一无所知。在这里,关于德国二战策源地形成的背景、参战的主要过程及结果都可以经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整合出来。而学生通过将德国参战经过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可明显发现,在德国发动局部战争初期可谓“势不可挡”,英美等大国“视而不见”,为什么在当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诸如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从已有的教学材料中直接获得,此时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性探究。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材料,向学生提问,进而帮助学生通过归纳得出答案、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就较好的处理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实现教学的首要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得历史学习方法。
6-1请谈谈你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
(1)合规律。就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合规律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的进步、发展,又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有效果。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看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3)有效益。有效教学既关注教学效果的有无,更关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4)有效率。由于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那么有效率,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人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包括学生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及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
(5)有魅力。是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
6-3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是什么?P123
6-7在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具体历史概念的特征,二要对概念有明确的定义,三阐释历史概念要有实例做说明,四是讲解和运用历史概念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五是注意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及复习巩固。
7-6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注意哪些要求?P180 情境材料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情境内容问题化并讲究实效 情境语言应有感染性 展现历史情境应考虑主体性,现实性
7-7从历史学科的特点谈探究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P166 P178 P183(自制)
历史学科的特点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7-8 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注意哪些要求?
(1)需要教师以及角色扮演者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掌握贯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要求全面考虑,然后概括出历史角色扮演的中心议题。(2)主题确定后,还必须仔细地琢磨采取此方法的价值何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3)在“角色扮演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身临其境”的确是一种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但是“戏说”的度的把握尤为重要。(4)总之,历史角色扮演法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与机会,但必须合理的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认识到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简化重难点,切忌流于形式,本末倒置。
8-1.教师选择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应该遵循哪些要求?P167
8-2历史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应注意哪些要求?(自制)
(1)明确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选择和使用媒体,不能为了用而用。
(2)立足于正确的媒体观:在选择、使用媒体时,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第一需要。
(3)注重教学媒体使用的规范性。(4)体现教学媒体使用的创造性。最佳时机
9-1影响历史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因素、学习的方法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因素)。
(1)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认知内驱力。就当前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不强。
(2)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习过程本身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是直接兴趣。学生对学习结果发生兴趣,就是间接兴趣。当前可以利用历史学科探究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人的情感会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发展变化,认识越丰富、越深刻,则情感也会越丰富、越深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
(4)意志。任何人要想获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都要经受种种困难、挫折。这一点在历史学习中不强。
外部因素。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师的知识素养,对历史教材的选择、组织、讲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的心理特征与品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
9-2怎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P219(以下自制)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诊断预测、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选拔五个功能。如何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上述功能,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期或课程开始之前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某一特定阶段,其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已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以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历史教学目标和学习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使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诊断预测)
2、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测验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反映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并能体现历史学科有代表性的内容,如阅读分析史料、历史思维能力。(导向)
3、历史教师在学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几次测验,通过测验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将对前一阶段学生学习效果有直观认识,以此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可行,前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圆满达成,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学习方式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节,以使教学过程实现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
对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测验明确自己哪部分学习内容尚未掌握或掌握不够,进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调节)
4、在教学评价时,不单单只注重评价的横向比较,即学生群体间的排名,也要关注评价的纵向比较,即学生当前学习效果同过去的学习效果间的比较。让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能从自己的进步中找到自信,而成绩拔尖的学生也不会因为“稳居第一”而骄傲自满,能够从自己的退步里得到警示。(激励)
5、在某一单元或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测验,以鉴定检测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或者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教师以后的工作潜力,另一方面判断学生能否进入高一学段或高一级学校的学习。(鉴定选拔)
9-3.试述测试评价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自制)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是教学评价的一个核心环节。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4、选择题应遵守怎样的命题规则?
①使用最有效、最简明的试题形式,尽可能采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多项选择题。
②尽可能压缩各选项字数,把更多的内容放在题干中。
③尽量用肯定式题干,如使用否定式题干,则应予以形式上的强调,如黑体字等。
④尽可能使备选项构成题干的“尾句”或“后段”,不要插在题干中间。
⑤避免任何形式的暗示。
⑥错误或不理想选项有一定的似真性和典型性。
⑦随机改变正确答案的位置,一些有序列性的各选项则按序编排。
9-9如何设计与学习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和任务?P238
9-1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指导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指导学生进行符合科学规范和方法的历史学习。(2)合作者。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是合作者。比如民主地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多样的且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等。(3)开发者,主要包括改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等。
(四)反思者,反思基于教学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做全面的解剖和反思。(同时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一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B)
A、《雄辩术原理》
B、《礼记,学论》 C、《礼记,内则》
D、《礼记,王制》
2、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C)
A、《普通教育学》
B、《教学与发展》
C、《大教学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美国学者(C)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 杜威 B 布鲁纳 C 博比特 D泰勒
14、(A)年学制标志着现代课程的开始
A 1912 B 1896 C 1914 D1922
4、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 音乐、天文和(D)
A 代数 B 比喻 C 会意 D 几何
5、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一般分前言、(B)、实施建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教学功能
D、教学模式
6、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现实的社会因素是(D)
A、技术的发展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7、各科学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这一原则体现了选择小学课程内容应具有的(B)原则。
A、基础性
B、实用性
C、时代性
D、综合性
8、(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9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B)
A.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自评价与他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10、.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A)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11、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D)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1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3、程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B)
A布鲁纳
B斯金纳
C沙塔洛夫
D仲衡
1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5、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B)
A、定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激励改进功能
B、导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激励改进功能 C、导向规范功能、诊断鉴定功能、分析改进功能 D、导向规范功能、诊断筛选功能、分析改进功能
16、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区别是(A)
A、指导作用和灵活性不同
B、指导作用和性质不同 C、方向和性质不同
D、方向和灵活性不同
17、下面哪一项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D)A、备课
B、课外辅导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上课
18、下列哪些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D)
A整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 灵活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9、以“儿童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
20、就教学模式构建的重心而言,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B)
A由单一的多样 B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C由刻板到灵活 D有被动性到主动性
21、教学方法的分类不包括(C)
A直观性教学方法 B实践性教学方法 C引导性教学方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
22、运用研究法的关键是教师要(D)
A善于提问 B做好谈话后总结工作C运用启发性谈话 D 设计好问题
23、(A)原则是选择教学手段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A 教学最优原则B健康和安全原则 C经济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24、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到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主要有(C)A多媒体技术、网络通用技术、虚拟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 B 多媒体设计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C多媒体技术、网络通用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D 多媒体设计技术、虚拟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
25、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变革的程度和影响变革的因素。这种观点是美国学者(D)课程论专家的观点 A菲吕马克B麦克米伦
C夸美纽斯D富兰
26、美国课程专家(A)总结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即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自中而上策略
A麦克尼尔
B泰勒C 杜威 D博比特
27、下面那个教育家认为迅速愉快和彻底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和基本要求。(A)A夸美纽斯B泰勒C杜威D斯宾塞
28、优化教育的一般标准不包括(D)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C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优化 D教学模式的优化
29、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A)
A、现象、问题、规律
B、过程、方法、手段
C、现象、方法、手段
D、过程、规律、问题 30、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
A、知识、学生、社会
B、学科、内容、科目
C、教师、学生、内容
D、方法、目的、内容
3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
A、忠实、适应、得过且过、创生
B、混合、创生、灵活
C、适应、混合、得过且过
D、忠实、灵活、创生
32、被认为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是(C)
A、杜威 泰勒
B、斯宾塞 舒伯特
C、菲吕马克 麦克米伦
D、菲吕马克 泰勒
33、教学目标的功能不包括(D)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标准功能
D、认知功能
34、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B)
A、决策
B、审议
C、理解
D、建构
35、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是(D)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36、“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C)
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37、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C)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38、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不包括(C)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生的知识经验
D、学科的发展
3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D、以上三者
4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的因素的是(B)
A、教学任务和目标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学习者因素
15、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的各种因素中(A)以有效发挥教学手段为目的A、教学任务和目标
B、学习者因素
C、教师因素
D、其他因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判断说明题
1、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
答:错,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指导作用不同,灵活性不同。
2、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没有什么区别 答:错。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第三,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第四,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也受到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一样的 答:错。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动作。因此,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上位概念,任何一种方法都可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
4、课堂教学是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正确)
5、课程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错误,把课程改为课程内容)
三、简答题
1、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否定规律。
2、优化教学大纲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教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 实习法 实验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研究法
5、什么是课程目标?有何价值取向及形式取向?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类型有: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四、论述题。
1、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不足?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答:不足: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导致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如何改进:(略)
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来源一: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当代社会生活需要时刻注意不要漠视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不能把成人认为的学习者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
来源二:当代社会生活用品需要。确定当代社会生活需要时刻注意三条原则:(1)民主性;(2)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3)教育先行。
来源三:学科的发展。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理清以下问题:(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谁也没有想到知识最有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地于强调学科本、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门类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要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答: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为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课程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