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数学必修5教后反思
-
数学:2.2《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3.2 等差数列(2-1)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并能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
高中数学 2.2《等差数列》教案 新人教A数学必修5
2.2等 差 数 列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
-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
-
浅谈初中数学教后反思(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教后反思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 -
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设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2n7,则a1a2a15( ) A、153 B、210 C、135 D、120 2、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1的等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必修5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nmd;②a1ann1d;③d⑤danamnmana1n1;④nana1d1;.14、若an是等差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差数列,且2npq(n、p、q*),则2anapaq
-
【粤教版】必修5文言文基础归纳
14《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必修5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
-
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
2014年春高一数学必修五教学反思 ——正确处理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主动构建之间的关系 磁灶中学 许大明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
-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1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
-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富县高级中学 王晓广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
-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初高中教学先进的几个问题
-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小学学过的方程的基础上而展开的,第一节内容从算式到方程,重在让学生体验用方程的思想解
-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新课标和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数
-
【数学】1.2.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课题: §1.2.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
-
高二数学 2.4《等比数列》(2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课题: §2.4等比数列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
-
高二数学 2.2《等差数列》(2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课题: §2.2等差数列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 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
-
高中数学 综合测试 新人教A版必修5(推荐5篇)
数 学 5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