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摆正师生角色,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协同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言简意赅,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日常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动口表述这一重要环节。长此以往,关掉了学生的话匣子,造成了只有教师的高谈阔论,而无学生的畅所欲言的局面。究其原因多种,下面结合本人以往的教学经验主谈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一、是什么卡住了学生的话匣子
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教师未能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造成学生金口不开的主要障碍。要解放学生的口,先要解放教师的教学理念。当然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师与学生的口语不同,造成了语言障碍。学生一开口,不是被嘲笑,或者被学舌,弄得部分学生不敢开口。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每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性格、爱好志趣等有所不同。有些同学家庭贫困,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面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是孤儿或单亲,从小失去父爱或母爱,产生性格内向心理,这也是造成学生不善言谈,不能主动积极发言的原因。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制约着学生的口头表述。有些学生看到别人不说,他也不愿意出风头,慢慢心里就胆怯起来,变得深沉。遇到不会的问题宁可看书,也不向别人或老师咨询,主动发言现象就更稀少了。
二、如何开启学生的话匣子
1、以人为本,打造宽松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为开启学生的话匣子搭建平台。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主人翁感,进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关系要融洽,变板着面孔进教室为带着微笑进课堂,消除学生对课堂的枯燥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强烈愿望,让他们自发的动起来、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鼓励心里胆怯的学生发言,使他们在发言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2、利用教材,多渠道设置话题。
语文教材为打开学生话匣、叫开学生金口提供了很好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运用“说”的语言表述手段,让学生放开说。利用教材资源训练“说”的最为便捷的方式是先读后说。先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的过程除了很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外,也是一个训练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口头表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把握好表情、语调及重音节奏,进而领略其中乐趣,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熟读课文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章占很大比例,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说”的训练。选择精彩段落或故事情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进而展示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为学生广开言路。
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是广开学生言路的一个桥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利用课间或课前引导学生说奇人怪事,议民俗风情,谈自然风光等。名人名言、新人新事,语文开心词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看图说话、创编童话、儿歌、寓言、科幻故事等无所不谈。谈论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话头就多了。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可以设立奖励的办法,不断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第二篇:口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水墩中学李万广
摘要:听、说、读、写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但是在素质教育实际教学中仍常常被忽视,导致多数学生语言能力严重欠缺。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呢?本文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利用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自述、辩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变能力。四个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心理障碍表达能力表达兴趣
听、说、读、写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但是在素质教育实际教学中仍常常被忽视,导致多数学生语言能力严重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能力已成为认定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在家里说话泰然自若、滔滔不绝,可一到班上说话就害怕,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就要形成一个团结、友爱、活泼、有趣的班集体,创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有恐惧感的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敬,同学可亲,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其次,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诱发他们想说的动机,开启他们要说的话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加以肯定、1
表扬。如一位男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在课堂上始终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敢在同学面前讲话。第一次老师叫到他的时候,他就站起来脸憋得通红,用手挠着脑袋,低着头,都不敢看老师和同学,勉强说几句,只有身边的同学能听见,连问题都没有回答完就坐下了,根本说不下去了。老师就用温和的语气鼓励他,有意识地在以后的教学中关注他、锻炼他,他也很理解老师和同学们的苦心,经过耐心地帮助,他现在不但敢说,还能勇敢地到讲台前来说了,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课文也是背得最好的同学之一。对于个别在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同学,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给他安排内容,由几句到几段,一点点地鼓励他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热心,克服了恐惧心理,树立了敢说的自信,说话也流畅多了,对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其次,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形式上新颖,方法要灵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思维持续处在兴奋状态,不感到索然寡味。例如在刚上初中的第一节课,我们安排学生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姓名,性别,性格、爱好、特长等,从这些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尽量介绍的生动幽默,对个别表达能力极差,感到无话可说的同学,老师进行提示、引导,同时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不感到难为情。而最难的就是能让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感到有话可说,这一点做起来颇不容易,这就要求老师在话题上精心选择,老师要尽量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
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阐述,简要评论,由于贴近生活,学生自然感到有话可说,也就不感到说话有多么难了,这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同学要及时鼓励,尽量肯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扩展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注意观察,对问题多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在此期间,老师应对学生讲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观察不细、思考不深、表达不清进行具体指正。在此基础上,展开讲演训练,可分为确定内容演讲和即兴抽题演讲,逐步深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语调、语速等技巧表达演讲内容,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
再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强复述训练,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加强朗读训练,主要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段落、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及学生自己的作文习作,让学生无形中领会和掌握音调、音量、语速、语调及断句发声的基本常识,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复述是让学生在机械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内容以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为主,形成有简单复述、想象性补充口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客观性复述和转
换视点复述等等,既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复述内容的筛选、概括、总结和想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最后,加强自述、辩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变能力。例如,在分析课文时,有意识地多设置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也可随时插话谈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不定期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让不同的观点双方展开辩驳,面对面直接较量,论辩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可增强其临场实战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逐步完善各自语言中的普遍不足之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确定良好的对话习惯和论辩。
语言是人间最美好的音乐,说话艺术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作为语文老师更是责无旁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像春雨润物那样对学生循循善诱。学生的说话水平一定能提高的。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育案例》责任编辑王永强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丰山镇中心小学—林丹
摘要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插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锄禾》一文,我先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里的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神态、动作,想象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话。根据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学生有的说“: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有的说:“妈妈在给小男孩讲《锄禾》的故事。”有的说“:小男孩在背《锄禾》这首诗给妈妈听。”有的说“: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学生都会说“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学生都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你们看‘尖’字,谁能看着图记住它?”“船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展开想象,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记字的方法。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可以像报语文教学论文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在讲故事前,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续编的故事讲了出来。再对学生给以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提出许多特别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育策略与方式,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整理,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的具体施行方案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创造性才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一项比较关键的模块,相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看重的是学生在阅读中识别到更多的生字与组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语文阅读中更看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并且懂得从优秀文章中积累写作材料。阅读不仅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并且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个考验,怎样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同行者一致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致
除了课本上的阅读篇章,教师亦需在平日课堂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或是经过课本来挑选一些书目供学生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哪吒闹海》、《封神演义》是不错的故事篇章,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或故事片段与其他同学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身在阅读中的领悟。其交流活动,可以提升班级读书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阅读中培育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
小学生通过丰富阅读量,进而提升联想才能与逻辑思考才能,并且在阅读中,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当然,教师必须做好正向的指引工作,但一定要记住不可妨碍学生的思维,亦不需匆忙否定学生的想法。素质教学强调学生需具备创造性的才能,相对年龄较小的学生通常思想未被禁锢,而更加具备创造性才能,所以当小学生分享特别的观点时,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行阅读教育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讲”转为“问”。在解析教材片段时,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表想法。再者,每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用新回答解释,其一要注意有技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以将答案限制,而应当在作答的同时反问对方,或是不设限制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启发。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是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否的答案,只要大致方向是对的,就应当激励学生多提问,有不同的见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习题通常有一道主观题,是测验学生理解能力的,此类问题不应当轻视,而应多抽些时间和学生开展交流探讨。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篇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此文章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文中讲到主人公对田老师终身难忘,其原因是田老师每讲一课就会给他们讲一个相应的小故事,从而使文中的主人公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完每篇课文时,田老师都会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问学生对它的理解,进而与学生再深一层探讨。其对于文中主人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上自主思维的空间时,亦要注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下是指导的内容:
(一)引导同学们的阅读方向
许多作品过于深奥,内容艰深难懂,暂时还不适于小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多留意优秀的儿童文学刊物以及改写的较为出色的名著读本。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与粗略浏览,教师需引导学生哪类书目需精读,哪类书目粗略浏览就可以。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分享感悟
经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总结阅读过的书籍以及教材上所讲授的课文,例如可以让同学们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与其他同学分享感悟。
人教版的教材均有注明是否整篇文章背诵或是部分背诵,对于需要背诵的那些,教师应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开办朗诵会,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对于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亦能够组织学生扮演舞台剧。
四、有针对性地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等特征,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思考,整合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存有的问题与缺陷之处,我们期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才能与素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需依据学生性格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经过各种路径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境,营造宽松和愉悦的对话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让学生开拓视野。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一下春天的田野是怎样的?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你们描绘一下,你们会怎样写? 其能激发学生渴望阅读更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五、总结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应当以多种形式开展,最后的目的是让小学生热爱阅读,且读得有深度、有意义,通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学习,外加老师从旁辅导帮助,定会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富有趣味!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2]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策略探究
摘 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语文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悉心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41598.htm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一直备受教师的关注。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方法和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精细品读文本内容,加强教学的阅读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精挑细选的,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详细、缺少教学的阅读训练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阅读训练的力度,精细品读文本内容,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春潮》这篇课文时,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时,我就课文的
题目展开了分析:“春天到来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潮’字呢?”有位学生回答道:“说明春天爆发出的活力势不可挡。”之后,我继续提出了如下问题:“课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描写了冰面融化的场景,为什么不直接写‘江上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了’呢?”让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自主讨论,品味用词高明的魅力,感受文章所描述的画面。这样一来,通过精细品读这篇课文,对文本的字、句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感受到了用词的巧妙,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的强度,使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写作手段,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如,在讲《野草》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种子的力大?”一位学生回答:“第三段写到‘一粒种子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这句话写出了种子的大力。”我继续问道:“课文第四段
最后一句话‘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其中,‘如此如此’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成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用词巧妙的魅力,我又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透”“钻”“挺”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使学生感受到了种子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了语文阅读训练强度,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有一个真切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
积极性。
比如,在讲《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篇课文时,我先带领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纠正了生字生词的字音后,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己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并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路。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表达不清楚的学生,我先根据他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关键性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路。这样一来,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了初步认知,有效激发了自身阅读的积极性,提升了自身的�读能力。
三、布置合理的课后任务,扩展学生的自身储备,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
教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只学习课本内容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
后,应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练习,如此,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
比如,在讲完《奇怪的圣诞包裹》这篇课文后,学生从充满浓郁思念故乡的句子中感受到了叔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在讲解这篇课文后,结合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我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乡愁》这篇文章,根据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主旨情感。这样,通过布置与已学课文的相关阅读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加强语文阅读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从而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