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

时间:2019-05-14 20: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

第一篇: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

2014年春高一数学必修五教学反思

——正确处理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主动构建之间的关系

磁灶中学 许大明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现结合对必修5教学,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路和行为进行反思,谈谈个人的体会与看法。

新课程在教材处理上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六步形式: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进行展开。课本以“问题串”的方式逐层深入,为“学生活动” 和“意义建构”这两个关键教教学环节的落实,提供了实在而广阔的空间。为此,应多关注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的源头.感悟从数学外部到数学内部再到数学外部的过程。

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数列不仅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位置,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同时,数列的教学也是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因而,研究数列的教学设计可以洞察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规规律,进而在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更为坚实的桥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都属于数学概念,而且都属于陈述性概念,别忽视这些概念,在设计这些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向同学表明这些定义所揭露的概念的特点、本质,因为这些概念既是后续学习相应公式以及性质的基础,更是同学们准确解题的依据。

数列这一章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及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与类比意识、,而且在基本概念、公式的教学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增进对数列概念、公式的理解,而且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能诱发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解决多数列问题。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必须有一个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若干个小故事:

问题1 一个数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 问题2 “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 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 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去主动构建。总之,学生使所有教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学生是主动学习自己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创设主动建构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也是教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为教师是教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他对教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教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认识,这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过程.课堂教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教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他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014.6.15

第二篇:许正芹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启发诱导 激发兴趣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沁园春·长沙》作为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下的第一篇文章,又是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本着打破传统的文本研习教学法,尝试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展开教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授课时紧扣文本,启发诱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朗读词句、品味意象,到领会情感、感怀心志,真正读懂了毛泽东诗词。同时注意比较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毛泽东的豪放词风,也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的豪迈气概和伟人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毕竟是诗词鉴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兼顾了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破坏了鉴赏诗词的美感,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明显犯了教学上急躁冒进的错误,今后注意克服。

9月3日

知人论世 解读意象

——《相信未来》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承受种种磨难,但是他的篇章依然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相信未来》曾被江青批示为“灰色的诗”,其实他喊出的话语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应该是一首金色的热爱生命之歌。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文字浅显,但前三节意象多,且过于集中,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十年浩劫,距离学生久远,因此必须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知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种种情况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解读前三节密集的意象,而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越俎代庖,一味讲解,造成意象解读的单一化、固定化,从而破坏诗歌的审美特质,也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大的遗憾。

9月9日

活动体验 激发情感

——《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这篇文章是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以平等、理解、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并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了读书的建议,希望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欢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语言朴素真挚,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加强了情感的交流,体会到父母的爱。于是我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能够引起共鸣的语句或者生活片段,假想作者就是自己的父亲,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前提,讨论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比以往课堂上更肯主动发言,而且表达很到位,说得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月16日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我的四季》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散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通过对散文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朗诵优美散文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进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特别是文本中含义丰富复杂的语句,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有所体悟。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找出觉得优美的文句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感到不足的是

一、对“我的四季”的内容的解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学生的互动过少。

二、课堂内的学生朗诵安排不足。作为散文,朗诵应该作为欣赏、教学的基础。课堂内,教师的范读虽然能够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情感基调,但是学生的集体朗读安排太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9月23日

以言导文 重在教育

——《劝学》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劝学》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对于我们学习方式不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这样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结合议论文写作指导,进行能力迁移。

整堂课的层次很清晰,先讲解字词,再讲解文章内容,最后有一个阅读迁移来强化。在字词讲解方面,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一些字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方面的障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学生没见过,一时比较难于理解,于是老师更要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善于积累,要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切勿浮躁懈怠。

9月30日

不因背诵忽视赏析

——《师说》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且是高考默写的重点篇目,考虑到高一学生课程较多,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于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把背诵的任务安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导致忽视了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即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站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

10月7日

教 学 勇 于 打 破 常 规

——《想北平》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的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还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理解这种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分析北平的主要特点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而是先从后半部分入手,这样授课顺序一调整,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把握文本。最终效果是学生能够互动,也能逐步体会作者“爱北平如同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的情怀。

10月14日

激活思维 大胆想象

——《前方》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蕴味深刻,写法独特。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地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却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把这种微妙又非常真实的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极其细腻,这篇文章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于是我首先调动学生兴趣入手,直接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课文前面的一幅由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为《前方》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想象空间很是宽广,发言非常踊跃。过后我又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围绕照片展开联想的。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最后一段是呼应前文。同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核心观点进行重点理解,分组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文中几个关键句的含义,由此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进而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文中“路”、“前方”、“家”等词的多重含义理解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用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有关人生哲理思考的话,课堂效果甚好。

10月21日

抓住整体

重点突破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许正芹

《江南的冬景》旨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一些写景方法。我是按照从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突破的总分式结构授课,没有对所有的写景画面逐一展开赏析。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抓住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 总体特征——明朗的情调,迅速找出集中笔墨描写江南冬景的几个段落,让学生尝试给这几幅图起个动听的名字,这样尽量使学生动起来,主动阅读文本,为后面重点段落赏析作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赏读自己感兴趣的那幅图,并说出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目光锁定在7、8两节写雨和雪的内容,于是顺理成章重点赏析这两幅图,实现教学目标。但具体教学生赏析过程中诵读频率不高,对美的品味、表述没有充分展开,特别在品读 “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时,没有给学生充裕时间让他们借助引用的优美诗句进行丰富想象,显得仓促,老师有点越俎代庖。

10月25日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赤壁赋》是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显现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方面值得当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范文,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于是重抓诵读,采用齐诵、自诵、范诵、全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诵读来体会和感悟,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另外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所以还要重点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鉴赏、感悟文的同时见机穿插对文言重点字词的梳理,这样学生理解全文相对更容易些。但是由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不够更深入一步,因此在某些关键句子上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显得苍白无力。在师生互动方面,本来打算发挥学生主体性,结果施行时又犯了老毛病,讲解得多,让学生互动讨论的少。

11月2日

情感教育的路,还很漫长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许正芹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我是教了多少遍,每教一次,我的灵魂总被深深触动,我的情感也得到高度的升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促我们深思;史铁生对伟大的母爱的赞美,让我们感动。

每次教学,我采用的都是“诵读——体悟”法。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深深打动人心,特别是读到母亲去世以后的情节,不少学生为之唏嘘流泪。范读或者录音听读、自由诵读的时候,学生都很投入,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于是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组讨论,然后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一旦指明某同学作答,他就又说不出内容来,显然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还有学生可能缺少这种人生经历,所以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失,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变得麻木不仁了。

值得庆幸的是两课时结束后,已经有部分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任重道远。

2011年11月10日

巧设问题 化难为易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

许正芹

“遭遇战争”为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个板块,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两篇小说的篇幅长而无从下手,甚至让学生自读了事。这样的做法是对困难的一个回避,让学生和教师失去了和编者、和文本对话的机会,更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要处理好篇幅较长的文本,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例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大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认养凡尼亚”部分,总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索科洛夫是怎样认养凡尼亚的?他为什么要领养凡尼亚?讲授中总习惯把学生引到现成的结论和套话上去,缺少感性的触发和铺垫,不利于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这次我在重教一遍时加以精心揣摩、设计,后来修改成:(1)读15、16两节,找出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细节,加以体会。(2)读18、19两节,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后又有怎样的感受?(3)索科洛夫是以什么方式来领养凡尼亚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并且在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又设计了一个铺垫性的小问题: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我的心里干枯了”,可为什么当“我”了解凡尼亚的身世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让学生一下子过渡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文本研习打下基础,从教学效果看,课上得很顺,学生反映也不错。

11月15日

巧讲背景 事倍功半 ——《六国论》教学反思

许正芹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文章不长,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但纯粹参照教参读读,学生肯定一听而过,甚至根本不愿听。这次教《六国论》我采用了全新的介绍背景方式: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版图,讲着当 时“战国七雄”纷争、公元前221年,秦国一举灭掉了诸侯六国,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我一边讲一边一个个叉掉地图上的六国。接着又问六国为什么灭亡?这引起了一千多年后北宋时苏洵的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苏洵的思考?当时北宋生存环境决定的。于是我又把原先地图上“西秦”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西夏”,在燕赵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辽”。继续向学生介绍当时北宋王朝在与西夏、契丹冲突中处于劣势,纳币求和,引起当时知识精英阶层的普遍的不满。苏洵来到京城,把包括本文在内的22篇文章献给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赞赏,京城上下都争相传阅,轰动一时。,这样就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了历史现场,学生也都爱听种故事性的背景。有了这样的感性的铺垫,既营造了气氛,也为课文学习打好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11月22日

教学相长 师生和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许正芹

讲授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正赶上我校三星级复审期间,为此我事先提早做了充分准备,查阅各方面的相关资料,虚心吸取其他老师的讲学经验之后,我进行了全新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后,经过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环节激趣导学取得完美成功。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的响起,为课堂营造一种肃穆悲壮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接着让学生分组有感情诵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我再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尽量将苏轼那苍凉悲壮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激发起部分同学配乐朗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讨论,我改变传统的问题:(1)找出上阕写景句子。这三句写景好在哪里呢?(2)咏史部分词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周瑜的?这里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既不明确又显得大而空,我把它修改为:(1)写景句中哪几个字特别富有表现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词中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你这样的印象?从语文的的角度设问,想象有了,画面有了,词的鉴赏也有了。问题只有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到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上去,才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第三环节点拨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由于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我急着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只想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但忽视了学生现有人生阅历的局限,以及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学生并不能真正读懂“人生如梦”这句话所包含的词人的复杂情感。这不能不说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整堂课下来,虽然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我的感觉不是特别好。总觉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到位,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导致课堂师生略显得不太融洽。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11月29日

读写结合 感受人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教学严格遵循我校实施的 “激趣导学——探究讨论——点拨拓展——巩固反馈”四大步骤来层层推进。《断箭》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也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另外,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没有实写这一情节,却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分析这一部分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充分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人物形象,又锻炼了写作技能,体现了语文的读写相结合,岂不一举两得?

上完本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

2011年12月6日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本次考试由高二老师命题,试卷题型合理,分值分配恰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不设偏题难题,使教者学者均树立了信心.从成绩来看,整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暂有进步,但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还有相当部分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差,知识的扩展和积累不够。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错误率太高,失分现象很严重。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还有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

2、阅读理解题方面

阅读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应用情况的,文章取自课外古诗文和现代文,命题考查涉及的知识点是课内的,但是学生答题情况太糟糕。课内知识老师多次强调过的可是学生记不住。当然结合课外阅读,学生灵活理解能力太差,当然就更不会做了。

3、作文方面

作文要求学生写难忘的事情,考查记叙文的文体写作训练。开学以来一直加强记叙文文体写作训练,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描写不够具体或不生动,三言两语,文章空洞无物,语句不通顺。写作技巧不够,文章不能感人。平日的积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师要加强指导。

二、看法和建议:

对于本次考试,试题内容不难,题型多样,基础知识全面,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多,试题比较灵活,实用性强。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试卷反映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积淀不厚,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变这不利的局面。

1、夯实基础。

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前要准确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加强训练,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基础的讲读入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上的基础上,再对文本展开多样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3、加强对作文的评改、指导。

对于学生的作文评改的指导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多照顾中差学生,在写作文时,让学生有内容的时候,也还要强调让学生写好字,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总之,要让这个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还是得从基础抓起。

12月13日

第三篇:教学反思两篇(许业明)

用竞赛式教学激活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许业明

在去年我教高三毕业班理科基础时,我针对高中理科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正大综艺”、“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我觉得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一、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并推选小组长一名;小组可以按照座位顺序划分,为了避免力量悬殊太大,也可以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面等按强、中、差交叉分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每个小组可以给自己命名,如:北京大学代表队、清华大学代表队、牛津大学代表队、哈佛大学代表队、梦之队、龙之队等。

2.制定比赛规则和要求:为保证比赛在文明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在比赛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为以后每次比赛的成功实施起指导作用。

3.比赛题目的设计: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部分,抢答题目以考察识记内容为主,每题分数以50分为宜必答题主要考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侧重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每题分数以100~200为宜。题目设计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要涉猎广泛不仅有课本知识,还应包括大量的课外知识。

4.比赛形式:比赛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学习新课后组织5分钟左右的小比赛;也可以在学完某章后组织专题比赛;还可以把比赛穿插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让比赛贯穿课堂的始终。笔者在教学“日本”一课时,采取模拟旅游和知识竞赛相结合的方法,把“日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有关课外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真真假假的旅游问题,让学生先就问题的真假做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地理,旅游中增长见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5.积分统计及奖励:每节课比赛积分情况在黑板公示,对获胜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小奖品予以鼓励;学期结束把积分累加在一起,该组的积分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地理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6.注意事项:在回答必答题时,教师要等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指定某个小组回答,以便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避免学生只注重比赛结果,忽视课堂听课过程的现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一些比赛题目“泄密”给学生,让其尝到认真听课的甜头。

二、意义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

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比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曾做过对比实验:课堂上实行知识竞赛的班级对课本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高达92%,而非实验班级则只有73%。由于比赛题目涉及知识广泛,不仅包括课本主要知识点,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大量的课外知识,长期坚持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要成功的参与,就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长期以来,地理课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因此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实行比赛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往往是老师的“抢答开始”还没落音,好多同学都已站了起来。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翻阅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热烈,唯恐被其他小组抢先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小组也不是旁观者,因为发现指出回答者一个错误,本组就有一次加分的机会。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个有所收获。

4.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而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小“权威”,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赛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比赛规则把个人积分改为小组计分,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捆绑在一起,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要获得比赛的胜利单靠少数人力量是不行的,必须靠集体的智慧,人人参与,互相依赖、相互配合、“荣辱与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避免答案不全面被扣分,小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热烈的讨论交流后才形成较为全面的答案,回答过两次的同学因规则限制不能再回答,便把答案告诉队友,这本身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

②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比赛规则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竞赛中的表现不仅决定自己的成绩,还决定本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自己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不论是谁,违反规则都要受到处罚,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意义重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许业明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在乡土教材中了解我们客家人节庆日的“黄元米果”,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合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赣州市各区县的“猪-沼-果”工程,既是江南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红壤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赣南的山水变绿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赣南还成为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产生了全国甜柚之乡-南康,脐橙之乡-信丰,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四、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长此以往,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中东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始动工,“西气东输”已开始向上海、郑州等地市送气,长江三峡水电站去年7月已开始发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等等。

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第四篇:必修一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 教学反思:

从教学意图说,我上这一课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欣赏词的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按照教材意图来教的话,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空泛的人文很难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必须通过语文来做实。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

《雨巷》

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别康桥》 教学反思: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我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反思:

1不能做到合理的取与舍

每到文言文板块,我就想把课文里涉及到的每一个字,词,句都讲到,讲透,恐怕学生落下哪个知识点,感觉处处都是肉,处处都舍不得扔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可以三课时讲完的东西实际上却讲了三课半乃至于四课时,耽误了进度不说,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得很多,但是消化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为前面疏通课文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把讲解课文的时间压缩,压缩的结果就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反应过来就开始提问。

3导入和背景介绍部分浪费的时间过多

对《左传》体裁和文学常识的介绍过多了些。另外对于本文的背景只是引申得过多。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是看学生当时听得很专注,很感兴趣,随即就讲了起来,完全可以节省些时间的。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安排好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大胆取舍文本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中逐步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荆轲刺秦》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此时应该更多的还权利于学生。但是在面对这样一篇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师该不该有些引导,并且引导的度该如何恰当把握。

文言文,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让他逐渐的形成对于文言文文字的语感,逐渐的学会句读停顿,逐渐的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分析,逐渐的清醒一些吧!

《鸿门宴》 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反思:

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

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小狗包弟》 教学反思:

鉴于现代的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口头表达和课堂总结就会让他们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重点放在演讲稿的格式和细节描写上,通过文章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演讲稿,怎样写一片演讲稿,然后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其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在作文里却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以这节课重在知道,理解,运用上,在课文结束之后也布置了学生任务,先摘抄课外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然后仿照作者,自己尝试写一段,效果比较理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在奋飞杯教学竞赛上讲的内容,总结教学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堂内容单薄,容量小,不能够旁征博引。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内容不是对学生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屋建瓴的将内容拔高。

三、上课要有激情。本篇新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本可以借助这篇文章进行几分钟的激情演讲,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启发的作用。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并试着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对那样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并在影片中已经和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就能将影片中观看到的内容和在预习本文时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探究本文主旨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作用。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既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也锻炼了表达、解说、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学习的深刻性。

《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典型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 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题中几个重大意义的时间,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过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在激动和兴奋之余,要想到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五篇:必修三教学反思

必修三教学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但由于这两个模块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还相对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思路及选择案例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4.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所以我刚才建议高二上期安排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并且先上中国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比如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在分析资源调配时,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载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许大明必修5教学反思(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必修二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谢本兵(20130708) 回头反思这章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这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总之,感悟多多......

    许枫 黑与白教学反思五篇

    《黑与白》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我认为比较清晰,课堂结构的设置也算紧凑,知识点的渗透比较深入,从组织教学、课题导入、课堂渗透、课堂秩序、学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于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

    必修五教学反思[合集5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后反思 本人的优质课上完了,心中有不少的感受,现在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谈谈这堂优质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二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二教学反思 在模块二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意识到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性。经过半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1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一、对......

    2014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我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课中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正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