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年级数学递等式
-
四年级数学递等式练习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递等式精选练习题 6480-259-141+320 4837-181+719 250×4+1050÷25 625÷25×4-25 (480+33×14)÷157 48×25÷48×25 (1408-45×24) ÷41 518+171+482+129 3
-
二年级数学(递等式计算)
乐智“特编练习题”——成绩提高看得见!总第份
二年级数学专项练习学生姓名:家长签字:
递等式计算(脱式计算)
3×4+67×3+550―4×5
7+6×272÷8―380―6×857―28÷423+5×88× -
2014四年级暑假递等式题选
递等式题选
4.8 ×(15 ÷ 2.4)0.68 ÷(5.2 -3.5)× 1.25 1.08÷(3.94+34.3×0.2)3.27×(80.5-9.84÷0.16)
2.4×1.5+3.6÷1.50.32×0.25+0.08÷4
7.38-5.14+3.62-2.865.4÷【0.51÷(1 -
三年级递等式计算题集
三年级第一学期寒假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用巧算。 432-158-142 25+0÷25 371+369+(231+29)500-121-79 888-550+797 64486-227-173 561+119+139 256-7×8 472-338+23
-
数学大学中常用不等式
数学大学中常用不等式,放缩技巧一: 一些重要恒等式 ⅰ:1+2+…+n=n(n+1)(2n+1)/6 ⅱ: 1+2+…+n=(1+2+…+n) Ⅲ:cosa+cos2a+…+cos2a=sin2a/2sina ⅳ:e=2+1/2!+1/3!+…+1/n!+a/(n!n) (0
-
慢递[本站推荐]
慢递 慢递是一种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慢递是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提醒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去关注自己的当下,目前
-
递签材料
好多翻译材料需要自己做(翻译公司当然也能做,只是要花钱),法语的、英语的,一堆堆,不停的查字典。
眼睛盯着屏幕看得都眼花了。1两张冲洗近照3.5 cm x 4.5 cm白底彩色近照(近6个月内 -
五年级上册数学《等式的性质》[精选合集]
五年级上册数学《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
-
幸福等式[最终定稿]
幸福等式 幸福=n+1=生活。 幸福无处不在——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大儿子做了洗染店老板,小儿子做了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却天天为他们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
-
等式教案
等式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理解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4
-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设计(本站推荐)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64~6及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
-
谁递企业文化
谁食企业文化
【口号】:“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言实行,忠效为先”
【使命】:只要一个电话,一切不用牵挂,把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愿景】:成为每个人的私人助理和各商家的优 -
西递导游词
西递导游词 西递坐落在黄山市黟县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区,并成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中国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它始建于北宋,是一座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胡姓聚
-
西递导游词
西递景区导游词 一、 欢迎词 欢迎您来黟县西递参观游览。 西递位于黄山的西南麓,距黄山37公里,距黟县城东9公里。西递原名西溪,又名西川,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等三条溪
-
慢递策划书
慢递策划书 慢递策划书1 公益慢递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以自身为标准,多参加公益活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标准。当今社会是全民公益的时代,号召
-
递名片礼仪
自我介绍
一、公务交往中的介绍问题
介绍有两种:第一种---自我介绍;第二种---介绍他人。
1.自我介绍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
A.最好是先递名片再介绍。交换名片时有个时机的问题 -
四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除法 1
1. 两 个 数 相 除 , 商 50 余 30 , 如 果 被 除 数 和 除 数 同 时 缩 小 10 倍 , 所 得 的 商 和 余 数是( ) )小时. (中 2 . 成 人 的 一 般 的 步 行 速 度 大 -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 教学 内 容 课本P3~4页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三维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